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班科學教案

時間:2023-07-20 15:03:2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實用的中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實用的中班科學教案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觀察實驗,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產生的作用越大。

  2、激發幼兒探索的渴望,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能力。

  【活動準備】

  1、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釘上四顆釘子做成);

  2、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鉛筆、充氣的氣球、桌子。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

  1、幼兒模仿小雞、小天鵝聽音樂在沙池中做游戲。觀察游戲后留下的腳印。

  2、提問:學小雞、小天鵝走,留下的腳印有什么不同?

  (1)小天鵝走時全腳掌著地,腳印是平平的。

  (2)小雞走時腳尖著地,留下的腳印是深深的。

  二、幼兒探究活動一。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2、試一試。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說一說我的發現。

  (1)桌面朝下時,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點。

  (2)把桌子正放時,可看見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三、幼兒探究活動二。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里,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杯口朝下時,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時,杯子幾乎不往沙子里陷。

  四、幼兒探究活動三。

  1、探究的問題:用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削尖),在兩個手指上留下的痕跡有何不同?

  2、試一試。

  幼兒用左右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說一說我的發現。

  (1)尖的頭扎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兒。

  (2)另一個手指幾乎不出現痕跡。

  五、幼兒探究活動四。

  探究的問題: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氣球變化一樣嗎?

  六、試一試。

  1、幼兒用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用手指壓的地方深深地凹進去。

  (2)用手掌壓的地方沒有變化。

  七、游戲:幫小雞過河。

  小雞要過河,可是它的腳太尖,剛下河就把冰踩碎了,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助小雞過河?

  1、給冰上鋪上薄板,讓小雞踩著板過河。

  2、給小雞做一雙大鞋,讓它穿著大底鞋過河。

  八、拓展思路。

  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鋪一張白紙,上面放一張復寫紙,再鋪一張白紙,脫掉襪子,用單腳踩在紙上,然后抬起腳拿起紙,在上下兩張紙上都看不到腳印。請幼兒用圓珠筆在白紙上輕輕寫字,上下兩張紙都能留下深深的字跡。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粗細,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1、長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兩端盡量一樣粗。

  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徑明顯不同的圓柱體兩個。

  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同時出示兩根木棒,把木棒兩端對齊拿手里或立在講臺上,讓幼兒觀察木棒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粗細的概念。

  2、把3根木棒兩兩經較,用目測找出最粗和最細的木棒,特別強調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細節,比最細粗些。從而使幼兒感知粗細的相對性。

  3、讓幼兒觀察黑板上的圖形。師生小結粗細的特征,讓幼兒說出,粗些、細些、最粗、最細等詞。

  4、按由細到粗把3根要棒排序。

  5、指導幼兒做幼兒用書第8、9頁的練習: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目測比較物體或者物體某部分的粗細,分別把最粗,細些,最細的物體某部分的'涂色。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發現泥土的各種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2)知道泥土很寶貴,與人.動物.植物關系密切;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已帶幼兒挖過泥,尋找過泥土里有什么。

  (2)事先尋找一塊較為干凈的泥地。

  (3)每組一小桶水,小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1.討論泥土的作用。

  提問:小朋友都見過泥土嗎?泥土有什么用?

  小結:泥土可以種植花.草.樹.莊稼;是小蟲子的家,可燒成磚瓦蓋房子,捏成泥塑做玩具。

  2.了解泥土的`特征。

  提問:泥土的作用真大,人.動物.植物都離不開它。為什么泥土有這么大的作用,這么寶貴,泥土是怎樣的呢?

  (1)認識干泥的特征。

  通過摸.搓.戳.捏.捻等來感知松.硬.粗糙.易碎等特性。

  (2)認識濕泥的特性。

  提問:往干的泥土里加點水,你會發現什么?水到哪里去了,這說明泥土是怎樣的?

  小結:泥土會吸水。

  提問:繼續加水,小朋友再來玩玩看,泥土又是怎樣的?

