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橋梁有多種不同結構,有的橋梁把多種結構合為一體。 橋的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比較、描述和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賞橋梁的形狀結構之美。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吸管或竹片、粗線。為全班準備:木板或瓦楞紙板、繩子。
教師自己準備:各種橋梁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過:“橋梁是一種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麗的彩虹橋-拱橋
出示圖片,觀察比較這些拱橋,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優點?
實驗:用木棍做一個拱,然后兩個做對比,看是那一個面的`受力更大。
三、拉索橋
1、觀察拉索橋,它們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實際例子說明。觀察這些橋的結構是怎樣的。拉索橋究竟有什么優點?
3、實驗:模擬做一個拉索橋。在實難中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當演示完成后回答。
(1) 兩人同時用力拉繩把“橋”吊起來。我們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繩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覺用力有什么變化?
四、結合我們的生活自己來制作橋
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讓學生分組完成也要以獨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評定其水平。讓學生說出自己設計和制作橋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設計的橋有什么特點,請做得好的學生演示講解,從而進一步體會本單元的知識。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2.了解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知道地軸、兩極、赤道、經線、緯線;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知道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3.通過對地球儀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團結協作精神。
4.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5.學會制作簡易地球儀,在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準備
1. 教師演示用大地球儀一個,學生每小組觀察用小地球儀一個。
2. 關于地球儀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的故事片和觀賞介紹地球儀種類的圖片。
3. 制作地球儀的材料:乒乓球、彩筆、細鐵絲、鉆孔用的鐵錐等。
4.演示用的籃球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狂風暴雨的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被陣陣閃電撕碎。在狂風巨浪中喘息的豪華巨輪被翻天巨浪吞噬。傾斜不定的船艙內一片狼籍。船長拼命地呼救:“帝國號遇險,我是帝國號,請求支援,我們的位置是……”。國際救援總部內-片忙碌的身影,墻上喇叭里傳來船長嘶啞的聲音:“東經102°,南緯38°,請求支援,請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員迅速圍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通過一番熟練地描點畫線后果斷地說:“它們位于南半球A國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國救援部隊馬上行動!”(上述故事情節也可以由教師口述,學生傾聽。)
教師提問:救援部隊怎樣迅速地判斷出“帝國號”的位置?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地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地球儀
二、介紹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儀的概念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借助地球儀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識。
2.了解地球儀的種類及簡單結構。
教師提問:大家見過的.地球儀是什么樣的?它有哪些種類?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發言。教師播放搜集的地球儀種類的圖片,并適當介紹地球儀的種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學習地球儀的組成。(對于地球儀種類的介紹,也可以由教師直接口述。)
三、觀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分組觀察地球儀,大家有哪些發現?將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看哪個組的發現最多。在觀察的同時,還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資料。
學生觀察、交流,并做好記錄。教師巡查,及時地提示觀察內容,給學生以幫助。
2.小組匯報交流,學生自由發言。
(有的學生看到了陸地和海洋,還有許多國家;有的學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線和國界線;有的學生看到了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有的學生還提出問題,不明白為什么地球儀的軸是傾斜的;有的學生看到地球上密布著經線和緯線;有的學生看到北極點在海洋之中,而南極點卻在陸地上;有的學生看到了中國的形狀象一只雄雞;有的學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學生觀察到有的國家很大,有的國家卻找不到……)
(上述學生的發言是凌亂的,也有一些是不準確的,教師要有選擇地板書。板書時,盡量將有聯系的名詞分類寫,為后面的梳理做好鋪墊。)
3.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同學們有很多發現,有必要進行梳理。
(演示講解,并適時地將板書歸類整理)
⑴ 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⑵ 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兩條特殊的緯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在南半球,有兩條相對應的緯線:南回歸線、南極圈。
⑶ 在地球儀上,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弧線,叫經線。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為使英、法等國和非洲大陸上的各國同屬一個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東經160°和西經20°為界。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儀上還有圖例,表示陸地、海洋、國家位置、洲界等
⑸ 經線和緯線構成了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四、簡單制作,鞏固知識。
1.教師提出要求:學習了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同學們的頭腦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輪廓,請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說一說,你準備怎樣制作?
