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同學們試著計算兩位數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豎式計算),并讓同學們說出各有什么特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進位次數不同。)
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
(二)講授新知:
出示課本第15頁圖片,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動物,并引導學生回答這四種動物分別屬于哪個種類。
接著讓同學們看圖下面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試著分析。教師讓學生試著講解“已知種類”、“中國特有種數”以及“瀕危和受威脅的種數”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滲透保護動物的思想,讓同學們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讓同學們試著從15頁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找出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頁上面的簡化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統計表。
由學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種)
再讓同學們不用筆算,是這估計一下結果是多少?(教師指導估算的方法。)
再讓同學們用筆算計算出,讓一名同學上黑板列式計算并點評。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寫“答”。并根據學生計算的實際情況做單獨指導。
(三)強化新知,鞏固練習:
讓同學們先估算、后用豎式計算第16頁“做一做”第1題。
65+7839+8667+9543+88
教師巡視,并對所發現的問題給與提示與解答,特別是不要忘了進位,計算要認真……
(四)課堂小結:
著重提示計算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的方法,滲透估算的思想。
(五)課外作業的布置:
1。第16頁“做一做”第2題(用豎式計算);
2。練習四第2、3題。
六、板書設計加法
98
+215
————————
123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2
一、教材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倍”是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數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本內容的學習,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簡單的數學模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與能力,培養數感,為今后學習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等相關知識奠定基礎。教材為倍的認識提供了“小兔吃蘿卜”的童話情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通過比較胡蘿卜(2根)和紅蘿卜(6根)的數量,根據3個2根的關系,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再次通過“圈一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比較白蘿卜與胡蘿卜數量之間的關系,由舊知識“幾個幾”轉化為新知識“倍”的含義。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預設目標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幾何直觀。
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過圈一圈、畫一畫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體驗和探索中親身感受,從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將知識進一步深化,使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我主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啟發談話、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看一看、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等活動,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來說說教學過程。本課時教學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通過拍手游戲,幫助學生溫習乘法中“幾個幾”相關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民主導學、自主探究。通過媒體展示情境圖,首先讓學生自主發現數學信息,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信息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引出倍的概念,如胡蘿卜有2根,水蘿卜有3個2根,我們說水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根數的3倍。通過圈一圈、畫一畫結合課本上的圖片進一步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通過引導使學生發現“1倍”的關系,即小白兔的只數與小灰兔的只數相同,所以說小白兔的只數是小灰兔只數的1倍。其次,通過新知應用的五道習題進一步強化和拓展了學生對倍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拓展思維涂一涂,由圖轉化到數,實現了對新知識的升華,滲透了數形思想。
第三個環節是檢測導結:通過對學生學情的檢測,及時了解課堂的效率,發現不足及亮點。認真反思和總結,為今后的教學總結經驗。同時通過激勵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小組協作能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3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 )秒 4時=( )分 9分○9秒 36分○2時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業:“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
本節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善于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認識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教學活動,逐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3、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時鐘、籃球、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孩子們,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請你聽一聽,猜猜它是誰?那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
2、師:看時鐘老爺爺歡迎我們來了!仔細觀察你認識鐘面上的什么?
同學們喜歡過年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重溫過年時新年倒數鐘聲敲響的那一刻。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4、觀看秒在生活中的應用的視頻
二、合作探究,發現新知
(一)認識秒針和1秒
1、認識秒針(課件播放鐘表“嘀嗒嘀嗒”的聲音,出示鐘面)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作單位。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2、認識1秒
思考:在一秒鐘的時間里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3、小游戲:拍拍手
4、認真觀察秒針是怎么走的,走了幾秒。
5、知識應用
(二)認識1分=60秒
1、探究1秒鐘與1分鐘的關系
讓學生觀察鐘面,秒針走一圈分針有什么變化?思考:當分針走1小格時,秒針走多少?
驗證:同學們的結論是否正確?
