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晝夜交替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做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象的模擬實驗。 .能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象認識的歷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晝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行的。
【教學材料】
手電筒、地球儀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如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的觀眾應該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探索和調查
1、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同一時刻,地球上各個國家的時間不一定一樣,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2、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象的模擬實驗。
3、實驗的時候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并注意觀察同一時刻,地球上不同國家的時間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時間的國家例子。
4、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探索歷程。回顧和解釋
課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極晝”、“極夜”的現象。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做長期觀察。
2、能夠克服恐懼感。
3、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二、教學準備 :
學生準備:月相觀察記錄本,月相觀察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前一個月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球的,你的觀察怎樣?
2、 今天我們來學習整理下我們的觀察記錄。
二、學習新課
1、 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1) 你看過月亮嗎?你還記得它是什么樣子的嗎?
(2) 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1) 裝實驗裝置,分小組實驗。
(2) 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3) 小組交流、描述實驗現象。
3、 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 把我們的觀察記錄資料整理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們的記錄,比一比誰記的最好、最準確。
(3) 小結:月相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發生變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個月中月球的位置變化兩種情況。
4、 閱讀:月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變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繼續觀察月球的運動,你還能發現什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實驗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酒精燈的使用方法。
按照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案,準備并組裝好實驗器材。
用酒精燈分別給兩塊金屬片加熱,觀察凡士林熔化的過程,小組討論并填寫實驗報告。
匯報交流。
師生總結:根據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分析,無論是在一端加熱,還是在中間加熱,熱在固體中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傳遞方向是四面八方。
注意事項: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要有理有據。
教師要指導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強調注意實驗安全。
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思考并交流實驗現象。
學生利用學具箱里的配套學具
完成實驗操作。
學生完成學生活動
手冊。
設計意圖:
通過具體活動,親自動手,發現熱在固體中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傳遞方向是四面八方。
三、實驗二:觀察熱水和冷水的.溫度變化
1.思考教材提供的實驗,分析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
2.做與教材相反的實驗,分析并記錄自己的發現。
3.結合學生活動手冊,總結出熱是可以傳遞的,而且是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
4.注意事項:
組裝實驗器材和實驗操作時,注意輕拿輕放溫度計。
小心熱水燙傷。
老師需要指導正確的溫度計讀數方法。
預測實驗現象
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和實驗原理。
學生完成學生活動
手冊。
設計意圖:
通過實驗,發現熱可以在不同物體、不同物態之間進行傳遞,而且是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
四、說說生活
中熱傳導事例的傳熱過程
1.分組交流生活事例中熱傳遞的過程。
2.組織匯報交流活動,強調兩個物體需要直接接觸,并且一個溫度高一個溫度低,也就是有溫差出現,才會發生熱傳導。
3.注意事項:
不要現場進行冷敷和熱敷,以免發生意外。
學生分享交流
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設計意圖:
強化對熱傳導概念的理解,意識到熱傳導現象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將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鞏固所學內容。
