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的教案1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一顆桃核,能變成一件藝術品嗎?
生:自由發表意見。
師:關于能否變成一件藝術品,下面這段視頻會解答這個疑問。
配《微雕欣賞》視頻(見光盤)
師:多么神奇而瑰麗的藝術,一顆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變得如此生動精美。不過,視頻中的畫面轉瞬即逝,你也許未能仔細觀察這瑰麗的藝術。沒關系,作為補償,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核舟記》,去感受這藝術的魅力所在。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梳理字詞,破除閱讀障礙
1.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罔(wǎng)貽(yí) 有奇(yòujī)箬篷(ruò) 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黍(shǔ)矯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2.教師范讀,或聽朗讀音頻。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節奏,整體感知大意。
3.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詞語歸納。
(1)通假字
�、僮笫忠幸缓饽�(“衡”同“橫”)
�、谥凼孜查L約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計算數目)
(2)一詞多義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罕見)
B.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余數)
�、跒椋篈.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里指雕刻)
B.中軒敞者為艙(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啟窗而觀(表承接,不譯)
C.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表轉折,卻、但是)
�、苤篈.徑寸之木(助詞,的)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代詞,指核舟)
⑤其:A.其兩膝相比者(他們)
B.其人視端容寂(那)
(3)詞類活用
�、袤枧窀仓�(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②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壑卸牍诙圜渍�(名詞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仰面(名詞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
(4)重點探究:古代漢語使用數量詞的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完全相同,請根據下列例句,說說它們的不同在哪里。
①嘗貽余核舟一。
②蘇、黃共閱一手卷。
�、壑畚矙M臥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萃ㄓ嬕恢�,為人五;為窗八……
明確:A.“一手卷”翻譯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懸掛的橫幅書畫長卷”,“橫臥一楫”翻譯為“橫放著一支船槳”�,F代漢語中,數詞一般不單獨充當定語,必須和量詞組成數量詞組才能充當定語。在古代漢語里,數詞則可單獨充當定語。B.“嘗貽余核舟一”翻譯為“贈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翻譯為“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梢姽糯鷿h語中,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時,不僅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作定語,也可以放在名詞的后面修飾名詞,而這種把數詞放在名詞后的用法,計數的意味更明顯。
目標導學二:梳理思路,把握說明順序
1.仔細研讀課文,嘗試繪制核舟示意圖,然后復述課文內容。
2.討論:本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第6段)總結全文,統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3.文中描寫了核舟的哪幾個部分?并說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微雕藝術品“核舟”有了整體的認識,不過,作為藝術品,它值得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鑒賞,它值得我們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解讀。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欣賞微雕藝術,品析語言特色
(一)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確: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找出本部分中能總括全文,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特點的詞語。
明確:奇巧。
3.雕刻時“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王叔遠的構思巧妙、技藝精湛,也只有因勢象形,才能保證藝術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
1.試賞析“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一句。
明確:本句介紹“核舟”體積,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呈現空間立體感,“八分有奇”與“二黍許”更寫出了核舟體積的準確性與形象性。
2.文章先介紹了核舟體積,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明確: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體積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3.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抒發感悟。
(三)指名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
1.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明確: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明確: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四)指名朗讀課文第四段并思考
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五)指名朗讀課文第五段并思考
1.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明確: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2.寫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寫船頂部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確: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六)指名朗讀課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為什么在段末再次對船上的事物進行說明?
明確:強調了核舟的體積雖小,但所刻之物十分豐富,讓人對小小核舟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后發出的“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小結:在全文中,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藝術之美。核舟的創作本“因勢象形”,見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應俱全,顯現出核舟的精致玲瓏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滿詩情畫意,見古典藝術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藝、不凡的見識、深厚的文化底蘊。不過,在短短幾百字中,能將這巧奪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現,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寫就這篇意境深邃、想象豐富、對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見文本本身的藝術之美。
教后反思
可取之處 以《微雕欣賞》視頻作為導入,可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向他們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教學中,除了梳理與歸納基礎字詞外,同時利用課文特點強化學生對古代漢語數量詞的把握。教學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思路清晰,先整體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寫核舟的具體段落對文章進行賞析,讓學生由衷體會到古代藝術工匠的技藝之巧,藝術之美,以及文章的語言結構之美。
不足之處 由于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
優秀的教案2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石匠、雄偉、砌成、橫跨、創舉、沖擊、沖毀、堅固、而且、圖案、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重點詞句及課文內容,了解有關趙州橋的知識。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
4.領會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把內容寫具體,并積累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學習生字,理解詞義。
教學過程 :
一、介紹課前查找的資料,對趙州橋的設計者及趙州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二、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并注意糾正讀音,
洨xiáo河,不要讀作jiāo;
砌qì成,不要讀作qiè;
纏繞chán rào,不要讀成 chán rǎo;
前爪zhǎo,不要讀成zhuǎ;
吐水tǔ,不要讀成tù;
智、史,讀準翹舌音。
2.分析字形結構,注意書寫規范。
跨是左右結構的,右下角是一個虧,不要寫錯
創是左右結構的,左邊是倉不要寫錯。
毀左右結構,左上角是臼不要寫成白;左下角是工。
堅上下結構,右上角是又。
智上下結構,下邊是日,不是目。
3.獨體字應查的部首:
擊:應查一部。
且:應查|部。
4.區別多音寫的用法,可采用組詞的方式,作鞏固練習。
5.區別形近字,可采用組詞方式作鞏固練習。
跨( ) 史( ) 即( ) 欄( )
垮( ) 使( ) 既( ) 攔( )
抵( ) 爪( )
底( ) 瓜( )
三、,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世界聞名:聞名是有名、著名的意思。 在文中的意思是:趙州橋這一建筑在世界上很有名。
設計:指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選制定方法,圖樣等。
雄偉:雄壯而偉大。文中指趙州橋雄壯而偉大。
創舉:指從來沒有過的舉動或事業。文中的意思是趙州橋巧妙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從沒有過的。
雕刻:一種工藝,在金屬、象牙、石頭等材料上刻鑿各種圖像。
才干:指辦事能力較強。
遺產:借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或物質財富,本文指歷史上留下的物質財富趙州橋。
四、自讀課文,鞏固生字詞。
五、作業 :
生字、詞、讀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和設計上的特點。
教學難點 :
對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為什么說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這兩句話的理解,恐怕難以全面、到位。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哪些世界聞名的建筑?
