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15篇[經典]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根據不同的測量范圍和使用需要,人們設計制作了不同的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要根據不同測量對象,選擇合適的溫度計。
2、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通過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變化可以知道這個物體失去熱量還是獲得熱量。
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不同溫度計的測量范圍,選擇合適的溫度計(刻度范圍在—20℃——110℃)用于測量水的溫度。
2、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和記錄4杯不同冷熱的水的溫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在觀測、記錄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
【教學重點】
測量水溫的步驟、方法。
【教學難點】
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水的溫度
【教學準備】
小組:4杯不同冷熱的水(自來水、溫水、熱水、熱水瓶里剛倒出的燙水),4支水溫計(刻度范圍在—20℃——110℃),水溫測量記錄表(參考書p46)
全班: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若干(氣溫計、體溫計、高溫計等)
【教學過程】
一、測量水溫的方法
1、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溫度計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溫度計來測量水的溫度。
板書:測量水的溫度
2、師:書p45展示了一些溫度計(氣溫計、數字溫度計、體溫計等),你還知道哪些溫度計呢?
3、師:要測量水的溫度,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溫度計,該選擇怎么樣的呢?
4、學生討論交流后師小結:一般來說,液體水的溫度會在0℃——100℃之間,所以,要測量水的溫度,需要選擇測量值在0℃——100℃范圍的溫度計。
5、師:有了合適的溫度計之后,我們可以直接測了嗎?我們要如何來測量水溫呢?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p45的插圖和方法。(學生閱讀)
6、師生共同明確方法。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2)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3)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
介紹完了之后,請學生想想為什么要這樣操作,如果不按照這樣的要求操作,會出現什么情況?
(歸納:
(1)——上端比較好操作,拿中間會擋住刻度,拿玻璃泡會造成所測的不是水的溫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讀數時離開液面,測量的就不是水的溫度了。
(3)——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讀數偏大或偏小。
(4)——沒有穩定時測出的溫度不準。)
二、測量水的溫度
1、師:清楚了測量的方法之后,我們就要來實際操作一下,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學得最快。老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四杯水,1號杯內裝的是自來水,2號杯內裝的是溫水、3號杯內裝的是燙手的.熱水,4號杯內裝的是剛從熱水瓶里倒出的熱水。我們來比一下哪個小組測量的溫度既快又方法準確,及時記錄在p46的表格中,同時要小心熱水燙手。開始吧。
水溫的測量記錄
自來水的溫度
溫水的溫度
燙手的熱水的溫度
剛從熱水瓶里倒出的熱水
2、學生測量后匯報。
(預設:通過交流能發現個小組測量同一種水的溫度有差異。)
討論:這些差異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測量方法錯誤引起的,教師再做適當講解。)
小學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放大鏡是不同于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學生正確、規范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么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筆。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在猜一下,這里會是什么。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里有。師指著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師我拿著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里,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么新發現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么大的距離,而摸這里邊上就有這么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現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發現?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
師:先別著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為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借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現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里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現。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才我們發現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師:你們想放大什么?
生:(發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么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里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后他們是什么樣子。
師:誰有新發現了。有兩個以上發現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么多細節,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么多的細節。(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讓學生繼續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制作了這么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制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么樣你成功的發現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課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現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愿不愿意繼續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
小學科學教案3
教材分析:
在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現象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本課將幫助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教會學生規范地測定水溫,并帶領學生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
本課主要教學活動有三個部分:
第一,形成溫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個經典實驗——將手指分別插入冷、熱水中,5秒鐘后,再同時放入溫水杯內,體會兩個手指的感覺。接著請學生就這個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生將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憑手的感覺不能準確決斷物體的冷熱程度,要想比較物體的冷熱要用一個科學儀器,并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引導學生懂得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溫度計可以準確地測定物體的溫度。
第二,學習測定水溫,學習使用溫度計。測定水溫的關鍵是溫度計的液泡不能接觸杯壁和杯底,讀數的時候不要將溫度計拿到杯外。
測三杯水的溫度,是測量水溫的一次演練。
第三,探究熱水的降溫規律。熱水變涼是生活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學生可能從未想到過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在于進一步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特別是連續觀察并記錄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繪制曲線圖、分析數據,引導學生發現降溫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實驗結束后,還要求學生通過討論來解釋這個現象,這是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環節。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收集數據并發現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2、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難點: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溫度計、燒杯、多媒體課件等。
分組實驗器材:不同溫度的水、燒杯、溫度計、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 認識溫度
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每個小組選一名手指感覺最靈敏的學生站起來。(學生討論后站起來)
好!你們是你們小組當中感覺最靈敏的,老師來測測你們的感覺是不是靈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邊是一杯冷水,右邊是一杯熱水,中間的是溫水。請將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將右手食指放入熱水中,感覺到冷與熱了嗎?
