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1
一、【內容與解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配制一定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儀器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過程和配制過程中的誤差分析,理解它關鍵就是要掌握配制過程以及物質的量濃度與物質的量的關系。學生已經學過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了解它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本節課的內容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和誤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由于它還與化學反應給物質的量計算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本學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貫穿整個高中化學內容,是本學科化學實驗部分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是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解決重點的關鍵是演示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實驗,使學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點。
二、【教學目標與解析】
1.教學目標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進行誤差分析分析。
2.目標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據條件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并能對實驗中的不規范操作進行相關的誤差分析。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忽視物質的量濃度是單位體積溶液中所含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忽視體積指的是溶液的體積,誤差分析時有一定的難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沒有掌握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以及它與物質的質量等的關系。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就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表達式,其中關鍵是還要弄清楚物質的量濃度與相關的物理量(如物質的量、質量、密度)的關系。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節課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教學中,準備使用多媒體和視頻播放器。因為使用多媒體視頻,有利于學生通過視頻向學生演示實驗具體步驟,了解使用儀器和步驟,分析解決實驗中可能出現的誤差,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
五、【教學過程】
【問題1】:1molL-1硫酸溶液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師生活動:1L溶液中含有1mol H2SO4或將98g H2SO4溶于水配成1L的硫酸溶液。
【問題2】:用現有儀器(100mL燒杯、100mL量筒,玻璃棒、膠頭滴管、天平、藥匙)、蒸餾水、氯化鈉固體配制100mL 1.00mol NaCl溶液?
設計意圖:提出任務,讓學生分組探究配制原理和過程,進一步理解物質的量濃度,并引出新儀器——容量瓶。
師生活動:
方案一:稱取5.85 g氯化鈉固體移入100 mL燒杯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稱取5.85 g氯化鈉固體移入100 mL量筒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比方案一所配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精確些,但是方案四種所用量筒只是一種量器,不能用作反應儀器,也不能直接用來配制溶液。如果要求比較精確,就需使用容積精確的儀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有各種不同規格,常用的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 000 mL等幾種。
【問題3】:容量瓶上邊標有溫度,體積的刻度線只有一條,這說明了什么?能否用容量瓶來溶解固體物質?溶質溶解后是否可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推理能力。
師生活動:說明容量瓶的體積受溫度的影響,所以不能用容量瓶來溶解固體物質,溶質溶解后要等其恢復至室溫時再轉移到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使用:在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時,不要讓溶液灑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讓溶液在刻度線上面沿瓶壁流下。
【問題4】:觀看實驗視頻,500mL 0.1mol/L Na2CO3溶液的配制步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師生活動:1、計算 2、稱量 3、溶解(稀釋) 4、移液 5、洗滌 6、定容 7、搖勻。
儀器: 天平(含濾紙)、藥匙、容量瓶、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問題5】:若配置過程中操作錯誤,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將如何變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分析操作錯誤帶來的影響。
師生活動:誤差分析,根據cB= nB /V = mB / (MB V)進行推斷,分析實驗過程中哪些操作會引起nB或V(aq)的變化,從而導致cB有偏差造成誤差。
例如:
(1) 為什么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并將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中。(確保全部溶質轉移至容量瓶中)
(2) 轉移時溶液不慎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質的實際濃度大了還是小了?(變小了)
六、【課堂小結】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步驟:
①計算②稱量③溶解④轉移⑤洗滌⑥定容⑦搖勻
誤差分析:根據cB= nB /V = mB / (MB V)分析溶液的濃度變化。
七、【目標檢測】
1、實驗室配制1mol/L鹽酸250mL,不需要的儀器是( )
A. 250 mL容量瓶 B. 托盤天平 C.膠頭滴管 D.燒杯
