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饅頭發霉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能夠利用顯微鏡觀察霉,并能通過圖畫、文字、語言等描述霉的樣子;
能夠設計對比實驗,探究物體發霉的基本條件,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發霉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樂于探究、發現奧秘的欲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憑借已有的經驗對霉菌產生的條件進行假設,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然后在課外做對比實驗。
2、難點:憑借已有的經驗對霉菌產生的條件進行假設,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然后在課外做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
發霉的饅頭、水果、放大鏡、顯微鏡、抹布、切片、圖片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1.通過多媒體出示霉的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在我們的生活中見過沒有?
2.交流:你帶來了什么發霉的物品?
講述:請大家仔細觀察帶來的發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先請同學們用語言描述一下所見到的霉形狀。再用顯微鏡觀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畫在活動記錄紙上描述顯微鏡下霉的形狀和特征。(做好巡視和輔導)
3.學生匯報、小結:霉是一種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難直接看清,必須借助顯微鏡,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種類很多,顏色各異,有青綠色、黃色、黑色、白色等,形狀有絨毛狀、蛛網狀、絮狀等
4.討論霉菌有生命嗎?怎樣證明呢?(從無到有,從少到多)
5.討論:根據生活中物體發霉的事例,探究饅頭在什么條件下會發霉。其他物體發霉的條件和饅頭發霉一樣嗎?
6.討論:教材第9頁表,你認為除了表中列出的實驗條件外,還有哪些組合方式。請補寫在表格的下方。
課堂小結: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嗎?物體發霉的條件有哪些?
作業:每小組選擇一個組合條件做物體發霉的實驗。寫好實驗報告。
第2課時
一.復習
1.霉是不是就會在食品上發生?在其他物品上會發生嗎?
2.霉發生的條件有哪些?
3.交流,根據實驗說明霉發生的條件和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有關。
二.根據發霉的條件說明應該怎樣防止發霉
1.隔絕空氣。
2.保持干燥。
3.高溫滅殺。
4.低溫保存。
三.教師輔導學生學習霉的功過。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藥品
3.霉菌會使物品損壞
4.霉變食品會危害人體健康。
四.學習科學家發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結:應該怎樣防止有害的霉發生?應該創造什么條件讓有益的霉發生。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
明確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W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信息反饋】
我在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力圖突出兩點:第一,通過教師精心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發展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第二,讓學生體驗杠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兩點都有較好的體現。
針對第一點,我先組織學生開展"尋找更多使杠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的探究活動,并將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種掛法記在記錄表上。由此,學生就有了第一手數據資料,可供后續的分析研討之用。在分析數據資料時,考慮到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沒有采用"撒大網"式的研討模式,而是采用"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師生共同研討模式。在研討過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狀態和費力狀態的兩張記錄表,通過簡單的研討認識了這兩者的根本性區別,并讓學生將手中的記錄表分成省力和費力的兩類。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認知上的難度,也有利于后續研討的深入。接著,我組織學生在省力狀態的記錄表上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點的線段,并進行比較。由于記錄表上線段的直觀性,學生很輕松、準確地推導出杠桿省力的原理。最后,順著直觀教學的思路,我利用“反證法”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杠桿費力的原理。在這個師生共同研討過程中,學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記錄下來的,學生所得出的科學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獲得的,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著學生進入有效的研討思路,再“放手”讓學生自行獲取學習成果。在這個"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研討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針對第二點,我注重突出“體驗”,即讓學生實際體驗杠桿工具的效用,從而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戲“以弱勝強”中,通過支點位置的移動,一名弱小的女生戰勝了強壯的男生;通過鐵絲在老虎鉗鉗口位置的變化,學生感受到老虎鉗作為一個省力杠桿工具的強大;通過手拎鐵塊和用火鉗夾鐵塊的比較,學生馬上感受到火鉗是一個費力的杠桿工具等。正是這些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頭腦中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現實具體、活潑生動的應用實例,鞏固了概念的記憶,并反過來加深了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中來看,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學得既開心,又有效率。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我在這個環節中注重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但并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就事論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認識,而是追求“舉一反三”,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實現對科學概念的再認識。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分析老虎鉗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師提出“鐵絲放在鉗口的哪個位置最省力?”這個問題,學生正確地利用科學理論指導了生活實踐;學生在理解桿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師設計情境“如果稱量要擴大10倍,秤砣不變,怎樣設計桿秤?”,學生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增加秤桿長度、在靠近重點處增設一個提紐,而這第2個方案我在課前也沒有預想到。正是由于科學概念與實踐體驗的緊密結合,學生通過這個應用環節的學習,對于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與近期所聽的科學課相比,本課的預設成分比較多,但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限制,其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無異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探究教學中,較多的預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探究活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材分析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學生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于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也是很多的,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在學習本課前,通過前一節課《使用工具》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但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教材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利于學生觀察并引發思考。書中示意圖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很較直觀,很清晰。兩個活動安排有梯度。一是認識杠桿,先由撬棍引入杠桿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接著引導學生分析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工作時發揮作用的位置,并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而后利用書中的圖,對于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二是研究杠桿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后,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通過實驗,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出杠桿工作的規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整理數據,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