板書設計
5.熱傳遞
現象
熱傳遞
實驗
應用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對物體的導電性進行推測,并說明依據。
2.能自主設計方案對物體的導電性進行檢驗,并記錄研究情況。
3.知道物體有的是容易導電的,有的是不容易導電的;
4.知道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的應用;知道與物體導電性相關的安全用電常識。
5.體驗探究過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愿意交流與合作;體驗到物體導電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教學重點:能用科學規范的檢測方法檢測區分多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材分析:
本課在學習了簡單電路的基礎上,讓學生將各種物體放到電路中去檢驗其導電性能,從而認識導體和絕緣體。本課主要教學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設計制作一個檢測物體導電性能的檢測裝置,學會用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能,認識人體和大地以及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區分導體和絕緣體,并發現他們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用電知識,規范自己的用電行為,注重用電安全。
學情分析:
本課主要是按照科學認識的方法,組織學生對“物體是否容易導電”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將先作出大膽的猜測,然后設計驗證性的實驗方案,再用簡單的閉合電路檢驗各種物體的導電性,最后分析、總結出結論,以此形成自己的能力,進而解釋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導電性問題。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檢測器,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剪刀、鑰匙、硬幣、橡皮、瓷調羹、干木棒、紙片、石塊、鉛筆芯、尺子、鑰匙、梳子。
課時:一課時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預設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1.師:在我們身邊,有的物體能讓電流通過,有的物體不能讓電流通過。來看這根電線:哪部分能讓電流通過?哪部分不能讓電流通過呢?(師演示:用電線外面的塑料連接起來,小燈泡不亮;用電線里面的銅絲連接起來,小燈泡亮了。)
2.師:通過剛才這個小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銅絲連起來,燈泡才會亮。
生:我發現了銅絲能傳電。
師:也就是說電線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樣的,里面的銅絲是容易導電的,外面的塑料是不容易導電的。
3.引出課題:師:在我們生活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物體,有的容易導電,有的不容易導電,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容易導電的物體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都有哪些。(板:容易導電不容易導電)
二、對所帶物體進行預測
1.師:我們桌面上都有一大堆的物體,哪些容易導電,哪些不容易導電呢?我們先進行預測(全班做手勢,教師記錄)
2.師:到底你們的預測正不正確呢,我們要進行驗證,怎樣驗證?
生:做實驗
師:怎么做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33頁,閱讀第二段話,并注意觀察圖中那位同學的做法。
師:好了,現在請同學們看老師做個演示,比如這根釘子,你認為它容易導電嗎?
好,那我們進行檢測(師演示)
三、學生實驗
1.師:誰能說說剛才老師是怎樣檢測釘子的?
生:把電路檢測器的接頭接到釘子的兩端,發現燈泡亮了,就說明釘子導電。
2.師:實驗步驟大致是這樣,具體的我們一起來看(屏幕出示,生齊讀)
師:第一步,你認為有必要做嗎?為什么?
生1:有必要,如果這個電路檢測器是壞的,那實驗就不準了,所以要先接通電路,看看燈泡是否亮,亮了就說明檢測器是可以用的。
師:你有嚴謹的科學研究精神,真棒!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實驗前必須對檢測器進行檢測。那么檢測的時候檢測一次就行了嗎,干嘛還那么浪費時間,檢測那么多次?
(全班悄然無聲)
師:比如說我檢測的時候,第一次發現它不亮,第二次亮了,那我們能說它是容易導電的還是不容易導電的了嗎?
生:不能,肯定有一次操作是有誤的,所以還要再檢測,如果亮的多就說明它是容易導電的
師:你的想法真好!對,科學就是要有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發現第一第二次的檢測結果不同時,要進行第三第四次的檢測,直到檢測出來為止。
1.師:現在你會做了嗎?好,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挑選6種你最想研究的物體進行檢測,開始。
2.(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組,發現有的組已經檢測完。)
師:如果你們小組已經測完了6種,還可以測其你身邊的'其他物體。
四、匯報實驗結果
1.師、哪個小組匯報你們的實驗結果?
(幾個小組匯報)
2.通過這幾個小組的匯報,我們發現有些小組認為剪刀是容易導電的,有些認為是不容易導電的,那我們請這兩個小組上來做實驗。(生演示)
3.師:誰來說說這兩組實驗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個小組接的是剪刀的塑料部分,所以燈泡不亮;而第二個小組接的是剪刀的鐵的部分,燈泡亮了。
師:還有疑問嗎?我們掌聲謝謝他們。
1.通過我們的實驗,發現容易導電的物體有(師隨生答板:硬幣、鑰匙),不容易導電的物體有(橡皮、紙片、塑料)
2.師:像硬幣、鑰匙這些容易導電的物體,我們把他叫做(板:導體),像橡皮、塑料這些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板:絕緣體),請同學們打開書本33頁,把這兩句話畫下來。
3.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導體和絕緣體各有哪些特點?
生:導體是鐵做的,絕緣體是不是鐵做的
4.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凡是金屬制品都是導體,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尺、橡皮、干木棒是絕緣體。
過渡:
師:水是金屬嗎?