2、優化設計P16 基礎知識(二)
【配餐作業】
A組
1、配制100mL1.0 mol/L的Na2CO3溶液,下列情況會導致溶液濃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餾水洗,沒有干燥
B.配制過程中,未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和玻璃棒
C.俯視確定凹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D.用敞開容器稱量Na2CO3且時間過長
2、關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使用前要檢驗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蒸餾水沖洗后必須要將容量瓶烘干
C.為了便于操作,濃溶液稀釋或固體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進行
D.為了使所配溶液濃度均勻,定容結束后,手握瓶頸,左右震蕩
B組
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 mol/L,c(Mg2+)=0.25 mol/L,c(Cl-)=0.2 mol/L,則c(SO42-)為( )
A.0.15 mol/L B.0.10 mol/L C.0.25 mol/L D.0.20 mol/L
2、將30mL0.5 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釋到500mL,稀釋后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0.03 mol/L B.0.3 mol/L C.0.05 mol/L D. 0.04 mol/L
C組
用質量分數為98%、密度為18.4g/cm3的濃硫酸配制100mL 1.84 mol/L的稀硫酸,若實驗儀器有:A.100mL量筒B.托盤天平 C.玻璃棒 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 F.膠頭滴管 G.50mL燒杯 H.100mL容量瓶,實驗時應選用儀器的先后順序是(填入編號)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填編號) 。
A. 使用容量瓶前檢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餾水洗凈后,再用待配溶液潤洗
C.配制溶液時,如果試樣是固體,把稱好的試樣用紙條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到接近刻度線1~2cm處,用滴管加蒸餾水到刻度線
D. 配制溶液時,如果試樣是液體,用量筒量取試樣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到刻度線
E.蓋好瓶塞,用食指頂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轉移溶液時應用玻璃棒引流
(3)下列實驗操作使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大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濃硫酸時俯視刻度
B.定容時,俯視刻度線
C.用量筒量取所需濃硫酸倒入燒杯后,用水洗量筒2~3次,洗滌液倒入燒杯中
D.定容后倒轉容量瓶幾次,發現凹液面最低點低于刻度線,再補幾滴水到刻度線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2
一、【內容與解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配制一定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儀器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過程和配制過程中的誤差分析,理解它關鍵就是要掌握配制過程以及物質的量濃度與物質的量的關系。學生已經學過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了解它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本節課的內容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和誤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由于它還與化學反應給物質的量計算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本學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貫穿整個高中化學內容,是本學科化學實驗部分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是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解決重點的關鍵是演示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實驗,使學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點。
二、【教學目標與解析】
1.教學目標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進行誤差分析分析。
2.目標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據條件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并能對實驗中的不規范操作進行相關的誤差分析。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忽視物質的量濃度是單位體積溶液中所含物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忽視體積指的是溶液的體積,誤差分析時有一定的難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沒有掌握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以及它與物質的質量等的關系。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就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表達式,其中關鍵是還要弄清楚物質的量濃度與相關的物理量(如物質的量、質量、密度)的關系。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節課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教學中,準備使用多媒體和視頻播放器。因為使用多媒體視頻,有利于學生通過視頻向學生演示實驗具體步驟,了解使用儀器和步驟,分析解決實驗中可能出現的誤差,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
五、【教學過程】
【問題1】:1lL-1硫酸溶液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師生活動:1L溶液中含有1l H2SO4或將98g H2SO4溶于水配成1L的硫酸溶液。
【問題2】:用現有儀器(100L燒杯、100L量筒,玻璃棒、膠頭滴管、天平、藥匙)、蒸餾水、氯化鈉固體配制100L 1.00l NaCl溶液?
