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通用5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事跡到底怎么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歡迎大家分享。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她心系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群眾路線,就必須情系群眾、 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沖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托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扎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里—更需要我們!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她沒有生兒育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黨的十七大代表,集“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杰”等榮譽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縣表彰,但是她沒有驕傲自滿,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銘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崗位和繁瑣的工作中。孤兒的“校園媽媽”、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平凡事業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堅守三尺講臺。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盡職盡責的精神,鉆研學校教學和管理,身體力行,教學成績突出。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
張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具體落實到了自己的事業和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和執著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樸實、真實、感人的事跡贏得了人們對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幾個方面所彰顯的精神,深刻地感動了我。
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她熱愛黨,熱愛人民,更熱愛貧困山區的'人民,為了辦好女子高中,她鍥而不舍,歷盡艱辛,但始終堅信,依靠共產黨就能辦成事,就能成就她的夢,辦一所女子高中的夢,讓無數個貧窮的女孩子圓大學的夢,她要通過培養女大學生來促進我們貧困山區脫貧,促進現代文明建設,讓孩子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改變人生。
她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
十二月中旬,中宣部授予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褒揚她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號召全社會向她學習。
分公司號召全體職工進行觀看,該節目用長達一個小時的篇幅詳細報道了張桂梅校長的先進事跡。張桂梅和1804個貧困女孩的故事再一次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大街小巷。張桂梅故事的背后是所有基層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扎根教育事業,不計回報揮灑生命熱忱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每一位職工,張桂梅堅守初心、扎根大山教育的先進事跡令無數人淚目,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張桂梅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孑然一身,以愛為教,富教于愛,每天五時起,一時眠,幫助那些大山中的少數民族孩子們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和價值,為祖國的各行各業輸送人才。其中有教師、醫生、律師、人民警察……讓無數懵懂的女孩真正明白“走出大山”的含義,無數的女孩忠心地感謝“張媽媽”無私的.付出,她們紛紛表示:要學習和繼承她身上那種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堅韌執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恪盡職守、愛崗教業的務實作風,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立足于各行各業,回報“張媽媽”的一片深情厚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是“張媽媽”最真實的寫照,一個用自己的生命在教書育人的老師,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她用她的對教育的那份摯愛成就了一份偉大的事業,真正把職業當事業來對待,用珍愛孕育著每一位莘莘學子,永遠成為孩子成才路上的貴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燃燈者”、“引路人”!
張桂梅的事跡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看了影片后,感動的同時,也引起了深深共鳴。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呢?這就需要我們把“張媽媽”的精神牢記心中,不忘初心,發揚鍥而不舍的精神,愛崗敬業的作風,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立足本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攜手,創建美好的未來!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
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為“看著就有力量”
這些年,張桂梅把自己的工資、獎金、捐款等100多萬元,全都捐了出去。總工會給她慰問金,她一分不要,過年時一人1200元給了女高老師。有人送她新衣服,她轉身送給了女高和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是學生家長。大雪天去家訪,看到學生和家長穿得單薄,她馬上脫下棉衣,還讓身邊的人把棉衣脫下來,留給了這一家人。
提起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線背心給了生病的學生,她有點黯然神傷,但卻說:“放那里也是放著。紀念死人不如給活人解決問題。”她不希望那個孩子知道這件事,她希望他永遠不知道。
當天這位頭發花白、皮膚黝黑的老人從椅子上起身,需要借兩個人的力攙扶著。“扶她時要特別小心,不能碰到她右手上臂一個饅頭大小的鼓包,會痛。”華坪縣紀委監委干部吳燕說,張桂梅的雙手常年痛得伸不開,貼滿了膏藥。
吳燕說:“她現在渾身上下都痛,有時候走路還要人扶。有的東西不能用錢來衡量。她為孩子們的付出,是真的把命搭進去了。”
張桂梅每天最多睡4個多小時,5點鐘就起床,是全校起床最早的人。為的是給學生們摁亮下樓梯的路燈,只因為以前有孩子在那里摔過跤。
有學生突然生病被送去醫院,她就擔心得整宿睡不著:“等接到老師報平安的電話,我一看天已經亮了。”
張桂梅是全家最小的'孩子,結婚前有哥哥姐姐寵,結婚后有丈夫寵。在喜洲時,她常下館子,曾拿著4000塊錢去成都,只是想吃頓豆花。而現在她卻說,希望把人生奢侈的那一段省略掉,她想從一開始就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吃苦。
前幾年,有朋友和她一起去家訪。看到家徒四壁的場景,朋友說:“老百姓苦成這樣,黨員干什么去了。”這句批評像針一樣扎進了她心里,也更堅定了她要幫助大山里女孩的決心。
她須臾沒有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黨徽她現在每天戴著睡覺,換衣服后第一件事,是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為“看著就有力量”。
那天,有個年輕小伙看到她胸前的黨徽,管她叫老黨員,還說自己也是黨員。黨徽成了這位老黨員和青年黨員的“接頭暗號”。張桂梅說:“現在大家都愿意說自己是黨員,覺得好光榮,挺好。”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5
張桂梅,中共黨員,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張桂梅心系貧困山區教育事業,傾情關愛貧困女孩和孤兒,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義務擔任兒童福利院院長。二十多年來她為幫助貧困學生家訪行程10萬多公里,自己身患絕癥卻拖著病體堅守崗位,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向張桂梅老師看齊,做一個信念堅定的黨員教師。
張桂梅老師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和使命,把信仰化作精神支柱,與疾病抗爭,堅守三尺講堂,深深扎根和服務邊遠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矢志不渝地履行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思想有武裝,行動才有方向。我們的人生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堅守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堅定“奮斗的青春最幸福”這一人生信念,在新征程的熔爐中鍛造自己,始終明大勢,識大局,知大任,時刻校準思想理論的“定盤星”,堅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筑就“四個自信”的“壓艙石”,爭做“兩個維護”的捍衛者。
向張桂梅老師看齊,做一個專業過硬的黨員教師。
張桂梅老師注重學習,業務過硬,評選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榮獲興滇人才獎。新時代的教育,給我們每一個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黨員教師更應該向張桂梅學習,在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頭,奮勇向前。這就需要我們領悟“腹有詩書氣自華”中所講,深入學習業務知識,把專業學精;還要涉獵其他知識,把見識學廣;更要學黨的理論知識,把信念學堅定。既要鍥而不舍,又要孜孜不倦。但這還不夠,要做到專業過硬,還要學“天下之治在人才”中所講,“實踐長才干,歷練出人才”。“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不僅要潛下心來學習,還要沉下心來在教學一線歷練,在的學習,實踐,思悟中去成長,去精通。
向張桂梅老師看齊,做一個師德高尚的黨員教師。
張桂梅老師始終把學生當做親人,當遇到學生生病,她帶著他們徹夜奔波到醫院,一直守護在學生身旁。她心里始終記掛著群眾,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跡踐行著共產黨人為民服務的.宗旨。張桂梅老師艱苦樸素,一條洗得褪色的牛仔褲,一件老氣的花襯衫,一雙舊舊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視眼鏡,就是她多年的“行頭”,以實際行動傳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張桂梅老師雖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堅持為教育事業奉獻所有的光和熱,她無私奉獻,為校園建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她如細雨般潤物細無聲,不計功名,告誡學生要時刻銘記黨和國家的栽培,她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是我們教師的指路明燈。如“國無德不興”中所講,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慎微”“慎欲”,廉潔自律,潔身自好;要始終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始終堅守為人做事的底線,用自己的高尚品格為學生樹立榜樣。
好的師德師風還必然是“實干”的作風,如“絕知此事要躬行”中所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用實際行動教會孩子“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點滴學習,日積月累,才能牢筑基礎,走得更高更遠。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讓張桂梅老師成為我們黨員教師前進路上的引領者,助力我們一路前行。張桂梅老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她讓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了一面“鏡子”,激勵我們干好教育事業,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6
張桂梅作為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系困難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著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7
作為在云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后的時間里,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并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后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著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01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8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遼寧岫巖人,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心系山區,不忘教育初心。
從2001年3月起,張桂梅一邊在華坪縣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民族中學里不僅女生很少,有的還會時不時從課堂上“消失”,經過多次家訪,她終于找到了女孩從課堂上“消失”的原因:“農村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很多女孩上到中學,就因為經濟負擔而輟學”,她們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務農,或是外出務工。于是,張建梅萌生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學校”的想法,于是她開始籌備為這些孩子建一所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的女子高中,讓這些貧困家庭的女孩有一個繼續深造的.機會。
心系女中,牢記教育使命。
2008年,在張建梅的努力下,在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建成。辦學12年來,張建梅走過長達11萬公里的家訪,翻過的大山更是不計其數,白天她是校長、晚上她是保安,長時間的高強度勞作,使得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肺氣腫、小腦萎縮等/16種疾病紛紛纏上了她,可張桂梅依舊堅守崗位。在2019年的高考中,全校118名畢業生的一本上線率高達40.67%,位居麗江市所有高中排行榜的首位,在12年間先后讓1600多名來自大山的女孩走出大山、圓夢大學。
沒有家庭、無車無房、一身病痛……張桂梅用“蠟炬成灰淚始干”般的執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我們要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崗位職責,果敢應對挑戰、善于攻堅克難,自覺在黨的領導下埋頭苦干實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9
一心執著為學生。“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為孩子們多做點事。”樸實無華的語言,蘊含著張桂梅老師對山區貧困學生最深沉的愛。女孩輟學在貧困山區較為普遍,為了讓更多女孩能返回學校讀書,家訪成為張桂梅老師生活的常態,走訪1500多戶家庭,為的是了解到每一個學生最真實的情況,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她把那些姑娘一個一個往回“撈”,哪怕是她自己掏錢,也一定讓她們讀書。
理想信念永不變。
40多年來,她探索教育扶貧,把絕望變成希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張桂梅老師有一段令人肅然起敬的獨白:“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也有人說我為了榮譽,也有人不理解……說到底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里不愧。”多么鏗鏘有力的話語,她就是這么一個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樸實純粹為事業。
常有人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桂梅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孩子的“媽媽”,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她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縣的表彰,但是她沒有驕傲自滿,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價值銘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崗位中。
張桂梅老師盡顯巾幗英雄本色。她那堅韌執著、無私忘我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同樣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從張桂梅老師身上汲取到了很多力量,今后,我一定將張桂梅老師的精神落實到工作的每一處,腳踏實地工作,用專業的水平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去教育學生,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0
張桂梅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她將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終身使命,踏實地、無私地踐行著。在收看完張桂梅的先進事跡后,我們被她“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
她用柔弱的身軀支撐起400多個貧困家庭的希望,用微薄的工資資助著學校里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多年來捐贈資金達70余萬元。張老師這種為了孩子而忘我犧牲的'職業操守讓人肅然起敬,她的精神將激勵我在今后更加努力工作!
