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認知: 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2.技能: 分辨聲音的變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 培養聽好聽的聲音的興趣。
教學重點:聽聽各種聲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體發出的。
教學難點:分辨聲音的變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熟悉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準備好各種聲音的錄音。
2、盡量多地收集能夠發出聲音的物體,比如口哨、笛子、鬧鐘、鈴鐺。
3、準備好水壺、玻璃杯、勺子等。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引入
2、活動:聽聽物體發出的聲音
研究聲音的活動開始了,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那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1)仔細傾聽周圍的各種聲音,說說自己聽到了那些聲音?
(2)分辨一下,聽到的'聲音分別是由什么物體所發出的?
(3)說說,我們還聽到過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
(4)討論分析:在我們聽到的聲音中,那些聲音是屬于自然界的?哪些聲音是我們在生活和生產中發出的?
(5)和同學交流分享自己聽聲音的感受。把聽聲音的感受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3、活動: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4、活動:分辨聲音的變化
5、作業。
(1)聽聽各種固體發出的聲音。想辦法讓桌上的各種物體發出聲音,聽聽這些聲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點?(2)聽聽各種液體發出的聲音。想辦法讓液體發出聲音,能想出多少種不同的辦法讓各種液體發出聲音?(3)聽聽空氣發出的聲音。在我們聽到的聲音中,哪些聲音是由空氣發出的?你有辦法讓空氣發出聲音嗎?
(1)分辨聲音的方向變化: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請他前后左右的同學依次敲擊一下桌面,讓他辨別一下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
(2)分辨聲音的遠近變化: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請距離他不同遠近的同學分別敲擊一下鈴鐺,讓這位同學分辨一下哪個聲音遠、哪個聲音近。
(3)分辨聲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幾只玻璃杯一字排開,分別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擊,聽聽聲音有什么不同。按聲音的高低給杯子排排隊,你能發現什么?如果改變敲的力度,你又有什么發現?
(1)傾聽、分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
(2)思考、查找關于聲音的有關資料。
討論:從以上活動中,你曉得了什么?你認為聲音和物體有什么關系?沒有物體能有聲音嗎?
(4)交流分享:我們在分辨聲音的活動中有什么上收獲。
科學教案 篇2
一、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二、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和近東地區。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三、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
1、本論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2、引論(第1-3節)強調“必須記住兩件事”,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3、本論(第4-9節)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度;
4、結論(第10節)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論述走向實證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與現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六、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科學的種子——實驗數學、科學——來自東方
東方科學——(哲學思想、人文懷念)——西方科學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準備:
1、各小組預備一些沒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葉。
2、各組不同顏色的同種葉數片。
3、學生描畫葉片大小的方格紙。
教學活動設計:
一、葉的顏色的觀察
1、談話引入,上節課中,我們對葉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問你葉是什么顏色的,你該怎么回答?
2、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3、學生觀察說說自己預備的葉,有哪些顏色?
4、讓學生按顏色的變化給葉排排順序。
5、小組代表,出示各組的排列情況并說說排列的依據。
6、再次設問:如果有人問你葉是什么顏色的,你該怎么回答?
二、葉的形狀觀察
1、葉的顏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們的形狀相同嗎?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小組有哪些形狀的`葉?
3、小組嘗試根據形狀給自己的葉分類。
4、小組代表介紹自己小組的分類情況。
三、葉的大小觀察
1、(承前)讓學生將其中一種形狀的葉按大小順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問題,設問:大小相近的葉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大小呢?