設計意圖:提出任務,讓學生分組探究配制原理和過程,進一步理解物質的量濃度,并引出新儀器——容量瓶。
師生活動:
方案一:稱取5.85 g氯化鈉固體移入100 L燒杯中,加水溶解至100L刻度,得100 L 1.00 l/L NaCl溶液。
方案二:稱取5.85 g氯化鈉固體移入100 L量筒中,加水溶解至100L刻度,得100 L 1.00 l/L NaCl溶液。
方案二比方案一所配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精確些,但是方案四種所用量筒只是一種量器,不能用作反應儀器,也不能直接用來配制溶液。如果要求比較精確,就需使用容積精確的儀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有各種不同規格,常用的有100 L、250 L、500 L、和1 000 L等幾種。
【問題3】:容量瓶上邊標有溫度,體積的刻度線只有一條,這說明了什么?能否用容量瓶來溶解固體物質?溶質溶解后是否可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推理能力。
師生活動:說明容量瓶的體積受溫度的影響,所以不能用容量瓶來溶解固體物質,溶質溶解后要等其恢復至室溫時再轉移到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使用:在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時,不要讓溶液灑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讓溶液在刻度線上面沿瓶壁流下。
【問題4】:觀看實驗視頻,500L 0.1l/L Na2CO3溶液的配制步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師生活動:1、計算 2、稱量 3、溶解(稀釋) 4、移液 5、洗滌 6、定容 7、搖勻。
儀器: 天平(含濾紙)、藥匙、容量瓶、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問題5】:若配置過程中操作錯誤,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將如何變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分析操作錯誤帶來的影響。
師生活動:誤差分析,根據cB= nB /V = B / (MB V)進行推斷,分析實驗過程中哪些操作會引起nB或V(aq)的變化,從而導致cB有偏差造成誤差。
例如:
(1)為什么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并將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中。(確保全部溶質轉移至容量瓶中)
(2)轉移時溶液不慎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質的實際濃度大了還是小了?(變小了)
六、【課堂小結】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步驟:
①計算②稱量③溶解④轉移⑤洗滌⑥定容⑦搖勻
誤差分析:根據cB= nB /V = B / (MB V)分析溶液的濃度變化。
七、【目標檢測】
1、實驗室配制1l/L鹽酸250L,不需要的儀器是( )
A. 250 L容量瓶 B. 托盤天平 C.膠頭滴管 D.燒杯
2、優化設計P16 基礎知識(二)
【配餐作業】
A組
1、配制100L1.0 l/L的Na2CO3溶液,下列情況會導致溶液濃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餾水洗,沒有干燥
B.配制過程中,未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和玻璃棒
C.俯視確定凹液面與刻度線相切
D.用敞開容器稱量Na2CO3且時間過長
2、關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使用前要檢驗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蒸餾水沖洗后必須要將容量瓶烘干
C.為了便于操作,濃溶液稀釋或固體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進行
D.為了使所配溶液濃度均勻,定容結束后,手握瓶頸,左右震蕩
B組
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 l/L,c(Mg2+)=0.25 l/L,c(Cl-)=0.2 l/L,則c(SO42-)為( )
A.0.15 l/L B.0.10 l/L C.0.25 l/L D.0.20 l/L
2、將30L0.5 l/LNaCl溶液加水稀釋到500L,稀釋后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0.03 l/L B.0.3 l/L C.0.05 l/L D. 0.04 l/L
C組
用質量分數為98%、密度為18.4g/c3的濃硫酸配制100L 1.84 l/L的稀硫酸,若實驗儀器有:A.100L量筒B.托盤天平 C.玻璃棒 D.50L容量瓶 E.10L量筒 F.膠頭滴管 G.50L燒杯 H.100L容量瓶,實驗時應選用儀器的先后順序是(填入編號)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填編號) 。
A. 使用容量瓶前檢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餾水洗凈后,再用待配溶液潤洗
C.配制溶液時,如果試樣是固體,把稱好的試樣用紙條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到接近刻度線1~2c處,用滴管加蒸餾水到刻度線
D. 配制溶液時,如果試樣是液體,用量筒量取試樣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緩慢加入蒸餾水到刻度線
E.蓋好瓶塞,用食指頂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轉移溶液時應用玻璃棒引流
(3)下列實驗操作使配制的溶液濃度偏大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濃硫酸時俯視刻度
B.定容時,俯視刻度線
C.用量筒量取所需濃硫酸倒入燒杯后,用水洗量筒2~3次,洗滌液倒入燒杯中
D.定容后倒轉容量瓶幾次,發現凹液面最低點低于刻度線,再補幾滴水到刻度線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摩爾的基本概念。
2、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系。
3、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羅定律在氣體計算中的應用。
4、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一整套計算。
5、阿伏加德羅常數(NA)在微粒數、電子轉移、溶液中溶質粒子等情況下的考察。
6、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方法和配制實驗。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一整套計算
難點:物質的量在實際中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物質的量
1、物質的量
1)定義: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符號n 。
2)單位:摩爾(mol ) :把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摩爾是物質的量單位,molar 。
3)阿伏伽德羅常數:1摩爾物質中所含的“微粒數”。把6.02×1023mol-1叫阿伏伽德羅常數
4)公式:n=N/NA
