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事跡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那么擬定事跡真的很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時代楷模事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
壁立千仞,群山合圍。翻幾座大山,盤過108道“之字拐”,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便映入眼簾。這里地處巫山深處,如“深井”一般,“井底”緩坡上,小樓星羅棋布,大片柑橘林連綿起伏。
毛相林(上圖,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老村支書,當地人稱他當代“愚公”。
成為“愚公”,是被窮逼出來的。“鎖”在深山里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游。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xx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xx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小時候,毛相林就常聽長輩們念叨。坐“井”觀天,村民們有時也開玩笑說要修路,可沒人敢下決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歲的毛相林去縣里開會,發現鄰村村民家里有電視機,還有車子來收購蔬菜。“沒想到山里還能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馬上召集村民們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這山,鳥都飛不過去。”“錢從哪里來?”“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幾百畝地,鄉親們不想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難也是特別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毛相林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公路預計七八公里,計劃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將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沒出路!幾經周折,全村人終于下定決心。
男女老少齊上陣,冬去春來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塊塊石頭鑿。絕壁上,一個個“空中飛人”綁著繩索鑿開炮眼、放上炸藥……鞋子磨破就赤腳,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壞消息還是傳來了。村民黃會元被巨石砸中,滾落下山,悲痛萬分的毛相林一度動搖了修路的'決心……此時,黃會元的父親站出來說,“為了子孫后代,我兒子死得光榮!繼續修!”頓時,大家齊刷刷地舉手,擦掉眼淚,繼續走向工地……
終于,20xx年春天,一條“玉帶”出現在山腰上,下莊人終于打通康莊大道!
“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當天就能往返縣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村里沒有產業,只能自給自足,村民依然貧困。“修好路,還要發展產業,打開財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來,帶領村民繼續“折騰”。
20xx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便號召村民種桑樹養蠶。沒想到,100多畝桑樹欣欣向榮,30多張蠶子卻死氣沉沉。原來,下莊村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養蠶。
“毛矮子蠻干,就知道瞎搞!”失敗后,村民們意見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會作檢討。
“老毛心還是好的嘛,只是急了點。哪個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產黨員還怕這個?”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鼓勵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議論。
山里人,脾氣倔。失敗反而激發了毛相林的韌勁:“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不過,這次他精明了,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
可喜的是,種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賣到縣城,賺了一筆錢。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于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今年,村里西瓜種植面積達200畝。
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xx年,他邀請市縣農業專家深入考察分析,確定發展柑橘、桃、西瓜三大產業。
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終于打通了脫貧致富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南瓜,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村民劉恒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2萬多元。“光靠游客開著小車來采摘,就賣完了,都不用出門嘞。”劉恒保說,明年柑橘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番。
“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舊閑不下來。他在琢磨,怎么能讓村里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鄉村。
29歲的毛連長曾在外種西瓜、跑銷售。今年春節回家,毛相林上門找他,“連長,留在村里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
看著毛相林滿頭白發,毛連長又回憶起當年修路的場景。看著村里產業蒸蒸日上,他動心了,選擇留下,還說服女朋友也回來,準備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
這兩年,返鄉村民越來越多。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選擇回來,振興家鄉。
20xx年,毛相林提議,建一個全村的事跡陳列室,記錄下莊人修路的故事:“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下莊人事跡陳列室于20xx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奮勇,當起講解員。
在村口的下莊人事跡陳列室里,常常可見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講述當年的奮斗故事。
“這是我們當年修路時穿的鞋子,已經磨穿了……”毛相林說。這樣的話,毛相林不知講過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滿感情。
看著一撥撥年輕人來來去去,毛相林感慨萬千:“我愿當一輩子筑路人!”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2
脫貧攻堅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打贏這場硬仗,全國280萬扶貧干部奔赴一線,黃詩燕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這場攻堅戰中,有至少700人倒在沖鋒路上。沉甸甸的名單中,有縣委書記、大學教授,也有鄉鎮干部、駐村第一書記他們以生命赴使命,以初心換民心,以忘我的.奮斗追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用寶貴生命在神州大地、在扶貧攻堅戰主戰場,矗立起新時代優秀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切盼燕歸來”,群眾的挽聯,是炎陵百姓對這位扶貧書記的最深懷念。心中裝有人民,做事為了百姓,奮斗為了信仰。有這樣堅定的信念,多大的困難,都能戰勝;多殘酷的戰場,都能成為贏家。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3
他,是中科院原資深院士,曾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他,因為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間,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還決定,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就是“時代楷模”盧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
“舉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這些……還記得。”這是“布衣院士”盧永根在當選為“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時,回憶他于1949年8月9日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共地下黨時的話語。
1949年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華南農學院學習,開始了他畢生傾注心血的農學研究事業。
