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趣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趣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1
教學內容:
有趣的聲音
教學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聲音的興趣
2、通過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教學準備:回形針、黃豆、白沙、硬幣、串珠、海棉球每組各一盤、各種容器每人一個
教學過程:
1、導入:
新年就要到了!我們要演節目,想請小朋友來制作樂器
2、展開:
――介紹材料,提出要求:
你們看我都準備了什么?(快速展示一遍)
怎樣才能讓這些東西發出聲音呢?(幼兒回答,教師示范)
要求:
A、每次只能放一種東西。
B、注意安全
C、仔細聽聽放不同的東西聲音是否一樣
――請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請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盒子,試試什么東西放進去聲音最好聽?
你放了什么東西?
你們兩個的聲音一樣嗎?為什么?
――探索比較不同的'聲音:
a、用同樣的兩個紙盒分別裝豆和沙,比較:
總結:同樣的盒子,裝的東西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b、用塑料瓶和紙盒同時裝黃豆,比較:
總結:不同的盒子,裝同樣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c、用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裝同樣多的回形針,比較:
總結:同樣的盒子,大小不一樣,裝同樣的東西,聲音不一樣
d、用同樣的紙盒,分別裝一勺沙、裝滿沙,比較:
總結:同樣的盒子,裝同樣的東西,裝得多少不同,聲音也不同
e、同樣的容器和材料,用力搖和輕輕搖,聲音也不同。力氣不大也不小的時候,聲音最好聽
(請兩個幼兒上來搖,大家比較不同)
――請幼兒用自制樂器為兒歌《哈巴狗》伴奏:
請你選一種你認為最好聽的材料放進去,準備好樂器:
a、按節奏伴奏
b、互換樂器,伴奏
3、延伸:
我們下次創造出更好聽的聲音好嗎?
《有趣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2、在玩玩、搖搖瓶子過程中,發現聲音的不同。
活動準備:
1、PPT課件《有趣的聲音》。
2、圖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個,小盆每組一個,黃豆若干。
配套課件:小班科學課件《有趣的聲音》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辨別生活中的聲音(PPT)。
1、今天我們來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敏,你聽!(PPT播放寶寶笑聲)這是什么聲音呀?你知道是誰的笑聲嗎?你們猜對了,這是小寶寶夜里睡覺做夢發出來的笑聲。
2、可是天亮了,媽媽要請一個小動物叫醒寶寶,你聽聽是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的?(PPT播放公雞叫聲音,幼兒:大公雞!)大公雞怎么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雞會叫,還有什么動物也會叫呢?會叫的小動物有很多很多,不過這次媽媽只請了大公雞來叫醒小寶寶。
3、寶寶被叫醒了,你們聽聽,現在小寶寶在干什么?(PPT播放洗手聲音)洗手的時候會有什么聲音啊?(嘩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飯,寶寶準備坐上爸爸的大汽車去上幼兒園啦!汽車在馬路上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呢?(PPT播放汽車的聲音)馬路上除了汽車發出聲音聲音之外,還有什么車也能發出聲音?(PPT摩托車,自行車)馬路上的聲音有很多很多,我們下次再去慢慢聽。
二、讓空瓶子發出聲音(實物操作)
1、到了幼兒園里,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啦,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聽聽這個瓶子有聲音嗎?(沒有),那你有什么好辦法能讓瓶子發出聲音呢?(幼兒嘗試讓瓶子發出聲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東西到瓶子里等。)
師小結:瓶子碰到某個地方就能發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出聲音
師:我們在瓶子里裝點豆子,瓶子能發出聲音嗎?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提醒幼兒蓋緊瓶蓋)
3、幼兒集體裝黃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師: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有都有聲音了嗎?老師想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瓶子來學學這兩樣東西,看看,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就來學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師:大鼓的聲音很大,它是怎么發出來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氣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氣小)
小結:原來,大鼓要用大一點的力氣,小鼓要用小一點的力氣。
5、探究大小鼓的聲音與裝豆多少有關
師:小朋友們看,老師這里有兩個瓶子寶寶,一個瓶子里面裝了很少的豆子,我們來聽聽看像大鼓的聲音還是小鼓的聲音。另外一個里面裝了很多的豆子,我們也來聽聽看。
小結:原來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滿,力氣大一些就是大鼓的聲音了。
三、結束部分:
師:剛才我們聽了各種聲音,我們也自己動手讓瓶子寶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原來我們的小耳朵能聽到這么多好聽的聲音,但是有小朋友不愛惜自己的小耳朵,讓自己的耳朵很受傷。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耳朵,也不要大聲的喊叫,這樣我們的小耳朵就可以聽到各種好聽有趣的聲音了。
《有趣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夠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聲音。
2.感受自制聲音的樂趣。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瓶子區材料:玻璃瓶、塑料瓶等。紙區材料:白紙、皺紋紙、餐巾紙等。杯子區材料:金屬杯、塑料杯、紙杯、玻璃杯等。
2.不同種類的豆子、叉子、勺子等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發現聲音的制造。
(1)教師出示一只空瓶子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再拿出一顆豆子放到空瓶子里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
(2)將豆子放進瓶子里,蓋上瓶蓋搖一搖,請幼兒聽聽發出的“沙沙沙”聲音。
(3)分別請個別幼兒挑選幾種不同的材料試一試、說一說制造聲音的方法,如敲瓶子、搓紙等。
2.請幼兒主動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聲音,感受自制聲音的.樂趣。
(1)教師介紹三個不同區域的材料,鼓勵幼兒一次去每個區域探索,嘗試讓這些東西發出聲音。
(2)幼兒自由分組探索,教師分別進入不同區域進行指導。如:“瓶子區”重點引導幼兒發現用不同的瓶子裝不同種類的豆子,聽聽聲音有什么不同;紙區”引導幼兒揮動、揉搓、敲擊不同的紙,探索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杯子區”引導幼兒敲擊不同的杯子,聽聽聲音有什么不同。
活動反思
1、材料提供方面:由于是讓家長從家里帶的廢舊瓶子,所以瓶子大小、材質有些差異。還有的蓋子蓋不緊,導致活動過程中,豆子會掉出來。在第三個環節:品嘗軟硬糖,猜猜大小聲。應該讓每個小朋友去品嘗軟硬糖,用牙齒來咬一咬,感受一下,然后再猜測、驗證。瓶子要換成大的罐子,如一些收納罐子。用兩個,一個裝硬糖,一個裝QQ糖,來進行對比。因為還是用裝黃豆的小瓶子,又是只有一個,還要來回換,對比不明顯。
2、活動組織環節:第一個環節中,小寶寶起床后要干什么呢?不用提問,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直接聽聲音,來猜測。第二環節學習大鼓小鼓聲音,可以先玩游戲,再聽音樂玩。如老師說大鼓,幼兒力氣大地搖瓶子;小鼓,幼兒力氣小地搖瓶子,收:則瓶子不發出聲音。這樣先玩幾次,讓幼兒對大小聲有一人直接對比的效果。第二個環節結束后,可以把瓶子收回來,這樣孩子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回來,而不是自顧自地一直在玩瓶子。每個環節的小結,應該要再深入一些,使幼兒的經驗得到提升。由于對課堂常規的把控不夠,導致小結不夠。
3、個人素質方面:是嗎?好不好?這樣的口頭禪太多,無效的語言太多,應精簡自己的語言。
【《有趣的聲音》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01-29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02-01
有趣的聲音小班科學教案03-06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01-09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3篇01-29
有趣的聲音小班科學教案3篇03-06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3篇)03-30
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合集3篇03-30
小班教案科學有趣的聲音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