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地理教案1
——“地勢和地形”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地勢各級階梯的特征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地勢三級階梯對我國的影響
【課前準備】
制好《中國地勢地形》的課件;多媒體
教學方法:總結歸納分析討論講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熟悉李白的兩句詩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學了這節課的知識我們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中國地勢
講授新課: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一)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階梯狀分布
活動1: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動2: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根據顏色的分布總結我國地勢的特點。
學生:通過讀圖歸納,
深顏色集中在西部地區——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高”
淺顏色集中在東部地區——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低”
地勢總的特征是西部高,東部低。
總結: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階梯狀分布
活動3: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從西向東,根據海拔高度的變化,推測中國地勢分布的特征?請你用簡單的方法表示出來。
學生:很快找出從西向東海拔高度的變化狀況,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繪制出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地勢的變化特征并填表。
學生:繪圖歸納: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教師:請同學們用教材的“我國東西向(北緯32o)地形剖面”來驗證你的結論。
活動4:讀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找出三級階梯的界線、每一階梯以什么地形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界線:()山——()山——()山
第二階梯
界線:()嶺——()山——()山——()山
第三階梯
東南丘陵(、、丘陵)
學生:在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上填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并閱讀地形區景觀圖片,了解三級階梯內部一些地形區的形象特點。
(二)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活動5:把全班同學分成4個大組,與同組的同伴討論: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提綱,
第一組:對照“中國地形圖”和“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說一說我國大陸地勢分布對氣候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第二組:在“中國地形圖”上描出:長江、黃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說一說我國大陸地勢的.分布特征對河流流向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古人是怎樣描述的?
第三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嗎:水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會有什么變化?利用中國地形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復合投影片說明落差的利用價值。
第四組:對照“中國地形圖”和“中國交通圖”說一說我國地勢對東西部之間交通往來可能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各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組: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較為豐沛的降水。
第二組:用實物投影展示描繪的結果: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三組:課件:水流在各階梯的過度地帶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級階梯圖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復合投影片,說明階梯交界處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可用來發電,同時注意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組: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教學反思】
通過閱讀地形圖,繪制簡單的幾何圖形,學生知道了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及各級階梯的特征并記住位于階梯分界線的山脈的名稱;并且鍛煉了自己動手繪制簡單圖形的能力,學生們體會到了學習地理的樂趣,而且對繪制地圖有了更多的認識,它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平時若能夠運用好地圖對我們的地理學習非常有利。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運用地圖總結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達到了教學效果。
初二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閱讀圖文資料,了解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
2。使學生熟悉我國主要的煤礦、油田、鐵礦和有色金屬礦的分布地。
3。使學生了解我國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4。通過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的主要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合理開發、節約、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尋求替代品的必要性與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教學建議
關于“礦產資源”的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紹了礦產資源總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對集中帶來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紹了能源礦產,包括它們的分布、儲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國能源資源的短缺形勢;第三部分介紹了金屬礦產,這部分是分類介紹的。與鐵礦相比,有色金屬礦對于初中生來說,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舉了許多實例,以使學生認識到有色金屬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關于煤礦、鐵礦、有色金屬礦和油氣田的分布的四幅圖為基礎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過大量實例介紹了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對策。
關于“礦產資源”的教法建議
關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建議指導學生讀4幅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從宏觀上分析煤礦、油田、鐵礦和有色金屬礦分布的特點是廣泛且相對集中。關于礦點名稱,教師要具體指導學生利用省區、江河、山脈等參照物,尋找礦點與它們之間的方位上的聯系,并通過讀圖、填表、圖表對照、看圖連線等方法鞏固地名的記憶,進一步培養讀圖技能。教學中要用資料、數據說明能源礦產豐富,同時聯系生產實際說明煤和石油的生產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教師要結合實例說明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要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實際的解決辦法。在這節內容的講授中,有三個點老師應該特別注意:一個是金屬礦產的作用,很多學生對于煤、石油、天然氣和鐵礦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視金屬礦產,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因為這會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礦產資源與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的密切關系;第二是對新能源的開發,在談到對礦產資源問題的對策時,學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問題的治理上,其實治理是一方面,同時還應當引導學生開闊思路,想辦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學生認識到,開發新能源是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前提的;第三,礦產資源與前面介紹的兩種資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資源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學中,要對我國礦產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開發利用中的問題講得適度,避免出現盲目的樂觀和悲觀情緒,教育學生要以客觀、實際的態度看待我國礦產資源問題。
關于“礦產資源”的教學設計示例1
[導入]大家知道,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那么工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什么呢?(礦產資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的礦產資源。
[板書]第四節礦產資源
[活動]讀教材中四幅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分析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對不同礦產資源分別回答。
[教師小結]煤礦、石油、天然氣、鐵礦和有色金屬礦的分布都具有既廣泛又相對集中的特點;其中,煤、石油、鐵礦北方居多,有色金屬南方居多。
[提問]這樣的分布特點,對于礦產資源的開采、運輸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集中分布,有利于礦產資源大規模集中開采,形成全國性礦產基地;但是不同地區需要進行礦產資源的流通交換,加重了對運輸的負擔。
[轉折]結合“做一做”第一題,我們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和石油基地。
[補充]礦產資源按照用途可以分為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煤、石油和天然氣都屬于能源礦產。我國雖然是一個能源大國,但是人均量比較少,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能源已經漸漸不能滿足需要了。
初二地理教案3
第幾課時1
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多樣的生物資源及其主要種類。
2、了解我國主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的礦產資源。
3、了解我國巨量的化學資源以及如何保護“藍色國土”及其保護的意義。
重點
難點我國海底資源的儲量及海洋資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開發和保護的意義。
資源選擇掃描《中國近海資源分布圖》、《中國海洋》、剪輯《鄭和下西洋》、《人與自然》、《海洋知識》等幾個片段。
預習設計收集有關海洋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教學反思或修改意見
一、多樣的生物資源
看書71頁,了解我國海洋生物的知識。問:
1、我國海洋生物有多少種?魚類有多少種?其中經濟魚類有多少種?