生:不是。
師:它是不是導體呢?
生:是
生:不是
五、檢驗不同液體的導電性
1.師:到底是不是呢?老師這有兩杯水,一杯是純凈水,一杯是鹽水,我們分別對他們進行檢測。(師實驗演示)
師:我們先檢測電路檢測器,燈泡亮了,可以檢測了。好,先來檢測這杯鹽水,燈泡亮了嗎?(亮了),再檢測一次,(亮了),說明它是(容易導電的)。同理檢測純凈水。
2.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有的水容易導電,有的水不容易導電,在我們生活中,純凈的水是不容易導電的,而不純凈的水是容易導電的,大自然中的水,一般都是容易導電的。
過渡: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導體和絕緣體,找找看我們教室周圍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六、尋找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
生1:電風扇是導體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是鐵做的
生2:窗簾是絕緣體
生3:掛屏幕的那根鏈子是導體,因為它是鐵做的
師:你的眼睛真雪亮!
生4:人是導體
師:哎呀,老師不得不佩服你,敢于大膽的猜想,你有未來科學家的潛質。這個問題我們等下再來研究。
生5:桌子是絕緣體
生6:防盜網是導體
過渡:同學們真聰明!能夠學以致用,一下子從我們教室找出這么多的導體和絕緣體,那剛才有同學說人是導體,到底是不是呢?
七、師實驗,推測人是導體
1.師:好,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小實驗。這是一支電筆,是電工用來檢測用電器是否帶電的,注意看,如果老師這樣拿著電筆插進這個插座,是不能檢測出插座是否帶電的,如果老師用手指按住電筆頂端的金屬片,你會發現(電筆里面的小電珠亮了),插座是帶電的。這也就證明電路連通了。
師:是誰接通了電路?
生:老師
師:對,通過老師這個人體接通了電路,讓電筆的電珠發光,這個實驗間接證明了人是導體。
過渡:因為人是導體,所以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用電器和電工具都是由導體和絕緣體組成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實物投影),像這些物體,他們的哪部分是導體,哪部分是絕緣體?各起什么作用?
(師舉起插座),插座的哪部分是導體?哪部分是絕緣體?各起什么作用?
生1:插座的里面是導體,用于通電的,外面是絕緣體,防止觸電的。
師:真棒!導線?
生2:導線里面的銅絲是導體,外面的塑料是絕緣體。
師:對,像這個螺絲刀、鉗子等這些都是一樣的
八、安全教育
過渡:導體和絕緣體具有不同的作用,導體是讓電流通過,而絕緣體是阻止電流通過,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那么我們怎么用電才是安全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做法對嗎?
5個學生判斷5幅圖片,并說為什么。
過渡:我們懂得了怎樣安全用電,但萬一我們觸電了該怎么辦?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短片。
播放觸電及急救的短片,生觀看。
九、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導體和絕緣體),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我們只研究了一些物體,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物體等著大家來研究。比如濕的木頭、水果、石頭等等,我們可以用今天我們學到的方法進一步研究,并查閱相關資料,看看還有什么新的發現。
教學反思:
日期: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讓學生明確電磁鐵與電和磁之間的關系。電磁鐵在通電的狀態下具有了磁鐵的一些性質,其中所蘊涵的秘密將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電磁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是在此研究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本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活動:
1.制作電磁鐵。首先讓學生制作一個電磁鐵,這是研究電磁鐵的前提條件,一節電池、導線、大釘子可以組合成簡易的電磁鐵裝置。電磁鐵組裝完成后,接通電源測試磁性。學生組裝好電磁鐵以后馬上就想看到現象,去嘗試,可以讓學生對電磁鐵和永久磁鐵做一比較。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這個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主要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度、線圈纏繞的匝數有關系,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仍采用“假設與搜集證據”、“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探究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強調的是現象的觀察和數據的記錄整理。在活動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細心,因為學生制作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有的時候變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視了一個數據的記錄,從而導致驗證數據的不準確,結果就會有問題。
3.探究電磁鐵的兩極。磁鐵有兩極,那電磁鐵是否也有兩極呢?學生會沿著這個思路研究下去,學生在研究中會發現電磁鐵也有兩極,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周圍同學的電磁鐵兩極是否一樣。只要學生能找到不一樣的原因,那電磁鐵的磁極問題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動。
4.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就是為生產、生活服務,主要可以采取讓學生交流、資料共享的方法,認識到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認識到電磁鐵為人們的工作帶來的巨大方便。有條件可以用學生天天接觸的電鈴做演示來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5.電與磁相互轉換的活動。教科書的兩個活動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選其中的一個來做。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到相互轉換的觀點。
