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化學教案

時間:2024-05-15 15:22:16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學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化學教案匯編[15篇]

高中化學教案1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七、具體教學設計: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為什么物質的種類遠遠多于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么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么樣的?②產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并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并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了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后,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并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盡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

  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采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后讓學生根據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八、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并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課我們了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么作用?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高中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概念的涵義;

  2、學會用元素概念區分單質,化合物,氧化物、

  教學重點:

  元素概念,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難點: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應用、

  教學過程:

  1、口答: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本質區別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量

  引入新課: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種碳原子……………

  這種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12,此外還有6

  個質子,7個中子的碳–13,還有6個質子,8個中子的碳–14,它們核內中子

  數雖不相同,但它們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都是6、引出元素定義:

  講授新課: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相同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一類原子,指核電荷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原子總數、

  講解:無論是木炭中的碳原子,還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們的核電

  荷數(即質子數)都是6,說明它們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與氧氣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電荷數都是8,稱為氧元素、

  提問:二氧化碳由幾種元素組成(追問四氧化三鐵呢氯酸鉀呢)、

  2、元素的分類:

  目前已發現100多種元素,可將它們分為:

  閱讀P36圖四,答: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種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哪兩種

  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哪兩種

  3、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

  P38表2–3、講解元素的'名稱、(象形),元素符號的讀法(看偏旁),

  寫法(一大二小)、

  4、元素符號的意義:

  (1)、表示一種元素、

  (2)、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例如:;2H:表示兩個氫原子、

  5、--元素1--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6、單質和化合物,氧化物:

  提問:什么是純凈物,什么是混合物

  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O2,N2,Cu,Fe,He,等、

  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CO2,SO2,KMn04,等、

  氧化物: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其中一種是氧元素、

  如:H2O,CO2,Fe3O4,SO2,等、

  單質與化合物的比較:

  單質化合物

  相同點都是純凈物

  不同點同種元素組成不同元素組成

  說明:單質中只含一種元素,但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卻不一定是單質、

  如:O3和O2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種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種元素,但含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

  是化合物、如:H2和O2的混合氣體含兩種不同元素,但不是化合物、

  歸納物質的分類:

  元素及元素符號

高中化學教案3

  一、導課

  我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飛船衛星都有一雙巨大的像翅膀一樣的太陽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大家有沒想過當飛船運行到太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區域時,電能從何而來呢?

  視頻:工程師的解決辦法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根據電解水的裝置示意圖,并閱讀課本79——80頁,解決以下問題:

  1、放電:

  2、電解(定義):

  3、電解池:

  4、電解池的構成要素:

  【任務二】水中加入電解質可以增強水的導電能力,但會不會影響電解水的反應呢?我們通過探究實驗回答這個問題。

  【實驗探究電解原理】以石墨為電極,電解CuCl2溶液

  【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1、寫出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2、通電后,離子的運動方向:向陰極移動。

  向陽極移動。

  【合作學習】

  3、預測電解產物,設計實驗方案。

  4、實驗記錄:

  請利用桌面上的儀器和試劑,證明你的猜想。實驗現象與你的猜想一致嗎?你有新的結論和思考嗎?

  實驗現象

  電極反應及反應類型

  陽極

  陰極

  電解CuCl2

  的總反應

  結論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2、陰、陽兩極電極反應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實驗結論?

  【反思整理】原電池與電解池的比較

  裝置類別

  原電池

  電解池

  電極名稱

  電極反應

  能量轉變

  反應能否自發

  三、檢測導結

  1、判斷下列裝置是否屬于電解池:

  ABCD

  2下列有關電解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解池是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B.電解池中陰離子向陰極移動,陽離子向陽極移動。

  C.電解池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極是陽極,發生氧化反應

  D.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3.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同屬氧化反應或同屬還原反應的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A.B.C.D.

