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化學教案

時間:2022-12-01 15:09:55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學教案【熱】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學教案【熱】

高中化學教案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自學、探究、訓練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和反應熱的計算

  【學習過程】

  【溫習舊知】

  問題1、什么叫反應熱?

  問題2、為什么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變化?

  問題3、什么叫熱化學方程式?

  問題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問題5、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熱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比較

  化學方程式

  熱方程式

  相似點

  不同點

  【學習新知】

  一、蓋斯定律

  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什么叫蓋斯定律?

  問題2、化學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途徑有關嗎?與什么有關?

  【練習】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寫出1molH2 (g) 與適量O2(g)反應生成H2O (l)的熱化學方程式。

  二、反應熱的計算

  例1、25℃、101Kpa,將1.0g鈉與足量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晶體,并放出18.87kJ熱量,求生成1moL氯化鈉的反應熱?

  例2、乙醇的燃燒熱: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燒放出多少熱量?

  例3、已知下列反應的反應熱:(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試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與交流】通過上面的例題,你認為反應熱的計算應注意哪些問題?

  【課堂練習】

  1、 在 101 kPa時,1mol CH4 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tài)H2O,放出 890 kJ的

  熱量,CH4 的燃燒熱為多少?1000 L CH4(標準狀況)燃燒后所產生的熱量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葡萄糖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體組織中氧化的熱化學方程式與它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相同。計算 100 g葡萄糖在人體中完全氧化時所產生的熱量。

  【本節(jié)小結】

  【作業(yè)】

  1.由氫氣和氧氣反應生成1 mol水蒸氣放熱241.8 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氣轉化為液態(tài)水放熱2.444 kJ,則氫氣的燃燒熱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時放出113.74 kJ的熱量,同時生成3.6 g液態(tài)水,則原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燃燒的主要化學方程式依次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現有一套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灶具,今改為燒液化石油氣,應采取的正確措施是( )

  A.減少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B.增大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C.減少空氣進入量,減少石油氣進氣量

  D.增大空氣進入量,增大石油氣進氣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溫下取體積比為4∶1的甲烷和氫氣的混合氣體11.2 L(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后恢復到室溫,則放出的熱量(單位:kJ)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熱化學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則氫氣的燃燒熱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實驗測得H2和C3H8的混合氣體共5 mol,完全燃燒時放熱3847 kJ,則混合氣體中H2與C3H8的體積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運動員的體重為72 kg,起跑時能以1/7s沖出1m遠。能量全部由消耗體內的葡萄糖提供,則該運動員起跑時沖出1m遠將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緩慢氧化時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學習反饋或反思】

高中化學教案2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fā)展,社會飛速進步,給教育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新課程改革方案把課程的綜合開發(fā)研究與實驗提到了首要位置。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才能造就適應當今社會所需人才,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特別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深知責任重大。上課前,要認真剖析學生的認知,鉆研課標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過幾輪的高中化學教學,每當學到元素化合物時,需要通過演示實驗才能讓學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鐵的重要化合物”實驗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事先精心準備了實驗。用煮沸的蒸餾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鐵釘以防氧化。

  實驗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讓學3 4生觀察現象。

  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準備做FeSO與NaOH的反應,34當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膠頭滴管伸入試管準備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強調讓學生仔細觀察會出現什么現象,發(fā)現同學們低頭耳語,有大膽的.學生提出:初中講膠頭滴管的使用時,它必須在容器(試管)的上方,不讓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師的演示動作錯誤?我本想就實驗目的給學生做出口頭解釋,但忽又喜悅: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現疑點,勇于質疑,這是特別好的現象啊,應該尊重學生的疑問,讓他們通過對比實驗得出更加準確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試管口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生成了灰色絮狀沉淀,迅速變成了灰綠色,最后變成了紅褐色。此時,學生們用驚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實驗結果,紛紛議論:為什么實驗現象與教材不符?面對這種在意料中的情況,我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形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學生們積極思考,認真分析,踴躍發(fā)言,歸納出如下幾條原因:

  (1)FeSO有較強的還原性,在空氣中放置時間較長,易被空4氣氧化。4Fe(OH)+2HO+O=4Fe(OH) 2223

  (2)在滴加NaOH溶液過程中引入了氧氣。

  (3)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沒有用橡皮塞,沒有與空氣隔絕。

  (4)兩種溶液中溶有氧氣。

  學生們提出制取氫氧化亞鐵關鍵應該是保證氫氧化亞鐵不與氧氣接觸。改進方案有:

  (1)加熱氯化亞鐵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趕出溶液中的氧氣,并趁熱滴定。

  (2)長頸膠頭滴管應伸入試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擠出。

  (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護層,如煤油、植物油等。 4面對學生們積極探究的熱情,面對熱烈的課堂氣氛,我對學生們大膽設計,勇于探究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進行了表揚和肯定,同時對他們的方案進行了評析,給予了合理的建議,幫助他們尋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進行了實驗。

  把盛有FeSO溶液的試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絕空氣,再加4將用煮沸的蒸餾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長頸膠頭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擠出NaOH溶液,實驗現象出現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狀沉淀,而后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與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時,我與學生都露出了喜悅而輕松的神情,好似我們共同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本節(jié)課達到了高潮,師生之間產生了共鳴,更讓人高興的是,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到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示學生個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的質疑和對教師教材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

  這種教學片斷很多。如金屬鋁與酸的反應,噴泉實驗等。若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能夠隨時記錄這些點滴教學片斷,學生將會受益匪淺,教師也會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不斷地增強駕馭和開發(fā)新課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節(jié)課在激情中開始,在興奮中結束。雖然下課了,但我仿佛還處在學生有條理的發(fā)言和熱烈的討論甚至爭論中,當然這節(jié)課帶給我深刻的思考:

  (1)擺正位置

  新課程改革要求“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就是要讓學生發(fā)揮他們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勇于質疑、敢于探究,相信學生的能力。以前,雖然也探究,但只是對課文中有探究活動時才進行,大多數是以講習互動為主,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刻地認識到:學生的能力很強,是很有潛能的,一定要讓他們每節(jié)課都動起來,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能力。

  (2)相信學生

  學生的探究、討論、歸納,給我很大啟示,學生的潛能和可塑性

  很強,對其能量的培養(yǎng),主要不是學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師能不能正確引導,能不能給予學生發(fā)揮潛能的機會。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占著課堂的絕對主動權,很少給予學生發(fā)揮的機會,總認為學生只能通過教師講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現代教育教學研究認為,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所以,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去思考、去掌握、去討論、去歸納,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與機會,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性的探索和實踐,獲得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高中化學教案3

  實驗目的

  1、通過讓學生親自做鈉及化合物性質的實驗,使學生加強對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3、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實驗重點

  1、通過實驗鞏固對鈉及化合物性質的認識。

  2、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難點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初步培養(yǎng)其設計實驗和評價實驗的能力。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膠頭滴管、鐵架臺、酒精燈、藥匙、濾紙、粗玻璃管(10mm×10mm),帶導管的橡皮塞、鉑絲、藍色鈷玻璃、鋁箔、火柴、小刀、水槽、鑷子、蒸發(fā)皿、細長玻璃管、脫脂棉、氣球。

  鈉、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體及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

  實驗形式

  單人單組

  實驗過程

  [引入]本章我們主要學習了鈉及化合物性質。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對這些知識加以鞏固。

  [板書]實驗三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師]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內容。

  [板書]

  一、鈉的性質。

  1、鈉與水反應。

  2、鈉在空氣中燃燒。

  二、過氧化鈉的性質。

  1、Na2O2與水的反應。

  2、Na2O2與CO2的反應。

  三、Na2CO3與NaHCO3的性質。

  1、NaHCO3的不穩(wěn)定性。

  2、Na2CO3、NaHCO3與酸的反應。

  3、Na2CO3與NaHCO3的鑒別。

  四、用焰色反應檢驗Na+、K+、Cu2+。

  [提問]1、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試管中為什么不能有氣體?

  2、在NaHCO3加熱分解的實驗時,為什么要先將導管移出燒杯,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3、做好焰色反應的關鍵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

  2、實驗中所取鈉塊不得超過黃豆粒大小。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

  1、如果將鈉與鹽酸溶液反應,鈉是置換水中的H,還是置換HCl中的.H?

  2、一開始我們發(fā)現Na用煤油保存,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對鈉的性質的研究,你能說出為什么嗎?

  4、用鹽的固體或溶液做焰色反應的實驗時,何者現象更明顯?

