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4-04-02 10:29:30 秀雯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選12篇)

  初中地理教案 1

  教學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

  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初中地理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圖例和注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制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講演法

  三、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注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復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圖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說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

  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

  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二)有指向標地圖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搜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注了北方。)

  2.為什么有的地圖要標注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三)經緯網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復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說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

  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的地圖判讀,畢竟,對于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說,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為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

  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編題可鍛煉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結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來說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么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啟發呢?

  初中地理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2、了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并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區別它們;

  3、理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相對性;

  4、通過實例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類型;

  5、通過分析世界土地資源分布圖,使學生了解世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況;

  6、通過漫畫、資料等使學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壞的現狀,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使學生理解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材分析

  “土地資源”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資源的分類方法很多,教材選擇了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多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主要是通過讀圖讓學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區,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既復習了前面相關的地形、氣候和自然帶的知識,為以后學習打基礎,又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部分,教材首先說明了土地與人的密切關系,接著進一步通過一些數字說明由于人口增加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問題,尤其是耕地減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問題,并進一步通過閱讀資料“巴比倫的興廢”,提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問題,供同學們思考。

  教法建議

  建議利用討論法和講授法,并通過一系列小步子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授課,既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又突出學生活動。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的學習,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提問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學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顯示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

  3、學生自己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

  對于"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首先是使學生明確,土地資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前難以使用的各種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對于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土地資源的分布,可以閱讀課本插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布圖,由于地圖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圖思維方向,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由于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農業發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那兩個自然帶內?(溫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可以采用實例教學,通過一些數字、實例、漫畫、文章等表現土地對人類的重要性和人類對土地資源利用種不合理狀況:

  1、對于土地與人類的關系,可以利用景觀圖片展示出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土地,必須都在土地上進行,同時土地提供人類生產生活必需的物質等。

  2、利用數字計算或通過課文的漫畫、景觀圖片、錄像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說明近些年來土地資源減少的狀況,引導學生分析土地資源的減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與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歸納出人類破壞土地資源的主要表現。

  3、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主要內容需體現人類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或保護的內容。

  初中地理教案 4

  一、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

  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

  1、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當今的熱點問題。

  3、從西亞最具特色的節水農業中獲取適宜發展我國農業的經驗。

  情感目標:

  1、聯系當前西亞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國的“絲綢之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努力建設祖國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

  1、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對國際市場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1、西亞石油對國際市場的影響,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2、西亞的主要農業區和畜牧業區及農牧業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西亞地區的動蕩不安與本地區的位置、資源的關系。

  四、教學進程:

  1、學生活動。課前安排學生通過報紙、電視或互聯網,有意識地收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分析資料。上課時,結合課文中給出的詞語,以及自己課下收集的資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亞”為題進行1分鐘左右的發言。

  教師設問:“西亞為什么會戰爭不斷?這個地區為什么會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呢?”──引入新課。

  2、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

  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

  (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

  (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看錄像后,結合書上資料,分小組對以上問題進行討論,再做出簡要回答。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出若干條“熱點因素”,如“運河之爭”、“石油之爭”、“淡水之爭”、“宗教之爭”、“領土之爭”等,在板書中以框題形式書寫,然后再逐一具體分析講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

  2、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3、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4、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

  (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1、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

  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2、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3、在以上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三條航線的優勢差異,如提問學生:同樣是輸出至西歐各國,航線A和B的差異何在?(A航線經蘇伊士運河,至歐洲的距離最短,運費最經濟,但由于運河地狹水淺,油輪噸位不高;B航線經非洲好望角,至歐洲的距離較長,但水道寬闊,可通行巨型油輪。)

  4、石油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散討論)

  (三)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全課小結:

  要求學生每人寫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題目是“我所認識的西亞”,對本課的學習做一個總結。

  初中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各類圖片和資料掌握海洋資源的種類;認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和探究學習掌握如何正確地開發利用海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與海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樹立強烈的海洋權益意識和海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正確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

  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如何保護和利用海洋。

  教學用具:

  多媒體平臺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

  師:在很早的時候呢,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海洋的探索,19世紀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動——英國“挑戰者”號海洋考察船。那么人類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2010年8月26日。“蛟龍號”在我國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教師設問:為什么各國都紛紛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奧秘呢?

  承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一些國際戰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比如“大國戰略要點”、“未來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資源倉庫”等等。實際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著眼經濟利益,或本著科研精神,世界強國早已開始了一場關于奪取未來戰略制高點的深海暗戰。

  過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揭開她的神秘面紗——共同探討本章的第四節內容《人類與海洋》。

  〔教授新課〕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們大家一同來思考這么一個問題——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海洋對人類有4方面的影響:

  ⑴生命的搖籃

  問:你們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誕生于哪里的?

