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心得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堂觀察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堂觀察心得1
剛看到書名以為是一種教學模式,講的是如何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所以就選了它。翻開書一看,原來“課堂觀察”一詞就是“聽課”的意思,講的是一種新理念的聽課操作模式,頓時大失所望!耐心看下來,了解到這本書是探索課堂觀察,研究如何從“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轉型的問題。
書的封面上有一段話:“學習伴隨我們一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課堂中學習。但是,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判斷的問題。”
在以往的聽課中,我們往往側重于教師的角度,觀察教師的教案設計、重難點把握、新課導入、新知講解、作業布置、鞏固復習、板書、提問、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節奏、教師儀表儀態、教學語言等等,卻常常忽略了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學生。我們常常會被似乎巧妙的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所迷惑,而誤判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樣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體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去觀察,不積累學生具體的學習證據,我們往往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誤判。所以,我們要改變聽課模式,要以學習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呢?它有四個特征:首先,我們要理解學生的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是獨特的個性化進程,理解的方式是多樣化的。第二,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獲取學習的多種數據。在教室后面聽課會影響學生的.聽課,得不到真實有效的數據,最好采用錄像的方式。第三,觀察認知學習與其核心要素間的整體關系。第四,基于學習證據推論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課堂觀察還要有先期的理論準備,本書提出“對理論的回避就是回避一種立場和價值判斷”。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為,必定是一種有理論觀照的行為。觀察一個主題,就必須對這一主題進行理論思考。
“知識與技能類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方面,對目標達成的觀察旨在解決“有效教學”的問題。本書提出“以目標作為分析課堂的腳手架,搭建起了我們觀察一堂課的‘核心架構’。通過這一架構,我們能夠迅速厘清一堂課的脈絡,這樣課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歸整的意義,才能在意義框架內加以探討!
要觀察目標,就要對目標進行理解。本書提出,判斷目標達成的標準有三:預設目標的合理性、學生學習的進步度、目標達成過程是有意義的。
觀察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核心是觀察學生,觀察學生的學習,觀察學生在學習目標達成上的前后關系:“上課前后他們對目標的理解有多少,在課前是怎樣的表現,在課后又是怎樣的表現!
書中還提出了“迷思概念”這個概念。課堂觀察要觀察學生的迷思概念,本書認為“迷思概念在課堂中經常體現為學生的‘錯誤’,有些‘錯誤’看似粗心,其實揭示了學生先備經驗的局限性;有些‘錯誤’看似荒謬,卻揭示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的負遷移”,“對迷思概念的觀察是揭示學生認知觀念和認知水平的一個重要指針”。如果對這些錯誤進行分析,將會改進我們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它是課堂觀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們平時聽課時有關注它,卻很少去分析錯誤的原因。
這本書開辟了聽課活動研究的新領域,開拓了我們教學研究的新視角。以上是我對這本書一些觀點的摘要和表述,談不上感想,因為我還沒有這個理論高度,在平時聽課時也沒有探討過這個領域。其實對我感觸最大的只有一句話:“學習伴隨我們一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課堂中學習。但是,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判斷的問題!
課堂觀察心得2
5月14,我有幸參加了吉林省思想品德中小學教研員省級培訓班。此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實踐。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理論。感覺很新奇,也很有收獲。
5月16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學院副院長楊玉寶教授,給我們做了《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基本技術》的專題講座。為我了解課堂觀察這一新事物提供了理論依據。接下來,師大附中思想品德學科郝主任,給學員講解了《思品學科課堂觀察記錄的內容與方法》。讓課堂觀察由理論走向了實踐。5月17日在師大附中我們又聽了兩節課,親身實踐了一下課堂觀察的幾個環節。雖然還有些茫然和忙亂,但是這一新的理論卻讓我有了很多新感受。
一、課堂觀察體現以學生為本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于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務:服務教師,服務學生。它轉變了以往聽課的理念,由對講課人挑剔到對聽課人指導服務。 以往聽課,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老師的教學情況,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情況、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等,而在這次聽課我們把視角更多地投向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投入越多產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如果沒有認真的聽講,對于這樣的學生課堂效率就相當低。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學生時,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的或者壞的,以后再自己的課堂上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別的措施。
二、課堂觀察為了“有效教學”。
追求有效是教學的永恒主題,但是“有效教學”的追求究竟落實在哪里?我們認為最終應落實到“課堂”。那么,有效的課堂教學又從何而來?通過課堂觀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觀察最直接的目的追求,也是落實有效教學的基礎工程。