好!檢測你們手指靈敏的時候到了。將左手食指放入溫水中,再將右手食指放入溫水中,感覺到的冷熱一樣嗎?(不一樣)
【評:(1)以做游戲的形式導入,學生較為感興趣;(2)選手指感覺靈敏的同學,是為下面感覺到的冷熱不一樣做鋪墊;(3)將左右兩只食指插入溫水,書本中安排是同時插入后,我經過多次實驗,感覺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顯。】
哪只冷一些,哪只熱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熱一些)
是這樣的嗎?可,同一杯水,它們冷熱應該一樣的啊!怎么會一只冷一些,一只熱一些呢?是不是我們感覺出了問題?(原先右手放在熱水中,突然放到溫水中,就會感覺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溫水中,感覺就會熱一些。)
噢,是這個原因致使我們感覺到的冷熱程度不一樣。(板書:冷熱)其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板書:溫度)它的常用單位:(板書)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二、 正確使用溫度計
過渡: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三杯水的溫度?(想)那好,我們先得學會怎么使用溫度計,老師介紹,大家要聽仔細。
【評:借助剛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學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溫度的心理,激發學生測量的欲望,為學習使用溫度計做下鋪墊。】
(1)(出示溫度計)這就是溫度計,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時,一定要輕拿輕放。為了方便大家觀察,老師特意做了個大模型。
(2)這最下端紅色的叫液泡,這紅色的一條叫液柱,上面還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測量時,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則測出來的溫度就會不準。
(4)讀數時,要使視線與液柱的最頂端水平,液柱頂端指向哪個刻度,就是多少攝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讀數。
大家清楚了嗎?好!看看老師教具上的溫度是多少?(學生讀數)改變液柱的高度,學生繼續讀數。
【評:以往說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歷親為,動手探究。可是,“動手探究”不是科學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動手探究的同時,我們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講授教學”,在許多情況正是,傳統講授法,也有自己的優勢。】
大家會測量水溫了嗎?(會),好,我們就來測測這三杯水的溫度。注意,先測冷水再測溫水,最后測熱水,測量過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時記錄下所觀察到的溫度。
開始測量。
匯報測量結果(教師板書,一至兩組測量的數據)
我們發現冷水的溫度較高,溫水的溫度一般,冷水的溫度較低,你們都是這樣的嗎?
三、 連續測量一杯熱水溫度的變化。
1、過渡:大家這么快就學會了使用溫度計,并且測量了這三杯水的溫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熱水放在這里,它會漸漸變涼,也就是溫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溫度是怎樣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還是均勻下降呢……
2、學生猜測。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快——慢,慢——快,均勻)教師:為什么這樣猜?
【評: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熱水是在漸漸變涼的,但至于怎樣變的,學生可能沒有細想過。這里教師設問“它的溫度怎樣下降后”緊接著追問,使得問題的指向性更明,學生思考的難度大大降低。科學課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謎語,它是要有根有據的。】
(一)方案設計
4、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那該怎么辦呢?
5、學生答:測。
6、師追問:怎么測?我只測一次行不行?(不行)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變化?兩次呢?(也不行)那你認為測幾次?
7、對,必須經過多次測量,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發現溫度變化的規律!大家統一一下,測6次好嗎?
8、那隔幾分鐘測一次呢?
