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 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活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奮斗,對土地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人們不會忘記,當年走投無路漂泊謀生的農人身懷的“家鄉土”;人們不會忘記,蟄居海外的僑裔床頭上珍藏的“鄉井土”;人們不會忘記,“寸金橋”上的民眾抱著“寸土當金與伊打,誓與國土一起存亡”的信念……歲月悠悠,能沖淡許多記憶,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與悲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誓言》,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視頻:《土地的誓言》視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么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后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1.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后在班上研討: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
五、拓展延伸創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描寫贊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創作靈感)
3.課下搜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弦,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賞析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么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土地的誓言》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品味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翻看《中國歷史填充圖冊》,分析通遼市在一九三一年的歸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師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們通遼市歸吉林省管轄,一九三一年日本關東軍攻炸沈陽,不到半年侵占東北三省,我們通遼市也包括在內。當我們的先輩們背井離鄉,離開故土家園十年的時候。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離開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強烈的渴望回到家園?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先輩當時的心境,隨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對家園,抒發對《土地的誓言》(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組,結合課文內容及所了解的東北信息,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
2、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出示投影片)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對故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解決自學疑問,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他召喚我回去。
(小組四個人討論匯報,輪流有感情的朗讀句子,類似句子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小結討論內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換詞語就不能準確表達情感
[問題二]:(1)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小結討論內容:理解散文還要明確作者表達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
五、反思總結
1、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總結自己寫作體會。
六、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土地上發生的美好往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在我們這片灑滿熱血的土地上,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七、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2、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他的情感。字數不限。(寫過的可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
對故鄉的熱愛、
懷念、眷戀之情
豐富的物產
優美的景色
傾訴
回到母親(故鄉)的身邊,為她而戰斗而犧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的認識到:
一、語文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
《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的學習,沒有歷史、音樂、地理學科的輔助學生很難接受,單純在語文學科范圍內學特別枯燥無味。通過教師設計課前鞏固翻閱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了解東北三省,頭腦中有印象及淪陷的歷史經過,課中很好的體會被淪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課時讓學生接觸地理知識,了解我們通遼市歷史上歸吉林省管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看到學生不愿讀書、寫作業,卻有興趣唱歌、抄歌詞,故與音樂老師借資料給學生,投其所好,課上讓其唱、讀,給其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順理成章的'引導他們去寫作,使其有內容可寫,有格式可依。音樂的旋律使學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覺中促使他們愿學、樂學、愛學、學好。
二、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導演
教師在課前周密的設計環節固然很重要,但是實施是關鍵,它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本課教師設計的環節,都將學生自然推倒演員的位置上,教師的不適時機的引導,教師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導入遙遠的戰爭年代,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有引導學生入境,將課文的內容清楚的理解;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發揮創新寫作,教師時刻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盡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尤為重要
本篇課文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如按舊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學生無味的聽講,這節課只能講結構層次,語言特點,學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篇課文僅用二十五分鐘左右時間,這樣,留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創新寫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土地的誓言》教案3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于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的強烈思念之情。調子是悲愴的。
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情感,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對于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師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21世紀的信息社會,網絡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我們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本課將實驗由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當堂檢索。
教學創意:
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由教師指導,自主獲取知識,擴展課堂教學;配以音樂感染學生。
教學結構:
情境導入
整體感知品味精彩語句擴展思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
投影儀、計算機lanstar教學軟件、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
(播放《松花江上》)
《土地的誓言》教案4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資料,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端木蕻良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閱讀提示”給課文做批注。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欣賞一個美麗的地方,看完后,談談你的感受。(出示東北地區的美麗圖片。)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這個地方被日本人的鐵蹄所踐踏,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那個時候人們內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東北流亡作家的愛國熾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1、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等。
2、東北作家群。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3、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4、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后多種形式讀寫。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嗥鳴(háo) 讕語(lán) 斑斕(lán)
怪誕(dàn) 漿液(yè)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蚱蜢(zhàměng) 污_(huì) 白樺樹(huà)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熾痛:熱烈而深切。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斑斕:燦爛多彩。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怪誕:奇怪,古怪。 亙古:遠古。
污垢:骯臟的東西。
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傾聽誓言,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認真欣賞課文朗讀視頻,整體感知內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斗而犧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點撥: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烈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討論:本文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感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活動二:大聲朗讀,觸摸摯愛的土地
同學們,當我們的國土淪喪時,你不悲痛嗎?當我們的人民被蹂躪時,你不傷心嗎?下面請你帶著對祖國的熱愛,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給課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問題,然后小組內交流。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怎樣的?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1)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美麗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故鄉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土壤的香氣便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天空清亮透明,勞動的聲音從這頭響到那頭。秋天,銀線似的蛛絲在牛角上掛著”。
2)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富饒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
3)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我生活過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
4)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神秘獨特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總結:文中許多描寫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疊現出家鄉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讓人怎能不熱愛這片關東原野?
