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生物教案

時間:2023-07-08 16:21:32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精選1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精選16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 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實驗假設

  溫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溫導致酶失去活性。

  實驗器材

  冰箱,燒杯,試管,量筒,溫度計,酒精燈,淀粉溶液,稀釋的唾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①取8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別加入上述8支試管;對上述8個試管分別進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溫度控制5分鐘;同時,取另一組8支試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釋的唾液也進行同樣的溫度控制處理。

  ②取出上述兩組試管,將稀釋的唾液分別加入到對應溫度的試管中,再水浴保持相應溫度5分鐘。

  ③取出試管,加入碘液2~3滴,觀察顏色變化,用“+”表示顏色變化的深淺。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顏色變化 +++ ++ + -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碘液后顏色變化越明顯,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間接證明酶在該溫度條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則相反。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學生進行實驗或討論:

  (1)假如實驗中將步驟③換成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學生探究結果:在試管4中出現的磚紅色沉淀最明顯,而1、7、8試管幾乎無沉淀。

  (2)假如進行重復實驗,在步驟②之后,將實驗中的試管1、7、8再置于37 ℃的條件下水浴5分鐘,有何現象?

  學生探究結果:試管1中加入碘液無顏色變化(不顯藍色);而7、8試管加入碘液顯藍色。

  (3)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

  說明了在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其活性會增加,說明這種低溫導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而在57 ℃、67 ℃、10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并且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變化,說明高溫導致的這種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復的。

  (4)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與溫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學生解釋: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溫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溫度范圍后,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終失去活性;低溫對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復的,而高溫導致酶的活性喪失是不可以被恢復的。為什么呢?

  師

  高溫導致了酶的空間結構的破壞,而這種破壞是不可以被恢復的,因而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溫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沒有破壞酶的空間結構,所以這種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

  (5)有些細菌生活在火山噴發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溫泉之中,你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生物,其體內的酶與人體內的酶的種類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適溫度與人的也不同。

  (6)人體內有許多種類的酶,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都相同嗎?

  師

  人體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體情況,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復習重點:

  1、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人口增長對生物圈的影響

  3、嚴峻的環境問題

  4、人類發展和生物圈的關系

  5、保護生物圈的對策和方法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總結、練習

  教學儀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重點知識歸納

  1、人口增長過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載能力大約是80億。

  2、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主要有: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業生產中燃燒煤和石油等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們在空氣中被氧化,進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隨降雨落到地面。

  范圍: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響農作物生長,影響魚類和水生生物生長,腐蝕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層破壞:臭氧層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破壞后,紫外線直接照射地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對人眼造成傷害。

  5、溫室效應: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能阻擋從地球表面輻射到宇宙空間的熱量,從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現象。(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卻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

  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體,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其中生物的組成發生變化,降低水體使用價值。污染物有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

  7、噪聲污染:種類有交通噪聲、工廠噪聲、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家庭生活噪聲。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農藥污染了土壤。

  9、垃圾處理的方法:焚燒、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葉、剩飯菜)和危險有害垃圾(廢電池、廢燈管、過期藥品)

  二、重點習題講解

  1、環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威脅,下列名詞與環境污染有關的是()

  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溫室效應⑤赤潮⑥潮汐⑦噪聲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

  分析:和人類活動有關的環境問題主要有: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而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赤潮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大家知道,有毒物質進入海洋時,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海洋中動植物的生存,但是,大量涌進海洋的廢水之中、并不都是有毒的東西,有些還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要素、如氮、磷和碳等,若這些營養鹽過于豐富,這時就出現了"富營養化"現象,過多的營養物質會使藻類、鞭毛蟲等生物繁殖得很快,就這樣赤潮生物進行了爆炸性的繁殖,這些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就會把海水"染"紅。赤潮來臨時,魚類常常大批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選項C正確。

  2、判斷:平常下的雨也是酸性的,所以也可以稱為酸雨。

  分析:錯誤。只有PH值小于5.6的雨才稱為酸雨。

  3、判斷:能夠吃到野生動物或者能夠使用野生動物做成的用品,說明自己很有品位。

  分析:錯誤。野生動物的存在豐富了動物的物種資源庫,物種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吃野生動物或者使用野生動物做成的用品,說明這個人愚昧無知,根本不是有能力的.表現。

  三、練習

  1、選擇題

  (1)目前,我國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 )

  A、焚燒 B、填埋 C、堆肥 D、ABC三項都正確

  (2)下列哪種氣體可以造成酸雨危害()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氮氣

  2、填空

  生活垃圾一般分為三類:

  垃圾,如

  垃圾,如

  垃圾,如

  3、連線

  水污染工廠排放的濃煙

  大氣污染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

  土壤污染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

  噪聲污染向農田施加大量的化肥

  答案1、(1)D、(2)C、2、可回收,廢紙等;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等;危險有害垃圾,如廢電池等3、水污染連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大氣污染連工廠排放的濃煙;土壤污染連向農田施加大量的化肥;噪聲污染連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產生的噪聲。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第一章第1節人體的穩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煉鋼廠煉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干凈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么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于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占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么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系?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并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系)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于清水中滲透吸水會漲破,置于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么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并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教學反思:

  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3)能力方面:

  a.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b.養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c.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教學難點

  穩態的調節機制。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同學們在一入學的時候進行了體檢,體檢什么?有沒有驗血?呈現血液檢驗化驗單:a具體哪些指標查哪些項目?b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為什么?c化驗單哪幾種超出范圍,對人體有什么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答案,內環境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狀態,當內環境不穩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境穩態具有重要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結果。

  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數據,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么?

  (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

  體溫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于動態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平衡中呢?

  簡單說明了內環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于動態平衡中。

  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態概念。

  教師強調:(1)穩態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變化;(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定范圍內。一內環境穩態遭破壞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請同學列舉幾個穩態失調的病例,說明癥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導致內環境穩態的失調呢?

