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課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課教案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課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地理課教案1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包括“空間分布差異大”、“不同季節變化大”、“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三部分。
教材首先用圖表說明目前比較利用的淡水資源很少。
“空間分布差異大”,通過讀圖活動和閱讀知識之窗認識到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解決分布不均的措施為調水工程。
“不同季節變化大”,通過對長江、黃河、珠江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認識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其措施主要是興修水利工程。
“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通過讓學生進行“學校用水情況調查“,樹立節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我國淡水資源的數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學生認識淡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
3、使學生知道我國水能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國水能資源的利用和分布狀況。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我國水能資源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我國水能資源的分布同地形、氣候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淡水資源的危機意識。使學生能夠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保護和節約有限的淡水資源。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2、淡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
(二)難點
幫助學生樹立對淡水資源危機的意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做節水、護水的模范。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通過課堂教學中以舊帶新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導學生要學會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形成——個有機的整體。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起床后首先要做的.衛生工作是什么?
你們口渴了需要什么?
【承轉】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水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水與人體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人體70%的都是水。從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水對人類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性。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含義
【展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圖片及干旱地區的圖片。
【提問】從太空看地球,地球是個蔚藍色的星球,在這里藍色代表的是什么?(海洋)
【提問】我們曾經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七分是海洋,三分陸地,可是大家看看,既然地球上有這么多水,為什么任然還有許多地方在鬧水荒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我們人類完全利用呢?
(指導學生閱讀p54圖,引導學生得出水資源的含義)
【師生小結】水資源主要是陸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的水,淺表地下水。而地球上絕大多數水,我們暫時難以利用。
人們常用多年平均徑流量作為淡水資源多水的指標,而多年平均徑流量與降水有關。一般來講,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比較充足,降水少的地方,淡水資源比較貧乏。
二、水資源的空間分布
【承轉】接下來我們了解我國的水資源現在,我國河流的徑流量總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不足。除了這點外,水資源還有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
【讀圖討論】讀p55中國水資源分布圖,討論歸納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歸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提問】為什么我國水資源有這樣的分布?
【學生回答】與我國降水變化有關,降水分布規律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展示】我國南方、北方耕地與徑流量對比圖
【提問】我國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配置合理嗎?這種配置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不合理,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南方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承轉】北方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需要大量水資源,但北方水資源缺乏,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閱讀】閱讀課本《知識之窗.跨流域調水工程》,討論、交流和回答。
1)你知道有哪些跨流域調水工程?
(引黃入晉、引灤入京、引灤入唐、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2)找出南水北調工程的線路?
(東線方案、中線方案、西線方案)
【小結】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跨流域調水。
三、水資源的時間分布 【活動】讀課本p57 3.11“長江、黃河、珠江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
1、比較這三條河流徑流量的相同之處?
初中地理課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過地圖和其他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大洲位置和范圍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簡述某一地區位置和范圍的方法。
2、通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亞洲的位置、瀕臨的大洋、相鄰的大洲及分界線、范圍大小。
2、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
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和知識特點,科學制定目標,準確指導學生學習方法,通過情景聯想、資料搜集等感性知識的積累,逐步達到分析、比較、歸納的.學習目的,形成區域地理的學習策略。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
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課前搜集有關亞洲位置特點、亞洲范圍和居民生活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用亞洲的景觀圖片激趣導入,用找同學啟發引導,體現從地理事實和身邊教起的教學新理念
教師:課件播放亞洲的景觀圖片(如喜馬拉雅山、長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這些景觀在哪個大洲嗎?
學生:亞洲。
教師:同學們,我們提到亞洲的時候,你還能想到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因為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有關亞洲的資料,所以應該給他們在課堂上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言,最后可以總結:同學們知道這么多有關亞洲的知識,可還有不少知識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亞洲的知識,看看會有哪些新的收獲。
設計意圖:心中有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也是實際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學習,完成以下導學題:
1、一般從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詳細描述亞洲的位置?
