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時間:2024-10-15 13:15:26 曉鳳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選1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選19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并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并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于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么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么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于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么不同?

  4、為什么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么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盡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里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斗爭,并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制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這些同野獸作斗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采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么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借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采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

  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

  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

  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

  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5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后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后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么?〔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斗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秦的暴政

  2、大澤鄉起義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樣的制度,并且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么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后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后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么我們換句話說這是什么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么?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干的?對,國家,那么我們可以說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于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采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著改變。終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著殘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輕松一些。人們的愿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后,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后來劉邦善于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么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7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說、電視劇導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說《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00年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新課探究

  一、群雄逐鹿說戰爭

  (一)官渡之戰

  分析官渡之戰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展壯大,視頻展示官渡之戰的經過,說明戰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戰前的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戰

  曹操的勢力發展壯大起來之后,與黃河以北袁紹發生了沖突,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么打呢?他采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著以上的問題觀看視頻《官渡之戰》,請學生簡單復述官渡之戰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后來,曹操采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3)探討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原因

  曹操招賢納士,善聽正確意見;袁紹驕傲輕敵

  (4)探討曹操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

  (1)“挾天子以令諸侯”

  (2)重視人才,招賢納士

  經濟上:

  (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

  (2)組織兵士耕田(屯田)

  過渡:統一北方→統一天下(課件展示《觀滄海》)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海》,并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一北方后,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余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么障礙嗎?(劉備、孫權)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公元xxx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戰的經過

  播放視頻《赤壁之戰》,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爭場面;并結合《赤壁之戰》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3、探討:赤壁之戰,曹操為什么失敗?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略得當;采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戰術失誤

  4、歸納、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5、以史為鑒:不要驕傲,善于借鑒和采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話三國

  赤壁之戰,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1、三國鼎立的形成

  動畫展示三國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2、三國的經濟發展

  通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區分三國發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一,有利于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說,是歷史的進步。

  三、浪花淘盡論英雄

  以曹操為例,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里對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

  2、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課后小結

  以板書梳理本課內容,作為小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8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講授新課: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師簡介1929年以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發現,強調指出:

  1、裴文中發現北京人第一塊頭蓋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以及大量骨骼碎塊北京人個體。

  3、洞內還發現近10萬件石器。由此可見,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生活痕跡址。

  4、 看書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產生活觀 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5、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7、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8、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二、山頂洞人

  1、看書繼續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產生活觀 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約70-20萬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類

  山頂洞人約1.8萬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采集、狩獵、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針的出土說明了什么?山頂洞人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裝飾品?(骨針的出土說明了山頂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當的縫紉能力。山頂洞人制造裝飾品證明了他們已掌握了磨制和鉆孔技術;使用裝飾品說明他們懂得愛美。

  三、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

  看書完成下表

  名 稱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謀人170萬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1.8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

  復習鞏固:完成與本課相關的練習。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 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教學工具

  多媒體師生互動教學,PPT演示。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引導] (出示圖片以及相關網頁)2007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參加了一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而與他同時參加的,共有4萬人之多。而近來又有一份報紙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尋根祭祖活動盛行,甚至上升到國家級別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為什么祭拜黃帝陵那么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里呢?通過今天的學 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活動著許多部落。傳說中有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那就是黃帝和炎帝。在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還有苗蠻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圖)相傳蚩尤部落勇猛異常,還曾經與黃帝部落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在哪里發生?

  [學生回答] 涿鹿。

  [教師講述](出示形勢圖)相傳蚩尤部落“銅頭鐵額”,驍勇非常,在涿鹿之戰中,黃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風,后來與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甚至要找來天女相助,還發明了指南車,才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

  [板書]一、炎黃戰蚩尤:

  著名戰役:涿鹿之戰。

  [教師提問]你怎么看涿鹿之戰?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師講述](出示線索)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并且結成部落聯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杰出的部落聯盟領袖。在長期的發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教師過渡]而其中,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么呢?

