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11-03 10:19:4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案15篇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總體特征以及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支持下,其潛力是無限的,使學生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同時使學生懂得利用自然資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和綜合的觀點,對資源的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首先使學生明確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雙向的,即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有影響,同時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也會產生影響。其次,使學生明確本節側重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人類活動對資源的影響將在后面的學習中涉及。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雖然自然資源屬于自然環境范疇,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的自然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程度對人口的發展有較為重要的影響。第二,自然資源必須經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這一影響教材配有“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加以說明。第三,以能源的發展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為例,說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時間變化的動態特征,因此分析其影響,不能忽視其歷史發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資源

  本節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知識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備的概念,在本節不再涉及,而是直接應用,對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經出現過,本節再次提出,是側重在資源在人地系統中扮演著什么角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教材為此配備了“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圖,概括說明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體現人類社會與陸地環境之間所構成的相互關聯的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的活動以及人口的發展有可能打破系統的動態平衡,而自然資源正是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協調系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時,還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既是同一類物質,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周圍客觀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資源是從人類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屬于自然資源,本節包括關于能源的內容。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因此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現,并強調其利用方式。

  關于“自然資源的特點”,教材從四個方面突出了自然資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兩個特點是講述自然資源有限性和無限性的辨證關系,資源的有限性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間的有限性;一定時間內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分析,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樹立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的觀念。資源的`無限性,是指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這里特別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挖掘資源潛力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辨證的看待資源的有限性,對資源的利用前景充滿信心。資源特點的第三和第四點,分別闡述了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和整體性。對于地域性,教材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個方面說明,可再生資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熱條件影響顯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帶性,非可再生資源其分布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地區資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個地域的資源由于其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各種資源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當一種資源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資源發生相應的變化。教材以熱帶雨林為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氣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這兩個資源特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確對資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綜合的觀點。

  對于能源的概念及分類,教材主要強調了根據人類利用的技術水平和利用規模劃分的常規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劃分方法,教材沒有涉及,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處理。另外對于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劃分,應使學生明確,一種能源在沒有大規模利用以前,屬于新能源,但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以及其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新能源也就成為常規能源了。二者的劃分是相對的。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的教學,應注意知識的遷移,教材中圖像的運用,以及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特點。關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與初中知識應有所區別,應將其深化,可以從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圖“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學生通過對示意圖的分析明確陸地自然資源在協調人地關系系統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圖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陸地自然資源”與“陸地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說明,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實例并將利用方式細化,使學生對資源的分類能夠更清晰。

  對于“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實例,從對實例的分析入手,說明其特點。前兩個特點具有辨證的關系,為突出這種關系,教師可以列舉同一類資源在不同技術條件或不同階段利用狀況的不同加以對比說明。“陸地資源的分布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分析某類可再生資源的分布特點,由此總結得出資源分布的地域性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如果此類資源或其分布環境發生變化,在此環境中的其他資源是否會發生改變,由此得出“陸地資源整體性特點”。教師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壞對環境的影響”示意圖,首先請學生根據已有的氣候及自然帶等知識分析熱帶雨林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由此得出地帶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示意圖,說明資源的整體性特點。

  關于“能源”,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能源屬于資源,并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例說明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幾種?世界廣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幾種?教材提供的兩幅圖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經被廣泛利用?由此明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這部分內容也可放到“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中關于能源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部分進行講述。

  關于“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入手,說明自然資源就其自然屬性看,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對人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通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展史,教師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實例,以能源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加以說明。使學生可以意識到對于地理學科某些內容的分析,應從歷史思維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某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特點,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上節內容的延伸,是引起一個地區人口的變化又一原因。人口的空間變化,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節知識內容教學難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掌握什么是人口遷移?通過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其意義。本節課的難點在于“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辨別,教師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該強調兩者所具備條件上的差異以及多列舉身邊的例子加于區別理解。總之,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人口遷移的有關知識有一個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情分析】

  該節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可以聯系身邊的`例子和現象,幫助其對人口遷移現象的判別及其產生原因的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及其意義。

  (2)重點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標

  通過該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利用資料或圖表,結合自己所學理論分析當今世界某個區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3.情感目標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全面認識人口的發展理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重點】

  1.能辨別人口遷移及人口流動現象;

  2.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難點】

  正確理解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提問式、探究式、啟發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設計立意導入:(圖片引入)通過展示一些同學熟悉的梅州客家飲食和景觀圖片,設置問題:①這是哪里的飲食習慣及景區?②知道客家人的來歷嗎?

  一、人口的遷移

  學生活動:請學生閱讀課文P8該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滿足什么條件?周圍有哪些現象屬于人口遷移?