(1、2、3、4、5……)
9、一分鐘時間太短,可能不易發現其中的規律,時間長了,又怕來不及,我們就隔2分鐘測一次吧!為了時間的準確,老師用秒表給大家記時,2分鐘時間一到,老師會報時,你一聽到報時,就把觀察到的溫度及時記錄下來,好不好?
10、除了測量次數和時間間隔,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溫度計……)
11、另外,老師覺得大家還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靜,仔細觀察,有時記錄。
【評:教師通過一系列引領性的提問,化解了此次實驗中的難點,在寬松和諧的對話中和學生共同制定了活動方案,制定過程中,教師時刻注意與學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互相尊重,也為科學探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
(二)實驗操作
1、(發材料)小組長上臺來領鐵架臺和一杯熱水。
2、你們溫度計的液柱還在上升嗎?(不升了)
3、好,注意開始記時了,請記錄下此時的溫度,填入“0”分鐘對應的格里。
【評: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教師統一計時,避免有的小組溫度還在上升時讀數。】
4、2、4、6、8、10,觀察記錄。
(三)交流匯報
1、2—3組匯報,教師板書溫度。其他小組都記錄下來了吧!我們來看這兩組的數據。大家從中能發現什么規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3、學生思考回答。
4、為了直觀地看出這種變化,我們往往用曲線圖來表示。
5、出示小黑板:橫軸表示時間,豎軸表示溫度。
下面就根據第一小組的數據來畫曲線圖。
6、師生同步作曲線圖。
7、大家看圖,0分鐘到2分鐘,線段坡度怎么樣?(較大)說明溫度下降較快,8—10分鐘的線段坡度呢?(較小)說明溫度下降較慢,這說明溫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為什么溫度變化是先快后慢呢?
(熱水剛到入杯中時與周圍的溫度相差較大,熱量散發得很快,當逐漸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變小時,熱的散發速度就減慢了。)
四、拓展延伸
討論:如果繼續觀測下去,溫度會怎樣變化?
提問:是否一直這樣降下去呢?會降到多少呢?
板書設計 :
冷熱與溫度
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小學科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了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復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表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注,其余學生自行在書上標注)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傘并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表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制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么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制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小學科學《地球的內部》教案: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制作地球構造的模型并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卷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么?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訴大家你們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了解的還真不少。關于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了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于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搜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后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閱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 地幔 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么?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說說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么,科學家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了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秘密。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卷盒,里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鉆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匯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并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游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制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制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厘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后捏一個直徑約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后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回指導。(播放音樂,制作完成后,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干凈)
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于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后能多搜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并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小學科學教案5
水和水蒸氣小學科學教案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水和水蒸氣》。教材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個實驗:往淺碟子里放入水然后放在陽光下,觀察碟子里的水量變化。通過這個實驗引出水蒸發成水蒸氣的概念。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么情況下會蒸發得更快些。然后選擇其中一種方法:蠟燭加熱湯勺中的水來進行實驗。第三部分是講水蒸氣又會重新凝結成水,并通過實驗“把冷燒杯倒扣在熱水上”進行證明。最后根據這個知識點來解決上一節課的遺留問題: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根據教材內容和三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精心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環節一:動態觀察,引出蒸發,環節二:實驗探究,加快蒸發,環節三:靜態觀察,發現凝結,環節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環節五:課外延伸,回歸生活。下面我進行具體的展開介紹。