�。ò7茽栬F塔、埃及金字塔、比薩斜塔、英國的倫敦塔橋、巴黎圣母院、天壇、故宮)誰能概括地說一說它們為什么而聞名?(年代久遠;外形獨特;有與眾不同的特點)
下面我們看看趙州橋為什么而聞名?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文,整體感知趙州橋的特點
讀了這篇文章,趙州橋給你留下總的印象是什么?
板書:雄偉 堅固 美觀
副板書: 讀感知
2.默讀課文,自學自悟
同學們在讀文時,把你理解的內容可在書中空白處簡單寫一寫,不明白的詞句用 畫出。
副板書:畫疑問
3.合作學習,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同學們在合作學習中,了解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并且幫助同學解決不明白的問題。
談或說感受
4.匯報合作學習情況。
(1)為什么說趙州橋非常雄偉?
�。á僖驗樗臉蜷L大約有我們的`10個教室那么長;②橋寬比我們的3個教室還要寬;③它的構造不同凡響或非同一般)
板書:長 寬
(2)從哪兒看出趙州橋非常堅固?
�。á儆幸磺陌俣嗄甑臍v史;②遇到洪水易沖毀)
�。�3)從哪兒看出趙州橋非常美觀?
�。ㄔ跈诎迳系窨痰凝埖膱D案非常多,而且個個栩栩如生,可稱為藝術珍品)
板書:精美圖案
師:剛才通過合作學習,同學們了解了課文內容,誰能概括地說一說趙州橋聞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趙州橋雄偉、堅固、有1400多年的歷史、美觀、設計巧妙等等。)
5.朗讀課文,想聯系。
通過全文的學習,你由聞名遐邇的趙州橋聯想到了什么?
(趙州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象征,是寶貴的歷史遺產,是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
板書:勞動人民智慧才干 想聯系
歷史遺產
建橋史上的創舉
師:為什么說趙州橋是建橋史上的創舉?
�。á仝w州橋的設計是前所未有的;②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它能承受普通橋所不能承受的重量。③4個小橋洞像4座堅實的橋墩分擔了大橋所承受的壓力,當洪水泛濫時,又能減緩急流對橋身的沖擊力,大大增強了大橋抵御大自然侵襲的能力。并且這樣設計節省石料。這種高超巧妙的設計可稱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說它是建橋史上的創舉。)媒體演示
三、讀全課,總結學習方法(見副板書)
板書設計
�。ㄒ唬�
(二)
(三)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積累語言,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召開記者招待會。
1.如果你是外國人會向記者提些什么問題呢?
�。ㄐ〗M討論,并寫在紙上。)
2.如果你是記者如何回答外國友人提出的問題呢?
(小組討論,并寫出來。)
3.外國人聽了你們的介紹他們會說什么呢?
二、引導想象背誦,積累語言。
出示投影:三種龍的姿態圖,引導學生觀察理解,并說一說,試著背一背。
引導想象:除了書中描繪的三種龍以外,你大膽想象一下,還會有什么姿態的龍?
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說一說。
三、練習圍繞一個意思把內容寫具體。
1.秋天的莊稼美麗極了。
�。ㄇ锾斓那f稼美麗極了,有白菜、棉花你瞧,那邊的棉桃個個沉甸甸的,好似一個個銅鈴,把枝條都壓彎了,棉葉濕漉漉的,不少棉桃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絮,棉絮上的水珠晶瑩透亮,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點點的光芒。那邊,一人多高的玉米,葉兒發黃,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壯的莖桿上,棒子露出黃金般的牙齒,誰見了都生愛慕之心。微風拂過,紅纓在起舞似的,徐徐飄動,綠葉嘩啦啦地響著,好像在為紅纓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呢!地頭上一片紅高梁,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手拉手,肩并肩地站著,紅紅的穗子,像少女頭上的珠冠,在陽光的沐浴下微微地搖曳。)
2.第三局比賽打得更加激烈了。
�。ǖ谌直荣惔虻酶蛹ち伊�。只見蔡玉中咬緊了牙關,瞪大了眼睛,向我發起了進攻,可我呢?只見球在眼前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晃。球來了,拍子不知道往哪里推,漸漸招架不住,連連失利。蔡玉忠看我亂了陣腳,打得更猛、更靈活了。有時輕輕放個短球,有時趁我不備,猛扣一板,搞得我手忙腳亂,無法應對。還差一球我就輸了。我想,反正輸定了。索性一板扣去,球出界。19比21,我輸了。)
3.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
�。ㄌ焐系脑�,真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浮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時,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
4.
