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大國工匠人物事

時間:2024-05-30 12:33:38 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跡的經歷,對事跡都不陌生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一般事跡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國工匠人物事跡,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

  陽光剛剛從海平面升起,還沒來得及打招呼,陳兆海就整裝待發,來到了單位,這是他忙碌的起點,穿上工作服,開個小短會,制定好詳細的計劃,時間差不多就出發工作了。

  工作內容就是測量,對于你我而言測量特別的枯燥無聊,而陳兆海卻與測量儀器為伴,在測繪的路上堅守了26年,不斷地刷新行業記錄。

  這26年里,陳兆海參加了很多大型工程,如國內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

  20xx年,陳兆海帶領測量團隊承擔了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基床拋石檢驗的重任,檢驗要求標高精度控制在20厘米內。當時的海況十分惡劣,水域深30米,每秒流速1米,高端儀器根本無法工作,精確到20厘米內顯然不行。既要滿足水下的`拋石精度,又要滿足施工進度的要求,大家都認為不可能了。而陳兆海在這種關鍵時刻想到了“打水砣”的方法。

  即便有了辦法,但水況過于惡劣,工作依然難以進行。

  有辦法總比沒辦法好,陳兆海接受了挑戰。為了應付水況問題,他每天都要往海里扔30多斤的鐵疙瘩。幾個月以來,他每天都要扔上成百上千次。一年的時間里,陳兆海靠人工的辦法,將沉箱水下基床標高度控制在了厘米級的奇跡。

  在日常工作里,陳兆海也很用心。

  他帶著徒弟東奔西走,在各種各樣的地方測量工作,工作時常常提醒徒弟測量要用心,細致。在用餐時也經常提醒徒弟“吃多少拿多少,教導我們要節約糧食。”干好測量,要細致入微。徒弟成手多年,陳兆海還是不忘幫忙查看數據,確保萬無一失。

  即便在這個行業二十多年,陳兆海也沒有停止過學習。他每天工作完都會拿起專業書籍記筆記,陳兆海常說,人能夠將自己鐘愛的事情作為一生的職業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幸福。他一年到頭奔波在公司項目的施工第一線,第一時間幫助項目解決存在的測量問題,為公司高質量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忙碌地工作下,他始終沒有時間和家人相處,一次,久未歸家的他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看著兒子蹦蹦跳跳朝園門口走來,站在他身邊東張西望,卻不來牽他的手。

  “兒子已經認不出我了。”在那一瞬間,陳兆海眼圈紅了。

  陳兆海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始終奮斗在生產一線。但他也是普通人,他沒有耀眼的文憑,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

  而他追求得不是加薪,而是職業技能的完美與極致,最終才脫穎而出,成為大國工匠。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2

  他是“鐵面的將軍”,心中始終有一桿標尺。“再大的人情大不過飛機質量和安全”,工段內任何可能的`問題在他這里都沒有人情可講,盯人、盯責,一問到底、一查到底。在飛機線纜安裝、導通等方面,飛機到哪個階段應該做到哪一步,他都有本清楚賬。精益求精、對問題緊抓不放的精神,驅使他在工作中主動發現問題,鼓勵發現問題“早舉手”,堅決杜絕隱瞞不報、弄虛作假等不誠信行為。

  在參與c919大型客機101架至104架機的研制期間,他帶領團隊解決駕駛艙頂控板、操縱臺安裝等關鍵問題,推薦全機卡箍的選用,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生產操作、加速生產研制,助力c919大型客機項目研制順利進行。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3

  抓進度不斷推進生產提速

  他是“把哨的士兵”,牢牢把握生產節奏,守住任務節點。對于他來講,龐大的系統工程絲絲緊扣,飛機上工作的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當下耽擱的每一分鐘都可能影響下一項任務開展,帶來計劃的大調整。為了推動相關工作高效進行,他盯設計,盯工藝,盯工段,盯自己工段以外的班組,電話盯,微信盯,第一時間保障現場問題解決。不把問題說清楚、解決好就絕不罷休的工作風格也成為了他身上的標簽,讓人肅然起敬。正因為他身上的這一股勁,電子電氣工段生產速率顯著提高,同時帶動C919大型客機全機電纜的上線速度、完成率、產品質量等的日益提升。“在解決問題上,我只有一個立場,那就是為了產品質量、型號發展”。成功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正是他的堅持,帶動工段形成合力,促進型號研制架次條線解決關鍵問題,保障產品優化落實。