  [板書]二、黃帝——“人文初祖”

  [教師提問]黃帝和他身邊的人有哪些發明?

  [學生回答]……

  [板書]黃帝宮室、衣裳、挖井、舟車

  嫘祖:養蠶繅絲

  倉頡:文字

  伶倫:樂譜

  [教師提問]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么后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說他發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重要戰略的好課例。

  二、學生分析

  前面已經學習了“動蕩的春秋時期”,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道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四起。但是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歷史知識欠缺,對于史料的分析能力不強,無法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

  過程與方法:識讀《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學生唯物主義史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進步,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的精神;通過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養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

  難點:理解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

  五、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教學多媒體課件、搜集相關圖片或影視資源。

  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了解相關背景知識、收集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讓我開墾的私田增多,我成了一個大地主,但是,我的私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時刻擔心土地變沒了,這可怎么辦?教師指出奴隸主的煩惱僅僅是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讓學生快速把握本課的主線——“社會變化” 。

  (二)師生互動

  環節一:看七雄并立,評戰國風云

  1.對比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1)從春秋到戰國,諸侯國形式發生了什么變化?

  (2)“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3)戰國時期主要戰役有哪些?你能說說這些戰役的相關故事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關鍵詞“諸侯國形式”、“變化”、“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去讀圖和解決相關問題,讓學生找出史料與問題的相關點,由問思答。

  2.材料解析: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詠史詩·流沙》

  (1)結合相關知識分析這時期的戰爭有哪些特點?

  (2)當時的人們對戰爭會有什么樣的想法?

  【設計意圖】面對文言文材料首先從讓學生整體上感知材料的意思,從材料“七雄”引導學生從戰國戰爭的角度去解題,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使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從而珍愛和平。

  環節二:求富國強兵,行商鞅之法

  1.再次結合問題情景“一個奴隸主的`煩惱”,引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教師可以結合結構示意圖進一步講解。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情景可以使歷史變的鮮活,而結構示意圖,讓知識化繁為簡,使學生易于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2.讓學生朗讀教材中商鞅變法的內容,整體感知商鞅變法,教師深度解析變法內容的巨大影響。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夠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但是影響理解難度較大,教師深度解析戰國時期以商鞅變法為代表,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確立了新的制度,突破教學難點。

  3.小組交流:

  《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

  1.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2.商鞅變法給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評價變法成敗的標準,讓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

  環節三:除岷江水患,嘆李冰之智

  1.結合視頻讓學生掌握都江堰的概況。

  【設計意圖】視頻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的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構成及作用,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積極意義。

  2.結合圖片進一步了解都江堰現今社會價值。

  【設計意圖】認識和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隨堂練習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hui)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國策.秦策一》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商鞅變法給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好史料的人物“商君”,時間“戰國”,相應措施“法令”,具體做法“公平無私”、“賞罰分明”,進而去解決相關問題,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是文言文材料就產生恐懼心理,從而掌握一定的分析史料的方法。

  2.教師提示學生制約變法的成功與否的因素,這樣學生就能分析的全面。

  3.依據問題限定詞“經濟發展”“啟示”,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是商鞅變法的作用給國家發展的啟示,在此基礎上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

  八、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做到了知識前后聯系,按“社會變化”這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2.對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時候,教給了學生客觀的歷史的評價標準。

  3.能夠結合相應試題去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1.對于一些歷史專業術語解釋不到位,如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等。

  2.對于歷史知識的拓展還不夠,關于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系到典故:“立木為信”。

  (三)改進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制定出具體的預習提綱,分成具體小組,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相關資料。

  2.在授課過程中盡量補充相關史料,比如補充商鞅變法變法措施的相關史實,通過了解原始史料降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影響的難度。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

  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公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以及原始農業的發展。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陳述歷史問題的口頭表達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提高作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通過展示文物圖片及提出問題,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在學習中,使學生學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并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 ,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體會人類適應自然的漫長和艱辛,增強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原始農業的發展

  三、教學策略

  教法:圖片分析法、觀察法、比較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第1節課中,我們學習了我國早期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他們如何獲取食物?

