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溫度的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溫度計、天氣預報等等,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戰性,分享了小學四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模板給大家參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作業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時 (2)中午12時 (3)下午2時
六、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在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剝一剝、嘗一嘗的過程中認識蠶豆顏色、外形、觸感和味道;
2. 在剝蠶豆的過程中發現多種剝蠶豆的方法;
3. 體驗剝蠶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托盤;人手一只小碗;
2.煮好的蠶豆;
3.小毛巾一筐;
4. 餐盤每組一只;笑臉盤每組一個;
5.白色小桌子,其上放置寶寶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 出示蠶豆,引發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師:什么顏色?你看,像什么?(觀察顏色,形狀)師:請一位寶貝上來摸一摸,感覺怎么樣?(鼓鼓的,表皮毛毛的)
2. 引導猜測,想象里面藏著什么;
師:摸起來鼓鼓的,里面藏著什么呢?(神秘狀,激發猜測想象)
3.認識操作材料;
師:究竟里面藏著什么呢?等會兒,韓老師請你們來剝一剝。剝開來,就知道了。
師:現在看看,桌上放了些什么?(一托盤蠶豆、小碗人手一個)師:猜猜空空的'小碗用來干什么?(放什么?)(放剝出來的蠶豆)師:現在請寶寶搬小椅子到桌子邊坐下。(按組先后)小腳藏在桌子下面,就開始剝。
4. 指導寶寶剝蠶豆;
師:剝出來,是什么?什么顏色?
分組指導剝蠶豆的方法。(鼓勵寶寶自己剝)
5. 引導寶寶觀察蠶豆寶寶,并與豆莢的表皮進行比較
師:摸一摸蠶豆寶寶,感覺怎么樣?(滑滑的)師:蠶豆寶寶摸起來滑滑的,豆莢摸起來毛毛的。
6. 引導寶寶嘗一嘗煮好的蠶豆;
師:這滑滑的,綠綠的蠶豆,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么味道呢?
師:我帶來了煮好的蠶豆,請你們嘗一嘗。
(拿出煮熟的蠶豆)師:小毛巾擦擦手,小勺子手中握,輕輕放進小嘴巴,啊嗚啊嗚真好吃!
師:蠶豆的皮皮放到笑臉盤中。(不然笑臉盤要哭咯)教師分發蠶豆到每組的餐盤中。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背景
通過野外孩子對小草的認識和感受,引導孩子熱愛小草,喜歡小草以至于學習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鼓勵幼兒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堅強勇敢。
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通過探索發現各種各樣的小草,注意野草和植物草的不同,知道愛護草坪。
知識目標:豐富有關小草的知識,了解小草的生長于變化情況。
能力目標:初步理解小草與人類,動植物及環境的生態關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草,培養愛護小草的良好行為。
教學難點:引導幼兒學習小草的精神:頑強的生命力,百折不撓。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活動前老師帶幼兒到野外尋找各種各樣的小草,讓幼兒摸摸柔軟的葉子,聞聞小草的清香,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感受春的.氣息。
物質準備:
1、找一處野草較多的地方。
2、收集有關小草和人類、動物、環境的圖片。
3、畫筆,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導入:出示圖片,讓小朋友們說一說圖片上都有什么。
二、基本環節:
(一).戶外觀察
今天我們一起去找小草,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
(幼兒分散觀察,教師個別指導。)
(二).經驗分享
1、小草是什么顏色的?氣味如何?
2、小草是怎么長出來的?
3、你認識那些草?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三).引導思考
1、這么多的草是從哪里長出來的呢?是它們自己長出來的,還是人們種的?
2、草坪里的草和野草有什么不同?
3、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草坪?
三、結束環節:
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小草,大家都很喜歡小草,說說這是為什么?