2、摩爾質量(M)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得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摩爾質量
2)單位:g/mol或g.mol-1
3) 數量:1mol任意粒子或物質的量以克為單位時,其數值等于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4)公式:n=m/M
3、阿伏伽德羅定律
1)決定物質體積的三因素:微粒數目、微粒大小、微粒間距
氣體主要決定于分子數的多少和分子間的距離
2)阿伏伽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注意】阿伏伽德羅定律及推論使用的前提和對象:可適用于同溫、同壓的任何氣體
3)公式:PV=nRT
4)推論:
①同溫同壓下:
②同溫同體積:
二、氣體摩爾體積
1、氣體摩爾體積(V m)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2)單位:L/mol
3)標準狀況下00C 101KP 下,Vm=22.4L/mol
4)公式:n=V/Vm
三、物質的量濃度
1)定義:單位體積溶液里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
2)單位:mol/L
3)公式:C=n/V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配制
步驟:計算→稱量→溶解→冷卻→轉移→洗滌→定容→搖勻→貯存溶液
四、作業布置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②通過對1 mol物質質量的討論,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以及摩爾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對摩爾質量概念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和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④通過對1 mol物質體積的討論,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⑤通過對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和氣體的體積之間的關系;
⑥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掌握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計算、分析方法;
⑦通過活動探究,使學生掌握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的基本要領和技巧;
⑧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從物質的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理解,嘗試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體會定量研究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②通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體驗以實驗為基礎的實例研究方法,能獨立地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研究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親自實驗配制溶液,體驗化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端正耐心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尊重科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③在探究中學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體驗科學的艱辛和樂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①物質的量及其單位、阿伏加德羅常數; ②摩爾質量概念和有關摩爾質量的計算;③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④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學難點:
①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 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建立; ③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教學方式
本節課屬于概念教學課,根據概念教學的一般原則,主要運用講授方式、形象化的啟發式教學法、類比邏輯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靈活應用概念。對于概念課的教授,因為抽象、理解難度大,學生相對會缺乏學習興趣,所以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概念引入時強調它在化學中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緊迫感。另外,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過程的邏輯性,用思維的邏輯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原子、分子、電子等微觀粒子,學習了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對應的單位,這是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但是本節課的概念多,理解難度大,而且學生還沒有適應高中的化學學習,所以教師應注意從學生認識基礎出發,加強直觀性教學,采用設問、類比啟發、重點講解并輔以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聯想,運用遷移規律,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新知識。在實驗課中,要注重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并探討,在過程中感受和學習。
第一課時: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引入
教師:買大米時我們一般論斤買而論“粒”就不方便,一斤就是許多“粒”的集體;買紙可以論張買,但是買多了論“令”就比較方便,“令”就是500張的集體,買礦泉水我們可以論瓶買,但買多的也可以論箱買,一箱就是24瓶的集體等等。那么化學中的粒子論個可能數不清,我們能否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在初中已經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它們可以構成我們看得見的、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質量的宏觀物質。這說明,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與看得見的宏觀物質之間必定存在某種聯系。例如我們已經知道反應:
2H2 + O2 2H2O
微觀角度:2個氫分子 1個氧分子 2個水分子
宏觀角度: 4 g 32 g 36 g
從上述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呢?