2、我國的'四大海產是什么?
3、我國的最大漁場是什么?
4、舟山漁場有哪些條件成為我國最大的漁場?
5、我國海水養殖的產量為多少?主要的海水養殖品種有哪些?
二、豐富的礦產資源
看71頁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分別是多少?
2、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分布在哪里?
3、我國已發現濱海砂礦多少種?
4、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海洋礦產有那幾種?
5、我國發現的各類砂礦床有多少個?
6、我國探明的砂礦儲量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學資源
問:為什么日本對周邊國家不斷的進行挑釁?談談你的看法;
看書72頁,找到我國兩個代表性的鹽場,談談你對海洋化學資源的認識。
四,保護“藍色國土”
我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有100億噸,其中有毒物有幾百萬噸,我們該怎樣防止海洋污染?
第四節中國的海洋資源
一、多樣的生物資源
1,四大海產四大漁場
2,海水養殖
二、豐富的礦產資源
1.海上油氣資源
2.海上砂礦資源
三、巨量的化學資源
四、保護“藍色國土”
初二地理教案4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這一標題的主要內容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面臨的挑戰、發展對策以及農業建設方向的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統計圖、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方法和收集的資料直觀了解農業的發展成就;運用收集到的圖片,說明我國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運用地圖、圖片,探究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則,理解我國東中西部農業的建設方向。通過采取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讓學生獲得有用的地理知識和終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面臨的挑戰、發展對策及發展方向;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技能,從地理圖表上獲取信息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等商品糧基地,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糧食生產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的觀念,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對策。
教學難點
理解農業發展對策: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生態農業。
教學方法
討論法指導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的圖片。
學生:調查長輩小的時候食物的種類、供給量的情況。收集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我國農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結合P106活動1,說說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
(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以后農業迅速發展的狀況的認識。)
[學生回答]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了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農業將怎樣發展?朝什么方向發展?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出示板書]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四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農業發展成就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請同學們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收集到的資料。
(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不僅對本節知識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養了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出示課件]補充資料展示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圈地運動);旱澇災害;我國人口增長圖;水污染對漁業的影響;酸雨的破壞;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牧;國土資源部關于耕地減少的公告;超載放牧;濫墾濫伐等。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說明地理問題的能力。)
[出示板書]2.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挑戰有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教師承轉]面對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發展對策是什么?為什么?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學生討論]
[出示板書]3.對策
(1)建立商品糧基地
[教師承轉]根據大屏幕展示的課件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你能說出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的名稱嗎?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它們?
[學生討論交流]東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長江流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記憶方法形成。)
[教師提問]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為商品糧基地而華北平原沒有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原因嗎?
[學生討論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華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申、師生討論]糧食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發展糧食生產的潛力巨大,為什么三江平原地區禁止開墾、鄱陽湖平原與洞庭湖平原地區實行退耕還湖,你如何解釋呢?
(關注地理熱點,加強環境保護,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充分體現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教師承轉]圖片:無土栽培、現代化養牛場
材料:加入WTO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剛才我們學習了建立商品糧基地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之一,從上述圖片、材料可以看出,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是什么?
[學生討論、板書]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教師承轉]發展生態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例證,而基塘生產是生態農業的典型例證,你能據圖描述;~塘的生產過程嗎?你能夠畫出流程圖嗎?