3、各小組研究探討。
4、學生交流各組的方案。
5、教師總結比較葉大小的方法,適時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學生描一描,試一試。
四、作業
用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葉拼一幅圖畫。
科學教案 篇4
學生分析:對模擬聲音活動感興趣。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感官發現周圍各種聲音。
2、能比較形象地模擬周圍一些物體發出的聲音。
3、能用科學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聲音。
4、能提出一個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關聲音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夠利用感官發現并模擬周圍的聲音,并提出問題。
教學難點:能提出一個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關聲音的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老師先提個問題,別緊張,很簡單。平時在學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時候該上課,什么時候該下課的呢?(生:聽鈴聲)
師:好。你聽(師跺腳),這是——(跺腳的聲音)。
再聽(師拍手)你聽到了什么?(拍手的聲音)其實我們生活中的聲音絕不止這幾種。有一位學者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傾聽聲音。(板書課題:傾聽聲音)
二、 猜聲音。看誰聽得清,猜得準。
播放課件:
1、播放第一種聲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種聲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種聲音,指名猜。
4、后兩個一起播放,看誰都能猜出來。
同學們猜的都很正確,可見同學們平時都很用心地傾聽聲音。
三、 尋找聲音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2、認識到科技是不斷發展的,喜歡大膽想象與未來科技有關的內容;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3、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理解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主動
教學重點及難點:
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答問題
教學準備:
根據學生的實際,還可準備一些其它的游戲器材。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兩個同學來完成,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大的?誰是咱們班力氣最小的?(同學們推選了兩名學生到講臺上做游戲。)
講解規則:老師這兒有兩個漏斗和兩個乒乓球。現在請兩位同學每人拿起一個漏斗,將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內,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誰能把氣球吹走,誰就獲勝。大家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
學生猜測:全班40名學生進行猜測,教師記錄猜測情況:認為力氣大的同學獲勝的有36人,認為力氣小的同學獲勝的有4人,認為都不能獲勝的有0人。
驗證猜測:結果兩位同學都沒有獲勝。全班只有一位同學猜測正確。
自由探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繼續游戲:講解新規則:我們再請兩位同學換一種吹法,讓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誰能把乒乓球吹走?學生猜測,教師記錄。學生演示,驗證猜測。教師引導分析現象,提出問題,猜測原因。
游戲體會:兩個游戲中的乒乓球都沒有被吹走,而同學們的兩次猜測都和游戲結果不一樣。看來,研究科學不能光憑猜測,而是先猜一猜,再動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二)教學新課
1、我們來做小實驗。
(1)“能否站起來”實驗
熱身活動:聽老師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學生反復做幾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實驗要求:指一名學生端坐在講臺前的椅子上,雙腳往前放。老師把手指放在他的額頭前,不讓他的身子向前傾,試一試,這位同學能站起來嗎?
學生猜測:指2—3名學生猜測,說出猜測的理由。
分組實驗:按照實驗要求,學生充分實驗。教師在巡視指導中和進行實驗的同學交流實驗的感覺和體會。
匯報實驗結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學無法站起來。
分析實驗結果:學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師小結:這個游戲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啊?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課下,同學們也可以繼續研究,看還能發現哪些問題。
(2)“吹蠟燭”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在同學們的實驗桌上有蠟燭、火柴、漏斗、瓶子、木塊,隔著這些形狀不同的物體吹蠟燭,會把蠟燭吹滅嗎?同學們先猜想一下,然后進行實驗,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組實驗: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情況,指導學生控制實驗變量,進行對比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同時啟發學生把身邊的物體作為實驗材料,逐一進行實驗。
匯報交流:指幾名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討論:①為什么隔著漏斗、瓶子能吹滅蠟燭?
②為什么隔著木塊、文具盒、書本等吹不滅蠟燭?
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狀上尋找答案,并鼓勵學生課下找更多的實驗材料進行研究。
3、“吸飲料”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在每個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燒杯和吸管(應選擇比較粗的吸管),同學們想辦法去吸到飲料,看哪一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學生稍做討論,然后開始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師:在實驗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實驗中的發現,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學們剛才玩的開心嗎?你們是怎么玩的?(引導學生說出:先猜想,再動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結論)
4、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才做游戲和實驗的`過程就是做科學的過程。科學家在做科學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發現和發明,比如:科學家根據隔瓶吹蠟燭的實驗制造了流線型的汽車、飛機、輪船等,不僅美觀,而且提高了運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說一說,我們身邊哪里有科學。
1、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教師講述:游戲中有科學,我們的生活中哪里還有科學呢?
學生舉出身邊的有科學的例子:玩具里面有科學,衣服里面有科學,動植物身體里面有科學,聲音里面有科學,交通工具里面有科學,手機里面有科學等。
教師小結:看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處處有科學(板書課題),只要你是個有心人,我們身邊的科學就不難發現。
2、交流資料,感悟科學。
師:課前大家已經搜集了一些有關科技方面的資料,下面咱們來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帶來的資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產品,說明這些產品里面有科學。)
師:同學們帶來的資料很好,老師也帶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
(教師播放當前國際上、中國比較先進的科技方面的錄象資料,如:登月、克隆技術等。讓學生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
3、自由活動:啟發學生畫一幅科幻畫或編一個科幻小故事,憧憬科學。
師:科學家們的創造令我們贊嘆不已,老師也有一些大膽的設想,大家有沒有興趣聽一聽?(老師結合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生物技術——克隆技術”、“材料技術——納米材料”、“能源技術——無污染能源”、“空間技術——太空移民”對科學的未來進行暢想,展現給學生一幅美麗的科學畫卷。)
師:老師說出了自己的設想,同學們有什么大膽的設想呢?那就請同學們拿起你手中的筆畫一幅科學幻想畫或編一個科學幻想小故事,盡情地展示你的才華吧!同學們可以一個人活動,也可以小組活動;可以動手寫一寫、畫一畫、做一做,也可以說一說,想一想。
學生自由活動:有的學生畫科學幻想畫,有的編科學幻想小故事,有的在靜靜地想,有的在高聲地說;有的小組動手制作太空城,有的小組開起了科學故事會,還有的小組正討論進行一次以“暢想科學未來”為主題的手抄報展示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師小結:有的同學的創作已經完成了,有的同學正在創作。老師知道大家有許多神奇的想法,我們在課下把自己的創作進行完畢,好不好?我們還要舉辦一個小型畫展或故事會讓同學們充分展示和交流。
課堂評價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老師發現小朋友們個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善于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學家。那你覺得同學中誰表現比較出色?為什么?你認為老師表現如何呢?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把你對自己的評價記錄在評價表上吧!