  學生:打獵、采集。

  展示圖片(見課件)

  教師:打獵、采集,方便么?

  學生:不方便。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教師:采集和狩獵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神農播種五谷,人們過上定居生活,人類進入農耕時代。

  人類農耕時代的到來是進步,還是倒退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里呈現出什么特色?中國早期的農業又是怎樣發展的?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第2課的學習──原始農耕生活。

  出示圖片(見課件),導入到新課學習中。

  設計意圖:通過北京人等原始人類的采集和狩獵生活帶來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從采集、狩獵生活步入農耕生活是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非常自然貼切。【講授新課】原始農業的發展

  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本第9頁至第10頁的內容,回答“原始農業興起的時間、興起地區、發展變化、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興起和發展的意義”等問題。

  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答案。

  過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國的長江、黃河和淮河等流域興起了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古代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址可謂星羅棋布,而最為典型的代表一個在黃河流域,另一個在長江流域。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

  教師:黃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長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差異。讓我們先走進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出示圖片,展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本第6頁至第8頁回答如下問題。

  學生回答后,老師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長矛、石球,以及魚叉、漁鉤、漁網等工具。

  2.食物有粟、豬肉、狗肉、獵取的動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來源主要是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其次為獵取的動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內。

  4.會制作彩陶、樂器、骨針、骨錐、紡輪。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搜取有效歷史信息、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半坡博物館的展廳,欣賞一下半坡博物館中的6類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半坡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圖片(見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展品展示,讓學生對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直觀的認識,對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設計的原因,讓學生明確自然條件是對生產生活狀況的決定性因素。

  教師:我們學習完了半坡居民的社會生活,現在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出示多媒體圖片,展示問題,學生完成,教師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通過復習,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出上述問題并能熟練記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落實課本重點基礎知識,通過知識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我們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現在讓我們走進農耕文化的另一個典型代表,那就是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們的農耕生活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學生回答后,老師出示答案:

  1.他們的飯桌上會有米飯、豬肉、狗肉、牛肉。

  2.他們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們居住干欄式房屋。

  4.他們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樂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搜取有效歷史信息、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姆渡博物館的展廳,欣賞一下河姆渡博物館中的7類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河姆渡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圖片。(見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以上展品,讓學生對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直觀的認識,對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水平有深刻的認識。在圖片展示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欄式房屋的優點和原因,然后老師再通過課件出示答案,進行講解。

  教師:我們完成了對河姆渡居民農耕生活的學習,現在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

  出示多媒體圖片,展示問題,學生完成,教師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通過復習,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出上述問題并能熟練記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落實課本重點基礎知識,通過知識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問題,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師:我們學習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較一下兩者有何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見課件)

  學生完成后,讓學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師再出示正確答案并加以強調。

  特別指出:河姆渡居民會燒制陶器,半坡人會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欄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區多雨潮濕,夏季高溫,冬季氣溫在零度以上,干欄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風降溫;半坡人居住的黃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課的關鍵知識,使主體知識更條理、更清晰、更系統,便于強化記憶和鞏固。【課堂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證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為中國步入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體現課本主體知識,附歌謠一首:

  黃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糧食最早種植粟,

  副食蔬菜魚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紡線織布是才能。

  長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進步,

  耒耜耕地種稻谷,

  干欄房子共居住,

  挖井養畜造陶器,

  簡單玉器和樂器。

  設計意圖:共同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理清事件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

  當堂檢測:教師出示課件試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師出示答案,以達到當堂達標、當堂反饋糾正的目的。(見同步試題)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2)教材內容分析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農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欄式房屋兩種不同的建筑風格。原始農耕文化的產生,是人類向文明社會過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學目標

  (1)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主要遺址圖》上指出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處的河流。

  (2)通過閱讀課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況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處的河流、食物品種、主要工具、居住條件、藝術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處,嘗試分析其原因。

  (3)對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變得豐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電影《舌尖上的中國》關于農耕的片段,并提問:自從人類學會了農耕以后,人類社會會出現哪些變化?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回答教師提出問題。【情境創設】

  教師活動:時光倒流,如果你是一個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會哪些東西?