盧永根深知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在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期間,他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打破了當時論資排輩的風氣,轟動全國。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斗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在紀錄片《南粵楷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回憶說:“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盧永根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床、舊電視。他說:“不舍得(扔),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節儉的他,對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而后又親手簽訂了遺體捐贈志愿書,他將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是他作為一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最后堅守。
他逝世后,華南農業大學校方表示已經按照他本人生前遺愿和家屬意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盧永根院士的卓越品質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4
嚴玲,女,1971年出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工用鋼研究所船用鋼研究室主任,“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中國船級社材料與焊接技術委員會專家,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遼寧最美女性、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所在的鞍鋼造船用鋼團隊榮獲“鞍山市優秀創新團隊”稱號。
嚴玲同志從事科研工作25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40多項,主持研發九大系列200多個船板海工品種,形成20項獨有關鍵技術,53個關鍵品種填補國內空白,國內和全球首發產品6項,累計創效4.6億多元。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不僅有力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增強了我國造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我國海工鋼制造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嚴玲同志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勇擔“鋼鐵強國”使命的優秀基層科研工作者,是新時代心系“國之大者”、勇擔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重任的`巾幗尖兵,是敢于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創新典范,是嚴謹認真、堅定執著、善帶團隊、把工作當事業的奉獻楷模。
為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中共鞍山市委宣傳部決定授予嚴玲同志鞍山“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先進為榜樣,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在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進程中勤于創造、勇于奮斗,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5
總有一些平凡的人感動著我們,總有一些平凡的事件觸動著我們的心。王老師徐紅和他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托起生活,托起家庭的幸福和未來。
20xx年6月1日,兒童節,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重慶育才小學的王紅旭老師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行動十分果斷,沒有一絲猶豫。為救落水兒童,王紅旭老師將生的希望留給孩童,自己卻被卷入江中,英勇犧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據事發現場的人回憶說,如果王紅旭老師放棄再次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可他沒有。他挽救了別人的孩子,用生命托舉了兩個孩子的生命,用生命托舉起兩個孩子家庭的幸福和未來,但他忘記了自己也是有孩子的父親,他自己也是父母眼里的孩子!而且,這已經不是王紅旭老師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學時,他就曾經救過落水者。斯人已去,他的事跡感人至深,他的精神令人震撼,他的壯舉譜就出一曲時代的頌歌令人敬仰和傳唱。
二、托舉精神,彰顯平凡教師的偉大和情懷
王紅旭老師以生命托舉生命,彰顯大愛的事跡感人至深,將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教育事業,他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是新時代崇高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愛生如子的生動寫照。從他身上體現的崇高的托舉精神深刻詮釋著新時代人民教師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詮釋著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彰顯了平凡教師的偉大和情懷。這種托舉精神,鑄就了師愛永恒的`精神豐碑。這種托舉精神將不斷溫暖著,感召著,鼓舞著越來越多平凡的人變得不平凡。
步入新時代,什么是教師的職業情懷是曾經的張麗莉老師,毫不猶豫用雙臂托起墜樓的孩子;是現在的張桂梅老師,20多年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用纏滿膠布的雙手托舉大山里的女孩兒走向希望的明天;是今天的王紅旭老師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是許許多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四有”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愛心、責任和奉獻書寫起教師職業的擔當和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的平凡的好老師們……這就是新時代教師的偉大和情懷。學習英雄,踐行托舉精神,其實就是在托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6
20xx年6月17日凌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返回百坭村時遭遇山洪不幸遇難。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不忘初心、無私奉獻,她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時時刻刻牢記人民的利益,為祖國事業謀發展,是一句說起來簡單,卻需要一生為之奮斗的話語。縱觀我國和我黨發展的歷史,在每個年代總會涌現著那么一些人,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中國人民的美好未來不斷奮斗著,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寶貴的生命。
不忘初心,就是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人民群眾是我黨執政最大的底氣,也是祖國蓬勃發展最根本的力量和保障,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是一個黨員應該時刻銘記于心的。正是因為對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時刻牽掛著人民群眾的利益,黃文秀同志在看到天氣預報之后,想到的是駐村地點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危,毅然返回駐地去幫助當地群眾抵御自然災害。
不忘初心,就是擁有無所畏懼的力量。正是因為堅定不移信仰社會主義,許多黨員同志才會一直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無私付出。當面對狂風暴雨的時候,黃文秀同志并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決然地踏上馳援貧困村民的.道路,在趕赴駐村地點的途中,還不忘聯系同事,詢問村民的受災情況。
“時代楷模”黃文秀同志生前的事跡再一次讓全黨上下的同志受到了“不忘初心”的力量,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應該主動向該同志學習,保持一名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時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守初心、擔使命,與人民群眾緊緊相依在一起,為祖國強盛、民族復興而奮斗!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7
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從內心的激動中解脫出來,校長帶領我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老師,一位偉大的父親,一位偉大的兒子!人民的好老師,老師的楷模!我們的模型——王老師!通過早上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英雄雖已離去,老師的靈魂卻永遠存在于世間!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像王先生一樣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學生需要我們的'時候,要第一時間出現,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前面!平時當好老師,遇到危險時做學生的守護神,把危險留給自己,把生命的希望留給學生!王老師用生命詮釋了一個老師的責任,一個父親的責任,為我們的老師和孩子樹立了榜樣!讓我們體會到老師賦予我們的精神內涵。總之,今天早上沒有浪費時間,再次體會到了老師的神圣。我以當老師為榮,也以有王老師這樣的同事為榮!