布置作業
師:一節課的時間總是這么短暫,但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不會因為下課鈴聲響起而停止。課下,就讓我們以“身邊的科學”為主題進行一次調查活動,繼續我們探索科學的腳步吧!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指導和輔助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生求實的探索精神。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難點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教學突破:要想使學生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就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在本課題的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設問: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學又是以什么為基礎建立的呢?
講述:大家是否還記得《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煉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導入新課: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復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說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板書:課題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陳述:既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我們就通過探究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秘。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講述:在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形狀、顏色、氣味、質地、密度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提示學生用水作為參照物來研究蠟燭的密度)
(1)蠟燭是石蠟和棉線做的燈芯組成的;一般蠟燭為圓柱形、乳白色、固體;特殊的`蠟燭,如生日蠟燭,有多種顏色和形狀,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蠟燭一般都具有輕微的氣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放入水中,會發現蠟燭浮在水面上,說明蠟燭的密謀比水小。]
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結合蠟燭的這些性質,點燃蠟燭,觀察燃燒著的蠟燭有哪些特點。
燃燒著的蠟燭有沒有聲音?形狀有沒有什么改變?[蠟燭點燃后,可以持續安靜地燃燒,不會發出響聲音,且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緩慢地變短。]
蠟燭的火焰有什么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如果沒有風,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輕微的閃動。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最里面一層火焰較為暗淡,底部呈淡藍色,為焰心;第二層火焰較明亮且呈圓錐形,為內焰;圍繞在最外面的第三層火焰呈黃色,明亮而不耀眼,為外焰。
蠟燭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狀、溫度、質地上有什么變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蠟燭是濕熱的,而且很軟,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離火焰較遠部分蠟燭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燒著的蠟燭頂部受熱溶化形成一個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態石蠟儲存于凹槽中,浸沒著燈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可以看到處于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里層變化最小;這說明火焰的溫度是從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溫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溫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繼續引導: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后生成了哪些物質。首先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象發生。片刻后取下燒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蕩,又有什么現象發生?推測蠟燭燃燒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質。
[(1)將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后,過一會兒,燒杯壁有水霧生成。
(2)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后,石灰水變渾濁。
(3)說明了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導學生:現在請大家熄滅蠟燭,會發現有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立即用點燃
的火柴去點白煙,看看有什么現象會發生。[火焰會順著白煙重新將蠟燭點燃]
提問:通過探究這個小實驗,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有什么感受?[第9頁]
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練習:
1.某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填寫下列空格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人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處最先碳化。
結論:蠟燭火焰的()層溫度最高。
(3)再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壁出現水霧。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結論:石蠟中一定含()、()元素。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2.了解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知道地軸、兩極、赤道、經線、緯線;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知道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3.通過對地球儀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團結協作精神。
4.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5.學會制作簡易地球儀,在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準備
1. 教師演示用大地球儀一個,學生每小組觀察用小地球儀一個。
2. 關于地球儀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的故事片和觀賞介紹地球儀種類的圖片。
3. 制作地球儀的材料:乒乓球、彩筆、細鐵絲、鉆孔用的鐵錐等。
4.演示用的籃球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狂風暴雨的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被陣陣閃電撕碎。在狂風巨浪中喘息的豪華巨輪被翻天巨浪吞噬。傾斜不定的船艙內一片狼籍。船長拼命地呼救:“帝國號遇險,我是帝國號,請求支援,我們的位置是……”。國際救援總部內-片忙碌的身影,墻上喇叭里傳來船長嘶啞的聲音:“東經102°,南緯38°,請求支援,請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員迅速圍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通過一番熟練地描點畫線后果斷地說:“它們位于南半球A國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國救援部隊馬上行動!”(上述故事情節也可以由教師口述,學生傾聽。)
教師提問:救援部隊怎樣迅速地判斷出“帝國號”的位置?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地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地球儀
二、介紹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儀的概念和作用。