  【教師歸納】

  1.概念: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變化。

  滿足條件:①居住地的改變;②改變居住地持續的時間(通常1年以上);③必須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舉例:①讀書或分配工作離開家鄉的大學生、到中國來工作的外國人等;②展示圖片

  設置疑問:以上兩張圖片中,第二張圖片為什么不屬于人口遷移?

  【區別】人口流動:人口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現象。

  學生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了解人口遷移的分類,國際人口遷移的兩個階段、遷移特點、遷出(入)地、遷移原因及其意義國內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的階段、遷移原因、遷移方式、遷移方向、遷移規模、遷移目的等,然后請學生填表。

  【學生歸納】

  2.分類:a.按地理范圍分:國際和國內人口遷移

  ?教師補充:b.按遷移方向分:城市和農村互遷。

  3.國際人口遷移

  階段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舊大陸

  美洲、大洋洲等

  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二戰以后

  從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

  亞、非、拉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等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了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

  注:在學生回答遷入和遷出地時,教師事先可展示兩張圖片請學生看圖思考總結,同時也可鞏固學生有關大洲的知識。

  圖一

  圖二

  4.國內人口遷移

  要求學生根據課本所描述的該部分有關知識,結合圖1.8和P11案例3,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并完成下表和解決相關問題。(具體見課件)

  階段

  遷移原因

  遷移方式

  遷移方向

  古代

  農業經濟的脆弱、戰爭、自然災害

  大批遷移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地區

  當

  代

  成立到20世紀80代中期

  計劃經濟的影響、國家政策

  有計劃、有組織的遷移

高中地理教案3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區域發展差異。下面我將從本節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說,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第三節,也是學生學習第二章的基礎,知識結構層次遞進明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了解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能有效直觀地讓學生養成主動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的習慣,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這就使該節課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其次,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本節為第一課時。

  2、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通過比較,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差異。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比較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區域發展的差異,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區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其愛國、愛鄉情感,從而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

  難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原因。

  各地區應該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協作、協調發展。

  二、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的理解、比較、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力。考慮到他們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高效課堂五環節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從發現問題→合作學習→交流主講→引導點撥→達標拓展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更新教師的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它強調合作和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讀圖分析法

  3、任務驅動法:教師提供圖表,設定預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4、歌訣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文本材料(教科書)

  3、圖像展示(視頻)

  四、教學過程

  1、幻燈片導入:

  現在請欣賞一組幻燈片,他展現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有雄偉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島風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從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國區域之間的發展究竟有什么差異,而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入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預習目標展示

  我利用書本上的幾幅圖構思了五個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看圖解圖的習慣。

  問題一: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問題二: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及形成的原因;

  問題三:產業結構的差異;

  問題四: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差異;

  問題五: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

  3、交流展示

  4、點撥升華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并且分發空白的省級行政區劃圖,讓同學們自主填寫、自己總結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對應的省級行政區。

  2、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

  中部湘贛鄂豫皖,黑吉晉入內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陜甘寧。

  3、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中部地區加速崛起,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長足進步。

  4、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東部經濟地帶:位置臨海,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礦產貧乏。

  中西部經濟地帶:距海遙遠,位置閉塞,氣候干燥,水源較少。

  5、產業結構差異

  東部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第三產業相對發達。

  東北地區:重化工業為主導。

  中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占較大比重。

  6、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東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快,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滯后。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東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7、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開放程度高,吸納外資能力強,而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則比較低。

  5.板書小結

  6.活動題

  1、你的家鄉位于我國四大地區的哪一個地區?

  2、在你的家鄉,區域發展有哪些優勢與限制性因素?對于家鄉建設,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議?

  7.布置作業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理論性比較強,知識點較多,我應該在講課期間更加的生動有趣,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編歌訣、四字模板等記憶術,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地理教案4

  按性質分類

  ⑴可再生資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⑵非可再生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導入新課:

  煤炭雖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但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開發條件

  閱讀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礦的分布圖,分析山西煤炭資源狀況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⑴儲量豐富⑵分布范圍廣⑶煤種齊全⑷煤質優良⑸開采條件好

  相關資源課程標準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結合實例,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條件與開發現狀,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對環境的影響,綜合治理和保護措施。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能源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理解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構筑三條產業鏈的資源條件及意義。

  5.理解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的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治理的關系。

  6.了解科技創新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7.理解山西省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模式,學會知識遷移,為我國其他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出謀劃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圖表、資料,分析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及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2.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源工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把能源工業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為能源工業出謀劃策,使學生們深知肩負的重任,同時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設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設有新的突破。

  2.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保護要同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與生態道德觀。

  3.凡事要學會因時而變,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判地理事物的合理與否。

  教學重點

  1.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

  2.產業結構的調整。

  教學難點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

  教具準備

  視頻展示臺,關于能源與生活的視頻資料及關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觀圖,關于我國能源消費構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數據表格。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研究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學生回答: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土壤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礦產資源條件等方面入手。

  師:這些條件影響著一個區域的發展,作為一個區域,它要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呢?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實施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區域所擁有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著區域發展的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自然資源啊?