四、作業 :
1.自己寫一段話,圍繞一個意思把內容寫具體。
2.預習第10課。
教案點評:
這篇課文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橋梁建筑趙州橋的高超建筑技藝和它的藝術價值。這篇教學設計示例共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生字學習為主,為后面進一步閱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學生的分段能力。教師層層設疑,按照學生劃分出來的段落,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全方位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適時適當抓住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第三課時,教師設置了一些練習,既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反饋,也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探究活動
1.在你所見的橋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合理化建議�?捎梦淖终f明修改意圖及方案;也可直接設計圖形說明應如何改進;還可圖文并茂。
2.想象并設計一下未來的橋什么樣,附圖及文字注釋。
3.選一座你最喜歡的或給你印象最深的橋,描述它或贊美它。
附:一篇文章供參考《玉蜓橋的昨天·今天·明天》
優秀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所描繪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們學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園、植物園、苗苗常青園)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學重難點:
用自己的話描述校園的.美景。
教學準備:
自由游覽、觀賞各園的景色。
一、讓學生回憶學過的關于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春曉》、《詠柳》等。
二、學習古詩《江南春》
1、板書課題《江南春》
2、解題:江南:指長江以南的地區。這是一首描寫江南春光的絕句。
3、學習生字詞
�。�1)自己讀
�。�2)注意字的寫法:(鶯、旗)
�。�3)需要理解的詞語
酒旗:掛在酒店門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讀詩句
根據注釋說上面講的詞語的意思,試著講講詩的大意。
�。�1)請三四位同學讀詩后,再各自朗讀。閉上眼睛,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色,讓頭腦中產生畫面。
(2)根據詩句,說說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帶,到處可以聽到鶯的啼叫。百花開放、山青水綠,在鄰近水邊的村鎮酒家的酒幔子在風中飄揚。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許多寺廟。
佛寺中的這亭臺樓閣在蒙蒙的春雨中留著。
5、體會詩句描寫的意境
�。�1)那些景物寫江南的春天?
黃鶯啼叫,百花爭艷,青山綠水,依山靠水的小鎮,迎風飄揚的酒旗。
�。�2)寫出了什么特點?
江南景色的秀麗。
6、指導朗讀(標出句逗的停頓)見書本
7、鞏固練習
�。�1)同桌互相朗讀試背,并說說詩意。
(2)請一兩位同學說說詩意后,讓大家補充。
(3)抄寫兩遍古詩。
優秀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電磁波的產生和發射,知道電磁波是橫波
2、知道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知道公式v=λf 也適用于電磁波。
二、教學重點:
有關電磁波的簡單計算
三、教學難點:
電磁波的產生
四、教學方法:
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電磁場的知識,知道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兩大支柱,即變化的磁場能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能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是相互聯系的,形成一個不可分離的統一體,這就是電磁場。電磁場由發生區域向遠處的'傳播就是電磁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有關電磁波的知識。
�。ǘ┻M行新課
1、電磁波的產生
�。�1)普通LC振蕩電路不能有效地發射電磁波
在普通LC振蕩電路中,電場主要集中在電容器的極板之間,磁場主要集中在線圈內部。在電磁振蕩過程中,電場能和磁場能的相互轉化主要是在電路內部完成的,輻射出去的能量很少。不能有效地發射電磁波
2、發射電磁波的條件
要有效地向外發射電磁波,振蕩電路要滿足如下條件:
�。�1)要有足夠高的振蕩頻率。
�。�2)振蕩電路的電場和磁場必須分散到盡可能大的空間,才能有效地把電磁場的能量傳播出去。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蕩電路,才能使它能夠有效地發射電磁波?
師生一起討論后,引出開放電路的概念。將閉合電路變成開放電路就可以有效地把電磁波發射出去。
3、電磁波的特點
師生一起討論、歸納電磁波的特點:
�。�1)電磁波是橫波。電磁波中的電場和磁場相互垂直,電磁波的傳播方向與二者的方向也垂直。
(2)電磁波在空間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3)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即c=3.0×108/s
�。�4)電磁波的傳播過程就是電磁能的傳播過程。
(5)電磁波是物質波,真空中也能傳播,能獨立存在(與機械波不同)
�。�6)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波的一切特性
【例題】一臺收音機的接收頻率范圍從f1=2.2MHz到f2=22MHz;設這臺收音機能接收的相應波長范圍從λ1到λ2,那么波長之比為λ1:λ2=___:___
�。ㄈ┎贾米鳂I:練習二(2)(3)做在作業本上
優秀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識12個生字,正確、工整地書寫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內容,聯系自己平時的觀察,感受陽光的美麗和頑皮,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認識12個字,會寫6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陽光的頑皮、大自然的美麗。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春天的陽光,看看陽光灑滿大地時,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學生:制作生字卡片;找找或畫一幅光照耀房屋、花園、小河的圖畫。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1.教師問:小朋友,你見過陽光嗎?有什么感覺?
2.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說說自己的感受。
3.教師告訴學生:我們一年四季都沐浴著陽光,陽光給我們帶來了溫暖,他是我們的好伙伴。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寫陽光的.課文,想自己讀讀嗎?
二、自讀課文,感知大意
1.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或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識字,交流評議
1.借助拼音認讀生字。邊讀課文邊用筆勾出生字,把難讀的字音多讀幾遍,不理解的字詞做上記號。
2.交流學習生字的情況,互相提醒,讀準生字。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般問題同學幫助解答。教師相機出示課文中長句子,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
3.識記字形,書寫生字,教師重點指導不易寫好的字。
四、學習課文,體會情感
1.朗讀喜歡的句子,體會詞語、句子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學生不明白的問題。(如:為什么說陽光是個頑皮的小男孩?陽光是怎樣頑皮的?)
2.指導朗讀,讀好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體會陽光的可愛和頑皮。
3.教師范讀,學生想象,進一步體會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五、感情朗讀,拓展認識
1.男、女學生比賽朗讀課文。
2.想一想:陽光還會去哪里?畫一幅陽光照耀大自然的圖畫,說說圖畫內容。鼓勵學生寫一兩句話,給畫面配話。
優秀的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能結合想象及生活實際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句子,從中理解太陽從海上升起的過程。
難點:能結合想象及生活實際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策略:
結合圖片讓學生理解句子,以讀為主、在讀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學生學習方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閱讀對課文有了初步了解,這節課我們繼續來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ǘ┱w感知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然后談一談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們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讓我們隨著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發,去欣賞海上日出的奇觀!