2、作者說“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你從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來?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這時我聽到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
“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動三:涵詠品味,體會強烈的抒情
同學們,作者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作者不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聲呼告,還用了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我們涵詠品味語句,體會文章強烈的抒情,然后圍繞下面問題進行智力搶答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1、“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兩句話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這幾句話反復出現“當我……的時候”,有什么作用?
點撥:這幾句話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有利于抒發內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怎樣的特點?
點撥:選擇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句式構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對東北家鄉的熱愛之情。
4、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點撥: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活動四: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大量物產、景色有什么作用?
點撥:作者把故鄉寫得如此美好,如此豐饒,能讓我們更愛她,并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憤。這更能激起我們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復故鄉的美好的信念和決心。
2、“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之情。表明“我”將抗擊侵略者,為保衛家鄉犧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終能獲勝的堅定信念。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的含義?
點撥:“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4、怎樣理解文中“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個詞語的含義?
點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歡笑,是為了說明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其實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5、“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點撥:這句話是說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6、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點撥: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活動五:拓展閱讀,激發愛國熱情
同學們,當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作家、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與敵人斗爭,抒發愛國之情,現在,我們欣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希望我們學習作者那種對故鄉、對土地、對祖國熾熱的愛,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六、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學校的感情。
2、背誦課文中喜愛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故鄉美麗、富饒
傾訴:熱愛、懷念、眷戀故鄉
誓言:回到故鄉身邊,為她戰斗
《土地的誓言》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滿族,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作家。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課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于是他們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輕人帶著對故土的懷念,飽含著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憤,廣泛描繪了發生在那片廣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難與掙扎、覺醒與奮起。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作者懷著濃濃的鄉愁及悲憤之情,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寫下了此文。
三、理解詞義
1、摯痛:誠懇而深切。
2、斑斕:燦爛多彩。
3、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4、怪誕:荒誕離奇;古怪。
5、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處流淌;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_:骯臟的東西。
8、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
第二部分(②):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
五、問題歸納
1、“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摯痛的熱愛”。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在結構上總領第①段,在內容上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熾痛的熱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泛濫”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泛濫”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貶義,這里貶義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激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
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應該回去”“必須回去”三個短語的順序能否顛倒?
不能調換,“不得不回去”帶有強迫的意味,“應該回去”表示理所當然,“必須回去”則帶有命令的口氣。這三個短語語氣逐漸加強,態度愈加堅決,情感表露也愈加濃烈。
5、“紅熟的漿液”指的是什么?
“紅熟的漿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強調精神與土地的契合,體現出作者對土地的無限熱愛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這句話的含義。
運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這時我起來,找尋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鄉。”這句話。
描寫家鄉的美好天空,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8、“埋葬”在句中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表達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憤的心緒。
9、“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_和恥辱。”如何理解這幾句話?