  【反思總結】

  【課后探究】

  用鐵釘、碳棒做電極,電解NaCl溶液,探究電極材料的變換對電極反應有何影響。

高中化學教案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于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

  ⑴把時間留給學生。

  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

  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

  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后進行歸納與總結。

高中化學教案5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2 、常識性介紹燃燒的條件,明確燃料完全燃燒的方法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學習圖表表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方法,培養觀察分析實驗、閱讀圖表的能力。通過研究性課題學習調查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家庭所用燃料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貯存”和“釋放”的理解。

  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我們所學過的化學反應中,有的化學反應是為了制取某些物質的,比如:實驗室制取H 2: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而有的化學反應是為了利用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燒和氧炔焰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所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熱量。

  請同學看書P19 1-14,所以研究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書]

  第三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請同學們舉出見到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實例。

  [實驗]四人一組做課本實驗1-3 、 1-4

  請同學們歸納實驗現象。

  [ 小結 ]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鋁片與鹽酸反應、燃料的燃燒都要放出熱量,這類反應叫做放熱反應;Ba(OH)2 · 8H 2 O與NH 4 Cl的反應要吸收熱量,這類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放熱反應:放出熱的化學反應

  [板書]化學反應

  吸熱反應:吸收熱的化學反應

  [討論]

  為什么有的化學反應會放出熱量,而有的化學反應卻需要吸收熱量呢?

  [ 小結 ]:

  1、化學反應的特點是有新物質生成,新物質和反應物總能量不同。

  2、反應中要遵循能量守恒。

  3、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熱能形式表現即為放熱和吸熱。如果二者能量比較接近,則放熱和吸熱不明顯。

  [板書] ∑ E(反應物)>∑ 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 E(反應物)<∑ 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反應熱=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

  [板書]

  二燃料的充分燃燒

  [學生閱讀]

  教材相關內容

  思考下列問題

  1 、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2 、燃料不充分燃燒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3 、為使燃料充分燃燒,要充入足夠多的空氣。是否空氣越多越好?

  4 、增大燃料與空氣接觸面積可采取哪些措施?

  5 、煤直接燃燒會對環境造成哪些污染?

  6 、高效、清潔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師生活動]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板書]

  使燃料充分燃燒通常需要考慮兩點:

  一是燃燒時要有足夠的空氣;

  二是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討論]

  1 、煤易自燃,如何防止煤自燃?

  2 、怎樣使煤燃燒更充分?

  3 、常用的滅火材料有哪些?

  [講述]從環境保護方面考慮,發展潔凈煤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利用率,已成為我國及國際上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練習]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

  B、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時發生吸熱反應

  C、Ba(OH) 2 ·8H 2 O與NH 4 Cl的反應是放熱反應

  D、木炭在氧氣中的燃燒是吸熱反應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如果某一反應的反應物能量總和高于生成物能量總和,則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B、我國目前使用最多的燃料是酒精

  C、煤炭直接燃燒不僅產生大量煙塵,而且生成SO 2,導致酸雨的形成

  D、煤經過處理后制得水煤氣、干餾煤氣等,可提高燃燒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

  3、 1998年出現的全球溫度大幅度升高,產生了顯著的“厄爾尼諾”現象,干旱和暴雨災難危害了許多地區。為了防止氣候變暖的進一步惡化,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于1998年通過大會要求各國減少工業排放量的氣體是()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氮的氧化物D、氟里昂

  4、能源可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自然界中以現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級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間接獲得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電解是二級能源B、水力是二級能源

  C、天然氣是一級能源D、煤氣是一級能源

  [布置作業] P 24習題二

高中化學教案6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社會飛速進步,給教育的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新課程改革方案把課程的綜合開發研究與實驗提到了首要位置。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才能造就適應當今社會所需人才,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特別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深知責任重大。上課前,要認真剖析學生的認知,鉆研課標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過幾輪的高中化學教學,每當學到元素化合物時,需要通過演示實驗才能讓學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鐵的重要化合物”實驗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事先精心準備了實驗。用煮沸的蒸餾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鐵釘以防氧化。

  實驗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讓學3 4生觀察現象。

  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準備做FeSO與NaOH的反應,34當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膠頭滴管伸入試管準備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強調讓學生仔細觀察會出現什么現象,發現同學們低頭耳語,有大膽的學生提出:初中講膠頭滴管的使用時,它必須在容器(試管)的上方,不讓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師的演示動作錯誤?我本想就實驗目的給學生做出口頭解釋,但忽又喜悅: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現疑點,勇于質疑,這是特別好的現象啊,應該尊重學生的疑問,讓他們通過對比實驗得出更加準確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試管口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生成了灰色絮狀沉淀,迅速變成了灰綠色,最后變成了紅褐色。此時,學生們用驚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實驗結果,紛紛議論:為什么實驗現象與教材不符?面對這種在意料中的情況,我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形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學生們積極思考,認真分析,踴躍發言,歸納出如下幾條原因:

  (1)FeSO有較強的還原性,在空氣中放置時間較長,易被空4氣氧化。4Fe(OH)+2HO+O=4Fe(OH) 2223

  (2)在滴加NaOH溶液過程中引入了氧氣。

  (3)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沒有用橡皮塞,沒有與空氣隔絕。

  (4)兩種溶液中溶有氧氣。

  學生們提出制取氫氧化亞鐵關鍵應該是保證氫氧化亞鐵不與氧氣接觸。改進方案有:

  (1)加熱氯化亞鐵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趕出溶液中的氧氣,并趁熱滴定。

  (2)長頸膠頭滴管應伸入試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擠出。

  (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護層,如煤油、植物油等。 4面對學生們積極探究的熱情,面對熱烈的課堂氣氛,我對學生們大膽設計,勇于探究和敢于創新的精神進行了表揚和肯定,同時對他們的方案進行了評析,給予了合理的建議,幫助他們尋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進行了實驗。

  把盛有FeSO溶液的試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絕空氣,再加4將用煮沸的蒸餾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長頸膠頭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擠出NaOH溶液,實驗現象出現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狀沉淀,而后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與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時,我與學生都露出了喜悅而輕松的神情,好似我們共同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本節課達到了高潮,師生之間產生了共鳴,更讓人高興的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到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示學生個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的質疑和對教師教材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

  這種教學片斷很多。如金屬鋁與酸的反應,噴泉實驗等。若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能夠隨時記錄這些點滴教學片斷,學生將會受益匪淺,教師也會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不斷地增強駕馭和開發新課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節課在激情中開始,在興奮中結束。雖然下課了,但我仿佛還處在學生有條理的發言和熱烈的討論甚至爭論中,當然這節課帶給我深刻的思考:

  (1)擺正位置

  新課程改革要求“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就是要讓學生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勇于質疑、敢于探究,相信學生的能力。以前,雖然也探究,但只是對課文中有探究活動時才進行,大多數是以講習互動為主,通過這節課,我深刻地認識到:學生的能力很強,是很有潛能的,一定要讓他們每節課都動起來,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培養能力。

  (2)相信學生

  學生的探究、討論、歸納,給我很大啟示,學生的潛能和可塑性

  很強,對其能量的培養,主要不是學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師能不能正確引導,能不能給予學生發揮潛能的機會。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占著課堂的絕對主動權,很少給予學生發揮的機會,總認為學生只能通過教師講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現代教育教學研究認為,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去思考、去掌握、去討論、去歸納,給學生創造一切可能與機會,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性的探索和實踐,獲得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高中化學教案7

  【教材內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等知識。本節內容是在介紹了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介紹金屬晶體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對于晶體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的知識的認識。教材從介紹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入手,對金屬的通性作出了解釋,并在金屬鍵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金屬晶體的幾種常見的堆積模型,讓學生對金屬晶體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理解金屬鍵的概念和電子氣理論

  2、初步學會用電子氣理論解釋金屬的物理性質

  【教學難點】

  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

  【教學重點】

  金屬具有共同物理性質的解釋。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體有固定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水、干冰等都屬于分子晶體,靠范德華力結合在一起,金剛石、金剛砂等都是原子晶體,靠共價鍵相互結合,那么我們所熟悉的鐵、鋁等金屬是不是晶體呢?它們又是靠什么作用結合在一起的呢?

  【板書】

  一、金屬鍵

  金屬晶體中原子之間的.化學作用力叫做金屬鍵。

  【講解】

  金屬原子的電離能低,容易失去電子而形成陽離子和自由電子,陽離子整體共同整體吸引自由電子而結合在一起。這種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較強作用就叫做金屬鍵。金屬鍵可看成是由許多原子共用許多電子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共價鍵,這種鍵既沒有方向性也沒有飽和性,金屬鍵的特征是成鍵電子可以在金屬中自由流動,使得金屬呈現出特有的屬性在金屬單質的晶體中,原子之間以金屬鍵相互結合。金屬鍵是一種遍布整個晶體的離域化學鍵。

  【強調】

  金屬晶體是以金屬鍵為基本作用力的晶體。

  【板書】

  二、電子氣理論及其對金屬通性的解釋

  1.電子氣理論

  【講解】

  經典的金屬鍵理論叫做“電子氣理論”。它把金屬鍵形象地描繪成從金屬原子上“脫落”下來的大量自由電子形成可與氣體相比擬的帶負電的“電子氣”,金屬原子則“浸泡”在“電子氣”的“海洋”之中。

  2.金屬通性的解釋

  【展示金屬實物】

  展示的金屬實物有金屬導線(銅或鋁)、鐵絲、鍍銅金屬片等,并將鐵絲隨意彎曲,引導觀察銅的金屬光澤。敘述應用部分包括電工架設金屬高壓電線,家用鐵鍋炒菜,鍛壓機把鋼錠壓成鋼板等。

  【教師引導】

  從上述金屬的應用來看,金屬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呢?