  機體對穩態進行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內環境穩態就會遭到破壞。那穩態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簡要介紹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并說明穩態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學海導航】

  1.知識方面

  (1)舉例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操作顯微觀察。

  2.能力方面

  (1)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學習進行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參與課堂討論與交流。

  (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基礎整理】

  一、被動運輸:

  1.概念:物質進出細胞,

  的擴散。

  2.類型

  (1)自由擴散

  ①特點:物質通過簡單 進出細胞。

  ②實例:水、 、 、 、乙醇、苯等。

  (2)協助擴散

  ①特點: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

  的擴散。

  ②實例:葡萄糖進入 。

  二、主動運輸

  1.運輸方向:由 一側運輸到 一側。

  2.所需條件

  (1)需要細胞膜上相應 的協助。

  (2)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 。

  3.意義:保證了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三、列表比較自由擴散、協助擴散與主動運輸的區別: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___濃度

  →___濃度 ___濃度→___濃度 ___濃度→

  ___濃度

  是否需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氣、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過紅細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過細胞膜等

  補充:大分子的跨膜運輸

  1. :物質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的過程。如人體的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啐片及衰老的紅細胞等。

  2. :物質以囊泡的形式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內排到細胞外的過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實現胞吞和胞吐依賴于細胞膜具有 ,這一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ATP主要通過細胞內線粒體進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蹤訓練】

  1.下列跨膜運輸的生理活動,屬于主動運輸的是( )

  A.酒精進入胃黏膜細胞

  B.二氧化碳由靜脈血進入肺泡內

  C.原尿中的葡萄糖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 D.水分子出入細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細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細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

  3.大腸桿菌在生長時,細胞內鉀離子的質量分數是培養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養液中加入不影響細胞呼吸作用的藥物,大腸桿菌細胞內鉀離子的量分數立即下降,這種藥物的作用是( )

  A.破壞了線粒體的結構

  B.抑制了細胞內呼吸酶的活性

  C.破壞了細胞內的遺傳物質 D.抑制了細胞膜上載體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劑處理小腸絨毛上皮,則會明顯影響其細胞吸收的物質是( )

  A.氧氣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鉀離子、氨基酸

  5.主動運輸和協助擴散的相同點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順濃度梯度進行

  C.都需要借助載體 D.都能按生命活動需要吸收物質

  6.新生兒小腸上皮細胞通過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這兩種物質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動運輸

  B.主動運輸、主動運輸

  C.被動運輸、主動運輸

  D.主動運輸、被動運輸

  7.下列關于主動運輸意義的論述,不合理的是()

  A.使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時擺

  脫了濃度的限制

  B.使細胞可以主動地選擇吸收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

  C.使細胞吸收所有營養物質大大加快

  D.主動運輸對于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意義。

  8.圖A、B、C表示的是物質運輸的三種方式,

  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圖A是自由擴散

  B.圖B運輸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圖C是主動運輸

  D.圖C細胞內物質濃度不斷升高,說明該物質進行逆濃度運輸

  9.在哺乳動物體內,葡萄糖進出紅細胞的跨膜運輸方式為 ( )

  A.自由擴散 B.協助擴散

  C.被動運輸 D.主動運輸

  10.下列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載體的是

  A.水分子進入根毛細胞 B.O2進入肺泡

  C.K+ 被吸收進入小腸絨毛 D.CO2進入毛細血管

  11.對于以主動運輸方式進入細胞的物質來說,下列哪一項是該物質進入細胞的必要條件:

  A.必須是動物細胞

  B.細胞必須提供能量

  C.細胞的該物質的濃度一定比細胞內高

  D.細胞必須有大液泡

  12.輪藻細胞中的鉀離子濃度是它生存的水環境的63倍,這與輪藻細胞的哪種結構或生理作用是無關的 ( )

  A.細胞膜上的載體 B.細胞質中的線粒體

  C. 細胞膜的被動運輸

  D. 細胞膜的主動運輸

  13.下列物質進出細胞的過程與線粒體密切相關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細胞與內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③腎小管壁上皮細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質中以相同方式通過細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離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中,自由擴散區別于協助擴散的是( )

  A.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

  B.需要載體

  C.由低濃度向高濃度擴散

  D.不需要載體

  16.小腸上皮細胞含有大量的線粒體,與這一結構特征相適應的細胞膜功能( )

  A.自由擴散 B.協助擴散

  C.主動運輸 D.滲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腎起關鍵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謝廢物透析掉,這是模擬了生物膜的( )

  A.流動性特點 B.選擇功能

  C.選擇透過功能 D.主動運輸

  18.若對離體的心肌細胞施用某種毒素,可使心肌細胞對Ca2+吸收量明顯減少,而對K+吸收則不受影響。這種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載體的活動

  C.改變了細胞膜的結構 D.改變了細胞膜兩側的Ca2+濃度

  19.在法囊藻的細胞液中,各種離子濃度的分析表明,細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離子濃度,未涂陰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離子的濃度。

  (1)K+和Cl-在細胞內積累,而Na+等在細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這表明

  。

  (2)K+和Cl-進入細胞的轉運方向是 ,這種吸收方式叫 ,這種吸收需要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和 。

  (3)Na+和Ca+進入細胞的轉運方向是 ,它們的吸收方式屬于 。

  (4)法囊藻細胞液中各種離子濃度與海水中各種離子濃度不成比例,其結構基礎是 。

  20.物質進入細胞都要穿過細胞膜,不同物質穿過細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圖所示,為一定范圍內,細胞膜外物質進入細胞膜內的三種不同情況。

  (1)據圖指出A、B、C所示物質運輸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種運輸方式中,哪一種加入呼吸酶抑制劑后曲線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進入細胞的方式分別是 、 、 。