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五年級“磁鐵”以及上一課時“電和磁”相關知識。電磁鐵是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結構簡單、制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主要有兩大活動:一、制作鐵釘電磁鐵;二、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又有兩個主題活動:1、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2、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而 “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活動中,“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都與電磁鐵的南北極有關系”這一活動,,更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但在電磁鐵南北極的探究活動中,要受到“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變量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控制好變量進行實驗探究,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科學認識的關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電池少則磁力小,電池多則磁力大。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與鐵芯的距離、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科學研究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匯報交流、共享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象。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里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中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瓶,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里會發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把實驗前后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并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電磁鐵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所給的材料制作一個電磁鐵;
2、能夠在探究過程中比較永久磁鐵和電磁鐵的異同;
3、能夠對電磁鐵的兩極變化進行探究;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電磁鐵;
2、知道電磁鐵的兩極變化;
3、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能主動對電磁鐵現象進行研究,體會探究的樂趣;
2、意識到電磁鐵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3、樂于合作交流,善于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認識電磁鐵的性質,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系;知道電磁鐵也有兩極,并且是可變的。在學生假設猜想的基礎上,加以指導,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學生設計實驗加以研究,匯報交流,總結出規律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導線、釘子、電池盒、大頭針、回形針、指南針、資料圖片
學生準備:電池
教學時間: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電磁鐵:
展示長鐵釘:它能變成一個像磁鐵一樣能吸引鐵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樣的辦法?
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別的辦法?
師:老師能讓它變成一根磁鐵,你們相信么?
演示制作電磁鐵, 并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
師:你還想用哪些磁鐵具有的特征來驗證它?
師:你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磁鐵么?該起個什么樣科學的名字呢? 板書:電磁鐵
二、制作電磁鐵
師:想制作一個像老師一樣的電磁鐵么? 你認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領取材料,進行制作活動。
三、初步分析電磁鐵的磁力
1 、比一比,你們的電磁鐵,誰吸引鐵的本領比較強呢?
2 、估計一下,你們的.電磁鐵要增強磁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3 、總結并且板書學生意見 :導線圈數、 電池多少、鐵釘規格等
四、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
師:你能根據自己的推測設計一個實驗來試試看嗎? 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總結整理: 1 、只能改變一個單一因素。
2 、如何改變這個因素。
3 、怎樣記錄。
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總結匯報;
師:你通過實驗,發現你猜測的因素和電磁鐵磁力大小有關么?
你們是怎樣操作的?比較了哪些數據?
教師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板書在黑板上。
五、了解電磁鐵兩極的變化:
師:我們通過剛才的比較,知道了電磁鐵的一些特點。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磁鐵和電磁鐵有哪些相同?
學生比較。
師:用磁針測一測你的電磁鐵的兩極。再和其他小組的電磁鐵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解釋一下你發現的現象的原因么?怎樣才能使你們的兩個電磁鐵磁極相同么? 請比較一下兩組組裝的電磁鐵有什么不同?
小組活動,要求:改進組裝的電磁鐵,使同組兩個電磁鐵磁極一樣。(相同的小組則改變成不同)
總結活動過程,板書學生改裝的經驗方法。
師:電磁鐵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
六、全文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種新的磁鐵,我們來看看它有什么用處!