今天的學習讓我們記住,教師應該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我將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熱愛我的學生,獻身教育事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對學生、對家長、對社會負責,做一個師德高尚的老師!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8
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為“看著就有力量”
這些年,張桂梅把自己的工資、獎金、捐款等100多萬元,全都捐了出去。總工會給她慰問金,她一分不要,過年時一人1200元給了女高老師。有人送她新衣服,她轉身送給了女高和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是學生家長。大雪天去家訪,看到學生和家長穿得單薄,她馬上脫下棉衣,還讓身邊的人把棉衣脫下來,留給了這一家人。
提起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線背心給了生病的學生,她有點黯然神傷,但卻說:“放那里也是放著。紀念死人不如給活人解決問題。”她不希望那個孩子知道這件事,她希望他永遠不知道。
當天這位頭發花白、皮膚黝黑的老人從椅子上起身,需要借兩個人的力攙扶著。“扶她時要特別小心,不能碰到她右手上臂一個饅頭大小的鼓包,會痛。”華坪縣紀委監委干部吳燕說,張桂梅的雙手常年痛得伸不開,貼滿了膏藥。
吳燕說:“她現在渾身上下都痛,有時候走路還要人扶。有的東西不能用錢來衡量。她為孩子們的付出,是真的把命搭進去了。”
張桂梅每天最多睡4個多小時,5點鐘就起床,是全校起床最早的人。為的是給學生們摁亮下樓梯的.路燈,只因為以前有孩子在那里摔過跤。
有學生突然生病被送去醫院,她就擔心得整宿睡不著:“等接到老師報平安的電話,我一看天已經亮了。”
張桂梅是全家最小的孩子,結婚前有哥哥姐姐寵,結婚后有丈夫寵。在喜洲時,她常下館子,曾拿著4000塊錢去成都,只是想吃頓豆花。而現在她卻說,希望把人生奢侈的那一段省略掉,她想從一開始就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吃苦。
前幾年,有朋友和她一起去家訪。看到家徒四壁的場景,朋友說:“老百姓苦成這樣,黨員干什么去了。”這句批評像針一樣扎進了她心里,也更堅定了她要幫助大山里女孩的決心。
她須臾沒有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黨徽她現在每天戴著睡覺,換衣服后第一件事,是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為“看著就有力量”。
那天,有個年輕小伙看到她胸前的黨徽,管她叫老黨員,還說自己也是黨員。黨徽成了這位老黨員和青年黨員的“接頭暗號”。張桂梅說:“現在大家說愿意說自己是黨員,覺得好光榮,挺好。”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9
從事科研工作25年來,嚴玲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國家工信部、遼寧省重大專項等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40多項。主持研發九大系列200多個船板海工品種,形成20項獨有關鍵技術,53個關鍵品種填補國內空白,國內和全球首發產品6項,累計創效4.6億多元。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不僅有力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增強了我國造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了鞍鋼在海工鋼技術領域的“國家隊”作用,為鞍鋼民用海工鋼實現國內領先,為我國海工鋼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要像父輩一樣扎根鞍鋼,奉獻所學,鋼鐵強國。”這是嚴玲從未動搖過的信念。1994年,嚴玲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許多鋼廠向她投來橄欖枝,她毫不遲疑地選擇了鞍鋼。
人才的成長需要良好的“土壤”。鞍鋼英模輩出,眾多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鞍鋼人,也成為激勵嚴玲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她從鞍鋼這座鋼鐵熔爐里不斷汲取著成長所需的“養分”。
入廠不久,嚴玲就主動申請下到生產一線。起初,工人們對這個瘦小女孩并不看好,認為現場工作這么辛苦,她待不了多久就會打退堂鼓,可嚴玲卻讓他們刮目相看。設備壞了,她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修理;數據不準確,她連續幾個晚上加班查找原因;遇到緊急任務,她總會搭上一把手……工人師傅們都說:“這個小姑娘,愛看書,好鉆研,不嬌氣,能吃苦,有股子拼勁兒。”
經過3年的艱苦磨礪,嚴玲被調入鞍鋼技術中心高新技術研究所。6年時間里,從初軋、大型、小型、無縫到線材、厚板,她幾乎把鞍鋼各產線跑了個遍兒。在長材組,她作為主要參加人,在國內首家開發出系列精軋螺紋鋼筋,用于三峽大壩巖體錨固、路橋建設等國家重特大工程;主持研發的易切削鋼填補了市場空白;作為主要完成人研發出N80等系列石油鉆采用無縫鋼管,取得了優異業績。
十多年前,專業對口、基礎扎實、工作嚴謹的嚴玲被調入鞍鋼新組建的造船海工團隊。伴隨著研發課題從幾個到幾十個再到上百個,她也成長為我國民用海工鋼,特別是船舶用鋼領域的領軍人物。
20xx年,“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鞍鋼,讓鞍鋼海工鋼研發插上了飛速發展的翅膀。從耐蝕鋼、低溫鋼到止裂鋼,一個個“卡脖子”產品的技術突破,讓鞍鋼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而這背后凝結的'是嚴玲無怨無悔的全力付出。源于對事業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堅持,鞍鋼新產品研發的重點在哪里,嚴玲前行的腳步就緊跟到哪里,并為此謝絕了其他企業5倍年薪的高薪聘請。有人問她,這么拼值得嗎?她回答說,能夠與時代同行,為建設鋼鐵強國盡自己一點心力,這是我的幸運,更是我的光榮。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等不來,只有依靠自立自強,在關鍵領域和“卡脖子”地方創新突破。嚴玲始終心系“國之大者”,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堅決挺起中國制造的“鋼鐵脊梁”。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0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后教授。”
盧永根院士一生非常節儉,80多歲的老兩口依然像尋常百姓一樣,從來不用車接車送,而是背著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其實,早在20xx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小學。別人都認為他傻,自己的東西干嘛往外捐啊!