�。ㄈ┲v讀課文
1、誰愿意讀一讀第一自然段,說一說你從這段中都讀懂了什么?(引導:你是從那里看出來的?請你讀一讀)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話,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說明作者經�?慈粘觯�
講讀第二、三自然段
1、讓我們來欣賞幾張圖片,說說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變化?(出示圖片)
2、圖上畫的是晴朗的天氣里紅日從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實際上,日出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海上日出的過程的?我請兩個同學讀一讀第二、三自然段。(誰來說一說?)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變化?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出示圖片配合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讀中感受)
4、看到這樣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為什么?(因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為什么作者要目不轉睛的看呢?因為怕錯過,反襯日出的美)
5、太陽還沒有露面,就已經很美了,那海上日出會是怎樣的壯觀哪?想不想去看看?請同學們自己小聲的讀一讀課文,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然后談談你自己的`感受。(重點讀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這句話與太陽向上升比較哪句好?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陽上升的同時,也在發生著變化,誰發現了太陽是怎么變化的?
7、這真是美的感受,讓我們欣賞動畫,請同學們跟著朗讀。
8、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太陽升起的全過程。
自學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氣里紅日東升景象如此壯觀,那有云的情況下,太陽出來后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讓我們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寫的?(出示課件)
2、看了動畫之后,你是怎樣的感受?
�。阆氚堰@種感受讀給大家聽嗎?誰來試試?)
3、聽了大家的朗讀,我仿佛身臨其境似的,作者的語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歡哪句,請你讀一讀?
(它的光芒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后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鑲透染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嘆道: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換成這是偉大的奇觀。好不好?為什么?
2、這偉大的奇觀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邊講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壯麗的景象。)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贊美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優秀的教案7
一、教材內容簡析
《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第二句一行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昂弊诌\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這兩句從時間上、空間上給人寬闊的現象余地。
全詩隨著視線轉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遠及近,景物不斷變化,詩人愉悅的情感貫穿其中,四種景構成一個和諧統一、鮮明優美的意境。這首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佳作。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絢麗的畫面,感受詩人的心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弄清詩句的含義,在解詞理句的基礎上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的大意。重點理解“含”字的妙用。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啟發學生依據詩句展開想象,以畫配詩,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從而體驗詩人作詩時的歡快的心情。
3、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引導學生透景悟情,通過圖畫再現詩人作詩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歡快心情。
優秀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2、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3.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山市的虛幻景象.
2.抓住特點,脈絡明晰.
3.詳略得當,語言簡明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許多人都聽說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是一幅怎樣的景象,他在文章中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二、簡介作者極其作品《聊齋志異》
淄川蒲松齡(1640—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山東(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傲凝S”是他的書齋名,“志異”是記述怪異的意思。《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此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作者是想通過借助鬼怪故事來反映黑暗的社會現實。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掌握方法,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
孤塔聳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恒不一見
2、自學課下注釋。
3、教師導讀:閱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1、通覽全文,了解全貌。
2、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 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 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 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 d.畫批圈點小結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
四、疏通文意,自主學習
1、學生看注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2、學生講述內容后,各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并加以補充。
3、思考:本文寫的是什么?
本文描述了山市的變化過程。
五、討論品析,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后可自講:
1、山市是如何逐步變化的?找出文中相應的詞語。
孤塔→宮殿→城郭→危樓→常樓、高舍→消失
2.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
3、作者按什么順序展示山市的'變化過程的?找出相應的詞語并說說這些詞語的作用。
無何→未幾→既而→愈時→倏忽
作用:這些詞語寫出了山市變化的速度之快,并且使敘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4、結尾的作用是什么?
結尾照應開頭。
5、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6、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里展示欣賞。然后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六、課后學習
1、掌握文章中的重點字詞解釋。
2、把文中的山市變化寫成一則小故事,并向父母親自講一講。
優秀的教案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積累本課的詞語。
2. 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字詞的學習。
2. 教學難點:對課文內容的梳理。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在異國他鄉的游子,無時不刻不在思念祖國母親,駐扎在海島上的邊防戰士,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國、對海島的愛。我們一起來學習《礁島》,感受邊防戰士的情感。
二、 初讀課文
1. 師導讀,生整體感知。
2. 讀準字音,辨別字形。 馱(tuò) 蔬(shū) 罐(guàn) 秧(yāng) 筷(kuài) 構(góu)3. 理解詞語納悶:因為疑惑而發悶。稀奇:稀少而驚奇。(近義詞:罕見;反義詞:常見)沉吟:(遇到復雜或疑難的事)遲疑不決,低聲自語。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環視:向周圍看。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 生自讀,理清文章思路。
2. 提出疑難問題。
3. 交流歸納。
四、 課堂小結請同學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將士們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反復朗讀,品析將士們的言行。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學難點:體會將士們對祖國海島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認讀生字,聽寫詞語。
2. 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 品讀課文
1. 小組讀第1——10自然段,學生思考:小島是一個怎么樣的島?礁盤南邊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種是從哪兒來的?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呢?