2.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看課后的制作提示。
3.學生動手制作,并讓學生展示、介紹自己做的簡易地球儀。
五、課后延伸,深化拓展。
關于地球儀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只是認識、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標識。請同學們課后再找一找,看誰還有新的發現。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
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 小組成員匯報數據,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么規律?(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 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 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4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據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參與中期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將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選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解釋和表述對心臟、大腦、血管、青春期發育特點等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過程:
(1)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秘’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據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搜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搜集到的各種數據,并采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據、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并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后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于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采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范圍的交流與匯報。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5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重、難點:
1、通過探究,讓學生認識輪軸,知道輪軸的作用,以及輪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重點)
2、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描述等能力。(重點)
3、通過探究,使學生感悟到周圍生活處處充滿了科學,只有掌握其規律,才能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難點)
教具準備:
輪軸兩個(軸同粗,輪大小不同)、鐵架臺、鉤碼、螺絲刀……
教學步驟
比賽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1、教師:同學們,前兩節課,通過探究我們認識了杠桿,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這節課起我們要來探究另一種簡單機械,接下去,先讓我們來玩一玩“小個子戰勝大力士”的游戲。
游戲規則:同桌兩人一組,力氣小的同學手握螺絲刀的刀柄,力氣大的同學手握螺絲刀的刀桿,兩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誰能取得勝利。
2、教師:誰贏了?說說你們的比賽結果?
3、教師:為什么力氣大的同學反而輸了呢?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1、學生按照游戲規則進行游戲。
2、讓學生說說比賽結果,并對結果做一個合理的解釋或推測。
探究螺絲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師:看來,螺絲刀雖然簡單,但卻隱藏著許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為單位,仔細地觀察一下螺絲刀的構造,看看都有些什么發現?
2、教師:哪組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的發現?
A、螺絲刀的刀柄總是比刀桿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時,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說在用力時,能使得上勁。
小結:像螺絲刀這樣,由一個較大的“輪”與一個較小的“軸”組合在一起的簡單機械,叫做輪軸。
3、教師:認識了輪軸,接下去我們來體會一下輪軸的作用。出示幻燈片:
A、用一根繩子把幾個鉤碼系在螺絲刀的刀桿上,轉動刀柄,將鉤碼吊起;
B、把這幾個鉤碼系在刀柄上,轉動刀桿,將鉤碼吊起。
請每位同學分別試一試,并仔細體會操作時的感受,然后跟同桌進行交流。
4、教師:誰來談談你的感受?——用繩子將鉤碼系在刀桿上,然后轉動刀柄比較省力。這就是力氣小的同學能戰勝力氣大的`同學的原因所在了。
1、學生觀察螺絲刀的構造,并將發現用較為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
2、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會,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輪軸的研究
1、教師出示實驗材料,介紹裝置中的軸、輪及穿線的方法,出示幻燈片:
A、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的引線上,試試看,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這說明什么?
(當軸上掛x個鉤碼時,輪上只掛一個鉤碼便可保持平衡了——說明手握輪那部分工作時省力,輪軸有省力的作用。)
B、(軸不變,輪增大)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的引線上,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么秘密?這又說明了什么?
(當軸上掛y個鉤碼時,輪上只掛一個鉤碼便可保持平衡了,這說明當軸大小不變時,輪越大就越省力。)
學生動手探究,仔細觀察其現象,討論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課后延伸
教師: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學生先說一說,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
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
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阻力點、用力點、支點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重要。
【教學準備】
1. 學生自備:一號電池
2. 教師準備:電池盒、小電珠、燈座、導線、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板書課題:電和磁)
(二)通電導線和指南針
1. 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桌上有老師準備的材料。請你們先用這些材料組裝一個簡單電路。
2. 學生活動
3. 當時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一頭指著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4. 學生活動
5. 有什么發現?對這個發現你們有什么解釋?
6. 通過短路的方式,你們會看到更加明顯的現象。再試試。
(三)通電線圈和指南針
1. 奧斯特在發現了這個現象之后,連續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想知道這是為什么?他又做了幾百次類似的實驗。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實驗。像P49那樣把導線繞成圈,然后通上電。用它來靠近指南針,又會發現什么?
2. 學生活動
3. 匯報:你們又有什么發現?在哪種情況下指南針偏轉的角度大?