  作表率扛起責任有擔當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對大飛機事業的責任擔當,源于他對“百年百架”目標的深刻認識。他深知,這一目標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因此更不能懈怠。作為工段長的周琦煒,在C919首架機首飛前夕,立下了“不完成首飛任務不刮胡子”誓言,展現出攻堅克難的壯志豪情;在C919大型客機104架機線纜敷設期間,整整30天他堅持駐扎現場,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句話,“大家一起干,有問題找我,我都在”。他的'以身作則,他的奮斗精神,使工段內團結一心,使大家為之感動,深受感染,沒有一個人覺得苦,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最終順利完成104架機全機導通節點。

  抓管理確保工作協同高效

  隨著C919大型客機項目研制不斷深入,為了確保完成生產節點,周琦煒對班組制定“軍事化”管理,從班組出勤和上機工作時間進行調整,從班前會到中午用餐時間,從下午上機到下班,時刻按規定時間“走”,確保機上生產效率。他周一做好本周工作布置、周五做好本周工作總結,如班組成員遇到特殊情況,充分做好工作的協調安排,提高班組工作的連貫性。他與設計、工藝方緊密協作,推動多工位齊頭并進,帶領班組組員全力奮戰,完成了數萬個卡箍、超過十萬個標準件以及線纜線束的敷設工作,保證線纜敷設萬無一失。

  對于夢想,他執著追求、堅持不懈;對于工作,他恪盡職守、不斷創新;對于自己,他嚴格要求、不求名利;對于后來者,他悉心教導、傾囊相授。作為一名扎根一線13年、專注飛機電子電氣裝配技術的老員工,周琦煒用信心和恒心“兩顆心”,扛起共產黨員的責任與使命,充分挖掘并發揮組織協調能力,完成眾多急、難、險、重任務,帶領團隊共同推動國產大飛機電子電氣裝配一架比一架好、一架比一架快。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4

  劉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壇北門的魯班胡同,據說當時北京城耍手藝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劉更生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

  小時候,劉更生的玩具幾乎都是父親干活的工具,他從小耳濡目染,漸漸地對木質家具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983年,18歲的劉更生接了父親的班,來到龍順成工作。在他將近40年的從業生涯里,他潛心研究榫卯結構京作家具,并且練就了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的絕活。

  今年42歲的張云希是劉更生的徒弟,和劉更生一樣,張云希的.父親也是一位木匠。20xx年,張云希從老家滄州來到北京進入龍順成,到今年師徒二人已經共事了17年。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劉更生的嚴厲在于對細節的精益求精,作為徒弟的張云希對這種“嚴厲”已經習以為常。

  進入龍順成之前,張希云有5年的木工經歷,進廠后不久他接到了一個制作3米高頂箱柜的任務,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要使用豬皮膠來粘合。當時張云希為了趕工,在熬制豬皮膠的時候由于熬制時間短,沒有達到師父要的固定效果,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

  劉更生說:“我們要把每一件家具當做‘傳家寶’去做,只有用這樣的心態制作才能對得起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在劉更生的桌子上擺放著幾個榫卯結構的小玩具,看似簡單卻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稱為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結合,科學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們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

  在木匠圈里流傳著一句話——“寧干十方,不干一圓”,由此可見圓形、異形家具對榫卯結構的制作組裝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一次,張云希參與到一個繡墩的制作,在做一個木銷時,師父劉更生發現了問題,木銷紋理決定著家具的耐用程度,在這個結構中,橫向紋路比縱向紋路的木銷穩定性更強。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5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開展了20xx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3月1日,區總工會組織區職工朋友們觀看晚會,使大家感悟“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動人故事,暢談新時代勞動精神的真諦。

  創新。

  鍛造的鉆勁兒,迎難而上的猛勁兒,開拓進取的拼勁兒,以實干的工作作風精準傳承,用成績顯示中國工匠的無限魅力。

  觀《大國工匠》,我被工匠們的勞動精神、創造精神深深折服。作為青年建設者,一系列故事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技術的寶貴。