(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等)想一想大地上如果沒有一棵草會是什么樣子。
三、活動延伸:
繪畫練習,指導幼兒拿起小畫筆,按《幼兒操作材料》中的要求,為城市、草原增添綠色。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放大鏡下的晶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質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師生關系融洽。
2、但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欠強,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等。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生分別觀察糖、味精、鹽、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鏡下發生了那些變化?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7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初識晶體,引入課題”和 “自制晶體”這兩個環節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采取了口頭表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活動找出人體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
2.能夠通過多種活動體驗.比較人體上各種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3. 體會到關節在人體各種運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人體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系并相互適應的;
4.感受人體關節的神奇與巧妙,激發研究人體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關節的運動作用和緩沖作用
2.認識關節類型和運動方式
教學準備:
人體骨骼模型和有關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圖片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
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呢?(揭示課題:關節)
4.談話:關于關節,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認識關節,體驗關節的作用
1.講解:什么是關節?(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2.講述:人體的支架——骨骼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相連。
3.介紹:關節可以分為固定關節和活動關節兩種。身體內的某些關節以某種方式連結后,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接叫做固定關節。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連結的,連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人體內的大多數關節都是活動關節;顒雨P節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4.小組活動:活動一下身體,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在人體圖上標出來。
5.匯報交流,實踐體驗。
6.小結并設疑:這些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辦法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嗎?
7.談話:如果這些自由活動的關節不能夠自由活動了,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分組實驗活動,體驗一下,關節綁住之后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比較有什么不一樣?
(1)綁住食指關節——寫字.穿回形針項鏈.把豆子放進小口瓶;
(2)綁住肘關節——系鞋帶、拉拉鏈、寫字;
(3)綁住膝關節——走路、下蹲。
8.匯報實驗結果,交流試驗體驗。
9.小結:如果沒有關節,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
三、體驗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1.活動:按要求做各種動作,比較一下,身上的關節所能夠做的動作有什么不同。
2.學生交流匯報。
3.預測:里面的骨頭是怎么連接的?
4.談話:你的預測正確嗎?請閱讀資料:六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5.學生交流討論。
6.出示圖片
指導學生觀察骨與骨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7.完成下列各項活動:
。1)轉動你的胳膊;
(2)推開門;
。3)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
(4)大幅度甩手;
(5)轉動你的頭;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項動作所涉及到的關節的類型。
8.對號入座——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部位的關節分別是這六種常見關節類型。
9.將身體的某個關節固定起來做某件事情,體驗關節的作用。
10.小結:不同的`活動關節使人體能以多種方式運動。
四、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關節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關節還有什么作用?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的關節呢?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后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彎曲兩種狀態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關節
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 髖關節 膝關節 踝關節
教后反思:
在《關節》這一課的教學中“人體上有哪些關節”“關節的作用”“關節的保健”等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樣便利用有效的提問,揭開關節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蕩起了朵朵浪花,將學生的探究激情蕩漾開來,踴躍地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科學,把各種不同的關節固定起來再去做各種事情,通過與平常動作的對比,讓學生體驗關節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在教學時可以考慮借助與人體關節具有相似性的動物(轉載于:關節的教學設計科學)的關節來直觀呈現觀察對象,讓學生在直接的觸摸、實踐中增加對關節的認識。
東郭鎮李嶺小學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選擇和運用所學的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簡單處理和分析并能從中獲取新的信息。
2、能以合適的方式,比較清楚的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究,能積極參加數據整理和分析活動。
2、愛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知識
能夠通過探究,大體了解本地區天氣情況的主要特點。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關注天氣狀況,能認識到自然環境因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也意識到人類的有關活動同樣會影響到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