教學難點:(1)杠桿在生活中的變形應用;(2)能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青島版P22~P23
教學目標:
1、 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簡單表格整理有關實驗數據;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 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關心日常生活中的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3、 認識牛奶常見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
知道牛奶有哪些變化,牛奶的用處。
教學過程:
。ㄒ唬┨岢鰡栴}
同學們喜歡喝牛奶嗎?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處嗎?牛奶中富含維生素A,可以預防皮膚干燥及暗沉,使皮膚白皙,有光滑。
。ǘ┎孪爰僭O
大家收集的資料真全面!那么關于牛奶,你還想知道什么問題呢?看來你們都是注意觀察的好孩子,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ㄈ┲贫ǚ桨
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誰愿意把我們小組的實驗設計說出來與大家分享?我們小組四位同學每人進行其中一種混合實驗。一定要記錄好實驗現象。
。ㄋ模⿲嵤┨骄
1能具體說說哪些東西能讓牛奶發生哪些變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現混合物凝集現象。
將啤酒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有絮狀物產生。
將食鹽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沒有變化。
將檸檬汁加入裝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燒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關引用牛奶的知識
有人習慣空腹喝牛奶,這不科學。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熱次數過多。
。ㄎ澹┱故窘涣
用牛奶做膠水。
誰愿意把你們小組的制作方法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步:將40l的脫脂牛奶倒入一個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攪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紗布過濾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將紗布中收集的固體物質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適量小蘇打,攪拌。
。┩卣箘撔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棒。讓老師來聽一聽,你們都有哪些收獲。那你知道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來的嗎?下面老師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嘗試通過指導學生研究一些簡單的機械和工具,讓學生認識生活中運用的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并通過研究這些簡單的機械原理,培養學生開展比較完整的探究活動的能力。而本課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重在引領學生認識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及其中蘊含的機械問題,為以后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在本課的研究活動中,值得我們重點思考和研討的問題有:
在六年級里,我們對學生制定研究計劃應該要求到什么程度?關于制定研究計劃,在本套教材中從三年級就開始了,先是口頭的制定觀察計劃、簡單的書面計劃,有一定的研究主題的計劃等等,到了六年級,對于制定研究計劃,我們要求學生們達到一個什么程度?對于他們提出的研究主題,要不要作一定的引導或者是限制?
學習“我們常用的'工具”,實際上是學生在對客觀存在的機械和工具進行評價,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不僅要考慮到它們的性能,而且還要考慮到其他標準,如它們的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建議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利用圖表、文字、口述等方式進行交流。在交流對常用機械工具試用工具等活動中,關鍵是可能會發現為什么螺絲刀可以很方面的起出螺絲釘,而用釘錘雖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絲釘卻能很輕松的拔除鐵釘?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據在試用工具中產生的問題制定一個研究計劃的活動。這個問題來自于前面的活動,也會對后面的研究活動產生影響,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研究的價值,要能夠在以后的時間里方便開展研究活動。
二、教學目的:
1、認識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通過對不同工具不同特殊用途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各種常用工具蘊含的科學原理。
2、學習更科學、系統地制定研究計劃。
三、教學準備:
錘子、螺絲刀、剪刀、起子等常用的工具。
四、教學過程:
1、出示錘子、螺絲刀,引入“工具”概念。
2、調查、討論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工具名稱
使用方法
可以完成的工作
3、試用不同的工具,發揮各自工具的特點,方便快捷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充分展開活動體驗。
4、描述不同工具在實踐使用中的不同感受,激發學生探究激情。
5、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做拱形的紙,鐵墊圈若干。
教師自己準備:相關的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準備: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問為什么橋要做成拱形,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觀察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么變化。
4、 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拱形受壓變形的現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長壽的石拱橋
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歷史上豐富多彩和發達的造橋工藝。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滑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能產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輪在生活中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并認識共工作的原理。
3、學會開動腦筋利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些小問題。
教學重點:知道定、動滑輪是如何工作的。
教這難點:認識其工作的原理。
教學用具: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決問題
1、滑輪組的作用。觀察結構圖P12
2、實驗探討滑輪的作用。
(1) 試用一個定滑輪和一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結合圖)
。2) 增加滑輪的數量,試試吊起同樣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3) 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交老師檢查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3并將游戲結果用表格作好記錄。