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借助地球儀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識。
2.了解地球儀的種類及簡單結構。
教師提問:大家見過的地球儀是什么樣的?它有哪些種類?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發言。教師播放搜集的地球儀種類的圖片,并適當介紹地球儀的種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學習地球儀的組成。(對于地球儀種類的介紹,也可以由教師直接口述。)
三、觀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分組觀察地球儀,大家有哪些發現?將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看哪個組的發現最多。在觀察的同時,還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資料。
學生觀察、交流,并做好記錄。教師巡查,及時地提示觀察內容,給學生以幫助。
2.小組匯報交流,學生自由發言。
(有的學生看到了陸地和海洋,還有許多國家;有的學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線和國界線;有的學生看到了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有的學生還提出問題,不明白為什么地球儀的軸是傾斜的;有的學生看到地球上密布著經線和緯線;有的學生看到北極點在海洋之中,而南極點卻在陸地上;有的學生看到了中國的形狀象一只雄雞;有的學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學生觀察到有的國家很大,有的國家卻找不到……)
(上述學生的發言是凌亂的,也有一些是不準確的`,教師要有選擇地板書。板書時,盡量將有聯系的名詞分類寫,為后面的梳理做好鋪墊。)
3.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同學們有很多發現,有必要進行梳理。
(演示講解,并適時地將板書歸類整理)
⑴ 籃球不繞軸轉動,就會在地上亂滾,而地球儀是繞地軸運動的,始終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⑵ 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兩條特殊的緯線:北回歸線、北極圈,在南半球,有兩條相對應的緯線:南回歸線、南極圈。
⑶ 在地球儀上,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弧線,叫經線。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為使英、法等國和非洲大陸上的各國同屬一個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東經160°和西經20°為界。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儀上還有圖例,表示陸地、海洋、國家位置、洲界等
⑸ 經線和緯線構成了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四、簡單制作,鞏固知識。
1.教師提出要求:學習了地球儀的一些主要標識,同學們的頭腦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輪廓,請同學們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說一說,你準備怎樣制作?
2.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看課后的制作提示。
3.學生動手制作,并讓學生展示、介紹自己做的簡易地球儀。
五、課后延伸,深化拓展。
關于地球儀的知識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只是認識、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標識。請同學們課后再找一找,看誰還有新的發現。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放大鏡下的晶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質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師生關系融洽。
2、但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欠強,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等。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生分別觀察糖、味精、鹽、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鏡下發生了那些變化?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7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初識晶體,引入課題”和 “自制晶體”這兩個環節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采取了口頭表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科學教案 篇9
課標要求:
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初步了解學好物理應該注意的事情。
三是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及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與講述相結合
學法指導:閱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具準備:燒瓶、水、試管夾、燒杯、喇叭、放大鏡、漏斗、乒乓球、雞蛋、氣球、單擺。
教程:
一.引言
讓學生閱讀致同學們
二、科學之旅
1.找一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物理學是一個知識的海洋,科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科學探索過程,充滿樂趣和艱辛,探求科學知識是我們的渴望。
2.有趣.有用的物理
(1)演示實驗圖0.1-1停止沸騰的水,澆上冷水后會怎樣。
圖0.1-2會跳舞的小人。
圖0.1-4乒乓球會下落嗎?
(2)想想做做
用放大鏡看自己的指紋。
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
隔著放大鏡看,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3)閱讀P5的課文及圖0.1-5.0.1-6
(4):
物理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科學,它研究聲、光、熱、電、力、原子及原子核的變化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它不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3.怎樣學習物理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物理規律,重大發明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思索而出來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觀察、實驗、看書、聽課、都要多動腦子勤于思考,對于科學知識不滿足于背誦條文,要力求理解,應該養成看、問、“為什么”的習慣,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探究我們不知道的自然規律。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物理知識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又要用到實際中去,為改善人們的生活,造福人類。在物理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忘記思考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沒有物理學和其它科學技術的成就,能有我們今天的生活嗎?
不恰當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
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不斷提醒大家,一起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4.STS.伽利略對擺動的探究
(1)讓學生自己閱讀
(2)引導討論
a.伽利略怎樣觀察吊燈的擺動,并發現了值得注意的現象。
b.伽利略在在觀察中推出了什么疑問?
對于這些疑問作出了什么猜想?
c.伽利略怎樣設法證實自己的猜想。
d.科學家對于擺動規律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說明了什么?
三.:略P9
讓學生回答:什么是科學之旅?
四.作業
1.閱讀課文
2.你覺得物理有趣嗎?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這門課?
3.預習第一章.聲現象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火科學教案10-25
科學教案《賽車》04-07
關于科學教案01-07
昆蟲科學教案01-09
冬天科學教案02-14
科學教案四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