  【學生分組討論】

  請一位同學歸納,其他同學補充。

  【板書】

  金屬共同的物理性質

  容易導電、導熱、有延展性、有金屬光澤等。

  ⑴金屬導電性的解釋

  在金屬晶體中,充滿著帶負電的“電子氣”,這些電子氣的運動是沒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電場的條件下電子氣就會發生定向移動,因而形成電流,所以金屬容易導電。

  【設問】

  導熱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它必然是物質運動的結果,那么金屬晶體導熱過程中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擔當什么角色?

  ⑵金屬導熱性的解釋

  金屬容易導熱,是由于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在熱的作用下與金屬原子頻繁碰撞從而把能量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從而使整塊金屬達到相同的溫度。 ⑶金屬延展性的解釋

  當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晶體中的各原子層就會發生相對滑動,但不會改變原來的排列方式,彌漫在金屬原子間的電子氣可以起到類似軸承中滾珠之間潤滑劑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層之間發生相對滑動以后,仍可保持這種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也不易斷裂。因此,金屬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練習】

  1.金屬晶體的形成是因為晶體中存在

  A、金屬離子間的相互作用

  B、金屬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C、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D、金屬原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2.金屬能導電的原因是

  A、金屬晶體中金屬陽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較弱

  B、金屬晶體中的自由電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C、金屬晶體中的金屬陽離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D、金屬晶體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失去電子

高中化學教案8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自學、探究、訓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和反應熱的計算

  【學習過程】

  【溫習舊知】

  問題1、什么叫反應熱?

  問題2、為什么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變化?

  問題3、什么叫熱化學方程式?

  問題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問題5、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化學方程式

  熱方程式

  相似點

  不同點

  【學習新知】

  一、蓋斯定律

  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什么叫蓋斯定律?

  問題2、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途徑有關嗎?與什么有關?

  【練習】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寫出1molH2 (g) 與適量O2(g)反應生成H2O (l)的熱化學方程式。

  二、反應熱的計算

  例1、25℃、101Kpa,將1.0g鈉與足量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晶體,并放出18.87kJ熱量,求生成1moL氯化鈉的反應熱?

  例2、乙醇的燃燒熱: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燒放出多少熱量?

  例3、已知下列反應的反應熱:(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試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與交流】通過上面的例題,你認為反應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練習】

  1、 在 101 kPa時,1mol CH4 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H2O,放出 890 kJ的

  熱量,CH4 的燃燒熱為多少?1000 L CH4(標準狀況)燃燒后所產生的熱量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葡萄糖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氧化的熱化學方程式與它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相同。計算 100 g葡萄糖在人體中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本節小結】

  【作業】

  1.由氫氣和氧氣反應生成1 mol水蒸氣放熱241.8 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氣轉化為液態水放熱2.444 kJ,則氫氣的燃燒熱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時放出113.74 kJ的熱量,同時生成3.6 g液態水,則原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燃燒的'主要化學方程式依次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現有一套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灶具,今改為燒液化石油氣,應采取的正確措施是( )

  A.減少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B.增大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C.減少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D.增大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溫下取體積比為4∶1的甲烷和氫氣的混合氣體11.2 L(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后恢復到室溫,則放出的熱量(單位:kJ)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熱化學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則氫氣的燃燒熱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實驗測得H2和C3H8的混合氣體共5 mol,完全燃燒時放熱3847 kJ,則混合氣體中H2與C3H8的體積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運動員的體重為72 kg,起跑時能以1/7s沖出1m遠。能量全部由消耗體內的葡萄糖提供,則該運動員起跑時沖出1m遠將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緩慢氧化時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學習反饋或反思】

高中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質量的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及守恒的原因;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能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驗事實,能推測物質的組成。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實驗、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學會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及合作精神;

