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歷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于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于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后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斗爭的成敗緊密聯系。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系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后,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么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么?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復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跡,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游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后,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游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么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后被迫對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并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后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后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系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關于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么?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以后,北方處于什么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并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沖擊。
2、北魏政權為什么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啟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統一北方;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關于歷史教案3
一、概述
1、課名:《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堂歷史課;
2、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
3、《原始的農耕生活》是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課,主要介紹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本課的學習對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2)初步理解原始農耕經濟的生產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原始農業的出現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閱讀歷史資料,想象私有財產的產生過程,認識到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初步形成提取圖片信息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2)通過閱讀簡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閱讀能力;
(3)通過簡單的對比分析,形成初步的歸類、比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祖國原始先民創造原始農耕文化的艱苦條件,對祖先在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產生敬仰之情;
(2)通過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結構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體會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原始社會的知識。對氏族公社時期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比較強;
(3)學生閱讀歷史圖片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還比較弱,還沒有養成閱讀歷史圖片的自覺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學重點解決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閱讀參考資料和教材,引導學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場面,使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形成具體形象的印象。
教學難點解決方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是本課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考古材料,讓學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史實。通過學生綜合想象貧富分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以及私有財產的出現形成比較形象地認識,從而理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教材
專門為這節課制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
網絡教室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輕音樂,放松身心。用一幅現代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圖片(如聯合收割機收獲場面)和一幅原始農耕的圖片(如刀耕火種),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圖,比較兩圖的耕作方式,把學生帶入原始農耕時代。
用神農氏畫像,引導學生觀察閱讀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利用課本“引言”中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讀出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并闡釋歷史現象,并與同學交流;閱讀“引言”,展開想象。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培養學生初步的讀圖能力,和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通過神話故事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的興趣,為本課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做好任務鋪墊。
(二)講授新課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
環節一:觀察文物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遺跡》,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植物種子是什么?這些文物能否說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解讀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活動:這些谷物不能直接說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如果它們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說明河姆渡人從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動。那么,怎樣才能證明他們已經開始原始的農業生產了呢?
展示閱讀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當考古人員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出一些金__小顆粒,但很快就變成泥土的顏色。考古人員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東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這些稻谷在與空氣接觸之前,還保持著原來黃燦燦的顏色。難道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嗎?
工作人員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結果是:野生稻谷顆粒瘦而長,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顆粒寬將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顆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學生活動:閱讀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員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圖片,閱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并簡單了解考古推論與考古證據的關系,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骨耜》,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生產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是用來干什么的?這件文物能否說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特征,聯想生活中的生產工具鏟子、鐵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狀態及其使用方法。