第一步:師生共同總結亞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讀的方法:亞洲絕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即0°緯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對應的經線圈。判讀時要注意半球劃分和經緯度劃分的區別和聯系。
第二步師生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通過觀察圖驗證學生的答案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教師詳解
學生展示1略
學生展示2略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
師生共同驗證答案:亞洲北、東、南三面環繞著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西面雖瀕臨大西洋的屬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瀕臨大西洋。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分別相鄰北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
第三步:觀察課件找到亞洲的四至點,驗證學生答案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歐洲與亞洲同處于一塊大陸,即亞歐大陸。亞洲占據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設計意圖:注意圖文結合,充分利用地圖,解讀地理信息,在調動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新內容的發現和突破,這既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又同時體現了地理學科的課程理念和特點。
教師小結1:通過自學,讀圖觀察練習,我們已經學習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現在我們運用所學方法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幾個活動]
合作1:運用地圖,簡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課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同學們:長城、日本富士山、喜馬拉雅山脈在哪里?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S)~北緯80度(N)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E)~西經170度(W)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應該明白,當談及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老師剛才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現在請你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西經9度(W)~東經66度(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知識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講授新知識)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172.5°E~172.5°W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4.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課堂總結)
本節學習世界時區的知識,同學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初中地理課教案4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教材設計能使學生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2、教材先對日本地理條件進行了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方式,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
3、本節教材另設閱讀、圖表、活動等,在說明日本地形和組成,經濟發展方式,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狀況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開闊了視野,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學情分析
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但對日本這個國家并不陌生,只是對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課應該存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2)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其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說出日本工業帶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圖片、查找文字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處理資料,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日本的輪廓組成
2、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
教學過程;略
初中地理課教案5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旅游資源的分類。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記住地理知識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強學生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1、我國的民俗。2、 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
【教學難點】 我國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與該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授式、讀圖分析法 、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課件學案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談談旅游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展示圖片
[轉承]我國疆域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板書)
二、民俗與環境
1、 [自主學習] 結合學案問題提示,認真預習教材P92-94頁內容,仔細研讀教科書。
2、 【解釋】民俗即民間風俗。
3、 活動:閱讀“地方美食圖”、“中國民居圖”、“中國民族服飾圖”和有關資料,體會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民居、服飾的地方特色。
4、 [講述]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差異、風俗習慣不同,飲食文化、建筑藝術、節日慶典、衣著禮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分別從食 、住 、衣 、行 、節日慶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異。
(1)食:學生讀【知識之窗】 了解我國的八大菜系 課件展示地方美食圖片
【學生活動】 課本P92 活動、P93活動1、2。
(2)住: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圖片中國民居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1
(3)衣: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展示圖片中國民族服飾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2
(4)行:學生交流 南方與北方的交通差異
(5)節日慶典(視頻播放)
6、拓展練習:
三、旅游與文化
(1)旅游業及其意義(播放視頻)。
(2)我國旅游資源的分類.
(3)世界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分類,找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景點,并完成P96活動1
(4)旅游業的開發與保護因注意些什么?(視頻播放)
四、作業 完成學案 練習冊
板書設計
一、民俗與環境
1.民俗差異
衣、食、住、行、節日和宗教
2.民俗差異因素
地理環境
歷史習慣
風俗因素
二、 旅游與文化
初中地理課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學會分析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聯系我國氣候、河流等知識分析我國水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學會運用讀圖分析法解決實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
三、教學難點:
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展示我國長江和淮河洪水泛濫和西北(北方)地區干旱的場景。
【教師提問】這些場景說明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師補充】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和地區分布不均也是導致我國水資源寶貴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書】二、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投影圖片】投影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狀圖
【教師提問】你從圖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國降水時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它對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響?