  21.下圖是物質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的模式圖(黑點代表物質分子),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與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于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質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條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雙分子層如下圖)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學家用人工膜實驗發現:K+很不容易透過,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纈氨霉素(一種短肽),K+便可以通過膜,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

  (1)纈氨霉素在此處的功能相當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樣的實驗,纈氨霉素不能協助Na+通過膜,說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夠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將若干細胞放入不同濃度的K+溶液中,l小時后,分別測量這些細胞內K+的濃度,并據此做出曲線圖(圖5),K+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從A點開始,細胞內的K+濃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運輸與細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關。

  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基礎整理】

  一、1. 順濃度梯度2.(1)①擴散作用

  ②氧氣、CO2、甘油、

  (2)①載體蛋白 ②紅細胞

  二、主動運輸

  1.低濃度 高濃度

  2.(1)載體蛋白 (2)能量

  3.營養物質,代謝廢物

  三、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高濃度→低濃度 高濃度→低濃度 低濃度→

  高濃度

  是否需要載體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氣、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過紅細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過細胞膜等

  補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動性

  【跟蹤訓練】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具有選擇性

  (2)從低濃度到高濃度 主動運輸 載體 能量 (3)從高濃度到低濃度 主動運輸

  (4)細胞膜的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

  20. (1)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主動運輸 (2)主動運輸(C),因為主動運輸需細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擴散 自由擴散 主動運輸

  21.(1)需要載體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動運輸(乙)

  22.(1)K+的載體

  (2)纈氨霉素不能作為Na+的載體

  (3)主動運輸 離子由低濃度向高濃度運輸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激發興起,導入新課

  教師在上課之初,可以提問學生,誰愿意說一說自己有無曾經對某種物質過敏的現象?如果學生不愿意承認,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打消顧慮,指出大多數過敏反應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會引起組織細胞的損傷。也可以請學生說一說聽過見過的別人的過敏反應,指出過敏反應雖然是一種常見病,卻和人們談虎色變的艾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癌癥一樣屬于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了解這些病的發病機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們學習、研究免疫學的重要目的。

  二、復習舊知

  引導學生回憶什么叫免疫,回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理解到人體的免疫功能正常時可以對非己抗原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發揮免疫保護作用。當免疫功能失調時,就可引起各種疾病。

  三、學習新課

  (一)過敏反應

  請負責該內容的調查小組介紹相關資料,在可能的范圍內讓學生把他們掌握的內容說足說透。學生事前準備的文字材料、數字、圖表要用攝像頭當堂打出來,效果會更好。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1.過敏反應的舉例和類型

  學生舉的實例可能會很多,尤其是走訪專家醫生和查閱資料之后,正好彌補了教材內容的不足。因為課本上講的只是臨床上最常見的I型過敏反應疾病,其他類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學生舉的實例中除了有書本上的實例外,還有如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教師也要肯定,因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發病機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過敏反應。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能引起I型過敏反應的物質與具體的過敏反應癥狀聯系起來,例如:

  全身性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休克,主要是藥物過敏,如青霉素、頭孢霉素,普魯卡因,鏈霉素等。

  呼吸道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如花粉、塵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過敏反應: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休克,如魚、蝦、蟹、蛋、奶等食物。

  皮膚過敏反應:引起麻疹、濕疹、血管性水腫,如藥物、食物、腸道寄生蟲、冷熱刺激等。

  這樣進行總結,學生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自己判斷,有效預防。

  2.過敏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在總結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上述反應就屬于過敏反應,而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就叫過敏原,由于I型過敏反應同學聽到見到的比較多,它的三個主要特點也容易理解,即:

  ①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

  ②一般不會損傷組織細胞;

  ③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3.機理

  過敏反應發生的機理是一個復雜和抽象的過程,按照書上的示意圖和文字敘述,學生可能不易理解,學生匯報查閱的資料也可能過于復雜。教師可將I型過敏反應發生的機制劃分為三個階段:

  ①致敏階段:過敏原進入機體后可選擇誘導過敏原特異性B細胞產生抗體應答,此類抗體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即課本上所說的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細胞,其中肥大細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中和黏膜下層,而嗜堿性粒細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結合,而使機體處于對該過過原的致敏狀態。通常這種致敏狀態可維持數月或更長,如果長期不接觸該過敏原,致敏狀態可自行逐漸消失。

  ②激發階段:指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通過與致敏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抗體特異性結合,使這種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除了組織胺以外,還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們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強,腺體分泌物增多。

  ③效應階段:指生物活性介質作用于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的階段。根據反應發生的快饅和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早期相反應和晚期相反應兩種類型。早期相反應主要由組織胺引起,通常在接觸過敏原數秒鐘內發生,可持續數小時,晚期相反應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過敏原刺激后6~12 h發生反應,可持續數天。

  4.防治措施

  關于過敏反應的防治措施,學生調查后會匯報得比較全面。否則,教師可簡要介紹過敏原皮膚實驗的方法、脫敏治療、撲爾敏、苯海拉明等藥物防治的機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舉例

  由責該部分內容的小組匯報調查憎況,使同學們了解除了書上的實例,還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學生可能會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還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重癥肌無力、肺出血腎炎綜合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腎小球腎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等,總結這些病的共同特點,都是自身免疫反應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了損傷,并出現癥狀,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發病機理

  關于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理,具體過程各不相同。課本上僅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講了由于分子模擬而導致自身抗原出現的過程,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它們都與正常細胞或細胞外成分有相類似的抗原決定簇,針對這些病毒,抗原決定簇的免疫應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薩奇病毒感染激發的免疫應答可攻擊胰島B細胞,引發糖尿病。鏈球菌有多種抗原蛋白與人體腎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發急性腎小球腎炎。多種徽生物因其熱休克蛋白與人的熱休克蛋白以及多種組織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饅性活動性肝炎。而書上小字介紹的紅班狼瘡的病因與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教師可根據實際憎況簡要介紹。

  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預防自身免疫疾病應注意什么?