2.小組討論。
3.班內交流。島內條件艱苦,戰士們克服困難,創造美好生活,建設海島。
4. 讀第11——25自然段,思考:將軍為什么變了“臉色”?將軍看到什么,說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從中你又體會到什么?感受到了戰士們愛戴首長,將軍關愛戰士的'情懷。
5. 讀第26自然段,思考:將軍這一舉動的含義是什么?對海島的愛熱愛,對祖國的敬意,對戰士們的感激……
歸納明確:
①海島環境艱苦。
a. 小島其實是個礁盤……甚至沒有土,就馱著一群海軍陸戰隊的士兵。
b. 將軍上島在算這兒最涼快的時候,也就是四十來攝氏度吧。
c. 植物是無法生長的……滿嘴起泡。
�、趹鹗總儛蹗u,艱苦創造,建設海島。
a.只見礁石圍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綠綠的菜地。
b.戰士們用大棚種菜的辦法……從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來的。
c.將軍順著看去……竟構成了一幅中國地圖。
d.將軍離開礁盤時……行了一個軍禮。
�、蹖⑹總冎g的情誼。
a.“全國大半的省份……而是一個長輩�!�
b.飯堂里,……“孩子們,我謝謝你們……”。
c.將軍看到了飯桌邊上的一桶湯,……舀到碗里。
6.造勢自己最受感動的部分,感情朗讀。
三、再讀課文,升華感情
1.學生自讀課文,談自己的讀后感受。
2.試著給駐守邊關、海防前線的解放軍叔叔寫一封慰問信。
四、課堂小結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4 礁 盤
小島 (礁盤)沒水 沒樹 沒草 沒土
戰士 綠色菜地構成中國地圖
將軍 與戰士共享菜湯 行軍禮
優秀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1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并且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大海對人類的重要作用,科學可以為人類造福,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師生收集大海對人類有貢獻的資料,浪花圖片、生字卡。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導入: 貼浪花圖片,大家看這是誰來了?小浪花非�?蓯�,它就像一個頑皮的娃娃,在大海**的懷抱中快樂地生活。你們可別小看它,雖然它的年齡小,但本領可大了,不信你就讀讀課文吧!(板書課題)
二、 自讀課文
1、 默讀課文,不會讀的字可以聯系上下文猜猜字的讀音,或向同學、老師請教。再對照下面的生字表,看拼音識字
2、 輕聲讀課文,對照課后生字表,在文中圈出生字,并將帶生字的詞多讀幾遍。
3、 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認為自己讀得通順的句子,可兩個人一起讀讀。 (讀法的多樣性,不僅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 識字
1、 小組合作學習。同學們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
2、 抽讀生字卡�,F在我們開動智慧火車,看看誰能把這些生字讀準。
3、 做游戲:采摘聰明果。 教師出示智慧樹,樹上結滿了聰明果(果子覆蓋著生字)聰明果有幾種顏色,你喜歡哪個就摘哪一個,但是一定要將字音讀準,這個蘋果才能歸你。 (通過采摘聰明果的游戲,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提高識字效率。)
四、 寫字
1、 認識新的筆畫乛亅,并向學生介紹書寫方法及名稱。
2、 指導了子,在認識新的筆畫之后,讓學生自己書寫這兩個字,再寫給同桌看看。
3、 在書上將其余生字描一描。 (指導書寫時,可以根據生字的'特點,有教有扶有放,讓學生在評比過程中,互相借鑒,將字寫得更漂亮。)
第二課時
一、 誦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誰愿意為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
2、 課件出示第自然段,將整天這兩個字去掉,誰能說說,括號里可以填上什么詞?使句子表示的意思不變呢? 3、 浪娃娃在**的懷抱里快樂地生活,他們多高興呀!你們在什么時候最高興?
二、 誦讀第2、3自然段
1、 學生自由讀2----3自然段,海媽媽向浪娃娃提出什么要求?浪娃娃是怎么說的?
2、 浪娃娃聽了**的話是怎么做的?浪娃娃的話應該重點讀,注意這里有三個感嘆句。
3、 理解做好事,你們知道浪娃娃可以為人類做哪些好事? 教師介紹有關海洋運輸、海洋捕撈、海洋資源待一些資料。
三、 指名讀第4自然段,你們知道了什么?介紹潮汐發電。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對簡單、易懂的內容以讀代講。課前學生收集豐富的資料,課上交流,這樣學生通過自學、互學,海洋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另外,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所見到的東西來理解,使教學更貼近生活。)
四、 誦讀評價
1、 學生自由練讀,認為自己讀得好就獎勵自己一顆星星。
2、 要以在小組內分角色練讀,你們能把浪娃娃的心情讀好嗎?
3、 指名配樂朗讀。 (讀的形式多樣性,既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學生懂得評價他人朗讀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朗讀能力提高得更快。在讀的過程中也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
第三課時
一、 自由讀課文,讀得好的同學可以獎給自己一顆星星。
二、 練習
1、 出示生字 做 位 們 海 灣 清 他 你 住 浪 江 河 大家說說通過觀察這些字,發現了什么?
