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精選]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跡吧,事跡屬于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那么事跡怎么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國工匠人物事跡,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
洪家光以精妙絕倫的手藝和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潛心研究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制造技術,39歲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他先后完成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2
小顧,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組裝工人。
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其組裝對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在中國,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小顧。
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戰是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
這8位“國寶”級的“大國工匠”,都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杰出勞動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們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一線工人中的一員,他們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萬萬中國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贊嘆不已。
他們雖沒有過硬的學歷,也沒有超人的天賦,但他們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在本職崗位上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細節,他們都會全心專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他們善于從細微處入手,用“螺釘”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尋發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術加上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技雙馨”,讓人敬畏和感動。
這種執著、堅守、奉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正是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那種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專注、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獻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現實展示,是當今時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堅守、執著、熱愛、奉獻。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身上都不違和,正是有著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3
身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量具鉗工、中國兵器首席技師、“三晉工匠”的周建民,從業39年來共完成1.6萬余套專用量具,沒有出現一次質量問題。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機器設備,全憑眼看、耳聽和手感,就能使量具達到微米級精度。而今,他的任務就是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帶徒弟是一個技術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教徒弟能夠促使師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師傅的成功。”多年來,在該集團工會組織開展的師帶徒活動中,周建民總是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憑借特殊的帶徒體系,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職工紛紛想要拜他為師。
嚴要求、敢放手。在帶徒弟的過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嚴格。量具是產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組生產的專用量規,大多用來檢測軍工零件是否符合標準,所以對量規的精度要求極高。“量規的精度最高可達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比繡花還細。”周建民說,雖然對徒弟要求嚴格,但也要讓他們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后,會讓每一個“新手小白”盡快上手實踐,大膽嘗試。
一人一冊一方案。周建民會根據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問題,因人而異,制訂出適合其實際的'目標,并將自己多年來歸納、總結出的“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生產中的絕技絕活、先進操作法編寫成冊發給每一個徒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為公司生產的骨干力量。
20xx年,周建民的徒弟劉希以優異的成績入選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山西集訓隊,但高強度的訓練讓他有點吃不消,想要放棄集訓。周建民看出了劉希的心思,說了一句讓劉希至今難忘的話:“天道酬勤。”師傅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劉希。最終,在此次大賽中他取得個人第五名的成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4
