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
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2
【教材分析】
《放大鏡下的晶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質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師生關系融洽。
2、但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欠強,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等。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生分別觀察糖、味精、鹽、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鏡下發生了那些變化?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7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初識晶體,引入課題”和 “自制晶體”這兩個環節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采取了口頭表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3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導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四、小結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放大鏡是不同于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
學生正確、規范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
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么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筆。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在猜一下,這里會是什么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里有。師指著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師我拿著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里,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么新發現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么大的距離,而摸這里邊上就有這么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現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發現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想。
師:先別著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為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借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現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里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現。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才我們發現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師:你們想放大什么
生:(發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么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里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后他們是什么樣子。
師:誰有新發現了。有兩個以上發現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么多細節,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么多的細節。(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讓學生繼續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制作了這么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制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么樣你成功的發現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課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現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愿不愿意繼續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了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
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了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課前視頻導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么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導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通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并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了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么不同。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匯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用什么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6
教材簡析:
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及科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物質的晶體是用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只有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一種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本課的觀察活動將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相信在我們帶領學生走進這個世界之后,學生很快就會對奇妙的晶體世界著迷,從此對它熱情關注。
教學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教學重點不是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活動中讓他們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學生對晶體是陌生的,但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都有著很廣泛的用途。本課教學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教科學詞匯:晶體學
(二)過程與方法:
目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用圖記錄觀察結果;自制食鹽等晶體。標科學方法:實驗探究、記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重難點:
制作晶體
教具學具
說明與提醒各種晶體及晶體用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
1.選擇大顆粒結晶的教學途的圖片或多媒體鹽、味精、燒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選粉狀的。準備課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礦物晶體。
2.課外搜集有關晶體體及器材。的資料,包括圖片、用途等。
教學流程
回憶用放大鏡觀察后賞一賞做一做談一談畫一畫看一看說一說晶體圖片食鹽晶體晶體用途活動過程基礎設計
一、畫一畫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同學們,白糖、食鹽、味精這三種物質你們認識嗎?首先請你在記錄單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鏡下的食鹽、白糖、味精的小顆粒。食鹽、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們記憶中的`形狀嗎?接下來我們借助放大鏡觀察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記錄單上。
三、說一說
說一說晶體形狀我們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是怎樣的呢?(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它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小結:在放大鏡下看到的食鹽、白糖、味精,雖然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同一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板書:晶體
四、賞一賞
老師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的。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是有規則的。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播放晶體課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質都是晶體,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產生的,比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石的晶體。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出一些晶體,你們想試一試嗎?制作晶體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少水分、降低溫度。今天我們就利用第一種方法——減少水分法,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我們再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同學們,你們會做了嗎?不過老師還有一些要求:(出示實驗要求的有關課件)記住了嗎?開始吧!學生活動、匯報。結合課件介紹食鹽的形成。食鹽來之不易,以后實驗用鹽時、生活中,我們該怎么做呢?
六、談一談
這些美麗的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它們有什么用途呢?你們課外搜集到了哪些有關晶體的資料呢?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生交流。老師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晶體,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異的性能,但是,到今天為止,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體會呢?誰想和大家說一說?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7
活動準備
放大鏡、P PT、圖片等。
活動目標
感受放大鏡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了解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影像的功能,并會正確使用放大鏡。
活動過程
一、游戲:找找小瓢蟲
(一)、出示圖片,請幼兒從中找出小瓢蟲,并用筆圈出來。
設計意圖:幼兒人手一張小圖片,邊找小瓢蟲,邊用筆圈出來。教師在設計圖片時,有意識地將小瓢蟲畫得非常小。不僅如此,還“混”入了一些顏色、形狀與小瓢蟲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讓幼兒意識到“看起來有點困難”,為后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二)、討論與驗證(結合PPT畫面):
1.你找到小瓢蟲了嗎?它們分別躲在哪里?
設計意圖:由于畫面大、小瓢蟲分布分散且沒有規律,這給幼兒的觀察以及表述都設置了難度。因此,當幼兒表述不清楚的時候,教師在PPT畫面上添加了網格。網格的出現無疑給幼兒搭建了“腳手架”,既可引導幼兒結合網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初步了解有序觀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兒用語言進行表達。
2.找對了嗎?有什么辦法能夠讓我們看得更清楚?