學生:看到反應物、生成物的數目和質量關系。
教師:從方程式我們可以知道,微觀上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可以反應生成2個水分子。而分子和原子是極微小的粒子,一滴水中就大約含有1.7萬億億個水分子,如果一個個去數,即使分秒不停,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完成這個工作。在日常化工生產中我們更不可能數出一定個數的氫分子和一定個數的氧分子進行反應,而根據初中我們學習的知識也知道,從宏觀上4 g的氫氣和32 g的氧氣完全反應生成36 g的水,所以我們知道,4 g的氫氣所含的氫分子數必是32 g的氧氣的2倍,那我們怎樣才能既科學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氫氣中含有多少個氫分子呢?所以,這里需要一個“橋梁”,需要一個物理量把宏觀質量和微觀粒子數聯系起來,這個物理量就是“物質的量”。
(采用實例引入的方法來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白“物質的量”這一個物理量在化學中存石的必要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以“物質的量”作為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量,至此,物質的量和長度、質量、時間等成為國際單位制中的7個基本單位。
物質的量及摩爾
(投影)
物理量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長度 米 m
質量 千克(公斤) kg
時間 秒 S
電流 安[培] A
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K
物質的量 摩[爾] mol
發光強度 坎[德拉] cd
我們用長度來表示物質的長短,用溫度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物質的量是用來表示物質所含粒子數的集合,用符號n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教師:在我們的計量上,多長為1米呢?“米”這個單位是如何得來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開始常常會毫不思索地回答:10分米為一米。但很快他們又會意識到1分米又是多少呢?10厘米?那1厘米又是多少呢?……然后大家發現這是一個無盡的循環,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在國際單位中,1米的長短,1 mol的多少都是人為規定的,這里常是學生很難理解的地方。)
教師:國際計量組織規定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時間間隔內所經路徑的長度為1 m。同樣,也規定了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物質為1 mol。1 mol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一打、一箱一樣,表示的是數量的集體。一個箱子能裝多少瓶飲料,這取決于我們做多大的箱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定義這個集合單位。“摩爾”這個單位能包含多少個粒子?這也是由我們定義的。
(投影) 集體一個體×規定的較大數目
1打= 1個×12; 1令 = 1張×500; 1 mol = 1個×6.02×1023
(高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形象思維多于抽象思維,對抽象概念的學習,一般離不開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以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真實現象來遷移類比,使學生從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使學生容易理解,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我們把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摩爾簡稱摩,符號為mol。
阿伏加德羅常數
1mol任何粒子的數目又叫阿伏加德羅常數。阿伏加德羅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因他對6.02×1023這個數據的測得有很大的貢獻,故用其名來命名,以示紀念。表示為
NA=6.02×1023mol—1。
1 mo1粒子所含粒子數=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
請根據上述說明回答下列問題:
(1)1 mo1 O2的分子數約為___________,2.5 mol SO2的分子數為___________;
(2)3.01×1023個CO2的物質的量是______mol,其中碳原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
(3)1.204× 1023個H2O的物質的量是_____mo1,其中氫原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
(4)N個C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___mol。
根據以上四個小題,能否得出物質的量(n),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粒子數(N)的關系?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 。
教師:例:現有CO、CO2、O3三種氣體,它們含有的氧原子個數之比為1∶2∶3,則這三種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
A.1∶1∶1 B.1∶2∶3 C.3∶2∶1 D、6∶3∶2