  學生活動:根據提問,快速閱讀書本。【小組合作】

  教師活動1: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萬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6000年左右。與北京人相比,他們會建造房屋,會使用更先進的工具,會種植農作物。同時,我國南北地區也出現了差異性。下面我們將全班分為兩大組,第一組穿越變成河姆渡人,第二組穿越變成半坡人,來看看你們這些原始人類具體會一些什么。

  請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礎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時間、地點

  2.住房

  3.生產&狩獵工具

  4.農作物

  5.生活工具

  6.飼養家畜

  7.狩獵的動物

  8.音樂藝術

  9.其它補充學生活動:認真閱讀書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礎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狀況。

  教師活動2:

  教師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提問:這兩種房屋有什么不同?差異在哪里?為什么?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回答提問。教師活動3:

  展示半坡遺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遺址陶器,提問學生他們分別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后解釋陶器用途,展示當時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義。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師活動4:展示幾組圖片:

  第一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釋新石器時代。第三組:半坡種植的粟、河姆渡種植的水稻

  第四組:半坡人飼養的豬陶器、河姆渡遺址的水牛第五組:半坡陶勛、河姆渡骨哨

  第六組:半坡人的石制紡輪、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問學生:河姆渡人與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師活動5:

  展示圖片水稻、粟,豬、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學生提問: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出現的重要標志?

  學生活動:參考課后練習第1題,回答問題。教師活動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養包括物質上的給養,也包括精神上的滋養。自從農業產生以后,物質上的給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業而獲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類取得物質給養的'過程中誕生的。“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的目的首先在于滿足人們對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學者篠田統說,主食作物的種類,往往決定耕種這種作物民族的命運。

  ——曾雄生《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

  提問:根據材料的說法,原始農業給中國人帶來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評價設計

  學生獨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較表,對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養比較能力,從而進一步理解原始農業的興起。

  評價階段:自評、小組評、師評相結合。

  評價方法: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先各自獨立完成表格填寫,完成后對照教材自評;然后小組交流,進行小組成員間的互評;在此基礎上,教師隨機抽查各個小組代表,進行師評。根據其獨立完成表現、糾正表現等環節,按照優秀、良好、合格三個標準對各小組進行評價。

  評價總結:要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對歷史教學效果作出科學的解釋,使評價不僅能了解學生歷史學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板書設計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對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時間、地點

  2.住房

  3.生產&狩獵工具

  4.農作物

  5.生活工具

  6.飼養家畜

  7.狩獵的動物

  8.音樂藝術

  其它補充二、原始農業對文明的影響

  六、教學反思

  本課最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讓學生從已經發現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斷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習慣。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課堂大討論上引導學生的發言,注意發言人數,引導發言的走向。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地點和歷史意義。巨鹿之戰。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取學生表演《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方法,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起到藝術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歷史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發揮學生潛能,體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學重點:

  秦未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教學難點: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教學準備:

  1、查找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相關資料,精心排練,以便在課堂上交流。

  2、組織學生編寫《陳勝、吳廣起義》劇本、服裝的設計和準備、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導排練。

  3、制作CAI課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斷以及知識網絡和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認為他開創的帝業能夠代代相繼,傳之萬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滅亡了。聲名顯赫的秦朝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樣被推翻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然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模塊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筑長城有關片斷。

  2、組織學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這些工程?(學生回答)

  3、學生計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婦女,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這會帶來什么后果?(學生得出“徭役繁重”這一暴政表現)

  播放影片,增強直觀效果,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動手動腦計算,積極參與探究,認識到徭役的繁重。

  賦稅沉重: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想象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出賦稅沉重,人民生活窘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從而增恨秦始皇。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模塊二

  陳勝吳廣起義:

  1、投影《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2、提問:同學們剛才表演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的發生?發生在哪一年?誰發動的?地點在哪里?起義的口號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權?有什么歷史意義?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陳勝、吳廣起義歷史意義中的“革命首創精神”體現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②建立了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爭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這次起義的影響下,第一次推翻了殘暴的統治。

  模塊三

  楚漢之爭:

  1、楚漢之爭為何劉邦能取勝?