2、 出示詞語,照樣子說說。 跑來跑去 ____來____去 ____來____去 說不完 聽不____ 看不____ ____不____ 3、 在學過了《浪娃娃》之后,大家對大海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你想對大海說什么嗎?可以向大海問一問,說一說大海,大海,你? (讓學生自由想象,表達,培養其民散思維及表達能力。)
三、 寫字
1、 教師范寫女字旁,特別強調第三筆的書寫方法。再出示好媽,并請同學們獨立書寫,注意要先看清它們的模樣再寫,要寫得漂亮。
2、 出示幾、機、電。大家聽聽生字朋友的要求:請同學們獨立練習寫寫,然后把你寫的字給小組的同學看看,比一比誰寫得好,獎勵他一顆星。沒寫漂亮的要幫他改一改。
教學反饋:
優秀的教案11
《登高》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一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2.寫作背景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一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 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 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 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 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 的�!俺!弊隹汀6鸥�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 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 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 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 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 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 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倍鸥Α毒湃铡� 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一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 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 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 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 無奈
四、比較賞析
五、布置作業
優秀的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這是一篇講讀課文。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
中心思想本文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結構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可以作為第一段。“奇觀”指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白怨乓詠怼笔钦f錢塘江大潮自古就有。僅一句話,就突出了錢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講潮來之前的景象,可以作為第二段。先講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地點——海寧縣鹽官鎮的海塘大堤。再講潮來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點是“江面上很平靜”,這和潮來之時的“動”形成鮮明的對照;一點是“越往東越寬”,這實際上是簡略地介紹了錢塘江口的地形(這種特殊的地形對錢塘江大潮的形成有決定作用)。接著講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說明觀潮的人非常多,人們早早趕來,盼望一睹錢塘江大潮的風采。
第三、四自然段講大潮到來時的壯觀景象,是課文內容的重點,可以作為第三段。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把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講聲音,先是“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而后“響聲越來越大”,最后,“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敝v景象,大潮在遠處時,“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大潮從遠處涌來時,“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時,“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作者這些有聲有色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感到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作者觀潮,先聽到“聲音”,后看到“潮水”,是因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個自然段講潮頭過后的景象,可以作為第四段。這段共有三句話,第一句講潮頭過后的余波,通過對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頭到來時的氣勢之大。第二句講過了很久,江面才恢復了平靜,說明余波持續的時間之長。第三句講江水上漲,有兩丈來高,這是從水量之大講江湖的壯觀。
寫作方法本文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后”的順序,由遠到近抓住“潮”的特點進行敘述,先聞其聲,再觀其形,“聽”和“看”在寫法上是交錯的,寫得有聲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臨其境。
教學重點認識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重點理解“潮來之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
二、教學建議
1.學習時,可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后”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課文圍繞“觀”字寫了觀潮的地點、時間,觀潮人的心情,圍繞“潮”字寫了潮水的洶涌、氣勢磅礴。要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特別要通過反復有感情地朗讀,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教學中可借助電教手段,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本文層次清楚,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錢塘江大潮的學習,學習作者按一定的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
“思考?練習”1、2、3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題目,第1題側重于潮來之前,第2題側重于潮來之時,第3題側重于結合句子理解“潮來之時”的情景�!敖边€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么?”還引導學生從江面的景色、觀潮的人群兩方面來理解,從大潮到來前江面異常的平靜和人群的企盼,預示壯觀的大潮即將到來。“課文描寫了潮水到來時的哪些特點?”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潮水從遠處涌來時的聲音和樣子的語句,來體會江潮聲音大、氣勢壯的特點�!八伎�?練習”3是理解詞句的訓練。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這是從遠處看江潮涌來的情景,“一條白線”,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條白線�!霸趺磿纬梢坏馈咨菈Α币活},要讓學生理解,由于錢塘江口外寬內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從寬闊江面涌來的潮波受到約束而潮頭涌起,如同白色城墻,形成蔚為壯觀的景象。“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這是把不斷長高、洶涌而來的白色浪濤比作千萬匹奔騰的白色戰馬,形象地描繪出潮頭聳起、波濤洶涌的壯觀景象,表現出大潮的非凡氣勢。
本課生字中的“若”、“罩”、“逐”、“顫”、“漲”、“鎮”為翹舌音,注意讀準確�!鞍骸钡淖笙路讲患悠�。“若”的下半部不要錯寫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錯寫成“曰”。
【背景材料匯要】
①錢塘江:舊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灣,全長410公里。
錢塘潮:是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寧潮”。每年農歷8月18日在海寧縣所見到的大潮最為壯觀。因為錢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潮波傳播時受到約束而形成。涌潮襲來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十分壯觀。
�、阱X塘江大潮經過的錄相片或軟件。
優秀的教案13
《景陽岡》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編的。課文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后,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先講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接著講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然后講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斗,終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講武松一步步挨下岡來。在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點,前兩個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岡,不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寫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鋪墊。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氣概,體會其豪放、勇敢、機智的性格,并能講述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從而進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因此,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教學重點: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教學難點:
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領悟人物的個性特點
學生分析:
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前,學生已經看過電視劇《水滸傳》,對景陽岡中的武松打虎很是感興趣,所以對學習本篇課文有很大的積極性,這就為更好的教學打下了基礎,但是學生了解的僅僅是武松打虎的精彩鏡頭,對于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領悟人物的個性特點還沒有感悟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就要在突出重點的`同時,通過多種方法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閱讀《水滸傳》及有關的讀物;
2.課件: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音頻資料
3.學生搜集《水滸傳》其他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大家想不想聽?這首歌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
�。ㄕn件出示:音頻資料歌曲《好漢歌》,)
【設計意圖:在歌聲中渲染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介紹《水滸傳》內容;
3、你能說出幾個水滸人物嗎?
4、武松就是一百零八個水滸人物中赫赫有名的一個,而奠定他一生英名的離不開他在景陽岡的一幕: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這篇課文節選自古典小說,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詞、句,也有一些容易讀錯的詞語。同學們課前已經作了充分的預習,現在老師來考考你,誰會讀一讀下面的詞、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它們的意思。
嚇唬 詭計 踉踉蹌蹌 腰胯 霹靂 泄氣 簌地一聲 迸出 酥軟 滿滿篩了一碗酒 但凡客人來我店中
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 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
那只大蟲想要掙扎,武松使盡氣力按定,哪里肯放半點兒松!
2、現在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課文,相信會讀得更好。
三、設問導讀
1、首先請大家大聲自由的朗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1)學生讀書
(2)交流收獲
2、是的,課文寫了武松喝酒、上崗、打虎、下崗這四件事(畫簡筆畫加強理解)。同學們認為哪件事寫得最精彩呢?(武松打虎)請同學們找出這部分內容讀一讀,看看自己對“武松打虎”中的那些語言最感興趣?
【設計意圖:朗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講了哪幾件事,能夠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讓學生找出最感興趣的事,使學生能夠明白課文的重點部分是什么,從而直奔主題。】
四、點撥導思
1、對于武松打虎,你對其中的那些語言感興趣?請讀一讀,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出示課件點撥引領。
�。�1)“······說時遲,那時快······三般都抓不著,勁兒先就泄了一半�!�
? “般”是什么意思?大蟲抓不著人有哪“三般”?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
武松?(“般”,指種、樣。武松靈巧閃過體現出他的機智靈敏、有勇有謀。) ? 體會“閃”用詞的精當,感悟武松的機智靈敏。(“閃”這個動作與哪個動
作比較接近?【躲】“閃”與“躲”用那個詞比較好呢?)