指導學生看書第 44 頁,簡單介紹電磁鐵的各種應用。
師:希望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2 林中的樹
教學目標
1、植物所需的主要養料不是來自于土壤,而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時釋放出氧氣。
3、知道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和細胞中的葉綠體。
4、能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對植物養料的來源作出假設,能根據已知結論進行推理。
5、具有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尊重證據、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6、敢于提問,樂于交流。
教學準備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兩張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紙或錫箔紙(大小根據所選植物葉片的大小而定),曲別針。
2、顯微鏡(每小組一臺),用韭菜葉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細胞裝片。
3、光合作用掛圖或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如:動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學生可能給出許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經常澆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養料;植物還需要陽光照射等。)
出示單元主題圖:走進樹林,樹木郁郁蔥蔥,樹木生長所需要的養料從哪里來呢?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
二、了解海爾蒙的實驗。
(1)講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學家也思考了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過談話,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2)閱讀海爾蒙的實驗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爾蒙是怎樣猜測的?他的實驗是怎樣做的?從海爾蒙的實驗中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了解海爾蒙是怎樣思考和實驗的,以及怎樣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②海爾蒙的探究過程給你什么啟示?根據海爾猛實驗中的發現你什么進一步推測?(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根據結論進一步推理:海爾蒙在完成了實驗之后,他推測植物生長的養料是從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測嗎?在學生思考提出觀點的過程中,要引導他們陳述理由,重要的是學生在思考。)
三、探究植物在體內制造養料的方法
(1)演示實驗:課前將一盆生長良好的天竺葵帶進教室,選擇一片生長良好的葉,用黑色的卡紙將這片葉正反兩面嚴嚴實實地遮蓋,然后將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陽的窗臺上。
(2)討論并推測:幾天之后,葉片可能會發生什么變化?(讓學生把自己的推測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下節課一起來觀察實驗結果,看誰的預測是正確的。)
(3)課外活動:①保護好教室里的實驗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這個實驗。
第二課時
一、繼續探究植物在體內制造養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實驗現象。
①請在家里做了實驗的同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發現。
②觀察課堂實驗的天竺葵葉發生了什么變化,看看自己在實驗前的預測是否正確。
③討論:這片葉子可能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認為與什么有關系呢?(期望學生能分析出問題的結論是不現實的,但是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過程中去尋找相關因素,讓他們意識到變化是有原因的。)
(2)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葉綠體。
①指導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講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組觀察植物葉片細胞,并描述細胞的樣子,指導學生認識葉片細胞中的綠色顆粒叫葉綠體。
③講解: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3)講解光合作用的過程。教師利用掛圖或者多媒體資料,形象講解光合作用的過程。交流并明確以下問題:
①植物在體內制造養料需要什么條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養料?
③植物制造養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養料的原料從哪里來?
⑤人們常說: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和水,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
(1)討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為自己制造了營養物質,還為動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質?
(2)交流分享討論結果。
三、總結與拓展。
(1)小結本課學習的收獲。
(2)課外收集有關樹木生長的資料。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教材分析
1、“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
2、“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因為所學內容比較直觀,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應該感興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于學習《科學》這門功課已有三年,學生要自己學習并拓寬知識面不會很難。
3.學生認知障礙點: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息息相關,可是為什么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教學目標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認為覆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那些影響。
4.能準確地描述實驗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和體驗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環境。那我們人類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
2、出示課件,展示圖片,學生談感受。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動植物的“訴說”
1、學生以小組觀看有關自然環境的圖片和資料,自主選擇自然環境,并說出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
2、小組活動:選擇角色,并討論分析“他”的生存對環境的.需要。
3、課件出示反映人類活動的圖片,學生觀察,談感想。
4、角色扮演,小組內表演,并推選代表。
說說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動空間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談自己對人類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評價,談收獲。
活動二:改變一個小環境
1、小品展示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主題為: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根據小品內容學生展開質疑:
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判定?如何驗證?