傳統的教研方式逐漸顯露出三個嚴重的不足,一是離散化,缺少基于主題的研究,所謂的研究沒有聚焦的內容,呈現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現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細化的描述與分析,因此,“好象”、“感覺”、“似乎”這類的模糊詞匯充塞在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不痛不癢,沒有“沖擊性”;三是范式化,以種種先驗性的評課套路與話語詮釋千變萬化的課堂,這種教研方式在生動的教學現象情境中常常會捉襟見肘,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針對性的效果。課堂觀察有利于這三個問題的解決。
課堂觀察試圖在實踐層面解決教學理念的問題。事實上,教學理念的更新最終必須依靠“自覺的實踐”,而不是“書面的言說”。課堂觀察中呈現的現象與細節,常常會給人以“刺痛感”,以“震動感”。“怎么會這樣的?”“真的是這樣啊!”之類的感嘆常常會出現在教師們的感言中,在這樣的`感言中,真正深層次的理念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課堂觀察就似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被我們遺忘或者沒有引起重視的教學環節。
我通過學習課堂觀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我們進行課堂觀察時,我的觀察對象是學生,由于時間和精力的原因,會疏忽了課堂的其他細節,對于教學環節會記錄不太詳細,對于課堂的整體性沒有很好的把握。同時觀察點的選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量表的設計在實際操作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想存在這種問題一個是對課堂觀察的認識、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教學思想還沒轉化過來吧,以后還要深入學習,在課堂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得失。
課堂觀察是一朵盛開的“奇葩”,它改變了我們以往聽課時對課堂教學缺乏反省意識、對很多問題視而不見的狀況。課堂觀察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愿意以它為鏡,它就會使我們從提高課堂效率的迷茫中解脫出來;只要我們愿意走進它,它就會成為我們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輔助手段。
課堂觀察心得3
假期里認真翻看了《課堂觀察》這本書,受益不淺,感受很深。書里不僅提到了許多對我們教師教書育人方面可知道的理論,還提供了一些真實的故事和優秀的案例,下面我針對“課堂觀察技術”一節,談談我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我的看法。
課堂觀察技術是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是建立在對課堂教學要素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要素的9個方面,即:課堂溝通、課堂行為互動、師生話語、課堂過程、課堂管理、課堂教學語言、教學資源、教學媒體和教學現場機智。
在課堂上,當我們老師提出一些問題后,只要孩子能對答如流,回答的問題能迎合老師的心里,老師往往會不吝嗇的大加夸獎:“你真聰明、你回答的真好”等等。如這位教師,前者學生的回答雖然只回答了一個結果,卻迎合了老師的心里,得到了表揚;后者學生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但學生的智慧火花已在閃現,但卻沒有被老師重視,而一句“再想想”了知。
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也就需要適時進行肯定和表揚。尤其是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而這智慧的火花并不代表只了解一個結果,更要關注一個過程。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慎重評價,對有錯誤但又孕含點滴創新的思路,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給予鼓勵,保護這難得的創新火花。
作為教師一定要始終牢記“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教師座右銘,一方面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通過教學反思,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另一方面要不斷按照教師行為規范和教育法對教師語言和行為的要求,加強自身的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成為一個讓學生尊重的教育者。
通過“課堂觀察技術”的學習,使我深感自己做得還很不夠,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爭做優秀的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
課堂觀察就是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是課堂觀察“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問題。通過觀察,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得到改善。課堂觀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觀察者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課堂上一個或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進行觀察,也可以是對不同教師的同一節課進行觀察,還可以是對一個教師的多節課進行跟蹤觀察。課堂觀察不但是教育科學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種獨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教師走進他人的課堂,可能會因此而發現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對于自己來說,既然主動地走進了他人的課堂,當自己走出他人的課堂時,也就得問自己一句話:我在他人的課堂中得到了什么?這才是課堂觀察最為根本的目的。觀察他人的課堂,鼓勵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終還是要服務于自己的課堂,不僅僅要豐富自己的課堂經驗,修正自己的課堂教訓,還有必要加深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剛結識“課堂觀察”這個新穎的概念,盡管抽象,沒有任何經驗,感覺實施課堂觀察,能夠很好地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實效。首先,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而存在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落腳點。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來得到檢驗。因此,課堂觀察始終緊緊圍繞有效課堂的進行而存在。
其次,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無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獲得實踐知識,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教學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課堂觀察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研究活動。可視為一種促進教學的方法,可以增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習成效;課堂觀察也是一種探究,通過這一途徑,可以有助于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與學的問題。
