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案【精華】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游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著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板書課題)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1、同意x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占優勢,那我們就認定x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那要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辦法吧。(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2、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師根據匯報板書。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換瓶、比杯數、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書)
4、同學們想出的辦法可真不少,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呢?我們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選擇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
5、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思考所需的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后由實驗員到教師處領取材料。
6、學生小組實驗,匯報結果。
(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書)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么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教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我們如何測出更精確的數據呢?可提示學生想到刻度線。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測量的結果相同嗎?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使結果統一?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師介紹量筒:為了比較精確地知道水的多少,我們就需要使用專門測量液體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個小組的實驗桌里面都放著一個量筒,請材料員拿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它,你發現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介紹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板書)
2、孩子們真聰明,知道應該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學想親自量一量嗎?我們來量一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
3、測量后匯報結果。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同學們,我們能說出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嗎?(課件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2、課后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三年級科學教案2
一、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本學期在學生在以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并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一個是通過《植物的一生》、《關心天氣》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有周期性變化的事物進行長朗的連續的觀察、記錄、研究,從而發展學生認真、細致、堅持性等科學態度,并初步認識到事物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另一個是通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事物進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是根據《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準——地球的物質之一:巖石、沙、土壤來組織的,是以土壤為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認識的材料,目的是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一個物體,并且通過探求土壤奧秘的活動,使學生獲得一種真切的體驗,對土壤產生親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識到土壤和人類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
本單元由4課組成。
1.我們周圍的土壤。
2.了解土壤。
3.肥沃的土地。
4.土壤的保護。
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第1課中“我們已經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識”這個問題,將他們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出來,并與他們在本單元中即將獲得的知識聯系起來,對植物完成一個階段性的認識。
本單元的重點是進行一次“種油菜”活動,這是對一個生命周期作連續觀察、記錄、描述的活動;是孩子們真正去“種”的一個活動;是一次親身經歷植物生長每一個階段的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們要了解種子、花的結構和作用;學會使用鑷子進行解剖和制作標本的簡單方法:完成種子和花生長過程中的一些探究實驗;連續記錄下油菜生長各階段變化的并進行資料匯總,總結規律,使學生對繼續探究植物世界的奧秘充滿濃厚的興趣。種植活動是本單元最重要的一條主線,伴隨著這個活動,學生們將會遇到許多有趣的問題,井從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單元共分為4課。
1.植物和我們。
2.果實和種子。
3.根和莖。
4.葉和花。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物質世界。這一單元的編寫與《土壤與生命》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和描述一個具體事物,并且,不是單純地認識固體或液體的性質,而是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大量、反復的實驗,認識固體與液體固體與固體、液體與液體之間的關系,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本單元分為6課。
1.認識固體。
2.把固體放到水里。
3.認識液體。
4.把液體倒進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
6.認識船。
第四單元《關心天氣》,屬于《標準》的“地球與宇宙”中“天空中的星體”部分,從關心天氣的角度談天氣預報,即“今天天氣怎么樣”。討論天氣與人的關系,介紹氣象預報的過程、方法、手段和表現形式。指引觀測天氣,包括“氣溫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風“指出天氣現象存在規律性,季節的氣候特征影響動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單元分為6課。
1、今天天氣怎么樣。
2、氣溫是多少。
3、雨下得有多大。
4、今天刮什么風。
5、氣候與季節。
三、教學目標