教學準備
一年的時間段內本地區的氣象原始數據資料(最好是學生氣象站自己記錄積累的數據,如果沒有,可以從當地氣象部門或通過網絡獲取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講述或用視頻介紹氣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讓學生理解研究并掌握各地區的氣象特征和規律對本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提出測試要求:
當一回小小氣象分析師,整理分析當地的氣象數據,研究尋找本地氣象特征和規律。
1.明確活動目的和任務及記分標準
2.簡要討論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據。
聯系上一節課復習提升的整理數據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據,通過交流,保證數據整理能順利進行。
三.組織測試:
以個人為單位獨立自主完成以下兩步:
整理數據。
分析數據
觀察繪制好的統計圖表,比較、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科學研究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提醒學生爭取更加準確的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并試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表達。
四.交流與展示
將個人的分析結果拿出來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組織同桌之間進行評價。教師利用專用的一節課評價等第。
針對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出若干意見。
科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排序是蘇教版教材的新內容,屬于過程技能顯性化單元。學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觸過排序,生活中的排序遠沒有科學研究中的嚴謹,其作用也不一樣,本課是以科學研究的角度對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討,以讓學生重視數據收集過后的整理步驟。
《排序》這課,主要解決五個問題,
1、怎樣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進行,根據不同的特征可對事物進行不同的排序;
2、學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數據,得出規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重視整理數據的環節;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單一特征,還可以按照兩個甚至多個特征來進行;
5、通過對三種塑料紙的排序,收集數據,并整理數據,對事物進行排序的高級練習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知道排序的含義,弄清為什么要排序。
難點是通過自己或合作小組設計的各種排序活動,了解對物體排序所依據的單一特征或多種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展臺、鉛筆、排序欣賞圖片。
學生準備:
文具若干,活動記錄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層次一:知道排序的含義。
層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層次三: 知道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是有聯系又有差別的。
過程與方法:
層次一:能辨別物體排序所依據的一個特征。(分析、概括)
層次二:通過自己設計的排序活動,能對數據進行排序。(數學能力)
層次三:能發現排序后的數據、資料的優點。(分析、概括、遷移)
層次四:在小組活動中,能辨別物體排序所依據的兩個或多個特征。(分析、概括)
層次五:能比較三種塑料某些性質收集數據資料,并整理這些數據資料,按照順序排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視對科學證據的思考。
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談話建構排序的概念)
1、 大家看一段視頻,看視頻時,回想這幾方面的問題。
剛才大家看到的視頻是29屆奧運會的入場式,在運動會的入場式時,經常用到,你注意他們入場人數這么多,顯得亂嗎,為什么?
生:按國家排列順序入場的。
2、體會排序的廣泛應用與作用。
師:同學們上課間操時,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按照其它特征來排序的?
生回答。
師:生產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根據物體的同一特征來排列它們,這種活動就是排序。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排序這種活動。
二、民主導學
。ㄒ唬┆毩L試簡單的排序
1、談話: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在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種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嘗試獨立排序。
出示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速度記錄表(附件)
學生獨立排序,交流排序結果。
師:從排序后的數據中,你能發現些什么嗎?
3、找出鉛筆排序的.特征。
4、根據樹干的年輪推測樹木的年齡。
小結:通過排序我們更容易發現數據中隱含的規律,排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請一組同學上來做一個排序活動。
。ǘ┯懻撏貙捙判虻奶卣
1、小組同學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問:你們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進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來排序的?小組討論,看那組的方法新、科學、快
可能性預設:身高、體重、胖瘦、頭發長短等等
3、得出:同樣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我們看問題也要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組探究排序的多樣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條件下選擇應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給同學們提供了三種常見塑料,請同學們研究它們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
1、分發材料。
2、分組討論、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對探究的結論進行適當的記錄。。
3、各組交流討論、探究的結果,其他同學做出及時評價。
三、檢測導結
1、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根據物體的( )來排列它們,這種活動就是( )。
2、在科學研究中,排序是一種常用的( )方法。
自評:
1、談話: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獲?
2、學生談感受、收獲。
四、布置作業
1、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不同,比較下列材料的導熱性能,并給它們排序。(提示:較低溫度時,手摸感覺越涼的導熱性能越好)
木板、棉質毛巾、金屬把手、瓷磚、玻璃瓶。
2、自選一些物體按照某一特征對它們進行排序。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器官的構成及循環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