2、玩游戲
寫數字、口算練習、拍籃球等。
三、鞏固練習
1、知識根據地
2、數學高速路
3、一分高下
4、小法官
5、火眼金睛
四、自主評價,總結全課
1、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哪些關于時間的名言,打算今后怎樣珍惜時間呢?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展示時間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華。——欣賞時間名言。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贏得了時間就是贏得了一切。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六、作業
1、第4頁“做一做”第1題。2、第6頁練習一第1、3題。3、第8頁練習一第10題。
七、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1秒
走1大格———5秒
1分=60秒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5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系。
2、在認識“倍”的教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準備:
圓片數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1、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要擺2個3,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老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第二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第二行的個數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第二行圓片擺了xx個xx。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了2個3。
5、如果老師要求你們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xx倍,第二行擺了xx個xx。
6、鞏固練習:
(1)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xx個xx,第二行一共有xx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擺xx個xx,第二行一共有xx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xx倍。
第二行擺了xx個xx。
(4)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xx倍。
第二行擺了xx個xx。
三、教學例4、例5
1、教學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誰來說一說: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xx倍。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個2朵,菊花的朵數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1、2、3題。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3)談話:如果我們把灰帶子的長看作1份,花帶子的長就是這樣的4份,(老師邊講邊將花帶子與灰帶子進行比較)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4倍。
(4)在花帶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現在花帶子的長有這樣的幾份,那么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帶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們把現在灰帶子的'長看作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現在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6)我們把現在灰帶子的長看作是1份,那么花帶子的長就有這樣的幾份?花帶子的長是灰帶子的幾倍?你又是怎樣想的?
四、應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xx倍。
2、學生獨立思考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談話:老師要求花皮球的個數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給白皮球加上一段)
4、請你也來設計一道類似的題目,同桌一個人出題,另一人根據同桌的意思畫一畫,擺一擺,再說一說。
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6
教學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
教學方法:
啟發、討論、競賽、直觀、游戲相結合式的綜合教學法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三角形,圓形印尼(或圓片、三角形),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設計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掛圖出示:校園里有一個美麗的大花壇,花壇里五顏六色的花開了,招來了許多蝴蝶。
教師:圖中有幾只白蝴蝶?有幾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幾只?
學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也說一句,花蝴蝶是白蝴蝶的3倍,你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
(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板書:倍)
二、談話討論共建倍的概念:
教師:我把兩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課件展示1個圈,把兩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幾個兩只呢?(課件展示3個圈,每兩只花蝴蝶圈一個圈)
花蝴蝶與白蝴蝶比:板書白蝴蝶有兩只;花蝴蝶有3個兩只
當花蝴蝶的只數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時,我們就說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板書: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分組討論:
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你是怎樣知道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學生:因為花蝴蝶的只數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個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
教師:肯定結論的正確性,對說出問題結論的同學給予表揚,并同時用貼圖飛來2只花蝴蝶并且提出問題,現在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呢?為什么?
學生:4倍,有4個2只
教師:又飛來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現在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呢?為什么?
共同小結: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幾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幾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數有幾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數,就是白蝴蝶的幾倍。
三、集體練習:
1、圖片展示:
教師:的個數是的幾倍?為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擺
教師:的個數是的2倍,誰會擺?同學們拿出學具自己擺或用印尼在練習本上印。
(請一個同學上臺擺,教師來回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
2、拍手游戲:
教師:第一次拍幾下?(3下)第二次拍幾個3下?(2個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幾倍?
師生對拍:
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師:拍1下,要求學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對拍練習:
3、組織分小組找倍數關系比賽:
教師:用課件展示動物園圖,要求學生看一看動物園里有哪些動物?數一數每一種動物各有幾只?
