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論語教案設計

時間:2022-12-28 10:21:38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十則教案設計(通用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十則教案設計(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十則教案設計(通用8篇)

  論語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見賢思齊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教案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選文中的`十則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讀字詞、積累文言詞匯。

  2、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3、整理、積累成語、短語等語言材料。

  過程與方法目標:1、誦讀 2、合作 探討 3、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態度 人生修養

  教學重、難點:

  揣摩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淺談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學情分析:語言簡練,含義深遠,因學生出次接觸文言文所以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精講,學生要熟記深思牢記。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孔子的有關資料。

  教具準備:朗讀磁帶、幻燈片

  教學過程:

  論語教案設計 篇3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關于孔子和《論語》(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預習: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教師明確有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結合課下注釋,串譯課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見賢思齊”章:見賢思齊、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擇善者而師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須堅強并且有仁愛之心,并能堅持到底。

  D、“歲寒”章:學會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艱難。

  E、“子貢問”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強加于別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5、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6、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7、學生跟著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課堂總結:學生小結本節內容

  五、 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六、 板書設計:

  七、 課后反思:

  論語教案設計 篇4

  一、復習檢查:

  1、注音、釋義:

  說 信 慍 三省

  2、翻譯句子: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會現象。

  四、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怎樣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從“我的學習方法”或“我從《論語》學到很多”兩個題目中任選取一個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論語或格言中關于學習方法的句子,字數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業:

  完成寫作練習

  六、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學習方法:1、3、4、

  學習態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課后反思:

  論語教案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不知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于《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論語教案設計 篇6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4、背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歷史的長空中,群星璀璨。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時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經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顆巨星卻歷經千年的風雨而愈加輝煌燦爛。他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

  二、走進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fù東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后人所稱道

  2、《論語》是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屬于語錄體散文集,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從宋朝以來,《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成為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傳不習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業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組合作朗讀,注意朗讀要求

  1、聽讀 2、自讀 3、小組合作朗讀 4、品讀 5、背誦

  五、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理解課文

  六、作業

  抄寫

  第二課時

  一、全班齊讀、學生個別讀,抽查學生能背誦的內容。

  二、小組合作理解課文

  1、分組翻譯,每個小組重點負責1則

  2、小組交流

  3、小組質疑

  4、教師補充,小結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忠心 盡心 信:真誠 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復習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先生說: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卻(但是)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是,此、這。 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賢士;思:想

  齊:即相等,也可釋為“看齊”

  省:反省,亦即比照別人不足之處,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

  譯文: 孔子說:“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看齊,如果見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比喻要經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境中才能體現人的品質。相似的句子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贊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也就是贊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正義的人們。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 之:代這句話 欲:想要 施:施與 于:給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四、朗讀,背誦

  五、作業

  繼續背誦課文,并把不會翻譯的句子找出來,把它翻譯完整。

  第三課時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三、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為: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為:聰明。

  女:同“汝”,讀rǔ,意為:你(第二人稱代詞)

  2、文言虛詞

  而:

  ①順接連詞,表并列或承接關系,意為“并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并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表轉折關系,意為“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為“著”“地”

  例:默而識之(地)

  為(1)wéi以為:把……當作(以:把 為:當作)

  例:可以為師矣

  (2)wéi 是

  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 wèi介詞,意為“替”“為了”

  例: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詞:代指人(第三人稱)、事、物

  例:由,誨,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助詞 ①結構助詞,意為“的”。

  ②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主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簡稱“取獨”)

  例: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詞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揣測或反問語氣。

  例:其恕乎!(表揣測,意為:大概,也許)

  其真無馬邪?(表反問,意為:難道)

  焉(1)句尾語氣詞,無實意。

  (2)代詞,相當于“之”

  例:見賢思齊焉。(代指他,賢德的人)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當于“于之”,意為:在那里)

  則 表承接關系的連詞,意為“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作業:

  1、翻譯

  2、背誦《〈論語〉十則》

  3、課時方案

  論語教案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論語》十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的質疑問難、探究拓展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延伸反思,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設計思路】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自主介紹查閱的資料、展示搜尋的成果,在積累詞匯、疏通文意中各組自主搶答、討論質疑,在交流體驗、歸納拓展中聯系自身的學習實踐、修身做人進行自我對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還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學生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探究反思,所有學習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最后學生自主發言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做到當堂成誦,學會整體感知淺易文言文。

  2、了解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課文意思,學會質疑問難。

  3、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品德修養。

  【教學準備】

  學生了解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稱;查閱孔子、《論語》及儒家學說的有關資料;搜集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語、格言;借助工具書,誦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請同學們說說他們的名字和著作。

  讓學生課外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了解先秦文化對我國幾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現在我們共同學習探究《〈論語〉十則》,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課題。)

  二、課前激勵

  全班同學按座位分為四組,在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比一比、賽一賽,最終名次記入每個人的平時分,每一組表現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組獎勵上閱覽室或電腦室。

  小組比賽的名次與平時分掛鉤,在精神獎勵的刺激下能夠幫助學生擁有自信,為小組爭光的活躍氣氛中鍛煉思維、訓練口語、培養積極性;閱覽室、電腦室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去處,這種獎勵可謂投其所好,還能促使他們養成經常看書和查閱資料的習慣,不斷充實自己。小組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思維火花,形成競爭機制,產生激勵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進取精神。

  三、講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尋成果

  每組派一名代表講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時一分鐘。其他組點評后教師定分。出示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畫面,配以古典音樂,讓學生自主介紹查閱的資料,展示搜尋的成果;教師予以鼓勵,給每組打分,最后出示須重點掌握的文學常識。

  以講小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語言組織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師生互評以促提高,充分利用電腦進行多媒體教學,創設一種學習情境,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的享受。

  四、朗讀比賽

  出示下列詞句,每組派一名學生回答三道讀音測試題,其他同學說理由并正音(音義結合),教師出示正確讀音,然后根據正確率評分。

  不亦說( )乎 不亦樂( )乎 學而不思則罔( ) 人不知而不慍( ) 知之為( )知之 傳( )不習乎 三省( )吾身 為( )人謀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為( )師矣 思而不學則殆( ) 誨女( )知之乎

  教師進行朗讀方法指導,可采用“搖頭晃腦”式,語速稍慢,語調抑揚頓挫,在停頓、節奏、語氣、感情等方面也給予點撥。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進行朗讀比賽,分四組讀完,一組比賽后,其他三組進行點評,最后分組齊讀比賽,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打分。

  新課程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語文課中的表現之一就是強調個別朗讀。的確,個別朗讀有凸顯學生朗讀個性、提高朗讀水平等長處。然而一味地進行個別朗讀,其表現往往是:一人讀,眾人聽。雖然老師也布置聽的任務,但相當部分的學生感覺自己與朗讀關系不大。個別朗讀的時間越長,多數學生讀書的實踐就越少;被動聽讀的學生越多,單位時間內的朗讀效率就越低。實際上,齊讀不僅為全體學生的朗讀實踐提供機會,還具有扶優攜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適當的齊讀不僅不會扼殺個性,而且利于全員訓練,利于優生和學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層樓。

  五、在積累詞匯、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在組內自主討論、疏通文意,其中一組提出三個文言詞,其他三組搶答注解,不許重復;每一組根據教師的指定翻譯兩三則。(教師根據正確率評分。)

  整體感知:你從《〈論語〉十則》中讀懂了什么?請讀讀原句說說你的理解。

  各組自主搶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連續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對,限時半分鐘。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適當補充,使解釋更準確,然后根據回答的質量定分,最后請各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大屏幕顯示)。學習方法: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態度: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養:如“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是民主平等的對話過程,教師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樂學的氛圍;要充分調控學生的注意力,舍得夸獎學生。“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我努力改變文言文課堂氣氛,可我的熱情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師在公開課上“你真棒”、“好聰明”不絕于耳,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表揚、鼓勵作為教育激勵學生的一種手段,并非一用即靈,凡用皆靈。表揚要適度,要因人而異,要講究方式,讓學生感到老師的微笑、點頭、贊許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獎賞,做到該表揚的絕不吝嗇,該高歌的絕不低調,該委婉的切忌過露。