[學生討論]
變廢為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污染。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景觀圖轉化成流程圖的能力。)
[教師承轉]請同學們閱讀材料;P103活動3,說出我國東中西部農業建設的方向并思考(1)(2)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注重評價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評價學生在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嚴峻問題的多少、深度,在表述這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學生嘗試提出面對挑戰的對策。評價學生在學習九大商品糧基地的知識時關注三江平原的濕地保護,以及對洞庭湖、鄱陽湖平原地區的退耕還湖的認識和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后記
記憶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現象,開發記憶力也是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記憶法是指通過歸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把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知識結構,并使知識具有系統性的方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內容較復雜,頭緒眾多,恰如其分地運用整理記憶方法,能使學生記憶效率大大提高。本節四個標題的內容整理詳見板書設計。
初二地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識記南、北方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
2.能夠分析自然環境差異的原因。
3.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二.教學重、難點:
南、北方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
三.自學指導:
1.自然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2.簡述南、北方的位置、范圍。
3.列舉南、北方主要地形區,并能在圖中相應位置找到。
4.結合課本P7圖5.9四幅氣溫和降水量圖,分析南、北方的`氣候類型及特點?
5.結合課本P7圖5.9二幅長江、黃河流量過程線圖,從水量、汛期、結冰期等方面來分析南北方河流特點,并分析產生特點的原因。
6.結合課本P7圖5.9四幅景觀圖,分析南、北方的主要植被。
初二地理教案6
●指導思想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被稱為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就是要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實現“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以及心靈世界的有機溝通”,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本節課就是以學生熟悉的被稱為“萬物之本”的土地為題,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保護的措施等,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擴展知識,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形成原因。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使學生充分認識“土地是立國之本”,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樹立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難點:通過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國土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搜集有關土地利用的資料圖片
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人和土地的關系,就好像魚和水的關系一樣,土地撫育著人類,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贊美土地,歌頌土地。你能舉例來說明嗎?(或者直接利用課本中的小詩導入)
學生:小組交流,組長匯報(詩歌、故事、圖片等)
教師:同學們,我們對土地的贊美真是說不盡、道不完,那么你對土地知道多少呢?
課堂活動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師:多媒體出示山地林區、草原牧區、平原耕作區、城市建筑區的景觀圖(無多媒體條件的學校也可直接利用課本插圖)
學生: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設用地。
教師:我們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狀況來劃分的,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學生:爭做“土地專家”。聯系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也可加入到一個小組內參與討論)。
教師: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這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少,而且各類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盡合理。
教師:多媒體出示圖3.7“部分國家人均耕地的比較”和圖38“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讀圖討論,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有何特點?(注意比較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師總結: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可概括為“兩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學生:自學“閱讀材料”,進一步了解我國耕地的后備資源狀況,初步樹立土地資源的危機感。
教師: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不僅構成比例不合理,而且還分布不均。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呢?
課堂活動二:找差異──利用土地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
學生: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并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耕地:季風區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風區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風區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師:多媒體出示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并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學生:讀圖3.9“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3.12“我國北方和南方水土資源的比較”,結合所學的我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明確:
①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這既是我國一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也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谖覈媳狈降貐^的水土資源匹配情況說明:在我國土地資源豐富的北方地區,水資源不足又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人口眾多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又與我國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密切相關,而且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國土地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師:多媒體出示漫畫:“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飛來的山峰”。
學生:討論漫畫的含義,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后果?
小鳥的悲哀──濫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過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飛來的山峰──亂占耕地──耕地減少
教師提問:土地破壞問題該如何解決?
學生:組織辯論賽。主題是土地是否需要保護。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師:參與辯論,了解各方的觀點依據。
教師總結:通過辯論得出,土地資源雖然屬于可再生資源,但是只有利用恰當,才能夠供人們永續使用;如果利用不當,或者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們該怎么辦?
