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12-20 10:19:43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過程:

  一、雄居東方的大洲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讓學生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請學生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板書]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最大(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最大

  3、面積最大(4400千米)

  4、亞洲的方位:

  讀圖6、5《亞洲地理分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二地形和河流

  二、亞洲的地形

  1、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

  討論:(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2、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

  討論:(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書]二、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動]學生指圖回答亞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書]三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離。

  三、亞洲氣候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讀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哪幾種?

  學生回答: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屏幕展示:依次顯示九種主要氣候類型

  屏幕顯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教師提問:亞洲東部與南部氣候有何共同特征?

  學生回答:都是季風氣候。

  教師總結:亞洲九種氣候類型中有三種是季風氣候,這是亞洲氣候的特點之一──季風氣候顯著

  教師補充:亞洲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就較少。如果降水較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風的影響而易發生旱澇災害。

高中地理教案2

  導入新課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種經濟活動需要占有或者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積相對有限,各個地塊的交通通達性和地價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經濟活動之間必然要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城市功能區和空間結構。

  推進新課

  板書:三、城市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

  師城市功能區可劃分為哪些類型?

  生商業區、居住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游覽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師回答得很好。那么,這些功能區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生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那么,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呢?

  師北京市中心城區沒有形成中心商務區,而是形成了行政區,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

  生歷史文化因素。

  師很好。早期的土地利用對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區有著深遠的影響,城市的發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慮如何繼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那么,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昔日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變的呢?學科%網

  生否。

  師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非一成不變。例如,許多有污染的工廠從市區遷至郊區,原址改建為住宅區等。因此說城市的土地利用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

  師(承轉)在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各種因素中,對城市功能區劃分影響最顯著的應該是經濟因素。請同學們思考,多數城市中,它們的中心地區都是什么功能區呢?

  生中心商務區。

  師那么,中心商務區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

  [合作探究]

  生(討論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的消費群,而且交通通達性強,商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離開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師(精講)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城市土地供應有限,條件好的地點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競爭環境下,每一塊土地用于哪一種活動,取決于各種活動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請同學們觀察下圖,受付租能力的影響,住宅區和工業區是如何布局的呢?

  課件展示:

  圖片:

  生(觀察圖片后回答)A為商業區,是城市的中心,因為商業付的地租。B為住宅區,靠近市中心附近,對商業的吸引力下降,但住宅區選擇這里,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場。C為工業區,由于這里不是位置,商業和住宅活動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業出的租金,所以,工業就成為該區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

  師請同學們讀教材圖25,中心商務區的建筑有什么特點?

  生建筑物以高層為主。

  師由于城市中心地價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業、服務、金融、貿易、信息等活動都高度集中。

  課件展示:

  中心商務區主要功能示意

  請同學們再觀察上面一組圖片,談一下城市中心商務區主要有哪些功能。

  生中心商務區是整個城市的商業核心區,主要功能有商業樞紐職能、交通中心職能、房地產開發職能、旅游職能等。

  師可見,城市中心商務區的功能很多,對城市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務的變動,對城市的用地結構、功能分區、商業網點布局和房地產價格也都具有顯著影響。

  師(承轉)從圖中看出,中心商務區、住宅區、工業區等功能分區,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區,在景觀特色上,表現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區。城市除了建成區外,在周圍還有一部分環狀分布的郊區,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行政上歸城市管轄。

  [問題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1上的活動材料,完成下列幾個問題:

  1.分析建成區與郊區的關系。

  2.談一談郊區的景觀特色。

  3.分析郊區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農業

  經營園藝業和畜牧業,以滿足城市居民對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環境保護

  旅游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資源庫(學生分成三組,一組討論問題1,二組討論問題2,三組討論問題3)

  學生討論后回答:

  一組:建成區為郊區提供貨物和服務,郊區為建成區提供一些農副產品,以滿足城市居民對蔬菜和副食品的需要。

  二組:郊區在景觀上,主要表現為農業用地,如糧食種植、蔬菜花卉種植及乳畜養殖等。

  三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環境保護——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減少等生態問題。

  旅游——游覽、蔬菜花卉等園藝種植基地、養殖場、開展生態旅游、民俗風情游等。

  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并承轉)在歷史、經濟、交通、社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區在空間的分布與組合上,往往形成各種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請同學們看教材P32的閱讀材料,了解西方城市結構學說。

  生(閱讀材料)

  師利用多媒體,再次觀察三種城市地域空間結構圖,并判斷它們分別屬于哪種城市空間結構。

  生同心圓式、扇形式、多核心式。

  師(承轉)這幾種模式,是在進入工業社會后,主要由資本和市場決定的,這一時期的城市地域結構以中心商務區為核心。其實,在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制度下,城市地域結構有不同的發展特點。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33的閱讀材料。思考:我國古代城市空間結構有什么特點?

  生(閱讀并思考后回答)我國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影響下,形成一種將城市有組織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的“山水城市”,而古代帝王都城的規劃建設,大多以皇宮為中心。

高中地理教案3

  1、CAI課件教案化

  我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使用CAI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將課件作為了一個會說話、有動畫效果的“特殊教案”,認為將CAI課件準備好就是把這節課備好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不管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多么的發達,CAI課件多么的先進,它們都只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所以CAI課件不僅在時間上還是在內容上都不能覆蓋一堂課的教學,我們千萬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課件設計策略

  2、1課件內容的選擇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我們設計、制作地理CAI課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我們在選擇課件的內容時,必須緊密結合教師授課的內容,盡量減少其他內容,千萬不能喧賓奪主,影響課堂教學時所能傳遞的教學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學中,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內容都是極其復雜的,這就使得我們在設計CAI課件時會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但聯系緊密的東西。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可能對這部分內容更加感興趣,從而沒有將教學內容記于心中。同時,我們在設計課件時還應該多選擇學生感興趣、熟知的素材,使學生一看到就有親切感,使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愿。