  講解:大約3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創造出了我們現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資源的寶庫

  問:大家最為熟悉的海洋資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氣……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峽作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被譽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

  ⑷氣候的調節器

  過渡:海洋對人類的影響歸根結底為海洋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空間。到海洋尋找資源、利用海洋空間,已成為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讀書:46頁黃色方框內文字

  那么世界為何如此關注海洋呢?

  二、世界關注海洋

  (閱讀課文46——47頁思考各國為何如此關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積廣大:占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的魚倉”、“藍色的油田”、“鹽類的故鄉”、“娛樂的勝地”、“資源的寶庫”

  47頁活動:

  在我們的生產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分鐘,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討論并歸納總結)

  初中地理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

  教學結構與過程

  同學們:長城、日本富士山、喜馬拉雅山脈在哪里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S)~北緯80度(N)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E)~西經170度(W)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應該明白,當談及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老師剛才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現在請你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西經9度(W)~東經66度(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知識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講授新知識)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172.5°E~172.5°W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4.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課堂總結)

  本節學習世界時區的知識,同學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初中地理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土地資源的定義及不同的利用類型

  2.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

  3.了解我國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特點

  4.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點

  2.難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出現的問題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詩歌導入:土地孕育了地球的萬物,是人類的衣食之源。古往今來,許多詩人滿懷對土地的深情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在課的一開始,我們首先來齊聲朗讀這首關于土地的詩歌,通過這首詩歌,我們可以了解土地給我們提供了什么?

  一、土地利用類型

  土地向我們的母親,承載著我們的家園,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享受著土地所給予我們的一切,同時也造就了不同的景觀,那我們一起來認一認有哪些景觀代表著什么土地利用類型。

  (展示草地、耕地、林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難以利用土地的景觀圖片)

  二、快問快答——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

  (展示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圖)

  結合圖表,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特點:1.土地類型_____,但是比例_____,耕地、林地比重____,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____。

  (展示中國人均農業用地面積與世界的比較圖、中國人均土地面積與部分國家的比較圖、我國各資源世界位次資料)

  結合圖表,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特點:2.我國土地資源總量_____,但是人均土地面積_____世界平均水平。

  三、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

  現在有四位小朋友,通過他們的描述,各小組首先要確定他們的家鄉土地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以什么為主?該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在我國的什么方位?該土地利用類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那些地形區?該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在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該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在哪個干濕區?

  (給予學生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干濕區劃分圖及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等相關資料)

  結論:

  土地利用類型 所在干濕地區 主要地形類型

  耕地 水田 濕潤區 平原、丘陵

  旱地 半濕潤區 平原、丘陵

  草地 干旱、半干旱地區 高原、盆地

  林地 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

  難以利用土地 干旱、半干旱地區 高原、山地、盆地

  強化:在簡圖中相應的方位粘貼展示我國各類農業用地的分布,并標注A線和B線所代表的地理意義。

  四、小小門診醫,小組合作——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耕地科、草地科、林地科、建設用地科

  四位小朋友同時也發現在他們的家鄉,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存在某些問題,四位小朋友他們所調查得來的資料帶來現在來尋求你們的幫助,請你們選擇一位小朋友,利用小朋友所帶來的圖文資料,并結合書本P71-72,探究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尋求“病癥” ,并提出合理的對策開出切實有效的“處方”。

  初中地理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2、通過閱讀地圖,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能夠正確的區分天氣與氣候的概念,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思想觀念,同時樹立人地協調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學會閱讀簡單的衛星云圖和天氣預報圖。

  【難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導入。通過提問學生“今天你們覺得外面怎么樣?陰?晴?冷?暖?這些都是描寫哪些方面的知識?”并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說的天氣與氣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它們有區別嗎?”導入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天氣和氣候

  結合教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講解補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練一練】下列詞語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描述的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2、天氣預報和常見天氣符號

  【過渡】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多媒體播放收看天氣預報)

  【問題】

  (1)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

  (2)衛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

  (3)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

  【學生活動】

  (1)看衛星云圖。

  (2)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區。

  (3)根據天氣符號識別天氣情況。

  【教師活動】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

  (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教師活動】展示“沙塵暴”、“風”的符號。

  【提問】

  (1)結合“沙塵暴”的符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么經常發生沙塵暴?應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

  【學生活動】

  (1)干旱、風力大、植被稀疏;防風固沙。

  (2)第一,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充當播報員,發布天氣預報。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