課堂活動三:定國策──保護土地學生:讀圖3.13,找出課本中的三幅景觀圖反映的土地問題與前三個漫畫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說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問題。教師: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對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是一種自豪,更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土地基本國策。學生:閱讀課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說明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
頒布法律法規:《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設立“全國土地日”,確定宣傳主題,組織宣傳活動。
學生:角色體驗,小組討論,任選一個角色,從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議,說出理由(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地方官員:……
土地專家:……
環保人士:……
種地農民:……
房地產商:……
教師總結:國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加強土地資源的建設與保護,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切記:保護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提出要求,請你來當“土地專家”,對我國的土地進行設計開發(設立最佳創意獎)。
學生:討論探究,設計開發(鼓勵創新思維)。
教師總結:土地是久遠的過去,更是我們燦爛的未來,美好的明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創造。
調查實踐:今年“全國土地日”的主題是什么?請你設計一個“保護土地”的宣傳活動。
初二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泞
⑶⑷
、散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牌露榷妇彛旱雀呔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撇煌匦蔚牡雀呔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初二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地圖上確認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準確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讀圖、填圖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從中國地形圖上讀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線,及其所在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從而在山脈的基礎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間分布觀念;通過閱讀地表形態景觀圖、示意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使學生學會從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質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區的地形特點。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云貴高原的“壩子”、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等知識,使學生知道這是人類依據自然條件,對其進行利用和改造的產物,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組成。引言部分簡要說明我國東部和西部在地形構成上存在顯著差異。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分別講述了各地形區的位置和特點,其中高原和平原詳講,盆地和丘陵略講,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即每一個地形區的分布和地形特點。
教法建議
建議以讀圖講述法、分析對比法和指導學習法相結合進行教學。引言部分可通過復習舊知識導入,也可直接讀圖得出結論。
各地形區的分布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各地形區的空間分布觀念的形成又是教學難點。因此,關于各地形區的位置這個層面的教學,一定要抓住讀圖環節,教師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后,讓學生充分活動,從讀圖中去發現和掌握知識。
各大地形區的地形特點也是本節教學重點之一,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讀圖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每一個地形區各自的典型特點。
塔里木盆地中的綠洲的分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教材中“想一想”的兩個問題特別提出,這是人類長期以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是人地協調、良性發展的極好例證,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間分布觀念的形成。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中國地形分布示意圖
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過程〉
(引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的主要山脈,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之間相對低下的區域則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節我們學習有關上述地形的知識。觀察中國地形圖,考慮上述四種地形的分布是交錯在一起,還是有明顯的集中分布區?(學生讀圖回答)可見我國地形構成的東西差異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東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們先從西部地區開始。
(板書)
主要地形區
一、四大高原
(講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們很容易在中國地形圖中找到,但這不夠具體,現在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準確指出它們的位置,并用語言敘述出來。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仔細讀圖。
(板書)
地形區名稱全國的位置分界線所在階梯所在省區
青藏高原
(講述并演示關于青藏高原的計算機課件)以青藏高原為例,青藏高原(點擊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現文字注記并變底色),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準確的范圍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地區(邊講邊點擊上述山脈,使其注記出現)。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占全國面積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西部。
初二地理教案9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原因。
2.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3.教育學生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資源觀,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結構分析
本節內容知識結構如下:
內容點析和教學建議
1.土地資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詩來描述“什么是土地?”,啟發學生解釋這幾句話的涵義。這樣的安排比直白的說明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圖3.6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并結合文字說明,體現由于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不同。這種更注重感官體驗的教學十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應啟發學生注意觀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地貌差異及經濟差異。
2.我國土地資源現狀──突出“人與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國的土地資源現狀,力求引導學生,結合我國的地形和氣候等知識,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條件:國土遼闊,地形復雜多樣,氣候復雜多樣;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土地利用類型齊全;有利于在農業生產上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
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土地資源構成比例不合理,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且破壞嚴重等。其中,教材著重對我國耕地不足的現狀做了分析。