  2、2地理課件設計應該講求教和學的實用性,防止華而不實。我們在制作地理CAI課件時,不應該為了加入圖片而加入圖片。因為,這樣有時候會使學生注意力發生偏移。學生對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的興趣是呈遞減的狀態的。因此,不能讓學生忽視文字部分所傳遞的信息,影響教學內容的傳授,使地理CAI課件變為“不科學的”軟件資源。因此,我們在設計地理CAI課件的時候,圖片和視頻等只有在真正需要而且不影響文字信息作業的時候加入,不然會使得地理CAI課件成為教育中的“雞肋”。

  2、3地理CAI課件的易操作性。現在高中地理教師都是從師范類院校畢業的年輕人,專業知識扎實,但是計算機課件設計、制作能力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在設計、制作CAI課件時應該將課件設計為特別容易操作的軟件,這是我們在設計課件時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使用按鈕的方式進行交互,那么必須標明按鈕的作用,以方便授課教師的使用。同時,我們鏈接的內容必須下載到本地,這樣就不會對課件的運行環境提出太高的要求,否則課件的使用會影響地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2、4三維式地理課件設計。高中地理CAI課件的外在界面應“漂亮”,內部素材要“科學”,同時,課件的整體設計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三個方面不斷完善、提高,當然,它們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三者可以在地理CAI課件中共同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利用CAI課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效果。

  3、結論

  總之,CAI課件目前還在不斷地發展,其各種功能也在不斷的提升。我們在使用CAI課件來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不管怎樣,我們必須清楚一點,那就是:CAI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只要能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是好的CAI課件。

高中地理教案4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并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于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布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采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征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布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在學習完田納西河背景后,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了認識,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產生的效益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于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1、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分析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以三峽工程建設為例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第一課時

  1、導入:西江洪水圖片導入,設疑:如何合理進行流域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難,引出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正面例子進入新課。1分半鐘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3、創設情境,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效益,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5分鐘

  4、隨堂練習+課堂總結。5分半鐘

  第二課時

  1、給出長江三峽地區背景材料(氣候、地形、水系、社會經濟等),遷移分析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20分鐘

  2、練習反饋與總結。20分鐘

  5、板書設計

  1、流域與水系概念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高中地理教案5

  說課

  環境問題是指在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的情況下發生的環境破壞或環境退化,從而危害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與發展的所有問題。一方面,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和有害物越來越多,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許多國家和地區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另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人類正受到某些資源匱乏的嚴峻挑戰。資源和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問題的分類方法很多,按性質可進行如下分類:環境污染問題、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生態破壞問題、自然資源枯竭問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一)部分資源趨于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二)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三)環境污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危及人類健康。講述這部分內容要通過舉例來使學生理清環境問題的各種類別及其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

  1.環境問題的概念與分類。

  2.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教具準備投影圖片、閱讀材料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

  2.分析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2.通過讀圖分析學會判斷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對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培養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公民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 必修Ⅰ中我們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我們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其中某要素的變化會對整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可能出現環境問題。下面我們學習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首先來討論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板 書: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推進新課

  師 當今人類面臨許多環境問題,什么是環境問題?

  板 書:

  一、環境問題的概念與分類

  閱讀教材P86第一、二段,自主學習,思考:

  1.什么是環境問題?

  2.哪些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

  生 (自主探究后回答)

  問題1:環境問題是指在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的情況下發生的環境破壞或環境退化,從而危害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與發展的所有問題。

  問題2:資源和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

  師 環境問題有哪些類型?

  課件展示:

  生 (讀書看圖,討論并回答)根據環境問題的性質,可進行如下分類:

  師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看一看,環境問題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嗎?

  生 (討論后回答)有按生產類型、地理空間、環境要素的劃分方法。

  師 請將下列環境問題與其劃分類型用線連接起來,并說明連接的理由。

  課件展示:

  生 完成連接,理由是大氣、水、土壤屬于環境要素;工業、農業屬生產類型;全球局部區域屬地理空間。

  師 目前人類面臨哪些環境問題?

  板 書: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課件展示:

  人類對土地和森林資源的破壞

  1.人類對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的破壞主要有哪幾種形式?

  2.分析“全球自然資源的減少”這部分資料,探討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減少的關系。

  提示:①從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角度來看待人口急劇增長的問題。

  ②從地球上各種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角度來討論人均資源擁有量。

  ③從環境容量的角度來討論環境對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生 (合作探究后,回答)

  問題1:(1)人類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有以下幾種形式:①對礦產資源的開采,②不當的灌溉,③建筑用地等。

  (2)對森林資源的破壞:毀林開荒、亂砍亂伐等。

  問題2: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的關系表現為以下幾點:①人口增長導致居住空間減小;②人口增長致使人均資源減少;③人口增長加劇環境污染。

  師 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環境污染。

  課件展示:

  教材圖4-5,圖4-6

  師 讀圖和教材文字,同桌討論如下問題:

  1.什么是環境污染?

  2.有哪些類型的環境污染?

  3.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是如何產生的?

  生根據課本文字回答。

  師 指導學生讀圖,并查閱有關資料,討論該企業在哪些環節會產生污染物質,對當地環境又會產生哪些破壞性的.影響?

  課件展示:

  教材圖4-6

  生 討論后發言:該企業造紙生產流程中的分離、漂白、增藍都對水有污染。

  師 (承轉)回答得很好。以上同學們討論了造紙廠對水體的污染,下面繼續閱讀P92活動,了解煤燃燒和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對大氣造成的污染。

  課件展示:

  教材圖4-7,圖4-8,并要求學生閱讀材料

  分析討論下列問題:

  1.當地的大氣污染源是什么?污染的形式(煙塵、汽車尾氣等)和程度(嚴重、一般、輕度)如何?