  學生回答。

  師: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投影)工業生產、汽車、火車等圖片,提問:這些機械的運轉與什么資源離不開啊?

  學生回答——能源資源

  師:以上這些機械的運轉,離不開能源資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

  什么是能源資源?是指能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動力的物質或能量。

  思考:我們人類所使用的能源可分為哪兩大類?各包括哪些能源?

  學生回答:

  問:對可再生能源我們應如何開發利用呢?對非可再生能源我們又該如何開發利用呢?

  學生回答

  師:對于可再生能源,我們應該保護和促進更新,并進行充分利用;對于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形成的,人類用一點少一點,而且利用不當還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在利用時應該節約、提高利用效率和尋找新的代替品。在非可再生能源中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假如請你投資開發我國的煤炭資源,你會選擇在哪里開發呢?為什么?

  投影中國煤礦分布圖。請同學們進行選擇。

  學生回答

  師:我國山西省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素以“煤海”著稱于世,這里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所以,合理開發山西省煤炭資源直接影響著山西省乃至我國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節課主要以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為例分析能源資源的開發。

  我們在山西省投資開發煤炭資源,除了考慮這個地方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外,我們還應考慮哪些開發條件呢?

  學生回答,還應考慮開采條件、市場條件及交通條件。

  一、資源開發條件

  探究:請同學們看課本,探究山西資源開發條件的優勢有哪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

  師:投影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煤炭資源的有利條件具體表現儲量豐富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為2700億噸,按20xx年生產規模(4.8億噸)計算,可開采560年分布范圍廣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煤種齊全全國10大煤種,山西省都有分布。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大同煤田為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產地,河東煤田則是優質主焦煤基地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投影我國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比較表,請同學們看表,你能從中看出什么問題嗎?

  1998200220042020生產量(億噸標準煤)12.41418.46消費量(億噸標準煤)13.61519.730(預計)學生回答:

  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能源的消費量大于生產量,大約比生產量大1億噸標準煤。我國能源的消費量很大,而生產量不足,隨著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會不斷的增加,預計到20xx年時,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將達到30億噸,到那時,我國的能源缺口會更大。

  投影中國與世界主要能源消費結構圖,請同學們看圖,思考: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師: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而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國核能卻很少。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以煤炭為主,且我們剛剛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有很大的缺口,這樣的消費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是不會改變,這為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投影中國政區圖,請同學們找到山西省,請問同學們,山西省位于我國的什么位置呢?

  學生回答:中部地區。

  山西省地處我國中部地區,臨近我國這樣一些工業區,北京、天津、鄭州、洛陽、西安、咸陽等,與上海、沈陽、武漢等城市相距不遠,所以從輸煤輸電來講都非常便利。

  投影山西省交通線分布圖,請同學們看課本43頁圖3.4,在圖中總結出山西省對外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幾種?

  學生回答:鐵路和公路運輸。

  師:山西省主要的運輸方式是鐵路和公路。下面我們來找出主要的鐵路運輸線。從北京經大同到包頭的京包線;石家莊到太原的石太線;從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線;從大同到秦皇島的大秦線;從神木到黃驊港的神黃線;從圖可看出,經過山西的鐵路線較多,除了以上的鐵路線外,還有很多鐵路線和公路線,這些都為山西省煤炭的外運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所以我們說山西省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過渡:以上是我們分析的.山西省能源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那么山西省能源資源的開發有沒有不利條件呢?

  下面請同學們讀材料,分析這些材料說明山西省煤炭開采中存在著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交通動力不足;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

  從這幾則材料我們看出,山西省資源的開采中也存在著不利條件。因此,在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中,我們要學會分析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只有了解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我們才能揚長避短的對區域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過渡:山西省資源開采的優勢條件是明顯的,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煤炭資源優勢,加快山西煤炭的開采和加工轉換,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建設。

  二、能源基地的建設

  請同學們看課本,歸納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建設能源基地。

  學生回答

  投影:

  1.擴大煤炭開采量

  問:為什么要擴大煤炭開采量?

  學生回答:因為我國的能源消費量大于生產量,為了滿足全國的市場需求因此要擴大煤炭開采量。

  請同學們看圖3.3,請同學們分析從1952年到20xx年山西原煤的生產量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回答:原煤的生產量是不斷增加

  問:從什么時候原煤生產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呢?

  學生回答:1980年以后。

  問:到20xx年原煤的生產量達到了多少?

  學生回答:6.3億噸。

  師:從圖中可看出來,山西的煤炭從建國初期,一直到20xx年都是穩步增長的,在20xx年原煤生產量達到了6.3億噸,形成了以大同、河東、平朔、西山、等一些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擴大晉煤外運能力

  問:為什么要提高晉煤的外運能力呢?