? 小組討論后交流:
本句寫了大蟲進攻的“三招”和武松應戰的“三閃”。大蟲一撲,武松一閃,閃在大蟲背后;大蟲一掀,武松一閃,閃在一邊;大蟲用尾巴一剪,武松又一閃,閃在一邊。這“三閃”,消耗了猛虎的體力,挫傷了大蟲的銳氣,突出了武松機智勇敢,有勇有謀的英雄性格。
“說時遲,那時快”寫出了武松動作的敏捷、迅速。
? 同學們,你們認為老虎兇猛嗎?作者描寫虎的兇猛其實是為了表現什么?
�。ㄓ美匣⒌膬疵鸵r托了人的勇和謀。)
�。�2)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進攻都失敗了,勁兒先就泄了一半。那武松是怎樣反守為攻,打死老虎的呢?
“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就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 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
武松······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
�。�3)請大家再讀讀武松打虎的句子,看看武松的那些動作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勾畫出描寫武松動作的詞語,試做幾個動作,說說從這些詞中你可以體會
到什么?
�。ā皰�、劈、揪、按、踢、提、打”等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凸顯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 ? 武松的唯一武器就勢哨棒,作者描寫哨棒的地方也很多,但所用的動詞卻
不一樣。請看課件:靠、提、拖、插、拿、掄、劈、丟。武松為何丟下哨棒?他的哨棒為何折成兩節?(力大、豪放、勇武、無懼)
2、播放“武松打虎”電影片段。
3、從打虎可以看出武松是一個怎樣的人?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找出武松打虎的動詞,面對 “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表現出的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武松用 “閃開”,一個接一個的“閃”字,來應對,乍看起來,好像輕描淡寫,又是重復雷同,其實,它顯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形象方面的獨到之處。充分表現了武松打虎動作的準確,體現武松鮮明的形象即機警敏捷�!�
4、如此精彩的場面,大家想不想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講述作者寫武松打虎的經歷:你有什么啟發?
【設計意圖:此處講述作者寫武松打虎的經歷,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深入生活、用心體驗,留心觀察,能使文章寫的栩栩如生,進行了習作方法的指導�!�
五、回顧全文,體會寫法
1、“武松打虎”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機警豪放,勇武無懼的武松。那這篇課文為什么要用七個自然段來寫武松岡下喝酒,以及不聽勸告,執意上崗呢?(為武松打虎做鋪墊:喝酒多,與眾人不同;不聽勸,仗著自己的本事大。)
2、如此驍勇的傳神人物,最后卻一步步挨下岡來,這樣寫是不是有損武松的形象呢?(這樣寫反而顯得很真實。)
六、課外拓展,指導閱讀
1、你喜歡武松嗎?為什么?
2、如果武松來到今天的社會,他說話行事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3、有同學說:“現在要保護老虎了,武松打虎這樣的故事不該再讀,你是怎么看待這樣的觀點的?”
4、在《水滸傳》中,作者刻畫了眾多傳神的人物形象,課后選一個自己熟悉、喜歡的人物讀讀,感受一下施耐庵是如何傳神有真是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七、練習設計
回憶課文內容填空:
《水滸傳》這部小說刻畫人物生動而鮮明,武松留給你 、 而又 的印象。我們應該從武松身上學習什么?摒棄什么? 。
八、板書設計
20 景陽岡
岡下飲酒——酒后上岡——岡上打虎——挨下岡來
豪放 勇武 無懼
九、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采用學生自學、自悟為主,教師加以適當的啟發、誘導、點撥,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我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理清敘述順序。抓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一閃、一閃”的竭盡全力、沉著機敏,表現武松的機智勇敢。《景陽岡》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后,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通過教學,我認為已經達到預設目標。
優秀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會“禾”、“午”、“辛”、“苦”四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盤”、“粒”、“皆”三個字只識不寫。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通過朗讀古詩體會農民種田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確美觀地書寫。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理解《鋤禾》大意,體會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教學準備:
拍攝一組照片;觀察農民生活。
教學過程:
一、分部解題,以疑導入
1、小朋友們,看老師寫一個字(書寫:禾)認識這個字嗎?你有什么辦法記住它?(和“木”比較)
伸出你的手,和老師一起寫這個字,邊寫邊記住它的筆順。
知道什么是“禾”嗎?(指名說)(出示禾苗圖片,古代指的是粟米,泛指農作物)
2、再看老師寫一個字,補全課題:鋤 (指名讀,正音) 什么叫“鋤“?
3、看看圖片,你知道“鋤禾”是什么意思嗎?指名說(為農作物除草)
二、初讀指導,整體感知
1、唐代詩人李紳看到農民為農作物除草就寫下了《鋤禾》這首詩,請大家打開書本,翻到119 頁,擺好讀書的姿勢。聽清要求:根據拼音讀準每個字,讀完兩遍后,圈出古詩中的生字。
2、檢查自讀情況。
(1 )出示“禾”、“午”、“�!�、“皆”、“盤中餐”、“辛苦”。
帶拼音認讀:請一個小朋友當小老師領讀,每個讀兩遍。
去拼音認讀:先自己練讀,然后開火車讀(火車火車往哪開?)
(2 )生字都讀準了,古詩能讀好嗎?先聽老師讀,注意古詩的節奏,請你在老師停頓的地方畫一條斜線。
范讀后說:聽出老師是怎樣停頓的嗎?你畫在哪個字后面的?出示停頓符號,你們聽到的停頓和老師的一樣嗎?