  2.大氣污染對當地環境造成了什么樣的危害,請舉例說明。你們認為應如何治理當地的大氣污染。

  生 (討論后,回答)

  1.當地的大氣污染源主要是汽車排放的污染物。污染的形式是汽車尾氣,污染的程度一般。

  2.大氣污染影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蝕建筑物材料,影響氣候,降低能見度,引發溫室效應、臭氧空洞和酸雨等。

  治理大氣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無鉛汽油;③汽車尾氣達標排放;④做飯使用清潔能源等。

  師 說明面臨哪種環境問題?

  課件展示:

  圖表“全球物種數目分類”

  類別 所有物種 瀕危物種

  哺乳類 4 629 1 096

  鳥類 9 672 1 107

  爬行類 6 900 253

  兩棲類 4 522 124

  淡水魚類 25 000 734

  高等植物 270 000 25 971

  總計 320 723 29 285

  生(自主學習,閱讀課文內容,分析圖片后回答)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課件展示:

  圖表“哺乳動物和鳥類瀕危或受威脅的原因”

  原因 哺乳動物 鳥類

  偷獵 31% 20%

  棲息地的喪失 32% 60%

  外來物種的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請學生閱讀教材P89~P90“世界森林資源的危機”和“渡渡鳥的滅絕”兩段材料,根據材料及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1)畫出哺乳動物和鳥類瀕危或受威脅原因的對比柱狀圖。縱軸表示各種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橫軸表示各種原因。

  (2)哺乳動物和鳥類瀕危或受威脅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3)從渡渡鳥的滅絕,討論人類應吸取哪些教訓。

  生 (回答)小組發言,展示小組繪圖。

  師 補充并展示正確的圖表。

  (承轉)除以上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外,對土壤的污染也十分嚴重。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93,完成活動要求。

  問題1:以簡短的文字寫出土壤污染產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問題2:討論土壤污染對農作物有哪些危害?

  問題3:人們吃了有農藥殘留的食物會產生什么后果?你認為應如何治理土壤污染?

  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選代表回答。

  問題1:土壤污染產生的原因有: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灌溉污水、固體廢棄物、大氣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可能產生的后果是土壤能力下降,農作物產量降低,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

  問題2:土壤污染可使農作物減產,農產品質量下降。

  問題3:人們吃了有農藥殘留的食物將危及身體健康。治理土壤污染可采取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凈化灌溉水源、發展綠色環保農業等措施。お

  課堂小節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環境問題的概念和分類,并通過實例對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了介紹,由于本部分內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學習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議同學們將學習的重點放到對知識的梳理和歸納上來,實現能運用原來所學的知識,總結概念,歸納類型的學習目的。

  板書設計

  1.環境問題的概念分類

  2.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活動與探究

  活動與探究的課題題目:環境問題調查及原因分析

  活動與探究的內容:當地有哪些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活動與探究的過程、方法:(1)確定調查主題、方法,并列出調查提綱。

  (2)進行物質準備,列出注意事項。

  (3)開展實地調查,整理調查資料。

  (4)匯總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

  活動與探究的結果:撰寫調查報告,提交有關部門決策參考。

  ●追蹤練習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下列屬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是( )

  A.全球變暖 B.森林減少

  C.生物污染 D.生物多樣性減少

  答案:C

  2.下列現象不屬于生態破壞的是( )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生物物種滅絕

  C.土地鹽堿化,水源枯竭 D.交通擁擠,社會秩序混亂

  答案:D

  3.日本派專家幫助中國防治酸雨,韓國公民自發到北京西郊植樹,說明了( )

  A.環境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周邊的國家和地區

  B.污染物質具有殘留性

  C.發達國家將污染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D.解決環境問題不需要國際協作

  答案:A

  4.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是指( )

  A.由各種自然要素組成的自然環境

  B.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創造的人工環境

  C.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物圈

  答案:C

  5.下列生產活動中,人類與環境對立的是( )

  A.江南丘陵開辟茶園 B.呼倫貝爾草原墾草種糧

  C.鄱陽湖周圍圍湖造田 D.將黃淮海平原的鹽堿灘改造成良田

  答案:C

  6.環境自凈能力是指( )

  A.環境對人類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納和清除能力

  B.環境凈化自身的能力

  C.環境對自然資源的補給和再生的能力

  D.環境給人類提供物質和能量的能力

  答案:A

  二、綜合題

  7.(全國高考題)下面是“某年歐洲降水pH等值線圖”,讀圖回答問題。

  (1)下列各國中,圖示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兩個是(把代表選定國家的字母填在空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國 D.冰島

  E.意大利

  (2)產生該環境問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該環境問題對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對生物資源主要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1)B C

  (2)工業廢氣中含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氣體。

  (3)腐蝕建筑物,損壞文物古跡使植物營養體受損,導致林木死亡;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死亡。

高中地理教案6

  從容說課

  南水北調是我國又一項大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氣東輸工程之外的又一學習案例。

  關于南水北調,有許多問題學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選取了一個地理性比較強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調?包括線路選擇、季節選擇、使用分配等問題。

  課本提示了調水工程研究步驟和背景資料,使學生對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標。

  教學重點

  搜集、選擇資料,獲取信息、解決現實問題和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教具準備

  中國地形圖、網絡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節分配的比較、調水受水區域的水資源供需差異等資料的分析,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課本提供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讀圖、歸納、分析、總結等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網絡的查找,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所采取的經濟新對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將長江富余的水資源引入缺水的華北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西線、中線三條調水線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標和范圍,并與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相互補充,充分發揮對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推進新課

  板書:

  一、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

  (自主學習:按照課本P101的研究步驟進行)

  (教師:創設情景、激發探究。出示課本圖5.17“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和中國地形圖)

  師: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在工程量、調水量、水質、現有條件等方面有什么差異?

  (利用地圖以及網絡)(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師:

  (介紹)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南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并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分兩路,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到煙臺、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在鄭州以西穿越過黃河,繼續沿京廣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克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陜、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規劃分三期實施。

  生

  西線雖然短,但地形最復雜;中線從丹江口向北地勢低,且已經有丹江口水庫;東線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區,且可利用大運河河道。三條線路比較,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線、中線、東線;調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東線、中線、西線;水質由優至劣依次是西線、中線、東線;現有條件由好至差依次是東線、中線、西線。

  板書:

  二、三條調水線路的優缺點

  師:

  三條線路可以相互替代嗎?各有什么工程效益?

