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中對》教案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隆中對》的教案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語境準確的說出課文中文言詞語的一次多義,辨析、說出詞類活用象。
2、能夠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通過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歸納要旨及戰略方針。
4、交流總結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寫法。
學習重點:
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較好的文言語感,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難點:
1、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2、探究本文在謀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1、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晉朝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學家。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入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此書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
2、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對,回答,應對。古代臣民回答統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堵≈袑Α肥莿湓诠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3、文言積累。
(1)給下面句中劃橫線的字注音。
好為《梁父吟》()時人莫之許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凡三往()
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猶未已()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利盡南海()
總攬英雄()保其巖阻()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遂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存恤()帝室之胄()簞食壺漿()
。2)積累通假字
欲信大義于天下()自董卓已來()
。3)特殊句式積累
時人莫之許也()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句
君與俱來()句
4、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研討第一、二自然段
1、范讀課文的。
2、結合重點詞語翻譯課文。
躬隴畝好每
時莫之許友善信然
屯器謂……曰與俱來
就見屈致枉駕顧
3、問題探究。
第一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說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并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1、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學習研討第三自然段
1、范讀課文的。
2、結合重點詞語翻譯課文。
由是遂詣凡
乃見因屏漢室
傾頹竊命孤度德量力
信用猖獗已
計安
3、問題探究。
“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度和心情?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
明確:五個宇表明了劉備此時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態度謙虛誠懇,語氣委婉有致,措辭簡明得體。分三層意思:
(1)概述當前政治形勢,站在漢王朝的立場,對曹操等人表示了強烈的憤恨,對漢王朝的命運表示深切關注。
(2)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儼然以興復漢室、剪除奸惡為己任。
(3)表明幾次相訪的意圖,詢問諸葛亮除奸興漢的大計。
這番表白,恰合諸葛亮的抱負,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對策”。
4、概括段意。
學習研討第四自然段
一、范讀課文的。
二、結合重點詞語翻譯課文。
已來不可勝數眾寡非臨…,抑亦
謀挾令諸侯爭鋒
國險而民附援囹利盡
此用武之國殆資險塞天府之土
因暗弱殷存恤
胃信義著總攬巖阻
戎夷越修政理身簞食壺漿
三、問題探究。
1.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里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奸興漢的大計。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2.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3.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于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并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
4.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么?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
5.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信息傳達給了劉備。
6.為什么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明確:由于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
7.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
“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8、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略方針?根據中什么?
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根據:占據荊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概括段意。
學習研討第五、六自然段
1、范讀課文的。
2、結合重點詞語翻譯課文。
3、問題探究。
。1)寫關、張不悅和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
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2)分析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劉備:是一個思賢若渴、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是一個自視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謀臣形象
4、寫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從正面和側面來表現諸葛亮的?
諸葛亮隱居(正面描寫)
徐庶舉薦(側面描寫)
劉備與諸葛亮對話(正面描寫)
關張不悅(側面描寫)
5、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劉備往見,諸葛亮詳陳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 篇2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和學習“記言”的史家筆法。
2.鞏固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諸葛亮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1.本文“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再現了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鮮明的特色,值得體會與學習。
2.在學習中,除繼續鞏固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以外,還可選取不同版本進行比較閱讀,更為深入地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把握人物形象,領略人物魅力。
3.進一步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積累文言詞匯,背誦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組織合作學習,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同時鼓勵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勵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觀賞視頻,導入新課學習。
1.多媒體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片斷。
2.請同學們說一說,電視劇講的是什么內容?
明確:三國時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真正的收獲是什么?同學們知道嗎?
明確:是諸葛亮在隆中為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4.老師評價,導入新課學習。
正所謂“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走進陳壽的《三國志》,去重溫那一次偉大的會談吧!
二、走進課文,合作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讀,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
準確斷句如:長句“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等。
3.長句不多,容易讀順暢,齊讀課文。
正音:好(hào)為樂(yuè)毅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簞(dān)食壺漿
4.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結合注解聽讀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層次。不太理解的詞句,就勾畫下來共同討論。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勾畫。
(2)請同學概括文章層次內容。
明確:(參考)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紹諸葛亮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顧茅廬后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5<6段)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感受。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詞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等
三、品讀對話,領略智者胸懷。
1.課文最后,劉備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是什么讓劉備有如此之感受呢?