  學生回答:因為山西交通運力不足,為了緩解交通壓力。

  問:山西的煤炭外運主要選擇哪些交通運輸方式呢?請讀圖3.4。

  學生回答:鐵路和公路

  問:山西省為什么選擇鐵路和公路,為什么不選擇其他的運輸方式呢?山西臨黃河,為什么不利用黃河來發展水運呢?

高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最強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教案6

  一、課標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課程標準在本節以區域生態建設為主線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和策略:

  (1)知識與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2).能力目標:學會結合區域特征、人類活動分析自然災害的經驗和措施。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念。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四、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七、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們這兩節課就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為案例來探討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對策和措施?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合作探究】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

  地形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教師總結】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成因圖示: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賀蘭山以西 賀蘭山 內蒙古高原東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極端干旱區 干旱區

  半干旱的草原地帶 自然景觀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草原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教師總結】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 ——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合作探究】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

  人為因素 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 過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

  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 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 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 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

  ②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圖,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1. 讀圖:課本《波浪》景觀圖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圖: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圖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圖: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圖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 板書:海水運動形式: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1. 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圖: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圖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圖:《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圖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 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⑶補償流:

  1. 讀圖: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圖:《世界洋流模式》圖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 讀圖: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板書:

  1. 讀圖: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圖: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 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學思想設計】

  主體地理思想——資源跨區域調配屬于國土整治范疇,對一個地區進行國土整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設計理念】

  本課基于先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點事件的“現場”,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標分析】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這條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實例,分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社會經濟、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利、弊兩個方面,也就是必須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一分為二”觀點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兩個模塊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必修Ⅲ”則是在上述基礎上,以區域為研究對象,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實踐。“必修Ⅲ”第一章是《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其中第四節《區域經濟聯系》是在前三節基礎上的遞進、深化。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合作”、“資源跨區域調配”和“產業轉移”。第一部分的內容較少且比較簡單,所以與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課時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四個模塊。根據與學生生活的貼切程度和參考魯教、人教版教材,本節課創造性利用教材,選取“西氣東輸”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調出區或調入區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關注對資源調配中所涉及的有關區域的影響。

  【學情分析】

  從知識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學生已學習了我國資源分布狀況、我國區域經濟狀況等知識,對我國資源的調配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學生雖通過不同渠道對西氣東輸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此工程的認識尚不夠系統和深入。

  從心里特點看,高中學生思維活躍,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方法較為合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及我國天然氣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必要性和實施路線;學會分析跨區域調配與區域經濟、環境、社會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分析,培養地理思維能力;通過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工程的了解,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同時使學生樹立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觀點,以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說明“西氣東輸”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難點:以“西氣東輸”為例,學會分析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方法。

  (根據課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學會分析其他資源跨區域調配,屬于知識的遷移。此前提是學生必須通過“西氣東輸”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達到學以致用,因此定為難點)

  【教學策略】

  資料分析、案例探究與問題討論,講授、解釋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1)提供西氣東輸的相關資料;(2)指導學生進行準備工作;(3)教學材料準備和課件制作。

  學生準備: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關西氣東輸的背景資料,如目前的工程狀況以及該工程對調出區調入區的影響等。課前進行預習,填寫導學案。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視頻引入] 西氣東輸工程資料片(關于廣西)

  [教師講述] 西氣東輸已經進入廣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們將會深切感受到這種國家大型工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這種大型工程就叫做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并且以西氣東輸為例。

  [目標展示] 觀看視頻

  [教師提問]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有哪些?為什么要建設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出示圖片] 教材27頁,圖1-22“我國西氣東輸路線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結合我國行政區圖,找出西氣東輸的起點、終點、途經行政區、所經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師歸納] 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客觀評價,并對闡述不清的問題及時引導、點撥并板書。

  思考并回答問題

  閱讀圖文,并從中提取有關知識,回答問題

  結合中國行政區圖、地形圖以及“影響交通運輸的因素”的原理,小組合作,進行案例分析,并作匯報。

  “西氣

  東輸”概況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難點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準備

  課本插圖和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這是我們進入高中以來的第一節地理課。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學過地理,也許你對地理很有興趣,也許你不曾重視地理,但只要你學過地理,你應該體會到地理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給你很多幫助。

  今天我們學習的地理與初中時有了許多的不同,它不僅僅是學習某個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們總是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某人知識的淵博,今天就先帶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從宇宙的深處看看我們的地球。

  (板書)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師精講]

  師:何謂宇宙?我國戰國時期的《淮南子·原道訓》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其實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而各種天體則是宇宙中物質的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當我們仰望星空,會看到繁星點點,這些都是天體,你能認識哪些天體?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織女星、北斗七星、北極星、流星、彗星……

  師:很好,不少同學都能認識很多的天體。宇宙中的天體還有很多,我們來看一段錄像。

  (放映錄像:有關宇宙的片段,對各類天體及天體系統的介紹)

  師:錄像中都有哪些天體呢?