一、動態觀察,引出“蒸發”
為什么說是“動態觀察”呢?因為在上這一堂課之前我讓學生回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觀察一塊濕手帕上的水的變化,分時間段進行記錄:5分鐘、30分鐘、2小時、第2天早上,讓每位學生親身體驗一次水蒸發成水蒸氣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收獲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課,我首先請學生匯報他們的實驗結果,許多學生說手帕慢慢變干了。然后我接著提問那么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我請你們說說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說水變成了水蒸氣跑到空氣中去了,這時我順勢引出蒸發的概念: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我們叫蒸發。
學生對于水蒸氣肯定很好奇,這時候我再請學生把這塊手帕重新打濕,觀察一下濕手帕上的水蒸氣,可以用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可是為什么啥都沒有觀察到呢?這個時候我再請學生比較一下水和水蒸氣,這樣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氣的特點總結出來了:水蒸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這個環節是我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添加的,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明確水和水蒸氣的區別,深入的了解水蒸氣。
然后請學生舉舉生活中水蒸發成水蒸氣的現象,學生說濕衣服慢慢變干,下雨過后水洼里的水會慢慢變干,洗了的頭發會變干等等,讓他們從中感受到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二、實驗探究,加快“蒸發”
水會蒸發成水蒸氣,那怎樣能讓它蒸發得快些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
活經驗會想到可以用風吹,用太陽曬,用火燒等方法,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讓湯勺里的水在短時間內蒸發,我們選擇用“酒精燈加熱”的方法。課本中是用蠟燭進行加熱,但是我覺得這個方法有三個問題:第一,點燃蠟燭會浪費很多時間;第二,蠟燭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第三,蠟燭加熱會產出很多黑煙,影響實驗效果。所以我們選擇酒精燈,方便而且可以保證實驗效果。實驗記錄單我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讓學生觀察的更仔細,分成三步記錄:剛開始我們發現水中有很多小泡泡,水面沒什么明顯的變化;過一段時間后發現水中有很多大泡泡冒出,水變少了;最后我們發現湯勺里的水沒有了,都蒸發成了水蒸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加熱可以加快水蒸發成水蒸氣。
并且表格最后我加入了一欄“加熱中我們還發現了湯勺中的水面上方出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親眼目睹“白汽”現象。
三、靜態觀察,發現“凝結”
水會蒸發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空氣中充滿了看不見的水蒸氣。那水蒸氣會重新變成水嗎?許
學生會說可以重新變成水。“那同學們想不想親眼看看水蒸氣變成水?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個實驗試試看。”然后進行小組實驗:將一只冷燒杯倒扣在熱水上,觀察燒杯底部的變化。學生從實驗現象中可以發現燒瓶底部出現了小水珠,得出水蒸氣可以重新變成水。
那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什么?先不急著回答,我拿出準備好的熱燒杯放在熱水上,請學生觀察,發現熱燒杯底部沒有水珠。通過這樣的對比,再請學生來思考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得到答案: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這樣本課的教學難點也相應的突破了。
這個時候再來解決上一節課遺留的問題: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由于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杯外壁形成的小水滴。
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
該環節重點分析第二個實驗中湯勺水面出現的“白汽”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燒水時水壺口也會出現這種現象,那么這種“白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這個“白汽”是看得見的,說明它不是水蒸氣,因為在前面的知識點中講過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所以這個“白汽”應該是水。那這個水是怎么來的呢?我們再來分析下,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水壺口中的水在加熱后會有很多水蒸氣跑出來,這些水蒸氣溫度很高,遇到的外面冷的空氣后變成了小水珠,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白汽”。這樣有了前面知識的鋪墊,再加上深入的分析,這樣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難點也突破了。
五、課外延伸,回歸“生活”
本課最后我出示一個生活中的小問題: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家里的墻壁上、地面上會有很多“汗”,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還可以請學生課后繼續查資料研究,讓他們意識到科學源于生活,生活展現科學!
小學科學教案6
1、觀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植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在校園內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在上節課了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利用“說說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植物”上,同時也為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尋找一個“增長點”。本課的主體活動是對植物進行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從整體認識植物
1、了解學生事先觀察到的校園植物:說說你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說名稱,也可描述外形。)
師生交流。
2、指導如何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下面我們要到校園里去觀察這些植物。出示表格,講解要求。
我認識的校園
里的植物名稱 生長環境 生長特點
(可以寫也可以畫) 高矮排隊
(按由矮到高順序排出)
……
3、學生實地觀察,教師隨時指導。
4、匯報交流。
5、小結:植物的.外部形狀是各種各樣的。
二、從局部認識植物
1、提出觀察任務:我們要去觀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樹皮、樹葉和花。
2、講解如何觀察樹皮:先摸,有什么感覺?再拓樹皮,看拓下來的圖案有什么不同?