學生可能會說:是諸葛亮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諸葛亮的籌劃很有道理,是諸葛亮的分析堅定了劉備的信心,等等。
2.老師適時引導:隆中對的關鍵就在于劉備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下面就讓我們分小組進行品讀,參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會從對話中發現些什么?
3.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重點閱讀課文第4段,共同發現。教師巡回指導,可參與到其中一個小組的討論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學習的探究成果,提高閱讀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內容。
學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們發現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理由是當時北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有百萬之眾”,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的。只有荊州的占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諸葛亮分析:劉備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占領荊益。另外,“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且荊州四通八達,“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于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有利于成就霸業。
我們發現諸葛亮確實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劉備見諸葛亮之前已經失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興復漢室的信心。
5.老師恰當評價,引導同學進行深入地探討:這些發現很好地體現了“隆中對策”的作用,那么,諸葛亮除了為劉備謀得成就霸業的根據地外,還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他的雄才偉略呢?
學生再次回到課文,進行思考討論。
諸葛亮提出了一條至關重要的建議,那就是——北拒曹操,東聯孫權的戰略主張。這條主張說明了諸葛亮的目光遠大,身居荒野而心懷天下。因為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只在與東吳聯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業。
“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第二課時
一、比較閱讀,豐富認知視野。
1.上節課我們觀看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是改編自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它又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創作的。下面我們來讀一讀小說里的文字,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呢?
2.下發小說片段,學生閱讀,討論。
3.交流閱讀感受,老師適時評價。
學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注重細節的文學性,而史籍則重在記人物的語言。
老師可點示一下:“記言”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作者通過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小說的細節描繪和文學加工的作用:如增強可讀性等等。還可引導學生對照課文,看看小說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加工,為什么要這樣加工,以便更好地體會不同體裁的特點。如:小說細致描寫了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也表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又如:小說詳細加工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后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更好地襯托了劉備的真摯情義。
課文僅從語言上刻畫了諸葛亮的形象,而小說還從多方面展現了諸葛亮的個性,如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范。這樣再回到課文中,對諸葛亮的認識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了。比如:他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質疑,另外還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再如: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說明他不追名逐利,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風采。
1.看來,不同的版本還能觸類旁通,通過小說和史籍的對比閱讀,我們還有了對人物的很多新發現。讀了《隆中對》,又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練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此項旨在引導學生的個性評價,鼓勵多角度,同時訓練口頭表達的精煉順暢。
2.同學們談感受。
學生可能談到的內容:智慧謀略方面,悲劇命運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鎮定兼具溫情方面,傳說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師小結。
每個人眼中的諸葛亮都是各具豐采的,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多搜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對他的評價,更好地認識他,使自己心中的諸葛亮形象更加豐滿。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 篇4
一、課文題解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后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皩Α保窍聦ι系幕卮,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后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后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并據此以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的遠見,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結構內容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諸葛亮的遠大抱負,使人們對他有初步的認識。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敘述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從側面進一步寫諸葛亮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諸葛亮隆中對策。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并推測了未來形勢的發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寫劉備非常重視諸葛亮的才能。
課文中諸葛亮的規劃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嚴密的說理論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戰勝袁紹,以弱制勝,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經“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國險而民附”,“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然后基于對形勢的分析,他規劃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荊州;第二步奪取“劉璋暗弱”的益州,以荊、益兩州作根據地;最后,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實現消滅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說理方法。
四、課文中心與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文章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后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動嚴密。
五、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面表現。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后“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后,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六、簡潔生動的語言
課文語言簡潔流暢,生動準確,樸素自然。
如劉備對諸葛亮隆中決策的反應只用一個字“善!”便將劉備的感動,敬佩、贊嘆之情充分表達了出來,真可以說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國演義》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顧草廬,而在《三國志》中僅用了五個字:“凡三往,乃見!眲涞乃假t如渴,虔敬、殷勤,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許,謹慎持重的心理、神態、身份特點都概括天遺地表達出來了,真是言簡意賅,一字不可增刪。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挾天子以令諸侯”、“猶魚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語匯一直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七、教學設計示例