圖3.7和3.8以數據和統計柱狀圖的形式說明了我國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構成不合理的問題。而“閱讀材料”補充說明了“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的國情現狀。應當通過指導學生讀圖,使其學會初步分析我國土地構成的狀況及問題所在,尤其要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作為農業之本,承擔著解決十余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的重責。一方面,我國本來就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建設用地將不斷增加,耕地還將進一步減少;而人為破壞,不合理的亂占耕地現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則使本來就不容樂觀的耕地、林地不足問題更加突出。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又使得以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動”不是作為課后反饋練習出現在這里的,而應作為學生們學習新課的一個重要活動加以展開。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結合課文提供的資料以及前面學習過的地形、氣候知識,對我國土地資源的優、劣做出評價,再深入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的國情現狀及問題。
3.我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均──突出“水與土”的矛盾
我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均的特點,既可作為我國土地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作為一個單獨的專題加以學習。
圖3.9如果和“中國地形圖”、“中國季風區圖”、“中國干濕地區圖”配合使用,將起到更直觀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比較,自行歸納總結出我國土地分布的規律,并說明各類地形分布與地形區、季風區及干濕地區的相互關系。這也是教材第69頁活動1的主要內容,它體現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動2則通過要求學生比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異,將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配置問題擺在學生面前,突出“水與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為主,多發展灌溉農業;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為主。該活動引導學生從水土資源的匹配情況,去分析地區農業生產的合理性,不僅旨在增加學生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學生對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關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過以上內容的鋪墊,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別指出:土地作為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恰當,能夠供人類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或遭人為破壞,則可喪失其生產能力,不能再生。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都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教材選擇了最具代表性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來加以說明。建議教師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們收集更多的資料和新聞報道,結合自身的體驗,例如北方沙塵暴越來越頻繁,農村私建住房亂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現象,通過自學和班內交流的方式,列舉更多的土地資源遭受破壞并造成嚴重影響的實例,來共同加深對國土資源現狀的關注。
初二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計劃地收聽收看電視臺播放的天氣預報節目,了解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通過“學做天氣預報員”的訓練,使學生熟悉常見的天氣符號,會看簡易的天氣預報圖。
2.掌握判讀衛星云圖的基本方法,了解衛星云圖對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并初步了解衛星云圖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天氣預報與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并且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本節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天氣預報談起,并且按照平時電視節目中播放的順序,依次介紹了衛星云圖、天氣符號和簡易的天氣預報圖,著重強調對這些圖的判斷、解讀。由于這些內容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繼續進行后幾節的深入學習。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題目是"中國的天氣和氣候",所以需要在進行本節學習之前首先幫助學生回憶在初一學過的關于"天氣和氣候的區別"的有關內容,這是進行后面學習的基礎。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識別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所表示的各種天氣現象。
2.學會收聽、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城市天氣預報圖的判讀。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以識圖、辨圖為主要目標,因此可以以學生為主體,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安排學生自己畫天氣符號,并且以兩個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舉天氣符號,另一位同學模擬天氣預報播報員,反復練習,然后交換。另外,為了訓練學生讀衛星云圖的能力,教師可以另外找一幅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天氣預報,分析天氣趨勢。此外在培養學生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同時,讓學生注意總結規律,并試探預報短期天氣。在簡單地看與聽的同時,主動的去參與實踐。
本節內容建議授課1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板書)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復習提問)請同學們回憶初一地理課所學的知識,來說說天氣和氣候有什么區別(復習已有的知識引入新課)
(概括總結)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的具體狀況,包括陰晴、風雨、冷熱、風力等大氣狀況的變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溫和晴朗、無風,中午刮起了北風,氣溫有所下降。這說明天氣是時刻變化的。而氣候則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如北京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啟發引導)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天氣和氣候哪個更為關注?(天氣)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天氣是時時刻刻變化著的,而天氣狀況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和生產建設一些部門關系十分密切,如人們出行穿衣、乘車、農作物耕作,城市建筑業等方面。
(進一步提問)既然如此,人們如何了解天氣的變化?(通過天氣預報)
(總結)所以,每當我們第二天要出門的時候,總會聽一聽天氣預報。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氣預報,以方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越來越高了,于是人們就更加關注天氣預報。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天氣預報都預報哪些內容,他們是怎樣做出這些預報的,最后我們學會判讀天氣預報圖。
(板書)第一節收聽天氣預報
一、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啟發引導)同學們是不是每天都收聽或收看天氣預報,什么新聞媒體刊登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的內容有哪些?請同學們看錄像后回答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氣預報?
(錄像)某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
學生看過錄像,討論、回答問題。
(啟發提問)從錄像中看到中央電視臺在播放天氣預報時,最先出現在屏幕上的是一張什么圖?你們知道這幅圖是如何獲得的嗎?你認為從上面能獲得什么信息?
(展示圖片)展示衛星云圖的掛圖、照片,或錄像機中的衛星云圖鏡頭,也可以讓學生看課本封底的衛星云圖照片。
同學討論、回答。
(板書)二、衛星云圖
(教師總結)衛星云圖計算在衛星上拍攝的`圖片,是由氣象衛星給地球大氣拍攝的圖像。從圖4.1可以看到氣象衛星把攝取的圖像信號發射到地面,通過地面接收系統接收顯示出圖片,得到一張衛星云圖。
在衛星云圖上,有藍色、綠色和白色三種不同顏色表示的區域。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雨區。而且白色愈濃,表示云層愈厚,云層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衛星云圖可以真實地顯示出云雨區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觀看到臺風、寒潮、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位置、強度及其變化情況,從而準確地做出天氣預報。
(板書)藍色→海洋,綠色→陸地,白色→云雨區
〔學生讀圖判別回答〕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封底的衛星云圖照片,判別下列不同地區的天氣狀況。