課堂觀察心得4
一、培訓模式
(一)研修班回顧
(二)研修理念:讓研修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以研究者的姿態參加研修,在主動參與研修過程中學會研修,導師與學員合作研修共同成長。
。ㄈ┭行迌热
學校改進計劃
校本研修制度建設
群體合作的校本研修
聚焦課堂的校本研修技術
(四)研修班的特點
1.實行雙導師制:為了探索和創新校本研修的有效課程和模式,提升教研骨干的專業素養,增進滬嘉兩地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上海教科院派出專家導師,嘉興派出本地導師,實行雙導師制。拉近了“光滑的理論平面”與“粗糙的現實地面”之間的距離。
2.組建學員小組:在本研修班中,學員以學校為單位組建團隊,主要由分管校長、教科室主任、教研組長組成。又以縣(市、區)為單位組建學習小組,想以此實現區域內的跨校合作,整體推進。
3.導師學員共同備課:策劃活動形式、取舍研修內容,設計呈現方式,安排交流互動,討論實踐作業,研究講學稿。辦班過程中,不同形式,不同范圍,不同人員參與的大小備課共進行了約三十余次。
4.開發研修資源:1.讓學員有表述的機會2.讓學員在傾聽中思考3.讓網絡聯接智慧
5.創建“講學稿”:第一是告知學員專題研修目的;第二是提示學員聽講中需要共同關注的要點;第三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試圖讓學員在聽講中,喚起自身的經驗,反思自身的經驗,提升自身的經驗;第四是給學員一個任務,“把想法變為行動”,試圖敦促學員將“聽懂的東西做出來”。
二、校本研修要領
。ㄒ唬┬1狙行抟P注活動策劃
1.研究主題與形式的針對性。教研活動的針對性首先表現在問題的針對性。有效的活動必須是有的放矢的,而且能準確把握教學改革背景,切中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教研活動的針對性表現在對不同教師群體的需求有準確的把握。不同年齡、不同基礎、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工作環境的教師在研修活動中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師研修活動在組織上有“觀眾意識”。
2.活動過程的可參與性。研修活動的策劃應該善于設置讓不同層次的教師思考或行動的參與點,并盡可能為大家提供及時交流共享的機會。此外,教研活動中平等、合作與分享的氛圍也是影響參與效果的重要因素。這對組織策劃者和參加者的角色定位都有相應的要求。既要規劃好活動的具體環節,也要把握好話語主動權的調控,以避免無價值的交流與參與。
3.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設性。教師研修活動的收獲與成效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認識上的進步,二是行為上的改進。我們常把研修比作教師成長與進步的“扶手”,而“蹬階”的關鍵是在研究活動后是否能夠形成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行為的理解與建議。
4.研究主題的連續性與漸進性。成功的教研活動策劃就要善于使教研活動的影響擴展到平時的工作實踐中,將若干系列性與連續性的表面相異而實質相關的研究活動聯系在一起。形成共識--行為跟進--進一步認識--進一步改進。
5.關注過程的生成性。研修活動的策劃,既要有充分的準備,更要尊重真實的生成。充分準備是為了促進教師交流的“火花”,“預設”是為“生成”服務的。只有當研修活動能夠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活動才是成功的。
6.理論結合實踐的指導性。教師培訓與教師研究都應把溝通教師的理論與實踐作為著眼點。我們的目標并不在于顯示理論研究的深奧,而在于教師能講出教育教學的樸素道理。教師研修是促進教師學習理論與應用理論的“鏈接”與“導引”。
(二)校本研修要關注課堂觀察
1.我為何要走進課堂?明確觀察目的定位觀察者的角色:督導:合作者,同伴;考評:研究問題,提供建議
2.我在課堂里用什么方法觀察?
。1)了解觀察依據。專家教師的九種特征清晰(結構與表達):多樣性(教法);熱忱(情感);任務導向(效率);避免嚴厲批評(態度);間接的教學形態(非灌輸);強調教學內容(學科);用結構性的陳述方式(認知結構);使用問題激發學生多樣的認知層次(提問)
結合中國課堂教學的特征考慮:課堂里語言對話為主,活動為輔(師生語言);課堂里座位相對固定,變化較少(座位表);直接的教學形態居多,間接的較少(思維含量);教學時間嚴格控制,時間彈性較。〞r間效益);對知識目標考慮較多,其他目標容易忽略(學科內容)
結合教師的需求層次考慮:作為“人”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作為“教師”教師的需求層次。
(2)選擇觀察視角
根據預設的觀察視角研究教學得失。其表現是預設觀察的框架,其他觀察技術為框架里要表現的論點提供論據支持。例如,周偉燦:對一堂初中代數課的分析與思考。例如,莊靜:對一堂新綜合科學課的觀察與分析。
應用觀察技術本身所蘊涵的視角。其表現是使用一種或幾種觀察技術,利用技術本身提供的視點建立論點。例如,陳非:《華威先生》課的分析報告。例如,王林琳:讓學生的閱讀個性閃光。
(3)使用多樣的觀察方法:選擇性的文字記錄;基于座位表的記錄;敘事性文字記錄;采用時間線標記;采用量表記錄。
3.我能在走出課堂后說些什么?反思觀察方法;選擇反饋方式
。1)教師的提問分析若干視點:提問的數量;提問的認知層次;提問的方式;問題的指向;學生回答的方式;教師理答的方式………………
(2)教師的反饋分析:
反饋的數量;反饋的數量可以表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程度。
反饋的類型:①復述:用教師自己的語言復述;②修正:概念化來修正學生的意見;③推演:把學生的觀點加以應用、推演或引發下一個討論問題;④評論:把學生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作分析、比較、歸納或評價。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二分法劃為“鼓勵”和“批評”或是“肯定性”反饋與“否定性”反饋。
辨別有效的反饋(定性分析)
。1)關鍵性事件
(2)敘事記錄:決定記錄的范圍(全局、個體)。用描述性的語言而非評論性。如學生很興奮----一半孩子幾乎站了起來,伸長胳膊想要發言,喊著“我”、“我”、“我”;學生很無聊----幾個學生打哈欠、李明看著窗外。
時間標記后面,不是那種事先分類好的“類型”語言的記錄,而是“素描”語言。甚至可以用實錄片段記錄,隨后補充出分析的結論
課前:
一看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處理:給教材不會用;只會教教材;用教材教會英語。
二看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目標:從了解課標理念到把握教材目標;整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把握;各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把握;各節課教材的教學目標把握;一節課內容教學目標把握。
語課堂很關鍵的一個目標是對于行動目標與語言目標的把握,從而讓學生做到在課上可言、可語,課堂發展中有言、有語,直到課堂最后是又言、又語。一位教師如能將兩者很好結合,也就是說要將語言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這位教師就是一位優秀教師。
課上:
一看課堂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教師要忘記自己的年齡;教師要考慮學生年齡、身心特點;活動開展之前教師的.示范情感要投入,體現出真情。
二看課堂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師教學步驟安排是否合理和是否隨機調整;教師如何多樣化地調整時間;課上教師是否騰出時間去指導學生等。
三看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知重構:新知識與原有經驗、知識相互作用而建構的。情境認知:知識是在具體的情境中,在實踐活動中建構的。社會互動:知識是在人際交往中,在“重要他人” 中介作用下建構的。
四看學生的思維:不同學生都在思考什么?學生能否進行連貫思考;學生的思考空間是否開闊?學生思考時間是否充裕?學生有多少的創造性思維表達等等?
