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合集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第六單元第1課。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在合作中設計驗證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方案。
2.能積極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認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背景資料: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周期為一日,因參考點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太陰日(以月球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
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為與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點:
模擬晝夜的形成可能是學生的好奇點。
課時安排:
2課時,兩個活動各用1課時。
活動1 開個學術討論會
活動目標:
1.能承認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能說出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4.意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活動建議:
1.建議本活動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共同進行。
2.活動可直接從教材的引入開始。布置學生在小組內用5~6分鐘的時間為討論會做準備。如果學生對地球圍繞太陽轉沒有任何疑問,可請一部分小組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點尋找證據;另一部分小組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觀點尋找證據。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晝夜成因的解釋。
3.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包括“科學在線”的資料后,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科學認識的艱巨過程。并體會哥白尼日心說的巨大貢獻。
4.“科學在線”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討論和分析活動中做適當引導。
活動2 模擬晝夜的形成
活動目標:
1.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提出模擬實驗的方案,并能正確操作。
2.能夠較清晰地向其他同學解釋自己的模擬實驗的結。
3.能積極尋找證據證實自己觀點的正確。
實施建議:
1.本活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晝夜形成原因的基礎上進行的。實驗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如何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模擬晝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導學生交流實驗計劃,在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準備好所需材料后,再開始實驗。實驗時用遮光窗簾將教室變暗,以保證實驗效果。學校如沒有地球儀,可用學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體實驗步驟供參考:
⑴將地球儀的北極對著北方,在桌面中間放好;
⑵面對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旋轉(逆時針方向),在中國北京或其他省會城市的位置貼上小紙人;
⑶在正對地球儀1米左右的地方打開手電筒,調整電筒的遠近,以地球儀上清晰地出現明暗兩部分為宜;確定地球儀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將小紙人所在的位置旋轉到黑夜部分,慢慢轉動地球儀,觀察小紙人投向地球儀表面影子的位置和變化過程與一天中我們實際觀察到的現象是否一致,從而確定地球旋轉的方向。這一教學過程重點是讓學生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應用平時觀察到的地球上的物體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東的變化過程來解決這一問題。
⑸兩人一組,輪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晝夜變化。
3.為了幫助學生強化探究中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在地球儀旁邊放一塊鐘表,告訴學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要和表針轉動的方向相反。
4.實驗結束后各組分別向全班介紹模擬實驗的結果。
5.教材最后的討論是對知識的運用。一定要讓學生先根據兩地的位置判斷,再用實驗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東側的地方先被太陽照到,上海在烏魯木齊的東側,所以先被太陽照到。
科學教案 篇2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的第五課,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科學做框架的教案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筑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視頻材料)
二、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根據要求分組操作,并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桿起什么作用?
并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點。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請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制作一個較復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桿?多少根豎桿?多少根斜桿?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每根斜桿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制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定
承壓大
用料少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整體活動是非常明晰而有邏輯性的,通過圖片觀察讓學生建立起框架結構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優點,自己做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并在實踐中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加固正方體的框架。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以為這節課上起來會比較簡單,但上下來才發現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細節問題。
首先,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不夠。在第一個環節認識框架結構的活動中,出示很多圖片讓學生自己說說框架結構是什么樣的,城區的學生現實生活中見的多一般會表述的較好,而鄉鎮的學生會有點不知從哪說起,很容易出現冷場,所以后來我設計了很多提示性的問題:這些建筑是實心的嗎?用什么材料怎樣搭建而成的?像人體的什么部分……在這樣的具體提示下學生會更有針對性的觀察和思考,從而認識像人體骨架式的構造就是框架結構。