  [布置作業(yè)]填寫好本次的實驗報告,并能熟練地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高中化學教案4

  合成氨條件的選擇 - 高中二年級化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化學教案。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領悟理論知識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并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體現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yè)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等知識,并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合成氨的生產條件。第二部分是拓寬思路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探討合成氨的發(fā)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教材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所應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據實驗數據討論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采取的方法。在兩個討論的基礎上,教材又結合合成氨生產中動力、材料、設備、催化劑的活性等實際情況,較具體地分析了合成氨時壓強、溫度、催化劑等的選擇情況,教案《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化學教案》。此外,還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等條件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huán)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學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的發(fā)展前景,拓寬學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更多地應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訓練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的教學:

  1.提出問題:針對合成氨的反應,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里提高 的產量,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2.復習提問: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結果。

  3.組織討論:

  ①為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應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在實際生產中,僅僅考慮單位時間里的產量問題(化學反應速率問題)還不行,還需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問題(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

  ③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應采取的方法。

  4.閱讀圖表實驗數據印證理論:學生通過閱讀表2-4的實驗數據可知,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綜合上面的討論情況,同時綜合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研究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問題。此外,要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huán)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的。

  教師可結合討論過程,讓學生進行歸納。

  壓強

  溫度

  催化劑

  濃度

  為增大合成氨的反應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濃度

  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減小平衡混合物中 的濃度

  實驗生產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鐵觸煤(500℃左右時活性最大)

  使氣態(tài) 變?yōu)橐簯B(tài) 并及時從平衡混合物中分離出去,及時補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業(yè)發(fā)展前景”的教學

  1.以史明理:從介紹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業(yè)的發(fā)展簡況入手,以壓強選擇的變化為例,說明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是與科技進步、動力、材料、設備等條件的改善緊密相聯系的,并仍將隨之而作相應的改變。

  2.目前研究課題簡介:結合簡介,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科學方法得到訓練,如研究催化劑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劑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應可在較低溫度下進行,是否會減緩合成氨生產中對壓強的要求而減少設備制造的投資?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課題的簡介,教材編寫有“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的閱讀材料,可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拓寬思路、設想甚至想象。

高中化學教案5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師生共同鞏固第一課時相關。

  (1)根據鹽類水解規(guī)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講解】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講解】根據鹽的'組成及水解規(guī)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guī)判斷依據。

  分析: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

  【講解】“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 溶液與 溶液的堿性強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強。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堿性強于 溶液堿性。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

  【講解】電解質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如 溶液中,陽離子有 和 ,陰離子有 , , ,根據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 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 中,在 溶液中: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 溶液(約1mol/L), 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體積比約是 。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若用固體 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泡沫滅火器內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鋁溶液,鐵筒里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里的原因是 。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guī)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為鹽溶液性質(酸性或堿性)的常規(guī)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堿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堿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堿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 溶液中混有雜質 。方法:加熱,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學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化學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了解化學變化規(guī)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秘。通過本節(jié)了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質子數、中子數和質量數間的關系,為后續(xù)周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fā)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jié)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五、教學方法: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由所含質子數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系: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2)質量數: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加起來所得的數值,叫質量數。

  質量數(A)= 質子數(Z)+ 中子數(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核電核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4)原子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學教案7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初中學習金屬的置換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順序、鎂等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鈉、鋁等活潑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掌握越活潑的金屬越易與氧氣反應的規(guī)律。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在初三階段學習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金屬的活動順序、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過金屬是否能發(fā)生置換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順序。

  2、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在“通過實驗探究獲得關于物質知識”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初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guī)律

  2、通過觀察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3、通過實驗了解活潑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歸納出活潑金屬易與氧氣發(fā)生反應的知識,了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習慣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fā)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難易、劇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思維方法

  5、通過實驗進一步熟悉和規(guī)范藥品的取用、酒精燈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技能

  四、教學策略

  1.舉例身邊的金屬材料和回顧初三化學知識,引入新課,通過對比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引出“鈉與氧氣怎樣反應”的問題。

  2.以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鈉的物理性質、鈉在空氣中存放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的反應,并分析其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通過鋁在空氣中加熱的現象分析得出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四幅金屬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圖片,結合金屬活動順序表,歸納出金屬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劇烈程度有關

  通過圖表歸納出鈉、鋁、鐵、銅與氧氣反應的有關知識,使知識系統(tǒng)化。

  五、教學過程

  [引入]在實驗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屬制成的,在家里呢?

  [學生回答] 水龍頭、鐵凳、鐵窗筐,鐵架臺……

  [引言]大多數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tài)形式存在,說明大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今天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有關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第一節(jié) 金屬的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 根據書本圖片,回顧初中階段學習過的反應,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提出問題]這些反應都表現了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歸納復習] 金屬與鹽反應 金屬與酸反應 金屬與氧氣反應

  [板書]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投影]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的圖片。

  [設問] 是否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都需要加熱呢?