五看是否有的放矢地設計高效的教學活動以及對活動的指導:按照孩子的思維來設計任務活動或這種模式目標明確,任務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每一個任務由多個次任務組成,后一個任務是在前一個任務完成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也就是說前一個任務的可理解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為后一個任務提供了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形成一個完整的“腳手架”工程,直至最終目標的完成。
六看教師教學細節處理:課堂上用了什么語言?你的語言學生聽懂了嗎?你的活動指令學生理解了嗎?活動之前都作示范了嗎?你對難點進行特殊的處理了嗎?你對后進生特殊的關照和鼓勵嗎?讀書時每個學生都看文字了嗎?小組活動中每個學生都真正投入了嗎?你是怎樣對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的?學生操練時你巡視指導嗎?教師教學細節處理;小組合作真正做到合作了嗎?你設計認讀活動了嗎?(一、二冊)單詞的拼讀記憶你設計活動了嗎?(三冊)寫的動你精心設計并當堂輔導了嗎?(四冊)你注意課堂中板書設計嗎?你的板書設計字體工整規范嗎?在教學中你堅持滲透語音教學嗎?……….
七看教師教學資源的利用:課上使用了哪些資源?教師是否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等等?
八看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 小學英語中手段很多:語言、體態語、Signs(大拇指、笑臉、實物、數字、圖片、粘貼紙等)、書簽( Excellence! Congratulations! Star students; Super star!)和拼圖等等。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教師采用了哪些評價措施?教師如何培植評價工具?學生是怎樣參與評價的?小組活動是否包含有效的評價?評價的實效如何?
課堂觀察所對應的問題一般是較為微觀的研究,這正是以往教學中比較忽略的部分,F在新課程提倡更多地關注學生個體,作為教師就應學會用課堂觀察的方法來進行一些微觀研究,這樣才能有效地達到促進學生全面進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才能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堂研究中,更熟練而自覺地使用課堂觀察的方法。
3、校本研修要關注行為跟進
。1)什么是行為跟進
校本研修活動中的“行為跟進”,是指將研修活動中通過集體討論形成的新方案、新設想,通過自己的建構性思考之后,再來實踐一次即“做”一遍。
(2) 行為跟進的特點
“行為跟進”是教師用他們建構性反思之后形成的思考和想法,指導自身實踐的過程。
“行為跟進”是教師不斷地進行理論的修正和重新學習的過程。
“行為跟進”是教師實踐推理的過程,有助于實踐智慧的養成
。3) 行為跟進的操作要點
確定行為責任人
維持小組熱情
將想法變成行動
評估與交流
課堂觀察心得5
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好的課堂觀察可以改善課堂學習的質量。教師可以用不同的追問方式:追問—形成精準的理解;探問—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轉問—另辟蹊徑;逆問—逆向思維。好的追問能使課堂生成豐富的教學資源;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走向“深度”,出現質疑批判;創新思維的嚴密性、敏捷性等品質得到訓練;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變得更有寬度、更有厚度、更有溫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得到培育。
正是通過教師對自己的和同事的課堂的`觀察,增進了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促進其系統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學行為,發展其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并通過觀察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校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職業成為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如果在一個學校里,課堂觀察在教師之間形成風氣,它就像一個中樞活動,連接了個別教師,促進教師成對或成組地協作,使教師成為一個整體,使學校更有活力。課堂觀察是伴隨新課程實施的產物,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反思的鏡子,通過觀察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堂教學觀察對于促進我們教師的學習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課堂觀察心得6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學習可以不再局限于課堂。網絡培訓,對于在崗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學習的最佳途徑。它可以保證我們能夠不斷繼續學習,終生學習,不斷地積累新的知識、經驗。
本次網絡培訓,我參加了徐老師的《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聽評課與課堂觀察》。通過此次培訓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對我以后的教學受益匪淺。徐老師從聽課、評課的意義,可能會出現的誤區,以及現如今評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了自己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徐老師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許多有效的解決方法,還細致的講述了評課的八大原則,讓我們在聽課評課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如何上好一堂課僅僅依靠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的積累課堂經驗。作為青年教師我們的課堂經驗來自哪里呢?當然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以及骨干教師、同伴教師之間的觀察學習等。因此,如何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首先要學會聽課、觀察別人課堂教育,從觀察他人的課堂教學中、從聽課、評課中獲得教育經驗,然后進行不斷的實踐、反思,轉化成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
通過這次培訓,我對新課程理論下聽評課與課堂觀察有了深刻的了解,受益匪淺。以前在聽課過程中主要是注重觀察老師的“教”,而忽略了幼兒的“學”,導致很多時候無法正確的把握孩子們的理解能力,知識經驗等,本次培訓讓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能更好的聽課、評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我也十分感激老師對此次課程的指導,以后有機會希望能多多參加這樣的培訓,以此來鍛煉自己。
課堂觀察心得7
“課堂觀察”,當第一次聽到這一個名詞時,總覺得課堂觀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師,看學生,看教學效果,看問題、評教學,殊不知,在經過這一年多的學習,特別是這次學校又組織學習了時主任的《關于課堂觀察與認識的思考》的專題報告之后,我深深體會到課堂觀察也是一門學問,是需要教師的專業精神與相當的專業水平的。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把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三個階段,課堂觀察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這樣看來,課堂觀察,它有明確的目標性,計劃性,組織相當嚴密。這與我們以前所參與的聽課、評課大不相同,一般的聽評課,隨意性較大,看到什么記什么,觀察的問題過于分散,一個人觀察多個方面的問題,看似面面俱到,卻是面面不到,不夠深入。發現的問題盡管能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但是沒有系統和深刻的分析總結,是一種不自覺的研究行為。而課堂觀察,觀察的點是課前就確定的,無論課前說課、討論、還是課上的觀察,課后的反思、討論,都是圍繞研究目標進行的。而且課堂觀察有明確的分工,觀察點具體,觀察者就一門心思觀察一個方面的問題,配以量表等觀察工具,可操作性強,那么觀察的問題怎么不深入不專業呢?