  生:(多人分別回答)閃爍的恒星、云霧狀的星云、不斷移動的行星、拖著長尾的彗星、一閃即逝的流星、繞行星轉的衛星……

  師: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體,像人造衛星、神舟飛船、各種探測器等則是人造天體。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第2頁,看圖1.1中的四幅圖片。

  ①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組成物質是氫。蟹狀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團無定形的膨脹氣體云,它的大小為12光年×7光年,總輻射強度比太陽強幾萬倍。

  ②行星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體的天體,質量比太陽小,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光。土星有美麗的光環,被較多的衛星所拱衛。它的體積約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質量約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體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人們會看到天空某一區域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內流星數目顯著增加,有時甚至像下雨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流星雨。大多數流星雨是以輻射點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獅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攝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顆經推算預言必將重新出現而得到證實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現時,景色蔚為壯觀,彗尾橫跨半個天空,與銀河爭輝。哈雷彗星的公轉周期是76年。

  師:借助天文望遠鏡和其他空間探測手段,人們還可以觀測到更多更遙遠的天體。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體,那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師:請一位同學說說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師:答得好。宇宙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目前,人們認識到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幾個層次:

  1月球繞地球公轉,構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及其衛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圍繞太陽公轉,構成太陽系。地球是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1.5億千米。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3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又組成龐大的恒星集團,稱為銀河系。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有20xx多億顆。銀河系主體部分的直徑約為8萬光年,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2.7萬光年。光年是計量天體間距離的單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

  4銀河系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同銀河系規模相當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簡稱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遠鏡,可以觀測到數以十億計的星系,其中離我們最遠的估計為150億~200億光年。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這就是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

  師: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知識,大家一起來看教材第4頁的活動。

  (合作探究)

  師:(學生填寫后)哪位同學說說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1課時完)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顯得太渺小,在銀河系中想發現它的身影也比較困難,在太陽系中雖無法與太陽齊肩,但也算是八大骨干之一了,特別是太陽對地球的關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別的表現。我們就到太陽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投影圖片:太陽系模式圖)

  師:太陽系中有哪八大行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請一位同學看圖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師:回答正確!八大行星繞太陽的轉動叫公轉,我們常用運動方向、軌道平面和運動軌跡等來描述八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運動。下面我們來做一項活動,了解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

  請大家繼續看投影,仔細觀察表示八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八大行星公轉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呢?

  生:方向相同。

  師:大家觀察得很準確,回答得非常好A八大行星公轉具有同向性的特點。大家再看表1.1——八大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然后回答:八大行星公轉運動的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分別是大還是小?

  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都較小。

  師:很好!八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過17°。因此,八大行星的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說明它們的軌道具有共面性的特點。八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較大,分別為0.21和0.25。它們的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有近圓性的特點。

  哪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有沒有特殊的地方?

  生: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師:非常正確!地球具有的運動特征,其他七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請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見下表)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比較數據

行星
質量
(地球為1)
體積
(地球為1)
平均密度
(g/cm2)
公轉周期
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0.05

0.82

1.00

0.11
0.056

0.856

1.000

0.150
5.46

5.26

5.52

3.96
87.9d

224.7d

1a

19a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317.94

95.18
1316.000

745.000
1.33

0.70
11.8a

29.5a
9h50 min

10h14min
遠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63

17.22


65.200

57.100


1.24

1.66


84.0a

164.8a


約16h

約18h


  師: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結構特征,可以把八大行星分為三大類。請你分析數據,回答下列問題: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分別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讓不同的同學進行補充)

  師:(評價學生答題情況,多鼓勵)根據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這三類行星分別有以下特征: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陽近,表面溫度較高,體積和質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類地行星中心有鐵核,金屬元素含量高。衛星很少,或者沒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比類地行星遠,表面溫度低,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們的衛星數目多,并且有光環。

  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它們距離太陽遠,表面溫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體上介于前兩類之間。遠日行星表層氣體以氫和甲烷為主。遠日行星都有衛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環。

  師: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沒有特殊的地方?