張桂梅同志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貧困山區女孩的期許,用自己的赤誠之心、樂觀向上的作風,一門心思撲在教育事業上,用真愛點亮了貧困女孩的希望之光,無私奉獻的張老師、張校長、張媽媽,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像張桂梅這樣的先進典型,就生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使命擔當,我們將用心學習,努力踐行,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
張桂梅事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她的事跡感人至深,令人肅然起敬。甚至有同志在看了張桂梅事跡后,眼含淚花,情不自禁哽咽起來。大家一致認為,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如火如荼中,一定堅持把張桂梅同志事跡帶入工作中去,促進各項工作開展,把張桂梅同志作為一面鏡子,認真開展問題查找、認真檢視,一條一條擬定出問題清單,落實整改措施,認真對照邊學邊改,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為大關同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盡責盡力。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么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續寫著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1
張桂梅同志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張桂梅同志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是教育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先進教師典型;是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珍視教師職業榮譽和肩負的職責使命的先進典型代表。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學習她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她執著奮斗、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要大力弘揚她矢志不渝跟黨走、癡心執著為教育、無私無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
學校要以黨建引領,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要將學習活動和教育教學緊密結合,與身邊愛崗敬業的先進典型、全國優秀模范教師代表、教師節表彰的先進教師代表相結合,通過組織專題學習、集中研討、座談交流等方式。把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學習活動同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引導和教育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讓自己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教育有方。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自覺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和使命,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將滿腔熱忱獻給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2
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愛情照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期望之光,唱出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快樂的無私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并任“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同志出席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資金投入至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不可思議的毅力消除病痛的煎熬,始終固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愛好,不斷自學一流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展開素質教育,總結出來一套適宜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拎患病的學生回去就醫,天冷了為他們購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送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主動培育學生自學興趣和身心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必須自學她快樂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自學她不懈努力課堂教學“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率先垂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自學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謀投資回報的崇高境界;自學她熱愛生活、艱苦奮斗、悲觀向上的優良作風;自學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為彝良的職高教師,我必須牢記歷史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不懈努力搞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育更多的有價值人才而努力奮斗。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3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扎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傳說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
張桂梅同志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后,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
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傳說,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并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4
一、全新辦學模式創辦免費的女子高中
2008年9月1日,在張桂梅老師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后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后,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著。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辦學
辦校10年來,3650個日夜身患重癥、滿身藥味、滿臉浮腫的張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托著疲憊的身軀咬牙堅持到晚上12點30分才睡,周而復始,常年如此。
辦校10年來,張桂梅每年春節一直堅持家訪,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沒有在賬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家訪行程十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艱險,她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張桂梅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著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老師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著女高的孩子,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諸多不解、非議和委屈,忘記了頭頂上的一長串殊榮,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的實現中。她堅信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溫暖;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她曾經這樣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三、打破常規改革創新以信仰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剛開始的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墻。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困難可想而知,經常老師和學生哭成一片,教師辭職、學生不讀是常有的事。這時,在張桂梅那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的.影響下黨支部率先打破傳常規,以黨建統領校建,開創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五個一”即“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周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并寫觀后感交流”。
張桂梅之所以為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無私奉獻,就是因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雖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卻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她把所有捐給她治病的錢和獎金、工資,共70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2015年,她把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了組織,全部保留在了縣檔案館里。她說:“是黨為她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是黨為她鋪滿了鮮花盛開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2008年以來走過了十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1527名成員,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八屆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的夢想。張桂梅曾說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沖不倒,大風刮不倒,只有我們堅持著,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么樣的奇跡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讓人熟知的不再僅僅是兒童之家的“張媽媽”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師媽媽”,她創辦的女子高中,免費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學校已真正成為山里女孩的“夢工場”、最貼心的“家”和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一座愛心之橋。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5
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一片真情點燃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希望,用自己的赤誠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學子的人生夢想,用自己真情摯愛,詮釋了什么是大愛無疆、大愛無私、大愛無聲。她以勇者無畏、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續寫著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在張桂梅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張桂梅同志對黨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的為民情懷和堅定信仰。其事跡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凈化了我們的心靈,深化了我們的情感,真可謂感人肺腑、振人心魄、令人肅然起敬。
全校廣大黨員干部要認真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心系群眾的'高尚品德;學習她注重學習、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態度;學習她厲行節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淡泊名利、牢記宗旨、忠誠于黨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敢闖敢干、敢為人先、敢于擔當的開拓精神;學習她堅定信念、執著堅定、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在當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把向張桂梅同志學習作為重要載體,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廣泛深入學、聯系實際學、結合工作學。要把張桂梅同志作為一面鏡子,認真開展自我剖析,真正心系于民。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6
張桂梅現在耿耿于懷的,是女高學生中還沒有一個考上北大、清華。她在學校不斷強化著這個目標,每天課間操的最后一個環節,所有學生要齊喊:“加油!上清華!加油!上北大”。宿舍旁的圍墻上寫著“北大清華我來了!”背景是列隊整齊的學生在操場跑步,盡頭處則是清北的標志性校門。
但這些行動能起的實際作用有限。張桂梅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學生們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不是她們不努力,而是成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再也無法更進一步,夠不到最頂尖的名校。目前,女高成績最好的學生考上了浙江大學,靠得就是下死功夫。其他學生也是如此,一本課本5、6遍地背,遇到不會的題就干著急。“現在這個節我們死活打不開。”她著急地說。
張桂梅最初以為,女高學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只會僵硬背誦,需要“一個老師幫她們點一下”。她咬咬牙,請長沙的一位名師來女高講課,一天給3萬元課時費。這位名師帶過的畢業班中,有一半考上清北。“我不吃飯也要把這些老師請來。結果他來了以后,啪啪講完,學生們都傻了,一點也聽不懂。是他講得太高深了嗎?還是他的思維太超前?都不是。但他給他的學生們可以這么講,我們的孩子就不行。”
楊文華對此解釋說,這沒什么好奇怪的,“即使是北京四中的老師來華坪教課,也會把這些孩子教得一塌糊涂。他對這些學生的基礎薄弱情況、學習和行為習慣都不了解,用針對中國最優秀的高中生那一套來教大山里的學生,這些學生聽得懂嗎?”
于是,張桂梅意識到,女高學生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如何更好地把基礎知識教給她們”。無論是外地名師,還是名校的大學生志愿者,都無法從外部來解決一所鄉村中學面臨的困境。“請進來”并不是破局之法,一定會遭遇水土不服。
與“請進來”相比,楊文華認為,“走出去”是一個更有效的辦法。他指出,女高的問題是自己的老師培訓跟不上,外出培訓不夠多。相比之下,華坪一中就更重視教師的外出培訓,并有一套嚴格的監督制度。
華坪縣通達傈僳族鄉鄉長潘興陳在華坪一中任教時,曾去臨滄市參加培訓。他說,教育從來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外出培訓也并非是為了簡單模仿或達到其他老師的高度,而是在拓展視野的同時,激發教師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如何提高自身素質。
華坪女高的'辦公室主任張曉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女高老師外出培訓確實不多,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學校老師數量少,缺席就會影響教學進度,且女高老師不僅要管學習,還要管生活。楊文華則認為,這雖然是原因之一,但并非無法克服。實際上,在師生比上,華坪一中的老師要比女高更加緊張,平均每個老師要教14名學生;而女高由于學生數量少,在編40位教師只需負責457名學生,平均下來,每位老師對應的學生不超過12名,比一中還少一些。
在楊文華看來,張桂梅不鼓勵女高老師外出培訓,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擔心女高老師們“思想滑下去,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外面學校的老師待遇更好,而女高是個講奉獻的地方,如果送出去后心收不回來怎么辦。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某某學校把我老師的心搞亂了。我就和她說,既然女高的理想信念那么堅定,百毒不侵,你怕什么?”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一般事跡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跡,歡迎大家分享。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7
張桂梅,原名張玫瑰,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原籍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義務兼任)。
行善助學:
1996年8月,一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從大理來到麗江山區,原本只想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真面龐。愛的本能讓這位女教師在山區扎下了根。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她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張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萬元,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貧窮而輟學。
2006年,云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獻給了一座山區小學用來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義務擔任麗江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為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將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去醫院——醫生從她腹腔切出一個超過2公斤的腫瘤。2007年,張桂梅成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中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余種疾病。張桂梅的敬業風范,已經成為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
勇挑重擔:
華坪縣民族中學女教師張桂梅,是1996年8月從大理市調到華坪任教的。當時,她放棄了進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的機會,而選擇了中心中學(當時中心中學因沒有教室而實行一個學校兩個分點教學的辦法,初一、二年級12個班在原七中校址、初三年級8個班在原六中校址)。
到中心中學后,她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工作,畢業班的女生工作,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由于課時有限,她只有找別人休息的時間給學生補課、考試等。每天早晨7點她第一個走進教室,晚上10點最后一個離開教室。周末,也是張老師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她所任教班級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100多米,每天早上、晚上她總是前后跑動著輔導,堅持一年如一日。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用中午、下午、晚上,總之,抓住所有時機或全體或個別給學生補課、談心。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19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當時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老師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設備最差時,她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主動承擔了畢業班15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該班語文、政治兩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承擔學校婦女工作、語文教研組研討工作及一些校務工作。
愛生如子:
1997年8月,民中分設成立,當時正在住院做手術的張桂梅得知民中學生最窮,生源素質最差,經費最緊張時,又主動要求調到民中工作。這里的學生基本上來自邊遠貧困山區,冬天看到學生還穿著單薄的衣服,張老師就為他們捐出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被子、毛毯,還用自己不高的工資為貧困學生購置避寒衣物。一個學生常為沒有生活費而發愁,學習也成了班上的倒數幾名,幾次提出退學的要求。看著這些缺少文化的孩子中途輟學,怎不叫人痛心?于是,張老師從自己的工資里每星期拿出30元錢給這位學生,幫助他完成初中學業。一天早上,一個傈僳族男孩遲遲的不起來,用破被子把頭蒙上。她耐心地詢問,孩子才說他沒有錢吃飯了。張桂梅就把自己僅有的二十元錢都拿給了男孩。從此,男孩每個星期都得到張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初中學業。張桂梅的敬業風范,已經成為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她自調到民中以來,共資助學生2500元。她的學生從未出現過違犯學校規章制度的事,是全校紀律最好的班級。
傲笑病魔:
1997年4月,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為癌癥),她沒讓任何人知道,而是默默忍受著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在幾個月里,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復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一直堅持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向領導說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
術后,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全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著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臺。
成果初現:
張老師調入華坪任教時,正值華坪教育滑坡后開始回升而備受關注之際,全縣人民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華坪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縣委書記、縣長多次在會議上大聲疾呼:“重振華坪教育雄風的時候到了!”現實的嚴峻,領導的焦慮,群眾的呼聲,對張老師觸動很大,她決心為華坪教育竭盡全力。她一方面在同事中介紹外地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帶頭真抓實干,可慰的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她取得了一連串驕人的成績。
慈善之星:
2002年春節,張桂梅的肺部也有了病灶。她一直帶病堅持工作,兩次大的手術都安排在放假期間去做,沒有因為病耽誤一節課。她的工資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全部用來接濟學生。她把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三元之內,甚至把藥停了,拿出錢、物資助學生。除了民中三個班的教學工作,她還辦起了孤兒院,院里收養了50多個孩子。不僅如此,她自己還撫養著5個貧困學生。從而2001年起,她一邊在民中教書,一邊義務擔任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管理著50多名孤兒的衣食住行。5年來,為了照顧好這幾十個孤兒,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成倍的心血。
全國教育工會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工會女職工工作經驗交流大會,請張桂梅到會作報告。當聽了張桂梅講到,她72歲的姐姐病危,在離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見過面的妹妹,給她寄來了500元錢。這時,正遇上一個生病的學生交不起住院費,張桂梅為學生交了住院費。家里人因此非常生氣。報告結束時,與會的領導紛紛解囊,一下子就為她捐了一萬多元錢。
2005年10月25日,張桂梅被工會的同志“押”上了直達哈爾濱的飛機。在一片哭泣聲中,家人傾訴了對張桂梅的愛恨交加的衷情!捐贈的余款仍由云南省教育工會的鄭紅林大姐為她保管──張桂梅只有“乖乖地吃藥的權利”!