這是作者對土地發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達了作者堅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難屈服的壯志。“我的墳前”表明作者愿為了故鄉,死而后已的壯志。
10、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繪。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的景物、物產,并采用景物、物產的疊加,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運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強烈地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案5
教學目標:
1、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3、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方式: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語: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于東北大地,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訂正字音:端木蕻良熾痛胸膛噴涌泛濫白樺林嗥鳴山澗斑斕碾豐饒污穢讕語怪誕亙古默契田壟蚱蜢鎬頭
四、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要求:
1、標出你有疑問的字詞和語句。
2、標出你喜歡和深受感動的語句。
五、整體感知:
1、主要內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容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2、結構特點: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的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六、問題討論:
1、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么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氣在田野里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里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
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小組討論: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4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七、歸納主旨:作者通過抒發對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八:欣賞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九:布置作業:
《土地的誓言》教案6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測、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同學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測、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布置】
1課時。
【公開課教案】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同學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身的感受,創設情境。
三、配樂范讀,同學朗讀
1、要求: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掌握和處置;畫出自身深受震動的句子或詞語。
2、同學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3、同學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身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四、自主研讀與賞析
1、同學結合課文內容和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掌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發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同學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同學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⑴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⑵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⑶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發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身對課文情感的掌握。
五、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同學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同學小組充沛研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同學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示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身堅強的誓言。
3、同學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同學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和自身的情感體驗。
六、作業設計
1、謄寫生字詞。
2、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隨筆,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案7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己的感受,創設情境。
三、配樂范讀,學生朗讀
1、(要求)a.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c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2、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3、 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四、自主研讀與賞析
1、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A、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B、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C、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五、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六、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詞。
2、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隨筆,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教案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歌曲),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后教師總結導入)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我們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閱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c、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2、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3、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三、研討賞析:
1、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四、探究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四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強烈。它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五、作業布置:
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字數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案9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法指導】
1.寫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過關鍵詞語體會蘊含的感情。
2.通過反復朗讀,揣摩重要句子,小組討論,大膽質疑。
預習導學
一.基礎常識積累
1.字詞(除課后讀寫及課下注釋外)我還發現
2.關于作者
二.結構內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復述)
三.思想主題感悟(我最想說的話)
四.寫作特色欣賞評點(可在書上做批注)
1、本文在寫作上最值得我欣賞和借鑒的地方
2、我也懷疑權威,大膽指出不足
五.預習小結。
1.我給自己的預習評價()
2、課文必讀匯報,我讀一遍需()分鐘
3、對不起,我還有問題。
課堂研討,合作展示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創設特定氣氛。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師生同讀文章,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研讀品味,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2.作者面對土地發出了怎樣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3.作者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誓言?
4.他的家鄉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5.他對故鄉有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五、拓展延伸,總結存儲
1、美文推薦,欣賞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選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2、總結存儲:
同學們,“九一八”已成過去,它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我們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絕不允許歷史重演,“少年偉大則國偉大”請大家起立,一起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知識鏈接:
一、端木蕻[hóng]良(1912.9.25——1996.10.5)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1912年9月25日生于遼寧昌圖。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歲。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為世人所流傳。
二、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后,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于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愿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土地的誓言》教案10
【學習目標】
1.扎實字詞,增加詞匯積累。
2.品味文章蘊藏的復雜情感。
3.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語言。
4. 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學習重點】
作者情感的把握。
【學習難點】
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語言。
【課前準備】
發放預習任務單,學生在此指導下進行預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師: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感受著腔腔愛國心。其實,記住每一個國恥日也是我們愛國的表現。在我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日子。(幻燈片投示)
2.投示:1931.9.18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毀南滿鐵路,挑起事端,并于當晚10點20分突襲東北軍北營駐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3.(播放圖片)
師:“九一八事變”, 使東北遼闊美麗的江山沃土盡陷日軍鐵蹄之下,一時民生凋蔽,四野荒蕪,淪亡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無數百姓為免遭日軍的蹂躪而逃離家園。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變”過去整整十周年之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外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家端木蕻良懷著痛失家園,渴念故土的強烈感情寫下了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板書: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二、預習交流,自學生疑
1.作者簡介
學生交流,教師歸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省昌圖縣人,現代作家,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補充筆名由來。
三、整體感知,師生釋疑
聽讀課文,思考感知:
1.關注重點字詞。
2.認真體會,你發現文中都蘊涵著哪些情感?