1、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是什么天氣?(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氣?(多云或陰天)
2、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什么天氣?(多云或陰有雨)
3、范圍較大的降水云區出現在什么地方?(江南和華南)
〔轉折過渡〕電視臺播放天氣預報節目時,衛星云圖以后,緊接著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是什么圖?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是天氣形勢圖和天氣預報圖。
〔板書〕三、天氣預報圖
〔指圖講述〕(P36城市天氣預報圖)在天氣預報圖上,用各種各樣天氣符號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氣狀況。而要想看懂這種簡易的天氣預報圖,就需要認識一些天氣符號。這樣就能自己來判斷某一城市的天氣狀況了。
〔板書〕1、天氣符號
〔展示板圖〕城市天氣預報常用的天氣符號。
〔指導學生讀圖〕請同學們按下列順序識別各種常見的天氣符號:
(1)晴天、多云、陰天的符號;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陣雨、冰雪、雨轉晴的符號;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夾雪的符號;
(4)霧、霜凍符號;
(5)冷峰、暖峰、臺風的符號;
(6)風向、風力的表示方法。
〔講述〕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教師邊畫圖邊講解),用符號表示就是:風桿上的小橫道叫風尾,風桿上畫有風尾的一方,即指示風向,標在風桿的左側。風級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風尾,風力2級,二道風尾是4級風,一個風旗表示8級風。
學生練習風向、風力的表示方法。
〔活動〕教師安排學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氣符號,并且在課上給出2分鐘,請學生快速記憶。以每兩個人為一個小組,一個人出示符號,另外一個人說出其意義,然后再交換。
〔轉折過渡〕在識別天氣符號的基礎上,同學們才能正確判讀城市天氣預報圖。
〔板書〕2、城市天氣預報圖
〔讀圖〕閱讀城市天氣預報圖(課本圖4.3)。由教師和同學合作,當天氣預報節目播音員;教師報完城市地名后,由學生回答當地的氣溫、降水等天氣狀況。
〔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內容,主要有兩個重點知識,一是如何閱讀衛星云圖,二是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和簡易天氣預報圖的判讀。
〔復習鞏固〕
〔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收聽收看當地氣象臺、站發布的天氣預報,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氣預報內容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侯
第一節收聽天氣預報
一、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二、衛星云圖
藍色→海洋,綠色→陸地,白色→云雨區
三、天氣預報圖
1、天氣符號
2、探究活動
記錄天氣預報
活動目的:
幫助學生熟悉各種天氣符號;培養學生關注天氣的意識;通過連續記錄天氣這樣一件事情,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科學精神。
活動具體安排:
連續一周收聽每日廣播里的天氣預報,并用符號將結果記錄在下表中,包括天氣狀況及風向、風力等。最后小組內進行核查,看誰記得準確。
日期
天氣狀況(陰、晴、多云等)
風向
風力
初二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系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
1課時
教具使用:
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發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星云圖,衛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師:帶領學生認識天氣符號。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兩個天氣符號會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請學生結合圖片說說相關地區的天氣狀況。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根據圖片所示內容,回答問題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注意每天的天氣變化,而且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你喜歡什么樣的空氣呢?
師:出示兩幅不同地方空氣質量的圖片,你喜歡什么樣的空氣?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生:回答
師: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談天論氣憂空氣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學生看課本自學完成。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身邊發現問題)
師: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及常見的沙塵暴、霧霾等污染天氣圖片。
活動:(學生分四組)
各抒己見獻良策:面對這樣的大氣環境,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鞏固練習:為下列現象出謀劃策
1.城市里的汽車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區經常有一些鍋爐房的煙囪黃煙滾滾。怎么辦?
3.家庭裝修過度,出現頭暈、惡心的現象。
4.建筑工地拆除舊房子,沒有防塵措施,造成大量灰塵。
課堂小結:
師:一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收獲很大,請同學們談一談收獲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樹立一種意識,即保護大氣環境。
板書設計:
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
1.天氣預報
2.風力與風向
3.衛星云圖
4.天氣符號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初二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
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對祖國的優越自然地理環境增強認識,產生自豪感。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我國氣候特征突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這三者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教材從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影響我國氣候的突出表現。雨熱同期的特征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同樣受惠于季風氣候,因為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明顯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反映了我國氣候要素的空間差異性和我國自然環境復雜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難點:學會分析、歸納、概括氣候特征的方法。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把握了我國的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特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性特征。根據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規律而劃分出不同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而它們的組合形成了復雜的氣候類型。分析這些氣候類型的特點,以雨熱同期為特征的季風氣候成為我國最顯著的氣候類型。在分析、歸納、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時,不要單純的記憶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這個過程。同時教材還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同緯度其他地區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楚我國氣候的獨特性。
教法建議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關氣候資料,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其分析逐步歸納概括氣候特征,并分析這種氣候對國民經濟生產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學會對比,切記結論性的灌輸。
本節建議課時1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前幾節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幾節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第四節氣候特征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初二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地圖的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教學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過地圖嗎?比如你想去動物園參觀需要尋找景點,請問你會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熱點地區的位置,需要參考什么地圖?