2002年,麗江市慈善會授于張桂梅“慈善之星”光榮稱號。各種新聞媒體紛紛宣傳報導,中央電視臺還專程邀請她進京錄制了節目。報告會、座談會、經驗交流會……在華坪縣第八次婦女代表大會上,出席會議的縣領導和代表們在會議大廳里湊錢,有的身上僅留車票錢,有的干脆頃囊而出。整整十年,年年有獎。張老師十九次獲獎;勛章一年比一年多,規格一年比一年高;獎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有3萬多元的獎金,她捐給了災區,捐給了比她更困難的人,捐給了解放前就入黨的農村困難的老黨員。獲得的云南省“興滇人才獎”的獎金30萬元,她決定捐給政府,用于一所貧困山區學校的建設。每月領到的工資,張老師都只留給自己100元的生活費,其余都統統用于慈善事業。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8
張桂梅18歲就從東北到了云南支邊。十幾年前,她為了在貧困山區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像乞丐一樣”滿大城市四處化緣。后來,在政府幫助下建成了女子高中,面對學生基礎較差、成績提不上去的現狀,很多老師都打了退堂鼓。最后留下來的只有8位老師,其中有6名黨員,華坪女高的教學工作近乎癱瘓。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這些老師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硬是把女子高中的一本上線率拉到了全市第一,讓孩子們考上了浙大、廈大、武大等名校。正如張桂梅所說:“我們這幾乎是用命換來的。”
有詩曰:苔花如米小,清風送雨來;唯有多用情,涓滴助盛開。
作為從山村里來,經歷過高考的孩子,看到這個故事,眼淚順流而下,想說一句:感謝您用“命”生成1600多雙“逐夢”翅膀。
苔花如米小——再“小”也有夢想
苔花常生長在山間巖石上,別小看這小小一朵米花,正是它們為山間巖石帶來了生機。1600多個孩子,1600多朵苔花,1600多個夢想。在這1600多個孩子中,有的是孤兒,有的成長在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她們有著各種的不幸,但她們內心卻都有一個想法:像“牡丹”一樣去綻放。這愿望會比同齡人更為強烈,因為她們翻來翻去都還是在這“山”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山區孩子們的夢,也是我們的夢想,都記在黨員干部心里。即使面對千難萬險,為了這些孩子們內心的“夢”,我們也要如期交出好“答卷”。
清風送雨來——筑夢之路,風雨常伴
扶貧何其難。張桂梅的辦學記,只是教育扶貧的一角。這樣的“難”在磨礪、煉就著無數黨員干部的決心和意志。頂著“風吹雨打”,做著為群眾“春風化雨”的事。扶貧之路也是筑夢之路。客觀世界絕不會因為面臨的環境艱苦而讓艱難困苦來得“少一些”,要想贏得夢想就要靠著一步一個腳印去筑就,就像張桂梅辦學初期的艱難。幸運的是,張桂梅遇到了為人民筑夢的“人”。此刻,在這筑夢的路上,孩子們幸運的。除了張桂梅,還有一批批“筑夢”人,在為身邊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這是因為黨和國家是我們永遠的“靠山”,9191.4萬黨員正在鋪就這“筑夢”之路。
唯有多用情——情到深處,天地寬
“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在辦學最艱難的時期,張桂梅領著6名黨員重溫入黨誓詞,“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在這一刻,他們從心里涌出來的淚水是對這誓言最深情的詮釋,是要戰勝這“難”不負期待的.宣告。靠著這誓言所迸發出來的情懷,他們走出了低谷,硬是把女子高中的一本上線率拉到了全市第一,創造了讓身邊人贊嘆的奇跡。“情到深處,天地寬”,就在于此,就在他們用情奮斗的身上得以充分展現。誰言情懷不慟天,誓將生命化作天。你看,7名黨員就用“命”支撐起了1600多個孩子夢想中的“天”。也正因此情懷,才有了14億個夢想馳騁在九州天地間。
涓滴助盛開——苔花“香時”,請不要忘記那“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回到看看他們走過的路,張桂梅同志實現了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擔當和普通人的人生理想,1600多個孩子也終于能翻越出大山,去追逐夢想,探索、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飲水要思源。待苔花“香時”,請銘記、回頭看看在成長路上的那融進了汗水、淚水的顆顆“涓滴”。待明日,有號角吹響,國有召喚時,請也化作一粒“涓滴”,去滋養腳下的土地,去溫暖身邊的人們,去涌入時代向前的浪潮,一棒接一棒地讓這“滋養”與“溫暖”永遠傳遞,不畏艱險地去跟隨著這浪潮奔涌,讓一代人更比一代人過得好,國運一代更比一代強。
高考,讓人生無法忘卻。今天又逢高考日,請勿忘那些曾為和正在為我們插上“翅膀”的人們。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19
張桂梅,1977年6月,河匯村村民。在丈夫慘遇車禍身亡后,面對年幼的孩子和年邁多病的公婆,她斷然拒絕“好心人”讓其改嫁的勸說。最后,簽訂以“為公婆養老送終”為提前的入贅協議,招夫上門共同孝敬公婆,擔當養老撫幼責任,樹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擺脫喪夫之痛,以單薄的雙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擔
張桂梅出生于木石鎮儉莊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雖然家里經濟并不富裕,但卻是一個忠孝之家,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愛。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張桂梅嫁到了河匯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場意想不到的車禍,不僅帶走了丈夫年輕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讓她痛不欲生,一度喪失生活信心,但是看著風燭殘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頓時清醒過來——“絕不能讓喪失獨子的公婆整日以淚洗面,無依無靠,即使命運拋給我千斤重擔,我也要勇敢地肩負起身為兒媳和母親的責任。”。
于是,張桂梅掩蓋住心內的痛楚,每天早出晚歸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兒子,田間地頭更是經常看到她獨孤的身影。為了不讓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艱辛,張桂梅總是面帶笑容,于是歡聲笑語再次回到這個不幸福的家庭。
簽訂“入贅協議”,堅決為老人養老送終膝下盡孝
女人能頂半天,可是整個頂下來,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氣,生活十分艱辛。張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卻又幫不上什么忙,心里十分著急,于是就勸她早日改嫁。可張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帶著孩子走,但誰愿意接受兩個不沾親不帶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沒有兒子,4個女兒又遠嫁外地,誰來照顧他們呢?兩老都已經高齡,身體均不好,婆婆王傳美有嚴重的氣管炎,公公張茂春腿腳不好,她實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這是我應該替丈夫承擔的責任。”張桂梅堅定地說。可婆婆王傳美看著不忍心,一再勸她:“梅子改嫁吧,你這么年輕,不要因為我們拖累了你,我們不會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話讓張桂梅淚如雨下,“娘,不要再說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帶著你們。”
最后,在大家的勸說下張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招夫入贅前夫家中,一起伺候兩位老人,否則她終生不嫁。她的這一要求在整個村子傳開來,很多適婚男人聽說后打了退堂鼓,然而還是有人被她這份執著的孝心打動了。忠厚老實的劉信聽說她的故事后深為感動,他認為張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說明她很孝順,有責任心,于是拍著胸脯答應了。就這樣,又一個家庭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時,對新的`公婆張桂梅同樣照顧得很周到。劉信父母深明大義,也非常理解兒媳婦和劉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復了恬靜幸福。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盡心盡孝感動鄉鄰
在張桂梅家中,剛剛過世的婆婆王傳美生前,說起張桂梅和劉信,老人總是贊不絕口:“他們對我們真的很好,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比親生的還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張桂梅即便再忙,也會給婆婆梳頭,下午回來再晚,也會給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劉信每晚也會端著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間,與老人邊喝酒邊聊天,排解他們心中的孤獨。
可前不久,又一場突來的災難再次考驗著這個歷經風雨的家庭。劉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車禍不幸遇難,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對兩邊都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孩子,張桂梅和劉信誰都沒有撇下,為照顧兩邊的老人,他們經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間。目前,張桂梅和劉信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兩個幼小的孩子也有了遠遠超過自身年齡的責任和擔擋,不僅學會了料理家務,更學會了如何照顧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做一個好人。
“她對婆婆非常孝順,我們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張桂梅的河匯村村民于媜說,張桂梅逛街時看到好東西,首先想到給公婆買,每到過年,她都要給公婆買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還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聚一聚。
在這個不是靠血緣關系維系的家庭里,他們勝似親人,其樂融融。如今,劉信到城區務工養家,張桂梅婚生了一個兒子后,重組的一家人在經歷風雨之后,又恢復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為先”張桂梅雖然簽訂的僅是一張明確責任義務的協議,但它卻有力表達了張桂梅孝敬公婆的決心,傳承和升華了數千年中華孝道。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0
1957年,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個滿族家庭。17歲那年,她隨支援邊疆建設的姐姐來到云南,后來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鎮一中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平和喜樂的一段時光。
幸福的日子很短暫,1996年,丈夫患胃癌去世,這個打擊幾乎使張桂梅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一年后,她決定離開令她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地方。華坪——這座小縣城接納了她。
張桂梅先是在華坪中心中學任教。正當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撫平心中的傷痛時,厄運再次降臨。
1997年4月,她感覺腹部疼痛,肚子也越來越大,像懷上了5個月的娃娃。到醫院檢查發現:腫瘤,需要手術。
“老天怎么就對我這樣不公平?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難道還不允許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嗎?”張桂梅整整哭了一夜,但哭過以后,她決定,這病先不治了——馬上要中考的學生更重要。
第二天,她一邊吃止痛藥,一邊像常人一樣工作,直到3個多月后把學生送進了中考考場,才向學校說明病情,住院切除了重達兩公斤的腫瘤。
常人無法想象她是怎樣熬過疼痛這一關的——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位,腸子粘連貼在了子宮后壁上。醫生要求張桂梅休息調養半年后才能工作,但術后24天,她就匆匆趕回華坪,來到新成立的民族中學任教。
不幸的是,不久后,她未痊愈的身體再次出現病癥,腫瘤以極快的速度生長。學生們知道老師的病情后,哭著說:“是我們把你累病的。”而張桂梅心里清楚,是學生一直支撐著她站在講臺上,給了她生命的火光,“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說‘同學們,請坐’。”
1998年7月,直到把民族中學的又一批學生送往中考考場,她才去做了第二次手術。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1
到民族中學工作,張桂梅要面對的大多數是傈僳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學生們來自大山,家庭貧困,文化基礎差、生活習慣不好。
2003年,張桂梅接手過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班風較差,有的學生轉走了,有的學生回家不讀書了,有些男孩子晚上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都對這個班沒有信心。臨近中考時,學校安排張桂梅接這個班的語文和政治課,并擔任班主任。
為了能管住那些半夜跑出去玩游戲機的男生,張桂梅采取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一起。
早上6點,她叫孩子們起床做早操;晚上,她檢查女生宿舍后又來到男生宿舍,一張床一張床地查點人數,清點夠了才躺下;然后和男生們用輕松的語氣聊聊白天的事;時間差不多了,她就說聲:“睡覺!”一段時間下來,這些男生說,就像在家里一樣,有個媽媽和我們住在一起。
她的'辛勞沒有白費,中考時,22名學生考到500分以上,這么好的成績沒有人敢想象。
因為營養跟不上,山里的孩子經常生病。張桂梅就每個月輪流帶著學生出去改善生活,而她自己每頓飯僅吃一份小菜。
一名女生考上了高中,因為家中一貧如洗,她一年后不得不輟學打工。張桂梅知道后四處打聽她的下落,最終找到她,讓她回校復讀。在張桂梅的鼓勵、幫助下,這名女生最終考取了一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后回到華坪縣通達鄉中學任教。她說,之所以選擇這樣一份工作,就是因為張桂梅,自己要做一名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
張桂梅愛學生并不需要任何回報。在她看來,她得到的比世上任何人都多。有一天,她同以往一樣匆匆忙忙地趕到學校上課,發現教室講桌上擺放了兩個大蛋糕,只聽全班學生齊聲喊道:“祝張老師生日快樂!”許多教過的學生也來祝賀她的生日,并送上一張自制的賀卡,上面工整地寫著:“桂子飄香,梅花御寒。祝媽媽生日快樂!”