(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學生聽錄音感知,之后進行交流。
1.字詞檢測
字詞檢查
A讀準字音
1)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2)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3)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B寫對字形
4)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悠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風。
C選好詞語
5)在那田壟里(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 回響 B 飄蕩 C埋葬
6)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 B 涌動C泛濫
2.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四、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1.主問題研討
文章中哪些語言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請勾畫出相關詞句并賞析。
1)學生研讀文章,之后交流。
重點語句賞析示例:
A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個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會感到她在跳躍,和我的心的跳躍是一樣的。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母親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擬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 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B 在那田壟里(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回響 B 飄蕩 C埋葬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B 涌動C 泛濫
(充滿感情色彩的詞語→喪失土地的悲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現力。)
C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
《土地的誓言》教案11
端木蕻良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并掌握“熾痛、嗥鳴、斑斕、讕語、亙古、默契”等詞語;背誦精彩片斷,理解修辭的運用;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朗讀、背誦。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
教學重點: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方法:朗讀、分組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分組討論)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2.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么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五、板書:
教學后記:土地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結合《最后一課》來講。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來導入。文章是寫事變過去十年后,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難的時候。用聯系時代背景,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教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東北的物產及淪陷的歷史資料;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九一八事變資料介紹,(課前3分鐘)讓學生談感受。
教師講述: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來聆聽一下作者的心聲。然后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指名學生朗讀。
三、課堂學習研討
活動一:聽一聽,感受故鄉美。
邊聽邊思考:
1.概括兩段內容.
2.東北給你怎樣的印象?(提示:劃出各段中有關描寫故鄉景物的語句,然后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注: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東北的物產豐富,
明確:
1.(1)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心為此熱血沸騰。(2)故鄉的美好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出誓言,為故鄉母親戰斗犧牲。
2.東北物產豐富、美麗、豐饒(板書)。
小結:從圖片中,我們欣賞到了東北的景物美、文化美。而在作家端木蕻良的筆下則展示的更加具體形象。
活動二:讀一讀,感悟故鄉美。(小組合作學習)
精讀課文“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思考: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和物產?
2.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手段描寫這些景物和物產的?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提示:可以從詞語的運用、句式、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
3.有人認為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等”。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要求:以四人或兩人為一小組,每人說一個內容,先讀段落,再交流討論兩個問題,然后班上集體評價,教師點撥。(注:學生在交流時,教師巡回指導。)
明確:
1.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描繪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1)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
(2)調動了視覺。如:“參天碧綠的白樺林”“紅布似的高粱”中“碧綠”、“紅”。
(3)運用了嗅覺。如:“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中“松香氣味”。
(4)運用了聽覺。“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中“聽見脆響”。從各種角度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5)運用短語,如:“參天碧綠、標直漂亮”。形容東北地區的事物,表現東北的廣闊。
3.運用一系列的物象和形容詞,一覽無余地給我們展現了整個關東原野的美麗景象,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力,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熱愛之情。讓人仿佛看到東北的人們趕著馬車、拉著糧食在大道上跑著的情景。
齊讀這個片段,感受東北的美麗,感受作者的情懷。
第二段景物:(1)“在春天……從這頭響到那頭。”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調動了嗅覺、視覺。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2)“秋天,銀線似的蛛絲……響著。”這里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調動了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展現了秋天豐收的景象。
小結:作者調動了各種手段,描繪了東北美麗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之情。可是這么美的`景物卻被日本糟蹋得不成樣子,變得蕭索和凄涼,從而使作者變得憂傷和憤怒。(板書:變蕭索凄涼)
活動三:品一品,眷念故鄉美。
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打動你,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請找出來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喜歡的理由。可以用我喜歡,因為這里用了
的句式回答。
學生品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明確:(找出三句以上即可)
(1)我喜歡“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其中“熾痛”二字用得好,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這里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濫奔流,從而用“泛濫”一詞來形容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4)“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埋葬”一詞用得好,日本沒來之前,東北是美好的,因此,作者是快樂的但是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變得一片凄涼,作者被迫遠離家鄉,作者是痛苦的,因此用埋葬好.