其次,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小組活動的合作指導有欠缺。在本校上課時,學生已經習慣了小組合作的模式,因為畢竟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根本沒有想到要對小組合作做具體的指導,在一個學校上課時就出現了小組中一個人做框架,其他人看著的情況,我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馬上提醒同學們該怎么分工合作。這是一節以手工為主的制作課,沒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鐘內完成的,這對我也是一個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對學生合作和團隊意識的培養。
再次,對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研究中感覺自己主導作用過多,學生被教師牽著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內需力沒有很好的能到激發,最好能將學生的內需力激發出來,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穩定性,如果能夠設計一個情景,出現學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邊形等其他形狀的,學生們也各自據理力爭,有內在需要通過實驗去檢驗這些框架到底誰的穩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級的學生在數學上已經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所以要設計出這種教學情境很困難。
最后,在加固正方體框架的活動中,從節約的原則出發,其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上的斜桿可以不加,對框架的穩定性影響不大。但事實上有時候學生作出來加了四根斜桿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搭的正方體,尤其是學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穩固的正方體,其邊總有長短差異,出現正方體框架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壓重物,就有可能出現重物向下的壓力向側面傾斜,這是要考慮到的,因為你的比賽規則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加上了這樣一段評價:“在做框架的過程中手工的精細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可能不是你的設計有問題而是在做連接的時候有些偏差,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建筑一樣,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學的設計建造出來的也只會是工程!細節決定成敗!”這樣既能解釋結果和設計的為什么會出現偏差,又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也送給我自己。開放式的課堂上什么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注重細節才能更好的做學生的引導者。
科學教案 篇3
一、設計理念:
學習此課前,學生已經研究了本單元的《我們吃什么》,對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了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哪些營養成分,哪些給我們提供活動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們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課的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的。
1、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過程,對于食物搭配,老師不能生硬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創設各種情景,巧妙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自搭配食物中體驗到膳食營養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學學習以探究學習為主。本課教學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以“科學探究為中心”,按照“生活導入—引出問題—討論解決—得出結論—實踐模擬—交流討論”的原則,以學生的體驗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科學源自生活應用于生活。本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飲食,學生并不陌生,天天與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學設計上應從生活入手,著眼生活問題,最后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4、課外延伸,鞏固科學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本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倡導個性化設計,對教材進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調整與處理。將課中的學習活動延續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設計一頓晚餐,注意膳食的營養搭配,自己嘗試著買菜、做飯,完成一份非常有意義的課外作業。
二、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2、從適當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3、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4、能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食譜。
知識與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于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
教學重點:
認識食物金字塔,學習科學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依照金字塔結構設計自己一天的食譜。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食物的圖片、“食物結構金字塔”課件 、小組合作活動記錄表。
2.、學生準備:紙餐盤、卡紙、直尺、彩筆等。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引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都很羨慕籃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嗎?
(課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們學校就有一些這樣的同學(課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學)
2、提問:看了以上三個資料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是健康的?(看書P43)
學生各抒己見。
3、談話:過胖或者過瘦、過矮都不能稱為健康的人。看來如何科學搭配食物、合理飲食,也存在很多學問,我們今天就具體了解怎樣搭配食物。(板書課題)
(二)合理搭配 解決問題
1、了解班級特殊學生的食譜
(1)實物投影學生一天食譜
(2)學生討論:你認為這幾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2、出示課件食物金字塔:“這是一個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們能說說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點嗎?
3、學生觀察后小組討論交流。
a 小組交流:怎樣的飲食才算合理?飲食中要包括那些營養成分?(淀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等)
b 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經常吃的食物按營養分類填在表格中。
c 討論:這么多食物,你認為哪些應多吃?哪些應少吃?
d、引導學生認識“食物金字塔”。(課件出示)分組討論:
(1)金字塔分幾層?
(2)每層有哪些食物?各是哪類食物?
(3)一共有幾大類食物?
(4)金字塔的結構有什么特點?我們在搭配食物時應注意什么?