設計意圖:由于圖片上的小瓢蟲太小,因此,幼兒產生了爭論:有的覺得圖片中有許多小瓢蟲;有的覺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蟲,好像是草莓;有的則模棱兩可,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容易聯想到“放大鏡”。工具的出現顯得順理成章。
3.使用放大鏡進行驗證。
設計意圖:此時幼兒對于放大鏡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經驗。有的幼兒將放大鏡貼在圖片上;有的幼兒將放大鏡貼著自己的眼睛;當然也有的幼兒會不斷地調節放大鏡與圖片之間的距離,以求看得最清楚。無論幼兒如何使用放大鏡,教師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因為幼兒在使用的過程中,確實感受到了放大鏡具有放大圖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鏡,才能讓我們看清楚圖片上的小瓢蟲。
(三)、小結:放大鏡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圖案在放大鏡下會變大,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幾只小瓢蟲呢?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
設計意圖:結合PPT,再一次引導幼兒能夠運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網格的幫助下,按照一定的順序數數,以鞏固有序觀察的方法。
二、這些瓢蟲一樣嗎
(一)、你們找到的7只小瓢蟲都一樣嗎?用剛才數數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鏡仔細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蟲找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主要幫助幼兒梳理兩個問題,一個是放大鏡的使用方法,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另一個是鼓勵幼兒能夠在放大鏡的幫助下,運用先前有序觀察的方法,觀察、比較小瓢蟲。因此,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個別幼兒使用放大鏡的好方法用旁白的方式給予其他幼兒提示,如:xx小朋友還會上下移動放大鏡,估計在調整距離,使自己能夠把小瓢蟲的樣子看得更清楚……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恰當地把握好語氣、語調及音量,使自己的旁白既不影響幼兒的觀察,又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二)、其他幾只小瓢蟲長得什么樣呢?你們看清楚了嗎?
(三)、相互驗證、交流。
設計意圖: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再次幫助幼兒梳理放大鏡的使用方法,還可以通過過程性的小問題:用剛才的好方法,從小瓢蟲頭部開始看起,一點一點往下看,比比兩只小瓢蟲是不是長得一模一樣?幫助幼兒再次鞏固有序觀察的方法。
小結:原來拿著放大鏡看東西也是有方法的。
三、有用的放大鏡
(一)、平時誰會使用放大鏡?為什么要使用放大鏡?
(二)、結合幼兒的討論,介紹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設計意圖:放大鏡作為一種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了解放大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是為了讓幼兒進一步體驗放大鏡的功用,加深幼兒對放大鏡的了解。
小結:聰明的人們發明了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鏡,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繼續使用放大鏡觀察各種小昆蟲。
尋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8
活動目標:
1、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2、激發幼兒探索使用放大鏡的興趣。
3、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動重點:
通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活動難點:
發現隨著放大鏡的上下移動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局部。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個放大鏡。
2、每組準備一些可觀察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放大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 教師: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紹名稱——放大鏡。
二、引導幼兒通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外形特點。
1、教師引導幼兒通過用手摸,用眼觀察,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2、幼兒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放大鏡是什么樣子的?
3、教師小結:放大鏡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間凸起的,邊緣是薄的。
三、引導幼兒學習使用放大鏡。
1、幼兒用放大鏡自由觀察桌面上的物體,感知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兒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鏡。
3、教師示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并小結:在使用放大鏡時,慢慢上下移動放大鏡,保持合適的距離,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過圖片讓幼兒感知放大鏡的使用在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2、幼兒再次使用放大鏡隨意觀察活動室內任何地方,體驗使用放大鏡帶來的樂趣。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9
活動目標:
1、通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么?(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后你有什么發現?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師:"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里的你時發現和本人很清楚。"
3、師:" 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 ,說說看,你發現了什么?"