四、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并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律。
【教學準備】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
。▽W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 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么什么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 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么?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于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么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并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信息反饋】:
嘗試著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滑輪組的教學還是很有難度的,難度表現在滑輪組的組裝和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滑輪組的組裝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直觀的經驗,他們對這些機械是模糊的,他們只是通過課本的學習認識到的,或者在生活中遠遠地看到過的,但仔細的熟悉是沒有,所以學習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多虧前面的動滑輪與定滑輪學習的鋪墊,聰明的孩子還是能從中領悟到一些。在教學中,對滑輪組的組裝有兩種教學方法,一是根據上兩節課的學習,嘗試著在自己的草稿紙上畫好連接圖,然后再根據圖完成滑輪組的組裝;第二種教學方法是先自己嘗試著滑輪組的組裝,然后根據連接情況畫下連接圖。我們的小學生還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來學習科學的,滑輪組的學習還是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驗。
對于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實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多個滑輪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們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憐的鉤碼,建議大家使用4個鉤碼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點。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教學內容:青島版P2~P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科學知識: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病毒的資料
學生準備:
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ǘ、猜想假設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ㄈ、制定方案
1.教師講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3.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4.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6.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的想象,并應用類比推理對溶洞以及鐘乳石等的形成進行推測。
3、探究中能夠與人合作、積極交流,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通過研究溶洞,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滴管、燒杯、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石灰石、鵝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圖片資料,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課前參觀當地的溶洞。
2.教師準備:(1)有關溶洞的聲像資料。(2)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溶洞及其內部地貌特點。
1、教師提供生動、豐富的聲像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溶洞。
2、深入仔細地觀察并結合已有的經驗,使學生認識溶洞內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點。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紹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們經過考察發現,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巖構成的山中。
1、提出問題: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巖構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與石灰巖有關嗎?有什么關系?
。1)學生分組討論。
(2)提出假設。
2、指導學生做巖石腐蝕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2)分組實驗。
。3)師生交流。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么現象?②你們從實驗中發現了什么秘密?(石灰巖的巖石都能被鹽酸腐蝕)
3、利用類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
1、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態特點和溶洞的形成過程推想其成因,讓學生充分討論生并利用實驗驗證。
問:當酸性水流經石灰巖表面或沿裂縫滲透到巖石后,流走的水中會增加什么物質?
2、分組實驗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氣,會發現什么現象?
。2)繼續往里面吹氣,又會發現什么現象?
。3)用酒精燈給再次變清的石灰水加熱,直到水分蒸發,有什么現象發生?
3、分組匯報并分析實驗結果。
4、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想鐘乳石的成因。
5、播放鐘乳石形成的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乳石的形成過程。
6、引導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推想石筍、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筍、石柱的形成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石筍、石柱的形成過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會形成一種難以除去的物質,你們有什么辦法除去它嗎?
2、炊壺底部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一、教學目的
1、過程與方法
能運用簡單器材設計對比實驗,能夠持續觀察鐵釘生銹的過程,并認真記錄實驗現象,表達分析結果,提出防銹建議。
2、科學知識
。1)知道鋼鐵生銹的原因是鐵與水和空氣接觸。
。2)了解防止鐵生銹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堅持較長時間的探究活動,尊重證據,愿意合作與交流。
。2)知道物體生銹的危害,關心與防銹有關的科技知識,樂于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
二、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第一教時課后學生根據推想的鐵生銹的原因,兩人一小組,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做對比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2、教師準備:《鐵釘生銹了》的課件。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本課為第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1、回顧提問: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鐵生銹的.現象,并且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和觀察,推想了鐵生銹的原因,誰來說說鐵可能在那些條件下容易生銹?(推想:1、鐵在有水的條件下容易生銹。2、鐵在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3、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
2、過渡:為了證明你們的推想是否正確,老師讓你們兩人一小組,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做對比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你們是怎樣做的?