  生:沒有。

  師: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有自己的特點,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師:(過渡)然而,地球貴在是一顆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這與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請大家看書P6內容,討論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哪些。

  生:(讀書,討論,總結)

  師:溫度和水分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千米),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 ℃,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氫、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使地球內部溫度升高,結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例如火山爆發,加速了水汽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再次,地表溫度的逐漸降低,使水汽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低洼處,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現,孕育了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并逐漸向高級生物進化。

  師:(設問)地球以外有沒有生命?請大家閱讀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們要找地外生命,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生:應該參照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來尋找。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在再做一個活動,主題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尋找一顆什么樣的恒星?在這顆恒星周圍的什么地方找一顆行星?這顆行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合作探究)

  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宇宙的范圍是非常之大,隨著人類探測手段的發展,人們觀測到的宇宙范圍還會擴大,人們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認識也就會越準確和全面。我們還學習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這就為同學們將來尋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業: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教案10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xx”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xx,激發學xxx。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范圍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舉例說明為什么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于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后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提取、分析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探究精神。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于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征。

  教學方法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征,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說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布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溫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布置作業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Article/Index。html>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戶、橫濱、大阪等。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著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采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說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布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布圖說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布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么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群島附近洋流的分布”圖,說說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于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

高中地理教案12

  教學目的:

  1.結合實例,了解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

  2.理解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改善環境,也可以毀壞環境,其中人口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方法:

  選擇周圍生活的實例,以事實感染學生。

  教學過程:

  人口素質主要反映了人口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一、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

  1.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人口身體素質指的是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人口身體素質的好壞,一方面取決于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因素。即使是遺傳因素,也受到環境的長期制約影響。

  2.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首先,人類創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形式、文化傳統、科技知識、倫理道德等,是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也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比如:

  (1)原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原生環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氣溫、溫度、降水等自然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與人口身體的健康狀況有很大關系:某些地區的水土中所含某種元素或多或少而導致的一些地方疾病,如克山病,甲狀腺腫等。

  (2)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次生環境因素主要指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因素,有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幾方面,它們對環境的污染,也造成了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危害。

  物理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輻射和城市噪聲污染等。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業、醫用和工農業用放射性廢棄物處理不當,或核武器爆炸產物及原子能企業的事故等。微波輻射和噪聲污染,主要是現代交通和電信業發展造成的,特別是以交通和工業噪聲為主的城市噪聲污染,目前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化學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燃料燃燒排放的有害氣體,工業生產中的廢液等污染物及農業生產中的農藥污染等。化學污染物是環境中對人口身體危害最嚴重的污染物。如香煙、食品中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生物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污水和糞便,以及生物制品廠、食品廠和醫院等的垃圾和廢棄物,沒有得到適當處理而造成的水體和土壤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過飲食傳播一些傳染病,對人口身體素質有較大的影響。如生物性污染物還會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流行。

  二、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以自身行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也可以對環境造成破壞。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往往不是取決于人口數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長的快慢,而更多地取決于人口素質的高低,特別是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

  1.一個地區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口,有正確的生態意識,能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從而形成人口、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才能開發和利用更多、更廣泛的自然資源,在資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選擇的余地,對資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對資源的破壞與浪費。

  3.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人口會表現出更大的優勢,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并將這些運用到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環境意識,或對知識掌握和運用水平的不夠而導致對環境的侵害。可見,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之一。

  實際上作為人口總體來講,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一定素質的人口是不存在的,離開一定數量的人口素質也是不存在的。任何時期、任何地區的人口都是一定數量的人口和當時條件所決定的一定素質的人口的統一體,所以說,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數量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質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要樹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人口數量與素質相互聯系、共同作用于環境的關系。

  課堂小結:

  指導學生把本節內容和上節內容聯系起來,共同分析,最后得出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包括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和環境的關系。

  三、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2.它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影響,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3.它還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

  四、要辯證地看待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對環境的關系。

  教學后記:

  在理解“人口素質與環境”的基礎之上,要把它與“人口數量與環境”聯系起來,學會運用綜合分析、主導因素的分析等,全面地看待“人口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使人口與環境得以協調發展。

  課后練習:

  一、選擇題:

  1.關于人口素質與環境的關系,敘述錯誤的是()

  A.當前,人口身體素質的高低,越來越取決于社會環境因素

  B.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一般影響不大

  C.原生環境因素對人口科學文化素質一般影響不大

  D.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質量存在明顯作用

  2.下列屬于生物污染源的是()

  A.生活污水,地方性甲狀腺 腫大

  B.食品廠污水,醫院垃圾

  C.生物制品廠垃圾,鋼鐵廠大氣污染

  D.制藥廠污水,鉛元素污染

  二、填空題

  1.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往往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2.浙江省紹興夏履鎮重視環境保護,1997年被聯合國評為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它們走的是和同步發展的道路,實現了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全面發展。

  三、簡述人口素質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一、1.B2.B

  二、1.人口數量人口素質的高低

  2.經濟發展環境保護

  三、本題綜合性很強,我們按照課文內容,從身體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兩方面說明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們可從身邊生活情況舉例,以事實來論證,正確看待人口素質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高中地理教案13

  一、通用原理

  1、遇到彎曲情況最好做切線

  2、任意相鄰兩條等值線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個等值距。

  3、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4、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可以用切線法)

  5、注意逆向思維的使用

  二、等高線

  1、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

  2.等高線的特點:(等高線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鄰點之連線)