  (討論交流)

  生略。

  師: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5省市凈增供水量143.3億m3,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m3。

  東線工程實施后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省黑龍港以東地區、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并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制,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中線工程可緩解京、津、華北地區水資源危機,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線城市生活、工業增加供水64億m3,增供農業30億m3。大大改善供水區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提高漢江中下游防洪標準,保障漢北平原及武漢市安全。

  西線工程三條河調水約200億m3,可為青、甘、寧、蒙、陜、晉6省區發展灌溉面積3000萬畝,提供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90億m3。促進西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和改善西北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

  師: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02資料2和圖5.18“北京年內各月氣溫、降水量”、圖5.19“長江流量”思考:

  (資料分析、引導讀圖)

  1.北方什么季節缺水?長江什么季節最適宜調水?

  2.如何解決調、需之間的季節差異?

  3.要保證工程向北方穩定供水,還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組織學生討論)

  生略。

  板書:

  三、調水的可行性

  師:

  (歸納總結)

  1.從圖5.18可以看到,北方冬春季節降水量少,所以冬春季節最缺水。長江8、9月份流量最大,最適宜調水。這就導致了南北方之間調水的季節差異。

  2.北方缺水期正是長江的枯水期,長江豐水期時北方可能不缺水,而且,水從長江調至華北,路途上還需要一段時間。工程要穩定調水,只能先蓄水再調水,解決水資源和調水的季節差異。

  師:

  南水北調工程既有工程效益,又有生態效益。對于受水區域來說,調來的水怎么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師: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合作探究)請閱讀課本P102資料3和表5.1“南水北調受水區城市水資源供需差異預測”思考:

  1.在城市生活、工業、生態以及農業等方面,受水區對調來的水應重點保證哪個方面的需要?

  2.受水區使用調來的水,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3.規劃南水北調工程時,國家提出“先節約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方針,為什么?

  (教師:總結)

  四、正確處理調水與節水的關系

  師:

  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因而優先實施東線和中線工程勢在必行;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業產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巨大。因此,優先解決城市缺水是必然選擇。經過上述分析后,確定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標:以解決城市缺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水污染不僅危害生態系統,威脅生物多樣性,損害人民身體健康,還進一步加重了水資源的.短缺。強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將有利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環境質量。

  節水、治污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協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合理配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科技進步對節水的促進作用,采用了較先進的用水定額和用水效率,進一步加大節水力度,同時還應分析不同水平年污水資源化的數量、措施與投資。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十分短缺,同時也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和用水浪費的現象,節水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節水不僅可以抑制需水增長,減輕供水壓力,還可以減少污水排放量。

  在農業用水方面,采取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推廣節水技術與設施以及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措施,采取新的灌溉制度和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進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穩定農業用水總量的情況下,保證農業糧食生產安全。

  在工業用水方面,通過提高水價,以及采取調整工業產業結構、限制高耗水企業的發展、推行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強工業清潔生產和廢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業需水的過快增長。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過適當提高城市水價,以及采取普及家庭節水器具、減少城市管網漏損率、加強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措施,可減少用水浪費,盡可能保證在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長。

  課堂小結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對解決北方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意義十分重大。同時,調水到北方,不僅能解決北方缺水,還能實現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板書設計

  問題研究南水北調怎么調

  一、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

  二、三條調水線路的優缺點

  三、調水的可行性

  四、正確處理調水與節水的關系

  活動與探究

  就我國的水資源調配為題出一期黑板報。

高中地理教案7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原因以及擴張結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東非裂谷帶的成因及擴張結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圖、地形圖、東非大裂谷景觀圖

  [導入新課]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西亞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大一片土地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書)

  [引導讀圖]非洲政區圖

  [提問]

  ① 這個地區包括哪些國家?(除北非五國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國家)

  ② 北非與該地區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

  ③ 請具體描述該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均穿過該地區,基本關于赤道對稱;東鄰印度洋,西鄰大西洋,東北為紅海,東南與馬達加斯加島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

  ④ 與其它大陸比較,該地區的海岸線有怎樣的特點?(比其他地區的海岸線平直,西部有一個較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承轉過渡]還記得剛學習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點嗎?(以高原為主)現在一起來看看與它同在一塊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圖展示]非洲地形圖

  [提問]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東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在該地區哪個方位?(西北沿海和東南沿海)其中哪個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區)

  [補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陸又被稱作“高原大陸”。正是由于非洲大陸很多沿海地區地勢較高,所以才沒有被海水侵蝕得彎彎曲曲,而是比較平直,海灣和島嶼都比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相比,地勢哪個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地區的地勢特征什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③ 該地區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區?(東非高原、剛果盆地和東非大裂谷)

  ④ 東非大裂谷的起止點在哪里?(北起死海,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

  (簡單介紹東非大裂谷)

  [提問]為什么會在非洲大陸上有一個這么長的裂谷帶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彼此張裂。當板塊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就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這樣的運動一直在繼續著,想象一下,幾億年之后,這個地區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形?

  [學生想象、回答](有可能會變成海洋)

  [進一步提問]既然這個地區是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那么還可能出現什么情況?(火山噴發)的確,這個地區有許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導學生在圖中確認乞力馬扎羅山的位置]

  [轉折](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再來看看這里的河流狀況,這里有哪幾條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根據該地區的地勢特征,判斷一下它們的流向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尼羅河和剛果河分別經過了哪些地形區,流入了哪個大洋?