  《大國工匠》講述了奮斗在生產第一線的杰出勞動者,用他們的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懷著永不滿足的“匠人精神”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傳奇”。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勤奮勞動、誠實勞動、熱愛勞動,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甚至會有奇跡的發生。這些勞動者,之所以成為大國工匠,就是因為他們尊重勞動、堅守勞動、視職責為生命。在他們眼眼中只有精益求精,沒有“差不多”,他們當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失誤,也有人能把精度控制在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等,這就是那數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讓人不由折服這些“大國工匠”。

  《大國工匠》給我們展示了中國工匠的博大情懷和無以倫比的技藝。作為新一代中國鐵建人,更應該學習“大國工匠”的精神,傳承鐵道兵的意志。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責任重于能力,意志創造奇跡”,面對困難,無懼無畏,迎難而上,發揚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弘揚民族品牌,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6

  重溫《大國工匠》紀錄片,聆聽24位極具“工匠精神”的傳奇人物事跡,“工匠精神”。

  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精確”的傳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說法就是例證。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我們會感慨于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洞,會贊嘆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的技術。正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的事跡中所描述。他為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這樣的技術,非一朝一夕所成,也非臧谷之羊的態度所能做到。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無奇,但是這些工作中都積淀著經年累月淬煉而成的精湛技藝。

  回顧三國,諸葛亮一生不辭辛苦,兢兢業業,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做到了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所謂“工匠精神”除了做到精細、精準,更多的是敬業。作為國家電網檢修工的王進,面對工作時帶高壓電50萬伏,作業地點離地面100多米,腳踩晃晃悠悠的電線,這種讓普通人想想就心驚膽戰的工作,他卻在這一崗位上堅持了21年。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心、責任心和本行業的技術操作本領使其成為了超高壓輸電線上的“舞者”。相當多的工匠崗位,都是以身犯險而保大業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萬民康樂。

  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梁啟超曾在《讀書分月課程》中寫道“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做工作時我們要具有穩定的心理狀態,做到心無旁騖。作為殷瓦鋼內膽焊接的領軍人物張冬偉認為心不定則手不穩,手不穩則活必糙。即使焊完一條6米長度的焊縫需要5個小時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淵渟岳峙,這就是大匠精神。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就傳承著敢為人先,身先士卒的精神。第一次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的屠呦呦;“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解決了一代又一代的溫飽問題。無論是改變拓印技術,實現三維拓印的李仁清;還是從傳統雕刻工藝向現代數字化雕刻制版轉化的馬榮,他們都做到了創新。

  我們所從事的'電解鋁生產一百多年來一直遵循著冰晶石—氧化鋁熔鹽電解法。但自從熔鹽電解法誕生之日起,電解鋁的先輩們對于電解生產工藝的創新、技術指標的提高就從未間斷過。電解槽電流由最初的幾十千安發展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千安電解槽AP50。電能消耗由噸鋁22000kW·h降低至現在的12900~13200kW·h。在電解槽中已掌握“三場”仿真技術,能較好地處理電解槽的磁場、流場、熱電平衡等問題。正是由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支持,我們由最初的在生產現場監管電解槽的生產狀態,發展到了只需坐在計算機前通過生產歷史曲線的分析結合多維圖就能準確判斷電解槽的生產趨勢。作為一名電解生產的工區長,在生產中要積極學習現代鋁電解知識,將理論和生產現場相結合,用科學的方法管理電解槽。首先對于基礎數據的測量要準確。結合計算機給出的大數據對電解槽運行趨勢進行準確判斷,通過生產參數的調整使電解槽按預定方向發展;其次日常的操作要精細化,進行仿生學管理,我們常說電解質是“血液”,陽極是電解槽的“心臟”。更換陽極作業相當于做一場心臟手術,一定要精準、快速高效的完成,把對電解槽的干擾降低到最小,新極保溫料相當于我們的衣服要夏薄而冬厚,保持電解槽的熱平衡;最后對于電解槽要運行分段和趨勢管理,電解鋁的生產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管理,合理設置單臺槽的技術指標和技術參數進行趨勢化管理,使電解槽高效、平穩運行。換而言之,任何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即所謂“工匠精神”。

