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招凸現城鄉差異 破格選拔擇優能否兼顧公平
東南網-福建日報10月10日報道(記者 張穎 實習生 黃松濤 童瑞雪/文 關建東/圖)前些日子,河南籍考生程帥帥向北大送“北京人大學”牌匾的“行為藝術”,再次引發了社會對高招錄取中區域性分配不公的關注。不過,高招錄取制度中,另一種新露頭的分配不公現象卻相對隱蔽。那就是近年來,在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加分政策等破格選拔競爭中,來自農村的寒門學子處于明顯劣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今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辦)、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招生辦)、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名校,自主錄取農村學生超過200人,農村戶籍考生占比創出新高,不過,也僅為20.5%。
南方科技大學作為國內首家自主招生選拔且自授學位和文憑的高校,今年4月獲教育部批準后進行了首次自主選拔錄取招生。最終南科大在全國8省錄取了188名新生,新生高考平均成績超出一本分數線近70分。由于從教育部批準招生到高考,只有不到10天時間進行宣傳,致使農村生源只占到總數的15%。
自2003年教育部在全國22所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以來,自主招生已經走過近10年的路程。近年來,隨著一流高校農村學生生源數的持續下降,不斷有學者和媒體追問:農村的寒門子弟是否離一流高校越來越遠?自主招生是否加劇了高等教育的城鄉差異。
自主招生凸現城鄉差異
2012年5月,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課題組公布了《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狀況報告(2011)》。統計近10萬個調查樣本的結果顯示:自主招生的錄取率中,非農戶口學生5.4%的錄取率明顯高于農業戶口學生2.3%的錄取率;獲自主招生名額的機會直轄市學生為9.7%,省會城市為5.7%,地級市為4.2%,縣城為2.9%,農村為1.9%;生活在直轄市的學生,獲得自主招生名額的可能性是農村學生的5.1倍。
教育學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羅立祝在統計分析福建省內高校的錄取情況后,得出結論:城鄉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具有顯著的類型結構特征。高考招生制度所產生的城鄉差異最小,藝術招生、獨立學院招生與高考加分居于其次,而自主招生與保送招生所產生的城鄉差異最大。
據有關部門統計,高校中農村籍學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上升到2011年的61%,但農村考生上一本的比例上升相對緩慢。去年,全國考生一本平均錄取率為8.5%,680個貧困縣為5.7%。特別是農村生源在“985”、“211”等重點大學中的比例呈現出下降趨勢。
羅立祝曾以一所部屬大學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來招生數據作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城市子女在重點大學、一般本科、專科高校中獲得的入學機會分別是農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聲望地位高的大學,農村子女的入學機會越小。
他認為,不同于高考采用了剛性的選拔標準和嚴密的選拔程序,能夠有效排除權力、金錢等因素的干擾。自主招生制度在選才標準上雖逐漸剛性化,但大多需要以豐富的文化資本為基礎,而且選拔程序遠不如高考制度嚴密,容易受到權力、經濟、社會資本的影響。因此,農村學生在自主招生的信息獲取、負擔參加自主招生的經濟、文化、時間成本上都處于弱勢。
有網友提出,自主招生首先設定了材料審核關,“高級別競賽獲獎證書、省級優秀學生證書、省三好生證書、各種才藝證明等等,都是城市孩子占盡優勢”。越是大城市,越能匯集優秀的師資力量,這是城市學生在高級別競賽中能夠脫穎而出的保證。對于農村孩子而言,這扇初審之門太過狹窄。
自主招生的選拔制度客觀上有利于城市考生,除去城市考生在信息、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方面擁有優勢外,具體到考試層面,以重能力、重創新意識、重知識面的“自主招生”筆試更是讓昔日“以勤見長”的農村學生望而卻步。
農村考生在語言表達方面較弱,語文作文和英語成績往往不如城市考生,而現在這兩部分分數占據著考試成績的大部分比例。考試考查的知識體系以城市為主線,對此,很多農村考生當然并不熟稔。
比如,今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面試題目就涉及“國際連鎖超市”、“阻斷高速公路出口”、“非法飼養的寵物狗”等事物和現象。而在人民大學自主招生筆試中,就考學生“費孝通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農村孩子幾個見過連鎖超市,幾個上過高速公路?農村哪有“非法飼養”問題?這類考題一被曝光,被網友批為“太刁鉆”。
為了破除“唯分數論”,現在一些國內高校還試著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參考之一,文體特長、球類技術、繪畫才能等紛紛成為衡量標準。但是,這樣做的結果也引發了“對農村學生不公平”、“歧視偏遠地區學生”等等詬病。
破格選拔也需統籌城鄉發展
如何保障寒門也能出“驕子”?教育部今年就重申限定自主招生計劃控制在當年招生計劃總數的5%以內,自主選拔候選人數原則控制在自主招生錄取計劃數的120%,最高不超過200%,并強調自主招生應向農村地區的中學或考生傾斜。