  學生根據上述發病原理分析討論,應該理解到:由于多種們原體的感染可邀過抗原模擬的'方式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體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兩類疾病在免疫反應上有什么相似點?學生邀過分析思考這個問題,理解免疫失調的含義,包括過強和過弱兩個方面。上述I型過敏反應就可以理解為因免疫反應過強而造成的免疫失調,但通常不損傷組織細胞;而免疫反應過強坯可能造成不能識別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應過弱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這樣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點

  由學生匯報收集資料的結果,首先明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師還應從概念出發引導學生思考該病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推理應該理解到該病的共同特點是:由于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現反復的、持續的、嚴重的感染,如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膿性腦膜炎、膿皮病,甚至于惡性腫啟的發病率比同齡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種類

  學生匯報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種,教師應引導學生劃歸到書上提到的兩種類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對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書上并沒有舉出實際的病例,教師可視具體情況介紹幾種病例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癥、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伴濕疹血小板減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到其實大多數免疫缺陷病主要發生于出生后較晚時期,屬于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書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學生可能會對這些因素非常關注,教師或調查小組的同學可以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引起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營養不良、感染、藥物、腫瘤、手術、外傷、燒傷、脾切除等。接著教師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而引起的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調查小組的同學可以展示他們收集到的關于艾滋病的圖片、數字、錄像等,學生或者通過自學,或者在調查小組同學的引導下明確以下內容:艾滋病的全稱、病原體及存在部位、發病機理、癥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其中關于發病機理因為涉及到前面講述的免疫應答的內容,學生對課本上“特別是能夠侵入T細胞”存在疑問。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種T細胞?除了侵入T細胞還能侵入哪些細胞?對此教師可適當展開:HIV的表面有一層糖蛋白分子,其構象正好和助T細胞上的一種糖蛋白互補,兩者結合后病毒得以進入助T細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一些B細胞,甚至其他一些組織細胞如腦細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嚴重癡呆、行動遲緩、記憶力喪失等癥狀。因為助T細胞是兩種免疫系統都要依靠的細胞,助T細胞大量被消滅,患者將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種傳染病將乘虛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最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導學生既要重視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時做到全社會都來關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學的應用

  1.免疫預防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種人痘的方法預防天花是人類免疫預防的開始,借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理解機體受到病原體感染后,能產生特異性抗體和效應T細胞,從而提高對該病的免疫力,這正是免疫預防的基本原理。接著教師提出啟發性問題:

  (1)什么叫免疫預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來預防接種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種可以預防所有的傳染病嗎?為什么?

  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理解到,預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機體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來預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預防常用的方法是預防接種疫苗,而國際上把細菌性制劑、病毒性制劑以及類毒索統稱為疫苗。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推薦的兒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傳染病的疫苗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療

  請學生根據書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療的常規方法及兩種具體方法,思考下列啟發性問題:

  這兩種方法分別是針對哪兩種免疫系統起作用的?為什么?

  免疫治療是否只是加強免疫系統的作用?為什么?

  從上面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對于體液免疫的缺陷和細胞免疫的缺陷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從上面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調整”二字的含義,包括免疫增強和免疫抑制兩種療法,以此來啟發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同時教師舉例:糖皮質激素和環磷酞胺就常常作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劑來抑制免疫應答。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問題。

  3.器官移植

  學生不難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種類型。教師主要要引導學生分析臨床上常用的同種移植及其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并使學生理解:一是尋求與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組織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劑。分析上述第一條措施時要向學生滲透關愛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條措施時可以分析患者終生使用免疫抑制劑有什么不良影響,進而引出當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熱門——誘導對移植物的特異性耐受,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機體免疫系統對某一整套抗原的長期特異性無應答狀態,以此來引起學生對當代生物科學的關注和責任感。

  要點提示

  1.各種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師在課前要多查一些資料,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所舉的病例。

  2.在本小節所列舉的三類免疫缺陷病中,過敏反應和免疫缺陷病屬于免疫反應過強引起的疾病,區別在于前者一般不會引起組織損傷,后者會引起組織損傷。而免疫缺陷病屬于免疫反應過弱引起的疾病。

  板書設計

  (一)過敏反應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學的應用

  1.舉例和類型

  1.概念和舉例

  1.概念和特點

  1.免疫預防:方法 意義

  2.概念和特點

  2.發病機理

  2.種類

  2.免疫治療:方法 舉例

  3.發病機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敗關鍵

  4.防治措施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I 學習目標

  1. 列舉其他植物激素。

  2 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II 學習重難點

  1. 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3. 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資料。

  III 方法指導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自學質疑、 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 除生長素外,植物體內還存在 xx 等植物激素。

  2. 植物體內各種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 共同調解。

  3. 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 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具有 xx 等優點,在生長中得到廣泛使用。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它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少 B、它對植物生命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C、它是植物體一定部位產生的 D、它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蘋果與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蘋果放出了( )

  A、乙烯 B、赤霉素 C、脫落酸 D、細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

  A、活細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D、細胞合成的具有調控代謝功能的物質

  4、細胞分裂素不存在于( )A、莖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實 D、萌發的種子

  5、能夠延緩葉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

  A、 生長素 B、赤霉素 C、細胞分裂素 D、脫落酸

  6、下列除哪種激素外,都能促進植物生長( )

  A、生長素類 B、赤霉素 C、細胞分裂素 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激素是( )

  A、生長素 B、赤霉素 C、多種激素 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據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進行插條繁殖時,如果在枝條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長的芽或幼葉,扦插枝條就容易生根,這是因為 。