許映龍是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中國氣象局百名首席預報員、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七屆理事會天氣學委員會臺風委員會委員,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數字減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氣象局氣象災害評估專家組成員、國家級臺風預報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是國內著名的臺風預報專家之一,榮獲201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許映龍自1990年大學畢業到中央氣象臺工作以來,在預報服務一線工作了20余年,從一個主班預報員成長為中央氣象臺的臺風預報首席專家。許映龍在氣象防災減災服務中成績顯著,多次把關強臺風預報,關鍵時刻預報準確,為國家防災減災贏得主動;多次在重大氣象保障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牽頭組織臺風預報業務規范建設和平臺建設,對臺風96小時、120小時預報試驗和業務運行及概率預報等工作有開拓性貢獻;以解決臺風關鍵技術需求和技術難點為導向,緊密跟蹤國際前沿,積極參加臺風相關科研開發工作,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他是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獲得全國氣象系統先進工作者表彰,多次獲得中國氣象局授予的“全國優秀值班預報員”稱號,榮獲過中國氣象局“重大氣象服務先進個人”稱號,還獲得過中央氣象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氣象服務先進個人榮譽。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5
小洪始終秉持航發人“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干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峰。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于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制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后,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的技術進步。憑借該項技術,他榮獲20xx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小洪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小洪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先后為行業內外20xx余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為生產骨干,其中1人獲“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20xx年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小洪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6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年輕就該有夢想與堅守。青春應該屬于夢想,因為夢不斷地去追求去奮斗的青春才是最美麗的。夢想人人都可以擁有,而能夠一路堅持下來的人卻很少。我們在追夢的過程中會遇到迷惘與挫折,這屬于一個追夢者的人生滋味。看看這些“大國工匠”哪一個不是千錘百煉,哪一個不是嘔心瀝血,他們為了做好每一道工序,無數次做著同樣的.工作,進行著反復的操作。
爭做自己行業的大國工匠。這些“大國工匠”,基本都是奮斗在生產第一線的杰出勞動者,他們將簡單的招式煉化成自己的絕技,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人生的精彩,他們以其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著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讓我們為之震驚,為之嘆服,為之激動,為之點贊。我們要學習他們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通往工匠的路上砥礪前行,為公司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知識和技能,我們要不斷地進步充實自己,扎扎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7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導彈武器裝備的"心臟",發動機推進劑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決定著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依然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萬多個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們用心做著一件事,"給發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按工藝要求用特制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要求。"
徐立平從事的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而與精準相比,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則更令人生畏",他介紹說,固體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員在整形時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屬殼體,或摩擦過大發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人員一絲安全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1987年,我不到19歲,從技校畢業后,在母親的建議下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裝藥整形車間工作,雖然心里做足了準備,但進廠第一課的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云,還是把我看呆了,沒有想到會這么危險",徐立平回憶道。
這堂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規避危險,唯有膽大心細,練好手中這把刀。
由于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很難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導致發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員自己判斷。為了練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劃著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著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更是一絲不茍,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多年下來練壞了30多把刀具,手卻越來越有感覺,藥面整度也越來越高。到后來,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過他整形的產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8
劉麗扎根采油井場近30年,用勤奮與韌勁解決了一個個生產難題。她帶領“劉麗工作室”全體成員,先后實現技術革新1048項。