分小組說一說:
誰和誰比,以誰為標準,把誰看成一份,誰是誰的幾倍。(對一題加10分)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小鳥的只數是熊貓的5倍。(5個2只,2只)
猴子的只數是松鼠的2倍。(2個3只,3只)
兔子的只數是大象的4倍。(4個1只,1只)……
四、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將板書完整:倍的認識)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花蝴蝶的只數是白蝴蝶的3倍小鳥的只數是熊貓的5倍。
(5個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數是松鼠的2倍。
(2個3只,3只)
兔子的只數是大象的4倍。
(4個1只,1只)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
3、學習運用觀察、重疊、數面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1、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個方面理解面積概念。
2、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兩個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0頁的圖。
提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物體都有面,而且通過操作我們還發現面是有大小的,今天這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就和面的大小有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教師談話引入。說明:黑板面和國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
(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這些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
(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總結面積的意義。
提問: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2、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教材第61頁例2。
引導: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來幫忙。
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是最合理的方法。解決了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的重要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認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教師翻開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個格,激起學生的疑問。
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沒有辦法來證明呢?
(3)帶著問題自學。
提問: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是怎么規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兩人互相比畫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練習本。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如圖,每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紅筆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個圖形,再用綠筆涂出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另一個圖形。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電視屏幕的面積是25xx。
(2)一塊橡皮上面的面積是9xx。
(3)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xx。
(4)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xx。
四、思維訓練
1、下圖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請你寫出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動腦筋:先估算哪個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算一算。(單位:厘米)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4~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分析,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經歷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時間計算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掌握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方法,會進行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
難點:結合生活實際靈活地解決求經過時間的'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復習一下學過的知識。(出示幻燈片)
鐘表上最長最細的針是(),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作單位。
秒針走一圈是()秒,分針走一圈是()分,時針走一圈是()時。
所以1分=()秒,1時=()分。
二、探究新知
1、時間單位的換算
2時=()分
想:1時是60分,2時有()個60分。
2、出示題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個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個60秒。
5時=()分
可以想,1時是60分,5時里有
幾個1時,就是幾個60分。
三、練習鞏固
1。填一填。
3時=()分
1時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時()200分
1時30分()90分
四、總結提升。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9
教學導航
一、教學內容
時間的計算。(教材第4~5頁例1、例2)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根據1時=60分,1分=60秒進行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使學生在掌握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上,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3、使學生學會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方法。
難點:計算經過的時間。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鐘表模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師操作鐘表模型,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2、引導學生觀察并點名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鐘面上有()個小格,每兩個數之間是()個小格。
(2)時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時,分針從一個小格走到下一個小格是()分,分針走一圈是()時,秒針走一圈是()分。
(3)1時=()分1分=()秒
我們已經學會了看時間,那么如何對各種時間單位進行換算呢?兩個時刻之間的時間又該如何計算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時間的計算)
二、學習新課
1、教學教材第4頁例1。
師:1時等于多少分?(學生齊答)
師:那么2時又等于多少分呢?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點名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學生想法: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60+60=120(分)。
師:回答得很正確,1時等于60分,當把時化成分,“時”前是幾,就是幾個60相加;當把分化成時,“分”前由幾個60相加組成,就是幾時。1分等于60秒,分與秒之間的換算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
2、教學教材第5頁例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例2情境圖)
師:觀察圖片,你獲得了哪些信息?(點名學生回答)
師:如何計算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小組交流,點名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給出方法一:直接數從7:30到7:45,分針走了15分。
學生給出方法二: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每格5分,一共15分。
學生給出方法三:因為都是7時多,直接用45-30算出是15分。
學生給出方法四:7:30過15分鐘就是7:45。
師:同學們給出的計算方法都非常好,計算經過的時間有多種方法,同學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計算。
師:剛才我們計算的這道題中,幾時離家,幾時到校,這里的時間我們稱作“時刻”,而計算得出的經過時間,我們叫做“時間段”。時刻,只需要看鐘表就可以知道,而時間段需要經過計算。
師:剛剛我們計算了小明從家到學校的用時,同學們還記得今天早上你是幾點出門上學,又是幾點到校的嗎?請大家計算一下上學路上一共花了多長時間?(點名學生回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
三、鞏固反饋
1、撥表小游戲。(老師說出兩個時刻,學生按要求在鐘表模型上撥出兩個時刻,然后計算出經過的時間)
2、完成教材第4頁下方“做一做”。(點名學生回答)
1 180 100
3、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還要等20分才開門。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這堂課的收獲是什么?你對時間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板書設計
時間的計算
例1:1時=60分2時=()分2時=60分+60分=120分
教學反思
1、借助模型教學,讓課堂不再抽象。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時間單位的換算,難點是關于時間的計算。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通常我們計算的進率都是10,而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對于初學者有一定難度。但通過鐘表模型,讓學生找準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通過數格子,化抽象為具體,就總結出了時間的計算方法。
2、設計體驗中教學、參與中學習的教學形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多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設計一些小游戲、小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求知的積極性。
3、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2~133頁第4~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
2、會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重點難點】
讀、寫分數,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這節課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通過復習要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會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能熟練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二、復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1、(1)做期末復習第4題。
(2)說一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3)以為例,說一說分數各部分名稱,并說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數表示圖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復習第5題。
(1)學生做在書上,米、米表示什么?