  (2)如圖(一)為桃樹,圖(二)為龍爪槐,請回答它們頂芽產生的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釋原因。

  ① 桃樹 ,龍爪槐 。

  ② 原因是 。

  (3)農業生產上常用生長素類似物噴灑生長有某種雙子葉植物雜草的水稻田,結果水稻正常生長,雜草死亡。這說明 。

  (4)松柏、杉樹的樹冠都明顯呈寶塔形,請解釋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使貯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綠色,應給蔬菜噴灑哪種植物激素,并解釋使用這種激素的原因 。

  (6)剛剛收獲的馬鈴薯塊莖種到土壤里不能發芽,其原因是塊莖含有較多的 ,進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發芽,可用 處理。

  13、(1)芽和幼葉能產生生長素,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

  (2)①A→B;B→A ②在芽中生長素的運輸是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3)雙子葉植物雜草對生長素敏感性較強,在較低濃度下,生長就被抑制,而單子葉植物水稻在這一濃度時卻能正常(或促進)生長。

  (4)這是一種頂端優勢現象。越往下,離頂芽越遠,側芽積累的生長素就越少,發育形成的側枝就越長。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細胞分裂素,因為它有防止葉片衰老的作用。

  (6)脫落酸;赤霉素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2.物質循環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循環圈內周而復始、往復循環的,參與循環的物質數量恒定,而且可以________。

  二、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

  1.生態系統的穩態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總是朝著物種________化、結構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發展。

  2.當生態系統某一成分變化時,會通過________調節,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分為兩種調節方式,其中,________調節將起主要作用。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食物鏈(網)中,食物鏈的起點都是________,稱為________營養級。能量從一個營養級流向另一個營養級總是________的。

  一、1.單方向 不可逆

  2. 反復利用

  二、1.自我調節 多樣 復雜 完善

  2.反饋 負反饋

  三、綠色植物(生產者) 第一 逐漸減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生態工程主要原理:物質循環再生。

  生態工程是起步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國發展特別迅速,已由最初的農業生態系統以及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擴展到了許多生態農業。生態工程遵循“整體性原理、協調性原理、循環再生原理”等。

  一、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工程

  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城市生活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將生活垃圾中有機部分、人畜糞便等轉化為優質生態復合肥。

  2.“無廢棄物農業”

  作物秸稈、人畜糞便還田或用來培養蚯蚓等,用蚯蚓糞便再作肥料,既減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費、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又增加了產值。

  二、節水和廢水處理與應用的生態工程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開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時要注意灌溉的'技術,傳統的漫灌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點灌和噴灌能夠節約大量水,因此,這一技術廣泛地應用到農業灌溉上。

  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擴大,一些工廠、小區排出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等,除限制其減量排放外,還實施了回收(造紙廠利用廢液回收鈣粉、木質素等物質)、再生、再循環的措施,寓污水處理于應用之中。

  三、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的生態工程

  小流域是河流各級支流的集水區域,這些區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方。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三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生態工程,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態工程。

  在治理過程中,通過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將治坡、治溝、修梯田與發展草業、牧業、林業結合起來。

  四、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系統組合利用的生態工程

  沼氣發酵用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作原料,通過產生沼氣作清潔可再生能源,達到了物質利用的良性循環,緩解了農村“三料”缺乏的問題,同時又減少了環境污染,提高了土地產出水平。

  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利用,又能夠為全社會提供能效高、對環境影響小、可持續的能源服務。

  目前,我國生態工程應用不斷擴展:

  1.生態小區和生態城鎮:利用本地資源,建設能耗低、廢棄物就地資源化的方便、舒適、和諧、經濟的小區域。

  2.生態恢復工程:在荒山、荒坡、灘涂、濕地及礦山廢棄地,發展草業、牧業或林業的工程。

  3.生態旅游:不消耗、不破壞當地自然旅游資源,設施生態化的生態旅游。

  4.綠色化學工程:生產可自然降解、對環境無害且可循環利用的包裝、洗滌劑,化妝品等。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生態系統的類型較多,在進行生態建設時,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國家為什么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興建三北防護林工程?不同地區在造林設計上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探究發現:三北防護林跨越中國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環境的質量關系到這一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關系到下游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如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導致下游地區的洪水泛濫,而危害巨大的沙塵暴的發生也與這一地區的土地沙漠化關系密切;同時這里自然礦產資源豐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應考慮樹種的生態適應性問題,種植適宜品種,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其次要考慮樹種的多樣性,保證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不同地區應根據當地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條件惡劣的地區應該結合自然恢復力,而農區的防護林中農田防護林網可能占較大比重。

  我的發現

  2.汽車尾氣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汽車噪聲又是城市噪聲污染的主要來源。你認為應當采取什么措施來減少由汽車造成的污染?

  探究發現:減少污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規,禁止市區內鳴笛,禁止使用含鉛汽油,鼓勵使用電力、天然氣等無污染能源的新型汽車,以及對其研究和應用等。

  我的發現

  3.為什么要針對不同的地形(如山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探究發現:山頂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惡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適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復力來恢復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雖然水分條件較好,但是仍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對于這樣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復,也可以人為種植適宜的林木、草或果樹等,加快植被恢復速度,這樣既能降低土壤侵蝕,又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溝底而言,應建設堤壩系統,它可以蓄水和淤積土地,還能夠減少山體的崩塌和滑坡,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坡地和山腳農田來說,土壤、水分條件良好,交通也較方便,土地生產力高,適宜種植農作物來解決人們的糧食和收入等問題,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種植,以減少水土流失。根據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慮到生態效益,又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和收入問題。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么?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復制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后還能繼續復制,并且能遺傳給后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11