師:"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后,后面的報紙上會出現什么?(老師啟發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么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五、師:"這個亮點就是凸透鏡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點,等你們上了初中學了物理知識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記住,無論到哪里,千萬不能像今天這樣拿著放大鏡對準光隨便照哪個物體,以免發生火災。"
六、活動結束,物品回教室。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 10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力求突出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蘊含的道理,注重語言的品味。凸顯閱讀教學“以讀悟理”、“以讀悟語”的基本特征,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鏡片,之后,做成放大鏡,接著,做出顯微鏡,最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課文語言表達準確而又生動活潑。
全文貫穿一個“玩”字,字里行間滲透著創新思維的要素,即:興趣、耐心、觀察、思考。
【學情分析】:
1、三年級的學生不大會通過細致的閱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更是困難。
2、由于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對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蘊含的道理等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有較大困難。
3、學生閱讀經驗、方法積累的還不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運用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資料、聯系上下文、品詞品句、邊讀邊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3、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們設計本課教學為五大環節。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15分鐘)
四、品味文章中蘊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鐘)
五、聯系生活,深化主題(5分鐘)
一、回顧課文內容(3分鐘)
上課伊始,教師板書:玩。同學們都喜歡玩,老師也喜歡。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書:列文虎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書:名堂。
同學們,你知道“名堂”這個詞在詞典是什么意思嗎?學生發言時,教師依次出示三種解釋:1、花樣;2、成績;3、道理。請同學
們好好讀讀書,思考: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據一般人的閱讀經驗及前測,我們估計選擇成績的學生居多。理由在課文第5自然段,這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學習.:感受“大名堂”。
為什么直接切入課文最后,抓住學生觸動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開讀書交流呢?我們考慮,這樣能夠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對列文虎克的偉大發現有充分的認識,對列文虎克本人充滿敬佩,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發現做好充足的鋪墊。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績(12分鐘)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們先要幫助學生明確這個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請同學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績?
此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幾則微生物的圖片,豐富學生的必要認知,又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緊接著,我們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請你輕聲自由朗讀這一段下面的文字,學生有所感之后,在討論中教師順學而導。
學生可能會談到這句話:
1、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為皇家學會會員。 我們可以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英國皇家學會”的了解。學生交
流資料,豐富必要的認知,當他們知道看門人列文虎克與鼎鼎大名的牛頓等人同屬一個學會時,一定會驚嘆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師再利用課件動畫演示激發學生讀書熱情,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敬佩之情進行朗讀,效果會很好。
學生還可能談到這句:
2、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并從“玩具”里觀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1)課標指出:三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訪、欣賞”等詞,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對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偉大發現的轟動效應。
(2)有些學生還可能會關注到句子中“連??也”句式的強調作用。如果沒有學生提到,我們可以提示:這句話中有兩個字配合起來使用,使得表達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來么?通過比較兩句話表達效果的不同,學生會加深對“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時增強語感能力。
(三)師生合作朗讀,讀出對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這種程度,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成為可能。在學生練習之后,可以采取教師引讀,學生接讀的形式。師生合作朗讀,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場”,可以有效烘托課堂氣氛,加深閱讀體驗。
年少時,列文虎克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可是他卻??學生接讀“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為皇家學會會員。
列文虎克就是一個普通的看門人,他的偉大發現卻驚動了全世界,連??學生接讀“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并從‘玩具’里觀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花樣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樣一步步玩出花樣的
列文虎克的偉大成績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有些同學也認為“名堂”可以解釋為花樣,你們的理由在課文那些段落呢?學生會找到課文2、3、4段講了列文虎克玩的過程。這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第三大環節,教師請同學們仔細默讀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樣的花樣?并動筆用序號在書上標出來。
理清故事脈絡后,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體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請同學們借助這些提示,用自己的話將列文虎克玩的過程說下來。而這就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啊!之后,教師點評:象這樣好好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設計,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二)細讀感悟,有感情朗讀
接下來,我們就要引導學生細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了。
尊重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我們請同學們讀一讀、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樣,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為什么?
【小學科學《放大鏡》教案】相關文章:
放大鏡的科學教案10-07
放大鏡科學教案08-25
關于放大鏡的小學科學教案08-26
放大鏡科學教案9篇08-25
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放大鏡10-07
六年級科學《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02-25
小學六年級下冊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科學教案10-07
科學《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反思范文10-06
六年級科學下冊《放大鏡下的晶體》的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