一生無兒無女的張桂梅,成為許多學生的“媽媽”。“我感到幸福極了。”張桂梅說。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2
張桂梅同志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
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
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作為一名戰斗在一線的`教師,我覺得和她相比較我深感慚愧,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后,我決心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培養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盡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么要回這兒來啊?你怎么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么回來的啊?”女孩低著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3
云南省委宣傳部舉行“云嶺楷模”專場發布會,授予張桂梅同志“云嶺楷模”稱號,號召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學習。這讓扎根麗江市華坪縣的63歲女校長、黨員張桂梅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這位人民教師讓1645名山區姑娘走進大學,引領她們改變人生的命運,用信仰與奮斗,書寫了“初心”深山“耀”,“云嶺”紅梅“開” 的感人事跡。
“云嶺”開“紅梅” ,她把理想信念作為育人之基,用紅色教育樹人鑄魂。“云嶺楷模”張桂梅憑著共產黨人的信念與忠誠,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走進大學。更令人感動的是,她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堅守貧困地區40多年,敬業奉獻,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在與時間賽跑和病魔的抗爭中,以實際行動兌現“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全部身心投入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尤其為解決貧困山區女孩教育問題,克服種種困難,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為育人之基,用紅色教育樹人鑄魂,踐行了共產黨人的擔當與奉獻。
以奮斗踐信仰,她把奉獻譜寫為“初心”的贊歌,用心血和汗水耕耘希望。在貧困山區,托舉起孩子“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和夢想,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艱苦的條件,簡陋的學校讓很多教師打起了退堂鼓,17名教師中就有9名提出辭職,只剩下8個老師。學校教學工作近乎癱瘓,原本心灰意冷的張桂梅忽然發現剩下的8個人里有6名黨員。這讓張桂梅心中燃起了希望,她堅信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個陣地,于是她帶領黨員重溫入黨誓詞,以信仰之力凝聚起奮斗的動力,以黨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踐行至誠報國的崇高信念,通過以德施教、無私奉獻,用心血和汗水耕耘希望,最終展現了奮斗的'最美姿態。
云嶺梅香依舊,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更讓共產黨人的精神代代相傳。“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一個根本性原則問題。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憑著共產黨人的信念和忠誠,張桂梅用堅定的信仰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的使命,用深沉的愛詮釋了一位人民教師的本色,用無私的奉獻詮釋了一位追夢人的擔當。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揚奮斗精神,強化使命擔當,讓共產黨人的精神代代相傳,同時要以只爭朝夕,銳意進取,保持好奮斗者的姿態,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好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4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扎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神魅力。
初心不改、使命不棄。“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桂梅簡單的幾句話,詮釋了她的初心與使命,為此,張桂梅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雖身患疾病,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上,全心投入教育事業,學習和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取得突出的教學成績。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而作為一名普通基層黨員,應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守初心、擔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刻苦專研、勇于創新,在工作點滴中提升自我、服務人民、實現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跡。
真愛無價、希望無邊。張桂梅沒有生兒育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孤兒的'“校園媽媽”、“張媽媽”,她用真愛點亮了孩子們的希望之光,她勤儉節約,捐贈困難學生,帶學生去看病,給學生添置衣被,將自己30萬元獎金捐獻給了貧困山區建設教學樓,張桂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她的真愛。作為基層黨員應有為民服務的真情,心系群眾的大愛,在生活中要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將自己的真情與黨和國家的關愛送到田間地頭,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在工作中要虛心聽取群眾的心聲,集中群眾智慧,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平凡的崗位上給予群眾最大的溫暖,做群眾的知心人。
聚力教育、助推扶貧。“為了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張桂梅為了改變山區母親素質和促進教育公平,在幾年間對400多戶貧困家庭進行了家訪,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大山里,把大山里有理想和夢想的女孩子帶出來,最終創辦了全免費的女子高中,為貧困家庭的女孩子爭取到了學習的機會。“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無不凸顯出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作為基層黨員,在抓好扶貧基礎工作的同時要創新扶貧開發模式,打造“輸血式扶貧+造血式攻堅”的扶貧機制,在抓好子女教育的同時,利用宣傳引導、開展技能培訓、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貼等方式激勵貧困戶主動學技術、找門路,引導他們創業、興業,“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5
張桂梅為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花了她很大的心思,她首先是想到找教育局局長,但因為投資太大,沒有成功。她就想到籌款,于是她放下顏面,但人們卻并不理解,幾年間,才籌借到1萬多元。可幸運的.是,2007年十七大在北京召開,張桂梅被選為云南省十七大代表,在會上,她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很快這所女高就開始使用了。剛招生時,只要來就收,當時還收了一個數學只有6分的人(滿分150分)。
華坪女高從來不開家長會,而是翻山越嶺的一次次家訪,12年來張桂梅的足跡遍布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了11萬公里。要知道中國最南端到最北端距離為5500公里,那一年就要大概要走一個往返。有的學生家地處偏遠山區,車進不去的地方,張桂梅有一次騎馬,摔斷了肋骨……
子夜時分,華坪女高依舊是燈火通宵,學生在走廊席地而坐,最后一節自習安排在宿舍樓道里,這樣可以自習結束后以最快速度上床休息。十幾年來,她一直都陪著學生學習到深夜。
凌晨5:30早讀,晚上12:20自習結束睡覺,正是靠著這股勁,華坪女高從來的就收,到全縣人人想進的高中。今年7月,華坪女高本科上線率94.3%,不少學生被國內重點高校錄取。
如今張桂梅已經63歲了,20多種疾病纏身,但她依舊在前線教書育人。她在生病的時候,還在擔憂她的學生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時代楷模,當之無愧!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6
作為在云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立,此后的時間里,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并承當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住院承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后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7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后來縣里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里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后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里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后,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著雙腳劃過水面。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盡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余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高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8
凌晨5點,天空還一片漆黑,位于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內,張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經發出微弱的燈光。20余分鐘后,燈光熄滅,隨著一聲關門聲響,她匆匆出門,前往相隔幾里遠的華坪女子高中,開始一天的工作。十幾年來,無論嚴寒與酷暑,張桂梅的這一習慣始終未曾改變。15歲時,張桂梅隨支邊的姐姐從黑龍江來到云南,隨后在麗江教育學院(現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讀書,畢業后與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后,她孤身一人來到華坪縣民族中學,成為一名普通老師。教書育人過程中,張桂梅漸漸發現,當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有一次,她去家訪的途中,認識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由于家里貧困,女孩想繼續求學,但父母卻打算讓她嫁人。聽了小女孩的話,張桂梅心如刀絞。“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承擔。”“不行,彩禮錢我們收了,再說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嗎?”張桂梅的努力勸說并沒有打動孩子的父母,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
此后,她萌生了創辦女子學校的想法。張桂梅說,她想讓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讓她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但要創辦學校十分艱難。回顧學校成立之初的場景,華坪女子高中老師羅夢華至今難忘。據羅夢華介紹,一棟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塊四周長滿荒草的空地上,這就是最初的華坪女子高中。為了籌集辦學資金,曾經身患重病的`張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著虛弱的身體四處募捐。
有一次,她去企業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籌集資金建學校的過程中,張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繼續咬牙堅持。
2008年,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終于建了起來,教學樓的墻上貼滿了每一筆捐款的來源。學生的課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費的,張桂梅的愿望得以實現。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29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是華坪女子高中令人熱血沸騰的宣誓詞,告訴我們平凡可以造就偉大,而平庸必將渺小,可平凡卻不平庸,雖然我們大多數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在平凡普通的崗位上,也可以擁有崇高的生命境界和高質量的生活,這就是教育應該賦予每個人的靈性、自由和人文精神。張桂梅老師的偉大之處就在于這里,她給貧困無知的孩子們一個希望,一種要求,一個夢想,一個可以思考人生意義的機會,一個可以看看外面世界的機會。張桂梅老師的偉大卻又不止于此,她堅守住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并其努力踐行教育理想;她心無旁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她以自身為榜樣言傳身教;她是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她是理想信念與使命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每個孩子的人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
張桂梅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她與丈夫二人一同在大理喜洲鎮一中教書,生活寬裕,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日子過的暖洋洋。然而原本以為生活會這樣平淡且幸福的過下去,然而厄運卻向她伸出了魔爪:摯愛的丈夫英年早逝,張桂梅徹底崩潰,她的天塌了,張桂梅在形容那段時間的感受時說:“我看那山和水都是灰蒙蒙的一片,這意味著我有家的生活即將終止,愛與被愛的生活即將結束。”她離開了大理,僅帶著丈夫的一件毛背衫來到了偏遠的華坪縣,不久,自己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聽到這個消息后,張桂梅仿佛再次沉入水底,無法呼吸。命運就是這樣的不公,讓不幸的人再次不幸。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業,她隱瞞病情,直至倒在講臺上。她以為自己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但縣政府和學校老師們的關愛,像一股暖流涌進了她的心房。在婦代會上,大家自發地為她捐款,并鼓勱她好好活下去,甚至有一名婦女將自己身上僅有的五元路費捐了出來,自己走山路回家。這讓身處困境的她再次重拾信心,燃起生命之光。
“他們把我救活了,我活著要為他們干些什么”。
張桂梅在學校里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經常發現一些女孩子上課上到一半就不見了蹤影。她親自來到曠課女孩們的家里,才知道她們幾乎都是因為貧困無法完成學業,那些大山深處的貧困,以及由貧困造成的'悲劇都赤裸裸地擺在張桂梅眼前,令人觸目驚心。張桂梅在走訪中切身了解到,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是如此根深蒂固,導致女孩不讀書的理由也多種多樣:有的姐姐為了家里的弟弟交學費而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干農活或外出打工;有的十幾歲的小姑娘因為家里收了彩禮,不得不準備嫁人。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女孩因為缺乏法律常識因罪獲刑;還有的因落后、錯誤的分娩觀念,在生產時不幸去世。張桂梅極度心痛,正是因為缺乏良好的教育,才會有這一出出、一幕幕的慘劇。缺乏教育的女孩意外做了母親,母親生下女孩繼續被灌輸封建、錯誤思想,“一代誤一代”,無限循環。張桂梅決心打破這種循環,她要為所有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讓他們有書可讀,有夢可追,有為自己人生做主的機會。