  使學生認識永恒運動變化的物質 ,即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滲透物質不滅定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教材從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入手,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規律。這樣學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并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同時也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法建議

  引導學生從關注化學反應前后"質"的變化,轉移到思考反應前后"量"的問題上,教學可進行如下設計:

  1.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當采取"自我發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可首先投影前面學過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然后提問:對于化學反應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把問題聚焦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上。這時教師不失適宜的提出研究主題:通過實驗來探究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

  2.體驗科學研究過程、設計、實施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探究方式,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在設計過程中,教師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并適時的給學生以幫助,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交流方案過程中,各組間互相補充,互相借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施實驗時學生體驗了科學過程,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自己探索,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體驗了科學研究過程。

  3.反思研究過程、總結收獲和不足

  探索活動結束后可讓學生進行總結收獲和不足,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高中化學教案10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師生共同鞏固第一課時相關。

  (1)根據鹽類水解規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講解】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講解】根據鹽的組成及水解規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判斷依據。

  分析: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

  【講解】“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 溶液與 溶液的堿性強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強。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堿性強于 溶液堿性。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

  【講解】電解質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如 溶液中,陽離子有 和 ,陰離子有 , , ,根據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 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 中,在 溶液中: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 溶液(約1mol/L), 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體積比約是 。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若用固體 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泡沫滅火器內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鋁溶液,鐵筒里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里的原因是 。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為鹽溶液性質(酸性或堿性)的常規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堿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堿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堿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 溶液中混有雜質 。方法:加熱,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高中化學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化學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了解化學變化規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秘。通過本節了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質子數、中子數和質量數間的關系,為后續周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五、教學方法: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由所含質子數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系: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2)質量數: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加起來所得的數值,叫質量數。

  質量數(A)= 質子數(Z)+ 中子數(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核電核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4)原子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學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欲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 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采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采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后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并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并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于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常用技巧。

  (2)初步了解一些比較特殊的氧化還原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一般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特殊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加深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思想觀念。

  (2)通過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創造和發現化學學科的科學美、規律美,從中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缺項配平問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一些技巧。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技巧,熟練掌握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

  [教學過程]

  [引入]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些配平的技巧,學會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問題。

  第一類:缺項配平問題

  例1: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

  □ KMnO 4 + □ KNO 2 + □()—□ MnSO 4 + □ K 2 SO 4 + □ KNO 3 + □ H 2 O

  解析:參加氧化還原反應的元素為錳和氮兩種元素,則有

  Mn +7 → Mn +2化合價降5 × 2

  N +3 →N +5化合價升2 × 5

  得:2KMnO 4 +5KNO 2 + □()— 2MnSO 4 + □ K 2 SO 4 +5KNO 3 + □ H 2 O

  分析上述式子或得,由于生成物中多出了SO 4 2-和H,則反應物()內為H 2 SO 4,且系數為3,由此推知H 2 O的系數為3 。

  所以答案為:2KMnO 4 +5KNO 2 +3H 2 SO 4 =2MnSO 4 +K 2 SO 4 +5KNO 3 +3H 2 O

  [學生練習]

  配平下列兩個方程式:

  (1)□ Mn 2+ + □ S 2 O 8 2- + □ H 2 O —□ SO 4 2- + □ MnO 4 - + □()

  (2)□ Zn+ □ H + + □ NO 3 - —□ Zn 2+ + □ NH 4 + + □()

  第二類:待定系數法:

  對于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在電子轉移較難弄清的情況下,可用待定化學計量數法解決配平問題。

  例1:P 4 O + Cl 2 — POCl 3 + P 2 Cl 5

  主要步驟如下:

  第一步將某一反應物化學計量定為1,其他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分別以a 、 b 、 c ……等字母表示,待定化學計量數的數目越少越易完成配平。

  P 4 O + a Cl 2 —(4-2 b )POCl 3 + b P 2 Cl 5

  第二步根據相等條件列出等式(設待定化學計量數時已用過的條件不能再用)。可得等式:

  2 a = 5 b +(4-2 b )× 3(Cl原子總數相等)

  4-2 b =1(O原子總數相等)

  第三步解出方程組。得 a = , b =,原化學方程式可寫成:

  P 4 O +Cl 2 = POCl 3 +P 2 Cl 5

  第四步將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改為最簡單的整數比

  4P 4 O +21Cl 2 = 4POCl 3 + 6P 2 Cl 5

  [學生練習]