  [引言]今天我們來認識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板書]1、鈉與氧氣的反應

  [學生活動]分組 ①觀察存放在試劑瓶中的金屬鈉

  ②把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觀察其物理性質、表面的氧化膜。

  [歸納并板書] 金屬鈉的物理性質與存放方法。

  [板書]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體

  [提出問題]金屬鈉放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那么對金屬鈉進行加熱又將如何?

  [學生實驗]鈉的燃燒。

  [學生活動]描述實驗現象

  [設問] 生成物是氧化鈉嗎?

  [學生回答]不是,生成物呈淺黃色,而氧化鈉是白色固體

  [講解] 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鈉的另一種氧化物---過氧化鈉(淡黃色固體)

  [板書] 2Na + O2 Δ Na2O2

  淡黃色固體

  [投影] 過氧化鈉的特殊用途-----潛水艇供氧劑。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板書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中的氧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學生寫出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析氧化劑、還原劑)

  [引言]初中我們學習過鋁在氧氣中的燃燒,若鋁在空氣中加熱,又有什么現象呢?

  [板書]2、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學生實驗]用坩堝鉗鉗住一塊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描述實驗現象] 逐漸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

  [講解] 鋁的熔點 為665℃ 氧化鋁的熔點 為20xx℃ ,鋁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鋁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態(tài)鋁不會落下。

  [引言]如果我們去掉氧化膜再加熱,有什么現象呢?

  [學生實驗]用坩堝鉗鉗住一塊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描述實驗現象] 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師生共同分析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鋁片在空氣中很快又形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板書小結] 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穩(wěn)定存在于空氣中

  [回顧]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圖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設問]能否看出金屬的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劇烈程度有什么關系?

  [小結]可以看出:金屬的活動性越強,與氧氣反應就越易進行(如鈉露置空氣中就氧化);金屬活動性越弱,與氧氣發(fā)生反應時反應條件較高(如鐵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就說明金在加熱條件下不與氧氣反應。

  [總結]請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習內容填寫下列表格:

金屬反應條件 (常溫/加熱)反應 現象氧化物 的顏色化學方程式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jié)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

  鈉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質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加熱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體 淡黃色固體

  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小結]鋁的化學性質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穩(wěn)定存在于空氣中

  [總結]鈉、鋁、鐵、銅與氧氣的反應

高中化學教案8

  一、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fā)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反應?

  (生觀察現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guī)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fā)現,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jié)駶櫟牡矸?K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jié)駶櫟矸?K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fā)現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guī)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tǒng)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fā)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guī)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fā)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guī)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xù)觀察布朗運動,發(fā)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1)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guī)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yōu)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guī)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高中化學教案10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yǎng)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qū)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jié)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xù)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tài)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酸、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反應能否發(fā)生進行簡單的判斷。

  2、能力目標: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和結果分析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xié)作能力。能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生親自做探究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②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③使學生在實驗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xié)作精神。

  重點

  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

  1、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

  2、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學情分析

  本課題知識貼近生活,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本課題之前,已經多次進行過實驗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習了氧氣、碳等非金屬單質的性質后已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學習金屬的性質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而且整個課題的引入、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都完全由學生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可輕松學習并應用知識。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

  課前準備儀器藥品

  試管、鑷子、鎂條、鋁絲、鋅粒、銅片、稀鹽酸、稀硫酸、硫酸銅溶液、__銀溶液、硫酸鋁溶液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和見到各種金屬,這些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是有差別的,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以前學習過的有金屬參加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呢?它們反應的現象是什么?化學方程式怎樣寫?

  【過渡】觀察上述化學反應可知:通常金屬能與氧氣反應,能和酸反應,還能與金屬的化合物如硫酸銅溶液反應。現在我們先來探究金屬與氧氣反應的規(guī)律。回憶相關反應的現象、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

  3Fe+2O2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

  聯系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物質、事實出發(fā)引入新課,同時復習相關知識。

  【引導復習、回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1、常溫能反應:以鎂、鋁為代表。

  2、高溫下能反應:以鐵、銅為代表。

  3、高溫下也不能反應:以金、銀為代表。回憶、記錄、鞏固相關知識。比較鎂、鋁、鐵、銅、銀、金的活潑程度差異。

  1、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加深印象。

  2、為金屬與酸、鹽反應的學習打下基礎。

  【過渡】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我們可以從①能否反應②反應的激烈程度來探究金屬的活潑程度即金屬活動性差異。聽講了解判斷金屬活動性差異的初步方法。