  【作業】

  思考問題: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們和氣候變暖有關系嗎?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初中地理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的基本構造和地球的運動。

  2、掌握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

  3、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氣象現象。

  4、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地理素養。

  二、教學內容

  1、地球的基本構造和地球的運動。

  2、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

  3、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氣象現象。

  三、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通過講解地球的基本構造和地球的運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況。

  2、實驗法: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和氣象現象。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氣象現象。

  四、教學過程

  1、地球的基本構造和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基本構造

  地球是一個由巖石、水、氣體等組成的行星,由地核、地幔、地殼、大氣層、水圈等組成。

  (2)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運動包括自轉和公轉,自轉是指地球自身繞自己的軸線旋轉,公轉是指地球繞太陽運動。

  2、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

  (1)地球的地形特征

  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海岸等。

  (2)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等。

  3、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氣象現象。

  (1)氣候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長期的天氣狀況,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量等。

  (2)氣象現象

  氣象現象包括風、云、雨、雪、雷電等。

  五、教學評價

  1、考試評價:通過考試來考察學生對于地球的基本情況、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氣象現象的掌握程度。

  2、課堂表現評價: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于地球的基本情況、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布、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氣象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和討論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思考。

  初中地理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使用地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從圖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增強民族榮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學難點】

  1、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從《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錚導演每一部“囧”系列電影的票房成績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間徐錚曾表示,他會延續囧系列搞笑風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電影也正在謀劃中,可是一些問題始終困擾著徐錚:

  1、跟《泰囧》、《港囧》一樣,下一部“囧”系列電影的拍攝地選在哪里?

  2、劇情該怎樣編寫才會更有趣,也更加真實?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徐崢劇組決定來我們班招募一批對世界各地的語言、宗教等文化比較精通的人進劇組共商事宜。

  活動2【導入】組織教學

  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小組代表每回答正確一個問題,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最終選出得分的小組。

  (設計意圖:借生活中學生熟悉的電影及劇組招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小組競選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

  活動3【講授】一、世界的語言

  提問:1、假如劇組派你去采訪并邀請下列人物來友情客串,你該說什么語言?

  展示人物圖片:1奧巴馬2齊達內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問:2、聯合國的工作語言都有哪些?

  學生回答。

  活動4【活動】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

  探究步驟:

  1、在“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的圖例中,找出本組語言的代表顏色;

  2、根據顏色在圖中找出本組語言的分布范圍,并用彩筆在導學案上的“世界輪廓圖”中畫出該語言的大致分布地區;

  3、參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圖”,用大洲名稱及方位詞歸納本組語言的分布地區,完成課本P79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找出六大語言的分布范圍,給予學生明確的探究步驟,引導學生將語言的分布范圍畫在導學案空白圖中,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分布地區的直觀印象。)

  活動5【活動】小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

  分小組派學生代表上臺展示本組畫出的語言的分布地區示意圖;

  小組代表結合展示畫出的示意圖說出本組語言的分布地區;

  教師用投影儀展示六種語言的分布地區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展示,找出六大語言的分布范圍,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分布地區的記憶。)

  思考:哪種語言使用范圍最廣?哪種語言使用人數最多?

  過渡:邊展示泰囧電影中關于佛教的圖片,邊提問學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個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還有兩個。__

  (設計意圖:借泰囧電影中的佛教文化過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僅跟課堂導入時的情境相呼應,也可以再次借泰囧電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知識。)

  活動6【講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視頻:關于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分布地區、建筑類型及一些習俗的介紹

  學生邊看視頻,邊完成導學案上的表格。

  教師小結:

  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分布地區、建筑類型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更形象更直觀,便于學生記憶這部分知識,比教師一味的灌輸效果好。)

  總結:1、世界主要六種語言的分布地區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及建筑特點

  活動7【練習】課堂練習智勇大闖關

  1、選擇去教堂結婚的人多信仰( )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蘭

  2、到西亞、北非去進行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會( )

  A、法語B、德語C、阿拉伯語D、英語

  3、下列國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

  A、伊拉克B、印度C、英國D、中國

  4、下列國家不是以英語為主的是( )

  A、澳大利亞B、美國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語言中不是聯合國工作語言的是( )

  A、西班牙語B、阿拉伯語C、俄語D、葡萄牙語

  6、看投影出的人物圖片,他們分別信仰什么宗教?

  7、從便于語言交流的角度解釋這三部電影分別在中國內地、泰國和中國香港拍攝的原因?