  [學生回答]略。

  [進一步提問]看看這個地區有幾個主要的湖泊?其中三個位于東非裂谷帶附近,請你們猜測一下,兩者有沒有什么聯系?(湖泊的形成與裂谷帶一樣,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補充]還有一個地方需要介紹,這就是好望角,請大家在圖上找到它,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稱他為好望角嗎?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位置和范圍

  二、“高原大陸”

  1.高原為主

  2.東非大裂谷:范圍、成因

  3.剛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較好的貫徹了初中地理新大綱的教學要求, >教案設計注意從改革教學方法入手,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提高本節課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剖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問題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養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多媒體 >課件輔助教學,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典型事例,使學生了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

  2.通過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成就和問題。

  3.通過填圖使學生掌握我國主要糧、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學生懂得應根據我國國情,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并初步了解農業區劃劃分的科學依據。

  教學重點

  1.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還存在的問題。

  2.“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這兩個基本方針。

  教學難點

  1.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還存在的問題。

  2.“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這兩個基本方針。

  教學媒體

  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農業區劃示意圖、我國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增長折線圖、我國溫度帶圖、降水量圖、土地資源分布圖和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 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有哪些途徑?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解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控制人口增長、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糧食生產。

  【引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世界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一節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

  【板書】 一、我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問】 閱讀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說一說我國農業的世界之最。

  【歸納】 我國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黃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為世界最早;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栽培養蠶和栽培養茶樹的故鄉;我國棉花、油菜籽、豬牛羊肉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葉、花生等產量居世界前列。

  【板書】 二、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討論】 為什么我國將農業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

  【歸納】 剛才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歸納大家的意見: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決了占世界22%的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②工業中有大量原料需農業供應;③農產品出口換取的巨額外匯可支援工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保證實現四化的根本條件。但是目前我國農業還比較薄弱,農產品還不能滿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況,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目標中農業仍居戰略重點的首位。

  【板書】 三、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

  【討論】 (1)參照我國溫度帶圖、降水量圖和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思考:

  ①我國的光熱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②我國水資源的總量能否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為什么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要興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慮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

  ③從水熱結合的條件看,對我國農業生產有什么基本影響?

  (2)參照我國地形圖,思考:

  ①我國的地形與我國主要的農、林、牧的分布有什么關系?

  ②我國山地多平地少對發展我國農業有哪些不利影響?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參照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圖,思考:

  ①為什么我國的后備耕地資源不足?

  ②我國主要的可供開墾的土地資源分布在哪里?比較和分析這些可開墾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

  ③我國主要農業區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歸納】 同學們討論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對自然條件要注意用辯證的客觀的方法進行綜合評價。任何一個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都是很復雜的。如我國在季風氣候影響下水熱條件配合較好,雨熱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使我國的災害性天氣較多。山地多對發展耕作業不利,還影響我國的一些山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也提供了林、牧、副各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國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總的來說是非常優越的,但是由于長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許多地區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對森林的過度砍伐,草原改為耕地,以及農藥和工業“三廢”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耕地和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們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珍稀保護有限的資源,同時要控制人口增長數量,保證一定的資源占有量。

  【板書】 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的成就

  【閱讀思考】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本的有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①4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裝備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有了哪些增長?(出示我國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增長折線圖)

  ③40多年來,我國農業布局有了哪些改進?

  【歸納】 (1)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裝備有了顯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黃河、海河、長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減輕了洪澇災害。

  土壤的改良:建設了一批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

  農業機械化程度有了提高:農業機械化有了初步發展,農村用電量、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廣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產、氣象等方面都有新技術的應用。

  (2)農業布局有所改善

  農產品加工工業一般應接近原料產地,尤其是初級加工、可以減少因農產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損失,我國紡織工業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島、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國成立前原料大多來自國外,新中國成立以后擴大了鄰近地區的棉田種植面積,使上述棉紡基地可以就近獲得原料供應,降低運輸費用,同時還接近了消費地區,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的工礦區不斷興起,新的城市不斷出現,交通運輸網不斷擴大,上述鄰近地區荒地得到開墾,出現了新的農業基地,保證了這些新興城市的糧、油、蔬菜等農產品的供應。我國的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規模的'農場。

  我國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32.7%,1994年擁有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個,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業原料需要市郊供應。所以在許多大城市近郊區建立了副食品基地,這對保證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業原料的供應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和各地區的具體條件,有計劃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農產品基地,有的以糧食為主,有的以某種經濟作物如棉花、烤煙、油料、甘蔗、甜菜、果樹、天然橡膠等為主。這為今后實行地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以上事實說明了我國農業生產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還是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同發達國家相比,農業還比較落后。我們要努力加大資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國的農業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板書】 五、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問】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有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我國農業生產還存在哪些問題?(閱讀課本1993年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看產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結構是否合理?)

  (2)我國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了哪幾件大事?

  【歸納】 (1)人均糧食少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糧食總產量較1949年增長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長卻不到兩倍。每年增產的糧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糧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 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如近年來長江流域的水災頻繁發生使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常有較大的波動。

  (3)從課本1993年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所占比重過大,幾乎為牧業的兩倍多,而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產值一般高于種植業;我國農業中林業和漁業比重太小,各業沒有得到全面發展。農業各部門之間是一個密切結合的整體,存在著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農林牧副漁各業之間應保持適當的比例,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4)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國受污染的耕地達2 000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耕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繁。

  為了保持農業生產率穩步增長,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六件大事:①建設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設施;②積極推廣節水澆灌技術;③建設一批國家級的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④加強速生豐產林等的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興農;⑥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勞動力。

  【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的成就,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其中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國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條件的表格。

高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象,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后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制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準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準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制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準備

  (1)地球儀。每個班準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并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打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后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制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

  ①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準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②合作互助。材料準備齊后,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后,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后,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后,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模型制作成果,并結合模型說出三圈環流的過程。

  五、教學評價

  本次模型制作,體現了模型制作的以下優勢:

  一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傳統的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靠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的要點,學習的興趣不濃,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環流”模型制作,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動手制作,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調用以往所學的“熱力環流”、“風”、“地轉偏向力”等知識,這也是“三圈環流”的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查閱相關資料,加深了對以往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將復雜、運動的地理事物進行分解,直觀地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本次模型制作,學生對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高中地理教案10

  知識與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2、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

  過程與方法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上海港成為我國第一大港的有利條件;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探究式教學,以上海港為例,來分析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體以及《上海港位置圖》《北京市主要公路長途汽車客運站的位置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等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回顧舊知:我們已經學習了交通運輸網中的線,主要包括哪些呢?