  作為工匠崗位的工作者,我們應當傳承“工匠精神”。做到不斷進取,自我提升。面對傳統技藝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對工作忠于職守,一絲不茍,扎扎實實干活。如中國工業沈飛標準件廠的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所說“干工作,不光會懂,而且會通;不光會通,而且還會很精。”千古工匠的業績已然豎起歷史的豐碑,今日的我們應以扎實創造去賦予民族文明以實體形態。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7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導彈武器裝備的"心臟",發動機推進劑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決定著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依然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萬多個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們用心做著一件事,"給發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按工藝要求用特制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要求。"

  徐立平從事的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而與精準相比,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則更令人生畏",他介紹說,固體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員在整形時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屬殼體,或摩擦過大發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人員一絲安全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1987年,我不到19歲,從技校畢業后,在母親的建議下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裝藥整形車間工作,雖然心里做足了準備,但進廠第一課的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云,還是把我看呆了,沒有想到會這么危險",徐立平回憶道。

  這堂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規避危險,唯有膽大心細,練好手中這把刀。

  由于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很難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導致發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員自己判斷。為了練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劃著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著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更是一絲不茍,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多年下來練壞了30多把刀具,手卻越來越有感覺,藥面整度也越來越高。到后來,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過他整形的產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8

  本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活動采取各省級工會、各全國產業工會推薦,與職工群眾推薦、自薦相結合的方式。組委會經過認真審核材料、廣泛征求意見、反復對比遴選,從推薦人選中初選出5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人;再由相關領域知名專家、著名勞模代表、資深媒體人士組成專家評委會進行嚴格評審,從候選人中最終評選出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艾愛國是我省焊接行業領軍人物,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創新,由他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被評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參與了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建設,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百項。

  省總工會表示,近年來,全省大力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截至目前,省內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116個省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僅20xx年就開展創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余元。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9

  《大國工匠》據了解,這是央視新聞推出的一個系列片,該片主要講述了中國八位高級技師的敬業、愛國的精神,以及在其領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極力突破極限的本事。

  剛開始,我是對這些毫無興趣的,畢竟影視界這么發達,不如去看個美國大片過癮。可是,隨著視頻的打開,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鏡頭所吸引!只見鏡頭里,一個帶著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斷的給一個大型的機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臉龐被面罩所遮擋,但不難看得出他十分的認真。過了一會兒,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來,露出的是一張中年男子的臉龐,他眼神專注,仿佛對外界的一舉一動都不知情,臉上的皺紋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臟”焊接工,高鳳林!

  說起這高鳳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僅僅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縫成型第一個完成美國ABS焊接取證認可,受到美國船檢官員的稱贊并被首推該試件為工藝評定試件。被國家評聘為特級技師!是中國焊接領域頂級精英之一!

  視頻中的高師傅坦白,以往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幾倍的工資挖他,這種巨大的誘惑怕是很多人難以抗拒。可是高師傅卻拒絕了,原因是看到他們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種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看到那里,我不經直了直腰。這不僅僅是一個特級技師,還是一名民族英雄!

  視頻的時間不長,等我們看完了高鳳林,就經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這系列的片子有著無窮的魅力,等著我們去發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國大片的念頭,便是瞬間沒了蹤影。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總算認認真真的看完了《大國工匠》這整個系列的視頻。頓時,整個教室沒人發出一絲聲音,因為寂靜無聲的我們感到震撼!感動!同時還有發自內心的敬佩!