1.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把整體分為部分有順序的.進行觀察的方法,觀察物體的形態構造和變化,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采用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和多種觀察的方法來觀察物體。
2.實驗能力:繼續學習實驗操作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學會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技能。
3.通過養蠶的體驗活動的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惜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科學技術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實事求是、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等方面的科學態度,并進行學科學、用科學教育。
四、教學措施
1、現場考察:科學課就是使學生親近大自然,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學秘密。
2、實驗:科學課就是通過各種實驗,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各種科學秘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養殖種植:通過種植花,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4、科學游戲:游戲是活動方式而不是目的,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學秘密。
三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等形式中的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調查,了解一種植物的生產、加工、以及成為我們食物的過程;能用排序、分類的方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將整理的信息記在記錄本上;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本小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2.積極與小組同學合作;樂于傾聽其他組的研究情況,并進行評議;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并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內容設計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別是在“食”上。本課設計的活動主要是植物與我們飲食的關系,最后討論一下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的關系。本課設計了三個活動。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單元中的種植物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此時,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如蠶豆、豌豆等,已經可以收獲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生產基地調查、市場調查、收集圖書、網上查找,本課從收獲春天的植物的果實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前測,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食物來源途徑知道多少。
(2)調查一種植物怎樣到我們餐桌上的。學生先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然后興趣相同的同學組合成小組,共同調查這種植物是怎樣生產、加工,最后成為我們的食物的。在調查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植物的生產是一個社會化的復雜過程。調查過程中,小組同學合作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和匯報。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們的.食物,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人類服務,如美化環境。讓學生討論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植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學準備
活動(1):了解當地常見的食用植物種類:糧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們被生產、運輸、銷售、加工過程的資料。
活動(2):搜集植物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其他資料,如:美化環境(觀賞植物)、衣(棉花、桑葉)、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樹、花壇)等方面以及茶葉、中草藥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各種各樣的果實
看到這些果實,你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可以吃嗎?
生:是從哪里來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樣的?它怎樣吃?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答。
一、選擇一種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計劃
日期:20xx年6月9日
溫度:18——29℃
小組成員:柯奇、王麗、劉云輝、金煊
研究計劃: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1.訪問別人
2.查書
3.上網查資料
4.分小組,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3.教師提供各種提供信息的資料計算機書集等
5.各小組交流。
二、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1.討論:植物和我們有哪些聯系?
2.匯報: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藥用——制成藥
板書:種子—植物—開花—結果實——產品
作業:查閱有關種植技術的發展。
小結:小組交流時氣氛熱烈,小組交流的方式非常適合這樣的課,因為孩子們這方面知識很豐富,如果采用舉手發言的方式,但想必會讓許多孩子喪失許多表達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有充足的舉手發言的機會與時間。
三年級科學教案4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流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流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學習重點】
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流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學習難點】
觀察螞蟻流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學習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三年級科學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課是《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研究已經認識到液體是會流動的。在本課中學生要對水、洗潔精、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加深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液體的流動的快慢速度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過的物體表面的狀況、液體自身的黏度等。本課的公平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保持滴流板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體多少一致、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況下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本節課只有一個活動,就是通過在滴流板上比賽三種液體流動得快慢,得出結論,內容比較簡單。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液體流動速度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學好這節課的基礎。還有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還不規范,需要老師在每節課都要注意培養。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液體都是會流動的,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對比實驗進行液體流動速度的比賽。