  2、簡述項羽失敗經過。

  教學小結:

  1、學生閉目三分鐘,回顧本節課教學內容,再利用多媒體逐項展示教學要點,共同復述小結本節課重點內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別姬》。

  設計意圖:

  通過閉目回顧,放電影式再現本課知識,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逐項顯示教學要點,突出“秦”亡“漢”立,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教學反思:

  1、討論陳勝吳廣在去漁陽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會誤期,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的有關材料,為下節活動課對秦始皇的評價做準備。

  3、加強活動與探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

  課堂小結:

  秦朝的統一,結束了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筑長城,開發南疆,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終結了秦朝江山永固的夢想。秦二世時期,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回望歷史的天空,遠去的是鼓角錚鳴,暗淡的是刀光劍影。萬丈塵沙的殘壁,已在烽火燃盡的地方消失。興亡與成敗,都將隨著歷史的云煙散去。然而,陳勝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象驚雷般在人們的心中響了兩千年。陳勝、吳廣“身為百姓,心系國家”的精神也將永世流傳!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并后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通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跡,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后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閱“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臥薪嘗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說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后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并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于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于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閱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閱讀后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注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蕩”、“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并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亂”?

  2、怎么“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么?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為什么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

  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

  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

  (2)秦晉之好;

  (3)問鼎中原;

  (4)臥薪嘗膽。

  3、課本劇展示,回歸歷史:衛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銳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并,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后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于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并,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團結。)

  4、秦國后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后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于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戶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涌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c)有利于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兼并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恒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訓練與評價

  課后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說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鑒真東渡;玄奘西游。

  ①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后的比較鑒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系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鑒別能力。

  ④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鑒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②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鑒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鑒真東渡

  1、鑒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鑒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游的貢獻

  [課堂練習]

  學生做“課課練”習題,獨立完成。

  第5課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唐政府在廣州設置(),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多個。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5、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還把唐朝的建筑技術、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時,僧人()西游()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7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起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古代絲路的線路、交流的內容,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對照古代絲路,了解當代亞歐大陸橋在各國交流中的優勢。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能夠分析出圖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將書本中的信息轉化到圖上;通過對古代絲路和現代亞歐大陸橋的學習,逐步具備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絲路的美麗風光,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課過程

  導入

  今天上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東西,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下。OK!(西游記視頻展示)。剛才的鏡頭大家都很熟悉,對,是《西游記》。會唱的同學一起唱,不會唱的同學一起把拍子打起來!唐僧“西天取經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絲綢之路)。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題──絲綢之路,那么今天的絲綢之路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先來領略一番絲路的風光。在欣賞的同時,想想絲路風光留給你什么樣的感受?(美,西域風情,荒漠……)

  是啊!到處是沙漠,戈壁,但昔日這兒卻延伸著一條繁華的絲綢之路。這么具有西域風情、沙漠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來開辟的呢?

  絲綢之路的開辟

  【問題】如此具有西域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開辟的呢?(漢,張騫)

  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幻燈)。他告別漢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現在就讓駝鈴聲帶領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吧!(錄像)正是有張騫這樣的先行者,才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還經過哪些地區呢?同學們請看地圖。

  (二)絲綢之路的線路

  (幻燈),這是一張絲綢之路的線路圖,請找到絲路的起點。

  【問題一】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啊?(長安)