  視頻里,這八名技師經過努力、堅持、研究,最終所突破的工業技術上的極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節奏的我們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現出那一個個眼花繚亂的數據、不可思議的技術、令人頭皮發麻的工業標準,更震驚的是,這八位師傅不僅僅完成了這些標準,還精益求精的取到了無人可達的更高的成績。這震撼感,就像大錘子重重的擊打在我的心臟上,發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不可思議,這便是我所能用語言才表達出的話。

  我無法想象一個鉗工用他的雙手打磨出各種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飛機零件。一個撈紙工,所撈出曬成的宣紙,每張重量誤差竟然不超過1克。

  一個在深海工作的鉗工,僅有著初中文化的他,經過努力的鍛煉,做到了許多人做不到的儀器之間的零縫隙連接。一個LNG船的焊接工能夠連續完美焊接13公里長、僅有牛皮紙薄的殷瓦板!除此,還有好幾位師傅的經典事跡,加起來一共八名。這一個個不可能,在他們手上變成了事實。這就是他們所帶來的震感,這就是奇跡!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僅創造了奇跡,還經得住誘惑,勇于應對、敢于堅持。對那些出高價挖人的公司,統統都是拒絕的。高師傅也說了,他是人,他也動心過,可是為民族做出貢獻,這些值得自豪的東西,金錢無法購買得到。是的,這八位師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給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溫暖和生活上的關心。

  可是他們敬業的心,注定了他們要舍棄一些東西,才能去專心研究、發展,去突破更多的極限,能夠說工作,就是他們第二個家。

  能應對誘惑而堅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獻在工作上、國家上,向全世界說明、打造了真正的“中國制造”。

  這種敬業精神,不愧為勞動楷模,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模仿!也值得我們感動,對得起我們所有人對他們的敬佩!

  回想起來,我的專業本是建筑工程技術,以后也會是一名技術員。以前的我,對這些方面并沒有過多的想法,但看了這些視頻令我改變了許多,也讓我對這個專業更加充滿了信心和沖勁。

  或許我以后的成就沒有這八位師傅的那么耀眼,可是我必須要跟他們一樣擁有這敬業愛業、奉獻于國家、奉獻于民族的精神!

  努力讓祖國的`工業領域增增日上,讓全世界明白“中國制造”代表著品質,代表著中華民族魂!

  最終,我很感激中央新聞,是他們的報道和發掘,讓這八名可愛的、令人尊敬的師傅能夠出此刻大家的視野里。也感激領導們的組織,讓我明白以及了解這些珍貴的視頻、事跡,從而令我能夠學習他們的精神,令我內心的空白處得到質的改變。

  他們的優秀,他們耿直的性格,他們默默埋頭苦干的精神,會一向傳承下去。相信不管是哪個領域的人,都能夠從他們身上學習到重要、需要的東西,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八位師傅的名字吧。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業的“狀元”。從學歷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職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為了一位“焊接大師”呢?不靠別的,靠的就是執著、敬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許,在老王走向“大國工匠”的道路上,經歷了許多挫折、坎坷和磨難,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阻擋老王那顆敬業奉獻的心。因為這樣,老王最終成為了焊接行業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風采人物的桂冠,應當戴在老王的頭上。

  當前,我國正從“生產大國”向“制造大國”轉變。一個制造強國的誕生,必須出現千千萬萬個像老王那樣的“大國工匠”,只有這樣,創新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20xx年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播出了《大國工匠》系列節目,介紹了八位身懷絕技的“大國工匠”。他們是:長征火箭“心臟”的焊接人高鳳林,憑借高超的技藝,用“工匠精神”鍛造了“中國品質”;鏨刻工藝美術師孟劍鋒,在上百萬次的鏨刻中,沒有一次疏漏;深海載人潛水器零件裝配專家顧秋亮,裝配的零件絲毫不差,人稱“顧兩絲”;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未出現過一個次品,被稱為航空“手藝人”;在液化天然氣船上“縫”鋼板的焊接大師張冬偉,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紙一樣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如果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面對如此艱辛的任務,他做到了萬無一失;撈紙大師周東紅,經他撈的宣紙,成了國內著名書畫家青睞的上乘紙品;高鐵研磨師寧允展,其負責手工研磨的空間只有0.05毫米,技術難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席鉗工管延安,其安裝的精密設備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對接,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順利進行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上這些技師是戰斗在一線的勞動者,他們以高超的技藝、精湛的技術、敬業的品德和靈巧的雙手,在平凡的崗位上成為了“大國工匠”,他們是真正無愧于時代的模范先鋒。