一、備讀,內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范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課后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容,并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八、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自由發表看法。
4.鼓勵課后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文言語感。
2、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一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
【教學難點】
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教學過程】
《隆中對》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用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教師提問:"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請問,你的腦海里都裝著三國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后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
2、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
主遂詣亮()傾頹()隴畝()不可勝數()
樂毅()欲信大義()存恤()帝室之胄()
潁川()殆()劉璋()北據漢沔()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堵≈袑Α肥菨h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2、結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模最大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各地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最大,占有現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占有現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占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占有現在陜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占有現在的.四川。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最強的軍閥。劉備靠鎮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容。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學生結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烹]: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坪茫篽ǎo,喜歡。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稍劊簓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势粒篵ǐng,屏棄,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頹:tuí,崩壞,倒塌。
、潭龋篸uó,估計、衡量。⑼信:通"伸",伸張。⑽用:因(此)。
、喜保侯嶔な艽。和現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⑿勝:shēng,盡。
⒀數:shǔ,計算。⒁挾:xié,挾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詴篻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在通常和別的詞結合作名詞用。⒆暗:àn,昏暗,愚昧。
、匾螅簓īn,富裕。
2、學生熟讀并翻譯課文。
四、達標提升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倜孔源擞诠苤、樂毅()
、谛焓娤戎,先主器之()
、鄞舜焖再Y將軍()
④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葜^為信然()
、薮巳丝删鸵姡ǎ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來
B欲信大義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西和諸戎,南撫吳越
3、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
B時人莫之許也高可二黍許
C惟博陵崔川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項的是()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5、(1)《隆中對》節選自《》,作者,字,朝史學家。所著《》記載了三國的歷史。
(2)曹操比于袁紹,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語境準確的說出課文中文言詞語的一次多義,辨析、說出詞類活用現象。
2、能夠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通過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歸納要旨及戰略方針。
4、交流總結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寫法。
【學習重點】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諸葛亮對當時時局的超前分析和應對策略的提出。
【學習難點】
了解作者從正面和側面來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寫法。
【學法導引】
嘗試“角色演讀”法學習,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有選擇地扮演角色,發揮自己“主角”的作用。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
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知識鏈接】
1、教材分析
課文節選的《隆中對》片斷集中表現了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作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把智、誠作為我們后人終身追求的典范。
2、社會形勢
東漢末年,朝廷中政治腐敗,民間爆發黃巾起義,許多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較為強大的有袁紹、劉表、孫堅、呂布、張魯、劉璋、曹操等,而漢室皇族后裔的劉備也有匡漢室之志。劉備靠鎮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屯兵于新野縣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學習過程】
一、課前導學
基礎知識
(1)通假字
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缺點】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檢”,挑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詞類活用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名詞作動詞:用簞盛,用壺裝】
(3)古今異義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古:常常;今:每當】
此人可就見【古:接近,趨向;今:副詞,表結果】
將軍宜枉駕顧之【古:拜訪;今:照顧,回顧】
主上蒙塵【蒙受風光,專指皇帝遭難出;今:蒙上灰塵】
遂用猖獗【古:失;今:猖狂】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陽,天日】
二、課堂導學
1、諸葛亮怎樣分析當時形勢?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
曹操:
孫權:
劉表:
劉璋:
張魯:
2、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
3、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略方針?根據是什么?
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
諸葛亮先論述了占據荊州的必要性:
再論述占據荊州的可能性:
最后論述占據益州的可能性:
4、分析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劉備:是一個思賢若渴、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是一個自視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謀臣形象
5、體會作者從正面和側面來表現諸葛亮的寫作方法。
從各個方面描寫刻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從正面寫他的非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則從側面來寫。請再找出文中正面和側面描寫的例子。
【《隆中對》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隆中對原文及翻譯11-30
關于《隆中對》譯文04-25
隆中對教學反思04-07
《隆中對》讀書筆記04-26
《隆中對》文言文教學反思09-02
《風箏》教案設計02-14
回聲教案設計02-04
《心聲》教案設計02-04
《燈光》教案設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