  學生回答:鐵路線、公路線、內河航線等。

  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得很對,其實不管什么樣的交通運輸線,都是由交通運輸點組成的,而交通運輸網中的點,包括港口、車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貨流的集散地,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影響交通運輸中的點。

  一、港口的建設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什么是港口呢?

  學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積的水域或陸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貨物和旅客集散的場所。

  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優勢和劣勢?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長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

  優勢:

  1、上海港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水運便利;

  2、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

  3、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

  劣勢:

  1、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一下上海港所處的地理位置(板書并打出投影片圖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書)

  (先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并思考圖中的小字部分的兩個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第六單元第四課“城市化”中對上海的城市建設已經有所了解,在第五課中還學習了上海近年來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們今天來學習上海港口的建設,注意與前面的知識聯系起來,分析圖7、15也要與第六單元的6、18、6、26兩圖結合,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

  (先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通過引導來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長江口的南岸(因為上海市還包括長江口中間的崇明島和一些小島),而上海港(港區)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承轉過渡:上海港在這種地理位置和這種自然條件下,為什么能夠建成我國第一大港呢?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思考:上海灣所處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上海所在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教師拓展:

  1、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浦東的開發,使得上海的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一面旗幟,因此上海港的服務區域即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2、上海港周圍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有長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滬、滬杭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同全國各地相連接,因此經濟因素是上海港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3、對上海港的區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一個港口既要考慮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條件,又要考慮腹地、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區位因素分析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轉過渡:同學們大多數生活在山區,回家或到學校上課主要是坐汽車,同學們想一想,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車站和航空港的建設

  多媒體投影:圖7、16。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引導分析:

  1、從自然因素來看。汽車站宜建在面積較大且平坦的地方。

  2、從經濟、社會因素來考慮。汽車站應建在市區內人口流量大的繁榮地段,且讓人們容易找到。

  3、從經濟需要出發來看。方便人們乘車,汽車站應選擇在與市內、市外有直接聯系的地方。

  多媒體投影:圖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來的一項新建筑,當初在站址的選擇時,曾經有三種方案,試分析哪種?

  學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遷單位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遠、距電影制片廠很近,車輛行駛震動對制片生產有干擾,而且翠微路較窄,道路兩側多政府機關,與旅客車站、服務設施等內容不大協調。第二種方案,需要拆遷首鋼公司的煉鋼車間,搬遷量很大。通過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第一種方案。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高中地理教案12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即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洋流對氣候、漁場、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運動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悉洋流對地理環境四大方面的影響;

  (2)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漁場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別是季風性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運用洋流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際問題;

  (2)搜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海洋觀、資源觀、環境觀,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2)學習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對漁場的影響。把它們定為重點的依據是:洋流深刻影響沿岸氣候,并改變著某些地區原有的溫度和濕度,通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

  2、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確定這一知識點為難點的依據是: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圖,綜合性較強,洋流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洋流的分布及氣候類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為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講授法為主,綜合利用對比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并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兩方面的影響。

  四、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我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對比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洋流與氣候兩大知識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分析引導,主動掌握新知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4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6分鐘,一共40分鐘。

  (一)借用歷史,導入新課:

  在初中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往返季節入手,設疑:為何鄭和七下西洋幾乎都選擇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學生思考,通過老師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讓學生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是有影響的,為學習下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辯證思考,學以致用:

  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講述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之后,讓學生思考洋流對航海不利的影響,最后得出結論。緊接其后的是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利用洋流對航海的影響設計一條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再回到英國的航海線路,之后請學生作答,我將予以點評。

  2、解決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會充分利用之前設計的這條航線,讓學生思考當航船行駛到加勒比海一帶時此地屬于哪一類氣候類型,學生說出是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正確答案后,我會提出疑問:一般而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由此引出矛盾,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在了解了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的理論知識后,對加勒比海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進行解釋,學生在理解了暖流對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后,再結合39頁的氣候類型圖,舉出與之相似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接著從暖流過渡到寒流,舉秘魯寒流對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一例,說明寒流影響氣候的顯著性。另外我再結合秘魯寒流補充一個常識: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瑪沙漠之所以成為世界旱極的原因之一是洋流,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最后通過對教材上的案例對拉布拉多半島和西北歐的氣候進行對比分析,再次強調寒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3、師生互動,對比學習:

  (洋流對漁場的影響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接下來讓學生放寬眼界,將洋流對大陸氣候的影響轉移到海洋當中,提出四大漁場,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分別對四大漁場的形成、分布進行對比學習,并要求學生掌握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由哪些洋流交匯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圖上標注四大漁場的大概位置。同時借用紐芬蘭漁場消失這一事實培養學生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4、運用理論,分析時事,

  借20xx年5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總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三)作業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方面的影響,再次強調重點,要求學生著重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

  結合洋流知識分析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里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搜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六、板書設計

  我主要采用綱目式板書,并用相關示意圖與之相結合。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學目的:

  1.結合實例,了解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

  2.理解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改善環境,也可以毀壞環境,其中人口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方法:

  選擇周圍生活的實例,以事實感染學生。

  教學過程:

  人口素質主要反映了人口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一、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

  1.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人口身體素質指的是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人口身體素質的好壞,一方面取決于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因素。即使是遺傳因素,也受到環境的長期制約影響。

  2.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首先,人類創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形式、文化傳統、科技知識、倫理道德等,是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也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比如:

  (1)原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原生環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氣溫、溫度、降水等自然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與人口身體的健康狀況有很大關系:某些地區的水土中所含某種元素或多或少而導致的一些地方疾病,如克山病,甲狀腺腫等。

  (2)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次生環境因素主要指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因素,有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幾方面,它們對環境的污染,也造成了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危害。