4. 經過這些實驗之后,奧斯特雖然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但是他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電可以產生磁。隨后他的發現又得到了牛頓等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和發展。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5. 考大家一個問題:你今天帶來的電池里還有電嗎?能用什么方法證明?
《電和磁》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上《能量》單元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統領并開啟本單元,繼而研究電磁鐵、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能量與太陽等小主題。教材由 “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制作一個電磁鐵”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三部分組成。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過“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的實驗了解電流能夠產生磁性,然后做一個電磁鐵進而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的問題。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8
【教學內容】
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晝夜現象做出假設性解釋;會做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能利用表格整理觀察記錄;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觀察晝夜長短的記錄,對晝夜長短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2.知道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象認識的歷程,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
【教學準備】:
地球儀、手電筒、圖釘、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教師談話: 認識晝夜的不同,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1.觀察對比圖片,導入課題。
教師出示同一地點白天和夜晚照片的課件。
2.交流匯報。
預設1:我發現這兩張照片照的是同一個地方。
預設2:我是比較了它們的建筑物,發現是一樣的。
預設3:我們組發現上邊的這些照片,有的是白天的景色,有的照片是美麗的夜景。
教師過渡:每天清晨,太陽緩緩升起,給我們帶來了光明,萬物都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傍晚,太陽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臨。晝夜交替,周而復始,那你們有沒有想過這背后的.奧秘究竟是什么呢?
3.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究這個秘密。(教師板書:白天與黑夜)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一)激趣質疑。
1.教師談話: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居住的同一地球,在什么情況下是白天,在什么情況下是黑夜?白天和黑夜的最大區別是什么?(白天有陽光照射,黑夜卻沒有陽光照射。)關于白天和黑夜不斷的交替出現,你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2.學生提出感興趣問題:
預設1::我想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樣形成的。
預設2:我想知道太陽為什么總是從東方升起。
預設3:我想知道白天是怎樣慢慢變成黑夜的。
預設4:我還想知道晝夜的時間有什么不同。
預設5:為什么晝夜是不斷的交替?
預設6:晝夜交替與什么有關?是否與地球、太陽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預設7:晝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
(二)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白天和黑夜不斷的交替出現。
猜一猜,這種現象是怎么形成的?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猜想?
1.各組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說出理由。
預設1: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可能是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
理由是: 我每天都發現太陽繞地球轉。
預設2:我猜想是地球在轉動。
預設3:我想月亮、太陽都圍繞地球轉。
預設4:我想應該是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
教師談話: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猜想是不是正確呢?
如果我們能到太空中去看一看,那該多好啊!我們肯定會弄清楚是誰在轉。
(三)對白天黑夜的形成進行假設。
1.提問:你有沒有想過呢?白天和黑夜為什么會交替出現呢?地球怎樣運動
才能讓白天黑夜交替出現呢?有幾種情況?
(課件展示:什么原因形成了白天和黑夜交替的現象?)
關于這個問題小組內先交流交流。把你們的想法寫出來或者畫出來。
2.學生討論交流。
3.匯報:誰來說一說你們小組的觀點?你們認為有幾種情況?
4.教師引導小結:剛才同學們推測這幾點會影響到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現,樣的推測過程,我們的先人也經歷過了,他們和我們一樣,對白天黑夜的成因也進行了假設,對宇宙的奧秘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因此出現了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說,后來又出現了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說,而這些假設當時都沒有得到證實。同學們想一想,要證明哪種假設是正確的,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引導學生知道可以用到地球外面去看看,可以用望遠鏡觀察,可以用模擬實驗等方法)
(四)設計方案。
1.教師引導:是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望遠鏡、衛星、宇宙飛船等先進的工具,人類真正進入了太空,在太空對地球進行了觀察,但是這些方法我們在課堂上都不能實現,我們不能把地球和太陽搬到課堂上來研究,那在課堂上怎么驗證我們的想法呢?