學生回答:導游圖,世界地圖等。
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的用途廣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承轉:那么什么是地圖?如何在地圖上獲取各種信息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學會閱讀地圖
1.比例尺
(1)多媒體出示臺灣島地圖出示問題: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體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
師引導點撥:
強調: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值,是一個分數。轉換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問:在臺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臺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4)活動:判斷比例尺的大小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動:比較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請問哪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圖表示的范圍大?哪一幅圖表示的內容更詳細?
歸納總結: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學生回答,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練習:鞏固三種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轉換。找同學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
學生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臺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引導學生從練習中歸納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圍的大小、內容的詳細程度有什么關系。
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習題,讓學生會判斷比例尺的大小,記住要點。
利用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的實例,來歸納。學生記起來更好接受。
承轉: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學會閱讀地圖
2、地圖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圖,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 :八個方位。
第二步:
指向標地圖,動手畫一畫
師引導點撥: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其箭頭代表正北方向,判斷方向時可采用指向標平移法。
歸納總結:
畫出指向標的步驟:即在需要判斷方向的點中順指向標畫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別畫出南、東、西三個方向。
第三步:
經緯線地圖
課件顯示:最簡單的經緯網方向的判斷
活動:
?讀圖1.26山東省地圖,完成問題。
?讀圖1.24,判斷懷特霍斯在溫哥華的什么方向,尼皮貢在溫哥華的什么方向?
鞏固練習:辨別圖中各點間的方向。
拓展提問:當一個人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傾聽學生發言,及時鼓勵、評價
學生自學,并結合課件明確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過學生自由發言,熟練掌握一般定向法。
學生進行練習
、僦赶驑朔较虻呐袛
②判斷敵軍指揮部在我軍指揮部的什么方向?
轉換不同方向的指向標,學生動手畫圖辨別方向。
講解: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然后在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別方向。
通過練習,討論得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無論經線、緯線怎樣彎曲,在同一經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緯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東或正西方向。
結合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極點,再辨別方向,組內交流。
本部分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實際生活及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
讓學生多練習幾次,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儀辨別方向,和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結合起來,學會學習方法的遷移。
結合地球儀,直觀形象。
學會閱讀地圖
3、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講解: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
學生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內容
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選擇適用的地圖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地圖的發展
學生自學本部分內容,學會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選擇適用的地圖。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課件展示本節知識網絡圖
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地圖的組成要素,希望大家學以致用。
學生回答本節關鍵知識點自我檢查自己的收獲。
完成反饋練習。
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有個系統了解,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板書
第三節 地圖的閱讀
一、學會閱讀地圖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圖
指向標地圖
經緯網地圖
3.圖例
二、選擇適用的地圖
初二地理教案14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教學大綱和課標要求
本節課在學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進行,前一節為本節課的部分內容做了基礎。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本節課的內容是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重點在于學生通過閱讀板塊分布圖,了解六大板塊的分布,并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閱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能夠說出.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學生在以往同樣的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海陸變遷中地殼運動是學生在這部分學習的一個難點,六大板塊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塊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比較難掌握。
。3)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
教學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根據“逐漸分化”的原則,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據具體細節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種呈現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僅與人類認知內容的自然順序相一致,而且也是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征、組織和貯存知識的方式相吻合。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有效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地理學習,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個認識,海陸變遷有部分知識學生了解,但并不系統,學生對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學生分析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必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認知能力出發,因為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在自己頭腦里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系統,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
本節內容抽象,初二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夠,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較為困難,學生希望探索山脈起源等因素,因此學生比較喜歡學習這部分內容,初二學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可以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但知識面不廣成為分析問題的限制因素,為了解決這個限制因素,我給學生引發了分析材料,學生從所給材料中分析此問題是否是海陸變遷,以及原因。
2.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
3.教學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其中大陸漂移示意圖、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圖、以及火山地震帶分布與板塊構造分布圖對比分析等,能比較鮮明的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可以給學生感性的認識,通過演示使學生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達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
4.技術準備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通過學生列舉海陸變遷的事例,以及對海陸變遷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陸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生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故事,記憶聆聽教師補充大陸漂移說的基本內容,學生觀看計算機然見模擬“大陸漂移”,使學生對大陸漂移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使學生認識到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3.通過閱讀板塊分布圖,了解六大板塊的分布,并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閱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能夠說出.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初二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淡水資源的數量及存在形式。
2.通過資料分析和地理計算,認識到我國淡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3.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淡水資源的危機感,喚起學生以實際行動保護和節約水資源的意識。
4.知道我國水能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國水能資源的利用和分布狀況。
5.通過閱讀我國水能資源分布圖,分析水能資源與地形和氣候的關系,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包括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水資源存在問題、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及水能的開發等幾部分內容。水資源作為“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內容之一第一個講述,體現了它的重要性,其內容與前面的氣候、河流知識聯系緊密,同時這部分內容與生活也密切相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和措施。
難點: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淡水資源的意識。
教法建議
在講述這一節內容時,注意不要和前面關于河流和湖泊的內容割裂開來,應該將這一節看作是前面知識的運用、引申和概括。為了說明“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必須要運用內、外流河特征的知識,也可以將長江和黃河水量的巨大懸殊作為佐證。另外關于氣候和地形地勢的知識也與本節關系密切,比如,“水資源的時間分配不均”和“中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存在著因果關系;地形地勢是水電站建設時考慮的最直接因素?傊,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
由于本節內容與實際聯系緊密,所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搜集我國水資源現狀的有關資料,尤其是關于跨流域調水和節水農業,以及水利樞紐的建設概況等方面的數據和圖片,這些可作為安排學生在課上進行討論的前期準備。通過這一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地理信息、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提問導入]水有哪些用途?我們日常用水主要來自哪些水體?