  生殖是生命基本特征之一。在前面所學的知識中,已零星有一些生物生殖特點出現過。在此基礎上,本節教材系統地進行了歸納整理,提出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并著重介紹了無性生殖,最后介紹了營養生殖的四種常用方法。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可組織學生觀看錄像。看錄像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觀看。看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歸納比較等科學方法對所觀看的內容加以分析總結,教師對某些難點作適當引導。

  2.壓條、扦插、嫁接、分根是果樹栽培中常見的營養繁殖方式,觀看錄像后可再作適當演示,加深學生印象,以利于實踐應用。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1.了解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

  2.了解無性生殖的分類。

  3.了解嫁接、扦插、分根、壓條等營養繁殖方式。

  ㈡技能目標

  通過對所觀內錄像內容的歸納總結,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㈢情感目標

  通過對嫁接、扦插等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無性生殖的概念及分類。

  2.教學難點: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區別。

  三、教學準備

  錄像、四種人工營養繁殖的掛圖或演示所需的實物。

  四、教學過程

  ㈠新課引入

  自然界中沒有永生的生物,它們都有一定的壽命。但它們的種族為何能延續下去呢?是通過生殖。今天我們通過錄像來學生這一節。

  ㈡有性生殖

  1.提出問題

  ⑴蝗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被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中分別有什么細胞出現?

  ⑵以上這些生物的生殖有什么共同點?

  2.觀看錄像

  讓學生帶著以上二個問題有目的地觀看錄像中相關內容。

  3.學生分析比較,教師總結歸納

  這些生物在繁殖過程中,都出現了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細胞,且經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了受精卵,從而繁殖出下一代。 我們把這種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那么是否所有的生物都進行有性生殖這種生殖方式呢?

  ㈢無性生殖

  1.觀看錄像,提出問題

  讓學生觀看錄像中無性生殖一部分,然后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⑴哪些生殖方式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⑵什么叫無性生殖?

  ⑶每種無性生殖方式的代表生物分別有哪些?

  2.分析歸納

  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就能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方式有:

  ⑴細胞分裂。通過細胞分裂,使個體一分為二,產生兩個新個體。如細菌、衣藻、草履蟲等單細胞生物。⑵出芽生殖。在成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后脫離母體,成為新個體。如酵母菌,水螅等。⑶孢子生殖。利用孢子進行繁殖。如真菌、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⑷營養生殖。利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來繁殖。如馬鈴薯、番薯、石蓮、秋海棠、柳樹等。

  ㈣營養生殖的四種類型

  1.觀看錄像中相關內容。

  2.結合掛圖、實物,請學生根據錄像中的知識逐一分析營養生殖的四種方式,教師作適當引導并進行演示。

  ⑴分根。有此植物在靠近地面的`莖或根上能長成枝條,這些枝條上有根,將它們分開,就能形成多個獨立的植株。

  ⑵扦插。把有些植物的枝條剪下,插入土中能生根發芽,長成新植株。注意說明,選取扦插的枝條要新蘚、飽滿。有些植物不易產生不定根,成活較困難。可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浸潤后再插。

  ⑶嫁接。有些植物的枝條在土中極難生根,可以把它們的小枝條或芽接到另一植物體的莖或根上,使兩者的形成層緊密相貼,以后長成一體形成新植株。

  ⑷壓條。把一些植物的枝條壓埋在土中,等枝條長出根后,分離下來形成新植株。

  利用以上這些營養繁殖優點是既能保持某些植物的優良性狀,又能快速繁殖。特別是嫁接,在果樹栽培中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我國北方地區通過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了蘋果的品質,使果樹植株矮化,便于管理和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對核桃和棗樹也通過嫁接改良品質,取得了良好的好成果。

  ㈤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殖

  有性生殖

  生殖 (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 無性生殖 分裂

  (不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出芽

  孢子 分根

  營養 壓條

  扦插

  嫁接

  七、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⑴以下各種生物一般不進行有性生殖的是( )

  (A)魚類 (B)藻類植物

  (C)哺乳動物 (D) 高等植物

  ⑵下列生物可依靠出芽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的是( )

  (A)細菌 (B)大蒜瓣

  (C)酵母菌 (D)馬鈴薯

  ⑶利用秋海棠的葉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屬( )

  (A)孢子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營養生殖

  ⑷把已長出芽的馬鈴薯塊切成幾塊可迅速繁殖出小苗,這種繁殖方式屬( )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營養生殖

  ⑸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最主要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

  ⑹人們在農業生產上廣泛將分根、壓條、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用于花卉和果樹的繁殖,這樣既能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

  2.課后作業

  ⑺利用課余時間參觀果園,訪問果農,并進行扦插、嫁接活動。

  3.參考答案

  ⑴B ⑵C ⑶D ⑷D ⑸有無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 ⑹扦插 嫁接 優良性狀 快速繁殖 ⑺略

  4.簡要分析

  ⑴藻類是低等植物,它一般用分裂等無性生殖方式

  ⑵出芽生殖不同于用植物的芽生殖

  ⑶葉是營養器官,用葉來繁殖的屬營養生殖

  ⑷馬鈴薯屬一莖,因而屬營養生殖

  七、參考資料

  “克隆”與“多莉”

  1997年2月一只名叫“多莉”的英國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攪得沸沸揚揚,也就是從那是起,人們似乎一夜之間對“克隆”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

  克隆是英語Clone的譯音。Clone這個單詞本身的含義就是無性繁殖,既可做名詞用,作“無性系”解釋,也可做動詞,做“無性繁殖”講。克隆技術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稱之為“生物放大技術”。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DNA克隆,生物學家把一DNA注入到一個細菌體內,隨著細菌的克隆而產生出成千上萬個DNA來;第三時期就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變成一個動物了。