學生:討論得出A答案。并且總結出:粒子的數目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學生普遍覺得非常困難,弄不清原子數與分子數之間的關系,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
過兩道關:(1)知道相同物質的量的CO、CO2、O3三種氣體,氧原子數之比為1∶2∶3;根據n=N/NA推斷,粒子的數目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教師: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1)如果把6.02×1023個直徑為2.5 cm的硬幣排成一行,可以來回于地球與太陽之間240.8億次。
(2)如果把6.02×1023粒米給全球60億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萬年。
(學生非常驚奇,更加意識到使用物質的量這個粒子集體的重要性,也不會再用物質的
量去描述宏觀物質。)
物質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項
教師: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 mol人 1 mol細菌 1 mol氧氣分子 1 mol質子
學生:討論并回答,1 mol人肯定是錯的,1 mol細菌、1 mol質子、1 mol氧氣分子是對的。
(“1 mol人”,學生都會很快反應是錯誤的,但1mol細菌很多學生會認為細菌是很小的,
是微觀的,所以這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所以借此要澄清學生的認識誤區,不要認為只要是微觀的概念就可以用摩爾來表示,應該是微觀的物質粒子才行。)
教師:對于物質的量這一個新的物理量,在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只適用于微觀粒子如原子、分子、離子、質子、電子、中子等。不是用于宏觀物質如:l mol人、1 mol大豆都是錯誤的。
(2)使用物質的量單位——摩爾時必須指明物質粒子的名稱,不能籠統地稱謂。1mol氧、1 mol氫就是錯誤的。只能說:l mol氧分子或1 mol氧原子。
(3)只要物質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質,所含微粒數相同,反之也成立。
作業設計
1.“物質的量”是指 ( )
A、物質的質量 B、物質的微觀粒子數 C.物質的質量與微觀粒子數
D.能把物質的質量同微觀粒子數聯系起來的一個基本物理量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1 mol氧 B.1 mol H2SO4 C.1 mol米 D.1 mol面粉
3.在.1 mol H2O中 ( )
A.含1 mol H B.含6.02×1023個氫原子
C.含6.02×1023個水分子 D.含3.01×1023個氧原子
4.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數約為 ( )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5.1 mol下列氣體中所含原子數最多的是 ( )
A. H2 B.CO2 C.CH4 D.O2
6.將1 mol CO與1 mol CO2相比較,正確的是 ( )
A.分子數相等 B.原子數相等 C.電子數相等 D.質子數相等
7.氫原子數目為9.03×1023的NH3是 ( )
A.1.5 mol B.1 mol C.0.5 mol D.2 mol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 ( )
A.1 mol N2和1 molCO所含的分子數都是NA
B.1 mol H2和1 mol CO2所含的原子數都是NA
C.1 mol CO和1 mol CO2所含的氧原子數都是NA
D.1 mol H2 SO4和1 mol H3PO4所含的原子數都是4NA
9.物質的量相同的甲烷和氨氣具有不同的 ( )
A.電子數目 B.質子數目 C.分子數目 D.原子數目
10.相同物質的量的SO2和SO3,所含分子的數目之比為_______,所含O的物質的量
之比為_______ 。
答案:1.D 2.B 3.C 4.B 5.C 6.A 7.C 8.A 9.D
10.1:1 2:3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是以化學基本概念為基礎,與實驗緊密聯系,強調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本節教學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乃至今后繼續學習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內容具有概念比較多,且抽象又難于理解的特點。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認識引入物質的量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之間、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二、學情分析
對于“物質的量”這個新的“量”和“摩爾”這個新的“單位”,學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單位”,如長度、質量、時間、溫度,米、千克等。可采用類比方法,類比方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的'某些屬性上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一種科學方法。如物質的量與其他學生熟悉的量類比、摩爾與其他國際單位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等,運用類比思想闡釋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能夠提高這兩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兼容性,有利于對這兩個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換算關系;了解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的思想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運用和鞏固概念。