  【設問】金屬與酸反應現象是否也像金屬與氧氣反應一樣存在差別呢?同學們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推理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1】

  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提示】

  按操作規(guī)范進行實驗,認真觀察現象。

  【巡視、指導實驗】實驗探究:

  A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鹽酸反應。

  B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硫酸反應培養(yǎng)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推理能力和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展示探究結果: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在討論、交流中,吸取別人有益的意見,讓不同的意識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設問】在鎂、鋅、鐵、銅幾種金屬中,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哪些金屬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由此你能把金屬分為哪兩類?思考、討論并得出結論。

  結論:可分為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的金屬和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的金屬這兩類。為后面學習金屬活動順序時,為什么會出現氫元素打下基礎。

  【過渡】在第五單元我們曾做過鐵釘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反應后在鐵釘表面有紫紅色的銅產生,這說明了什么?說明鐵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鐵應該比銅活潑。培養(yǎng)學生相關知識的遷移能力,拓展學生思路。

  【講述】可以用金屬和某些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來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差異。實驗桌上除剛才的實驗藥品外還有幾種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同學們可以參考剛才的金屬與酸反應的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來探究。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態(tài)度,增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2】

  金屬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巡視、指導實驗】實驗探究:鎂、鋅、鐵、銅分別與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__銀溶液反應。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同學間的協(xié)作精神。

  【設問】通過實驗,結合上一個探究的結果,你能得出鎂、鋅、鐵、銅、銀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嗎?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討論、交流并達成共識。得出結論:鎂、鋅、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銀。通過學生間對話、師生間對話,使知識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屬活動順序

  【設問】

  為什么會出現氫元素?金屬元素的位置與它的活動性有什么關系?位于前面的金屬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換出來?觀察、記憶。

  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規(guī)律。加強學生記憶。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設問】剛才做了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有的反應已經學過,如鋅與鹽酸、稀硫酸反應,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類型和以前學過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類型相同嗎?如果從物質類別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置換反的應特點和規(guī)律。理解、掌握置換反應的應特點和規(guī)律。

  【課堂練習】

  1.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yè)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制而成,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

  2.家用鋁鍋、鐵鍋為什么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販常常用鋁制的假銀元坑害消費者,小明在市場上買了一枚銀元,請你用化學方法幫他鑒別這枚銀元的真假。練習、鞏固。聯系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體會“生活處處有化學”。

  指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本課題。學生自主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評價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啟示和收獲。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布置作業(yè)】

  1、小實驗:收集幾種金屬,取少量分別放入幾個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個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細觀察發(fā)生的現象。試根據現象判斷這幾種金屬活動性的差異。

  2、課本14頁第3題、5題。記錄。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高中化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使學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組成、性質及鑒別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學習蔗糖水解反應的實驗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義,了解麥芽糖的性質。

  能力培養(yǎng):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科學思想: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并引導學生總結實驗成敗的關鍵,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現象與化學本質的辯證認識及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品質:

  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協(xié)作進行實驗、共同分析、討論實驗結果,從而學習新知識這一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方法:

  通過對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還原性實驗的現象進行對比與分析,引導學生通過表面現象分析問題的本質,學習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蔗糖的水解反應及對水解產物的還原性進行檢驗,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重點、難點

  蔗糖的非還原性;蔗糖的水解反應;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實驗方法及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

高中化學教案13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

  四、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七、具體教學設計: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為什么物質的種類遠遠多于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么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么樣的?②產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并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并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fā)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了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后,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并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盡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

  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采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jié)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后讓學生根據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八、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并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么作用?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高中化學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會寫甲烷的結構式和電子式,能識別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2.了解甲烷的化學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3.通過甲烷的分子結構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質,并設計實驗來證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

  4.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甲烷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取代反應的含義。

  【難點】

  理解甲烷分子結構決定了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在我們前面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很多種物質,比如堿金屬元素、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觸過另外一類物質,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類物質我們稱之為無機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即將學習和討論的一類重要的物質——有機物。有機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醫(yī)療保健、工農業(yè)生產及能源、材料和科學技術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甲烷的結構

  【提出問題】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這是因為它本身只含有一個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機物必須含有的兩種元素:碳和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教師講解】教師講解結構式。

  【過渡提問】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布的呢?(過渡提問,可不回答。)

  【教師講解】實際上,科學研究發(fā)現,甲烷分子是一個以碳為中心的正四面體結構,碳與每個氫間形成的鍵長鍵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簽是做一個甲烷的模型,觀察一下它的結構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開始制備,教師巡回進行指導。

  【教師展示】通過展示實驗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進一步驗證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它是一個正四面體結構。

  2.甲烷的物理性質

  【教師引導】從多媒體播放的視頻(關于甲烷應用和物理性質的趣味資料)中,你能從中提取哪些關鍵信息?