課堂觀察讓我們聽課、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為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為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體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聽課評課的目的已發生改變,我想這也是教師在走進專業發展中的一種嘗試,但這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因為觀察都的認識水平,理論水平,決定了觀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認識,必先有相當的理論支持,所以我們觀察者必須要在理論方面加強學習。
課堂觀察跟傳統的聽課評課不同的還在于,它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課堂觀察中,教師不只是在觀察,其實是在通過觀察而參與研究,所以“當看到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情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情形,從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并即時生發基于自身教學理解和實踐的教學假設:如果我來教,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實際上在對照自己,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促成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專業發展!斑@種假設其實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一種改進。持續的行為改進本身就是課堂觀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彼栽谟^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記錄教學環節的層面上,更要記錄自己聽課時的即興思考和設計。練就這樣一種反思自己的教學自覺,讓我們的眼睛變得敏銳起來。
我通過學習課堂觀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如觀察點的選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開始時以為很容易就能選定一個觀察點,但在與其它同事商量討論中才發現觀察點的選定還要考慮它的價值問題,選好觀察點,課堂觀察才能更順利地進行;量表的設計更是一個大的難題,因為我們是試驗階段,因此都是先采取拿來主義,把人家現成的量表拿來改一下就用了,但在實際操作中,覺得量表的針對性還不太強,還需要再根據該課的設計及課型等,細細斟酌一些量化標準,才更容易操作。在觀察時,盡管有了觀察量表,但是對課堂進行觀察時,還是不覺地按了以往的習慣去做,什么也去關注一下,到頭來,有些應該要關注的細節問題卻在不注意間遺漏了,我想存在這種問題一個是對課堂觀察的認識、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教學思想還沒轉化過來吧,以后還要深入學習,在課堂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得失。
課堂觀察是我們成長的秘訣,我們要堅信通過不斷的練習最終會使我們的教學過程主動、生動、活潑,使教學氣氛更加和諧、融洽、愉悅,我們要善于學習學會學習,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設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自己的頂崗實習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也為自己以后的從教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堂觀察心得8
我是一名有著六年教齡的青年音樂教師,今年初次擔任高中的音樂教學工作。高中新教材、新課程包括高中學生對我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始,對高中的教育教學正處于一種探索、學習的階段。
在上學期的教研中,我們音樂學科在教研室教研員王學芳老師的指導下,很有效的開展了課堂觀察活動,我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當我得知這學期課堂觀察活動繼續開展的時候,我懷著很忐忑、很矛盾的心情申報參加,很幸運的成為了一名被觀察者。忐忑、矛盾是因為自己對教材、學生都不夠熟悉,缺乏自信心;幸運是因為這種鍛煉、提高的機會很難得。最終,在教研員和其他老師的鼓勵下,我樹立了信心,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這次活動中去。
在準備第一節課的時候,光選題我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因為對教材陌生,我們又是隔周上課,對學生也不熟悉,所以導致無從下手。最終選擇了《祖國頌歌》一課,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是因為覺得這個課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再加上自己是聲樂專業,課上可以發揮自己的強項。確定了這個課題之后,就開始著手準備,在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后,理清思路,終于課準備好了。上課前我就反復告訴自己,一定要鎮定,一定要放松,輕松面對,才能發揮得最好。但是,還是不能夠完全克服緊張的心理,在上課的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問題,腦子里幾度出現空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也不知道環節進行到了哪里,以至于學生上課的激情都被我徹底打消了,整節課上下來,感覺特別亂,課后我自己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幸運的是,在課后會議上,每個觀察點的老師都給我提出了忠懇的建議,讓我突然間醒悟過來,得到了很多啟發,我都一一記錄下來,爭取在下次課上有所改進。第二次課經過我的認真思考,我決定挑戰一下,選擇了一課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的巴—赫作為上課目標,按照上次課觀察點老師說的自己首先要讀懂教材,確定符合自己學校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目標,我開始翻閱大量資料,反復聆聽宗教音樂,發現有很多觸動,相信學生也會喜歡。于是我理清思路,設計好教學環節,做好課件,調整好心態,充滿信心的.迎接第二次觀察課的到來。這次我想只要比上次課有進步就是成功,就這樣帶著這種平和的心態順利的完成了第二次課的教學,雖然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但比起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提高。
通過兩次觀察課的鍛煉,現在覺得自己成熟了很多,從拿到一節課后無從下手、緊張不安到能夠理清思路、信心面對,受益匪淺。不論是在教材梳理、制定學習目標上,還是在把握學生、引導學生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課堂觀察心得9
自從進入教育戰線,我只是在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方面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對于聽課,我只是每次都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每次都能從不同老師的課上學到一些東西,評課,對我來說僅僅是談談自己學到的東西和一點膚淺的看法。對于專業的聽課評課——課堂觀察,在我看來,一直只是教研員、專家的專利。本學期,學校為了提升全體教師的專業素養,走專業發展的道路,給我們下發了三份課堂觀察的學習資料,還專門組織大家進行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知道了課堂觀察對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形成學校合作文化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它由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數據、呈現觀察結果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回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后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后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谡n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并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改進策略與方式;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借助于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我知道了要進行課堂觀察,首先要解構課堂,因此,我們研制了《課堂觀察框架》;要持續而有效地開展課堂觀察,必須組建專業合作體;要分析某教師的課,還需要了解該教師,因此,課堂觀察主要是同伴的合作觀察;要使課堂觀察有立足之地,必須針對傳統聽評課的不足;要使課堂觀察具有專業性,觀察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培訓;要使課堂觀察具有時代性,必須整合人種志等觀察的部分合理元素。