自從有了這個想法,張桂梅就走上了心酸又艱難的籌款之路。理想美好的令人向往,現實卻脆弱的不堪一擊,在貧困偏遠地區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建一所免費的學校,單單靠張桂梅個人的籌款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哪怕是五元、十元的幫助,都能讓她重新看到希望,五年時間過去了,張桂梅不辭辛勞募捐得來的錢數,距離建成一所女子高中,依舊相差甚遠,這一路走來她一個人吞下了所有委屈與絕望,但仍未放棄。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7年,張桂梅當選縣人大代表去北京參加會議,她把縣里給她買衣服的錢買了電腦,自己卻穿著漏破洞的褲子赴北京參會。會議期間這一細節被一位女記者發現,詢問并了解了這位穿著破褲子來開會的山村女教師的故事和期盼。在中央、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正式建立。
她是信仰之光,堅守住了為人民辦學的教育理想。
華坪女高不設門檻、不收學費,辦學理念真誠質樸,讓人感受到了人格的偉大和教育的初心。她無兒無女、無房無車,幾十年愛生如子,讓山村女孩從認命變為不認命,從柔弱變為強大,是張桂梅教育實踐最感動人心之處。華坪女高的孩子們后來從事的職業大多是醫生、教師、警察、軍人,看似普通的崗位,徹底打破了山村女孩祖祖輩輩貧窮無助的命運,讓她們和她們的后代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與能力。張桂梅那些足以感動中國的諾言和行動,仍在繼續,能夠抗衡時間、改寫命運的,唯有執著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生命充滿活力的關鍵。有信仰的人總能溫暖自己、溫暖他人;有信仰的人總能在逆境中重生,在苦難中成長。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得有理想信念,只有自己相信知識是改變的力量,才能將這種無形的力量傳遞給學生。如果教師沒有信仰,學生也會隨之懶散、墮落,對學習不重視。讀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是最好的選擇,人如果不讀書,則與禽獸無異;人如果不讀書,就會缺少發現的眼睛,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講信仰的人自身首先要有信仰,踐行信仰,傳道者自身要先信道明道。這是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們做好育人工作的關鍵所在。要點燃一盞學生心靈的燈,首先必然要求教師的心靈也是一枝火炬,所以做好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有理想信念的老師。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縱觀張桂梅的教學活動始終,她也是時刻在踐行這種教學理念,用言傳身教支撐起學生對改變自身命運的信念,并獲得其他教師對她的信任和支持。生活中張桂梅遭受著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但是她憑借自身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理想信念與不幸做斗爭,以自身對命運的抗爭鼓舞了身邊的學生、教師,鼓勵學生“頂天立地”“改變命運”“立志做人”。在工作中,她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氣克服困難,帶頭奉獻,以身作則來帶動其他人。真正的教育者,自身首先必定是榜樣。榜樣示范法是育人的基本方法之一,榜樣示范教育在教學的工作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做學生的榜樣,用自己的生活實踐,知行合一,言傳身教,去激發起受教育者的內在動力,引導學生健康積極的成長和生活。在學生成長的路途上,榜樣作為一位可模仿的對象和參照,無形中會將自身的高尚品質通過示范——模仿方式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品質,并進一步成為他們的精神和信念的支柱,這是一種極為高明,也是最能打動人的育人方法。
張桂梅以愛為根基育人,讓每個不幸的孩子都有“媽媽”,不僅在學校愛學生如愛自己的孩子,她還擔任了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院長,成了54個孩子的媽媽。她對每個孩子都盡心盡力,加倍呵護,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希望。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品質,才讓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定信念,想讓自己每一位學生都有改寫命運的能力。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把累計超百萬元的全部獎金和大部分工資捐出,與張桂梅有關的每一個數字,都在訴說著膝下無兒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獻精神,印刻下教育改變女孩命運的執著信念。
心無旁騖投身教育事業,以愛育人,以自身為榜樣,無私奉獻,堅定信念,這些高尚可貴的優秀品質集張桂梅老師一身,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張桂梅一生只做一件事——她以堅定的信念感染學生,以愛為根基感化學生,以紅色文化滋養學生,以理想信念激發學生。她將一生投身到教育事業,讓“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信仰翻越重重大山,照進現實。既然選擇了教育者這個行業,我們唯有堅定信念,將一生奉獻,教書育人,在這條路上發光發亮,追隨張桂梅老師的腳步,成為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優秀的老師。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0
12年來,張桂梅的每一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5點30分,張桂梅打著手電筒,將5層教學樓的樓道一一點亮,早些年,她要趕走因為沒有院墻而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
她希望順時針轉的每一分鐘都能逆轉貧窮。
她記得調任云南華坪縣中心學校教書時,第一次目睹貧窮帶來的苦難:有學生沒錢置辦衣服,冬天穿著一兩塊錢的塑料涼鞋;有學生買不起飯,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熱水瓶,作為第二天的早餐;還有家長來教書費,拼拼湊湊在桌上灑了一把,最大金額的5角,總共不到50元,“我就這些了,有了還給你送來。”
張桂梅常自掏腰包帶學生下館子,幫他們交學費、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中長了一顆2公斤大的腫瘤。
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的路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進考場再住院。有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上氣,有老師頂著風雨為她找氧氣袋。有學生家長在山里采野靈芝,用機器磨成粉,拌在飯里送給她吃,還有學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給她。
山里的婦女們為了給她治病捐款,10元、5元……縣長對她說,我們這個地方再窮,都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這兒了。”張桂梅說。
2001年,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張桂梅擔任院長,丈夫去世、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答應了。她發現,每一個孤兒背后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去大山里找,發現很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有一次,張桂梅在家訪途中,看到一個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遠處看,她上前詢問這個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著說自己想讀書,但媽媽讓她嫁人換彩禮。張桂梅很氣憤,去女孩家里試圖說服她的家人,費用她負責,但沒有成功。那個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樣子一直刻在張桂梅腦子里。
張桂梅想創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但2004年,這個想法在不被當地教育部門理解,“什么時代,還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資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個實驗室,最便宜的生物實驗室“就要五六十萬元”,大家覺得張桂梅“太天真”。
王秀麗覺得,網上關于全職媽媽的那些謾罵和爭議,“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到超乎想象的貧窮”。她70年代出生在華坪縣城,從小家里吃的是大白米飯,有一溜兒的玩具,沒吃過什么苦,直到跟著張桂梅去家訪,才真正理解了她所說的貧窮。
深山里頭,一些人的家只是四面黃墻。政府給的低保不知道怎么花,家里的男人們就拿去買酒喝,房子邊上的酒瓶壘得比屋檐還高,白日里口齒不清醉醺醺,女人們也沒有任何辦法,燒點苞谷,燒點洋芋,混著發霉的米飯,一頓頓吃下去。
也不僅僅是貧窮。一個小姑娘的父母去了成都打工,很多年不回來,她和爺爺住,七十多歲的爺爺還做著石匠的工作,家里破敗。小姑娘要高考了,叔叔打電話讓父母回來一趟,王秀麗看到,小姑娘害羞地揪著母親的衣角,笑得十分開心。但是母親神情僵硬,不知道該怎么和多年未見的女兒相處。王秀麗也有一個女兒,她覺得難過:母女間的關系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從這個家離開之后,王秀麗心里憋悶,下車步行了一段時間,天色將暗,天氣寒冷,她想,如果讀了書,這個女孩是不是就不用重復母親的命運:早早嫁人,生養一個女兒,卻不懂得如何去愛、去教育她。
那時,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孤兒院“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收來36個孩子,女孩多于男孩。華坪縣產煤,一些男孩因為礦難成為孤兒,但女孩們大多是被丟棄的。張桂梅生于1957年的黑龍江,家里有6個孩子,她是最受疼愛的小女兒。但在華坪,她看到健康的女嬰們,“就是你丟了我揀”,輾轉來到孤兒院。
孩子背后的母親,遭遇也是慘烈的。一個小男孩的母親,因為不堪忍受丈夫虐待,找來哥哥把丈夫打死,自己也進了監獄服刑;離開丈夫和一雙女兒的女人,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卻被追來的丈夫殺害;一個小男孩的母親,生育第二個女兒的時候,在家用土辦法接生,產后大出血,她想見丈夫,但是婆婆不讓,覺得晦氣,最終女人遺憾離世,丈夫終日買醉,犁田時死在了田里,留下一老一少。后來張桂梅才知道,這位婆婆,一輩子沒下過山。
同時,張桂梅還是民族中學的老師和班主任。云南一共26個少數民族,華坪縣就有26個,民族中學的女孩們多來自大山深處,常常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張桂梅就進山里,去找那些消失的女孩們。有時候敲門,介紹自己是老師,屋里有動靜,卻沒人來開門。家長們怕她把女孩們領走,家里沒了勞動力,反正國家給補助,生活可以就這樣過下去,“烤洋芋就烤洋芋,跟著太陽走就跟著太陽走,反正也餓不死”。
從年幼到后來成家,張桂梅的生活還算富足,直到進了大山,她第一次切實地接觸到貧窮,接觸到女性身上的悲劇,她也是迷茫和困惑的,“我想不出來一條出路,我想了很久很久,不知道到底怎么辦。”最初,她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讓班里的五十多個孩子都不輟學。
但在去家訪的路上,她看到了更多輟學的女孩。遇到過一個放牛的小姑娘,她跟人家說,走,跟我去讀書,同行的人說,你是不是瘋了,看見人就要人去讀書。張桂梅執意,走,跟我去讀書。女孩只是看了她一眼,吆著老牛就走了。張桂梅看著她的背影,背個小包包,手里還拿著一個黑不溜秋的粑粑當糧食。
“把這些地方從窮坑里拔出來我是做不到了,但是我想救她們啊。我想讓這些山里的女孩子讀書、見世面。看看為什么別人那樣,你自己卻這樣?”家訪的時候,她會問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畝地,有多少花椒,是否掛果了,掀掀鍋蓋看看里面煮的是什么,去摸摸床上的被子,就知道家境如何了。
“那是現實情況讓我辦的(女高),并不是我非常先知先覺的,并不是。”11月,在她的辦公室里,張桂梅提起往事,依舊有些激動,會用手輕輕推身邊人的胳膊,拍拍旁人的大腿。她的辦公室位于兩間高三教室的中間,方便她巡邏,女孩們的讀書聲隱隱傳來。她也承認,這種投入和回饋,讓她找到了一種新的精神寄托。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1
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和往常一樣,從女生宿舍的鋼架床上爬起,坐著宿管員的電摩來到教學樓,在學生到來前,把每層樓的燈一一打開。
10多年來,張桂梅每個上學日都堅持著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習慣。“姑娘們怕黑,提前把燈打開讓她們更安心。”她說。
愛人早年病故,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她把母愛奉獻給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時間去學生家中挨個家訪。10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有年寒假,張桂梅到華坪縣榮將鎮家訪。在街頭,張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學生山啟燕正在路邊賣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書,咋跑來賣甘蔗?”張桂梅生氣地問。
了解到山啟燕父親患病、家庭困難,張桂梅經常偷偷給她塞生活費,直到她順利考上大學。如今,大學畢業的山啟燕已成為一名幼師。
張桂梅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她沒有房、沒有車,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學生們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張桂梅病危入院,華坪縣縣長到醫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張桂梅拉住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我將無我,讓信仰的力量傳遞
9月5日,華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場上,聆聽入學后的第一堂“校課”。每周“校課”,小到學習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張桂梅都親自授課。
如今,這堂課讓張桂梅愈發感覺吃力。63歲的她站在教學樓前,身形有些佝僂,手指、胳膊、頸背上貼滿了止痛膏藥。“早上起床時,腳疼得不敢著地。有時我真想不干了,可看著你們,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張桂梅對學生說。
看到有學生抽泣,張桂梅連忙說:“不哭不哭,我答應你們,我會好好的,陪你們讀完這三年……”話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張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麗江市專門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所籌集資金將用于支持華坪女高發展、補助貧困學生。
讓張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許多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投身艱苦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2
2007年1月,一場以向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麗江市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系,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記者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
出生于1957年的張桂梅,年輕時不僅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格開朗,能歌善舞,對生活充滿憧憬。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夫妻雙雙在大理市的一所中學教書。但正當夫妻倆沉浸在甜蜜、美好的生活中時,不幸卻突然降臨到他們的頭上,她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癥。為了給丈夫治病,她東奔西走到處借錢,能夠借到錢的地方都借了,該花的錢都花了,但丈夫的病還是不見好轉。1995年,身患癌癥的丈夫離她而去,張桂梅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后來,在同事的幫助下,她決心重新振作起來,為了擺脫令她觸景生情、傷感悲痛的`環境,1996年8月,張桂梅從大理調到華坪,在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新的環境賦予了張桂梅新的生機。來到華坪民族中學后,她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政治課教學工作。她所教的班級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100多米,早上、晚上、前院、后院,她來回奔走,天天如此,好像忘記了疲倦,享受著工作的快樂。可就在這時,不幸再次降臨到她的頭上。1997年4月,張桂梅感覺身體消瘦得特別快,臉也變得特別黑,但肚子卻越來越大,硬硬的摸上去像塊石頭,疼痛難忍。到醫院檢查,結果嚇了她一跳,原來肚子里長了一個腫瘤。醫生要她馬上住院治療,否則后果就不堪設想。但是,想到承擔的4個畢業班的學生再過幾個月就要參加中考,在這個節骨眼上怎么能扔下他們不管呢!一邊是學生的前途,9年的期盼;一邊是自己的生命,怎么辦?