  8、結合“世界語言的分布”,從便于語言交流的角度為下一部“囧”系列電影劇組推薦理想拍攝地。

  闖關形式:學生搶答,教師給小組加分,最后算總分,評選出獲勝小組

  初中地理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

  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產。

  三、課前準備

  1、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位置交通、氣候與農業、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

  2、向各組布置閱讀教材圖文,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務。

  3、教師對學生搜集資料、制作過程予以指導和幫助,并準備一些學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強調的問題向學生提問、補充,或給學生以提醒。

  四、教學過程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N—10?S,90?E—140?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

  (3)師問:“為什么有人說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這條航線對我國有沒有重要意義?”

  生答:日本是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我們在網上看到過,日本進口物資的一半,進口原油的80%以上均從該海峽輸入,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經濟命脈"

  師補充: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巨大,其中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以上,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另外,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其他貿易運輸也要經馬六甲海峽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暢通意義非常重大。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據圖介紹:大家吃過泰國米嗎?很香!東南亞人民的主食和我國南方人一樣,也是大米飯。水稻是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東南亞濕熱的氣候條件,還適宜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這里是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

  (4)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5)師問:東南亞為什么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說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需要高溫多雨的氣候,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少,氣候高溫多雨,所以必然選擇水稻作為糧食作物。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文字說明: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2)介紹:大家聽說過“下南洋”嗎?“南洋”就是指東南亞地區,“下南洋”指的是過去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民到東南亞一帶去謀生。現在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居住國公民。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不但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遵守法律,和睦共處,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與祖籍國交往密切,對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推動居住國與我國的友好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

  民俗風情:“沙爹、加厘飯、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紹:東南亞發展旅游業有很大優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馬泰旅游是近些年來國人出國旅游的一大熱點。現在請大家跟著導游一起觀光(對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師總結:各組的展示活動非常出色,體現了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祝賀大家的學習和展示活動取得成功。

  五、課后作業:

  隨常練習第二節

  六、課后小結:

  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1、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3、5N

  2、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11個國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圖示的方式描述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紹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四、物產和旅游資源:

  1、主要物產:橡膠、椰子、油棕、水稻、錫、石油等。

  2、物產的分布:P15活動。

  3、旅游資源:介紹新、馬、泰的旅游資源。

  五、華人、華僑:

  1、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2、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3、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華人和華僑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類型和分布,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認識我國主要農業部門及其分布,初步認識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則。

  2、通過統計數據、圖表等資料,學會分析歸納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提高讀圖分析和歸納概括能力。

  3、正確認識土地資源和人類的關系,形成合理開發,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難點】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土地是一種自然資源,是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建設房屋、種植作物、修建道路、開采礦產都離不開土地,尤其是種植莊家,放牧牛羊等農業活動沒有土地則無法進行。那么,我國土地資源有怎樣的特點呢?農業優勢如何發展的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我國土地資源的類型和分布

  【展示素材】展示《我國土地資源類型分布圖》,引導學生讀圖。

  【問題】我國主要土地資源類型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思考,回答主要類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戈壁、沙漠等。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草地,戈壁、沙漠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區。

  2、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活動】展示《中國與部分國家及世界土地資源對比圖》、《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引導學生讀圖,并要求結合課本對應的內容,6人小組,5分鐘時間探討:

  【問題】

  (1)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陸地面積大小如何?耕地、草地、林地人均占有面積呢?

  (2)我國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比重如何?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小組代表匯報:

  (1)我國陸地面積世界第三,但耕地、草地、林地的人均占有面積少;

  (2)草地和林地的面積較大,耕地面積較小。

  【補充總結】我國土地資源表現出: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以及后備耕地資源匱乏的特點。我國農耕歷史悠久,可供開墾的土地不多,且都分布在新疆、黑龍江等邊遠地區,隨著人口的增加,可增加的耕地面積極其有限。

  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過渡】我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樣,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形成了多樣化的農業。主要的農業部門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在農業生產中,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將農業生產部門布局在最適宜它發展的地方,稱為“因地制宜”。

  【創設情境】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分別代表水稻種植業、小麥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請各小組同學共同探討,將自己代表的農業類型安排在最適宜它發展的地區。時間為5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分享成果。水稻種植業在我國南方地區,小麥種植業在北方地區,畜牧業在西北內陸區,林業在東部季風區。

  【教師總結】我國南方北方的分界線為秦嶺—淮河一線,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存在差異,因此主要的農業生產部門也有所不同。我們在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和推廣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環節三:鞏固提高

  利用教材第13頁的“活動”,請再寫出三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根據學生的具體完成情況進行指導。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試分析你家鄉的土地利用類型是怎樣的?農業生產類型又是怎樣的?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教案【薦】02-15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0-21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2-24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