用團結與創新培養了一批批石油領域人才,在實干與奮斗中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石油精神。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9
劉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壇北門的魯班胡同,據說當時北京城耍手藝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劉更生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
小時候,劉更生的玩具幾乎都是父親干活的工具,他從小耳濡目染,漸漸地對木質家具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983年,18歲的劉更生接了父親的班,來到龍順成工作。在他將近40年的從業生涯里,他潛心研究榫卯結構京作家具,并且練就了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的絕活。
今年42歲的'張云希是劉更生的徒弟,和劉更生一樣,張云希的父親也是一位木匠。20xx年,張云希從老家滄州來到北京進入龍順成,到今年師徒二人已經共事了17年。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劉更生的嚴厲在于對細節的精益求精,作為徒弟的張云希對這種“嚴厲”已經習以為常。
進入龍順成之前,張希云有5年的木工經歷,進廠后不久他接到了一個制作3米高頂箱柜的任務,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要使用豬皮膠來粘合。當時張云希為了趕工,在熬制豬皮膠的時候由于熬制時間短,沒有達到師父要的固定效果,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
劉更生說:“我們要把每一件家具當做‘傳家寶’去做,只有用這樣的心態制作才能對得起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在劉更生的桌子上擺放著幾個榫卯結構的小玩具,看似簡單卻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稱為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結合,科學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們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
在木匠圈里流傳著一句話——“寧干十方,不干一圓”,由此可見圓形、異形家具對榫卯結構的制作組裝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一次,張云希參與到一個繡墩的制作,在做一個木銷時,師父劉更生發現了問題,木銷紋理決定著家具的耐用程度,在這個結構中,橫向紋路比縱向紋路的木銷穩定性更強。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0
對機器多看一眼,就能發現少沒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車尾氣的溫度和氣味,就能對"運轉是否正常"知道八九不離十;再聽一聽發動機的轟鳴聲,他就能判斷有什么問題。懷揣絕活,重慶長安汽車江北發動機工廠的維修工張永忠覺得這些都沒什么神秘可言。
"從發現問題到找準原因,無非是靠多學、多練、多研究。"不久前躋身重慶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張永忠說。
10余年前,張永忠依據經驗與鉆研創造出一套修理汽車發動機的"四診法":"望外觀、看點火;聞尾氣、判隱患;聽聲音、分異常;調切部件、把原因"。上萬臺發動機經他的手"治愈"了,他卻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維修工。
從木工崗位走出的汽修達人
1983年,張永忠從部隊退伍,進入重慶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分配到當時的31車間成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發動機之初,人才緊缺,踏實而又勤學好問的他被領導看重,從木工崗位調去參加汽車發動機的組裝調試工作。
20歲的他剛進維修廠,看著滿地的零部件,"就像進了菜市場,卻不認識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從辨識零部件學起,裝配、調試、維修,不分工種,什么都干。張永忠說,那時候經常是白天黑夜連軸轉,靠的就是一股韌勁。長安汽車第一臺"江陵"發動機的成功點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這一行久了,看發動機就像自己的孩子。"張永忠說,因為喜歡,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在研究發動機上,因此大部分時間都在車間里和工人們在一起,也就對發動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張永忠告訴記者,他與發動機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時間了,現在他已經離不開發動機了。"習慣成了自然,現在每天不看到發動機,總感覺缺少了點什么。"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業里有所成就,必須付出心血和汗水。"張永忠告訴記者,十余年前,由于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導致雙腿股骨頭壞死。
30多年來,經他手調試、維修的發動機數量早已突破萬臺大關。他也獲獎無數:工廠十佳妙手、公司一級手藝師、重慶市勞動模范、中國兵裝團體手藝人、中華手藝大獎……
發動機維修的"老中醫"
"‘望聞聽切’維修法是張永忠20xx年左右開創出來的,后被命名為‘重慶市職工經典操作法’,并在全國汽車行業迅速推廣。"張永忠的同事介紹說,張師傅的耳朵很靈敏,聽聲音就能察覺出質量問題。
有一次,張永忠巡查發動機生產車間,從工人們身邊走過時,發現工人在撞擊打力過程中,撞擊聲音和標準力度下發出的聲音好像不完全一樣。他趕緊查看顯示儀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夠,有可能會導致連桿螺母力矩偏小,也就會導致發動機不合格。就在當天,車間內立即對問題進行了調查解決,及時避免了1500臺不合格發動機流入市場。
"張永忠是中國汽車發動機維修的‘老中醫’。"同事說,一次,張永忠發現即將發往南美洲的上千臺發動機排氣管狀態錯誤,第一時間反映了問題,從而避免了工廠更大的損失。
憑借一手絕活,張永忠已先后診斷出國內外各類汽車發動機"疑難雜癥"800多例,挽回經濟損失上千萬元。他參與完成離合器壓盤分離不徹底、發動機拉瓦等攻關項目,獨立發明G系列氣門發動調整螺釘瓶頸工具,將發動機生產30%報廢率降低為零。
"拿起扳手,心里就歡喜、就踏實"
"既做事,更做人",是張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準則。每當有人求助時,他都毫無保留地指導。帶徒弟,他不僅將技藝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動給徒弟上好職業道德這一課。
"技術這個東西保留是沒用的,技術要給別人解決實際困難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張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練就的維修技巧傳授給更多的青年員工,培養更多的工匠。為此,他與公司數十名年輕員工簽訂了"名師帶高徒"的配對協議,親手帶出了一支熟練掌握發動機調修技術的國家級全能團隊。
如今,他的全能團隊中,有公司二、三級技能師5人,高級技師25人,技師100余人,在兵裝集團技能大賽中屢獲發動機裝調項目一、二、三等獎。長安汽車現在的發動機調修一線技術骨干中,有80%接受過他的指點。