  ①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并以黃海平均海平面是計算高程的起點,即高線的零點。

  ②等高距全圖一致(同圖等距):等高距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

  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怎樣迂回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④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條等高線不能分叉成兩條,兩條等高線不能合并成一條(懸崖,峭壁例外)。

  3.等高線圖上的基本地貌類型: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記憶)

  類型高度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一般在200m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較小

  高原一般海拔較高絕對高度大、相對高度小地區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對高度100m以下地形起伏、坡度較緩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對高度100m以上地表起伏大

  盆地無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間低

  有的山地呈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方向延伸很長,叫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在成因上有聯系的一系列山脈總稱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區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叫山區

  2、剖面圖

  三、等溫線(若干條等溫線來表示一個地區氣溫分布的專用地圖)

  等溫線分析——即等溫線的“三讀”:

  ⑴讀等溫線的數字:等溫線數值:氣溫無論一月,還是七月,都是由低緯向兩極遞減。

  ①判定半球:數值自南向北遞增——北半球;數值自北向南遞增——南半球。

  ②判定低中高緯地區

  15--250為低緯地區5--150為中緯地區50以下為高緯地區

  ③判定地形:低溫區-----山地或丘陵;高溫區-----洼地或盆地

  局部等溫線閉合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再判定是低溫區或高溫區

  注意溫度高低與其它知識結合:

  “大于大的”——夏季陸地、盆地地形、城市、冬季水面等;

  “小于小的”——冬季陸地、山地地形、夏季水面、森林綠地等

  ④判定相對高度—1000米/60

  ⑵讀等溫線的的延伸方向

  等溫線大體沿東西(緯線)方向延伸,數值在南北方向變化:太陽輻射是主要影響因素,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等溫線大體與海岸線平行:海陸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響因素。

  等溫線大體與等高線(或與山脈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響。

  ⑶讀等溫線的彎曲變化

  等溫線平直:下墊面性質單一。(如40°---60°S處的等溫線較平直---海洋面積大,性質均一。)

  等溫線彎曲——“凸高值低、凸低值高”法:等溫線向高值突出,表明氣溫比同緯低;等溫線向低值突出,表明氣溫比同緯高

  方法:分析某兩點氣溫高低或等溫線彎曲、閉合的原因:

  首先考慮緯度因素(緯度越低,氣溫越高)。

  其次考慮地面狀況:若兩點均在海洋上,則主要受洋流影響(暖流-高,寒流-低);若兩點均在陸地上,則主要受地勢的影響(海撥高--氣溫低)。

  第三,考慮大氣環流(如冬季—氣溫陸低海高,夏季—陸高海低。)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

  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

  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面。

  四.等壓線圖的判讀

  同一地點,海拔越高氣壓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

  近地面氣壓一般要高于高空氣壓,兩者名稱相對,即低空為高壓,則近地面為低壓。

  比較氣壓必須在同一水平面上

  等壓線是指某個水平面上的氣壓相等各點的連線。等壓線圖的判讀,首先要識別氣壓場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斷風力大小及風向,最后分析天氣變化。

  (1)判斷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小的為高壓中心;在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大的為低壓中心。

  (2)判斷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氣壓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壓區為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低壓區為上升氣流,多陰雨天氣。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高空氣壓低;地勢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

  (3)判斷高壓脊(線)和低壓槽(線):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4)判斷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5)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左斜穿等壓線。

  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力大小:取決于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五.潛水等水位線圖的判讀

  1.概念:潛水等水位線即潛水面等高線,根據潛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標高繪制而成,一般繪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水位線與地形起伏保持一致

  2.河流流向判斷:潛水水位隨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關),可根據圖中等潛水位線的數據遞變(遞增或遞減)順序判斷出地勢高低,河流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潛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潛水位線,由高值區流向低值區。

  4.潛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潛水面到地表的距離。同一幅圖上的地形等高線與潛水等水位線相交之點的數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為該點的潛水埋藏深度。

  5.潛水流速的大小:取決于潛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圖上,等潛水位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圖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確定引水工程:為了最大限度地使潛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溝,當等水位線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時,取水井應布置在地下水匯流處,并且埋藏較淺處;當等水位線由密變稀時,取水井應布置在由密變稀的交界處,并與等潛水位線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潛水與河水或湖泊水補給關系:一是作水平線法,比較水位高低,總是由水位高者補給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潛水流向,潛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則潛水補給河流或湖泊,潛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潛水,則河流水或湖泊水補給潛水。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后。由于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于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于地表面土溫日較差,并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后。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制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b)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于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

  (d)下墊面性質由于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e)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于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圖3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b)海陸由于海陸熱特性不同,對于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c)距海遠近由于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3)、等值線分析

  (a)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b)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3、等降水量線