通過學習,我也初步了解了進入現場觀察要注意哪些問題:觀察者要在上課開始前進入現場,最好提前五分鐘進入課堂,同時必須明確進入現場的觀察任務以及可用的觀察工具。觀察者選擇有利的觀察位置,對觀察的順利開展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要按觀察任務來確定觀察位置,以確保能收集到真實的信息。觀察者要如實地記錄你所看到的與聽到的種種現象,在一些需要連續記錄時,一般不宜當場花時間對現象進行分析或做出判斷,以免影響記錄的進程,或遺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的行為表現應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
通過學習,我也似乎明白了在整理數據進行必要的推論時應注意些什么——要理解量表的理念和目的。量表的設計是針對觀察點設置的,所收集的數據關注于點狀問題的解釋,它們在某些方面能進行有效的推論,但可能不適用于另一方面的推論。明確了量表的設計原理,才能在推論時有的放矢;要注意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結合起來;要注意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推論要基于證據,推論程度要適當;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推論。觀察結果的呈現是供研討、反思之用的,而并非對教師的終結性評價,觀察者在推論時理應抱著同理心,更深入地去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
我還知道了課后會議著重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被觀察者進行課后反思,主要圍繞下列問題展開。(1)這節課的學習目標達成了嗎? (2)談談各種主要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3)談談有無偏離自己的教案。二是觀察者簡要報告觀察結果。由于課后會議時間有限,這個階段應遵循四個原則。一要簡明;二要有證據;三要有回應;四要避免重復。再談談形成幾點結論和行為改進的具體建議。結論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成功之處,即本課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個人特色,即基于被觀察者本人的實際情況,挖掘個人特色,逐步澄清該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三是存在問題,即根據本課的主要問題,基于被觀察者的特征和現有的教學資源,提出幾點明確的改進建議。然后,如有可能,再進行跟蹤遞進式觀察。
以上是我近段時間的學習收獲,但是知識獲取后都有一個實踐應用的消化過程,這個過程也許還比較漫長,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兒慢慢來了。
課堂觀察心得10
捧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注視著書名,心想:何為課堂觀察?怎樣進行課堂觀察呢?認真拜讀后覺得受益匪淺。
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
那么,課堂觀察有什么價值呢?首先,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教學研究的本質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中,對某一教學現象,如: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實施在自己教學活動中,得以驗證,以形成對現象的新的理解和鑒賞。這不僅有助于改善教學實踐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師間教學研究氛圍的形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其次,有利于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換。當代教師職業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而研究型教師就體現在他的教學研究和反思上。
課堂觀察的內容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觀察:教師的語言、板書、媒體的使用、情感的投入、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引入、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效果的監測、包括班級生活環境的營造、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等;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與同伴合作的實效、掌握知識的情況、情感體驗等。
怎樣進行課堂觀察呢?首先,課堂觀察前的準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接著,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最后,課堂觀察后的工作,資料的分析和結果的呈現。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介紹了許多與傳統聽評課截然不同的方法,他將過去一個人做的事,分成很多部分,由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參與,匯集集體智慧,讓聽評課活動變得更專業、更有實效性。我相信,在我們今后的工作實踐中,定會有更多意外的收獲!
課堂觀察心得11
10月31日,東莞市水鄉片小學英語老師精英培訓第三期,在高埗鎮西聯小學舉行。本次培訓活動分兩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徐蘇燕教授給我們講述《尋找高效課堂密碼》的講座,第二部分是廣州市荔灣區廣雅小學彭麗莎老師給我們的講座《小學英語課堂觀察》。經過這次系統的培訓,確實受益匪淺,它不但使我對高效課堂和小學英語課堂觀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給予我在教學思維上更清晰的指引。
所謂課堂觀察,就是觀察課堂運行狀況,對其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動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方式,是教師團隊的有效合作。聽課、評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展示、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聽課、評課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提高業務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平時我們聽課也不少,評課更是泛泛而談,對自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不明顯。今天聽了彭麗莎老師的《小學英語課堂觀察》專題講座,彭老師結合了自己廣雅小學教學長達三年之久的小學英語課堂觀察課題的經驗,給我們講述了課堂觀察定義、意義,分析了課例研究和課堂觀察之間的關系,如何評價一堂優質課,從而更好地反思我們日常教學活動中不足之處,以及如何去糾正,從而真正從本質上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力。主要通過課前會議、課中會議和課后會議進行講述:
課前會議:
我們觀察者在課前會議中應該圍繞以下問題展開:上課的主題、關系和地位、本班情況(學生的思維特征、學習習慣、不同層面學生的比例和具體座位的安排、課堂氣氛等等)、通過這次課堂觀察明白到什么、重難點在哪里,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本課的大致結構是什么?有哪些創新或困惑?
