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系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著較為穩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為什么?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啟示,那么原始農耕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著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采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造工具,教人種植。那么,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并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看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他們為什么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么好處?
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筑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了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制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干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并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陜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為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制造彩陶。
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筑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于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七年級歷史教案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秦的暴政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樣的制度,并且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么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后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后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么咱們換句話說這是什么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么?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干的?對,國家,那么咱們可以說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于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采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著改變。終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著殘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輕松一些。人們的愿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后,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后來劉邦善于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么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七年級歷史教案4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布置作業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級歷史教案6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七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征、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教案9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志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廣。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活動討論:古今考試制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不同點:
同學們對我們現在的考試及考試制度有何建議呢?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教學后記:
第四課唐朝的民族關系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一及其與唐朝的聯姻,并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展及其與唐朝的關系;回紇的發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系。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閱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治時間長、經濟發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系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別,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布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布。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治,把戰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向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后,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愿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娘、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歷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彩帶,祝愿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里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系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回紇興起于色楞格河一帶,和突
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后,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于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系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多數是友好的。由于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教學后記:
第五課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實;理解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出鑒真和玄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中國當時在是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鑒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關系發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圖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誰能講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不僅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的發展,對周圍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弄清鄰國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陸路交通。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于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于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于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于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鑒真東渡
看“鑒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鑒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鑒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后閱讀郭沫若的詩“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游學佛和玄奘學佛后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執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后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鑒真的優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從而聯系現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四、學習與探究:
五、課堂作業:
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巨鹿之戰;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系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一是主流。秦的統一為以后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后世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鑒。西漢初年,統治者即鑒于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講述, 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復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 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 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于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愿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匯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 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后, 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于“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后, 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 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志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后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 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歷史借鑒。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殘暴黑暗的統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后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發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后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反抗封建統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展到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的過程,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 歷史,理解 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鑒。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桿,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陜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復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征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后, 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 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 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后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么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桿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親們,你們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 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 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巨鹿之戰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著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 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 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
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
B、日本
C、朝鮮
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
B、翻車
C、水排
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
B、邢窯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
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
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
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11-10
七年級下歷史教案01-30
(經典)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0-16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2-14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6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推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2-28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2-24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