(5)“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這里對土地以“你”相稱,用了呼告的手法,把對土地重新獲得自由解放的迫切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6)為了它,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句話寫出了作者愿付出一切解放家鄉的決心。
學生齊讀第二段中部分句子。板書:戰斗到底,解放站立。
小結:作者的感情多么強烈啊!是的,當抗日烽火然遍大中國大地時,光未然面對黃河寫下了《黃河頌》;當法國阿爾薩斯遭受普軍侵占,都德面對失去國土的沉痛寫下了《最后一課》;九一八事變已過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外的東北人們依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面對失去的關東原野,寫下了《土地的誓言》。
活動四:抒一抒,故鄉會更美。
請你模仿本文的寫法,用一段優美的語言將你的故鄉描繪出來,或者用你的彩筆把你的故鄉畫出來,以此來表達你對家鄉的贊美之情。(150字左右)。
注:(課前寫作,課上展示,并作出評價。)
四、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土地的誓言》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作者熾痛的熱愛,他懷著一顆滾燙的心,決心為土地的解放戰斗到底。作為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更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同學們一起欣賞祖海的《生我養我的土地》。
五、作業布置:
1.摘抄本文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并做些點評。
3.達標練習:練習反饋及拓展延伸鞏固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美麗蕭索
土地{變
豐饒凄涼
誓言:戰斗到底解放站立
梅花三弄
《土地的誓言》教案13
【教學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歌曲欣賞《松花江上》
2、 東北特產
二、 作者介紹
三、 寫作背景:“九·一八”事變
四、 整體介紹
五、 讀準字音,掌握詞語的意思
六、 文章結構
七、 問題討論:
1、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2、 怎樣理解:“我常常……熱情。”中“泛濫”與“埋葬”兩個詞的確切含義?
3、 本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特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這么多嗎?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結尾一句的含義是什么?
6、 “當我記起……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標題“土地的誓言”?
8、 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大地的稱呼會改變?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愛這塊土地》
《土地的誓言》教案14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語句。
3、培養并提升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系列風景圖片:請看,這里(白樺林、紅高梁、人參、貂皮、鹿茸),更有廣袤的黑色的土地。
知道這是哪里嗎?明確:東北。
2.導入課題
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板書),他的家鄉就在東北。他懷著對家鄉土地的一腔深情,寫下了一篇抒情散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土地的誓言”。(板書,領讀文題)
3.解讀文題
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想起哪些問題呢?(誰的誓言?什么誓言?)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課文。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讀到你喜歡的地方畫出來,并放聲朗讀。
4.交流品讀
剛才大家讀得都很投入,相信你對這片土地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印象,現在請你來說:這是一片的土地!(出示,手指屏幕)
學生各抒己見。(暫不展開)(3人左右)
(二)認識土地的美麗、豐饒
4.首先我們來領略一下她的美麗、豐饒。(板書)文中哪些地方描繪了這塊土地的美麗、豐饒呢?
描繪到的語句是不是比較多?那你就告訴大家在第幾段,從哪一句開始到哪一句結束吧?(找得對嗎?)(有沒有補充?)
5.這么美麗、豐饒的土地,這么豐富的景色描寫,我們以第一段中的文字為例(投影),讀一讀: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美感呢?(自己朗讀,體會一下)
請你選擇自己讀起來感覺最好的一兩句,給大家讀一讀。
6.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帶著熱愛、懷念的感情,想象著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讀一讀這些繪聲繪色的文字。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三)認識土地的歡樂、恥辱
7.同學們,作者熱愛、懷念著這片土地,難道僅僅因為她是個美麗、豐饒的地方嗎?(提示:作者還描寫到了這塊土地上的什么情景?)(家鄉生養了他,家鄉的土地上印下了他無數的`腳印)
文中哪些語言再現了他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場景呢?(投影文中語言)
8.作者是帶著什么心情來回憶這些生活場景的呢?(學生思考時老師可范讀)(快樂)
9.這部分描寫中好像有一個詞與“快樂”的氛圍格格不入,發現了嗎?(“埋葬”)一般用于什么?用在這里恰當嗎?為什么會用“埋葬”?(“九一八”)過渡
10.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學生說,老師補充:1931年9月18日,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這一天,對我國早已虎視眈眈的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對東北的侵略,東北淪陷了,東北人民從此成了亡國奴。)
11.那么在回憶家鄉的美好情景時,除了對家鄉土地熱愛和懷念之外,作者還會帶著什么心情呢?