課中會議:
彭老師結合自己學校的“二元五次” 小學英語課堂觀察課題的經驗,給我們展示了第一代小學英語課堂觀察表、還有他們不斷改進、改良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觀察表。還給我們看了他們進行課堂觀察課題會議的視頻。從中我們可以更好、更加直接、真實地體會和學習。
課后會議:
彭老師告訴我們評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以有利于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我們要不斷地進行反思:基于學生的表現和證據,表明學習目標(達成了嗎?)是否達成,能夠抓住核心說明幾個結論、立足于觀察到的證據、再作必要的結論等。
彭老師接著給我們看了狼群的幾個視頻給我們講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最后還給我們推廣了關于小學英語課堂觀察的幾本好書《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們的課堂,基于課例研究的課堂教學改進行動》。
我認為,在小學英語課堂觀察中,我們老師應該做到三個“相互”
相互比照。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視頻錄像或同伴之間的真實現象觀察證據,給自己樹鏡子,照鏡子。自我觀察、自主研究、互動發展。
相互診斷。借鑒醫學研究經驗,互為病人和醫生,帶著問題來,帶著方案走;帶著行動研究的結果和問題來,帶著新的方案走……
相互合作。以具體的任務來維系,形成合作共同體。讓教師的專業發展從單干走向合作互助,真正實現校本教研制度的變革。
課堂觀察心得12
xxxx年5月10日,瓊山中學的張華老師來我校進行《課堂觀察與診斷》專題講座,聽了她的講座,使我對課堂觀察更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收獲。
一、課堂分解成四個維度
1、學生學習。
2、教師教學。
3、課程性質。
4、課堂文化。
今天我聽了物理課?學生學的怎么樣?教師教的怎么樣?這是物理課嗎?體現什么樣的課堂?
二、聽課中要細致觀察。
1、聽課時,既要看教,也要看學生。
2、教:對教材的鉆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技術的使用......
3、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效果.......
三、觀察的角度,從教學流程分析,重在教師。
1、目標是什么?與該班的`適切性如何?
2、教學環節設置的效度如何?
3、教師是如何呈示?效度如何?
4、師生怎樣對話?達成的程度如何?
5、教師是怎樣指導的?效果如何?
6、創設的情境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7、教師是怎樣檢測學習目標達成的?效度如何?
8、目標達成程度如何?生成的學習目標效果如何?
通過本次的學習讓我明確了聽課時如何進行課堂的觀察與診斷,教師鉆研教材,處理教材、分析學生、選擇教學策略、制定教學程序、反思研究教學等等方面做出觀察透視,提高具體改進意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觀察心得13
對新課程課堂教學點滴思考(講座提綱)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戰場,在教育改革的新途徑中,我們如何打好這場主戰役,從理論和實踐的兩個方面反思現今的課堂,重新構建起明天的課堂,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
一、理清思路,明確課堂教學在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思路:《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基礎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就抓住了課改的核心,但不是全部。)這次改革有人這樣說:此次改革所要改變的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的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行為。(這種改革是痛苦的,當然只有這種前所未有的痛苦才有可能換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讓人欣慰的明天。)而作為教師最直接的任務和活動就是教育教學,課堂教學幾乎占去了一位教師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時間。而且目前最感困惑的也是新課改的課應怎么上?原來的`上法為什么就不行?
二、弄清要求,明確課堂教學前進的方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九大方面二十個問題在第一方面“課程改革的目標” (2)具體目標中指出:(課程功能)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課程實施)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使用的能力。在第四大方面“教學過程”中指出:
(1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認真體味以上既是我們應該達到的目標,面對現狀時那也不得不說是我們的衷心祈望和不懈追求。由此,我們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 (重構課堂)
1、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梅里爾.哈明在《教學的革命》一書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課堂中可以觀察到五種品質:清晰的尊嚴感-----不管有沒有天賦,學生們都有昂首挺胸,大膽地發表意見,顯得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視為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著輕松的活力-----學生們顯得生機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學生都忙碌著、參與著;自主性-----學業生們做出恰當的選擇,主導并約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學習,沒有被逼迫地學習地現象;集體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賴、親密無間。學生們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師,沒有對抗和拒絕;覺察----學生是機靈又富于創見的,他們知道自身和周遭正發生的一切,能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適應周圍人群的思想與情感。
2、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鄭金洲教授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三、反思自己,透視課堂教學的現狀與現象。
現有課堂存在的弊端:教條化(惟教材、惟教參、惟教案)模式化(教學結構的模式化、教學具體行為模式化)單一化(教學目標單一、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活動角色單一)靜態化(課堂中無真正的互動交往、課堂上只固化了知識,極少涉及探究知識和方法和過程。)當我們從自己的課堂中走出來的時候,不妨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1、你真正弄清“三維目標”的關系了嗎?理想境界:“學生在情趣盎然中,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不是一個一個被分開的目標;實際上一個好學習活動,可以融合全部的三個目標。能力的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都是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但并不是說學生獲得了知識的同時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能得到發展。例:(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測量圓周率多次的數值不一樣,教師為了進度快只取3----3.5之間的值,與3.14相差的大的數據一概不要.看上去是個小事,但是傳達了一個什么樣的價值觀?數據是可以人為地選擇的,為了某個目的可以進行修改客觀得到的數據。教師應利用這個契機,教育學生尊重客觀事實,著重客觀事實,認識到測量是有誤差的。減少誤差有兩種方法,第一盡可能認真,仔細;第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由此可見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這里指的是科學態度,態度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可以水乳交融的,而不是針對某一目標,人為添加上去一個教學環節。