e、學生匯報,教師小結:我們每日的食物應包括這幾大類食物,各類食物要搭配著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糧食類)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類)要少吃。
(三)運用原則 設計食譜
1、同學們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小營養師了。下面請你們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結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組進行匯報,看看哪個小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錢。
我們的營養食譜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饅頭100 g
蘿卜燒豬肉200 g
米飯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豬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條100 g
這樣搭配的理由
2、匯報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說一說這樣搭配的理由。
3、老師小結:同學們很會思考,找出了好多問題。我們每天的飲食應該有葷有素,各層食物都要吃,下層吃多點,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時注意營養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學生對照“食物金字塔”分組研究自己的飲食結構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譜,看是否科學合理,并修改。
(2)小隊互相看,挑選一份食譜,再修改。
(2)每組匯報一個同學的食譜,及分析意見。
5、實踐活動:小隊設計自己的營養食譜
(1)教師提比賽要求:科學、合理、好吃、省錢。
(2)分組先設計食譜,然后利用水彩筆將食譜謄寫在大卡紙上,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小隊互評。
(四)趣味活動 課外延伸
1、這節課,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呢?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怎樣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這里有營養學家的提醒(課件)
2、課后合理設計一周的食譜。注意科學、合理、營養的多樣化。
3、回家用自己設計的食物金字塔食譜,為家人準備一份晚餐,在爸媽的幫助下完成。
科學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1、針對吹泡泡能夠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知道科學是什么。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4、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想知道,愛提問。
二、教學準備
1、洗滌劑、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2、各種粗細不同的吸管。
3、鐵絲或鋁絲。
三、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討論“什么是科學?”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吹泡泡游戲里也有科學嗎?
2、教師演示:吹泡泡。
談話:關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將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并進行整理,合并同類項。)? 大家提出的問題哪一個適合我們這一節課研究呢?
怎樣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學生嘗試配制吹泡泡溶液,選擇吸管吹泡泡。
3、比一比,誰的泡泡大,為什么?
4、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樣。
5、思考:說一說吹泡泡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總結:吹泡泡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學。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三、討論:我們身邊哪里還有科學?
科學教案 篇5
認識礦物的性質 課型 課時 時間
學習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的礦物,并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礦物的一些性質。
2.能夠按一定的分類標準對礦物分類。
3.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礦物的性質。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巖石和礦物的關系。
2. 知道礦物在顏色、結構、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見礦物的各種用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欣賞自然界各種礦物。
2. 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和社會帶來的好處。
重點難點 1.知道巖石和礦物的關系。
2.知道礦物在顏色、結構、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見礦物的各種用途。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礦物標本、放大鏡。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1、分發幾個礦物給學生,讓他們觀察,這幾個石頭跟前面所研究的巖石有什么不一樣的?
2、教師講解礦物的定義。
探索和調查
1、用放大鏡觀察礦物,然后在記錄本上畫下所觀察到的礦物。
2、要想對礦物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認識他們的特征。
3、請同學分小組閱讀課文,將從課文閱讀中所獲得的信息寫在記錄本上。
4、交流信息,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獲得了哪些信息?
5、分發礦物標本,讓學生參照通過閱讀所獲得的信息,再觀察這些礦物標本。
1、 畫下來,可以促使學生非常仔細的觀察物體。
2、也是驗證。
回顧和解釋
1、關于礦物,你還有哪些疑問?還想進行哪些后續研究?
當堂檢測
課題
第四單元、3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
課型 課時 時間
學習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參與討論小學生能為保護礦產資源做些什么。
2. 能夠調查家庭、學校、班級消耗資源的情況。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礦物資源隨著人類的開采和利用正在逐漸減少。
2. 知道礦物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也破壞了環境,消耗了資源。
2. 愿意為減少資源浪費做出貢獻。
重點難點 知道可利用的礦物資源隨著人類的開采和利用正在逐漸減少。
知道礦物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1、回憶前面幾課中接觸過哪些礦物。
2、這些礦物有什么用?
從生活入手、復習。
探索和調查
1、然而人們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了利用礦物資源,而經歷了這么長時間之后,礦物資源逐漸減少。
2、出示中國現在礦物資源的情況。
3、當這些礦物資源被開采完之后,人們的生活、工作將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
4、講解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5、為了保護資源,我們作為小學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討論、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長,你可以為保護資源做什么呢?
8、討論、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長,你可以為保護資源做什么呢?
10、討論、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國的中央領導人,你可以為保護資源做什么呢?