3、講解如何觀察樹葉:在樹枝的一個節上看葉子是怎樣長的?把它畫下來。
4、講解如何觀察花:比較兩種花形狀的不同,也把它畫下來。
5、師生觀察后交流。
6、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我們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集中在都有根、莖、葉、花、種子等結構特點上,都需要水分、空氣、陽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長大,都要呼吸……)
三、認識植物多樣性,給植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17頁,提問: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還認識哪些植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小學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月相變化是由于月球公轉形成的,變化經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樂——蛾眉月的過程。
2、會設計和驗證有關月相成因的模擬實驗。
3、學生提高想像能力、推理能力,產生長期觀察的興趣,養成長期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知道月相的變化規律及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從身邊簡單的現象入手設計并驗證“月相成因”模擬實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課!同學們好。老師最近讀了些古詩,發現這些詩中有共同的意象(出示詩)。這個共同的意象是什么呢?
學生讀詩,比較后回答。
2、詩里描述的月亮形狀是一樣的么?
學生回答。
3、為什么同樣的月亮在不同詩里是不一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看月亮》。
二、畫出心中的月亮
1、詩人歌者對月亮寄托了無限的'情懷,我們也來展現我們心目中的月亮。
學生畫出自己看到月亮的樣子。
2、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描述它的形狀?
3、根據學生畫的不同形狀,說出它的名稱。
4、那月亮本身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回答。
5、那我們看到的月亮發光的部分叫什么呢?引出月相的定義。
6、月相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什么規律么?老師請老師對黑板上的圖進行編號,同學們把自己畫的月亮排一排,想想為什么要這樣排呢。
7、展示現實中月相的變化,引導學生觀察它的變化規律。
三、探究釋疑
1、對為什么月相有這樣的規律進行猜測(月相有變化,月球在運動,大膽地猜一猜,月相變化和什么有關?
2、交流匯報
3、同學們都說的很有道理,那真相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來看下視頻視頻。
4、哪位同學來總結下這個視頻說了什么呢?
5、出示示意圖,更直觀地展示。最里面的是地球,在地球外面的是月球軌道,這個黑色的虛線就是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角度。最外一圈就是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月亮的樣子,也就是月相。
四、月亮出現的時間與方位
1、老師發現了一張奇怪的圖,出示圖。你們有什么發現?
2、對,太陽和月亮在一個天空中。那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情形呢?判斷這張圖的真偽,我們要懂得什么知識?
3、引出月亮出現的時間和方位。
4、展現農歷初一,三十,初五,六等特殊時間月亮出現時間與方位。
5、那這張圖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么?會在什么時候出現?
五、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1、出示奇怪的案件。引發學生思考。
2、學生交流,回答。
3、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對案件進行分析。
小學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
2、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塊磁鐵,回形針、紙片、紐扣、鐵夾子、小積木、易拉罐、硬幣、鐵質鉛筆盒、螺絲等。
2、活動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
3、區域活動材料:
1)、動物迷宮板6塊,每塊配有立體小動物,底部有回形針。
2)、立體魚若干,頂部別有回形針;魚竿10根,線上系有磁鐵。
3)、礦泉水空瓶8只,里面裝有回形針。
4)、U字形,長條形磁鐵若干。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解決問題,找出最佳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
提問:你有什么辦法幫助老師?試一試哪種辦法最好?為什么?