張桂梅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這些磨難更加激勵起她對生活的愛和希望。想想那些學生期盼的目光,她咬緊牙關,回到學校把檢查結果鎖進抽屜。這一切,她沒有告訴任何人,一直堅持到把學生送進考場才住進了醫院。1997年7月,張桂梅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后,醫生要求她必須注意休息,最少要調養半年。可是為了學生,她在手術后的第24天,又走上了講臺。
張桂梅的事跡迅速傳遍華坪大地。縣政協委員來學校視察,校長在匯報時,介紹了她的情況。聽了介紹以后,所有委員馬上起立向她三鞠躬,并當場為她捐款6230元。縣里召開第八次婦代會,全體代表和縣領導都為她捐款。希望她好好治病。對此,張桂梅眼淚奪眶而出:“病無情,人有情,這是一些多好的人啊!”
發生在丈夫和她自己身上的兩次磨難,使她想到,人與人之間是多么需要理解、幫助和支持呀!如果沒有華坪人民,她的生命將無法延續。她說,她的生命屬于華坪,把全部精力奉獻給華坪人民。正是由于這種感恩的心態和情懷,張桂梅把人間最偉大的母愛獻給了他的學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3
擇一城,務一事,終一生。40余年,11萬公里,1804名學生,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大山深處女孩兒們前行的路。張桂梅的名字,以一種驚艷的方式,進入了我們的視線。12月11日,中宣部決定授予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這份榮譽,她當之無愧!榮譽背后的信仰,讓每一位共產黨員倍感動容,深受鼓舞。
信仰萌芽:從美滿生活到沉重一擊
張桂梅17歲到云南支邊,后來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教書。從前的她,也是一個愛漂亮、穿著時髦的女孩子,和丈夫恩愛有加,日子過得美滿幸福。這一切的圓滿被丈夫的胃癌晚期離世打破了。她萬念俱灰,與死神擦肩而過。直到有一天,她所在班級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到:我們再也看不到張老師美麗的笑容了,她每天都是哭兮兮的樣子,我們看了都喘不過氣。她毅然辭去了喜洲一中的教師職務,來到了華坪縣,開啟了一個人的苦旅。人生的路上,有風和日麗,也有驚濤駭浪。信仰在苦難的凍土中悄悄萌芽。
信仰生長:從萬念俱灰到向死而生
到了華坪縣的張桂梅,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勤勤懇懇,起早貪黑,一家一家走訪貧困生,把自己的工資、衣物都留給了他們。她近乎瘋狂地投入工作卻換來了一年多后的一紙診斷書——嚴重的子宮肌瘤。命運跟她開了這樣一個玩笑,這次,她并沒有沉淪。為了孩子們的中考,她說:“我必須活著。”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離開物質力量我們會失之貧弱,離開精神力量我們則會意志萎靡,物質力量也無從發揮。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
信仰堅定:從星星之火到曙光可見
大山深處的貧困以及由貧困造成的悲劇赤裸裸呈現在她的眼前。她一個個家訪,苦口婆心勸說女孩兒們的父母,可最終收效甚微。后來,她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把大山里女孩兒們的貧困和愚昧從她這里阻斷。整整五年,她從一籌莫展到東奔西走,從處處受挫到重燃希望,從備受打擊到終于實現。當我看到張桂梅心中的黨旗躍然紙上的那一瞬間,我意識到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強大。華坪女高的畢業生中,有的當了老師,有的成為警察,有的主動選擇到偏遠艱苦地區工作。她們正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做著貢獻。張老師的身影有無形的力量,在大山深處播撒著希望的種子,讓信仰在每個孩子們心中牢牢扎根。
我們記住了你的名字,記住了你種在大山深處的愛與堅守,華坪女中的孩子們會將你的信仰傳承下去,不只是孩子們,還有大山外的我們。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4
張桂梅,像一團火、一盞燈、一顆星,燃燒著、閃耀著、散發出愛的光線,向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引領她們走出大山。在她身上,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勇擔為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動和忠誠詮釋基層教化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呈現了新時期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仁心大愛和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
一個心愿:為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合格接班人。
60歲后,能夠干什么?
多數人是退休回家,含飴弄孫,悠然自適。但在張桂梅眼中,60歲則是煥發朝氣活力的又一個起點,培育山區貧困家庭女學生的其次春。
我肯定要讓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為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合格的接班人。今年62歲的張桂梅激情滿懷地向記者規劃著將來。
隨著年歲的增長,張桂梅非但沒有放緩將貧困山區女學生帶出大山的節奏,反而增加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
每天5點半起床的張老師,便起先了一天的勞碌。麗江華坪女子中學老師韋堂云說,每天早上,叫完學生集合后,張老師回到辦公室一邊啃饅頭一邊起先處理日常事務,等忙完手里的`活,她還要去各個教室檢查,經常沒有一個完整的早餐時間。
許多人問張桂梅,華坪女子中學建校以來,你已經幫助了1500多名山區貧困學子走出大山,還把自己獲得的7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麗江華坪女子中學也連續10年獲得了麗江市高考綜合第一的好成果,如今都這把年紀了,有必要這么拼嗎?
我沒時間了,多搶一點時間,多培育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就是多作一份貢獻,特殊是要培育出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張桂梅說。
身體本就不好,還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張桂梅全身時常疼得動不了,可她卻瞞著全部人,吃點止痛藥,稍好一些,又投入到驚慌的工作中。
今年3月,張桂梅再一次住院。醫生要求靜養。這對視時間如生命的張桂梅來說,簡直和病痛一樣難過:靜養,把我照看管理學生的權利都奪走了,這樣干待著,太奢侈時間!
好不簡單熬過了3天3夜,張桂梅略微緩過勁來,沒等醫院同意出院,她就自己偷偷跑回學校。孩子考上好學校,就是最好的藥!我肯定要培育出能上清華、北大的女學生。說話間,張桂梅的眼睛里閃耀著充溢希望的光線。
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張桂梅遺忘了病痛,遺忘了年齡,使她渾身充溢了力氣。為了學生,她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幾次暈倒在講臺上,而每一次張桂梅都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熬煎,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始終堅持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命運放在心坎上。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5
張桂梅同志扎根基層,以身作則,為了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在生活中她事無巨細地照顧學生,在教育上她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她為了信仰不顧自己身體,帶病堅持,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她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執著奮斗,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都深深感染了我們每位教師!
整整十年,年年有獎。張老師十九次獲獎;勛章一年比一年多,規格一年比一年高;獎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有3 萬多元的獎金,她捐給了災區,捐給了比她更困難的人,捐給了解放前就入黨的農村困難的老黨員。剛剛獲得的云南省"興滇人才獎"的獎金30萬元,她決定捐給政府,用于一所貧困山區學校的建設。何止是獻出獎金,就是每月領到的工資,張老師都只留給自己100元的生活費,其余都統統用于慈善事業──她刻薄自己到了"兩年沒吃一頓肉"!她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各級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她身上套的。榮譽越多,勛章越多,張桂梅對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不少人反復叮囑她:"張老師,為了孩子們,你也應當善待自己!"