(2)通過閱讀教材、參考資料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探究的意識。
(3)體驗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2)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物質的量的概念;
(2)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3)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涵義;
(4)通過物質的量、質量、摩爾質量計算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的概念。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教學方法
采用創設情境方式,通過故事(一粒米的稱量)和生活實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質的量,搭建起宏觀與微觀的橋梁。通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常用單位 (箱、包、打等)與抽象概念類比、國際單位之間的類比、集合思想的類比教學,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學生感受概念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物質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學過程(略)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6
【學習目標】
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含義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掌握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目標一】物質的量濃度
1.定義:以 里溶質B的 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
符號: 單位:
溶質B的物質的量(nB)、溶液的體積(V)和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cB)之間的關系:
cB= 或 cB=
2.含義:在1L溶液中含有1l溶質,這種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就是1 l·L-1
【說明】① 溶液的體積不等于溶劑的體積,也不等于溶質和溶劑體積的簡單加和。
② “溶質”是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離子,如c(Na+)
③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取出任意體積的溶液其濃度與原來溶液相同,但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則因體積不同而不同。
④ 除完全相同的兩份溶液相混合時,混合后的總體積等于原來兩份液體的體積之和外,其余情況下兩份液體混合后的總體積都不等于原來體積之和
⑤ 當往液體中加入固體或通入氣體,發生反應或溶解后所得溶液體積也不等于原來液體體積,得按混合后溶液的質量和密度來算溶液的體積。
【目標二】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⑴ 各量的關系:
n= n= n = V=
⑵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間的關系:
公式:c= 在飽和溶液中,ω=
⑶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稀釋 公式:c濃·V濃=c稀·V稀
⑷ 電解質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跟離子濃度間的關系:
在Ba(OH)2溶液中:c[Ba(OH)2] = c(Ba2+) = c(OH-)
在Fe2(SO4)3溶液中:c(Fe3+) = c(SO42-)
【目標三】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實驗1-5】
1.實驗步驟及儀器:
計算→稱量(量取)→溶解(稀釋)→冷卻→轉移→洗滌→振蕩→定容→搖勻→裝瓶貼簽
步驟
2.注意事項
① 根據所配溶液的體積選取相應規格的容量瓶。如配950L某濃度溶液應選1000L的容量瓶,
確定溶質時,不能按照950L計算,要按照1000L計算。
② 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檢查是否漏水。
方法:a.加水→倒立→觀察→正立。
b.瓶塞旋轉1800→倒立→觀察。
經檢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使用前必須把容量瓶洗滌干凈,但不必干燥。
③ 容量瓶中不能將固體或濃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釋,不能作為反應容器,也不能用來長期貯存溶液。
④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復至室溫。向容量瓶里轉移溶液或加入蒸餾水時,都要用玻璃棒引流。
⑤ 當容量瓶中液體占容積2/3左右時應進行搖勻。
⑥ 在容量瓶的.使用過程中,移動容量瓶,手應握在瓶頸刻度線以上部位,以免瓶內溶液受熱而發生體積變化,使溶液濃度不準確。
⑦ 在讀取容量瓶內液體體積時,要使眼睛的視線與容量瓶的刻度線平行。當液體凹液面與容量瓶的刻度線恰好相切時,立即停止滴加蒸餾水。
⑧ 實驗結束后及時洗凈容量瓶。