  物理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輻射和城市噪聲污染等。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業、醫用和工農業用放射性廢棄物處理不當,或核武器爆炸產物及原子能企業的事故等。微波輻射和噪聲污染,主要是現代交通和電信業發展造成的,特別是以交通和工業噪聲為主的城市噪聲污染,目前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化學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燃料燃燒排放的有害氣體,工業生產中的廢液等污染物及農業生產中的農藥污染等。化學污染物是環境中對人口身體危害最嚴重的污染物。如香煙、食品中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生物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污水和糞便,以及生物制品廠、食品廠和醫院等的垃圾和廢棄物,沒有得到適當處理而造成的水體和土壤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過飲食傳播一些傳染病,對人口身體素質有較大的影響。如生物性污染物還會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流行。

  二、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以自身行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也可以對環境造成破壞。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往往不是取決于人口數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長的快慢,而更多地取決于人口素質的高低,特別是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

  1.一個地區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口,有正確的生態意識,能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從而形成人口、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才能開發和利用更多、更廣泛的自然資源,在資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選擇的余地,對資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對資源的破壞與浪費。

  3.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人口會表現出更大的優勢,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并將這些運用到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環境意識,或對知識掌握和運用水平的不夠而導致對環境的侵害。可見,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之一。

  實際上作為人口總體來講,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一定素質的人口是不存在的,離開一定數量的人口素質也是不存在的。任何時期、任何地區的人口都是一定數量的人口和當時條件所決定的一定素質的人口的統一體,所以說,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數量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質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要樹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人口數量與素質相互聯系、共同作用于環境的關系。

  課堂小結:

  指導學生把本節內容和上節內容聯系起來,共同分析,最后得出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包括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和環境的關系。

  三、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2.它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影響,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3.它還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

  四、要辯證地看待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對環境的關系。

  教學后記:

  在理解“人口素質與環境”的基礎之上,要把它與“人口數量與環境”聯系起來,學會運用綜合分析、主導因素的分析等,全面地看待“人口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使人口與環境得以協調發展。

  課后練習:

  一、選擇題:

  1.關于人口素質與環境的關系,敘述錯誤的是()

  A.當前,人口身體素質的高低,越來越取決于社會環境因素

  B.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一般影響不大

  C.原生環境因素對人口科學文化素質一般影響不大

  D.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質量存在明顯作用

  2.下列屬于生物污染源的是()

  A.生活污水,地方性甲狀腺 腫大

  B.食品廠污水,醫院垃圾

  C.生物制品廠垃圾,鋼鐵廠大氣污染

  D.制藥廠污水,鉛元素污染

  二、填空題

  1.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往往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2.浙江省紹興夏履鎮重視環境保護,1997年被聯合國評為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它們走的是和同步發展的道路,實現了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全面發展。

  三、簡述人口素質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一、1.B2.B

  二、1.人口數量人口素質的高低

  2.經濟發展環境保護

  三、本題綜合性很強,我們按照課文內容,從身體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兩方面說明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們可從身邊生活情況舉例,以事實來論證,正確看待人口素質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高中地理教案14

  東北,古稱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自然地理單元完整、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歷史近似、經濟聯系密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東北地區的位置、范圍;

  (2)了解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氣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況。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描述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

  (2)在地圖上找出東北地區主要的地形區,并歸納東北的地形特征,通過讀東北地區的地形剖面圖,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勢特征;

  (3)在地圖上找出東北地區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4)讀東北地區各類氣候圖,歸納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比較黑、吉、遼三省的氣候差異,分析東北河流的結冰期與氣候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建設美麗的祖國勤奮學習,為保護祖國的環境從小事做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

  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分學習小組回顧上冊關于中國的氣候的相關知識。

  四、教法、學法

  激趣法、講授法、提問法、引導學生讀圖歸納、分組合作探究法、讀圖發現基本的規律。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經過剪輯的電視片《闖關東》,導入本節課的學習,教師提出問題:關東在哪兒?進入第一部分《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讀圖描述東北地區的位置:

  1、學生讀圖,同桌互相描述東北地區的海陸位置,找出東北瀕臨的海洋、鄰國、鄰省(省級行政區劃),找出東北三省的省會,回顧東北三省的簡稱。

  2、學生分學習小組讀圖,試著描述東北地區的經緯度范圍,請小組代表交流本組的讀圖結果。

  3、學生分組探究:

  (1)比較中國、日本、蒙古三個國家海陸位置的差異,舉例說明海陸位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比較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海南島的緯度位置的差異,舉例說明緯度位置對人們生活學習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三)讀圖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

  1、學生讀“東北地形圖”,在圖上找出東北地區的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試著歸納東北地區地形分布的特征。

  2、學生讀“沿東經125°東北地區剖面圖”和沿“北緯45°東北地區剖面圖”,試著歸納東北地區的地勢特征。

  3、分小組探究:

  (1)東北地區河流流向與地形分布的關系。

  (2)東北平原與東北地區河流的關系。

  四)讀圖探究東北地區的氣候差異

  1、學生回顧中國的氣溫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

  2、學生讀“東北地區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計算東北地區最北邊和最南邊的氣溫差異是多少。東北地區冬季的氣溫可能給河流帶來哪些影響?讀“東北地區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看看東北地區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氣溫在多少度以上?