(小結:這么說來,作者在回憶家鄉的土地時的心情,也許是完全沉浸在美好中的熱愛、歡樂,也許還帶著憂傷和沉重。)
12.下面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情感體會,分組朗讀第二段中回憶的文字,一組讀曾經的生活,一組讀春天的生機,一組讀秋天的收獲。(投影文中語言)比一比,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齊讀“多么美麗,多么豐饒”。
13.大家讀得都很好,注意到后面的省略號了嗎?你還會發出怎樣的贊嘆呢?(手指屏幕:多么續說“多么”句。
但是,“九一八”之后,這塊土地就被無情地打上了哪些印跡呢?(手指黑板)(提示:文中有沒有這樣的語言?)指名答。(污穢、恥辱)(板書)
三、觸摸情感脈搏
(一)體悟情感
1.接下來讓我們跟隨一曲《松花江上》來感受那慘痛的歷史吧!
2.(語調低沉)作者不得不離開了家鄉,在關內流浪,但他何曾忘記自己的家鄉?請看他的筆名“端木蕻良”,“蕻良”,它能讓我們想起東北黑土地上的——紅高粱。紅高粱,代表了他的家鄉。家鄉就嵌在他的名字中,家鄉更深深地嵌在了他的心頭上!
在文中,作者情難自抑,他縱情地傾訴著對家鄉土地的一片深情。請再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抒情的語句,一邊畫一邊動情地朗讀。
3.請讀出你畫出的抒情句,說說:這是一片令“我的土地!
學生讀、說。
隨機指導朗讀:他讀得怎么樣?
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句:
“熾痛”:熱烈而深切。什么意思?為什么?(十年了,有家不能歸,有鄉不能回)
“泛濫”:一般用于何處?(洪水)這里是來表現什么?
4.看來同學們已經被作者對土地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了。老師也選擇了其中一些,讓我們一起再來用心地朗讀吧。(投影,突出關鍵詞)
出示多個抒情句,配樂齊讀。(大家讀得真投入!)
(二)傾聽誓言
5.播放歷史視頻,旁白:同學們,在春天,東風吹起的時候,關東原野土壤的香氣在田野里飄揚,白樺林參天碧綠,紅高粱一望無垠,馬兒在歡快地奔跑,鹿群在悠閑地散步,人們在田間幸福地勞作……可是,可是!
看完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作者內心郁積了十年、火一般熾熱的情感更加無法遏制。現在我們應該知道,課文的題目“土地的誓言”,原來是“作者懷念著家鄉的土地所發出的誓言”呀。
6.這些情感句中哪些是作者震撼人心的錚錚誓言呢?
指名讀。應該怎么讀?(讀出堅定語氣)
哪些詞語能體現出堅定?
還有哪些誓言呢?
7.這堅定的誓言僅僅應該由端木蕻良一人發出嗎?(不!包括全體東北同胞,包括每一個炎黃子孫。)
說得對!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為土地去戰斗,甚至犧牲,我們看到了一顆顆愛國心(畫心)在勃勃地跳動!
接下來讓我們想象自己穿越了歷史的時空,來到那血雨腥風的年代,一起宣讀這擲地有聲的鏗鏘誓言吧!請同學們全體起立,將右手放在胸膛上,莊嚴宣誓,齊!