難點:設計一個控制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實驗。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完成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是教學目標達成比較好,科學概念的建立比較清晰。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液體流動有快有慢”、“液體流動快慢是受液體黏度不同影響的”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也基本掌握了“黏度”這個科學詞匯。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和科學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借助形象的實驗過程,學生不僅參與比較充分,思維也得以有序地發展。
二是在追求試驗方法多樣性的同時還兼顧科學競賽的公平性。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保持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相同。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而我在課前游戲中就滲透了公平競賽的思想,所以這堂課在討論實驗公平性的時候,通過學生小組的討論,師生共同的互動,很輕松地就達到了目標。
但是在本節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對學生的指導不夠。首先是在學生使用滴管時,教師的指導還沒到位。有幾組學生在滴同樣多液體時,滴上一滴他們把握不好,出現了比賽的不公平,導致實驗出現誤差。還有就是提供學生材料時。為了公平,讓學生在玻璃片上進行競賽,有一組學生沒聽仔細,他們還是在塑料尺上來進行實驗的,教師應該強調更清楚點,對學生的關注更全面點。
2.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欠缺。當學生在討論設計實驗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比賽更公平、公正?其實這個地方還可以加個問題上去,問學生:比賽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讓學生去討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會更有目地些。
3.教師的語言不夠干脆,顯得比較啰嗦。每當學生匯報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總喜歡去重復學生的話,這不僅讓費時間,還很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努力去改掉這個壞習慣,教學時語言要簡練些。
三年級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的規律性天氣現象。
2、知道季節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溫泵的.季節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性生活規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稱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征。
4、其他季節的氣候特征。
5、小組匯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8、小組討論后匯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后作業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三年級科學教案7
一、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活動,引領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
一是從收獲種子的數目,
二是發現植物生長變化的現象。在這兩個活動中,教師需要滲透科學講究實證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用證據陳述觀的意思,學生學習到使用觀察記錄的結果,并培養學生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大豐收”有兩個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們播種了一粒,卻收獲了許多種子,
二是指經歷了這樣一段時間的種植研究活動,我們收集了相關植物生長變化的許多證據。
二、教學背景:
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幾個月前播下的一粒種子現在已經變成了許多粒種子,從播下一粒種子到形成多粒種子,鳳仙花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收獲不僅僅是一些種子,更為難得的我們學生也親身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種植觀察活動。學生對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認識。本課就是引領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種豐收的喜悅,用事實來陳述“豐收”、“展示豐收”。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一粒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能發育成一株植物,并結出許多種子。
2、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種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4、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詞匯:種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變化。器官。生長發育需要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1、用估算、制作統計圖表等數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
2、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
3、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4、科學方法:用數學研究科學問題。整理發現。陳述觀點n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得興趣。
2、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
3、樹立用證據表達觀點的意識。
4、核心價值觀:生命的神奇。資源共享。用證據表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難點:整理觀察獲得的信息,發現鳳仙花生長的規律
教學準備:
說明與提醒幾個重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照片。
一株碩果累累的鳳仙花。帶有格子的統計圖白紙。
個人觀察日記或記錄教學流程談話引入→正確估算收獲種子數→整理。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總結
一、談話引入:
經過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收獲。今天,整理我們觀察獲得的信息,開個成果展示會吧。
二、我們種子的收獲:
1、當初的一粒種子,現在的碩果累累,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一株鳳仙花大約能收獲多少種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來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難?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預設:
(1)將所有的果實剝開,將種子的數量一粒一粒地數。
(2)可以隨機取幾顆果實,然后計算出每顆果實里的種子數量,然后計算出大約多少粒種子。
(3)如果有些種子不是很飽滿,可能不能種植,能計算數量嗎?
(4)有些個別的果實還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計算果實顆數?
(5)……
4、通過剛才的交流,請各小組分別估算出一株鳳仙花大約有多少種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們收獲的種子果實數平均每顆果實里種子數我們一共收獲的種子我現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長變化記錄的整理:
發現:我們經過種植。觀察。記錄,不僅僅是收獲了許多鳳仙花的種子,更為可貴的是獲得了一份鳳仙花生長的日記,這些記錄都可以成為證明植物生長變化的證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整理,還能有什么新的發現?大家根據我們第5課的統計圖,將各個階段觀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圓點標出,并用直線連接起來。完成以后自己觀察討論,通過這個統計圖,你又有什么發現?(這里教師可以出示一個折線統計圖的.空表,邊講解,邊演示,如何完成統計圖)分小組制作,討論。反饋交流:其中一段時間植株的增高比較快,生長旺盛。這個階段我們稱它為:(板書)營養生長旺盛期。
除此以外還有(板書):種子萌發。幼苗期。開花結果期。請大家根據原有的觀察記錄,整理出鳳仙花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和植株的變化。分小組討論,完成鳳仙花每個階段出現的新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你能將它填入相應的空格里面嗎?播種發芽長出花蕾種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種子萌芽營養生長旺盛期開花結果期各小組交流匯報。
教師總結:植物生長過程中都陸續出現了各種新的器官,每種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植物種植過程需要哪些條必要的條件來幫助生長。
四、總結
請課后閱讀教科書中資料庫里《鳳仙花》和《多種多樣的莖》兩篇文章。了解鳳仙花的有關知識;了解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n板書設計我們的大豐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課外活動課后繼續查閱有關其他植物生長變化的資料。可以根據自己整個單元的觀察記錄,分小組對自己進行評價。生成預見學生根據觀察記錄的結果,使學生能過通過征集、分析信息資料,提升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水平課堂評估能否對鳳仙花種子數量進行正確估算。通過對生長過程記錄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特點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三年級科學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氣體的熱脹冷縮》是《科學》(粵教科技版)三年級上冊《熱與溫度》單元的第4課。本課活動中,學生經歷從思考如何讓乒乓球鼓起來,到研究在溫度變化時燒瓶內氣體的體積變化的過程,經過觀察發現氣體也會發生熱脹冷縮的現象。
本課共由2個活動組成。活動1“乒乓球能鼓起來嗎”,主要是通過癟了的乒乓球在熱水中膨脹的實驗,初步感受空氣具有遇熱膨脹的性質。活動2“會變化的肥皂膜”是通過變化的肥皂膜實驗,認識到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20課《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學習基礎上,能從觀察液體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體積也隨之變化判斷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因此學生對熱脹冷縮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生理解氣體的熱脹冷縮具有很大的幫助。癟了的乒乓球如何能重新鼓起來,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接觸過乒乓球的學生會有一定的經驗,知道泡在熱水里乒乓球就能鼓起來,不過學生就沒有深入探究過為什么會鼓起來,也沒有思考過如果乒乓球破了還會不會鼓起來。學生對將實驗裝置分別放入溫度不同的水中已經有一定的操作基礎,而本課的實驗裝置使用簡單,因此學生操作起來會更加容易。
三、教學策略
根據“任務驅動”和“科學與探究”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將教法和學法確定如下:
1.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①通過任務驅動情境,提出問題,給出觀察任務,激發學生對癟了的乒乓球能否重新鼓起來產生興趣。
②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并進行自主觀察、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發現出氣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冷時體積會收縮的現象。
2.從學的方面來說,可分為兩個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務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
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經歷觀察、探究活動,發現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教學目標
1.知道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用實驗的方法探究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學習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嘗試對實驗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成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裝置進行研究,進行科學的觀察、記錄,判斷空氣的體積大小變化會不會受溫度影響。
六、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儀器、實物投影、教學PPT課件。
學具準備:。
七、教學過程
(一)任務驅動
設置情境:乒乓球訓練室內,波波和彬彬要打乒乓球。這時,波波卻發現乒乓球癟了,不能再用了,彬彬提出把癟了的乒乓球放到開水里試試。
問題:這樣乒乓球就能鼓起來嗎?
交流:對琪琪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任務:通過實驗,探究癟了的乒乓球在開水中能否鼓起來,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然后嘗試解釋原因。
(二)活動探究
1.活動1:乒乓球能鼓起來嗎
提示:我們在打乒乓球時容易把乒乓球壓癟。
問題:癟了的乒乓球受熱后會重新鼓起來嗎?
任務:把癟了一個小坑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
要求:觀察并描述乒乓球的變化,注意不要被熱水燙傷。
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活動。
匯報:癟了個小坑的乒乓球在放進熱水后慢慢鼓起來了,乒乓球恢復原樣。
問題:如果乒乓球破了,還能重新鼓起來嗎?
交流:根據恰當的理由說出自己的判斷。
示范:將癟了一個坑又破了一個洞的乒乓球放進熱水里,結果乒乓球沒有變化。
問題:為什么破的乒乓球不能重新鼓起來?和什么原因有關。
交流:是否和乒乓球內的空氣有關呢?沒破的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會膨脹,所以乒乓球會重新鼓起來,破了的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會流出去了。
2.活動2:會變化的肥皂膜
問題:如果癟了的乒乓球在熱水中能重新鼓起來,是因為乒乓球內空氣的體積變大了嗎?