教師活動: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說明這是根據考古文物復原的骨耜。
展示閱讀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員在泥土中發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揭開了謎底,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為河姆渡人種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證據。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軟的濕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制農具。
學生活動:對比前后兩張圖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確與否。閱讀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圖片,閱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通過生產工具再次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并簡單了解考古證據的不同種類,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
環節二:歷史想象
教師活動: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學生活動:發揮歷史想象力,設想與描述原始人類由采集逐步過渡到原始農業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學生想象歷史情境,使學生體會原始人類艱難的生產活動,了解他們逐步認識自然規律,提高生產能力的過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環節一:觀察與思考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圖》《河姆渡梁頭榫》,請學生觀察干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為什么要建筑這樣的房屋?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樣的方法,說說這里面體現了河姆渡人怎樣的智慧?(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凹陷的部分。)
學生活動:觀察干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樣的方法,結合河姆渡人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思考這種建筑方式體現了怎樣的智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干欄式房屋和榫頭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體會榫卯結構的建筑科學智慧,知道這種建筑方式是中國建筑的特色之一。
環節二:閱讀與描繪
教師活動:展示以下圖片,安排學生結合圖片閱讀教材第6—7頁關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寫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場面的文字,或者畫一幅展現河姆渡生活場景的圖畫。
生產工具:石斧骨簇骨鐮骨魚鏢鶴嘴鋤角斧柄扁圓陶紡輪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針葦席
牲畜:浮雕羊塑豬紋長圓形缽
果實:南酸棗
交通工具:木槳
娛樂樂器:骨哨
學生活動:結合教師展示和教材上的圖片,閱讀有關河姆渡文化的介紹,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河姆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圖片與文字的閱讀,培養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語言或繪畫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場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與表達歷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關于半坡文化的介紹,找出半坡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農作物品種、馴化的動物、居住條件、生活用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半坡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決定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搜集整理網絡資源,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并思考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環節一:網絡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關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紹,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的現象。然后,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大汶口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形成這些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搜集和整理網絡資料,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大汶口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嘗試解釋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絡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原始社會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匯報
在學生探究活動完成之后各學習小組發表研究結果,回答其他同學的質疑。
關于歷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焚書坑儒、繁重徭役和殘酷法律等暴政。
2、知道大澤鄉起義、 “張楚”政權;巨鹿之戰、秦的覆滅等基礎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陳勝、吳廣起義和秦的覆滅。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的功過;如何看待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和猝然而敗。
三、教學設計
1、導入
復習前一課的內容:
師:秦國在商鞅變法后迅速強大了起來,有哪些舉措呢?(ppt1. ①秦滅六國②時間:前230年——前221年③方式:遠交近攻、各個擊破④領導者:嬴政⑤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生:回答(老師依次從大屏幕上打出)
師:統一中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鞏固措施看下面的表格分別填(ppt。2)
生:(按照表格內容回答)
師:秦王嬴政還用哪個詞為自己命名呢?為什么?
生:皇帝,他認為自己“德蓋三皇,功過五帝”各取其中之一為“皇帝”。(ppt。3)
師:秦王朝此時空前的強大,并且秦始皇還希望自己創下的基業能夠傳承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但是強大的秦王朝僅存在了短短的_年就遭到覆滅,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秦始皇“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的愿望僅至二世就亡了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九課《第一次農民起義》來探討一下它的原因。(ppt。4)
2、學生預習
現在給大家五分鐘時間來預習一下課文,看看從中是否能找出秦朝覆滅的原因,如果有你不懂的`詞句作出標注,我們共同解答。
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得出結論: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直接原因:陳勝吳廣起義
秦始皇統一了秦王朝之后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ppt。5)他要求天下的人都要屈從于他,希望住在豪華的宮殿里,希望死了之后還要有豪華的陵墓……這些欲望促成了他殘暴的統治。
引出標題——秦的暴政(ppt。6)
秦的暴政
具體表現:(由學生一邊找教師一邊在大屏幕上出示ppt。6)
1、焚書坑儒
2、繁重的徭役
3、殘酷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焚書坑儒(ppt。7)
1、目的:為了加強專制統治。
2、建議者:李斯
3、焚書:下令將秦國以外的史書以及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通通燒毀,僅留醫藥、卜筮和種植之類的書。
4、坑儒:規定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把敢于非議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人全部活埋。
(二)、繁重的徭役(ppt。8)
1、修建工程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秦始皇在位期間的九大工程是什么?
生:長城、阿房宮、始皇陵、直道、馳道、五尺道、都江堰、靈渠、鄭國渠。
師:我們來看僅阿房宮和始皇陵兩項工程就征用勞力70余萬,更何況這九大工程呢!(ppt。9)
2、思考與練習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 ,不見長城下,尸骨相支柱。”這首民謠真實地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現象?
這首民謠的意思是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除這兩項工程征用發力70萬人外,還有防御匈奴的有30萬,戍守五嶺的有50萬,如果再算上修筑其它工程和搞運輸的人力,全國服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總共也大約只有_萬人口,被片發的強壯勞力竟然占到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這種無休止無歸期的征發之下,百姓的力役比以往多出幾十倍,陷入了民不聊生、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
由于這一現象,在長城腳下還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民間故事,你知道哪些呢?(ppt。10)(三)、殘酷的法律(ppt。11)
1、秦殘酷的法律主要有哪些形式呢?