  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當時漢朝的都城。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后,組成商隊,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之后分南北兩路,北路從玉門關出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經過西域、中亞,到達西亞和歐洲;南路從陽關出發,(西出陽關無故人),同樣經過西域、中亞,到達羅馬和阿拉伯國家,再到歐洲;南路的另一路則是到達印度。《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走的就是南道中的這條道路。

  【問題二】設想你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你會經過今天哪些國家和地區?南道會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北道又會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四人小組合作,小組作好記錄。(幻燈片:世界政區圖)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等。

  北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

  可見路途非常的遙遠。

  【問題三】觀察線路圖,你認為在當時我國境內的絲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區呢?(長安、樓蘭、敦煌等)(幻燈)

  我們從這張圖片中發現現在的敦煌非常的凄涼,而當時的敦煌卻是非常的繁華。敦煌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現在,請同學們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用集體的智慧來再現一下當時的繁榮景象。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燈)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選擇好你的貨物。

  3.準備和對方商人交換什么貨物?

  學生表演(繁榮背景,如何交易,籌備干糧,水等)

  表演得很棒!從同學們的表演中,我們知道在當時的敦煌存在著物資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資非常的廣,有西方的毛皮、珠寶玉石、藥材等,還有中原的絲綢、瓷器、陶器、鐵器等。事實上,在當時的敦煌,不僅存在著物資上的交流,還存在著文化的交流。現在保留下來的`敦煌的藝術寶庫莫高窟就可以印證這一點。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個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幻燈:建筑,繪畫,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著最完好的佛教藝術,曾經有位著名的敦煌學者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學者的論說充分說明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這種重要性則是絲綢之路帶給它的。

  (三)絲綢之路的交流作用

  【問題】敦煌的藝術來自于東西方的交流,來自于東西方使者們的間接創造。正是由于這些使者們的往來,使得絲綢之路特別的活躍,特別的繁榮。那么,絲綢之路的開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義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找出一句話來概括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實來印證這句話。

  找到了嗎?一起大聲告訴我,好嗎?(絲綢之路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同學們能不能結合書本和你已有的知識,舉出實例來印證這句話呢?(可作適當補充)(幻燈)總結:絲綢之路的開辟豐富了東西方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增強了東西方人民的友誼。所以說,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道,也是一條友誼之道。

  (四)絲綢之路的補充

  事實上,“絲綢之路”并不是只有這一條,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指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除了張騫開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綠洲絲綢之路”外,你們還知道其他的絲綢之路嗎?(學生回答)

  (幻燈)總結:中國的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分為海陸兩路了,此外,還有長城以北充滿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因為這條絲綢之路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各個民族、部落紛紛想爭奪控制權,因此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和風平浪靜的“海上絲綢之路”由于主要以絲綢和香料貿易為主,又稱“海上香絲之路”。

  千余年過去了,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喜歡上了更為方便的海上運輸,于是曾經輝煌的絲綢之路漸漸被人們舍棄,敦煌也同樣衰弱了,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隨著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一條新興的絲綢之路重新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那就是亞歐大陸橋。(幻燈,亞歐大陸橋的簡介,線路圖)

  亞歐大陸橋的簡介: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云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海統一運輸的洲際鐵路,經過了30多個國家。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代替了昔日緩緩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駱駝隊,被稱為當代的新絲綢之路。

  【問題】那么,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么優勢呢?在今天有著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組活動)

  1.經過的國家更多,到的地方更遠;

  2.交通工具:駱駝,馬──洲際鐵路,火車

  3.節省時間,節省運費。(大陸橋橫穿大陸,比繞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傳統的海運路線縮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陸橋運距較近,且能使用鐵路集裝箱專用直達到車,中間環節少,運行速度快,從而節省了大量的途中運輸時間。)

  4.東西方溝通:間接──直接。(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一方面,對于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來說,這一區域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是它們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尋求貿易伙伴,選擇投資對象,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

  所以,大陸橋運輸越來越受到國際的廣泛重視。

  總結:亞歐大陸橋雖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橋,但卻是起著橋梁的溝通作用。許多專家學者斷言,新亞歐大陸橋的誕生,預示著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將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陸橋經濟時代。

  課后探究:談談你今天的最大收獲?