大家說是“捐”,可盧永根不這么認為,他卻說是“還”,他說:“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后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說:“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她不僅僅是還錢,把自己的身體都還了出去,他說自己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者必須要還回去。。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了無遺憾的離開了我們。
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這就是布衣院士的高風亮節,他把祖國和黨的利益看做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國家和黨給予的,所以,他也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黨和人民,錢財也好,生命也罷,活著為人民做貢獻,死后還要捐獻遺體,真是傾其所有,為國為民。
想到社會上那些有一點點本事就驕傲的不行的.所謂知識分子,想到那些,有一點點能耐就到處大肆宣揚的“飽學之士”,想到那些為了金錢走穴撈金的明星,再看看我們的布衣院士盧永根,你們有沒有感到汗顏。
祖國需要盧永根這樣的院士,也需要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學習他的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像盧永根教授一樣,我們偉大的祖國何愁不繁榮富強,何愁不傲立于世界之林。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1
中宣部決定,授予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63歲的張桂梅堅守滇西深貧山區教育事業數十年,12年前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迄今幫助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夢大學,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張桂梅的人生如同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以默默奉獻、傾力傾情的光芒影響了無數大山深處的孩子,給貧寒學子帶來自立自強改變命運的光明大道。40余年扎根滇西深貧山區教育一線的堅守,是她對教育事業最虔誠的熱愛、最真摯的情感、最無私的奉獻,她把對教育事業的情懷融進了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山區,讓初心和使命在教育扶貧主戰場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她用矢志不渝的無私堅守、奮發有為的擔當,生動訴說著時代精神的.豐富內涵。
一個普通的人能給世界留下點什么?張桂梅留下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用青春和熱血洋溢的美麗。偶聞云嶺張桂梅,起初內心并無太大波瀾,但在看完她的故事之后,被她動人的精神所折服、堅守的擔當所欽佩,被她無私的奉獻所感動。從普通教師變為一名校長,再成為一位身兼數職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云南華坪縣的教育事業,換取華坪大山深處女孩們的光明未來,留給福利院孩子們溫暖的回憶,即使生命的燈火日漸微弱,她仍舊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飽含她的對教育事業的深情熱愛;“一張一弛、一舉一動”,富有她的對貧寒學子的的關愛鼓勵。
靠初心喚起力量,如“桂”,默默奉獻。張桂梅來華坪的初衷,只是源于一個平凡人最樸素的奉獻意識——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為了在貧困山區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像“求乞”一樣滿大街“化緣”,瘋狂的舉動、不懈的努力、執著的追求,終于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中落成,并迎來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學費的女生。張桂梅將小愛匯聚成大愛,用一顆愛心凝聚成百上千顆愛心,如桂樹一樣質樸,郁郁蔥蔥,不事張揚。如桂花一樣清香,悄然綻放,十里飄香,讓人心曠神怡,清新舒暢。桂花盡管花小蕊小,卻為這人間風光帶來了無限生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張桂梅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帶領一代又一代追夢人用無限的執著與忠誠,書寫逐夢時代的奮斗篇章。
靠堅守感動靈魂,如“梅”,不屈不撓。“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凌寒獨自開的梅花,不懼風雪、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期盼,但幸運卻沒有垂憐少時的她,喪失雙親、痛失丈夫,張桂梅是不幸的。沒有兒女,她卻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身患癌癥,她卻在重病面前勇敢地挺直身軀。面對生活中的打擊和挫折,張桂梅沒有被嚇倒、打倒,反而越挫越勇、堅韌向前、迎難而上,用自己的無私和堅守、擔當與奉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崇高和偉大,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青絲到白發,她將教書育人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用行動和實踐鑄就了共產黨人的思想堡壘、精神高地,光芒萬丈的人格魅力讓人肅然起敬,衷心欽佩。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2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干部們,追憶著“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干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周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于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恒。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愿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說。
“安于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斗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xx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跡激勵著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范教師高昊動情地說。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于我來說,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跡,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斗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斗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余,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干部李向陽。“對于我來說,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干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3