2、幼兒感知,探索磁鐵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1)、提供紙片、鐵夾子、紐扣、螺絲、小積木、易拉罐、鐵質鉛筆盒、硬幣等,請幼兒猜測:磁鐵除了能吸住回形針,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2)、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
(3)、交流自己的發現。
3、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引導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并相互交流。
4、分組活動。
(1)、走迷宮:把磁鐵放在迷宮板的下面玩。
(2)、釣魚:看誰在規定的時間里釣的魚最多。
(3)、取回形針: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過來,設法把回形針從瓶中取出。
(4)、U字形、長條形磁鐵: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發現。
5、交流活動情況: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
教材內容分析:
磁鐵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而大班下學期的綜合主題教材的主題二《小問號》中,恰巧就安排了《磁鐵的秘密》這一科學活動。于是,我首先對教材中的活動內容進行了了解,發現內容還是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過程設計也比較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需做調整的部分。
科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組成。因此我首先將活動目標進行了調整:第一個知識目標定為——通過探索,發現磁鐵可以吸住鐵制品的特性。而原來的目標——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的目標界定。由于并沒有明確指明磁鐵的特性是什么,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可能涉及到磁鐵的很多特性,比如“磁鐵能吸鐵”、“磁鐵能隔著一些材料吸東西”、“磁鐵兩端的磁力最強”,等等。這樣多的科學概念,讓大班的孩子在一個活動中來掌握,是很難較好的完成的。由于沒有明確的核心目標,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孩子就無法探究出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進而失去了探索的興趣;第二個為技能目標——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養成實驗后記錄的習慣。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記錄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增加了幼兒記錄這一環節;第三個為情感目標——對探索活動感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目標制定完成,接下來我根據書上的內容對活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設計。正規性的科學活動通常要受時間的限制,但是,幼兒的探索欲望是無止境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寓科學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意識,因此,在活動的結尾處我認為需要有一個延伸,讓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更多秘密,如磁鐵有正負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點。
小學科學教案9
第一課時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熟悉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潔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覺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忙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緣由爭論。
【教學預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美麗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忙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工具來幫忙我們做事情,今日我們就來討論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忙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
小學科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開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一課。本課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一棵油菜;觀察一朵油菜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從這三個活動內容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這節課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來設計的,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先觀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花”為研究載體,自然過渡到對油菜花的構造和生長過程的探究。本課內容既是本單元學習的引子,又要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開花植物花的構造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
能力目標:能用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花的各部分組成及特點;在觀察的基礎上,能預測植物未來的生長。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培養學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構造;難點:學會使用鑷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學策略
教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從內心想探究的活動,融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并根據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征即興發揮。
學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運用的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能用分類、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掌握觀察規律。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課,揭示課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我會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春天的見聞;用美麗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入情入境。我想:當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時,他們會被深深吸引,很想走進那一片片搖曳著的金黃,去欣賞、去觀察那一朵朵盛開的油菜花。
(二)新課探究,凸現個性
這個過程由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觀察一棵油菜
這項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油彩花的各個器官,內容相對簡單,我采用了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
1、看一看:我給學生出示一張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圖片讓他們觀察,培養學生全面、有序的觀察習慣。
2、說一說:經過仔細觀察,讓學生到屏幕前面,指著屏幕上的圖片依次說明油菜花的各個器官,鍛煉學生的膽量,增強學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讓學生再想想自己為什么能夠區分油菜的各個器官。經過思考,學生會發現他們的根據主要來源于對舊知的回憶。從而,讓學生明白“溫故知新”的道理。
活動二:觀察一朵油菜花
這項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采用“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
1、選擇討論題目:圍繞教材內容,我給學生設計了四個討論題。分別是:想想用什么辦法觀察油菜花,為什么用這種辦法;通過觀察,分類油菜花有幾部分組成;辨認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試著填寫“油菜花觀察記錄表”。
2、實施討論過程
(1)自學準備
在討論開始之前,讓學生針對題目獨立思考,進行分析判斷,初步得己的結論。
(2)分組觀察
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全班同學分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對討論題目進行逐個討論,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看法的機會。在討論結束后,組長還要負責記錄本組的觀察結果。
老師在教科桌上給學生擺放好油菜花、放大鏡、鑷子等若干。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需要什么,老師盡量什么,做好服務工作。同時,還要相機引導,給學生指引一個正確的觀察思路。當學生取走油菜花,告訴學生要珍惜這弱小的生命;當學生取走放大鏡,問問他為什么要用這種工具;當學生取走鑷子時,要教給學生正確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組之間來回走動,可以點頭、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活動。當觀察活動即將結束時,再給每組一張“油彩花觀察記錄表”,通過看表中列舉的五項內容,來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和感官進行觀察,學生可以試著填寫。
(3)集中討論
在分組討論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討論,各小組長匯報觀察討論的情況。由于觀察過程中,方法和態度不同,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這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可以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用辯論的方式,組際之間互評,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覺得當學生一各個各抒己見、據理力爭時,正是知識深化、細化、內化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不是體現自己的權威身份,而是應把課堂交給學生,以保護學生爭論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4)教師