任務:探究溫度變化時,空氣的體積怎樣改變。
要求:把肥皂液抹在燒瓶口,形成肥皂膜。將燒瓶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觀察肥皂膜的變化。也可以用手捂熱燒瓶而不放進熱水中。
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肥皂膜是否會變化的實驗。
匯報:經過實驗發現肥皂膜在燒瓶放進熱水時膨脹了起來,放進冷水中會凹陷了下去。
任務:學生活動手冊中的內容:將套著氣球的瓶子分別放進熱水、冷水中,觀察并記錄現象。
活動:學生分組實驗開展觀察。
匯報:瓶子放進熱水后氣球鼓起來了,放進冷水后又縮回去了。
任務:學生活動手冊中的內容:將密封著有5毫升的針筒分別放進熱水、冷水中,觀察并記錄現象。
活動:學生分組實驗開展觀察。
匯報:針筒內的空氣在受熱或遇冷時會增大或減小。
小結: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討論:在夏季,為什么人們給自行車充氣時常常不會充得太足?
交流:夏季天氣炎熱,車胎里的空氣太多了,會容易受熱膨脹而發生爆胎的危險。
八、板書設計
第21課 氣體的熱脹冷縮
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年級科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二、教學重點: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三、教學難點
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四、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三年級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三年級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
2.知道不同動物一生所經歷的時間不同,身體形態發生的變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
4.知道像狗那樣,胎生、身上長毛、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特點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于不同動物的一生的相關資料,歸納出鳥類及哺乳動物一生的共同特點。
2.能根據動物的共同特征,區分更多的動物。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更多動物的一生產生持續的探究興趣。
2.樂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動物,體會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物和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不同形態特征。
難點: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現共同的規律。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狗的一生”視頻、“動物特殊行為”視頻、“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蠶在各生長階段的圖片。)蠶的一生經歷了哪些階段?(預設:卵、蟻蠶、蠶寶寶、蠶蛹、蠶蛾。)
2.講解:蠶的一生經歷了出生、成長、繁殖和死亡的生命歷程。根據身體形態特征,蠶的一生也可以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3.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動物的圖片。)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會經歷哪些過程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根據圖片進行描述或介紹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勵學生踴躍表達。)
4.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幾種動物的一生。(板書:動物的一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經驗和知識,結合生活中發現的現象和真實事例提出假設,激發學生對其他動物的一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雞的一生
1.過渡:出示蠶和雞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學生對比觀察。
2.提問:雞的一生與蠶的一生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預設:相同之處是雞和蠶都是從卵開始它們的生命歷程的,不同之處是雞要孵卵,雞不經歷蛹的階段,沒有變態的過程,而且雞的壽命比較長。)
3.講解:母雞孵蛋時將雞蛋放在身體下面,用自己的體溫保持雞蛋溫度相對恒定。21天左右,小雞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雞身上長滿絨毛,1個月左右絨毛褪去,換上羽毛。6個月左右,小雞長成成年雞,母雞開始產卵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鳥類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卵生,身上都長有羽毛和翅膀。)
5.小結: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鳥類的一生會經歷“卵(蛋)→幼年(雛鳥)→成年(成鳥)”三個主要階段,幼年期生長較快,成年期開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動:播放“狗的一生”視頻,引導學生認真觀看。
2.提問:和雞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預設:小狗是胎生的;剛生出的小狗眼睛閉著,耳朵聽不見;小狗需要吃狗媽媽的奶長大;狗活的時間比較長;……)
3.講解:狗是胎生動物,母狗懷胎2個月左右會生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閉著眼睛,耳朵聽不到聲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睜開,靠吃媽媽的奶獲取營養;6個月左右,小狗長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個月,小狗發育成熟,開始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動物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長毛,都是吃媽媽乳汁長大的。)
5.小結:像狗那樣,身上長毛、胎生、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叫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出生后都會經歷“幼仔→成年”的生命過程。
探索三:了解我們的一生
1.過渡:我們了解了雞和狗的一生,那么,我們人類的生命歷程又是怎樣的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不同年齡的`人的圖片。)
2.活動:指導學生整理這些圖片,并按照年齡排序,然后說明理由。
3.小結: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叫胎兒,出生后我們會經歷“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老年”幾個主要階段。人從出生到年老,除了身體長高長大,外部形態特征沒有明顯的變化。
4.提問:如果人生經歷這樣幾個階段,你們會對不同年齡段的自己說些什么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并鼓勵學生踴躍發言。)
探索四:對動物做出判斷
1.過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對動物有了新的認識。動物是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把有生命的物體叫作生物。你們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區別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2.布置任務:請大家分組討論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達成一致后將結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3.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雞的一生,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鳥類的共同特點;通過了解狗的一生,引導學生發現哺乳動物的特征;通過開展資料整理活動,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經歷的幾個階段,感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鞏固學生對動物的認識。這個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討匯報
羽毛:被覆在體表,質輕而韌,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飛翔等功能。
鳥類:體均被羽,恒溫,卵生,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
拓展與小結
1.拓展: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動物的行為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發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動物身體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如變色龍;有的動物行為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冬季來臨,大雁南飛、兔子換毛、蛇冬眠等。(教學提示:播放“動物特殊行為”視頻。)
2.布置任務:請大家課后了解更多動物,收集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個科學小報。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動物行為的多樣性,了解更多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從這個角度出發,做一個主題明確、內容豐滿的科學小報,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動物的生命活動現象。
