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生物教案

時間:2024-08-23 01:42:43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匯編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匯編7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么?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復制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后還能繼續復制,并且能遺傳給后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解決方法:聯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

  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

  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

  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卜的組織培養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

  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干細胞

  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干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干細胞。干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全能干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多能干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干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基礎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3、類型動物細胞核的全能性

  三、干細胞

  1、概念

  成體干細胞全能干細胞

  2、類型或多能干細胞胚胎干細胞專能干細胞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改為探索性實驗,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一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一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一個實驗的操作。

  3.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鑒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用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為淀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并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為淀粉,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于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于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用于鑒定脂肪的實驗材料 準備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 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鑒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一般為1 min左右。用于鑒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 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采用現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漿,豆漿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漿作實驗材料,可以節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制

  甲液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制,將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Ⅲ干粉,溶于100 mL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制 取10 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A。

  取1 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B。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葉綠體呈 色、 形,高倍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葉綠體形態和分布。

  實驗程序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原理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態,用 的運動作為標記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目的

  1、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通過顯微鏡的實際觀察的實際觀察,理解細胞質流動是一種生命現象。

  實驗程序

  光照、室溫條件下水中培養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葉

  臨時裝片:清水+小葉+蓋玻片

  低倍觀察葉片細胞

  高倍觀察葉綠體的流動及流動方向

  注意事項:

  1、細胞質的.流動受細胞的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增進細胞代謝作用的因素,如適宜的光照、溫度、PH值、生長素等,都可以促進細胞質的流動。反之,不利的環境變化和某些化學藥品,如麻醉劑等,則可抑制細胞質的流動。

  2、在做此實驗時,如果發現細胞質不流動,或者流動很慢,應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細胞質的流動。其方法有三種:一是進行光照,即在陽光或燈光下放置15~20分鐘;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溫,可加入熱水將水溫調至25℃左右;三是切傷一小部分葉片。

  自我評價試題

  1、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儀器之一,試回答下列關于顯微鏡使用中的有關問題:

  (1)一細胞或物體被顯微鏡放大50倍,這時“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胞或生物體的( )

  A、體積 B、表面積 C、像的面積 D、長度或寬度

  (2)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范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

  A、2個 B、4個 C、16個 D、32個

  (3)用4臺顯微鏡觀察黑藻細胞。在相同環境中, 若視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鏡的選用一致,則:顯微鏡的光圈最大的一臺是( );目鏡和物鏡均最短的一臺是( );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一臺是-------------------------------------------------------------( )

  A、目鏡15×和物鏡45× B、目鏡15×和物鏡10×

  C、目鏡5×和物鏡10× D、目鏡5×和物鏡45×

  2、選擇蘚類作為觀察葉綠體材料的原因與下列哪項無關---------------------------------( )

  A、制片簡單 B、葉綠體清楚 C、葉子薄而小 D、細胞質流動速度快

  3、用高倍鏡觀察比用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大小和視野的明暗情況依次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觀察細胞質流動時,觀察的最佳部位是---------------------------------------------------( )

  A、葉的邊緣細胞 B、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 C、葉片表皮細胞 D、保衛細胞

  5、把葉綠體作為細胞質流動的標志是因為--------------------------------------------------( )

  A、葉綠體在不同強度光照射下會以不同面向著光源

  B、如果沒有標志物,細胞質的流動難以觀察

  C、只有葉綠體等顆粒可以移動,細胞質基質不流動

  D、細胞基質是流動的,細胞器是不運動的

  6、張小攀同學在觀察變形蟲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較大的變形蟲,但在圖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響對變形蟲的觀察。

  (1)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她應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操操作步驟。

  (2)如果確認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自我評價試題答案: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輕輕移動裝片,觀察污物是否隨著移動,如果隨著移動,則污物在裝片表面或內部;如果移動裝片,污物不動,一般在鏡頭上,可先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轉動,如果污物隨著轉動,說明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可能在物鏡上。

  (2)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內部液體,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于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么?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后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于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采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4.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和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具與教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大家打開課本的章首,上面一圖是雪山環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環境中,這杯水的溫度是低還是高,哪么在這個環境中的邊防士兵的體溫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圖是煉鋼爐旁邊的工人,這個環境溫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煉鋼爐旁邊,這杯水的溫度與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較那個高?煉鋼爐旁邊的工人的體溫又是多少?為什么放在雪上和煉鋼爐旁邊的水的溫度一高一低,然而在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體溫卻一直是37℃左右?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人體內環境和穩態。

  結合問題,講述新課: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展示課本第二頁問題探討)

  【學生思考并討論】這兩幅圖中圖1是什么細胞? 圖2是什么細胞?他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師生共答】圖1是血細胞,生活在血漿當中。圖2是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環境當中,從水獲取營養物質并把代謝廢物排入水中。

  【教師講述】血漿大部分是水環境,也就是說血細胞也生活在水當中。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單細胞生物的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設問】那我們知道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環境中呢?

