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公眾熱議:該不該拒教甲骨文考生?
中國大學網(wǎng) >>太浮夸了!因擁有甲骨文的特長,“古文字達人”黃蛉在兩年內(nèi)實現(xiàn)了三本到一本的“兩級跳”,從川大錦城學院轉(zhuǎn)入川大本部學習。然而,好事多磨,喜訊傳開不久,記者日前從川大返聘教授、專為黃蛉“開小灶”的指導(dǎo)老師何崝處獲悉,因為“這個學生有些浮夸”,他已向?qū)W校提交了辭呈,不愿意再教黃蛉。而已確認將學籍轉(zhuǎn)入川大歷史文化學院的黃蛉也處于“隱身”狀態(tài),電話一直關(guān)機。(《廣州日報》)
支持
特權(quán)應(yīng)有限度
黃蛉從一個幾乎落榜的考生成功轉(zhuǎn)入重點大學的經(jīng)歷的確令人艷羨,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爭議。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其“兩級跳”是否符合程序,而是在于其真才實學是否配得上享有這樣的“特權(quán)”。從目前來看,無論是黃蛉的指導(dǎo)老師何崝,還是他曾就讀的川大錦城學院文傳系主任毛建華都對他評價不高。何崝甚至直言“這個學生有些浮夸,靠不住”,“他的學習情況并不理想,在甲骨文方面也沒有多大造詣。”
很少有老師不愛護自己的學生,更何況是專門悉心指導(dǎo)了2年的學生,因此何崝對黃蛉的評價之低讓人意外,但他的話顯然最具有參考價值。看來,黃蛉的甲骨文功底對于普通人尚可稱之為特長,但在專業(yè)研究領(lǐng)域的成績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在其表現(xiàn)不算合格的情況下,依然把黃蛉轉(zhuǎn)入川大本部,實際上給予了他過分的“特權(quán)”,這不僅是對其他學生的不公平,更容易造成一種負面的示范效應(yīng)。
近年來,高考中用古文寫作、以古詩作文的“偏才”、“怪才”越來越多,一旦他們成為社會話題,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高校對其“法外施恩”。這固然緣于全社會對目前相對僵化的教育評價體系的不滿,但是凡事都應(yīng)有度。在沒有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全面考量、客觀判斷的情況下,僅憑一篇高考作文便稱之為“才”,未免有些輕率,只會適得其反。正是社會對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過分熱衷,給了部分高校表現(xiàn)“有容乃大”氣度的機會,很難說某些高校沒有借機炒作的嫌疑。其實劍走偏鋒者不一定都是人才,即使學生確有某方面特長,校方也應(yīng)理性對待,實事求是,不能過分拔高。 段思平
評判
需要師生互信
從報道來看,何崝教授是被黃蛉“氣”走的。因為黃蛉在接受采訪時“信口開河”地說:他會讀《文心雕龍》。所以,何教授認為《文心雕龍》跟文字研究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他說他在讀這個書,就是在吹捧自己”。
何教授的一聲嘆息讓人不解。不知道黃蛉這個“特長生”是實話實說,還是自我吹噓和浮夸。但作為一名“特長生”,會讀《文心雕龍》也不必大驚小怪。而身為教授,應(yīng)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高興和驕傲。如果黃蛉不會讀《文心雕龍》,不懂裝懂,在記者面前“黃婆賣瓜”,那么教授完全可以去教教學生,并對他的浮夸行為進行批評,教其做人要誠實的道理。沒有必要與學生生氣,更不應(yīng)該對自己學生的人生“軌跡”進行推測。因為,老師不僅僅是教書,還應(yīng)該“育人”。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書本知識,還應(yīng)該教他們學會怎樣做人。即使這個“特長生”有些“浮夸”,教授首先要對他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關(guān)心他、愛護他,幫助其認識自己“浮夸”的錯誤,使他學會要做個誠實的好學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因?qū)W生犯了“浮夸”的錯誤,就否定一個人,甚至放棄對他的培養(yǎng),不覺得太小家子氣了?