20xx年,張永忠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設立,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選拔并命名為"張永忠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全國首批50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20xx年,張永忠被評為全國勞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數被重慶市總工會、市質監局等單位授予"巴渝工匠"稱號。
"我就是一名維修工,只要拿起扳手,心里就歡喜、就踏實。"張永忠說。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1
鄭志明今年45歲,年紀并不老,但因為技能水平高,是集車、鉗、刨、銑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鄭老師傅”。
1997年,鄭志明從職高畢業,進入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鉗工學徒。
學徒時期,他每天早出晚歸,在生產一線磨煉技能,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讓他的鉗工技能爐火純青——手工銼削平面可將零件尺寸誤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內,手工畫線鉆孔的位置誤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內。
勤奮的鄭志明還擠出時間自學了ug三維建模技術,工余時間,他總會找到企業的工程師請教電機轉數、扭矩、機械動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鄭志明調侃說,覺得自己“有點笨”,“今天學會了,過幾天又忘了,又要去請教,只能反復學。”
理論知識和復合技能的'儲備,讓鄭志明對于工藝改進有了全新的認知。
在一次設備工藝改造中,他發現,公司花大價錢購入的進口設備看似“高大上”,但實用性卻不強。
于是,他瞄準前沿新技術,從機器人編程、控制技術學起,后來又開始探索機器人設計制造,硬是“啃”下了《機器人編程》等十幾本專業書籍,成了自動化技術領域小有名氣的“土專家”。鄭志明帶領創新團隊展開攻關,最終,他們研發出的專業設備投入使用后,性能實用性比進口設備更好。
“一個班下來再不會像從前那樣腰酸背痛了,咱們自己研發的設備好使。”工人們紛紛夸贊。看著工人們操控自己參與研發的設備,生產效率提升,勞動強度降低,優質零部件有序下線。鄭志明在車間凝視許久,這是屬于“智慧”工匠獨享的成就時刻。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2
講起馮新巖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獨步世界的技術名片——特高壓。
在山東,每六盞燈中就有一盞是由“外電入魯”的電點亮的。這些電大都是由風能、水能、太陽能等轉化來的“綠電”。電流通過特高壓大電網組建的“綠色通道”,經過一座座特高壓變電站,不遠萬里進入千家萬戶。馮新巖的主要工作就是檢測超高壓、特高壓變電站的“心臟”——變壓器的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并消除設備隱患,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20xx年10月,泉城濟南褪去濃綠的夏裝,渲染著金黃。新成立不久的山東電力超高壓公司迎來一批新員工。辦理入職手續的隊伍里,馮新巖排在第一個。他年輕的`臉龐上難掩興奮與喜悅。
馮新巖被分到了電氣試驗班。那時候,馮新巖白天在現場邊干邊學,總是拉著師父王寶利問個不停。王寶利常常半開玩笑說:“我從來沒見過像你一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徒弟!”在做油化試驗時,別人做一遍,馮新巖非要做十遍、二十遍……他不僅要學會,還要學通,弄清楚原理背后的“所以然”。晚上回到宿舍,他就一頭扎進書堆里,常常熬到后半夜。
入職四年后,馮新巖憑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獲得了前往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繼續學習的機會。多年來,他一邊實踐提升,一邊勤學不怠,他的學歷不斷“升級”。經過努力,他不僅獲得了山東大學碩士學位,還被母校聘請為校外碩士導師。
在專業上,他扎根一線擔當實干,苦練本領,入職第六年,他就與團隊拿到了全國首屆電力行業電氣試驗技能競賽團體第一的好成績,并被評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備賽期間,由于廢寢忘食,他的體重整整掉了十斤。此后,他更加奮發實干,埋頭鉆研技術,勤奮磨礪本領,漸漸在專業上嶄露頭角。很多大國重器的“疑難雜癥”,別人解決不了,他卻能“手到病除”。他“電網神探”的名號漸漸叫響。
20xx年,馮新巖從100多萬名電網職工中脫穎而出,當選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批首席專家。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3
周建民有一雙神奇之手,工作39年來,完成創新成果千余項;他有一雙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余件專用量規無一發生質量事故。
周建民有一雙精準之手,憑借眼看、耳聽與手感,使專用量具達到微米級精度。執著忘我練就一身功夫,巧思鉆研成就創新達人,一人一冊培養后輩新人,他用行動詮釋著工匠精神。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4
九十年代起,中國經濟大潮洶涌澎湃,使大多數人產生了金錢至上的思想觀念,好多年輕人都不愿到生產一線工作,要么經商做生意,要么考公務員,使得我們制造業一線年輕技術工人嚴重斷層。全國勞模大會的召開,是對我們一線工人的充分肯定,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崇尚勞動已成為我們勞動者永不消失的榮耀。
”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沖央電視臺每天在新聞聯播節目中推出了"大國工匠"系列報道,每期介紹幾位制造業的國家級高級技師,有的是在生產一線制造火箭的焊接工,有的是在生產一線裝配"蛟龍"號、高速列車、飛機的鉗工。他們這些人都沒有多么高的文憑,從學徒開始,靠自己的勤奮鉆硏、實干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最終成為國家級高級技師,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就我公司的實際,談以下幾點看法和感受。
一、 不要認為沒有文憑就自卑。我們的一線職工大多是工作10年以上的老工人,高中以下文憑占大多數,但大家在我們生產的膠合板機械領域個個都是技術能手,無論是焊接,還是加工和總裝,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像谷延春、郭同虎等的焊接技術;沙崇光、燕春偉等的加工技術;高大明、劉玉寧等的裝配技術,在公司乃至全國都是高手,他們大都沒有多么高文憑,但是在本職工作中都很出色,在行業內都是好手。只要好學、勤學,手藝就會練成,練成手藝就會成為行業高手,也可享受高工資、高待遇。我們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善于琢磨、善于鉆硏、善于總結,怎么干才能干得快、干得好,要有自己一套獨到的工作方法,你才會超越別人,有了高超的的技能你也會成為國家級高級技師的。