四、抒寫土地誓言
1.熱愛多情土地
土地,這平凡而又偉大的土地。自古以來,就讓無數的人為她拋頭顱灑熱血:
楚國要淪亡了,屈原寧可投身汨羅江;
異族侵略中原,岳飛高喊“還我河山”;
不少在海外漂泊的炎黃子孫,他們總要懷揣著一把家鄉的泥土,那把土就叫“鄉井土”。鄉井土里,寄托了他們多少思鄉情、愛國意啊!他們“洋裝雖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2.宣讀我的誓言
同學們,我們腳下是堅實的泰州(南京)大地,這塊土地同樣美麗、豐饒。(但,她也曾經有過污穢和恥辱嗎?是什么?(南京大屠殺)知道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是哪一天嗎?(12月13日)記住這慘痛的歷史,珍惜今天的繁榮,)更美好的未來還要靠我們去描畫。那就讓新時代的我們也來對這塊土地發出自己的誓言吧。(簡要地寫上幾句發自肺腑的話語,哪怕一句也可以,比一比,看哪些同學對家鄉的情感最真摯。)
(哪些同學愿意讓老師、同學來見證你的鏗鏘誓言?)(起立,將右手放在你的胸膛上,莊嚴宣誓)(帶頭鼓掌,不要都鼓)(評價:真是激情洋溢啊!態度很堅決!語氣很堅定!情感很熱烈!“我”與土地的關系多么密切呀!)(老師知道還有很多同學想宣讀自己的誓言,就請大家課后交流。)
3.結束語:
同學們對土地的誓言也和課文中的誓言一樣令老師感動。同學們,端木蕻良的家鄉東北美麗、豐饒,我們的家鄉南京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我們的祖國呀,更是江山如畫!希望同學們銘記誓言,練好本領,讓我們的家鄉更美麗,讓我們的祖國更強大!
詩人艾青有一首詩,叫“我愛這土地”,老師就用這首詩中的最后兩句,來結束本節課的學習,一起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五、鏈接土地深情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土地的誓言》教案15
教學目標
1.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系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味作者的豪壯情懷。
2.揣摩本文比喻中蘊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1.精心導入
播放《國歌》的音樂,同學們,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正如歌詞中所說的那樣,是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創作的。她如戰鼓震撼了中國人的心,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保衛和建設自己的家園,克服重重困難,執著向前。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國處在艱難的時候,創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樣也激勵著中國人努力沖破一切困難,奮勇向前。
2.感悟內容
a.如果別人要你向他們介紹我國的'困難處境,我國的國民雄健的兩種情況時,那么你會怎么讀標題?
(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都重讀)
b.如果要鼓勵你的同胞挺起胸膛來戰勝困難,那么你又怎么讀標題呢?哪個詞語該重讀?(“雄健的國民”重讀)
c.再讀課文,將體會結合起來。
d.下面研究一下,國民為什么能雄健,先讀課文,要求讀準子音
e.國民為什么能“雄健”?同學們采集課文說話,這樣說:國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為他們……。
f.選讀課文,選取你最喜歡的內容,讀給大家聽,并談談理由。
g.明確雄健的含義。
投影
比喻長江大河──民族生命進程
揚子江、黃河──中華民族歷史進程
浩浩蕩蕩──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平原無際,一瀉萬里──中華民族歷史順利發展
曲折回徊,崎嶇險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
濁流滾滾,一瀉萬里──中華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結:
作者在通篇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戰勝困難。(播放課件)這雄健精神是: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勇往直前。
3.朗讀體味
a:下面一個人讀一段,請五個學生讀。
b:四人小組討論,哪個同學讀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鐘后,派代表發言。
c:分部朗讀:男、女個一名擔任領讀,讀第一段。第二段由全體女同學朗讀。男同學讀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輪讀。第五段由領讀來讀首句,后幾句由男女生齊讀。
體味反思質疑交流
1.閱讀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
2.“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體驗過這樣的美趣嗎?
總結:同學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乃至每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就是要靠雄健精神;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像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那樣勇往無前。
延伸作業
模仿課文,用比喻手法寫一段話,說一個道理。
【《土地的誓言》教案】相關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案01-02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02-24
《土地的誓言》教案(推薦)08-26
土地的誓言教案01-04
土地的誓言12-08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5篇02-24
土地的誓言教案212-08
土地的誓言教案112-08
土地的誓言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