12、討論、交流。
1、讓學生感到危機。
2、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是問今后他們的發展在小學階段奠定這方面的基礎。
回顧和解釋
1、調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鋁箔、奶瓶蓋等,估算一下你家、你們班級、你們學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約需要用掉多少這些資源。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一個關于生活垃圾的產生、數量、種類的調查統計活動。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產生垃圾的數量。了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要產生大量的垃圾。
2. 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嘗試對生活垃圾分類。
3. 關注垃圾的去向、人們對垃圾的處理,逐漸養成主動保護環境的習慣。
【課前準備】
1.對家庭產生的垃圾及其數量、種類等進行調查。
2.收集一些廢棄的物品,如空塑料飲料瓶、玻璃瓶、紙盒等。
3.收集有關垃圾堆、垃圾場的`錄像或照片。
【 教學過程 】
一、提前一個星期布置對家庭垃圾的調查
1.觀看人們丟棄生活垃圾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請大家說說感受。
2.提問:你們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嗎?這些垃圾分別又是怎么來的呢?引出對家庭垃圾的調查活動。
3.討論可以調查的內容:家里一天要丟掉多少垃圾? 試著給垃圾分類,看看丟掉的垃圾中有哪些東西,分別占有多少比例。
4.討論活動注意事項,教師需要給予適當的提示。
向家長說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們的理解與幫助是很重要的,暫時保管垃圾,幫助測量垃圾的重量,確定分類方法等。
考慮并解決以下問題:如果家長不愿意幫助怎么辦?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爛怎么辦?如果一些垃圾很難測重量怎么辦……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實際觀測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進行交流、解決。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產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樣,怎么辦?為了獲取更真實的數據,可以記錄 2~3天的情況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學地進行調查活動。
如實填寫統計表。可以對相關情況做補充記錄,便于最后統計。
(以上內容,可以單獨作為一個課時安排,要求學生們做好科學觀測的準備)
二、匯報討論垃圾調查的情況
1.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問:在經歷調查活動之后,你們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紙盒等)你們認為這些是垃圾嗎?它們還有用嗎?能從垃圾堆里找到這些物體嗎?
3.學生對調查的垃圾情況進行匯報交流。(關注學生匯報的方式、其他學生相互傾聽的態度以及調查的真實性等問題)對調查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難,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等。
4.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A.垃圾的數量。如人口數量和垃圾數量有何關系;有幾天垃圾數量特別多的原因是什么;數量上能否進行適當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會產生的等。
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類?
學生可以按照多種途徑對家庭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屬、紙、玻璃等。
按照原來的用途分:食物、包裝、一次用品、衣物、家具和電器等。
按照危害狀況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還可以按照來源和處理方法來區分。
5.全班統計的基礎上,對垃圾的總量、人均每天產生多少垃圾進行計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紙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
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國一天產生的垃圾量。
7.學生談自己的想法。可以討論相關問題:垃圾增加的原因;人們是如何簡單處理垃圾的;我們周圍環境中存在的關于垃圾的問題有哪些?
科學教案 篇7
第1課時 探索自然
1.引入活動:盲人火車
3.觀云
介紹:
觀云是一種既輕松又令人著迷的消遣。休息期間何不拿出幾分鐘去觀云呢!
目標:
了解云(天氣)。
增強觀察力。
增強想象力。
學會放松。
準備:
活動之前先檢查需要“研究”的場地。當心蛇、蜈蚣、動物的糞便、碎玻璃等。
怎樣進行:
導入語:最近一次你花時間觀云是什么時候(在草地上)?
(2)如果孩子們愿意的話請他們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觀云并把他們的所見或感覺到的描述一下。給每人一次發言的機會,若有必要的話可以給他們提示一下。
今天有許多云嗎?
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它們都是同一形狀或同一大小的嗎?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一只柔軟的枕頭?棉絮?請運用自己的想象力,看是否有的云朵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云朵的形狀在變化嗎?
你們會看見云在動嗎?云是通過什么而動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們總是白的嗎?
當云遮擋住太陽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什么使云下雨呢?
你們以前曾經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嗎?(如:坐飛機時飛機穿行于云層之中,或者置身于高高的山上,此時云霧升騰逐風而過。)
(3)大家都有機會發言之后,進行詢問。
4.拓展活動:我發現了……鳥
介紹:
這是一項不尋常的“我發現了……”活動。這種活動打開了孩子們對常見鳥類的視野。
目標:
了解本地區的常見鳥。
鼓勵孩子們觀鳥。
增強他們的觀察能力。
了解怎樣統計數據。
做數學運算。
教他們學會安靜,而且反應敏捷(但愿如此!);要有耐心。
準備:
鉛筆、一塊板(黑板、白板、有麻將底的畫架)
參考書:常見鳥圖譜。如有可能,每人一份。
怎樣進行:
(1)開場白:班里誰喜歡鳥?鳥在什么地方生活?有人一直在觀察生活在我們周圍——在我們的花園、公園、路邊樹上等的鳥嗎?