。ǘ┨骄窟^程
1、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1)匯報實驗過程
。2)小結: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
。3)課件:化學家們也做了很多實驗來探究鐵生銹的原因,他們得出了什么結論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段小資料,看看你們又有什么樣的發現?
2、了解鐵生銹的危害
(1)鐵生銹后,就會由外向內腐蝕鐵,從而造成很大的危害,你都知道哪些危害?
。2)課件出示腐蝕的危害。
請四位同學分別讀一讀。
3、了解防銹的辦法過渡:沒想到鐵生銹后竟會造成這么大的危害,看來防銹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
提問:
。1)還記得鐵生銹的原因嗎?要防止鐵生銹,只要怎樣就可以了?(讓鐵與空氣、水隔絕)
(2)采用什么辦法可以讓鐵與空氣、水隔絕?
。3)課件:生活中人們是怎樣防止鐵生銹的。
4、了解哪種防銹辦法好
。1)思考:為什么不同的鐵器上要采用不同的防銹辦法呢?盆子上為什么要覆蓋搪瓷而不用油漆呢?自行車上為什么不鍍上不易生銹的金屬?你覺得在采用防銹辦法時,還要考慮什么?
。2)看視頻資料:哪種防銹辦法好
。ㄈ╈柟踢\用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ㄋ模┎贾米鳂I:
尋找各種鐵制品,研究它們采用了什么防銹措施,為什么要這樣做。
板書設計:
鐵釘生銹了
鐵釘生銹的原因 :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制酸奶證明細菌的存在。
2.能夠通過收集資料,模擬細菌的繁殖來探索細菌的特點。
3.學會一些防止病菌傳播的方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發孝而變成的;
3.學會對有害細菌的預防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
2.通過搜集資料,能更好的學習知識。
3.關心科學和人類相關的社會問題。
4.體驗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粉筆灰、黃豆、試驗記錄紙、紙杯。
學生準備:做好的酸奶、課前收集的各種細菌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學習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師:你們吃過酸奶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嗎?誰能說?
2.學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測酸奶是怎樣做成的。
(讓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做任何評價;提醒學生回去觀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許會有所發現)
3.教會學生學習動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紹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鍋里放入一些鮮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開幾分鐘。
、谙颈乇蜕鬃。(可用開水燙一燙)
、鄞D汤鋮s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入自消過毒的保溫杯,并往里面加入適量的酸奶,仔細攪勻,并蓋上蓋子。
、鼙8個小時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強調
制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衛
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業
1.制作酸奶,下次帶來和大家一起品嘗。
2. 為什么鮮奶會變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關的資料,下次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組織學生開展酸奶品嘗會
1.師:上節課,同學們回家后親自做了酸奶(板書課題)。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親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舉行一個酸奶品嘗交流會。
要求:在酸奶品嘗交流會上,你可以品嘗其他同學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選出你認為最好喝的酸奶。
2.學生分組進行品嘗并交流。
3.全班匯報并交流。
4.質疑問難:在做酸奶和品嘗酸奶的過程中,你產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5.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把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認識細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師指導并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為什么牛奶會變成酸奶?
2.學生針對問題討論并猜測。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通過網絡、書本收集有關細菌的資料。
4.學生進行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民主評議小組研究情況。
6.教師小結:
。1)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布;
(2)細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細菌與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7.模擬細菌的繁殖試驗:
介紹模擬細菌繁殖的實驗,并讓學生說出試驗中各種物品環節模擬的是什么?
進行試驗,試驗到細菌繁殖到第八代。
預測第二十一代細菌的數量。
填寫試驗紀錄,匯報實驗后的結論和感受。
8.討論和交流:1.酸奶是怎樣制成的。
2.你能說出那些細菌有用、那些細菌有害?
三、了解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
1.講述:下面老師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動物、植物和我們前面所研究過的微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你知道嗎?在微生物大家族中,還有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成員,它就是病毒。
2.談話:你聽說過“非典”和艾滋病嗎?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學生看教材插圖認識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問:你對哪種病毒比較熟悉?不妨向同學介紹介紹。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病毒個頭很小,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細菌那么大。病毒單獨存在時,不會生長、繁殖,像一個沒有生命的非生命體。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就能夠生長繁殖,對生物體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細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桿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
6.談話:你還知道哪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
四、認識病菌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
1.提問: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侵入人體的呢?