(指導學生讀圖回答,加深對降水時間分布的鞏固,為建立水資源的時間分布印象做好準備)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教師參與其中并作指導)
【教師引導】影響水資源的時間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教師引導】歸納總結水資源時間分布規律。
【學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三)思維發散,探索求解
【教師引導】水資源的分布特征對水資源的利用有什么影響?應采取哪些措施?結合當地實際說明。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讓一名代表發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師引導和同學補充。
(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調節徑流,增加了水資源利用的困難等。沂水跋山水庫、沂河橡膠壩等)
【投影】投影三峽水庫風景圖,讓學生結合搜集到的資料,簡要介紹三峽的功能,在班內交流,建立水資源時間分布特征聯系實例加深水利設施在水資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認識。
【教師承轉】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不均,在空間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投影】水資源空間分布圖
【教師引導】對照圖分析討論: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
【學生回答】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初中地理課教案7
一、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二、教學目標
1、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2、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3、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氣候分布特點與位置、地形的關系。
4、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征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歸納亞洲的地形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2)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學難點
(1)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2)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征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四、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域。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論證等方法來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只需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框架。讓學生知道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并能舉一反三,學會描述大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學方法
主要側重于探究或互動學習,靈活應用課件、地圖、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和諧、氣氛活躍的師生關系。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亞洲的具體位置,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亞洲,看看這里的自然環境。先請大家聽一首歌──《亞洲雄風》……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頭”,“河像熱血流”。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亞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狀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亞洲的壯麗山河。
2、講授新課板書:亞洲的自然環境一、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首先齊讀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與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活動一:認識亞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請仔細讀圖p7,找出亞洲主要地形區。
2、說說亞洲主要有哪些種地形類型?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1、按照老師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別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亞洲地形類型多樣
根據亞洲地形構成圖總結亞洲的地形特點(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步驟2──亞洲的地形特點(2)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說說亞洲主要地形區的位置并依據高度表,說說它們的大致海拔?
2、在地圖上沿北緯30°畫出一條緯線,觀察經過的主要地形區。“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亞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間的有_____。
2、“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地勢是中間高,東西低。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2、中間高、四周低。
步驟3──亞洲地形的特點3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瑪峰,看看它們的海拔有多高?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3、地勢起伏大。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亞洲地形特點有
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中間高、四周低。
3、地勢起伏大。
活動二:認識亞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隊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亞洲進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隊。漂流隊員們向科考隊員介紹了亞洲主要河流的名稱、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這些主要的河流嗎?它們為什么會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請仔細讀圖,找出亞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對照地圖,找一找匯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主要河流最終流入到哪兒?
2、看看它們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4、亞洲河流還有哪些特點?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河流特點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2、許多河流源遠而流長。
活動三:如何描述一個大洲的地形、地勢特點?(分兩步)
1、觀察高度表,說出主要地形類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類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區,說說其分布狀況(地形分布)。
3、觀察地形剖面圖,說出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地勢特征)。
步驟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6、12,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縱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位于北美洲東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是西部高,中部低,東部較高。總體上呈現出東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師引導歸納出北美洲地形特點是:地形多樣,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
步驟2──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標出它們的流向。
2、結合圖6、1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它的主要支流由東西兩側向中間流。
2、因為北美洲東西部為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勢較低的平原,南部地勢更低的平原,這使許多河流發源于東西部向中部流,匯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終向南流入海洋。
3、課堂小結:
本節課在了解亞洲位置的基礎之上,我們深入了解亞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較高,四周海拔較低,這種分布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狀分布。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亞洲自然環境的前兩部分,大家還記得學了哪些內容嗎?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的氣候類型,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學生回答預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教師:我們這節課就按照這些因素來認識亞洲的氣候特征。
初中地理課教案8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
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
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
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課教案9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 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課教案02-22
地理課《巴西》教案06-05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10-02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04-03
一節地理課初中優秀作文09-20
初中地理課后服務方案(通用12篇)07-13
初中地理課本衛星照片的目視判讀10-02
淺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12-10
初中地理課標解讀心得(精選5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