最近,張桂梅又起草了一份《關于創辦華坪縣貧困女子高中的設想與計劃》,在計劃中,她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是:要使華坪縣今后的女性都沿著"高素質的.女孩──高素質的母親──高素質的下一代"良性循環。張桂梅的身體雖然兩次經過大手術,現在肺部也有病灶,但她行善助學的義舉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張桂梅卻說:榮譽是人民給我的,應當讓它為人民造福。張桂梅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著奮斗,為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
她立德樹人,始終堅持一線言傳身教,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給予困難學生母親般的呵護,深受師生和群眾愛戴。她敬業奉獻,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于興教辦學,在與時間賽跑和病魔抗爭中,以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斗的絢麗人生。
在張桂梅同志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人民教師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心有大我的家國情懷、教育為民的責任擔當、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張桂梅同志是教育戰線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優秀教師代表,是生動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杰出榜樣,為大力表彰和學習宣傳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我部決定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學習她愛黨愛教、至誠報國的崇高信念,學習她教育扶貧、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學習她以德施教、敬業愛生的師德風范,學習她執著奮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自覺將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相結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揚奮斗精神,強化使命擔當,只爭朝夕,銳意進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6
2021年華坪女高159人參加高考,70名女生超過一本線,取得這樣的傲人成果,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斗。今年是鄉村振興開局之年,黨員干部要向張桂梅學習,筑牢理想信念的魂,深扎艱苦奮斗的根、滿懷無私奉獻的情,夯實初心與使命的根基。
堅定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堅持不懈。
為實現理想,張桂梅四處奔走、風餐露宿,不顧他人的白眼和誤會,想方設法籌集經費,經過6年的不斷堅持,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終于修建完畢并投入使用。作為黨員干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要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以人民的需求為著力點,以人民的滿意為落腳點,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其間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要以實際行動詮釋心系群眾、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用理想信念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做到凡事沖在前面、干在前面。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以工作實效取信于民,以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參與到鄉村振興偉大新征程中來。
堅持艱苦奮斗,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迎難而上。
張桂梅克服重重困難,每天早上5點起床、凌晨1點躺下,艱苦奮斗13年,換來了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夢大學。作為黨員干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持艱苦奮斗,到條件艱苦的山區去,到生活清苦的農村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正大步邁進鄉村振興新征程,要積極投身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之中,脫掉皮鞋穿草鞋、換下西裝著便裝,撲下身子、放下架子,發揚吃苦耐勞、實干苦干的精神,面對困難不退卻,面對矛盾不回避,面對挫折不放棄。勇于扎根基層,懷著越是困難越向前,越是苦難越拼搏的決心,堅定前進步伐,奮力走在前列,堅守工作崗位,勇當開路先鋒,敢于迎擊挑戰、迎難而上,做到“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以決戰決勝意志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
堅守初心不變,以“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心勁無私奉獻。
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靜下心來做事,沉下心來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始終堅守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作為黨員干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守初心不變,淡泊名利,做到一心向黨、一心為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任務艱巨而繁重,黨員干部一定要正確對待個人得失,要把崇高使命裝在心里,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把務實作風裝在心里。實現鄉村振興,要在勤于為民上多下功夫,踐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的莊嚴承諾,用實際行動賦予奉獻以新的時代內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無私奉獻和“功成一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乘勢而上,為服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7
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并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還有一個男生,因為沒有生活費而幾次提出退學。可只有4個月就畢業了,眼看孩子中途輟學,張桂梅心痛不已,每周拿出30元,幫助他順利完成了學業。
有一段時間,班里的許多男生夜不歸宿,沉迷網絡游戲。張桂梅得知后心急如焚,直接將行李搬到了男生宿舍,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學習。通過言傳身教,終于使他們戒除了網癮,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健康向上的業余愛好。此那以后,不少學生有趣地稱她為“校園媽媽"”。
2001年,張桂梅遠在東北年近古稀的姐姐病危,很想見一見她這位已經20多年沒見過面的妹妹,并給她寄來了路費。可這時,正趕上一個學生住院交不起住院費,她又把姐姐寄來的路費給學生交了住院費,并打電話請求姐姐諒解。
有一次,張桂梅在鄉下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農村婦女心事重重。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山體滑坡,原來的`房子被沖走,各級政府湊錢給她蓋了新房,但自己也借了些錢。眼看孩子就要上學,自己又身帶殘疾,正為孩子上學的費用發愁。張桂梅聽后沒有多想,對那位婦女說:“孩子我背走,你自己找點活干,什么時候有能力撫養孩子,就什么時候去接回來。"就這樣,她將這個素不相識的女人的孩子背出大山,供他吃住和上學讀書。
2001年3月,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張桂梅義務擔任院長。從那時起,她又把母愛給了失去父母的孩子們。
2007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邀請60位全國部分教師和教育專家到北戴河休假,并允許每人帶一位親人陪同。張桂梅作為云南省唯一被邀請的教師,她的第一個念頭是要帶多年沒有見面的姐姐同去,但這個念頭一閃過后,她又想到了自己收養的孩子們。于是,張桂梅帶上了“兒童之家”年紀最小的“小蘿卜頭”。
現在,“兒童之家”收養的孩子已經有20多人走向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人。17人分布在全省各地讀書。另有50人還在“兒童之家”,在張桂梅媽媽的呵護下幸福成長。張桂梅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但她卻把自己的工資和來自其他方面的收入都用在了別人身上。2000年國務院給她頒發了5000元獎金,她作為黨費全部交給了黨組織。2003年,“三八”婦女節,昆明市總工會捐給她2萬元用于治病。2005年,華坪縣委、縣政府獎給她1萬元獎金。這些錢經過她的手以后,她又轉手用到了學生和貧困群眾身上。2006年,張桂梅獲得云南省屆“興滇人才”獎。剛剛從昆明領獎歸來,她就把3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民族小學,用于新建教學樓。同時,把“兒童之家”的一輛微型車和別人捐獻的一車衣服也捐給了這個學校。幾年間,張桂梅累計用于資助學生、困難群眾和教育事業的捐款已接近50萬元,而自己卻沒有留下一分存款。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8
張桂梅同志命運坎坷,但無論身心如何困苦、處境如何艱難,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信仰,飽含著對黨、對人民、對貧困山區的無限深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1998年4月,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于黨。
她對黨忠誠!
熟悉張桂梅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說黨委政府的不好、說共產黨的不是。她反復說:“你們可以說某個干部不行,但絕不可以說共產黨不好。如果沒有共產黨,哪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一句話,她講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說還要繼續講下去。
她對黨感恩!
2000年,在領取勞模的5000元獎金后,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把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2015年,她將自己的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榮譽證書,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黨組織,全部保留在縣檔案館里。別人問她怎么舍得,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她對黨信賴!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創建后,她把黨的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堅持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教育育人,實行紅色教育統領校園文化的教學模式。建校初期,由于山區條件艱苦,加之她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完全適應不了,不到半年,17名教師就有9名辭職離去,教學工作近乎癱瘓。現實雖然讓她始料不及,但也意外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這也啟示她,有黨員,就要有黨組織,有黨組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從此,張桂梅心中有了底氣,腳下有了力量。她迅速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里泛著淚花,緊握右拳向黨旗保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學!學校黨支部很快成立起來,從此女子高中就有了“主心骨”,學校建設翻開了嶄新一頁。10多年來,她開創并堅持“五個一”黨性教育常規活動,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員徽章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觀看一部紅色影片、黨員每周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女子高中第一屆學生都清晰記得,第一天唱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理想信念教育成為女子高中一大辦學特色,“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成為了女子高中始終不變的辦學宗旨。對此她說,我們就是要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有人說,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外,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著說:“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里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么都有!”她用一言一行、心血汗水、無疆大愛,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把一生全都給了黨。
牢記宗旨,為民奉獻一輩子
20多年來,張桂梅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為民情懷,保持著鑄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1975年12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從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在此后的時間里,她把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1996年,丈夫去世后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在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從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越走越偏、越走越苦。來到華坪后,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并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沒人喜歡艱苦,張桂梅也一樣,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她說:“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發感受到做好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
她愛生如子!
到民族中學工作,張桂梅面對的是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學生幾乎都來自大山,家庭貧困,因為缺乏營養,普遍體弱多病。對此,她就每個月輪流帶著學生出去“加餐”,她告訴學生:“你們這個時候正在長身體,想吃什么就告訴我。”每次學生們都吃得很開心,直到有一天,學生們吃完飯,張桂梅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飯錢,學生們才一下子明白過來,每頓飯僅舍得吃兩毛錢一份小菜的張老師、其實并不寬裕。大家無語凝咽,淚眼相望。
2003年,張桂梅還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這個班有的'學生轉走了,有的學生回家不讀了,有些男孩子晚上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著中考臨近,張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之后,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但玩游戲的學生還是管不住自己,晚上總想跑出去。張桂梅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早上,她叫學生們起床早操;晚上,她先檢查完女生宿舍后,又逐床清點男生人數,才躺下休息。一段時間下來,男孩子們都說就像在家里一樣,有個媽媽和他們住在一起。可是,只有張桂梅知道,住在男生宿舍里的那幾個月是怎樣熬過來的。為更好照顧男生的起居,每到下午張桂梅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而且男生們粗重的鼾聲、夢話聲和臭腳味,常常使她睡不好覺……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在中考時22個學生考到了500分以上。
少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不幸總是纏繞著張桂梅。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地把檢驗結果揣進懷里,繼續堅持站在講臺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她才住進醫院接受手術。為她手術的醫生從她體內取出重達2公斤多的腫瘤時,眼泛淚花,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這樣一個薄弱身軀熬過這樣的疼痛: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后壁上了。
手術后,醫生反復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后,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臺之上……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39
為了籌集辦學經費,張桂梅在街頭“乞討”。其實,她當時已經是獲得過各種榮譽的優秀教師了,還曾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她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說:“我想辦一所學校,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塊十塊?”
當有人罵她是“騙子”時,她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各種榮譽證書和關于她的優秀事跡的報道。看到這里,我鼻子發酸:為了女孩子們的尊嚴,她寧愿讓自己的尊嚴破碎一地。
當然,最終她也贏得了更神圣的尊嚴!
在云南大山深處金沙江畔的華坪縣,經濟并不發達,要辦一所張桂梅所期待的免費高中,就是在經濟發達地區也不容易,而對華坪縣政府來說,也確實困難。2008年9月,華坪高中正式開學,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有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
在重男輕女的大山深處,每招一個女生都十分艱難。好不容易招來了,又跑了。“孩子沒來,我去找,跑到大山里,才十幾歲的姑娘,已經嫁走了。”張桂梅回憶說,“我對孩子父母說,這個孩子我是一定要領走的!一定要讓她讀書的,反正不要你出一分錢,你不出錢,我把她領走了,你還不愿意啊?你讓我把孩子帶走吧!”
心腸再硬的人,看到這里也會忍不住淚目。按說,老家在東北的張桂梅,和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沒關系,但她卻把每一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牽掛,來擔憂。這份無私的情懷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應該強迫每一個人都做到,但張桂梅做到了,我沒有理由不對她肅然起敬。
張桂梅的一個學生對記者說:“我考大學想考到東北去。因為那里比較遠,我想走出去,靠學習改變命運。”幫助女孩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張校長的夢想。在一般人看來,這永遠也只是一個夢想。但張校長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首屆招收100名女生(中途走了四個),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分數沒門檻,基礎很差,但在張校長和她同事們的努力下,2011年第一屆畢業生,96個考生中,本科上線69人,其中一本率是4.26%,綜合上線率100%。到了2019年高考,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
這是奇跡,是神話!
須知華坪女子高中不是北京人大附中,不是河北衡水中學,不是上海中學,不是成都七中……有人說:這些女孩考上大學就幸福了嗎?這是一個偽問題。人生的'幸福當然不是絕對由上大學決定的,但至少女孩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她們未來的選擇更加豐富,她們收獲人生幸福的概率無疑是大大提高了。
而如果不上大學留在山里,她們人生之路只有一種選擇:操勞的妻子、操勞的母親,操勞的奶奶……以考上大學“未必幸福”為由,懷疑張桂梅的奉獻,進而否定她的偉大,我為張桂梅抱不平。
張桂梅領著記者去她的宿舍,其實也是學生宿舍,因為她一直和孩子們住在宿舍里。看著張桂梅吃力地爬樓,知道張桂梅身體不好的記者問:“你完全可以在一樓找一間宿舍住,為什么要住在三樓呢?”張桂梅說:“我要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查呀,這樣我上樓的時候,就把每間宿舍查到了。”
進了張桂梅住的宿舍,記者問:“你住哪兒?”張桂梅指著最靠門的床:“住這兒。”記者問:“你干嘛守著門口啊?”張桂梅說:“有什么事,我不就可以第一個跑出去,為學生擋點什么嗎?”