  【學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氣小。

  【過渡提問】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質,那甲烷有什么化學性質呢?

  3.甲烷的化學性質

  (1)甲烷的氧化反應

  【教師引導】相信大部分同學家里都使用天然氣吧,那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燒的化學性質,請推測一下燃燒產物是什么?

  【學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視頻演示】確實是,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驗證甲烷燃燒生成產物的實驗視頻,通過燒杯壁的水珠以及變渾濁的澄清石灰水進一步驗證了剛剛同學們的猜想。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進行書寫。

  【教師補充】把等號改成箭頭,這是有機反應的一個特殊之處:

  同時提醒學生可燃性氣體在點燃前要驗純。

  【教師講解】甲烷燃燒是一個氧化的過程。但是甲烷性質穩(wěn)定,不與酸性高錳酸鉀這樣的強氧化劑反應,也不易與酸或堿反應。甲烷四條碳氫鍵,它們是飽和鍵,由結構決定性質也可以推斷出,甲烷的性質穩(wěn)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過渡】甲烷的'性質穩(wěn)定,與一般的物質不反應。其實,除了會與氧氣反應以外,甲烷還會與氯氣發(fā)生反應,那會產生什么現象,同學們注意觀察。

  【教師演示】演示科學探究中的實驗。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氣瓶中氣體的顏色變淺,證明有新的物質生成了,有白霧產生,試管內壁油狀液滴,這些是生成物。

  【教師提問】根據反應物的元素組成,你能推測出生成物嗎?

  【小組討論】白霧可能為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是甲烷中的氫原子與氯氣中的氯原子的結合,你能由此推測油狀物的成分嗎?

  【學生回答】油狀物可能為甲烷中剩余原子與氯原子的結合,即甲烷中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替換了。

  【教師講解】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嘗試寫出這個反應嗎?

  【教師講解】方程式書寫的非常準確,甲烷中的氫原子確實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個氯原子的時候生成的物質卻是氣態(tài)的,而非油狀物,這就證明反應還有其他物質生成。其實甲烷與氯氣的反應是分步進行的,一個氫原子被替代后的產物中氫能繼續(xù)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問題】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幾種物質是什么嗎,并類比第一個反應寫出它們的方程式嗎?

  【動畫展示】觀看視頻動畫展示的甲烷與氯氣發(fā)生反應時分子模型的變化,驗證學生的猜想。

  【教師講解】一氯甲烷為氣體,二、三、四氯甲烷為液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稱四氯化碳,為常用的溶劑。并由黑布下的集氣瓶沒明顯現象,得出反應需要光照的條件,提醒學生補充反應條件。并介紹其為取代反應。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總結取代反應的概念?

  【學生回答】有機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替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yè):大家看到這個取代反應,能不能想到哪個無機反應類型與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對,就是置換反應,那么同學們就在課下整理一下置換反應與取代反應的基本特點,并形成表格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高中化學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后講授。本節(jié)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huán)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jié)歸納復習課。

  環(huán)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中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huán)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jié)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huán)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并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中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松,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huán)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huán)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環(huán)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fā)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huán)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后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后,對環(huán)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說,初中對環(huán)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為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節(jié)課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于環(huán)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huán)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系的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huán)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并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yǎng)學生組織活動、協(xié)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jié)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提高環(huán)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2.認識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是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2.培養(yǎng)學生組織活動、協(xié)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3.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yǎng)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于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制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huán)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huán)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huán)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huán)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制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搜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致地梳理,通過組內協(xié)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tǒng)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tǒng)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fā)生與否取決于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盡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于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采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并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jié)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huán)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么是環(huán)境污染?環(huán)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么?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有什么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huán)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3.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fā)。討論性發(fā)言結束后,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后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提高環(huán)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huán)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jié)做起。

  4.布置作業(yè)

  (1)必做題:

  A、每個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題目,并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

  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huán)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臺環(huán)境現狀分析”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高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教案09-01

高中化學教案12-16

【熱門】高中化學教案11-27

【推薦】高中化學教案11-28

高中化學教案【推薦】11-29

【薦】高中化學教案12-05

高中必修一化學教案11-06

高中化學教案【精】11-30

【熱】高中化學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