  小羊“多莉”是英國科學家從一頭母羊的乳房摘取一個單細胞,把它培養后注入另一只母羊的去了核的卵內,然后把培養出的胚胎再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宮中內孕育出來的。它是首例無性生殖的產物。“多莉”的出世標志著人們已經能從動物體細胞培養出動物了。

  在動物細胞工程中,我國科學家也開展了多年工作,取得過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新成就。早在四五年前我國科學家就成功地掌握了胚胎切割技術,也就是等到受精卵長成胚胎后,把胚胎切成兩半,再分別植入雌性子宮內,這樣就可把一個優良品種變成兩個了。

  高中生物教案 篇12

  知識目標

  1、說出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說明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解釋肺通氣的原理和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人體呼吸系統的掛圖或模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制教具,在課上演示,使學生對呼吸運動與肋骨和膈的運動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再結合歸納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過現場表演,讓學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學會測定胸圍差。

  4、通過將呼吸頻率及胸圍差測定結果量化、處理,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能力。

  5、各小組通過課后測量的胸圍差報告,做一個小報告并討論鍛煉身體增加胸圍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肺的結構和氣體交換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2、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測定胸圍差和學習肺活量的知識,使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

  3、在分組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是本節學習呼吸運動的基礎,也是本章學習呼吸的全過程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學生建立生物學觀點。

  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既是基礎知識的難點,又是培養能力的難點。該原理需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來理解,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法建議

  講解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可利用掛圖結合模型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觀察豬肺或其他動物的肺(看實物),也可以讓學生觀察顯微鏡下哺乳動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學生對肺和肺泡的結構有感性認識。

  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的授課可以采用讓學生自制教具,在課上演示、交流,使學生對呼吸運動與肋骨和膈的運動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親自驗證呼吸運動,這樣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可演示有關人體呼吸運動的動畫型電腦軟件,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此外,教師可設計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呼吸的頻率,可安排學生實習活動:測試平靜時與運動后的呼吸頻率,來獲得知識,同時也加強對口對口人工呼吸時為什么每分鐘吹氣的次數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讓學生在課上練習,提高學生的救護能力。

  另外創造條件作好測定肺活量和胸圍差的實驗。

  高中生物教案 篇13

  教案示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細胞結構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 設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總結細胞概念→將靜止的內容變為動態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生物生長的奧秘

  通過步步設疑,引導學生由外向內、由平面到立體、由結構到功能,不斷深入地認識細胞,從中總結出細胞的概念,將細胞的結構與功能聯系起來,并認識生物體生長的奧秘。

  2.教學過程說明

  (1)通過學生們復習、回憶、觀察——細胞結構簡圖,引出教學主題。首先展示上節課由學生完成的細胞結構簡圖,引發學生思考:細胞是平面結構嗎?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區別嗎?這些結構都叫什么?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細胞結構的興趣。

  (2)教師適時展示細胞的立體結構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細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講解動、植物細胞結構。

  首先介紹植物細胞的結構。在介紹過程中滲透研究結構的方法——由外向內,同時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在講到細胞膜的時候,應提出問題:在觀察過程中誰看到了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細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講清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講到液泡時,由于學生容易將它與細胞質看成是兩個并列結構,所以教師要強調液泡是細胞質的一部分。

  然后介紹動物細胞的結構。這時也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同時用對比學習的方法:先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相同之處,即都有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再找出不同之處,即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細胞質里沒有液泡。實施對比學習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觀察,了解細胞的功能。教師進一步設疑:細胞有生命嗎?并帶著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

  這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動動手”改為演示實驗“利用高倍鏡觀察黑藻(或苦草)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最好將視野中的物像通過顯微攝影儀投射于屏幕上(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多擺幾臺示范鏡供學生觀察),使每一個學生都親眼看到細胞質的流動。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這些現象看到本質:細胞質正在不停地流動著,說明細胞是活細胞,是有生命的。細胞質的流動可以加速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生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最后教師應指明:

  ①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②細胞膜可控制物質的進出。

  ③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對細胞的遺傳有控制作用,這一點以后會詳細介紹。

  這時,教師再總結細胞的概念,學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時教師應指出:

  ①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可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比如病毒就沒有細胞結構。從而加深學生對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結構的理解。

  (4)關于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是教學的難點 。

  這時可以通過制作課件體現細胞分裂和生長的過程,課件主要體現兩個內容:

  ①通過細胞分裂產生多個細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細胞體積增大,說明細胞生長。

  通過課件使微觀、動態的知識變為直觀的感性材料,便于學生的觀察與理解;同時也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達到了識記細胞分裂和生長基本過程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 篇14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年級:初一年級

  一、教材分析

  《生物與非生物》選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特征和蝸牛的形體特征及感覺兩部分內容。本節課是本章觀察生物知識的重要內容。

  在學習了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后,本節課實為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本節課為后續學習細胞,常見的動物和常見的植物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在教材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作用。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授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會使用放大鏡。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物的分類,發展判斷、分析、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活動】

  走下講臺,查看學生的討論結果。必要時,給學生提示。

  【學生活動】

  預設:積極討論,小組代表及時記下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活動】

  五分鐘后教師拍掌示意時間到,停止討論。請一組小組發言,其他小組做適當的補充。教師并且詢問學生答案的依據,并且讓學生舉例說明。學生若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表揚,回答不好的教師及時給予糾正。

  【學生活動】

  預設:我們認為生物可以生長,比如大樹是從小樹苗長成大樹的,我們人也是從一點點大的小孩兒變成了現在的大人。例外小組回答:我們認為生物可以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組回答:生物對外界刺激有有反應,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會合攏。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寶寶。

  【教師活動】追問:還有其他的特征讓你可以很快的'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回答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教師活動】

  教師展現PPT,解釋遺傳和變異,并且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影響深刻。然后教師展現人類進化的圖片給學生看,提問這一現象證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提出進化一個詞,但大多數學生不能理解。