  小結:泥土中再加水后會變的軟軟的,有黏性,會變形,有韌性。

  3.師生共同小結泥土的特征。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準備

  人手一把不銹鋼的勺子。

  師幼玩過照鏡子的游戲(師:鏡子、鏡子在哪里?幼:鏡子,鏡子在這里)。

  PPT課件(漢字凹和凸、集體記錄表、交通安全轉角鏡等圖片)。

  活動目標

  感知不銹鋼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鏡影像變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嘗試用集體記錄、個體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過程及結果,體驗動手探究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回憶已有經驗

  1.師幼玩照鏡子的游戲。

  師:我們來玩照鏡子的游戲,我來照鏡子,你們就是我的小鏡子。(教師做出各種簡單的肢體動作,幼兒鏡面模仿)

  2.啟發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師:你們玩得很好,照鏡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時照鏡子的時候發現了什么嗎?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啟發和小結。

  師:鏡子里也有個你,你們倆一模一樣嗎?哪里一樣?哪里不一樣?照鏡子的時候,離鏡子遠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評析:此環節以游戲的方式導入教學活動,讓幼兒輕松進入學習狀態。同時,有效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下一環節中幼兒自主操作探究、獲取新經驗,做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哈哈鏡的秘密

  1.幼兒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鏡的有趣。

  師:不過,今天老師沒有準備鏡子,而是準備了這些不銹鋼勺子,它們能當鏡子照嗎?現在就請你們試一試,用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發現什么。

  2.集體交流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地表達。

  師:你發現了什么?請你用盡可能清楚的話說給大家聽。

  (評析:第一次操作環節,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和表達的空間,用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結合PPT,介紹凹凸面的名稱。

  師:勺子的兩面一樣嗎?它們分別叫什么名字呢?老師這里有兩個漢字朋友,看看它們能不能幫助我們。

  這兩個字長得什么樣?好玩嗎?這個字讀“ao”,這個字讀“tu”,它們用來指勺子的哪一面呢?

  教師手指勺子不同的兩個面,教幼兒說出名稱。

  (評析:漢字的出現,能成為幼兒進一步自主學習的“支架”,有利于孩子梳理經驗,更清晰地表達,并在下一環節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觀察和探究。)

  4.集體猜想并記錄。

  師:知道了凹面和凸面,你們介紹自己的發現時一定能說得更清楚了。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集體記錄表中貼上相應形態的人像。(正立、倒立、變扁、變長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于幼兒的反饋不給予評判,而是讓幼兒發現自己與同伴的.意見分歧,從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欲望。同時,也有利于幼兒形成客觀、嚴謹的科學態度。)

  5.幼兒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師: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再去試一試,這次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新發現。

  6.集體交流操作結果,教師隨機記錄。

  師:你又發現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有不同的意見嗎?

  7.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兩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變形。為什么平時我們照普通的鏡子時,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普通的鏡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鏡子里的你并沒有變樣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發生了有趣的變形現象。人們還特意制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我們把它叫做哈哈鏡。

  (評析:一切科學現象的背后,都包含著科學概念、科學原理。我們在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同時,也應鼓勵幼兒大膽思考現象背后的科學道理。這一環節中的提問帶有挑戰性,教師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傾聽、不斷啟發,讓幼兒在新舊經驗的碰撞中領悟其中的奧秘。)

  三、觀察圖片,了解凹凸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轉角鏡,討論其用途。

  師: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凸出來或者凹進去的鏡子嗎?在哪里見過?

  老師有一雙愛發現的眼睛,看看我發現了什么。為什么人們要在地下車庫、馬路拐角、小區門口放上這個鏡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樣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結。

  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勺子里藏著的哈哈鏡,還認識了凸出來的道路安全轉角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鏡、凹面鏡,你想知道它們藏在哪兒,有什么用嗎?老師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也有一雙愛觀察、愛發現的眼睛,所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不倒翁,發現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愿意參與活動,大膽嘗試,敢于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用海洋球做成的不倒翁半成品每人一份,足夠的橡皮泥每人一份,成品的不倒翁

  活動過程:

  一、玩不倒翁,激發興趣。

  1、師:今天林老師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好玩的

  玩具,你們看這個玩具

  娃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娃娃的身體是怎么樣的呢?摸起來又是什么感覺呢?(圓圓的,滑滑的)你們想不想玩?(想)

  2、師:老師已經在你們的小椅子下為大家準備好了,大家趕快去玩下吧,然后,請你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玩的?(玩好之后把玩具娃娃送回小床)

  二、對比玩法,發現秘密。

  1、師:林老師也帶來了一個玩具娃娃,你們看老師是怎么來玩的?(邊玩邊念兒歌:娃娃,娃娃,一搖一擺,真有趣呀,真有趣)老師剛才是怎么玩的呀?