  六、通過質疑問難、交流體驗進行自我反思

  歸納拓展:《論語》中有不少成語、格言,從文中找出來或是課外摘抄,并聯系切身體會進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還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組討論后選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大屏幕出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評價給分。

  每組自主討論質疑(如“溫故”一定會“知新”嗎),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某同學回答。學生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反思(如“仁以為己任”體現孔子儒家學說推行“仁”的思想,對于我們的言行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對難懂詞句的理解(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教師應加以點撥、補充,然后根據優劣評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組為正方,三四組為反方,雙方同學進行辯論比賽,力求觀點鮮明,理由充分,教師定分。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量的課堂時間讓學生質疑討論、交流評價,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開拓性得到有效發展。然而實踐證明,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與個性品質。優生具備這一條件,自主質疑時他們是發現者、合作討論時他們是組織者、發言交流時他們是代表者,他們的潛能得到良好發揮。而學困生基礎薄弱,參與性、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后優生半步,常常是問題剛想到一半,結果已被他人答出,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認識、研究這一現象,格外注意呵護學困生,想方設法為其提供機會,促進他們的發展。

  七、背誦接龍

  教師指導背誦,要求語音準確、聲音響亮,切忌斷句、破句,并參考朗讀標準,每組十個人,一人背一則,其他組點評,然后四組選代表背誦接龍,一人背一則,不能連續背,接著每組齊背接龍,最后教師打分。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當堂成誦,但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適當調整,并指出《論語》對于我們的學習、做人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各小組評出表現突出者,教師予以贊賞,最后宣布本節課活動的獲勝組。

  學生小結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及時更正。

  九、延伸作業

  多讀多背課文,課外自愿選讀《論語》。

  請根據文中的成語、格言寫一篇讀《論語》心得,并聯系自己的學習實踐、修身做人進行自我反省,然后把習作貼在教室里互相對照、監督。

  生活體驗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學習,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并掌握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寫自己真實的學習體驗、生活經歷,通過聯系實際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語文資源溝通課內課外,重視語文與生活的緊密結合。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活生生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關心生活、留心語文的習慣。由此可見,只要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雙贏。

  論語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2.學習古人勤學好問,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

  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孔子,教學第一、二、三則。

  第二課時,講評練習,教學第四、五、六則,總結思想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教育。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前三則。

  教學過程

  1.簡介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50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經周游列國、終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還整理《詩》《書》,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迷信鬼神的活動采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意義的見解。

  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極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2.教師范讀課文。

  3.正字正音。

  慍yùn罔wǎng說yuè——不亦說(悅)乎

  4.教學第一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里可譯為先生、老師,指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后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溫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容。學了(什么),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折連詞;慍,惱恨、怨恨;君子,這里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這一則包含幾層意思?各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于學業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度問題。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度的問題。《論語憲問》篇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了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的正確態度。

  第一則三句話講了三個意思,層次分明,言簡意賅。

  5.教學第二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朗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復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里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里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復閱讀,而是在不斷復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6.教學第三則。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學第四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貢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以何。為什么,憑什么;謂之,稱他。子貢問道:“孔文子(謚號),為什么稱他為‘文’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好(hào),喜愛;恥,把……當作恥辱;下問,問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因此(他的謚號)稱他為‘文’”。

  這一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這里孔子借回答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更要好問,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度。韓愈在《師說》中說:“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意思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請教關于音樂的事,向師襄學過彈琴,向老聃問過“禮”的知識。這些人的學識和個人修養都不如孔子。這正是孔子對子貢答話的很好的注解。8、教學第五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識(zhì),記住;之,它,代所學的東西;厭,滿足;誨,教導;何有,有何,有哪一樣;于,在;哉,嘆詞。默默地記住學過的東西,對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誨人從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詞:識:記住;厭:滿足;誨:教導。

  翻譯: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翻譯:孔于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論語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介紹10-11

《論語》教案02-11

論語學而篇07-19

關于論語的反思09-01

悟論語作文08-12

我與《論語》作文08-12

關于論語作文08-28

《論語》教學實錄03-13

《論語》導學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