二、 抓質量要一絲不茍。"大國工匠"中的幾位高級技師,生產的都是飛機、火箭、高鐵、輪船,是一批質量要求相當高的產品,如有0。1%的質量問題,飛機可能墜落、高鐵可能脫軌,輪船可能沉沒,這些產品要求的是IoO%的保證質量。我們的干部和職工在平時質量管理中動不動就是"差不多"、"還湊合",這些詞都不能用在我們的質量管理中,我們的產品質量也要求是100%這就需要我們的一線職工在各自的崗位O上要一絲不茍,想辦法、動腦子,把質量確確實實提上來。我們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機械制造業的品牌不是靠廣告宣傳能換來的,是靠過硬的質量和優越的性能從用戶的口碑中換來的。我們全體員工要時刻把質量放在心中,不合格的工件堅決不入庫,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出廠,要有持之以恒和_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把產品做好,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會不斷地發展壯大,大家才能過上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三、 你不一定愛廠但一定要熱愛你的工作。無論工廠怎么對你好,有個別同志總是在抱怨;無論工廠怎么感化你,有個別同志仍然是無動于衷。這些同志不熱愛自己的工廠可以理解,但一定要熱愛你自己的工作,工廠有干萬家,但你從初期學的工種可能只有一種,無論你在那個工廠工作,你干不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不會吃上飯的。只有你熱愛了你的工作,你才能想方設法把工作做好,你才能提高你的技能,你才有立足于企業的本錢,如果你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不岀一定的價值,到任何一個單位都不會收留你的,現今的企業,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愿意收留一個閑人的'。無論你從事任何工種,都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自我約束和要求自己,把自己培養成高技能人才。
四、 未來的高級技術工人會大有作為。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的飛速發展,經濟總量已有顯著提高,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是粗放式的發展,過度依賴于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也使得中國的制造業量大而不精,因此,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要轉型升級,就必須有一批高水平的技術工人,再先進的機器也是通過人制造岀來的,沒有能人產品永遠也不可能升級。我們企業過去是生產中小型產品為主的企業,我彳門的部分職工過去只是制造小型產品,現在升級為制造大型數控產品及生產線,這些都要求我們的一線職工要提高自身素養,學習先進技術,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過去的生產一線工人是最底層,現在的生產一線工人是最頂層,尊重知識、崇尚勞動,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望全體職工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的技術水平,技術水平提高了,你才會大有作為。
請大家看一下"大國工匠"這個報道,向全國各行業的優秀技師學習,大家會從中受到啟發的。希望全體一線職工勤學習,肯鉆硏愛崗敬業在不久的將來很多人都會成為百圣源的工匠,成為中國的工匠。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5
作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愛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創新,成為了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領軍人。由艾愛國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于20xx年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20xx年被湖南省總工會命名為“湖南勞模示范創新工作室”;20xx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20xx年批準成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艾愛國帶領他的團隊參與了“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焊接等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軍工等行業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百項。一把焊槍,征戰四方,這抹奪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國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愛國榮膺‘大國工匠’稱號,必將在全省掀起學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當工匠人才的`熱潮。用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職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省總工會勞動經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省總工會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著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舉辦了“大國工匠·湖湘論壇”暨“20xx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實施了“百千萬”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xx年開展技能培訓16萬余人次,通過培訓使5.3萬名職工提升技能等級;已建立省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16個,市級689個,縣區級1081個,全年開展創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余元,開展技術培訓3300余場,培訓11萬余人次。一個個模范人物走上前臺,成為全省職工和企業學習的典范,引領著全省職工積極投身建設新代化新湖南。
【大國工匠人物事】相關文章: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1-09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5-30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精選)08-15
(精品)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6-10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優選10-07
[推薦]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8-14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3篇06-18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精選25篇)04-25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9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