教學反思
本課由“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過程”引出“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的問題,這是由對個別事物的研究推廣到對普遍現象的關注,是提出問題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根據生活經驗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種類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節課依然以蠶為切入點,與前幾節課相呼應,引導學生回顧蠶的一生經歷的幾個階段,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通過搜集證據和交流的方式總結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鍛煉。最后把研究的對象轉為人類的生命歷程,又大大增加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和共同性相統一”觀點的建構。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三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2、學生能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學生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 學 過 程動態修改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課后反思
三年級科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比較植物和動物的相似和不同。
2、會比較人與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過文字、語言交流比較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間、能生長、能繁殖后代、會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員,人和動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權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與其它生物和諧共處。
2、意識到要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
3、養成愛惜生命、愛小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的好品質。
二、教學準備:各種動植物、人的圖片。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你知道哪些動植物?
2、每種動植物都一樣嗎?
3、人是不是動物?
4、人與動物有何關系?
二、新課
1、揭題:“植物 動物 人”
2、動物與植物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以兔子和蘿卜為例作比較)
相同點:
(1)都是生物。
(2)都會生長。
(3)都需要水、陽光。
(4)都需要營養……
不同點:
(1)兔子會運動。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樣……
3、 觀察書本上第18頁。
(1)這些是動物還是植物?
(2)這樣有什么好處?
(3)教師小結:有些動物在某些時候與植物幾乎一模一樣,有些植物在某些時候與動物十分相似,簡直是真假難辯!怎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的呢?它們這樣是為了更好的偽裝自己,防止被敵人發現,有時也為了捕捉獵物。
4、這些動物和植物之間有什么不同與相同之處?
(1)老虎和松樹
(2)魚和水草
(3)袋鼠和樹葉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完成在自備本上)
5、人
(1)人是動物嗎?
(2)為什么?
(3)人與黑猩猩比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點人和黑猩猩的不同點
都要吃東西人會制造東西
三年級科學教案14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征;
●會借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為什么這樣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后回答。
【評析】這里主要是想讓學生發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面"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么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后動手和面,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面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面時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后,要進行烘烤才會熟,才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于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么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教案《《認識固體》教學設計》。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里面是怎樣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并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于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這里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面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么?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匯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里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面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么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回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么?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后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為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里面揚稻谷,要把兩種谷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
(這里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面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么樣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干凈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面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面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并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面粉時,面粉怎么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干凈,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水放進面粉里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開始是干的,后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一組發現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么,這時的面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后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三年級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設想: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意識到動物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珍愛生命。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研討和動手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這節課不在于學生獲得多少螞蟻的知識,而在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引導探究階段要給學生自主權。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01-05
三年級科學教案04-25
三年級科學教案07-14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2-15
三年級科學教案【推薦】03-25
【熱門】三年級科學教案03-25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1-30
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案02-07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教案05-01
三年級科學教案課件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