  總結:張騫出使西域后開通的絲綢之路可以講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詞,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課后反思

  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鋪墊,因此本節課主要采取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在絲綢之路的線路教學中,不光要求學生了解大致的線路,經過哪些區域,而且要求學生通過古今對照,了解經過現在的哪些國家和地區。考慮到這個問題可能有些難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組的合作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其實離我們很近。另外,在絲路上的交易活動,應該說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對中原和西方之間進行交易的貨物作了一一的辨別。這種教學方式比以前單一的記憶要強很多,三位學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每一位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繁榮景象。此外,也有助于他們理解絲綢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學習更加貼近歷史。貼近歷史,感受歷史正是我的期望,在這節課上,我和我的學生們都做到了。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19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知道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聯橫的歷史事實,從正反兩面分析諸侯爭霸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檢索資料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的精神。通過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夠稱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臥薪嘗膽等故事,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為實現理想不畏困難的恒心毅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新的知識并展現自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材施教。

  【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難點:本課時間跨度大,人物多,頭緒雜,學生不易掌握。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程導入

  【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多媒體播放)

  2700多年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在那個激蕩的時代,勇者彰顯崛起之勢,智者掀起變革風暴,謀者解開興亡之謎,這就是中華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戰國時代。悠悠歲月沉封了那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古老的歷史斑痕與輝煌而又沉重的夢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西周末年,昏聵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付出了身死國破的沉重代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請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和名稱的含義。(學生找出并回答)同學們請注意,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的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幕:說周王衰落 看紛爭四起

  看多媒體出示的圖片,從圖片中我們看到東周時期,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勢,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大大下降,到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憐了。而正是在此時,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下面我們就根據材料來分析諸侯爭霸的原因。通過出示兩則材料來幫助學生分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變得強大。二是為了爭奪土地、財產、人口和權力。)實質就是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幕:觀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風

  春秋時期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關于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你們知道嗎?(學生回答)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并結合老師的提示來分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原因。(學生分析并作答,教師總結。)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侯盟會,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之后起來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國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期最壯觀的景象。

  在晉楚爭霸中,晉文公通過城濮之戰一躍成為中原霸主。(教師講解)

  雖然稱霸受挫,但楚國并沒有放棄對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莊王時,通過邲之戰,楚國終成春秋一霸。(教師講解)

  請一位學生朗讀每課一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學生學習勾踐的優秀品質。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個國家了,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幕:談七雄兼并 解戰國風云

  戰國初期,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它們與原來的齊、楚、秦、燕并稱為“戰國七雄”。知道各國的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上中下。介紹戰國七雄的實力變化特別是秦國,由學生扮演角色分析問題。進而導出“合縱”“連橫”。著名的縱橫家秦國的張儀、魏國的公孫衍等。那么,“合縱”“連橫”政策的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進行分析,教師進行指導。得出結論:合縱失敗,秦國壯大,為后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問題探究: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是“在戰斗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根據材料進行分析)

  恢弘壯觀的春秋戰國時期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下面來看第四幕:講趣味故事 悟歷史智慧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后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春秋戰國,紛爭不休,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國家逐漸走向統一。最終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歷史告訴我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讓我們把視野移至海峽兩岸,那一彎淺淺的海峽成為無數中國人抹不去的鄉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的心愿和夢想。遙想當年,國弱民窮,山河破碎,梁啟超先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少年中國說》,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努力拼搏;看今朝,國泰民安,復興在即,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齊努力、共奮斗、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實現。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牢記:中華復興,重擔在肩!

  活動3【練習】課堂練習

  四、作業

  多媒體出示作業:當堂練習。

  活動4【活動】課堂活動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后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活動4【課堂小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2-24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教案02-01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選8篇)07-08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2篇03-03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通用10篇)01-07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02-02

七年級歷史教案05-06

七年級歷史教案11-10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