(2)補充練習:
7分米是xx米;56分米是xx米。
6厘米是xx米;28厘米是xx米。
3、做期末復習第6題。
(1)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說—說○、○是怎樣比較的?
4、在xx里填上合適的分數,再比較它們的大小。
三、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1、(1)做期末復習第7題。
(2)補充練習
2、(1)甲乙兩個工程隊修一條鐵路。甲隊修了這條公路的,乙隊修了這條公路的。兩隊共修了這條公路的幾分之幾?
(2)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學生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你認識了分數哪些知識?
【作業設計】
填空:
(1)是xx個。
(2)是xx個。
(3)米是xx個米。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1
第一單元 測量
1、學科數學課題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課型新授課時
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體上哪兩個部位之間的距離是1分米。
學科數學課題千 米 的 認 識課型新授課時
學科數學課題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課型新授課時
板書設計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學科數學課題噸 的 認 識課型新授課時
平均每人體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噸呢
板書設計噸 的 認 識
1噸=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學科數學課題生活中的數學課型新授課時1
教學目標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聯系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步驟個人修改
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復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復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匯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么方法,發現生活里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
三、全課總結
要學生記下一些典型的物體的質量:
1個1角硬幣重1克;
李老師重75千克;
一個同學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車重1噸。
板書設計生活中的數學
1個1角硬幣重1克;
李老師重75千克;
一個同學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車重1噸。
教后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2
一、教材簡析
本單元的內容有:毫米、分米的認識、千米的認識和噸的認識。
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及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一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質量單位“噸”,通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展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建立觀念。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四、課時安排
測量
毫米、分米的認識 2課時
千米的認識 2課時
噸的認識 3課時
分 米 的 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6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誰來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米 厘米 毫米)
2、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一只螞蟻長約5(毫米 ) 一只長頸鹿高約2(米 )
一只小花貓高約40( 厘米 ) 一頭大灰狼長約8( )
生:一頭大灰狼長約8( ),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8米太長,8厘米太短了。
師:當長度一個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單位來計量最好呢?
教師直接指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新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分米)。
3、提出學習目標:
1)1分米有多長?伸出你的兩指,比一比多長是1分米?(教科書第3-4頁的內容)
2)1分米等于幾厘米?1米等于幾分米?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展示內容
1、 小組內展示
學生獨立自學、完成例題2和“做一做”
2、全班展示
(1) 1分米有多長?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
(2) 分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分米與米之間有什么關系?(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3)、匯報課桌的長、寬、高。
(4)舉例說明長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二)活動過程
1、自主探索,獨立思考。教師巡視指導(學困生),收集信息(優生的創新做法,學困生的錯例)
2、組內合作,質疑問難。教師參與到學生小組交流活動中,適時調控合作時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識。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書本第6頁第5題。
2、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3、書本第6頁第6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
2、請同學們回家也做個小小測量員,任選幾樣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長度,再實際測量。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1-25
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9篇01-25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1-25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2篇01-17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2篇)01-17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2-17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2-09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通用16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