我首先對討論題目進行,用圖片展示油菜花的構造組成,通過看圖片學生能夠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油菜花的構造,使知識點掌握更教牢固,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從油菜花的構造特點,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認識,這個內容也通過圖片來展示,學生可以邊看油菜花圖案,邊閱讀“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通過對照學生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最后還須充分肯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態度。
活動三: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為了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油菜花的錄像資料,讓學生的得到適當的調節。這段錄象在教學中還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我準備采取“問題搶答”的競賽方式。
1、收集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活動三”的'內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問題,自己又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將這些問題用紙條的形式送給我,目的是保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匯總,為比賽做好準備。
2、進行比賽:將男女同學自然分成競賽雙方,我來出題,學生搶答,調動學生熱情,活躍學生思維。此時,學生的答案可能還很有創意,比如在推測花蕾未來變化時,用了畫畫的方式,省去了許多繁瑣的語言,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新穎而且有創意。對于這樣的學生,一定要給予高度贊揚,使學生的心情更加振奮。比賽結束時,會有勝負之分,這時還需要及時做好學生的工作,教育他們要“勝不驕,敗不餒”,學會正視成功和失敗。
(三)教師點評,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開花植物的認識更加深入,學會了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學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培養細致嚴謹的探索;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還要加強欣賞他人、快樂自己的團隊協作意識。
(四)拓展知識,延伸思維
為了讓學生在鞏固已學知識基礎上,將知識范圍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我準備設立了一個“十字花科報名處”,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課余時間,扮演其中的一種到我這里報名,介紹這種植物的特點。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贈送一張“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圖片,作為鼓勵。
六、教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教學實際,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和聯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盡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諧統一,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造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教學特色。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又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的多種方式,達到增強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常見變質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變質的原因。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延長食物保質期的方法,并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變質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學衛生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探究能力。
難點: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理解并掌握食物變質的有關知識及科學道理。
教學準備:
1.學生觀察用品:兩組食物:一組是已經變質的爛蘋果、發霉的饅頭、已餿的米飯、變質的肉等;一組是沒有變質的上述食物。 一次性塑料手套
2.教師演示用品:有關香蕉等食物變質的.過程圖片、教學課件等。
課前準備:
每人把一根新鮮的香蕉放置一段時間,觀察記錄香蕉變質的過程,注意不能隨便品嘗已變質的香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大家邊看屏幕,邊聽老師講丁丁的故事:同學們舉辦了一次聚會,每人都從家里帶來了食物放在一起共同品嘗,瞧大家吃得多開心啊!丁丁也拿起面前的大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可是丁丁吃餅后,抱著肚子哭起來了。
(畫面展示)。
小學科學教案12
【設計思想】
一、力求教師認識到位。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二、力求教師指導到位。科學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尤其是針對三年級的學生,我們認為應特別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三、力求思維訓練到位。我們要把課的重點放在實驗計劃的制定、交流、討論、修正、完善、篩選上,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初步習得科學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實驗仍舊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在這節課的沉浮實驗里,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由于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對木頭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后面進行。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教學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材質有關。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斷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每組兩份或兩份以上大小、形狀相近的木材、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等。水槽、多媒體課件
小學科學教案13
一、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活動,引領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
一是從收獲種子的數目,
二是發現植物生長變化的現象。在這兩個活動中,教師需要滲透科學講究實證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用證據陳述觀的意思,學生學習到使用觀察記錄的結果,并培養學生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大豐收”有兩個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們播種了一粒,卻收獲了許多種子,
二是指經歷了這樣一段時間的種植研究活動,我們收集了相關植物生長變化的許多證據。
二、教學背景:
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幾個月前播下的一粒種子現在已經變成了許多粒種子,從播下一粒種子到形成多粒種子,鳳仙花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收獲不僅僅是一些種子,更為難得的我們學生也親身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種植觀察活動。學生對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認識。本課就是引領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種豐收的喜悅,用事實來陳述“豐收”、“展示豐收”。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一粒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能發育成一株植物,并結出許多種子。
2、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種子繁衍后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4、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詞匯:種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變化。器官。生長發育需要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1、用估算、制作統計圖表等數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
2、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
3、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4、科學方法:用數學研究科學問題。整理發現。陳述觀點n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得興趣。
2、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
3、樹立用證據表達觀點的意識。
4、核心價值觀:生命的神奇。資源共享。用證據表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難點:整理觀察獲得的信息,發現鳳仙花生長的規律
教學準備:
說明與提醒幾個重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照片。
一株碩果累累的鳳仙花。帶有格子的統計圖白紙。
個人觀察日記或記錄教學流程談話引入→正確估算收獲種子數→整理。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總結
一、談話引入:
經過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收獲。今天,整理我們觀察獲得的信息,開個成果展示會吧。
二、我們種子的收獲:
1、當初的一粒種子,現在的碩果累累,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一株鳳仙花大約能收獲多少種子呢?