  【學生閱讀】大家看課本P2相關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師講述:曹雪芹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從這則資料看來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體內含水量特別的多。因此我們把人體以水為基礎的液體成為體液。

  【設問】我們知道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組成人體的細胞(如血細胞)外有沒有液體呢?哪么細胞內呢?

  【師生共答】我們又根據體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教師提問】血液是不是體液呢?

  (展示血液組成成分)

  【教師講述】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我們稱為血漿,簡述細胞外液的概念。

  【設問】既然血液中有細胞,那么血液是不是體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體液呢?什么成分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回答】血液不是體液,血細胞內的液體和血漿是體液,血漿是細胞外液。

  【教師強調】血漿存在于血細胞外,所以血漿是屬于細胞外液。血漿就構成了血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設問】我們知道血細胞和血漿存在于血管內,哪么我們人體除了血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哪么這些細胞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

  (展示課本P3 圖1—1)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一下紅色的是什么?藍色的呢?綠色的管這些又是什么管呢?這些管內是什么呢?在這些管外還有一些細胞,這些細胞由叫什么細胞呢?這些細胞之間有間隙嗎?如果有,間隙中的液體叫什么呢?

  【教師講述】紅色和藍色管是血管,內有血液,其中紅色的是動脈毛細血管,藍色的是靜脈毛細血管。綠色的管為毛細淋巴管,管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們的直接生活環境。管外的細胞為組織細胞,在細胞于細胞之間存在一些間隙,在這間隙中也充滿著液體成為組織間隙液又稱為組織液。組織液就構成組織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的講解,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是不是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都是細胞外液,構成了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與我們人體周圍的這個環境有很大的區別,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細胞生活的環境在體內,所以我們把細胞生存的環境稱為內環境。

  【教師提問】大家考慮一下細胞外液和內環境是否相同?

  【師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

  【教師提問】血漿中水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水又是怎樣進入血漿?通過課本P3 圖1—1簡述三種細胞外液的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內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設問】細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資料分析 血漿的化學組成)

  【思考討論】P4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通過研究表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別在于血漿含較多蛋白質。細胞外液成分類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設問】我們知道細胞外液是一種液體,在化學學習時,我們沒接觸到一種液體就要了解一種液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把這些統稱液體的理化性質。哪么細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質?

  【學生閱讀】P5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師生共同總結】

  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微粒數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滲透壓越大。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

  2、酸堿度: 人的PH為7.35~7.45。PH的穩定與酸堿對物質有關。

  3、溫度:人的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面講過了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細胞生活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都來自于細胞外液,那么細胞外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又是從外界吸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

  (展示課本P5 思考與討論)

  【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展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教師強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除都需要通過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綜合知識,本節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著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

  五.課堂作業

  1、下列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人體內的細胞外液構成人體的內環境

  B 人體內的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

  C 人體內的所有液體統稱細胞外液

  D 人體內細胞通過細胞外液與環境交換物質

  2、內環境中不含 ( )

  A 血紅蛋白 B 尿素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

  3、血漿中的水來自 ( )

  A 組織液 B 血漿、消化道

  C 淋巴、組織液 D 消化道、組織液、淋巴

  4.人體占體液總量比例最多的是( )

  A.細胞內液 B.細胞外液

  C.血漿 D.組織液

  5.人體組織液中的氧氣要進入組織細胞中參與氧化分解有機物,需要

  通過的磷脂分子層( )

  A.2層 B.3層

  C.4層 D.6層

  6.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分別是( )

  A.血漿﹑體液﹑體液 B.血液﹑體液﹑淋巴

  C.血漿﹑組織液﹑淋巴 D.血液﹑細胞外液﹑體液

  答案:C A D A D C

  六.板書設計

  第一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1節 細胞的生活環境

  一.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 淋巴等

  2.內環境中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血漿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氣體,以氧氣和二氧化碳最為重要

  (3)各種無機離子,鈉、氯、鉀、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脂質、葡萄糖、核苷酸、維生素等

  (5)各種激素

  (6)細胞代謝的廢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1)溶液的滲透壓:約770kPa

  (2)正常人血漿的PH為7.35~7.45

  (3)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度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五.布置作業:

  P6 第一大題和第二大題

  六.教學反思

  1.本節內容較多,較抽象,較難理解,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圖片、多媒體動畫。對每個知識點要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再進行總結。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內環境的組成是本節課的重點,要利用直觀圖片引導學生識別圖中的各種結構和成分,為學生更好理解血漿﹑組織液﹑淋巴的內在聯系。

  3.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要以課堂討論解決知識問題、課后建構模型鞏固知識的形式呈現,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1-07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案07-15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4-30

高中生物教案【熱】02-09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02-12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1-11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高中生物教案【薦】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