(2)分發指導手冊并指出下列鳥:
八哥 麻雀 黃鸝 烏鴉 和平鴿
(3)給每個學生分發統計表并瀏覽一下。指導說:要在5分鐘(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內將所有見到的鳥做一記錄。小一點兒的孩子們可以只是將在此時間范圍內所見到的所有的鳥記數。
讓大孩子們區別不同類型的鳥。對于見到的每一只鳥,若不是同一種類的鳥的話,他們便新起一行。可以請大孩子對所見到的每一種鳥做簡短的記錄(大小、顏色、標記、該鳥在干啥)。
(4)下一步,將孩子們帶到“鳥觀察區”(如:一片田野,附近有樹的小山),并且請每個學生自己選擇他們自己的位置,彼此要離得足夠遠以便盡量減少交流和精神分散。
(5)強調該活動不是競爭,而是一項微型調查項目。給孩子發出記錄鳥的開始信號。觀察期間不許談話。
(6)到了限定時間之后,召集所有孩子。將記錄的鳥的種類列在一塊黑板上。可以請大孩子們計算每分鐘見到的鳥的數目(鳥的總數以5分鐘的時間進行劃分)。班級平均數是多少?
參考詢問要點:
對學生的良好的觀察力進行講評。
詢問學生們他們觀察的鳥正在干什么(飛行、吃東西、覓食、打架等)。
與學生一起瀏覽常見的標本,給他們提供一些有關鳥類的信息。
后續(活動):
組織一次到自然公園游覽,以觀察當地的和遷徙的鳥類。
為了擴展對該活動的范圍影響,教師應讓不同組的孩子們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進行觀鳥,并且比較結果。(如早上、下午和晚上)。這樣對每一個人提供在一天中不同時間有關鳥的活動信息。鳥在黎明和傍晚最為活躍。你的調查說明了什么?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根本目的:
1、通過孩子的動手操作嘗試教學,了解沙的特點: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細微的、不溶于水的'。
2、初步清楚沙的用處及教育玩沙的安全。
3、通過玩沙教學啟發孩子的快樂心情,培育初步的探究嘗試精神。
教學預備:
孩子人手1套玩沙工具(鏟、膠碟、、耙等)、水、手巾。
教學過程:
一、把孩子帶到沙池邊,以玩沙導入學習教學,導出教學主題且開展安全教育。
師:孩子,你們看這就是啥呢?(沙),對了,你們喜愛玩沙嗎?今日,我預備了許多玩沙工具,待會請你們用手玩玩,用腳踩一踩,跳跳,說說你發現了沙有哪一些奧秘?告知教師或小伙伴們!但是你們玩時,請留意:不可以把沙向上拋,要保衛自個兒與小伙伴的雙眼與鼻子,別用臟手揉雙眼。明白了么?
二、通過各嘗試教學,幼兒初步了解沙的首要特點。
A、孩子自由玩沙。孩子通過團沙、踩沙、篩沙、把水放到手里的沙中,接著再將沙放入水里等動手操作教學,了解沙的特點。
B、教師跟幼兒一塊兒概括沙的特征:
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細微的、不溶于水的等。
三、協助孩子初步清楚沙給大家帶來的好處。
師:你們明白了沙有如此多奧秘,如此沙有何用哩?(沙可用來建房屋、鋪路、彩沙可用來畫畫、裝扮等等。)
四、孩子用沙開展建筑教學,體會沙帶來的快樂。
師:好,我們來扮演建筑師,將你想建的物品建出來吧!(孩子自由建構)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火科學教案10-25
科學教案《賽車》04-07
關于科學教案01-07
昆蟲科學教案01-09
冬天科學教案02-14
科學教案四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