  有一句名言這樣說道,“十樣會不如三樣好。三樣好不如一樣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術競爭力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愛崗敬業的“大國工匠”,因為他們不僅能創造性地勞動,而且還具有“高精尖”的技術。“中國制造”若要走出亞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術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質的今天,我們希望各行各業涌現出更多的“大國工匠”,這些“大國工匠”不僅能干一行愛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絕大多數勞動者,都能在“大國工匠”的引領下,共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0

  按常規,預報不能太出挑,一般不突破歷史氣候極值。而且此時,威馬遜的環流已經開始受到海南島地形影響。那么,判定威馬遜強度到頂,給一個超強臺風的強度,然后緩慢減弱至強臺風強度登陸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海南東部近海海溫30-31度,南亞高壓難得地打開了一個缺口,令臺風獲得了7月南海罕有的極向流出--這又是臺風繼續增強的征兆。這樣一來,給威馬遜一個破紀錄的強度,17級登陸海南也是可以的。兩種看似相反的預報,首席預報員都有充分的理由;給出一個保守的預報,對首席預報員來說風險更小。

  在這關鍵時刻,許映龍給出了他的選擇。7月18日上午,他首先打破盛夏南海北部的常規,給出了920百帕,17級(60米/秒)的強度;7月18日下午1點20分前后,威馬遜在七洲列島留下了驚人的、貌似出錯了的實測數據,許映龍沒有簡單剔除這些數據,而是在不足半小時的緊急分析后,給出了前所未有的定強數據:910百帕,17級(60米/秒)。一個多小時后,威馬遜即登陸海南文昌,成為1949年以來在我國登陸的最強臺風。海南、廣東、廣西狂風暴雨空前,有1100萬人受災。在當地全力以赴的防御之下,威馬遜的損失和傷亡被降到了最低,和以前歷次超強臺風相比是斷層式的'下降。在這其中,許映龍的關鍵性定強和預報無疑起了很大作用。

  事后,中氣愛團隊討論了很多次威馬遜,解決了絕大多數疑點。但七洲列島有一個899.2百帕的氣壓,非常極端且奇特,在這個氣壓出現前后,七洲列島1分鐘降壓9.1百帕,遠遠超出想象,我們始終不能確定其可信性。為此,我們請教了多位專家,但并未獲得充分的解釋。20xx年,我們聯系到了許映龍老師,并且派北京的三位成員去中央氣象臺拜訪。當時中氣愛成員中學氣象的還不多,北京的三位成員都只是業余臺風迷,不是氣象或氣象相關專業(一位北外經濟相關,一位北大數學,一位清華精儀),我們擔心許老師會以官方辭令應付一下了事,所以還精心準備了各種問題,盡量讓許老師能多講點。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1

  1969年,19歲的艾愛國扛著行李來到湘江邊的湘潭鋼鐵廠成為一名焊工,此后50多年時間,他孜孜不倦,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1982年,32歲的他以8項全優的成績成為當時湘潭市唯一有兩證的焊工。1983年,原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攻關,艾愛國主動要求承接其中最棘手的焊接任務,他翻閱了一些國內外有關焊銅的.資料,結合自己多年焊銅的經驗,大膽提出了當時在國內還沒有普及的“手工氬弧焊接法”的設想。1984年3月23日,艾愛國采用“手工氬弧焊接”方法成功地焊好了“高爐貫流式”新型風口的紫銅容器。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400多項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100多項。

  產業工人是產業支撐的主體力量,是財富創造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的骨干力量,是制造高地的有生力量。湖南發展藍圖要實現,歸根結底要靠人才,要靠產業工人隊伍。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堅持高位推動、以上率下,形成了全省上下齊抓共推的大格局。

  20xx年7月,湖南省第一批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工作啟動,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各單位以點帶面,發揮了改革試點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湖南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成員中,工會作為牽頭單位,在構建部門協同,打造改革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中可圈可點。省總工會在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培育湖湘工匠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以賽推動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2

  我們生活在紛繁的世界,工作在平凡的崗位,即便如此我們生活中不缺乏激情與感動,只是少了一些發現感動的眼睛,只是沒有去好好的用心感悟。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平凡的人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他們數十年如一日以廠為家,兢兢業業,他們的

