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生物教案四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么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鏈”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堿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么?(酸堿中和。)帶著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說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么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說一說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折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脫水縮合。
2.脫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說出脫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么?(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脫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著NH和H的卡片,左手拿著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脫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么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脫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么?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并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預習目標
1、知道染色體的種類及特點,會區分染色質和染色體
2、知道減數分裂的過程及特點
3、會根據圖形分析染色體條數,DNA分子數
二、復習舊知
1、染色體與染色質的關系: 。
2、染色體主組成成分 和 ,分布在 。
3、有絲分裂
(1)特點:染色體復制 次,細胞分裂 次,結果是形成 個子細胞,且染色體條數 (變?不變?)
(2)圖形分析
A B C
染色體條數
DNA分子數
染色單體數
(3)過程
A 期 B 期 C 期
染色體行為變化
染色體條數
DNA分子數
三、預習新知
(一)染色體種類
1、分類依據:
2、種類: 染色體、 染色體、 染色體
3、特點:
(1)每種生物的細胞核中的染色體的 和 是相對恒定的。
(2)大多數生物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是 存在(用 表示),生殖細胞中則是 存在的(用 表示)
(二)減數分裂
1、概念:是 生殖生物的 細胞成為 細胞的分裂過程。
2、特點:細胞經過 次連續的分裂,染色體只復制 次,結果是一個原始生殖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 個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的 。
3、 過程:分為 期,減數 分裂(MI)減數 分裂(MII)
(以細胞中有4條染色體為例)
減I
前期
聯會形成
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分離, 自由組合
減II
前期
染色體已減半、無同源染色體
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一分為二, 分別移向兩極
末期
染色體進入兩個核變成染色質
結果 子細胞 含體細胞一半數目的'染色體
(三)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條數和DNA分子數的變化規律曲線
染色體條數 DNA分子數
間期 MI MII 間期 MI MII
(四)同源染色體識別
1、同源染色體:指一條來自 方,一條來自 方,,其形態、大小 的 條染色體。
2、四分體:減數第 次分裂的 期,同源染色體相互 ,此時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 條 ,所以稱之為四分體。
3、圖形識別
(1) 對同源染色體 (2) 個四分體
(3) 條染色體 (4) 個DNA分子
(5) 條染色單體
(6) 對姐妹染色單體,分別是 與 , 與 。
(7) 對非姐妹染色單體,分別是 與 , 與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第一章第1節人體的穩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煉鋼廠煉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干凈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么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于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占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么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系?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并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系)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于清水中滲透吸水會漲破,置于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么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并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教學反思:
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3)能力方面:
a.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b.養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c.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教學難點
穩態的調節機制。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同學們在一入學的時候進行了體檢,體檢什么?有沒有驗血?呈現血液檢驗化驗單:a具體哪些指標查哪些項目?b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為什么?c化驗單哪幾種超出范圍,對人體有什么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答案,內環境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狀態,當內環境不穩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境穩態具有重要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結果。
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數據,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么?
(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
體溫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于動態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呢?
簡單說明了內環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于動態平衡中。
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態概念。
教師強調:(1)穩態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變化;(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定范圍內。一內環境穩態遭破壞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請同學列舉幾個穩態失調的病例,說明癥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導致內環境穩態的失調呢?
機體對穩態進行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內環境穩態就會遭到破壞。那穩態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簡要介紹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并說明穩態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案01-07
高中生物教案07-15
高中生物教案【熱】02-09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高中生物教案【薦】02-12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4-30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02-12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