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改革成焦點 異地高考方案進入沖刺階段
異地高考“破冰”自主招生“掐尖”農村生源“升學難”漸漸駛入“深水區”的高考改革也逐漸面臨深層次的矛盾與困難。高考的主要目標是選拔人才,但選拔人才必須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因為“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逐步解決考試招生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如何處理好公平與選才的關系,破解高考改革深層次矛盾,成為一些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異地高考”破冰:
既促教育公平又防高考移民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透露,異地高考方案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一些代表委員認為,此舉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但如何避免“高考移民”更加突出,是一個新課題。
“這對于數千萬農民工子女是一場及時雨,但對于現行教育體制來說,則是一場嚴峻考驗。”江蘇省啟東中學校長王生代表說,現有高考招生計劃是根據各地發展水平考生數高教資源等分配,是一種“相對公平”。異地高考如果考慮不周,在實施中會侵占京滬江蘇等高校富集地區考生的升學機會,帶來新的不公。
上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代表說,中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在這一背景下,即將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是順勢而為。但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一旦過快放開,很可能引發新一輪“高考移民”,因此異地高考要漸進式改革,堅持“小步快走”。
如何避免新一輪“高考移民”?沈志剛代表建議,異地高考方案可率先在外來人口較少的地區試點,同時因地制宜出臺限制條件。當然,國家應努力縮小教育資源的地區差距,從根本上避免出現大規模“高考移民”。
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實際需求,沈志剛代表認為,異地高考可以首先開放高職教育,逐步降低由職業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門檻,使更多“農民工二代”獲得在城市發展的一技之長。
自主招生“掐尖”:
要科學選才不要二次高考
兩會前夕,“北約”11所高校和“華約”7所高校同日舉行自主招生考試,“卓越聯盟”9所高校緊隨其后,一場高校“掐尖”混戰引發代表委員關注。
“高校自主招生錄取的還是原本高考能考上的學生,這說明改革創新不夠,仍然是分數論。”上海控江中學校長張群委員說,為了應付自主招生考試,現在高三普遍不上新課,課程超前加大學業壓力。很多考生不僅提前大半年進入高考沖刺,還需額外花錢報名參加專門的校外培訓班。
“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并沒有錯,但自主招生確實增加了考生和家長的負擔。”東華大學教授嚴誠忠代表說,隨著“裸考”上名校比例的降低,“廣撒網”贏得更多機會成為考生必然選擇,這是又一場高考疲勞戰。
“不改變過度依賴考分的評價機制,自主招生無異于普通高考,很難實現科學選才。”王生代表說,如何探索學生綜合評價機制,是自主招生試點能否成功的關鍵。今后可探索社會化考試之路,由第三方命題考試,取消集中錄取,學生可以拿考試結果自主申請相關高校。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代表認為,現在國內高校大都往綜合性大學上“靠”,同質化嚴重。“沒有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做基礎,沒有高校特色化辦學為引領,只在自主招生方式上玩把戲,這項改革將很難走遠。”
求解“寒門升學難”:
要優惠招生更要機會公平
針對高校農村學生比例持續“縮水”現象,近年來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紛紛出臺自主招生優惠政策,向農村地區的考生傾斜,引發叫好聲。
但部分代表委員認為,名校的照顧只能澤被極少數學生,“寒門學子”大規模成才,還需政府“系統性幫扶”。
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代表坦言,去年共有8名貧困縣農村家庭的學生通過優惠政策考入清華。今年,清華大學聯合南京大學等推出“自強計劃”,入選的考生可享受30分至60分的投檔優惠。“當然,相較于面廣量大的農村考生,這只是杯水車薪。”
“高等教育"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既涉及教育公平,也事關社會穩定。”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代表認為,高校招生結構應更科學,更多顧及農村學生的升學權益。
“考上大學只是農村子弟成才的第一步。”南京大學教授高抒委員表示,一些美國高校很早就降低分數招收黑人子女,但由于進校后疏于管教,成才率并不高。對于錄取的農村學生,高校應在教學生活就業等方面制訂專門的培養方案,提高其成才率。
“農村學生成才難,癥結還是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機會不公平。”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龐麗娟代表建議,當前國家財力充足,應在農村率先實行12年義務教育,“這既可保證農村向大學輸送更多合格學生,又能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來源:《北京日報》)
【高考改革成焦點 異地高考方案進入沖刺階段】相關文章:
教育部透露異地高考進入實質階段05-07
安徽省異地高考方案已進入專家論證階段05-06
高考制度改革 異地高考04-28
高考沖刺階段的復習心理05-05
異地高考改革須“下和棋”04-28
湖北異地高考改革方案“意外泄露”04-27
推進異地高考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氣05-07
期待“民間方案”倒逼“異地高考”制度改革04-28
高考沖刺階段國旗下的講話.5.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