北京大學明確提出農村及貧困地區學生占自主招生生源20%的目標后,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自主招生,聯手為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農村戶籍考生推出專屬招生通道“自強計劃”,并且對通過初審的學生不僅免除考試費用,還可獲得往返考點的交通補助。
人民大學則推出了50個名額的“圓夢計劃”,計劃原則上要求平時成績排名為所在中學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在申請條件中強調考生必須是貧寒子弟、農村戶口,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務農,不包括農民企業家。
今年,復旦大學首次明確推出向農村及貧困地區傾斜的自主招生“望道計劃”,也在招生過程重點關注了學生的家庭背景。
即使如此,質疑之聲仍然不絕于耳。對于人大的“圓夢計劃”,三成的網友認為,該計劃不能保證選出的.就是真正的寒門學子。在今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自強計劃”中,我省有8個國家級貧困縣獲得了推薦資格,但是在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加分認定中,最終無一人入選。
自主招生自誕生以來,有關擇優能否兼顧公平的焦慮就一直存在。特別在缺少誠信的社會環境下,所謂的自主招生,面試的彈性很大,各校的標準不一,似乎給“打招呼”、“走關系”留出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而在保送生、加分政策等其他類型的破格選拔中,農村孩子也全面處于下風。省三好學生、各學科競賽一等獎等都集中于城市里的拔尖學校,而加分項目更是頻頻成為“人情”、“權力”光顧的競技場。以至于有人戲稱,校園里的各類評優、評先、加分,逐漸淪為“拼爹大戰”。
羅立祝的研究數據也表明: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8.2倍;城市子女獲得的高考加分機會是農村子女的7.3倍;而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
農村寒門子弟處于劣勢,并非囿于自身原因,而與制度的設計息息相關。有識之士指出,“高等教育不應該只是一個強者恒強的游戲”。在高等教育錄取制度中,農村考生和城市考生的起點是不公平的,自主招生作為高考制度的重要補充,應當要正視這一起點的不公平,而非進一步加劇不公平的現象。
在完善高考招錄制度的實踐中,如何給貧困地區的學生、給農村的孩子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這是關乎社會公平性的嚴肅命題。
統一標準就是公平
東南網-福建日報10月10日報道(記者 張穎)
“塑造教育內部的公平環境,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堅守的道德底線。”福州一中校長李迅表示。
李迅校長說起一個小故事。高招結束后,今年的全省理科原始分狀元劉泰然的母親走進了他的辦公室。這位母親表示了自己的遺憾:成績非常不錯的兒子沒有獲得任何的加分。
原來當時劉泰然想報名參加北大和清華的校長實名推薦,這首先要通過福州一中的選拔。劉泰然的平時成績在年段名列前茅,但是最終他并沒有獲得報名資格,原因是他在校期間有兩張“白條”記錄。
“白條制度”是福州一中德育處的一項學生管理規范。劉泰然因為連續5次遲到而被罰“白條”且沒有消除,按照校方規定,他就喪失了參加所有評獎評優的資格。
“在規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即使孩子成績再優秀,也不能網開一面,”對于這件事,李迅表示,“把制度、規定一擺,大家沒話說,孩子自己也沒意見,只覺得制度很苛刻。”
統一標準就是公平。李迅在歐美多個國家的高中考察過,他說:“他們的高中教學不一定很好,但是很公平,只要肯努力就能冒尖。讓每個符合條件的孩子都能得到應有的認可。”
每年,福州一中高中部錄取的學生中,農村孩子占有相當的比例,這有賴于良好的制度設計和嚴格執行。在選干部、評先評優中,每個孩子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來的,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而非看家庭背景。
福州一中今年發展的6個學生黨員中,就有2個來自市區之外,其中的程翔鵬來自閩侯,還是個特困生。6個省優秀學生、學生干部、省三好生,其中2個來自外地。
在年段16個班級中,班長、團支書一半左右是福州市區以外的孩子。一位名叫張家升的學生,來自南平,家庭貧困,高中三年全部享受學費減免,他還拿到了每年只有4個名額的8000元華昆獎學金。作為班長、舍長,他不僅自己考上了理想的學校,而且他的舍友也全部考上了一流大學。“這個孩子以前不覺得自己有什么文體特長,但是在一中,他被老師選入了合唱團。”
無論是校長實名推薦,還是評優評先,福州一中近年來做到了零投訴。借助學校內部的制度建設,公平的理念在孩子中間深入人心,“這比簡單灌輸公平思想有效得多”。
李
【自招凸現城鄉差異 破格選拔擇優能否兼顧公平】相關文章:
統籌兼顧,促進教育公平10-05
也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07-11
也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07-31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兼顧城鄉公平01-01
劉海峰:高招改革如何兼顧公平與質量01-05
高考改革:迷失在選拔人才與體現公平之間06-17
高考改革能否在公平與質量方面取得進展?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