  3、學生讀“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看看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歸納東北地區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讀圖觀察長白山東南和西北兩側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這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舉例說明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4、學生分組讀“圖6—14”,歸納東北地區降水的時間分布規律。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A、B、C三地哪個是大連、長春、哈爾濱,并說出判斷依據。

  5、學生分組探究:根據課本P30的活動題3,了解植被與氣候的關系,試著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同桌互相講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教師總結,將板書補充完整,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

  六)課堂檢測

  1、東北平原主要由、和三個平原組成。

  2、東北地區屬于氣候,冬季,夏季。

  3、下列城市中,冬季氣溫最低的是()

  A、漠河B、哈爾濱C、長春D、大連

  4、遼寧省瀕臨的海洋是()

  A、渤海和朝鮮海峽B、渤海和黃海C、黃海和朝鮮海鮮D、渤海和東海

  5、下列河流中,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

  A、遼河B、松花江C、烏蘇里江D、黑龍江

  6、長白山東南部降水多是因為()

  A、緯度因素B、洋流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陸因素

  參考答案:

  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溫帶季風氣候、寒冷漫長、溫暖短促,A B D C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中都體現過,本節課只不過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加細化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充分的利用地圖發現、分析、歸納,對以前的知識進行加深,達到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分析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及其自然環境對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并與本地自然環境進行對比,比較兩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充分體現學習是為生活服務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通過讀圖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鐵等礦產資源的分布概況,通過人類對礦產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了“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鐵、煤、石油的分布”、“礦產資源的利用”三個問題。

  在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講解了兩個問題: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深入;人類生產生活離不開礦產資源。課文從實例入手,以一個家庭的廚房為例,說明礦產資源與人類生活多么緊密,而又隨處可見。而讀一讀則說明了礦產資源對一個國家經濟巨大的影響。

  在“煤、鐵、石油的分布”一段,通過三幅圖,講解了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三種礦產資源的分布及石油的運輸路線,從中可以看出礦產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對于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從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現在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等方面,說明了合理利用和開發礦產資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建議采取談話法與指導作業方式進行教學。

  對于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部分,建議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舉例說出礦產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得出現代生活離不開礦產資源的結論。

  對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和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導作業方式。利用課本提供的分布圖,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對于人類對礦產資源開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提供一些錄像或其他媒體材料,引起學生的.關注,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利用地圖分析世界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地區

  【教學手段】

  掛圖:世界政區圖

  計算機 >課件:(1)讀圖應回答問題(2)礦產資源的開采圖片或其它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自然資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有什么重要性?

  (學生回答)

  (/Article/Index.html>總結)通過剛才的回答我們得出人們生活與礦產資源有非常緊密的關系。礦產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它可以是一個國家變富。讀書"一個小國是如何變富的?"(學生看書)

  (提問承轉)瑙魯能否長期利用磷礦石致富?為什么?(不能,因為是不可再生資源)人類使用最多的礦產資源是什么?---煤、石油、鐵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三種礦產資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學生做練習)教師課前準備的練習篇子或投影打出題目。

  1、讀課文世界鐵礦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鐵礦的圖例是_______;鐵礦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國家,它們占世界鐵礦儲量的_______。

  2、讀課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圖回答:

  煤炭圖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國。南半球較多的國家有_______、_______等國。

  3、讀世界石油的產區和輸出圖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區,該地區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產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區是_______;主要輸往_______、_______地區。

  ③世界其它出產石油較多的國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美國東部需要的石油資源主要來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發展需要的石油資源由來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問題:

  ①礦產資源屬于_______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_______再生,所以應該更加_______;

  ②在礦產資源的開采中存在的問題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為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人們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費現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認為應該如何保護本礦區的自然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ticle/Index.html>總結)通過本節課學習了解了礦產資源的一些相關的知識,希望每個人想一想,保護礦產資源,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設計思想】

  礦產資源是學習的幾種自然資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資源。所以本節緊緊圍繞不可再生資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資源鐵礦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問題展開討論和學習。為了使同學了解礦產資源的重要性,必須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出與礦產資源的關系,增加感性知識是必需的。

  對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和利用情況,因為前面已經學習了幾節資源的利用保護的內容,所以采取讀圖作業法,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對其中比較容易出錯和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給與指導。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增加學生保護資源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礦產資源的種類和鐵、煤、石油的分布

  【教學難點】鐵、煤、石油的分布以及礦產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手段】計算機 >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前面所學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都是可再生資源。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

  讀"一個小國是怎樣致富的",了解礦產資源的作用。

  (討論)同學們在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利用過哪些礦產資源或其制成品?

  (歸納)(展示圖片)礦產資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看圖思考)展示 >課件:四個時期的工具圖片,學生思考:礦產資源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怎樣的作用?展示:不同社會階段人類利用礦產情況的對比表格

  (小結)礦產資源是現代社會發展工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是保證人們過上現代生活的必要條件。不同社會階段的經濟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對礦產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如果人類不利用礦產資源,雖然也有可能生存下來,但將退回到茹毛飲血,"手"耕火種的原始社會。

  (承轉)在眾多礦產中,鐵、煤、石油對現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特別重要。

  (看圖思考)看"世界鐵礦的主要分布地區"地圖:找出鐵礦最豐富的7個國家及其位置:俄羅斯、巴西、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美國。

  (看圖思考)"世界煤礦的主要分布地區"地圖:

  ①世界主要煤礦分布在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②煤礦主要分布在哪兩個大陸?

  ③找出產煤量居世界前位的國家:中國、美國、俄羅斯。

  (看圖思考)看"世界石油的產區和輸出"地圖:

  ①找出世界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②找出西亞海上石油輸出的主要路線

  ③找出除中東地區外,世界出產和輸出石油較多的國家:俄羅斯、美國、中國、墨西哥、英國。

  (/Article/Index.html>總結)展示"世界各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比較",世界礦產分布極不平衡。但從資源總量來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儲量最為豐富。

  (展示)展示礦產資源的利用圖片

  (展示)展示"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等圖片,目前在礦產資源的利用中,還有不少地方存在著嚴重浪費和破壞環境的現象,使得礦產資源面臨著危機。

  (展示資料并討論)"地球礦物資源開采前景"資料,討論"自己能為保護和節約礦產資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1、調查家庭使用的物品涉及到的礦產資源:廚房、電器、首飾等等

  2、參觀鋼鐵廠或采礦場,寫一篇觀后感

  3、調查首鋼的變化,談談你的想法。

  4、談談你對廢品回收的看法。

【高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1-02

(精華)高中地理教案08-30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09-01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23篇)05-24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02-1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