①族誅: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在秦時,夷三族是法定常刑,范圍包括主犯上溯三世到祖父、下延三世及孫的男性世系親屬集團。族誅實際上是死刑的擴大化,是把連帶責任強調到極端的一種最為慘重的刑法。)
②連坐: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按株連范圍的不同而分同居、親友、同族、鄰里、官吏上下級、薦舉人與被薦舉人之間的連坐。秦時,連坐法的適用范圍很廣,如政治性的叛亂、隱匿人口、妨礙國家賦稅航向的征發、偷盜罪、官吏職務犯罪等。)
2、造成結果:“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監牢里就象是市場一樣。形容罪犯很多。)
族誅、連坐自秦以后,一直為歷代王朝所沿用,直到清王朝被推翻才廢除。
3、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著名的皇帝,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說他是個暴君。那么,你的看法呢?(ppt。12)
功:統一六國,結束戰國混戰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統一;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與貨幣,也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從這些方面來看,的確是千古一帝。
過:焚書坑儒,催殘了文化,鉗制了人民的思想;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失去民心;刑罰殘酷,使得人心惶惶。這些暴政,最終導致秦的滅亡。(ppt。13)
關于歷史教案5
【自主回顧】
(一)、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二)、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三)、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立與民族交融;
教師出示圖片,邊看邊講,以及讓學生回答這是哪一時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為什么說,中國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進的技術,而且至今保持在領先地位?
2、我國醫術高明的醫生,常被人說是:“神醫扁鵲,起死回生。”后人為什么這樣崇拜?
3、從節氣的產生,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判斷?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了解各種歷史事件的發生,都對今后的歷史朝代產生了哪些影響。有什么意義?
【鞏固練習】
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目前,在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A.北京人B.藍田人C.元謀人D.山頂洞人
2.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頂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 )的部落聯盟首領
A.黃河流域B.長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紀比公元前16世紀(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遷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盤庚D.紂
6、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書記載的“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現象發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戰國D.夏朝
8.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燒炭火的青銅器D.三星堆青銅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動,最有說服力的文字資料的(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甲骨文D.銘文
10.我國古代聞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處于戰國時期的( )
A.齊國B.楚國C.趙國D.秦國
1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里指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B.楚漢戰爭C.長平之戰D.秦完成統一
【布置作業】
列一份歷史朝代表,及每個朝代帝王的作為。
第四單元測試
測試目的:對第四單元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整理提高和查漏補缺,以便下一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和教學。
測試難度:較大
關于歷史教案6
活動目的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搜集并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將所搜集的資料在墻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復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游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并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余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__)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采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么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了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制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干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干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里。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制衣裳。我們正在告別蒙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采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嘆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關于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商朝最后的商紂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對,周武王起兵伐紂,建立周朝。從此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
教法建議
難點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等級制度并且用圖示法將其內容描繪出來,教會學生通過簡單圖表概括理解復雜內容的方法.
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回答“為什么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教會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滅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朝代更迭并能將其放置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變遷的原因。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重點。因為正是通過這場戰爭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講清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商的滅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是另一個重點。因為這種制度正是西周奴隸制進一步發展在政治上的表現。而且這種制度對于后世影響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課難點。分封的原因,諸侯國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關系相對復雜,而且學生接觸較少,不易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人民意志實施------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斗,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于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并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后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并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么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后,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和西周滅亡
1.國人------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并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詞后,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后,師生一起討論"國人------"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歷史教案模板08-08
數學及歷史教案12-17
古代歷史教案12-15
七上歷史教案12-17
初中歷史教案08-03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11-20
《古代希臘》歷史教案12-03
古代歷史歷史教案12-18
高中歷史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