  例2:根據反應S 2 O x 2- +Mn 2+ +H 2 O → SO 4 2- + MnO 4 - +H + 。解答下列問題:

  (1)配平上述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該反應中____________元素被還原。

  (3)若電子轉移僅在兩種元素之間發生,已知1mol S 2 O x 2-共轉移2mol電子,則 x =______ 。

  解析:該反應中電子轉移情況較復雜,宜用待定系數法來配平。配平后的離子方程式為:

  5S 2 O x 2- + (2 x -14)Mn 2+ + (3 x -16)H 2 O = 10SO 4 2- +(2 x -14)MnO 4 - +(6 x -32)H +

  從離子方程式看,錳元素化合價從+2升高到+7,所以Mn 2+是還原劑。

  必定有一種元素的化合價降低,氫、硫兩種元素的化合價均不可能降低,只可能是S 2 O x 2-中的氧元素。根據題中條件,5mol S 2 O x 2-應轉移10mol電子。根據已配平的離子方程式可得:

  5(2 x -14)= 10

  解得: x = 8

  所以答案為:(1)5S 2 O x 2- + (2 x -14)Mn 2+ + (3 x -16)H 2 O = 10SO 4 2- +(2 x -14)MnO 4 - +(6 x -32)H +

  (2)氧。(3)8 。

  [課堂練習]

  1.配平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KMnO 4 +HCl — KCl+MnCl 2 +Cl 2 +H 2 O

  (2)Cu 2 S+HNO 3 — Cu(NO 3 ) 2 +S+NO+H 2 O

  (3)KMnO 4 +H 2 C 2 O 4 +H 2 SO 4 — CO 2 +MnSO 4 +K 2 SO 4 +H 2 O

  (4)Fe(OH) 3 +NaOH+Cl 2 — Na 2 FeO 4 +NaCl+H 2 O

  (5)MnO 2 +I - +H + — Mn 2+ +I 2 +H 2 O

  (6)A n +B x - —B m +A x -

  2.配平下列離子方程式,并回答問題:

  (1)Fe (OH) 3 + ClO - + OH - — FeO+ Cl - + H 2 O

  (2)已知有3.21g氫氧化鐵參加反應,共轉移了5.42 × 10 22個電子,則 n = _________,FeO中鐵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_ 。

  (3)根據(1)(2)推測FeO能與下列哪些物質反應(只填序號)_______ 。

  A.氯氣B.二氧化硫C.硫化氫D.氧氣

  3.將NaBiO 3固體(黃色,微溶)加入MnSO 4的混合溶液里,加熱,溶液顯紫色(Bi 3+無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NaBiO 3 + □ Mn 2+ + □ H +□ Na + + □ Bi 3+ + □()+ □()。

  配平上述化學方程式。

  4.單質鐵溶于一定濃度的硝酸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a Fe+ b NO 3 - + c H + == d Fe 2+ + f Fe 3+ + g NO ↑ + h N 2 O ↑ + k H 2 O(系數均為自然數)

  (1)c 、 g 、 h的關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 、 c 、 d 、 f的關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d 、 f 、 g 、 h的關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a=12,鐵和硝酸恰好完全反應,則b的取值范圍是_____ 。 c的取值范圍是____ 。

  參考答案

  1.(1)2,16,2,2,5,8

  (2)3,16,6,2,4,6

  (3)2,5,3,10,2,1,8

  (4)2,10,3,2,6,8

  (5)2,10,16,2,5,8

  (6) mx mny ny mnx

  2.(1)2Fe (OH) 3 +(5-n)ClO - +2n OH - = 2 FeO+ (5-n) Cl - + (n+3)H 2 O

  (2)n=2,FeO中鐵的化合價為+6 。(3)BC 。

  3.5 、 2 、 14,5 、 5 、 2 、 MnO 4 - 、 7 、 H 2 O

  4.(1)c= 4g+10h 。

  (2)c-b=2d+3f 。

  (3)2d+3f =3g+8h 。

  (4)6

高中化學教案15

  作為老師想要把一節課上好,那么就需要課前做相關規劃,那就是教案,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化學老師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教案09-01

高中化學教案04-20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08-25

高中化學教案模板09-01

高中化學教案【薦】11-26

高中必修一化學教案11-06

高中化學教案【熱門】12-03

【薦】高中化學教案12-05

【推薦】高中化學教案11-28

高中化學教案【精】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