  【教師活動】

  進一步解釋進化的意思并且舉例。然后PPT展示大家總結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對各個特征舉例(例子都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問狗和機器狗遇到墻壁都會轉彎,從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角度來比較兩者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

  預設:與教師一起總結剛剛的特征,對每一個特征進一步思考與理解。積極思考老師提的問題。學生回答:狗是生物,機器狗是非生物,兩者的原理不同。學生回答各種各樣,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師活動】

  狗轉彎是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是生物適應外界環境的體現。而機械狗轉彎受電腦程序的控制,與適應外界環境無關。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搭建視頻支架以及學生探究實驗支架,學生沿著支架作用,獨立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以落實教學重難點。較好。

  高中生物教案 篇15

  授課日期:年月日教學安排

  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式:講授性,主體參與教學

  教學資源

  相關視頻,圖片,多媒體

  教案編號:

  授課題目(章、節)蛋白質化學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氨基酸的結構通式;2、掌握蛋白質一級結構、二級結構的概念、維系鍵;3、掌握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4、熟悉蛋白質物化性質;

  5、了解蛋白質的與醫學的關系;

  重點與難點:

  重點: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難點:蛋白質物化性質

  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設計:詳見附頁課堂教學小結:

  一、蛋白質的變性1、概念:天然蛋白質受到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空間結構的.破壞,從而使蛋白質的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和生物功能的喪失稱為蛋白質的變性作用。2、引起蛋白質變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二、蛋白質的兩性性質蛋白質中所帶的正電荷與負電荷相等而呈電中性(此時為兩性離),此時溶液的pH稱為該蛋白質的等電點,常用pI表示。三、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膠體、變性和沉淀的性質。四、蛋白質的定性、定量測定方法有多種。五、蛋白質具機體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狀態下的機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及代謝情況有差異。構成人體的氨基酸有20種,其中8種是體內不能合成的,需從飲食種攝取。

  復習思考題、作業題:

  醫院殺菌滅毒的方式有哪些?這些方式和蛋白質變性有何關系?

  課后反思:

  做好新課導入是成功教學的關鍵,盡量做到知識點講解的深入簡出,要注意結合日常生活知識和護理相關知識。

  高中生物教案 篇16

  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4.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實物、圖片;

  2、學生查閱、搜集相關的生物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星球上?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同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去遙望我們的地球吧!

  生:閱讀課文。

  師:生活在這樣一個異常美麗的地球上,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讓我們

  一起來關注一下身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以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講授新課

  師: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幾張照片,你們熟悉嗎?

  生:那是我們校園的不同地點。

  1指出學校教學樓。

  2指出教學樓前的花壇。

  3指出校園旁邊的稻田地。

  4指出操場上訪的藍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師:在我們熟悉的`校園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嗎?

  生:教學樓、藍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花壇里的各種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

  生:不對。我認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學生觀點出現不一致)

  師:那么水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特征?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大家看我手中的這缸金魚,是不是生物?

  生:是。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

  包括金魚在內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生:金魚能進行呼吸。人和其他動物也能呼吸。比如:鯨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嗎?

  生:植物也要呼吸。比如:臥室里不宜擺放過多的花盆,免得和人爭氧氣。生:還有冬天下菜窖取菜時,要先放一放,因為里面的氧氣都讓白菜呼吸了。師:同學們說的很好。植物不但進行光和作用,還進行呼吸作用。當光強時,光合作用占優勢,反之,呼吸作用占優勢。金魚還有什么特征?

  生:金魚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補充營養。

  師:植物是怎樣吃食物的?

  生: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生物只有在營養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的成長。尤其是我們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更應該注意營養的合理攝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生物對吃進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嗎?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還要產生一些廢物排出體外。

  師:生物排出體內廢物的途徑是什么呢

  生:學生討論。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

  金魚可以通過呼吸、排尿排出體內廢物。

  師:那么植物也是通過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通過蒸騰作用還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同學們回答的比較全面。

  現在,看我伸手抓金魚時,它是乖乖的讓我抓嗎?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師: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師:你們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生: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子會合攏。生:小貓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變成一條縫,到了晚上則變得很圓。

  師:許多人都以為植物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常說:“人非草木,熟能無情”,學了今天的內容,你能舉出反駁的例子嗎?

  生:豬籠草的小葉片受到某種小動物的刺激時會自動關閉。

  生:向日葵總是向著陽光生長。

  生:種子播下后,根總是向下,而莖總是向上。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魚還有什么特征?生:金魚還能由小長大,如果是雌的,還能產卵,繁殖下一代。

  師: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產卵繁殖外,還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產仔繁殖,如:貓、狗、豬。

  師:這實際上叫胎生,是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樣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種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莖繁殖,還有用根和葉繁殖的。

  師:以上我們以金魚為參考,學習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當然,生物還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那么,金魚或生物還有哪些書中未提到的特征?

  生:金魚還會睡眠休息。

  生:金魚有一定的壽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壽命,如: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植物是龍血樹,有8000多歲。

  生:生物還能自衛,有的生物能產生毒素,特殊的氣味或披針帶刺等等。

  師: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所以說的很準確,希望同學們今后更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師:你自己是否也具有這些特征呢?請你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了解了生物的這些特征,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它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看一下珊瑚、珊瑚蟲和鐘乳石,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生: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鐘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蟲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師:學完這節課,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嗎?

  生:學完這節課,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有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活動有規律,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師:了解了這么多的生命現象,當你走在放學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小樹、小草,頭頂飛過的蜻蜓、蝴蝶和小鳥,你還會小瞧它們,認為它們和你不同嗎?

  生:不會。因為它們和我一樣都是有生命的。

  師:讓我們共同去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案01-07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高中生物教案【薦】02-12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02-12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11-24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高中生物教案【熱】02-09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1-11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