2.匯報。
3.教師小結:用手電筒代替太陽,用地球儀代替地球,這種實驗方法叫做模擬實驗。
那你準備怎么做這個模擬實驗呢?小組內根據你們自己的假設商量一下實驗方法,我們看今天的模擬器材是太陽小,地球大,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討論一下,你要怎么做才能證明這種假設的確能影響到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現。
4.學生討論方法。
5.匯報方法。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準備怎么做?可以上來演示著說。如果一個人不夠,可以來兩個人,一個人做一個人說。先說一下你們組是哪個觀點。(地球只自轉)和他不一樣的小組再來匯報。
(五)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然后匯報交流。
1.學生模擬晝夜的形成實驗。
你們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解釋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出示地球儀和手電筒)
2.學生設計實驗,交流操作注意要點。
模擬實驗:以地球儀替代地球,電筒替代太陽,轉動地球儀。
課件出示:
(注意事項:
(1)手電筒和地球儀之間的距離適當,以電筒光圈照到地球儀的一半為宜。
(2)調節好“太陽”和“地球”的位置后,實驗過程中,不要去移動。
(3)轉動地球儀時,自西向東,方向不能轉錯。
(4)實驗過程中,記錄下你們的發現。
(5)小組中成員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這項實驗。)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教師談話:剛才老師發現同學們研究得都很認真也很投入,現在就來說一說,剛才在實驗中你們這個假設是否造成了白天黑夜的交替現象?哪一個組先來匯報?先說一下你們小組的觀點。
(一)動手實驗,初步的得出多種可能。
(學生展示模擬實驗,教師用課件或簡筆畫展示學生的不同模擬實驗) 會出現多種可能:
預設1:手電筒不動,地球儀圍著手電筒轉,自己不轉。
預設2:手電筒繞地球儀轉動,讓祖國經歷晝夜的交替。
預設3:手電筒不動,地球儀自西向東轉動,讓祖國經歷晝夜的交替。 預設4:手電筒不動,地球儀自東向西轉動,讓祖國經歷晝夜的交替。
(二)分析實驗
(對各小組進行評價,分析找到模擬實驗中出現的幾種可能的優點和不足。)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實驗:
(1)你們提的很好,如果太陽不動,地球自己不轉,只圍著太陽轉,那我們就會光是白天。
(2)對這名學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不光這組同學有這種想法,其實古人在研究“晝夜形成”的原因時曾把這種想法一度認為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來詳細的了 解一下。
(如果沒有學生提出,教師介紹:古人在晝夜交替這個問題上曾經也這樣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形成白天和黑夜我們來看一下。)
(三)學生分組討論晝夜的成因。(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就會交替出現。)
(四)了解各派學說。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通過研究知道白天黑夜交替的原因是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的。那在生活中,我們看到過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吧?那地球按什么方向轉動才能讓太陽東升西落呢?
1.“地心說”。
出示課件(一)“地心說”,介紹。
這種說法,人們信奉了一千多年。但是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隨著天文觀測不斷進步??
2.“日心說”。
出示課件(二)介紹“日心說”。
哥白尼認為,地球在繞著太陽公轉的同時,還在不停地自轉。晝夜的變化就是地球自轉的結果。所以代表太陽的手電筒在實驗的過程中是不能動的。下面請每一組把手電筒固定好。
(五)去偽存真,找到真相。
1.情景創設。
教師: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太陽每天是從哪個方向出現的,那地球怎么樣的轉動才能讓祖國的東方最先看到太陽?我們以祖國為例,用紅色分別代表居住在我國東方的小朋友,藍色的紙人住在我國西方的小朋友,確定好祖國的東方和西方。
2.實驗操作。
教師:請你們分別用兩種轉法來實驗,看如何讓東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陽。
(學生獨立操作實驗)
3.學生匯報展示實驗。
教師:老師很高興大家都解開晝夜交替的奧秘了,下面你們可以多轉幾圈,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植物可以分為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
● 不開花植物包括蕨類、苔蘚和藻類植物等。
過程與方法
● 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確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 認識到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 能夠欣賞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樣而美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確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
【教學難點】
理解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除了校園里的植物種類,我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植物?生長在哪里?(學生自由發言,在公園,花卉市場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這些植物,你們認識嗎?說說它們長在哪?有什么特點?幻燈片放映書中11種植物
2、讓我們自己確定標準給以上這些植物分一分類
(意圖:讓學生知道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植物分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類別,在這一類別中再確定新的標準還可以繼續往下分,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
2、總結:通過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等
3、觀察開花植物:說說它們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預設:開花植物身體分為:根、莖、葉、花、果、種子)
4、看書P76頁,說說不開花植物有哪些
(預設:不開花植物有蕨類、藻類、苔蘚類、菌類)
三、拓展活動
比一比哪一組認識的植物多,樣式奇特。教師可以以組為單位組織競賽活動:各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知道的植物名稱,比一比,看哪一組寫的多?(意在滲透植物的多樣性教育)
四、課外延伸:
找一找校園里常見植物中哪些是常綠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開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開花植物?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發現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象后,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種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后通過查閱資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后,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互聯網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象的原因、條件、結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借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借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于植物的書籍,聯網電腦,準備好的資料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 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么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于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 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后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打開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于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 分析與總結
