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活動準備】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XX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央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把對“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一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這個問題,則更屬于政治學范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掌握,也是個難點。
地位分析:
“秦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局面;秦統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維護了統一的成果,加強了秦的封建統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統治者特別是秦始皇的專橫、殘暴。正是這種嚴酷統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和秦的滅亡。這些對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法建議:
1.關于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國七雄的方位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位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2.關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內容的講授。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央集權。
3.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目。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一后,文字、貨幣統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一的關系,突破難點。至于焚書坑儒,教師講明焚書、坑儒的概念,指出此舉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
4.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意提醒篆字的寫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5.如何講授秦疆域圖與國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圖》是我們在歷史課是接觸到的第一幅歷史疆域圖,如何通過疆域圖了解一個國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導學生從圖例中了解秦朝國土在圖中的顏色,并準確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國界線。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識圖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遠到達的地點,準確地說出這些地點的名稱。
(3)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圖旁邊設計一個《秦疆域》的簡單示意圖,如:
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方面,即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機構的三公制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闡述了秦朝中央集權制與以前分封制的關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的影響。通過學習本目,學生可以對什么是中央集權制,秦朝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建立的,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有比較明確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難點: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關系。
教學思想:
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利用課件和幻燈片,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課件,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
1.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
2.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
3.為什么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
導入:
戰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一六國。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前230--前221年)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嗎?
(學生回答:略)
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年兼并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齊國,十年間,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
提問:秦的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略)
根據學生回答,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回答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君的風采。出示幻燈片:秦始皇畫像及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讓學生講述對秦始皇畫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歲(公元前238年)親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曖發動的叛亂,免除了相國呂不韋的職務。任用李斯、王翦等進行統一戰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陽。李白的詩句描述了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可以說從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怎么做才能夠鞏固統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舉?請大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為秦王嬴政設計一個統治方案。(提醒學生注意:秦應該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統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鞏固這種統一局面?)
下面我們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課件--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
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員,他們都由皇帝任命,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
在地方,秦朝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權的獨立性。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被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秦始皇通過這一套專制集權制度,把全國一切大權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
總之,這種君主專制,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以及中央對地方政區管轄的行政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開創后,歷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下這種政治體制。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專制,在文化、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教師可出示相關的秦統一六國貨幣圖、文字圖(見媒體資料),由學生討論回答:統一的必要性;使用圓形方孔錢的優點;我國文字發展的源流。教師向學生講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長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積;衡,是指斤兩的輕重。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鞏固秦的統一,加強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焚書坑儒
請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焚書坑儒(出示焚書坑遺址和坑儒處遺址,見媒體資料),秦始皇為什么這么做?結果怎么樣?
教師歸納:焚書坑儒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合稱,秦始皇用焚書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過這種做法來反對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對以古諷今,但他卻采取極其殘暴野蠻的手段維護他那至高無上的權威。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于這一點,我們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長城的修建
教師首先簡介匈奴族。提問:秦統一后為抵御匈奴族的進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師最后指出:秦把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再向東西延伸,使其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1萬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進攻。這座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它顯示著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2.越族地區的開發
教師介紹越族。提問:秦是如何統治越族地區的?
重點介紹靈渠(出示相關圖片,見媒體資料)。指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流域。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比巴拿馬運河早兩千多年。靈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至今還能灌溉四萬多畝田地。
3.秦的疆域
詳見教法建議。
小結: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請大家歸納秦朝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措施。
板書設計
秦的統一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1.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焚書坑儒
三、修筑長城和開發邊疆
1.北擊匈奴,筑長城
2.南征越族,鑿靈渠
四、秦朝疆域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感悟社區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為關注社區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說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于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臺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于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余時間里能夠對我們上節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臺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后,父母把我們送到這里,我們在這里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影響呢?
(新課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獲”,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獲 失去
1. 1.
2. 2.
【提問】請同學填好后,分別說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們看到盡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里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里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范、這種培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收獲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為社區舞臺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并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匯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才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發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盡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里,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生活為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敘述】網絡社區。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網絡生活嗎?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敘述】文化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包括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為什么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歸納】網絡社區本身是個有利于我們成長發展的事物,網絡社區也需要凈化,作為網絡社區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課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有著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于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為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后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學校、社區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對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課中,一部分學生出于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借此發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獲,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 在社會的舞臺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臺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于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臺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沖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并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臺,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著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6-28爸爸的角色。
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才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后擁有很多角色。那么這些角色對于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新課教學)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社會規定的?
【提問】為什么社會、國家規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為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為社會大舞臺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么像什么。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為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為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敘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臺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于流動狀態中。盡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背著書包,努力地扮演著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茍──激發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為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么辦呢?
作為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盡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生矛盾時大家怎么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課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臺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著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為生活舞臺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并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了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了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為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
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七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以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本課的難點:本套教科書前面的內容中沒有介紹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學生難以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科舉制度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從簡介隋唐以前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推薦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課文引言中李昂拒絕說情的小故事,在對比中激發學生對科舉制度學習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1、介紹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襲以前的選官制度,但是兩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詔令予以廢除。他為什么要廢除呢?請學生閱讀課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組討論隋文帝廢除舊制的原因。注意引導學生認識這種舊制對中央政權的不利之處。
2、在學習隋朝創立科舉制時,教師可以圍繞"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種人帶來什么變化"為題,指導學生進行推理分析"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來把持選官實權的'地方官和高門權貴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進而總結科舉考試的直接作用"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舉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順序各有側重地展開學習活動。
例如:
探討國學與科舉考試的關系,認識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做官聯為一體。觀察《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結合旁邊課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話和課文中所引唐朝詩人趙嘏,太宗皇帝真長策的詩句,從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舉考試的獲益者是封建統治者皇帝。
分析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么?