  身影遍布整個公司,他們有時在高出焊接著管道,從不畏懼烈日的炎熱和飛濺的`火花,有時在車銑铇前專注的加工者零件,追求著絲米的精確,有時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來回穿梭,為了一個不容易查找的機器故障忘記了饑餓,他們有時為了車間的工作環境更適宜,全然忘記了汗已濕透衣衫而渾然不覺,他們不管白天夜晚,不管嚴寒酷暑,隨時為了車間生產而默默奉獻著。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3

  張冬偉,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板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

  寧允展,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

  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

  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奔馳8.8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2000圈。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4

  “學習強國”平臺起初對我的影響也是一樣,每天只是為了攢積分,打開手機開始“刷”分,往往不怎么去關注實質內容,只是為完成學習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慢慢的也從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到現在的每天早起睜開眼就開始收看它里面的內容,所以感覺每天看了學習強國,就能看到多樣化的消息,當然我自感覺對于自己的工作還是有幫助的'。在“學習強國”中,有著很多利于工作的資訊信息,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黨務工作者來說有有好處的。通過不斷積累,至少可以學到很多黨政類文字語言,論述和感悟,并能很有利的運用到工作當中來,學以致用。也是一種思想認識的提升。

  對于學習強國的學習,不管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還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其實也不難。我現在手機的屏幕待機時間是兩分鐘,這是看一篇文章的時間設置,我會把文章的學習轉化成語音讀文,這樣聽新聞就不枯燥了,也不會因為我早晨忙碌的時間里摸不到手機而達不到學習的目的了;視頻內容每天我都會看新聞聯播,這樣,內容既能多樣化,也不用重復選取三分鐘左右的視頻內容,看一個內容就順勢收藏外加轉發給微信好友;在觀看其他的內容的時候,會堅持發表自己的感想。這樣一順下來,觀看類的文章和視頻外加收藏、轉發、評論都完成了積分。在自己所有事情都忙完,坐在桌子前面的時候,我就會一次性把題目都做完了,一天所得的積分也就全部攢到了。

  所有的這些,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本身有一個不反感這項工作的心態,然后就是有一個比學趕超的決心,再而要有真的還是想看的興趣,這樣,大家去完成這項任務也就不難了。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5

  洪家光,中共黨員,1979年12月出生,畢業于沈陽工業大學數控技術專業,現任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曾先后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談起1998年剛從技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的心路歷程,洪家光說:“每天與零件打交道,同樣的動作做幾千遍,我當時也曾迷茫過。但漸漸我想明白了,沒有平凡的崗位,每一個崗位都有自己價值,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工好每一個零件。”

  葉片是航空發動機重要的組成部件。20xx年,公司接手了一個難度巨大的.任務——打磨飛機發動機葉片的滾輪,并且要把誤差縮小在0.003mm內。被稱為“拼命三郎”“工作瘋子”的洪家光主動請纓,帶領團隊經過10多年的馬不停蹄,上千次嘗試,將誤差縮小到了0.002mm。

  此后,他又先后攻克了多個國家新一代重點型號發動機葉片磨削工具金剛石滾輪的加工課題,改寫了公司金鋼石滾輪大型面無法加工的歷史,創造了讓同行驚嘆的佳績。此項技術的應用累計為公司創造產值9200余萬元,并已成功授權為國家發明專利。這個重要的突破寫上了“中國制造”,留下了洪家光的名字。

  20xx年,洪家光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拼搏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個性簽名,也是他實現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340多個技術難題的精神“密碼”。

  20xx年2月3日,洪家光作為張家口工業文化主題公園首棒火炬手,傳遞冬奧火炬。他說:“作為新時代的航發人,見證并親歷了航空發動機事業迎來新的春天,參與其中、奮戰其中,這是人生的機遇,也是奮斗的舞臺。我將以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姿態,繼續扎根航空發動機研制生產一線,刻苦鉆研、攻堅克難,奮力跑出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加速度。”

【大國工匠人物事】相關文章: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1-09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優選10-07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9篇01-09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3篇06-18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精選25篇)04-25

大國工匠作文08-08

大國工匠事跡02-27

大國工匠精神作文04-11

(必備)大國工匠事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