2、你真正關注學生了嗎?真正關注每一位學生了嗎?兩個不同向度和層次的問題。 “學生課堂太活了,我駕馭不了啦!”你應該想到學生在做什么?他們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是否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教學。 “保底的思想不能丟”,“一只水桶裝水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苯處煈o予關注,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勢。
3、知識是你直接“給”的,還是你“導”的?應引導學生經歷過程,體會方法。 “給”慣了,如直接講例題、直接提出問題,代替學生的思考與實踐。
4、你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重點講,把圖畫出來)
5、你的評價科學嗎?方式、角度多元化。教師的評價是“標準參照”還是“常模參照”? 評價是一個促進發展的過程,有反思,學習,激勵,督促等的。
課堂觀察心得14
讀了《課堂觀察》一書當中的《課堂觀察的類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課堂觀察,這為我今后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幫助。
根據資料收集方式和資料屬性,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其中,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要運用一套定量的結構化的記錄方式進行觀察。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者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設的分類下的.行為進行記錄,并且記錄一些數據,比如,英語課堂上游戲環節,教師運用了多少時間進行游戲要求的布置,用了多少時間進行游戲,用了多少時間來反饋游戲的效果。定性官場指的是觀察者依據粗線條的綱要,收集對課堂時間進行細節描述的信息材料,資料是基于需要在觀察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觀察后根據回憶加以追溯性的補充和完善,并通過描述性的和評價性的文字記錄現場感受和領悟。
根據觀察者與被觀察課堂的關系,可以分為自我課堂觀察和對他人的觀察。在自我課堂觀察中,觀察者就是上課的老師自己,在開展課堂教學同時,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特別是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學生對于教師的反應等行為。對他人的課堂觀察過程中,觀察者主要觀察另外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運用、講解能力、提問技巧、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等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現,并實時的記錄下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以便在課后的反饋會議當中進行梳理。
根據觀察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合作的課堂觀察和獨立的課堂觀察。合作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的目標和重點分配到多個人,每個觀察者要針對一堂課的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記錄。而獨立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以個人為單位,獨立完成對整個課堂的課堂觀察。
另外,還有根據對觀察對象或內容的區分,課堂觀察分成集中觀察和分散觀察兩個;根據觀察目的與作用不同,課堂觀察氛圍診斷性觀察、提煉性觀察、專題性觀察等多個方面。
從這本書當中,我學到了很多關于課堂觀察的知識,相信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我一定能夠適時的運用好書中的知識。
課堂觀察心得15
今天,聆聽了東北師大物理學院的侯恕教授的講座《課堂觀察》。她從課堂觀察的的起源和內涵、內容與方法、工具和使用三方面做了講述,并從一節初中物理課的教學片斷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去做課堂觀察。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高端引領與實際工作恰當融合,讓我們受益匪淺。感悟如下:
一、設計符合校情師況的課堂觀察。
本來,我一直認為課堂觀察是學者、專家做的事,因為它專業性太強、項目劃分過細、時間要求太緊,像我們在講座中實踐的“弗蘭德斯對話觀察”每3秒鐘為一個觀察點,把一節課劃分為若干個觀察點,還要記住10個編碼代表的內容,在每個3秒鐘結束時要快速而準確的記下對話的類型,不是我們沒經過訓練的平常人能做的。而且它的量表設計也和我們普通的教學評價表不同,更加的科學嚴謹,對于我們基層學校的發展、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用。但聽了侯恕老師的課,讓我改變了看法。我們可以借鑒課堂觀察這種科學的方法,從學校實際情況、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方面選擇課堂觀察的主題,小處著眼,針對性強地去設計課堂觀察。一個時期選擇一個觀察要點引導領導、老師去做觀課、評課、議課,就會達到我們預想的目標。
二、實施簡潔易操做的課堂觀察。
侯教授說,課堂觀察要簡潔為要。我們基層學校要做課堂觀察更要把握好這個要求?梢愿鶕x擇的`觀察要點,如教師的問題設計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觀察等,制定好量化表,安排聽評課的老師同時做,綜合考量、分析,提煉出發現的問題,形成分析報告,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教學。
三、讓課堂觀察結果促進我們的常規教研。
我們做完課堂觀察后,要組織教師進行診斷、分析,把結論報告做為評課、議課的依據。這種評課學校領導、年組教師都可以參加,采用交流研討式評價,就問題研究解決辦法,鼓勵教師說出發現的問題,引導他們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讓集體智慧碰撞,共同研究對策,起到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月一次課堂觀察后的集體交流研討式評課,堅持經常,定會有成效。
把高深的理論、科學嚴謹的方法、專業的研究工具“借來”與我們的常規教研相結合,既有科學性,又有實效性,事半功倍,何樂不為?
【課堂觀察心得】相關文章:
課堂觀察心得15篇03-14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12-02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04-30
課堂觀察心得體會12-17
論課堂觀察11-04
小學課堂觀察量表的觀察與使用09-13
課堂觀察分析報告09-03
課堂觀察記錄與分析11-16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