  2、師:咦,為什么老師的'玩具娃娃會搖來搖去,你們的就站不住呢?請幼兒大膽猜測。

  3、玩具娃娃里面到底藏了什么秘密呢?教師已經在桌子上準備了跟我一樣的不會倒的玩具娃娃,老師已經把它的帽子摘下來了,你們趕快去找一找,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里面有橡皮泥粘著)那現在請你把小床里的玩具娃娃抱來,把它的帽子打開來,去找一找,里面又有些什么秘密呢?(發現沒有橡皮泥)

  (底部圓圓的,滑滑的,而且裝有物體)

  三、初步探索,發現問題。

  1、師:哦,原來里面裝有橡皮泥,玩具娃娃就不會倒了,那你們想不想當個小發明家,跟老師一樣做出一個不會倒的娃娃呢?老師已經給你們提供了一些橡皮泥,大家可以用橡皮泥代替物體裝進不倒翁,再把它的帽子帶帶好。

  2、幼兒操作

  3、各選擇一個例子(站得起來的和站不起來的不倒翁)請制作者介紹自己是怎么做的,并且請他們打開不倒翁底部,發現制作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立起來的橡皮泥粘在有黑點的底部,不能立起來的橡皮泥沒有粘在黑點上)

  4、小結:原來一個不倒翁它的底部要是圓圓的滑滑的,而且最底部的黑點處要有物品,它才不會倒。

  四、再次探索,解決問題。

  1、師:現在老師想請我們小朋友一起再去試一試,讓原來站不起,站不直的不倒翁站得直直的好嗎?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名稱:

  會跳舞的陀螺(中班)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游戲,幫助幼兒了解物體在繞著自己的對稱軸轉動時,具有保持轉速和轉動軸的方向不變的性質。

  2、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仔細觀察,并且將自己操作過程和發現大膽的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圓形紙片、紙片娃娃、火柴棒

  活動過程:

  1、出示準備的紙片與火柴棒。

  “你們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紙片、火柴棒)

  “那你們動動小腦筋,幫幫老師,讓這些紙片站起來,讓他們跳個舞,好嗎?想想,你們可以利用這些火柴棒。”(讓幼兒自由動手操作。)

  2、教師在片刻之后,將自制好的.陀螺出示給幼兒,在幼兒面前進行表演。

  “我知道你們每個小朋友跳舞都可好看了。我也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想看看嗎?”(老師出示陀螺。)

  “那你們手中的小姑娘都跳舞了嗎?自己試一試”

  “你們想想她為什么會跳舞呢?”(讓幼兒自己討論后,做出總結。)

  教師總結:“我告訴你們,這是因為這根火柴棒總是繞著自己在轉動,并且保持著轉動速度和轉動方向,這樣她就會跳舞了。”

  “那你們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利用這種原理呢?”

  (慣性導航儀,火箭飛行器等等。)

  3、小結:

  物體在繞著自己的對稱軸轉動時,具有保持轉速和轉動軸的方向不變的性質。

  “今天,我請你們跟小姑娘一起跳了舞,現在我們一起出去做做游戲,成為好朋友,好嗎?”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探索不同形狀的橋面與承重力的關系。

  2、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能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務。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相同大小形狀的鉛畫紙人手一份,相同大小積木每人兩塊,雪花片若干,記錄紙、筆每組一份

  造橋實驗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

  幼兒回憶設計過的橋面,教師根據幼兒回憶內容展示橋面。

  橋造好了,會有很多的車和人從橋上通過,所以我們的橋一定要造的很牢固,你認為這三中橋哪一種橋最牢固呢?(幼兒自由猜測)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就知道了。

  2、講解實驗方法:

  我們已經知道橋墩的距離會影響橋的.承重力,所以先得把橋墩的距離定下來,就在橋的兩邊,然后在橋中央放雪花片,比比哪種橋能放最多的雪花片,它就最牢固,為了能比得更清楚,我們還要把雪花片的數量記錄在紙上。

  3、幼兒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提醒幼兒互相合作,嘗試并記錄實驗結果。

  4、講述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每組請一名幼兒講述操作結果,并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并得出結論。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水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學教案07-19

中班動物科學教案04-01

中班《夏天》科學教案03-29

中班科學教案11-23

中班優秀科學教案02-16

中班科學教案08-19

《影子》中班科學教案09-30

《茶葉》中班科學教案09-30

中班科學教案:土壤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