師:哈哈,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于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后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辦呢?我們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 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節。否則,布置成作業。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現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么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后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
1、 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簡單表格整理有關實驗數據;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 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3、 認識牛奶常見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
知道牛奶有哪些變化,牛奶的用處。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同學們喜歡喝牛奶嗎?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處嗎?牛奶中富含維生素A,可以預防皮膚干燥及暗沉,使皮膚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設
大家收集的資料真全面啊!那么關于牛奶,你還想知道什么問題呢?看來你們都是注意觀察的好孩子,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誰愿意把我們小組的實驗設計說出來與大家分享?我們小組四位同學每人進行其中一種混合實驗。一定要記錄好實驗現象。
(四)實施探究
1、能具體說說哪些東西能讓牛奶發生哪些變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現混合物凝集現象。
將啤酒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有絮狀物產生。
將食鹽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沒有變化。
將檸檬汁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關引用牛奶的知識
有人習慣空腹喝牛奶,這不科學。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熱次數過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膠水。
誰愿意把你們小組的制作方法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步:將40l的脫脂牛奶倒入一個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攪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紗布過濾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將紗布中收集的固體物質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適量小蘇打,攪拌。
(六)拓展創新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棒。讓老師來聽一聽,你們都有哪些收獲。那你知道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來的嗎?下面老師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
明確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并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
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律。
【教學準備】
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 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么什么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 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么?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于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么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并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信息反饋】:
嘗試著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滑輪組的教學還是很有難度的,難度表現在滑輪組的組裝和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滑輪組的組裝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直觀的經驗,他們對這些機械是模糊的,他們只是通過課本的學習認識到的`,或者在生活中遠遠地看到過的,但仔細的熟悉是沒有,所以學習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多虧前面的動滑輪與定滑輪學習的鋪墊,聰明的孩子還是能從中領悟到一些。在教學中,對滑輪組的組裝有兩種教學方法,一是根據上兩節課的學習,嘗試著在自己的草稿紙上畫好連接圖,然后再根據圖完成滑輪組的組裝;第二種教學方法是先自己嘗試著滑輪組的組裝,然后根據連接情況畫下連接圖。我們的小學生還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來學習科學的,滑輪組的學習還是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驗。
對于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實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多個滑輪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們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憐的鉤碼,建議大家使用4個鉤碼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點。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4
一、教學目的
1、過程與方法
能運用簡單器材設計對比實驗,能夠持續觀察鐵釘生銹的過程,并認真記錄實驗現象,表達分析結果,提出防銹建議。
2、科學知識
(1)知道鋼鐵生銹的原因是鐵與水和空氣接觸。
(2)了解防止鐵生銹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堅持較長時間的探究活動,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
(2)知道物體生銹的危害,關心與防銹有關的科技知識,樂于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
二、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第一教時課后學生根據推想的鐵生銹的原因,兩人一小組,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做對比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2、教師準備:《鐵釘生銹了》的課件。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本課為第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顧提問: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鐵生銹的現象,并且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和觀察,推想了鐵生銹的原因,誰來說說鐵可能在那些條件下容易生銹?(推想:1、鐵在有水的條件下容易生銹。2、鐵在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3、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
2、過渡:為了證明你們的推想是否正確,老師讓你們兩人一小組,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做對比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你們是怎樣做的?
(二)探究過程
1、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1)匯報實驗過程
(2)小結: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
(3)課件:化學家們也做了很多實驗來探究鐵生銹的原因,他們得出了什么結論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段小資料,看看你們又有什么樣的發現?