【目標四】誤差分析(填“偏大”“偏小”“無影響”)
根據c==, 判斷所配溶液的誤差可能由n、V或、V引起
步驟
A.1l/L B.2l/L C.0.1l/L D.0.2l/L
3.將50L0.1l/L的NaCl溶液與50L0.5l/L的CaCl2溶液混合后,若溶液的體積變成二者體積之和,則溶液中氯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1l/L B.0.55l/L C.0.67l/L D.2l/L
4. 將30 L0.5 l/LNaOH溶液加水稀釋到500 L,稀釋后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0.03 l/L B.0.3 l/L C.0.05 l/L D.0.04 l/L
5.下列各溶液中,Na+濃度最大的是( )
A.4L 0.5 l/L NaCl溶液 B.1L 0.3 l/L Na2SO4溶液
C.0.8L 0.4 l/L NaOH溶液 D.2L 0.15 l/L Na3PO4溶液
6.MgSO4和Al2(SO4)3溶液等體積混合后,Al3+濃度為0.1l/L,SO42-濃度為0.3l/L,則混合溶液中Mg2+濃度為( )
A.0.15l/L B.0.3l/L C.0.45l/L D.0.2l/L
7.已知25﹪氨水的密度為0.91g/L ,5﹪氨水的密度為0.98g/L,若將上述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無法估算
8.下列溶液中氯離子濃度與50 L 1l/L AlCl3溶液中氯離子濃度相等的是( )
A.150L1l/L氯化鉀 B.75L2l/L氯化鈣
C.150L3l/L氯化鉀 D.150L1l/L氯化鐵
9.按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要求的是( )
A.托盤天平稱量25.20g NaCl固體 B. 用量筒量出11.4L 0.1l/L的鹽酸
C.用100L量筒量取2.50L稀鹽酸 D.用250L容量瓶配制0.1l/L 150L鹽酸
10.用已準確稱量過的NaOH固體配置1.00l/L的NaOH溶液0.5L,要用到的儀器是( )
①坩堝 ②分液漏斗 ③容量瓶 ④燒瓶 ⑤膠頭滴管 ⑥燒杯 ⑦玻璃棒 ⑧托盤天平 ⑨藥匙
A.③④⑤⑦ B.①②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11.標況下,g氣體A和ng氣體B的分子數相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同溫同壓時,同體積的氣體A和氣體B的質量比為︰n
B.25℃時,1g氣體A和1g氣體B的分子數比為︰n
C.同溫同壓時氣體A和氣體B的密度比為n︰
D.標況時,等質量的A和B氣體的體積比為n︰
12.體積相同的甲、乙兩容器中,一個充滿HCl,另一個充滿H2和Cl2的混合氣體。同溫同壓下,兩個容器內的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總數 B.分子總數 C.質量 D.密度
13.下列溶液中物質的量濃度為1l·L-1的是( )
A.將40g NaOH溶解于1L水中 B.將22.4L氯化氫氣體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將1L 10l·L-1的濃鹽酸與9L水混合 D.10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250L溶液
14.10g 10%的NaOH溶液稀釋成50L,所得稀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0.02l·L-1 B.0.05l·L-1 C.0.25l·L-1 D.0.5l·L-1
15.50 L H2SO4的質量分數為35%、密度為1.24 g/c3的硫酸中,H2SO4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0.044l/L B.0.44 l/L C.4.4 l/L D.44l/L
16.將4gNaOH固體溶于水配成250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取出10L此溶液,其中含有NaOH g。將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釋到100L,稀釋后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17.配制200 L1.0l/LH2SO4溶液,需要18l/L H2SO4溶液的體積是 。
18.用等體積0.1 l·L-1氯化鋇溶液,可使相同體積的硫酸鈉、硫酸鎂和硫酸鋁三種溶液中的硫酸根離子完全轉化為硫酸鋇沉淀,則三種鹽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為
19.在標況下,將V L A氣體(摩爾質量為M g·l-1)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為d g·L-1,求此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20.現有0.270 g質量分數為10%的CuCl2溶液,計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質的量;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質的量。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01-01
高中化學《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說課稿04-25
議微型實驗在醫用化學中的應用12-10
實驗探究教學在化學課堂中的應用12-08
淺論化學實驗教學中圖式理論的應用12-10
EXCEL在公路工程計量支付中的應用12-11
工程思維在應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12-09
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12-09
電教媒體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