2、你有什么方法來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難?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預設:
(1)將所有的果實剝開,將種子的數量一粒一粒地數。
(2)可以隨機取幾顆果實,然后計算出每顆果實里的種子數量,然后計算出大約多少粒種子。
(3)如果有些種子不是很飽滿,可能不能種植,能計算數量嗎?
(4)有些個別的果實還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計算果實顆數?
(5)……
4、通過剛才的交流,請各小組分別估算出一株鳳仙花大約有多少種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n我們收獲的種子果實數平均每顆果實里種子數我們一共收獲的種子我現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長變化記錄的整理:
發現:我們經過種植。觀察。記錄,不僅僅是收獲了許多鳳仙花的種子,更為可貴的是獲得了一份鳳仙花生長的日記,這些記錄都可以成為證明植物生長變化的證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整理,還能有什么新的發現?大家根據我們第5課的統計圖,將各個階段觀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圓點標出,并用直線連接起來。完成以后自己觀察討論,通過這個統計圖,你又有什么發現?(這里教師可以出示一個折線統計圖的空表,邊講解,邊演示,如何完成統計圖)分小組制作,討論。反饋交流:其中一段時間植株的增高比較快,生長旺盛。這個階段我們稱它為:(板書)營養生長旺盛期。
除此以外還有(板書):種子萌發。幼苗期。開花結果期。請大家根據原有的觀察記錄,整理出鳳仙花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和植株的變化。分小組討論,完成鳳仙花每個階段出現的新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你能將它填入相應的空格里面嗎?播種發芽長出花蕾種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種子萌芽營養生長旺盛期開花結果期各小組交流匯報。
教師總結:植物生長過程中都陸續出現了各種新的器官,每種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植物種植過程需要哪些條必要的條件來幫助生長。
四、總結
請課后閱讀教科書中資料庫里《鳳仙花》和《多種多樣的莖》兩篇文章。了解鳳仙花的有關知識;了解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n板書設計我們的大豐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課外活動課后繼續查閱有關其他植物生長變化的資料。可以根據自己整個單元的觀察記錄,分小組對自己進行評價。生成預見學生根據觀察記錄的結果,使學生能過通過征集、分析信息資料,提升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水平課堂評估能否對鳳仙花種子數量進行正確估算。通過對生長過程記錄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特點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小學科學教案14
本次科學課件主要講解的是地球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定義:地球自轉是指地球以西向東的方向自轉一周的運動。時間為一天24小時。
2、影響:地球自轉對地球生態環境、氣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長以及人類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太陽直射:是指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點;
(2)晝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變化;
(3)地軸:是指連接地球兩極的軸線。
二、地球公轉
1、定義: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運動叫做公轉。時間為一年。
2、影響:地球公轉對季節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黃道:在天球中看,太陽表面上跑的軌跡叫黃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條假想的.大圓,它與地球自轉軸交于兩極,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轉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時,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時,太陽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都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地球的這兩種運動,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氣候環境,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小學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空氣 熱脹冷縮
受冷 體積縮小。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1-09
小學科學教案01-14
小學水的科學教案05-25
小學科學教案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12-06
【薦】小學科學教案02-23
小學科學教案【精】02-23
【熱門】小學科學教案02-23
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