作為“特長生”的黃蛉“氣”走了教授,應(yīng)該說,是負一定的責任。如今一些“特長生”或“尖子生”,仗著自己有點本事,就忘恩負義不知天高地厚,忘記了老師為其付出的勞動和辛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需要老師與學生的互信。作為“園丁”,要有“樂為他人做嫁衣”的付出和奉獻精神,甘當“人梯”,為培養(yǎng)人才盡心竭力。但同時,也需要學生們虛懷若谷的精神和謙虛之道。汪代華
反對
不妨寬容以待
遙想當年,高考作文中突現(xiàn)甲骨文,先是驚動閱卷老師,經(jīng)媒體報道后,遂成為全民焦點。長期受應(yīng)試教育束縛的國人,興奮點一下子被點燃,“古文字達人”、“甲骨文天才”,人們對這個不按常規(guī)出牌的少年大加贊譽,尤其是當黃蛉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后,人們儼然又看到了一個大師呼之欲出。
誰曾想,大師未成,導(dǎo)師先“罷工”,是學生黃蛉太浮躁,還是導(dǎo)師何崝欠寬容,現(xiàn)在聽到的還都是些未經(jīng)驗證的消息,或是當事雙方的一面之詞,在此不想發(fā)表過多的意見。看了導(dǎo)師與“怪才”的分手,倒是想起了前段時間“乞丐冠軍”張尚武與“中國首善”陳光標的合合分分。兩件事情表面看扯不上任何關(guān)系,卻能咂摸出相同的滋味。不拘一格錄人才值得提倡,小人物一夜成名的故事也讓底層民眾看到一線上升的曙光。在這個過程中公眾切忌一擁而上,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贊則恨不能將其抬到天上,貶又將人一下踩到腳底。同理,對待黃蛉,不要看見他寫了一篇甲骨文作文就驚為天才,也不能因為他現(xiàn)在喜歡看“雜書”,擅自接受采訪就說其“浮夸”。不要忘了,和同齡人一樣,他也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情感,各方不妨寬容一點,收起手中那些鋒利的“刀”。 于靜
觀察
附著社會情緒
就當下話語環(huán)境來說,公眾關(guān)注“甲骨文考生”,除了輿論的渲染之外,恐怕更在于內(nèi)心的期盼,在期待“甲骨文考生”成為一段佳話數(shù)學考零分的羅家倫當了清華校長、數(shù)學考4分的季羨林成了國學大師、作文只寫三句話的臧克家卻成為杰出詩人,那么“甲骨文考生”為什么就不能成為另一段讓人們鼓吹和歡呼的佳話呢?可以說,正是在民眾看似無意實則相當于集體無意識的情緒裹脅中,對“甲骨文考生”的關(guān)注日勝一日,但實際上早已偏離了主題:沒有人關(guān)注“甲骨文考生”的“前世今生”及未來的可能性,甚至人們已經(jīng)忘記了追問。
不過,何崝教授不但指出了“這個學生有些浮夸”,而且道出了此前很多公眾并不熟知的常識“他在這個甲骨文方面還不是非常的突出。他只是認識一些甲骨文,好像是幾百個吧。我們找一個中學生,培養(yǎng)他一兩個月,他基本上就可以認識上千個甲骨文了。這個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這段話的潛臺詞在于,我們都可以成為“甲骨文考生”,即使成為了“甲骨文考生”本身也沒有什么了不起,所謂“甲骨文考生”是可以培訓的,再嚴重點說,是可以“流水線生產(chǎn)”的。
此情此景,輿論和公眾該如何面對?難道這樣的常識,當時的報道者真的一點不知道嗎?如果知道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報道的升溫?進一步說,這樣的常識,四川大學是在裝作不知還是有意無意之間迎合了輿論?如此多的問題都需要一一梳理,事情即使發(fā)展到今天,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jié)為“甲骨文考生”本人,并非是科學的態(tài)度,相反,很有可能為下次的“甲骨文考生”誕生提供了誘因。
當我們理性地放棄對所謂“佳話”的期望,回歸大地;當我們的輿論不再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所謂的“怪才”頂禮膜拜甚至“脅迫”某些大學就范;當我們的大學不再在輿論的狂熱和公眾的浮躁中迷失方向,或許,才能使問題的討論回歸到事情本身。“甲骨文考生”的命運值得關(guān)注,但更應(yīng)關(guān)注“甲骨文考生”身上附著的社會情緒,進而才能厘清佳話還是笑話的迷惑。
朱四倍
建議
多加循循善誘
不得不提一個“傳統(tǒng)”:學者和文人的分野、學術(shù)與文章的歧異。新中國成立后,北大任期最長的中文系主任楊晦有名言即:“中文系不培養(yǎng)作家”;如出一轍的是朱東潤在復(fù)旦開課也是大潑文學青年冷水:“中文系,是培養(yǎng)語言文學工作者的系,至多能為你當作家打一點語言文字的基礎(chǔ)”黃蛉不把心思專一用到古文字研究,用到治學上,而是耽于文學,何教授大失所望,“大不悅”,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也正如俗語所說:“每個年輕人都是詩人”,愛好文學,合于黃蛉的年齡特征,說不定還有生理上的因素青春期荷爾蒙分泌過剩,這卻是為師者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xiàn)實。再者,若并不廢主業(yè),而只學余“玩票”,似亦不宜過多干涉,所能做的,也就只是循循善誘而已。何教授對黃蛉無妨“風物長宜放眼量”。以文藝青年始,而以學者終者,并不鮮見。譬如聞一多,擅詩,擅畫,擅篆刻,而以詩人名家,最終卻是埋首于唐詩研究。尤值一提的是,他的學生“少年奇才”陳夢家,中學時就出詩集,被視為新月詩派后期中堅,甚至與他及徐志摩、朱湘齊名,但“奔三“之際,卻轉(zhuǎn)向甲骨文研究,卓然而成古文字學一代大家。黃蛉的“甲骨文造詣”如何姑不論,畢竟是他志趣所在,與同齡人相比,也確實有著這方面優(yōu)長;何教授“愛之深”不免“責之切”,可以理解,但似也毋用“拒絕再教”分道揚鑣這般決絕。 于立生salifelink.com
【公眾熱議:該不該拒教甲骨文考生?】相關(guān)文章:
聯(lián)想拒信03-13
贈李司議,贈李司議張籍,贈李司議的意思,贈李司議賞析 -詩詞大全03-13
(熱)考生誠信考試承諾書07-20
該不該作文07-29
甲骨文表情包作文02-09
股份轉(zhuǎn)讓議書09-17
甲骨文作文(通用18篇)11-30
該不該舉手作文11-14
該不該記事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