  (1)我國由南向北遞減。原因是鋒面雨帶的南北移動,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線東西分布)

  (2)我國由東向西遞減。原因是離海洋越遠,水汽越難以到達。(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遞減。原因是城市氣溫高,盛行上升氣流,城市中心區塵埃多,凝結核多,降水多(“雨島效應”)。

  (4)閉合曲線: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或山脈的背風坡;越向內降水越多,是山脈的迎風坡。

高中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2.知道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種最主要的土地類型的分布,以及它們內部的地區差異和特點。

  4.記住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了解其特點。

  5.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3.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學生齊唱環保之歌《我愛您,媽媽》“我悄悄獻上一束鮮花,獻給您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給我生命,您把我從小養大,媽媽啊,我愛您親愛的'媽媽……”

  (師問)歌中的“媽媽”指的是誰?

  (生答)歌中的“媽媽”指的是養育我們的土地。

  教師總結:土地,它給人類提供了山川、萬物、衣食、財富;過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土地,這就是土地資源。

  二、新課教學

  (一)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

  教師:多媒體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永久積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觀圖。

  學生:討論這些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師:由于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承轉)我們身為中華兒女,祖國的土地資源有何特點呢?

  中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國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

  (屏幕顯示)教材P68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師問)這些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什么特點呢?

  (生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

  (師問)我國土地資源如此豐富、齊全,對我們來說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條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師總結:如此豐富和類型齊全的土地資源,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請大家觀察各類土地所占比例,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教師總結:咱們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們不需要的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這樣的土地構成結構合理嗎?

  大家請看我國人均耕地狀況。屏幕顯示圖3.8《中國人均農業用地面積與世界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區分布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結合此圖并聯系所學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P71“活動2”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原因。

  耕地--氣候濕熱,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較多,山地地區。

  草地--降水較少。

  難以利用土地--氣候惡劣,干、寒。

  (師問)我國季風區面積約占全國的一半,卻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國農、林、漁業的主要分布區,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難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分布不均是我國土地資源的又一特點。大家想一想,這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生答)劣勢。

  大家知道我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結合圖3.10,你能說出水田和旱地分別位于哪個地區嗎?

  (生答)水田--濕潤區;旱地--半濕潤區

  教師提問:下面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為界?

  秦嶺-淮河一線。

  (2)大致與哪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國耕地南北差異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屬濕潤區;北方降水少,屬半濕潤區。即氣候差異(降水差異)造成了農作物品種的差異。

  (承轉)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夠供人們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會出現什么問題呢?(生產能力會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讀圖3.11《土地資源遭到破壞》中的漫畫:

  第一幅圖:人口增長,非農業用地增加,造成耕地減少→加劇人與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圖: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圖:由于人類濫伐森林,加劇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圖:人們不當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學生:閱讀課本P72圖3.12,明確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完成P74“活動3”,

  三、課堂小結

  我們知道了我國土地資源有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的優勢;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盡合理、分布不均及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劣勢。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土地資源。

  四、課外活動:實踐探究 拓展延伸

  調查實踐:

  l.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2.調查當地土地的主要利用類型和狀況,是否有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采用了哪些保護措施。

  課后習題

  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高中地理教案15

  一、背景材料

  1、2008年11月2日云南楚雄等地相繼發生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日,全省因災死亡四十一人,失蹤四十三人。其中,楚雄市西舍路鄉災情最為嚴重。由于楚雄災區一直降雨,通往西舍路等重災鄉鎮的道路全部中斷,并難以在短時間內搶通,這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和壓力。

  2、2008年中國的自然災害共造成近1,110億美元的損失,國際減災策略組織(ISDR)表示,從經濟方面來看,汶川大地震和極端天氣使中國成為2008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2008年,洪水、風暴、火山爆發、山火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共造成全球經濟損失1,810億美元。

  二、知識鏈結: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溝谷;(2)植被破壞,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開礦、修路等工程建設的大量棄渣;(3)暴雨、山洪等。

  延伸閱讀

  09屆高三地理大氣環境

  專題四、大氣環境

  長沙縣實驗中學

  周維

  〖主干知識整合〗

  一、氣溫高低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氣系統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氣反射、散射輻射而射向宇宙空間的`熱量)狀況;

  (2)地面狀況如熱容量大小(水體熱容量大,陸地小)地形等;

  (3)大氣運動與洋流的熱能輸送和交換情況;?

  (4)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與地面狀況,釋放人為廢熱等)。?

  2.分析方法:?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太陽高度;

  (2)大氣自身條件(天氣狀況、大氣透明度、大氣密度)--主要分析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的強弱;?

  (3)下墊面(海陸差異、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氣的直接熱源,影響熱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類活動--影響大氣和下墊面。

【高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1-02

(精華)高中地理教案08-30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09-01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12-20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23篇)05-2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12-16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