2.學生猜測。
3.模擬病菌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活動:一位同學用沾粉筆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學握手,依次傳遞下去,粉筆灰就傳給了握過手的同學。其實有些病菌的傳播也是這個道理。
4.討論:還有什么其他途徑會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們應該怎么預防?
5.學生交流。
6.談話:除了皮膚接觸以外,還有哪些途徑會使病菌侵入人體?
7.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病菌傳播途徑的資料。
8.教師介紹幾種常見的病菌預防方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2.了解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知道地軸、兩極、赤道、經線、緯線;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知道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3.通過對地球儀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團結協作精神。
4.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5.學會制作簡易地球儀,在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準備
1. 教師演示用大地球儀一個,學生每小組觀察用小地球儀一個。
2. 關于地球儀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的故事片和觀賞介紹地球儀種類的圖片。
3. 制作地球儀的材料:乒乓球、彩筆、細鐵絲、鉆孔用的鐵錐等。
4.演示用的籃球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ㄕn件展示)狂風暴雨的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被陣陣閃電撕碎。在狂風巨浪中喘息的豪華巨輪被翻天巨浪吞噬。傾斜不定的船艙內一片狼籍。船長拼命地呼救:“帝國號遇險,我是帝國號,請求支援,我們的位置是……”。國際救援總部內-片忙碌的身影,墻上喇叭里傳來船長嘶啞的聲音:“東經102°,南緯38°,請求支援,請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員迅速圍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通過一番熟練地描點畫線后果斷地說:“它們位于南半球A國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國救援部隊馬上行動!”(上述故事情節也可以由教師口述,學生傾聽。)
教師提問:救援部隊怎樣迅速地判斷出“帝國號”的位置?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地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地球儀
二、介紹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儀的概念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借助地球儀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識。
2.了解地球儀的種類及簡單結構。
教師提問:大家見過的`地球儀是什么樣的?它有哪些種類?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發言。教師播放搜集的地球儀種類的圖片,并適當介紹地球儀的種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學習地球儀的組成。(對于地球儀種類的介紹,也可以由教師直接口述。)
三、觀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分組觀察地球儀,大家有哪些發現?將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看哪個組的發現最多。在觀察的同時,還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資料。
學生觀察、交流,并做好記錄。教師巡查,及時地提示觀察內容,給學生以幫助。
2.小組匯報交流,學生自由發言。
(有的學生看到了陸地和海洋,還有許多國家;有的學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線和國界線;有的學生看到了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有的學生還提出問題,不明白為什么地球儀的軸是傾斜的;有的學生看到地球上密布著經線和緯線;有的學生看到北極點在海洋之中,而南極點卻在陸地上;有的學生看到了中國的形狀象一只雄雞;有的學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學生觀察到有的國家很大,有的國家卻找不到……)
。ㄉ鲜鰧W生的發言是凌亂的,也有一些是不準確的,教師要有選擇地板書。板書時,盡量將有聯系的名詞分類寫,為后面的梳理做好鋪墊。)
3.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同學們有很多發現,有必要進行梳理。
(演示講解,并適時地將板書歸類整理)
⑴ 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 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兩條特殊的緯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在南半球,有兩條相對應的緯線:南回歸線、南極圈。
、 在地球儀上,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弧線,叫經線。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為使英、法等國和非洲大陸上的各國同屬一個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東經160°和西經20°為界。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 地球儀上還有圖例,表示陸地、海洋、國家位置、洲界等
、 經線和緯線構成了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四、簡單制作,鞏固知識。
1.教師提出要求:學習了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同學們的頭腦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輪廓,請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說一說,你準備怎樣制作?
2.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看課后的制作提示。
3.學生動手制作,并讓學生展示、介紹自己做的簡易地球儀。
五、課后延伸,深化拓展。
關于地球儀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只是認識、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標識。請同學們課后再找一找,看誰還有新的發現。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據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參與中期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將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選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解釋和表述對心臟、大腦、血管、青春期發育特點等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過程:
(1)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秘’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據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搜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搜集到的各種數據,并采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據、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并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后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于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采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范圍的交流與匯報。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
第二課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
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
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阻力點、用力點、支點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09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1-11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10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1篇)01-09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1篇01-09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8篇03-25
科學六年級上冊《我們常用的工具》教案08-26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篇01-11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選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