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 1
一、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繼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律,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的地球——到動態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的山區,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科學本質,注重學生發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動作(活動),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等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如下特征:
1、強調創設情境并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悅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征。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了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周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學生依靠以前所學所接受的知識進行回答,內容很豐富。)
師:同學們對地球了解的確實不少,現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生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
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匯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課件。(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有的工具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白天與黑夜交替現象。
師:造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著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周,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條。
播放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現象課件。(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為什么?請大家課后思考。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沖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學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淺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媒體現代化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用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動手演示,感知地球的運動,發展空間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過程中,掌握科學方法,也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明白任何地理現象都有成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2)培養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運動規律。
2.正確列舉實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三、教學方法與教具準備
1.運用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等工具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空間概念。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將零散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學生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節中,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知道一些關于地球的數據。播放動畫“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嗎?
學生回憶舊知回答。
“溫故而知新”,引入新課。
地球自轉有哪些特點呢?動畫:地球的運動。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動畫地球的運動,完成學案“學生自主學習(一)”表格。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鼓勵。
展示學習成果:“學生自主學習(一)”
讓學生展示自我,提高學習興趣。
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②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么現象?
探究晝夜的形成:借助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邊演示邊解說。
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別從北極和南極看,還能簡單地說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嗎?教師動畫點撥。
表演者敘述,觀察者完成“學生合作學習(一)”。
了解我們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對生活是有用的。
師生共同學有關時區的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習時區知識,并完成“師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識。
師生共同探究:怎么統一時間呢?
和老師一起分析、學習完成學案“師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問題能力,初步了解時區。
教師以詩的形式小結地球自轉。
說說對該詩的理解
活躍氣氛,溫習知識
播放動畫“走過四季”。
觀看動畫。
緩解氣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學生一起學“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知識。
和老師一起學,并完成學案上“師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體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后面“學生合作學習(二)”作為知識準備。
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并給予指導。
小組合作探究“太陽的公轉”。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學到了哪些地球公轉的知識?用動畫補充或強調。
利用“學生合作學習(二)”展示學習成果。
檢驗合作學習情況。
了解科學史上的“天轉還是地轉“之爭。
閱讀“是天轉還是地轉”。
培養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
結合動畫,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帶的劃分。
利用“師生共同學習(三)” 。
展示學習成果:五帶。
太陽公轉知識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檢驗學習情況。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總結反思。
培養梳理知識、鞏固知識能力。
五、板書設計
地球的運動
1.自轉:自西向東,時間24小時,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2.公轉:自西向東,時間一年,四季變化、五帶。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 3
學習目標
1、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了解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重、難點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討論法、假設法、提問法。
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變慢或變快,即周期變長或變短,將會發生上面變化?
2、完成地圖冊6頁第二題
3、中秋節,當我們在杭州西湖欣賞三潭印月的夜景時,美國紐約卻是艷陽高照。你能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三、解疑釋疑,拓展升華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參數:
赤道半徑:ae=6378136.49米
極半徑: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徑: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轉時間:T=365.2422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溫度:t=-30~+45
自轉周期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周期1恒星年
黃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積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3482.525公里
表面積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問:
老師解答: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 4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設懸導入法。引用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設置疑問】
“坐地日行八萬里”,可是我們明明每天見到的事物、所在的地點都是一樣的,是不是詩里寫錯了呢?其實我們每天坐在這里讀書學習其實并非“不動”的,這節課就讓我們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共同來探究下我們究竟是怎么“運動”的。
環節二:新課教學
【展示活動用具】地球儀
【問題】
(1)請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地球儀分別由哪幾部分組成?
(2)該地球儀是否是固定不動的?
【教師活動】撥動地球儀中的地球使其轉動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別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軸及一個小地球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轉動的。
【師生共同總結】其實生活中,我們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動的,它就像我們的地球儀一樣是會轉動的。
【教師活動】可是它究竟是怎樣進行轉動的呢?請兩位同學上臺分別旋轉這個地球儀,觀看兩位同學是否出現錯誤。
【學生活動】實驗,自主思考,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地球儀上的地球是圍繞固定軸進行旋轉的,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同樣也有一根地軸,地球也無時無刻不在繞著地軸進行旋轉運動,旋轉時分為兩個方向,而正確方向則是自西向東不斷旋轉。
【展示活動道具】手電筒及地球儀
【實驗活動】請兩個同學上臺,一個同學手持手電筒,打開手電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關閉后再次打開,另一個同學旋轉地球儀中的小地球。
【問題】小地球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回答。當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時,小地球儀被照射的一面變亮而另一面則為暗。
【教師總結】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陽光。同時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正是因為它不能被陽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為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為黑夜。而區分白晝和黑夜的那一個圓圈所在的界限則是晨昏線。
【問題】
(1)地球是不斷旋轉的,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
(2)地球的自轉會對白晝和黑夜有什么影響?
(3)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時間,比如紐約時間、北京時間、倫敦時間等,這又是為什么?
(4)兩個極點(北極點、南極點)是否產生“運動”?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總結歸納,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1)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4小時,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因此太陽東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經線所經歷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現了不同地區時間差異
(4)兩個極點進行旋轉運動。
(5)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我們每天坐在這里學習的同時也“日行萬里”。
環節三:鞏固提高
完成課后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了解偉大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說”和“地心說”。
環節四:小結作業
(1)讓同學們回家之后自己動手進行本次課上的實驗,重溫知識。
(2)總結地球自轉的特征及其引發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理解黃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3、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開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示意圖》(數據庫中媒體素材有相應的動畫),分析得出地球公轉的兩個重要特點:
①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
②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
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也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從赤道和南、北極投影的角度,觀察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別是在南、北極投影圖上,要訓練學生識別地球的自轉方向。
關于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的教學建議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其結果就是形成黃赤交角。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搞清地軸、赤道平面、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三者之間的角度關系,利用《黃赤交角示意圖》進行講解,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于地球自轉周期的教學建議
學生對于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學習,是本節的難點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講解地球自轉周期,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向學生演示他們的區別。地球自轉周期的不同實際上是因為其轉動的參照物不一樣。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和黃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地理圖表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并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并為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是本節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于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系。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已有所了解,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系物理課和初中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么?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恒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周期。這是為什么?
【演示】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后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恒星。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恒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教師自轉360°后,正好面對遙遠的恒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哪個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周期的意義是什么?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并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余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里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周期(即一個恒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么?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周,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的自轉線速度最大,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嗎?
【閱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說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說明兩者間的關系。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于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于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說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
【地球的自轉初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與時間》教案精選05-03
地球的自轉教案02-15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教案(通用13篇)04-20
《地球自轉》教案反思范文05-02
陳琳琳的教案--地球的自轉04-25
地球的自轉教案設計參考04-27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教案(詳案)04-30
《證明地球在自轉》的教學反思05-05
《地球的運動》地理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