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請你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4、學習“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目時,可以在前兩個子目學習的基礎上,直接組織學生分小組總結、討論隋唐科舉制度的影響。注意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關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閱讀分析”,指導學生活動。
6、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無論是自己講述還是引導學生活動,都要把握好對隋唐科舉制度評價的分寸。
四、小結:指導學生按人物順序編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大事記”。并觀看反映科舉制度的多多媒體資料
五、練習: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詩賦考試好不好,為什么?
六、作業: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于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對于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七年級歷史教案9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布置作業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并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并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于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么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么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于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么不同?
4、為什么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么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盡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里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斗爭,并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制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這些同野獸作斗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采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么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借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采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農耕生活情況,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圖片、歷史地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認識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狀況,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與前人的比較,原始氏族村落農耕文化的特點,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等概念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出現的原因,其中關鍵是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半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使學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發展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提供的`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例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變式練習: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問題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發展歷史。
師生活動:先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然后結合教師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我們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能說明什么呢?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
問題2: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發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劇本主要表現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對,那么唐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于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采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如杜甫<憶昔>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么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萵苣;還出現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后說說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說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于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說,那么,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現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表演的茶藝。第一組同學泡制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溫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于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于泡制紅茶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的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嘗同學們泡制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嘗的同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為飲料,還有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已在課外了解到的關于茶的功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目等等。總得來說,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謝謝第一小組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時期手工業也很發達,我們歡迎第二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唐代花鳥紋綿圖>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細觀察,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你知道嗎?――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明、精薄,色彩艷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誰能告訴我們這是什么?(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么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后出現的一種彩陶,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制陶技術發展的高峰,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榮的商業吧!
三、商業興盛
播放長安城的影音資料。同學們,看完這段資料后,給合地圖冊,你能說說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嗎?整體看,長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
假設你是唐時的一名舉子,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初到長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購買一些必備品,等一切安頓妥當,你靜下心來,去仰慕已久的國子監研讀<詩經><論語>,經過緊張的考試,結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參加在曲江為新科進士舉辦的國宴。宴后,眾人豪情勃發,紛紛去大雁塔下題名留名┅
在上述過程中,你都需要去長安城的哪些地方?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人?(有少數民族的人嗎?有外國人嗎?)
(說明:此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長安城中“坊”為居民區,“市”為商業區,當時的長安城人口上百萬,比我們現在鎮江市市區人口還多。貿易興盛、交往頻繁,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
這段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匪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課程標準】
了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學生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活躍于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匈奴杰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可使學生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為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圖片,生動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碑,提出“匈奴是怎樣崛起的?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是怎么回事?”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秦朝同匈奴關系中發生的幾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并修筑長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戰亂,匈奴崛起。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冒頓為什么能統一蒙古草原?統一對匈奴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地區還出現了農耕,說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勞動技術上已經有了交往。教師可根據學生解答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說明和闡釋。
3.關于“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與當時匈奴強盛相比,西漢初年的經濟是什么狀況?”“什么是‘和親’政策?西漢對匈奴為什么要采取‘和親’政策?”讓學生總結出西漢初年的“和親”政策并沒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奪。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以便理解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漢武帝進行反擊匈奴戰爭的物質條件。教師講述時,可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回憶西漢王朝實行休養生息后出現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情況,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次戰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結合“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講解。經過這次戰役,匈奴主力向西北遠徙,“漠南無王庭”,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百余年來,北方邊境地區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脅,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兩個內容: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呼韓邪單于歸漢恢復了漢、匈之間斷絕已久的友好關系,課本上引了雙方約定的內容,可請學生閱讀,以便加深理解。對昭君出塞,學生可能比較感興趣,可鼓勵學生講解,結合觀看《昭君出塞圖》,以加深對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的認識,進而思考:“昭君出塞為什么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
5.東漢與匈奴的和戰,教師可略講。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漢稱臣,逐漸內遷。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絕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并經常出兵攻打東漢邊境。竇固、竇憲兩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脅。后來,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遷徙。
6。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匈奴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問題,如: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問題,對圖示中兩個孩子的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以加深對漢匈民族關系的完整認識。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信息,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通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教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
今天56個民族中已沒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貢獻,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祖國的北疆。(2)第一次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為以后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他們創造的匈奴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漢、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歷史。
2.回顧前面兩課,結合本課內容,想一想,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抑商政策;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3.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結合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句,你能說出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嗎?
昭君和親,促進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練一練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現今發現的匈奴文物,上面鐫刻的文字全是漢字,例如單于和親磚與單于天降瓦當。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
說明當時的匈奴沒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漢字,同時也說明漢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斷: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認為:“漢武帝以前的皇帝軟弱,對匈奴只能退讓和親。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擊匈奴。”男孩子認為:“漢武帝以前,國家貧困,對匈奴只能退讓。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能大舉反擊匈奴。”他們誰說的對?為什么?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并取得戰爭的勝利。
參考資料
冒頓
冒頓(?-前174),姓攣鞮(luāndī),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其偏愛的少子,曾將他送到月氏作人質,企圖借月氏之手把他殺害。他盜馬馳歸,頭曼見他精于騎射,令其率領萬騎。冒頓創造一種發響的箭鏃——鳴鏑,嚴格訓練衛士,下令“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史記·匈奴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頭曼射獵之機,率衛士射殺之,自立為單于。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冒頓殺父自立后,以優異的軍事才能,指揮三十多萬大軍,東擊東胡,西逐月氏,南并樓煩、白羊,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實現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的匈奴帝國。疆域東盡遼河,西逾蔥嶺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11-10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6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2-14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02-09
【推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2-28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2-24
七年級下歷史教案01-30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