請你也這樣停頓,自己練習讀一讀古詩。
誰來試一試?(師生合作,生生合作。)
三、細讀古詩,朗讀感悟
1、學習第一二行:
(1 )古詩中的哪兩行直接寫出了詩人看到的——“農民鋤禾”的畫面呢?(出示一、二行詩句:鋤禾/ 日當午,汗滴/ 禾下土。)
(2 )再讀讀這兩行詩,邊讀邊看看這幅畫面,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詩意)
把你看到的用朗讀表現出來,好嗎?
(3 )聯系生活加強體驗:
①小朋友見過農民種田嗎?農民們在地里除了給莊稼除草,還會做些什么呢?(干了要澆水,有蟲子了要噴灑藥水等)
�、诶蠋煹陌职謰寢屢彩寝r民,每天早上天剛剛亮,他們就起床到地里干活去了。晚上天黑的都看不清了,才從地里回來。記得有一次他們從傍晚時開始用皮管給莊稼打水,直到晚上9 點多才結束。吃晚飯也是輪流吃的。你們聽了感到農民種地怎么樣?
(4 )情境創設,反復朗讀。
(5 )過渡:詩人李紳看到了“農民鋤禾”這樣一幅畫面以后(板書:看),想到了什么呢?(板書:想)
2、第三四行:
(1 )指名讀“誰知/ 盤中餐,粒粒/ 皆辛苦。”你對詩中的哪些詞不太理解?(估計學生會說“盤中餐”、“皆”)
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然后試著理解這兩句詩。(有誰知道碗里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呀!)
(2 )指導朗讀:
�、俪鍪尽靶痢保汗湃税选傲ⅰ焙汀笆焙掀饋肀硎拘量嗟囊馑��!傲ⅰ本褪钦玖ⅲ粌H要站,還要站著干活。站立了多久呢?這里的“十”就告訴我們要十多個小時呢呀!這糧食來得容易嗎?(板書:來之不易)讀出這種意思。(重點讀好“辛苦”,要讀到心里面去)
真辛苦呀!跟老師一起寫好“辛苦”這兩個生字。(板書:辛苦)?
�、谇榫硠撛O ——引讀“誰知/ 盤中餐,粒粒/ 皆辛苦”
四、總結古詩,升華情感
1、同學們,詩人李紳看到了——引讀“鋤禾/ 日當午,汗滴/ 禾下土。”由此想到了——引讀“誰知/ 盤中餐,粒粒/ 皆辛苦�!�(示圖)“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闭埓蠹乙黄鹩懈星榈乩首x這首古詩。(配樂讀)
2、現在我們經常把這兩行古詩貼在食堂的墻上,你知道為什么嗎?對了,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明白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是農民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板書:愛惜糧食)那么,大家做得怎樣呢?請看一組照片。(出示學生浪費糧食的照片)
3、此時你想說些什么? 當你再遇到這些情況時,你會怎么說?怎么做?(是呀,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愛惜糧食。讓我們一起告訴那些浪費糧食的人:“誰知/ 盤中餐,粒粒/ 皆辛苦�!�)
4、這首古詩配上音樂還是一首好聽的歌曲呢!剛才大家學得這么認真,現在老師就把這首好聽的歌獎勵給大家。(播放歌曲)可以跟著唱一唱。
5、現在能把這首古詩牢記在心中了嗎?齊背古詩(配樂)。
五、指導書寫,培養習慣
1、孩子們,我們學習語文,不僅要讀好書,還要把字寫好。認讀生字“午”。
2、怎樣記住它呢?可以聯系教過的字來記憶。
3、在習字冊上描紅生字,注意姿勢。
4、比較“禾”、“午”,指導書寫。
師范寫時,學生書空。然后把這兩個字各臨寫一個。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
六、小結
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關于農民的詩,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板書設計:
看 :鋤禾
想 :辛苦
來之不易 愛惜糧食
優秀的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系。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于和同伴分享快樂。
二、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入口處擺放一個小拱門。
2、幼兒準備:畫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樹的練習紙。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感知高矮,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2、活動難點:理解高矮的相對關系。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用目測、對比的方法比較高矮,初步了解比較高矮是需要參照物的,是相對的。
四、活動過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請幼兒入場。(幼兒依次從入口的小拱門下走過)
�。�2)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人走過的時候要彎腰才能過,有的人走過的時候不需要彎腰呢”幼兒自由討論并發言。
�。�3)教師總結: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彎腰才能過。有的矮,就不需要彎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確方法。
�。�1)教師和幼兒比高矮。
教師站在地上立正,幼兒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誰高誰矮?
“老師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師矮”。
�。�2)幼兒之間比高矮。
先是兩個幼兒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引導幼兒討論:哪一種比高矮的方法才是正確的?
小結:比高矮的.正確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對關系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比較,再讓高的小朋友跟老師比較或讓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較。讓幼兒理解比較高矮是相對的。
�。�2)分別請三個小朋友從高到矮排隊,并分別說出誰高誰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幼兒練習:請幼兒給高矮不同的三棵樹涂上不同顏色,并按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進行排序。老師巡回指導、評價。
�。�4)游戲:找個朋友比一比。
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來還是矮�!庇螒蚍磸瓦M行2~3次。
幼兒每次找不一樣的朋友,說說比高矮的結果。說出;“我和xx一樣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動:
在活動室,鼓勵幼兒可以找任何物體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語言表述出來,如:我比畫高,畫比我矮;我和欄桿比,我高、欄桿矮等等。提醒幼兒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較。
五、評價要素
是否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發現高矮的相對性。
六、活動建議
1、回家和爸爸、媽媽分別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三個人一起比高矮,該怎樣比?把比的方法告訴大家。
【優秀的教案】相關文章:
牧童優秀教案優秀03-28
‘教案’祝福優秀教案01-02
背影優秀教案08-25
體育優秀教案10-22
《勸學》的優秀教案03-02
牧童優秀教案03-05
吆喝優秀教案03-07
《蜜蜂》優秀教案03-07
白鵝優秀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