[學生回答]略
[活動]讀“水的供給”圖,由學生歸納正確答案。
[小結]看來,河水和湖水是我國主要的水資源,而用水最多的領域是農業。
[轉折過渡]其實,人們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水資源。課前大家都查找了關于我國水資源現狀的資料,有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發言]略。
[教師補充說明]河流是我國主要的水資源,因此河流水量多少可以作為衡量我國水資源多少的重要指標。
[展示投影]“我國河流流量分布圖”
[活動]①由學生比較長江、珠江、黃河、塔里木河的水量大小
、谔釂枺何覈鴸|、西部河流水量有何不同?(東多西少)
我國南、北方河流水量有何不同?(南多北少)
③歸納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東南→西北遞減
[轉折提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動]請學生讀“我國降水量分布圖”與“河流流量分布圖”,提問:降水量分布與河流流量分布有何關聯?為什么?
[轉折]我們在前面除了了解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之外,還了解了降水的時間分配。降水的季節變化會如何影響水資源的季節變化呢?
[學生回答]略
[小結]我們國家的水資源具有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并且讓學生認識到水危機造成的危害。
[提問]除了時空分布不均,我國水資源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略(主要包括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和水污染等問題)
[結論]我國的水土配合欠佳。
[提問]面對水資源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對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可以采取跨流域調水的方法,如引黃濟津調水工程。對季節變化大的問題,可以興修水庫。
[轉折]看來我國對于水的時間和空間不均問題作了許多工作,那我們平時對水資源是不是非常珍惜呢?請大家看課本上的三道計算題,算一下我們平時不知不覺地浪費了多少水資源。
[學生活動]計算結果,說明節水的'意義。
[提問]在生產和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節約水資源呢?
[學生討論回答]生產生活中的節水措施。教師補充節水農業。
[提問]除了浪費水之外,還有別的問題嗎?(水污染)對水污染問題,可以采取哪些具體的防污措施?(學生討論回答)
[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識,并在今后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
[承轉過渡]除了水本身能夠利用之外,水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你們知道是什么嗎?(水利發電)
[提問]進行發電需要河流具備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水量大,落差大。
[啟發]回憶我們前面學過的關于河流的知識,長江和黃河的哪個河段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學生回答]上游地區。
[教師補充]長江水能全國第一,雅魯藏布江第二,黃河和珠江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
[提問]水力發電和煤、石油發電相比,有哪些優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啟發]請你們結合課前查找的資料,介紹一下我們國家的主要水力發電站。
[學生介紹]略。教師適當予以補充,尤其要介紹三峽水電站。
[總結]我國水能資源非常豐富,但絕大部分還沒有開發利用,今后要大力發展。
板書設計:
第二節水資源和水能資源
一、水資源
1.分布特點:東南→西北遞減;夏秋多,冬春少
2.存在問題:空間分布不均;季節變化大;水浪費嚴重;水污染嚴重
3.解決途徑:跨流域調水;興修水庫;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
二、水能資源
1.開發條件
2.優點:清潔,可再生
3.我國主要的發電站
探究活動
名稱:我國水資源的狀況
目的: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搜集地理信息、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
在水資源一節的學習之前,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我國水資源現狀的有關資料(跨流域調水;節水農業;水利樞紐的建設),可以是數據、文字資料或圖片。以組為單位進行篩選,將選出的資料做成壁報展出。
【初二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二地理教案15篇01-13
初二地理教案(通用8篇)01-07
地理的教案12-12
初二地理土地資源的教案(精選6篇)02-22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地理教案:長江08-26
有關地理的教案08-30
地理活動教案08-26
地理教案《長江》08-26
地理教學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