2、了解鐵生銹的`危害
(1)鐵生銹后,就會由外向內腐蝕鐵,從而造成很大的危害,你都知道哪些危害?
(2)課件出示腐蝕的危害。
請四位同學分別讀一讀。
3、了解防銹的辦法過渡:沒想到鐵生銹后竟會造成這么大的危害,看來防銹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
提問:
(1)還記得鐵生銹的原因嗎?要防止鐵生銹,只要怎樣就可以了?(讓鐵與空氣、水隔絕)
(2)采用什么辦法可以讓鐵與空氣、水隔絕?
(3)課件:生活中人們是怎樣防止鐵生銹的。
4、了解哪種防銹辦法好
(1)思考:為什么不同的鐵器上要采用不同的防銹辦法呢?盆子上為什么要覆蓋搪瓷而不用油漆呢?自行車上為什么不鍍上不易生銹的金屬?你覺得在采用防銹辦法時,還要考慮什么?
(2)看視頻資料:哪種防銹辦法好
(三)鞏固運用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四)布置作業:
尋找各種鐵制品,研究它們采用了什么防銹措施,為什么要這樣做。
板書設計:
鐵釘生銹了
鐵釘生銹的原因 :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
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
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
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組匯報: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6
教學目標:
1. 了解什么是彎曲,了解物體受力后產生的變化。
2. 掌握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3. 通過實驗、討論、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1. 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實驗過程的.操作方法和結果的記錄和分析。
教學難點:
1. 考慮不同材料對彎曲的抵抗能力的差異。
2.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思考實驗結果和結論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鐘)
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物品受力造成的變形,讓學生觀察和思考。
二、探究(25分鐘)
1. 通過實驗探究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選擇不同材料,探究它們的強度和抗彎曲能力。
3. 學生要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并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
三、總結(10分鐘)
1. 根據實驗結果,讓學生總結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材料的彎曲抗力不同?
3. 分享實驗結果,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和結論。
四、練習(10分鐘)
1. 跟學生一起做幾個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2. 讓學生在家里或學校里尋找一些具有抗彎曲能力的物品,并記錄它們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總結反思:
本節課通過實驗和探究,讓學生了解了抵抗彎曲的方法和原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和探究能力。但是,這節課的難點在于讓學生思考不同材料對彎曲的抵抗能力的差異,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驗和探究中逐漸形成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同時,這節課的練習部分可以加強,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7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并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只;水壺一只;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于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么?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么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么?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后,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后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后,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8
【教學目標】
1.會讀“區、尤、其”等14個生字,會寫“尤、其、區”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和美麗。
3.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4.通過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養對黃山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養對黃山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方法】
教法:
講授法、朗讀指導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法:
想象感悟法、圈點批注法、讀寫結合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黃山的視頻介紹、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黃山奇石的照片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黃山奇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激情生趣,初始黃山
視頻展示
1.教師播放有關黃山介紹的視頻。(其中有黃山奇石)
2.學生觀看視頻,并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感受。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課前通過大家搜集的資料,我們已經知道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的腳步,去看看黃山的奇石。
二.揭示課題
1.師生一起板書。
2.全班美美地讀讀課題。
3.釋義“奇”: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師小結
一個課題就吸引了我們全班的眼神,那么課文又介紹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趕緊去文中看看吧!
初讀課文,感知黃山
一.初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度的字詞可以多讀幾遍。
2.用“______”劃出文中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二.生字學習
出示生詞:
1.齊讀,教師相機正音。
2.教師打亂生字卡片,小火車讀。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加點的字?
1.自由讀。
2.小老師領讀,教師相機正音。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加點字的?
4.讀讀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讀讀嗎?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一共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歸納】: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2.這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難怪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1)指名讀。
2)提醒筆畫“尤”、“其”:這兩個字的哪些筆畫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沒有撇)
3)書寫生字“尤”、“其”:教師范寫,學生描一個寫一個。
4)齊讀。
四.教師小結是啊,多么秀麗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寫這些石頭的呢?讓我們繼續跟課文進行交流。
細品課文,欣賞奇石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么規律?
(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
2、 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5-20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09
六年級上冊科學《假設》教案04-28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4-25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8-30
《植物角里的科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4-29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1-11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10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6-13
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杠桿的科學教案設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