小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領導后,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為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20年起,小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信息為每一個孩子建立數據庫,老師們通過解讀研究這些數據,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生們上課的.狀態能通過動作捕捉加上數據分析反饋給老師。上課鈴響后,學生們登錄教學平臺,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虛擬頭像變色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準備情況;學生在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級別,老師會提供個別化指導;學生用“電子筆”在特定的本子上書寫,老師能清晰看到孩子的書寫習慣、思考路徑。不少學生從這一創新的“云課堂”中獲益匪淺。
一名四年級男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可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小瑾和其他老師分析了他的筆記,發現他做題目會出現“大段大段的停頓”,這是思想開小差所致。小瑾便鼓勵這名學生通過練習射擊提高注意力。經過一學期射擊訓練,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了極大改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進步。
“這就好比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把所有有關數據擱進去,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小瑾還帶領“云團隊”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4
他的一生永遠定格在了35歲,他的事跡迅速傳遍了互聯網,深深地感動了全國人民。他就是王,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教師,被教育部追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有人落水時,王放下孩子,毫不猶豫地沖了過去。他是沖向“救生梯”最延伸的人。他離落水的孩子最近,兩個孩子得救了。然而,他因為體力不支被河水沖走,英勇就義。他再也沒有聽到3歲兒子的喊叫聲。
來自教育世家的教師王,一直秉承著為人師表的家訓和師風。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童年生活,是滿足“四有”要求的先鋒模范。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人民教師的責任,為我們的教師樹立了榜樣。我們要學習王先生仁愛無私的奉獻精神,以他為榜樣,大力弘揚高尚師德,致力于師德建設,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是新時代對教師的新期待、新要求,也是新時代的新任務。建立良好的師德師風,是教師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的需要。我們不僅要做傳授書本知識的老師,更要以德育人,努力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偉大教師”。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學習宣傳王先進事跡與扎實的學習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愛黨愛國,堅定信念。王老師用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我們學習他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以模范行動踐行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王事跡的精神感染力,將進一步激勵我們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15
李雙良(1923年9月至20xx年12月16日),男,漢族,山西省忻州市解原鄉北趙村人。
1983年,李雙良主動請戰,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帶領渣場職工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占地2.3平方公里的'渣山搬掉,累計回收廢鋼鐵130.9萬噸,還自創設備,生產各種廢渣延伸產品,創造出很大經濟價值。
此后,他又帶領職工在原地建成了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大花園。他的貢獻,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太鋼的倒渣難題,更走出了一條“以渣養渣、以渣治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綜合治理、變廢為寶”的治渣新路子。
為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循環經濟、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譽為“當代愚公”。他的精神不僅對太鋼職工,而且對全國乃至世界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優秀時代楷模事跡】相關文章: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11-27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02-22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02-15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08-16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08-18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11-16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14篇02-23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材料01-08
時代楷模錢海軍先進事跡心得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