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
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下面是由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較為重要的一個詩歌篇目。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心靈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詩歌教學絕不能用諸如時代背景——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樣的機械教學流程,否則就切割了詩歌所蘊含的情思、激情和韻味,而變得蒼白和枯燥了。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須飽含詩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詩歌與其它文體相比,能較為充分地顯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懷。優秀的詩篇能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啟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當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凈化人們的靈魂。閱讀欣賞詩歌,應從情緒和感情著眼,從語言入手。我以為,總體說,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適當傳授知識。教學方法主要是朗讀、感悟、點評。其中朗讀尤其重要。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語文教學之魂。詩歌教學更應通過美讀、吟詠、背誦這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通過誦讀使詩歌的精華積淀和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讓學生產生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激情沖動,進入一種亢奮,旺健的前進式的精神狀態中。 要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詩人之情、教師之情于一體,以濃蘊熾熱之情去熔煉學生之心,情到深處,詩人、教師、學生共鳴。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往往可以憑借各種朗讀方式(獨誦、齊誦、領誦、合誦、分角色朗誦)讓學生去會悟。只有師生深切了解詩歌的內容,并被詩人的感情所激勵時,才能帶著真情實感去朗讀。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學生面前再現詩歌中的形象,使學生頓悟開竅,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課標提倡: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視學生為“物”,用冷峻無情的語言之刀,肢解學生賴以學習的基本材料——課文,有心無意地奉送知識給學生,聽憑其自然“悟得”,而應該以滿腔的熱情與愛心,以飽含激情的語言之火,燃起他們學習的強烈欲望,引導他們去探求并獲取知識,育成能力,并付諸實踐。
教研室曾對200節公開課做了一個統計調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生的讀,在時間上予以保證,從方法上給予指導,由實踐中獲得體驗。目前南師大附屬中學就提出,語文課上保證讀書時間為一堂課的60%
我們沒有必要這么機械,但詩歌教學中的朗讀感悟顯然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決定這堂課以朗讀感悟為主,并且應該保證50%的課堂時間用以朗讀。
二、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目標制定為: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詩的哲理內涵和作者的感情。并進行簡單的比較閱讀。
.教學重點為:對比的寫法。2.詩中的哲理性議論。
三、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導入:
本來設計以介紹作者導入,后來覺得略嫌平淡?峙码y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資料共享平臺
《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http://salifelink.com)。臨時改為郁達夫寫的《悼魯迅》導入。并故意不說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他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然后提問:悼念的偉人是誰?這個問題學生是心領神會的。關鍵是充滿激情的朗誦導入,一上來就奠定了詩歌的中對魯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調,下面再講臧克家如何贊頌魯迅就自然多了。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情境。第二步,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教師朗讀中的感情傾向。之后學生齊讀。提出思考題:1、把《有的人》前四節中八處“有的人”具體化,試改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2.以上這八種人可以分為幾種類型?3.這兩種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學生討論,明確:
1、被人民憎惡的人 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 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 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2、一種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種是危害人民的人。
3、對人民的態度不同;對功名、榮譽的追求不同;對生命的意義的觀念不同。
這三個問題可以很容易的解決。
學生齊讀最后三節。提出思考題:后三節可以不寫嗎?
學生能很快反應:不行。后三節是寫這兩種人的結局。正以為兩種人對待人民的態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會有不同的回報。后三節,詩人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丑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升華到歌頌一種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因為它揭示規律,使人明理,因此詩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點句的意思:
誰愿意做野草?你怎麼知道?他為什麼愿意做野草?
魯迅愿意做野草。從他寫的散文詩集《野草》的《題辭》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的含義是什麼?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卻,被人民唾棄。“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的精神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魯迅)
思考:你從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總結:熱愛人民的人流芳百世 ,魚肉人民的人遺臭萬年。
然后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作者的感情。提問:如果讓你來讀這首詩歌,你認為應該怎樣表達語氣?提示:每小節上兩句和下兩句之間形成怎樣的特點?
學生馬上反應:對比。前一個問題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認為對前一種人,要表達出對他的憎恨和鄙視,后一種人,就是像魯迅那樣的人,應表達出崇敬、熱愛。
再問,從副標題來看,本詩的寫作目的在于贊頌還是在于批判。
學生明確:是贊頌。所以朗讀時贊頌之情應更顯著。
這樣,我就以此為要求讓學生朗讀。請每組推薦一名朗讀較好的學生參加朗讀比賽。每一人讀完請其他同學評點。要求做到:1、每一節詩都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兩個方面的形象更鮮明,把正面襯托得更高。兩種人對人民態度的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不同人生觀,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讀得時候,要有明顯的語氣差別。2、讀出反復的修辭所形成的磅礴的氣勢。
目標明確之后,學生能在朗讀和聽讀中掌握詩歌的特點,一,這首詩歌的寫作手法是對比和反復。對比使兩者形象更加鮮明,反復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節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氣勢。二、學生知道了詩人寫作的目的。感受到詩歌形象的鮮明,領會到詩人強烈的愛憎,了解了詩歌的主題。
評點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欣賞和體悟,能準確到位地指出朗讀的同學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使下一位朗讀的同學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讀得更到位。最后,教師評點,再次范讀,并要求學生跟讀。這時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已不在剛開始的層面上。很動情地把氣氛推向高潮。
教師作總結: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反動階級,深刻地揭露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動統治者必將被人民唾棄的真理。其實,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不只被唾棄,而是遺臭萬年。
最后做一點延伸閱讀《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過你讀過的魯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對魯發表一點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評論他做人的品質,也可以從文學角度進行評點。
布置作業:選擇魯迅或臧克家做一點研究性學習,寫成一篇小論文。
【六年級上冊《有的人》說課稿】相關文章:
《跳水》說課稿05-04
《畫》說課稿02-18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說課稿(通用11篇)02-26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黃山奇石》說課稿(通用16篇)10-16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通用10篇)04-15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復習計劃(精選17篇)08-23
六年級上冊美術教學工作總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