3、引導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4、預測實驗結果,小草會有什么“反應”。
5、動手實驗。
6、小結:注意做記錄,隨時觀察。
三、總結。
1、列舉人類哪些活動影響了周圍環境。
2、談實驗活動的感受。
四、教學后記: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回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板書設計
動植物的“訴說
第一組是森林 金絲猴 樹被人們砍光了,
抓我們送到動物園去,
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第二組是草原 跳鼠 人們在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
第三組是湖泊小魚 人們把亂丟垃圾,大規模捕撈,
恐怕那一天人類在也吃不到魚了。
那么對于那些小動物,花草樹木的控訴,我們該怎么做呢?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態系統。
過程與方法: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沙塵暴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回顧知識,引入新課:
1、學生自己的話舉例說明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群落的含義。
2、說明: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3、提問:如果生態系統中的某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會怎樣呢?
二、草原的生態平衡:
1、現在讓我們以草原為例來研究有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問題。草原上常見的生物有鷹、兔和草,那么,這三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是怎樣呢?(學生畫出)
2、設想一下: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2)如果兔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每個設想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然后再讓他們發表意見,最后得岀確結論。
3、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或者草減少呢?(提示:為了經濟發展,人們會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塵暴:
1、閱讀書20面有關沙塵暴的資料。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2)這些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終結果是什么?
3、小結:生態系統均衡發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類的許多行為都在破壞著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四、課外作業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許多的做法,并討論為了保護生態平衡我們國家都做了哪些工作,為什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了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
五年級現有5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于被老師牽著走,而不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雖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
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冊內容情況:
本冊教材有以下八個單元的內容:我們的考察計劃,吃的'好嗎,探訪魚兒,小小賽車會,動物家族,飲料瓶能告訴我們什么,招聘月球開發部長,走向兩極。
每個單元的培養目標各有側重點,注重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和漸進性。
第一單元為“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動手制作“秋天考察計劃”,了解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初步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再經歷六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的學習,通過完整的“做中學”探究活動的鍛煉,逐步學會能組成小組,明確分工,學會準備活動材料,能小組商議活動規則,最終實現對提出的研究問題制定出書面研究計劃的的能力跨越;最后,結合第八單元走向兩極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前人計劃和組織方面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進行總結和分析,并注重反思自己本學期參與計劃與組織的經驗,進一步認識到精密的組織和計劃是成功的保證。
2、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3、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系——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2、 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 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建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的概念,并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
理解食物網所反映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這堂科學課先請5位小助手來幫個忙。
2、菜青蟲與青菜這兩種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用一個箭頭表示吃與被吃的關系(青菜 菜青蟲)。注意:箭頭的`方向,從被吃的生物指出來。
3、安排其他同學的生物頭飾。
二、探究活動
(一)食物鏈概念
1、五位同學代表的生物以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來排個隊,排頭朝著老師。
2、誰來說說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食物鏈)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下有趣的食物鏈。板書:有趣的食物鏈——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生物學家給起名叫做食物鏈。
4、回憶下,自然界中還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呢?
5、成語中的食物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中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誰來說說看。怎么用書面的形式表現出來?(蟬 螳螂 黃雀)
6、蟬要吃什么?黃雀又會被誰吃?將食物鏈補充完整。
7、比較兩條食物鏈,總結出食物鏈的特點。(完整的食物鏈一般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
(二)生產者和消費者
1、植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除了植物其他生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食物鏈中,我們按照獲取食物途徑的不同給它分成:生產者和消費者(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叫做消費者。 )
2、生產者和消費者在食物鏈里面各起到怎么樣的作用?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
備課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宇宙模型,這是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而編排的,利用他們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并有強烈的動手欲望,因此,本節課的主旨是在教師引導下,啟發學生去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并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修改“宇宙模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
難點:根據資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動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
(板書課題)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二、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并全班討論。
三、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四、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討論本小
組內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的現象和規律,根據現象與規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并在作業本上呈現出來。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或其他……)
五、根據本小組內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第二課時
一、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1.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經篩選后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并說出修改后的好處。
2.回答別人根據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二、拓展活動:
1.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2.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容。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12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7-05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4-22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優秀06-19
(優選)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7-08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6-19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紙04-25
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26
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4-25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8篇【集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