張桂梅說的“第一個跑出去”,不是發生危險時第一個逃命,而是說當外面有了危險時,她可以第一個沖出去為孩子們“擋點什么”。也就是說,體弱多病、走路像風中隨時都要熄滅的蠟燭的她,卻是這間宿舍里孩子們的“保鏢”。
當然不僅僅是宿舍孩子的“保鏢”,張桂梅還是全校的保安、門衛、勤雜工。當看到天還沒亮的早晨,張桂梅手持話筒在催促道:“起床嘍,姑娘們!”,很難讓人想象她其實是這個學校的校長。
和張校長一起奉獻的,還有她的同事們。張校長在講述學校時,總是滿懷感動地講起老師們的故事:一位小伙子結婚,辦完儀式馬上回學校上課。一位女教師做腫瘤手術,張桂梅說:“你請假吧!”那位女教師說:“只要醫生說能穿衣服,我就回來了,我不請。”
張桂梅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說:“我也不是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天在學校做著做著,忘記了時間,把自己的生活給忘了。”建校12年,華坪女高已經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進了大學。
記者問,“為此您要付出什么?”張桂梅說:“我付出的幾乎是生命。”又問:“您說這一輩子活的是什么?”她回答:“當我的學生大學畢業,走出大山為社會作貢獻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值了。”
我想,讀到這里,可能有人又要說了:“教師也是人!為什么一定要讓教師放棄自己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樣生活呢?這不是道德綁架嗎?”的確,教師也是人,也要養家糊口,完全應該獲取自己依法獲得的物質待遇,更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以放棄甚至犧牲自己的家庭生活,來成全學生將來的幸福。
但是,對張桂梅和她的同事來說,她們自愿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和人生狀態,有問題嗎?我們做不到這些,無需內疚,也無可指責,但我們應該尊重張桂梅們的選擇。何況,我們學不會也無法學她的這種做法,但其教育精神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吧?
對我說來,不只是尊重,不只是學習,還有敬仰。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0
張桂梅是一名貧困山區基層教育工作者,她是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也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堅守貧困地區40多年,她全身心投入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
張桂梅說:“我那個班里幾乎都是山里的少數民族,這些學生真的是很窮,他們冬天就穿一兩塊買的塑料涼鞋,我不知道這個地方怎么會這樣,我真想進山里去看看”。山區的貧困刺痛著張桂梅的心,她開始意識到,幫助貧困山區女孩獲得教育,才能有效的阻斷家庭的貧困,她開始四處奔波籌款,克服種種困難,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
學校建成后,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為育人之基,用紅色教育樹人鑄魂,讓16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2001年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張桂梅又成了許多孩子的“媽媽”,給予了福利院孩子無私的呵護。福利院孩子吳思思說:“每天晚上媽媽因為工作忙,幾乎整天都在學校,但她還是會每天抽時間回來看我們。媽媽每次回來對著我們都是甜甜的微笑,我們就會感覺特別的.溫暖。”
張桂梅先后榮獲:“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十大女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百名優秀母親”等榮譽稱號。將一片丹心奉獻給了她熱愛的地方。她說,“就是要解救山里的孩子們,因為我是黨的一員,還是想為這片土地做點事”。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1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著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里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床”,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里,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08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于順利成立。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2
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著奮斗,為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
去年10月24日,剛從醫院出院的張桂梅回到華坪女子高中。拖著疲憊的身體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麗江讀書的“兒子”王龍朗的電話。王龍朗委屈地向張桂梅傾訴在異地求學遇到的困難,張桂梅安撫好“兒子”后,便給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李雅蘭打電話,請她幫協調解決,并叮囑李雅蘭一定要多關心“弟弟”王龍朗的生活,不能讓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蘭和王龍朗一樣,都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蘭告訴記者,2001年,從她來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媽媽”張桂梅就傾盡全力照顧她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和健康的生活習慣。19年過去了,她和弟弟妹妹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但媽媽對他們的照顧和愛護卻越來越多了。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著姐姐來到云南參與“三線建設”。20世紀80年代后期,她認識了自己的愛人,從中甸到大理追隨他當了老師,伉儷雙飛令人羨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為了緩解悲痛,張桂梅決定離開傷心地,申請調動工作,最終選擇了從未去過的華坪縣任教。
到華坪后,張桂梅拼命用上課來化解心理創傷。學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飯、不吃菜,有的'為了省錢兩三個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墊的是包裝箱的硬紙殼……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著張桂梅,她開始縮減伙食費,省下錢來接濟孩子。
由于工作出色,對孩子充滿愛心,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成為了54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孩子背后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里都揣著一塊冰。”說起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所以我要加倍對這些孩子好,讓他們找到光明、溫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節,華坪縣法院的工作人員找到張桂梅,告訴她“兒童之家”的幾個小男孩把法院圍墻的鐵柵欄偷了。張桂梅回到福利院,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在她的追問下,孩子們委屈地說把偷了的鐵柵欄拿去賣了買月餅了。張桂梅含淚對孩子們說:“媽媽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節要給你們買月餅,這是媽媽不對,可你們亂拿別人的東西是違法的,以后再也不能這樣做了。”當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
“我直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中秋節的場景。”福利院孩子張惠華說,院長對我們兄弟姐妹一直都很嚴厲,但從那天起,我們就把院長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在張桂梅的關愛和悉心教導下,張惠華成了兒童福利院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孩子,還考上了華坪縣石龍壩鎮的公務員,在基層一線擔任扶貧工作隊員,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像張桂梅一樣為貧困山區做貢獻。
“媽媽收養的孩子已經有136個,像我這樣從華坪兒童福利院出來的,有50多個走上了工作崗位。”張惠華說,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回來看望無家無子的媽媽,因為我們心里明白,是媽媽用無私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教會我們怎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3
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張桂梅每天都會拿著小喇叭催促學生上課、吃飯、自習、做操。學生們跑步去晨讀、跑步去吃飯、跑步去睡覺……每一件事情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開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學生來自大山,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也不強,教學難度很大。剛開始的幾屆學生,有些連中考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過。
在張桂梅和同事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建校12年畢業10屆學生,上線率和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全市第一,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1800多名貧困女孩在這里放飛了夢想、走進了大學,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
人們都說,這所學校“低進高出”的背后,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斗。
這些年來,張桂梅將自己的工資、各級政府發給她的獎金,甚至是大家籌集給她看病的`錢全部捐給了華坪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社會事業,累計有上百萬元。她個人沒有任何財產,現在還住在女子高中的學生宿舍。但她卻說:“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學校、有千千萬萬個孩子。”
張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幫助大山女孩改變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之光。她無私的大愛,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和一屆屆學生。
韋堂蕓老師,左腳骨折拄著雙拐堅持為學生上課;勾學華老師,婚禮當天上午還在學校忙碌;楊曉春老師,長期資助學生卻從不說起……
周云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畢業后考取一所中學的教師,聽說母校緊缺數學教師就放棄正式編制,回女子高中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大學畢業后在上海打拼的黃付艷,在華坪遭遇水災時,把自己積攢的錢首先捐給學校……
來自張桂梅的愛,在華坪女高延續著。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4
無論在民族中學還是后來的女子高中,教學質量一直是張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為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里,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里鋪了兩張床,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為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脫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說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床,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里很晚睡下,還要忍著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后,這名學生抱著張老師大哭起來,說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唇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著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說。
為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著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發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舍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里存著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后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她去參加黨的十七大前,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為學校買了臺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她把自己的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的榮譽證書,全部捐給了縣檔案館。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5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她胸懷夢想、矢志不渝,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推動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建校12年來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她身患絕癥,卻拖著病體堅守三尺講臺,把對黨的深厚感情轉化為立德樹人的實際行動,形成了“黨建統領教學,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學模式,潛移默化中讓革命精神、愛國情操、紅色基因融入孩子們的'血液,代代相傳。
多年來,張桂梅先后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40多項榮譽。2020年6月,云南省委宣傳部授予張桂梅同志“云嶺楷模”稱號;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宣部授予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6
通過這段時間學校組織的對張桂梅先進事跡的學習,同是一名人民教師,我自感羞愧。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的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她工作30余年來,愛生如子,對待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即使被病魔糾纏也沒有一絲懈怠,仍然帶病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站在講臺,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心中仍然牽掛著她最熱愛的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教師,很多無法做到的在張桂梅看來像是舉手投足的小事,其實不然,正因為對她來說是小事,是她心系學生,心系她的工作,無論在什么崗位,她始終一直堅守,不但自己做好,還要樹立榜樣,帶動同事一起做好教育。從她教學取得的成績證明了她對教育事業的衷心。
盡管現實殘酷,她先是喪夫,然后自己幾經病魔折磨,但她始終“不忘初心”,堅持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 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 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 不幸之神卻于她如影隨行: 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的肝臟。 磨難沒有使她消沉, 病魔沒有使她倒下。 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 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 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 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 那是我的事業; 如果說我有期盼, 那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傳說, 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 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
從張桂梅的事跡中, 我聯想到今天一些不能安心教書育人 為人師表,不能將心思放在講臺上,再對比張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讓人感到如此的震撼。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 為人 為師,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 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 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 嘔心瀝血的精神; 學習她崇高師德 治學嚴謹, 為追求學術鍥而不舍求真務實的精神; 學習她珍愛生命 堅忍不拔,為戰勝病魔而不屈不撓 積極樂觀的精神。 她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今后的工作中,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向張桂梅同志學習。
一 熱愛教育事業。 對教育的熱愛主要來自于教師對教育在中華民族振興道路上地位與作用認識, 我要以實際行為,扎根于中學教育,讓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參加工作以來的歷程: 從 1 997 年 9 月,我就報著一顆對教育事業無比向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講臺,開始我平凡的事業。在這十三個春秋所走過的歷程中, 我永不退縮, 更不放棄,我為之努力著奮斗著,當我取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
二 關愛學生。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教育的主體, 只有把學生培養好,振興中華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要培養學生,就離不開對學生真摯的愛,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成為德 智 體 美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改革不斷更新的今天,過去的那種教書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 現在的學生, 比以前的學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響也更大,在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用什么手段來教育學生? 我認為, 要教育好學生, 杜絕學生的逆反心里 厭學情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絕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們, 孩子有時是淘氣, 有時是一時管不住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犯錯誤。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理解理解他們, 多跟他們談談心里話, 走進他們的生活, 了解他們的心聲,從而對不同的心聲進行因材施教。
三 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新的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培養創新人材的需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重視學生的自我鍛煉和個性發展, 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優的發揮,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只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在學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于教學和班級的管理。 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態,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學和班級管理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工作中我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主任請教, 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經驗, 用科學 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級管理工作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用生命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傳說, 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平凡教育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她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張桂梅的精神, 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 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 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 在普通教學崗位上, 恪盡職守嘔心瀝血 淡泊名利
執著追求。 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 我要用心感受 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 修養上不斷完善, 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7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義務兼任),麗江華坪桂梅助學會會長、中共二十大代表。
她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母親的病逝和背井離鄉的經歷磨煉成出心如磐石的她。或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從艱苦歲月里走出來的她,更知道讀書對于一個女孩子的重要。
她也只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面對條件更好的就業機會卻自愿請調地處邊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中心學校,那時,她的丈夫因癌癥去世。或許她是想忘卻悲傷,但是走進大山后她的所見讓她下定決心在這里扎了根。
大山里,她看見許多孩子生活貧困卻仍有求知的熱忱,她看見這里有一片希望的土地,需要播種發芽。
她很平凡,但她的夢想不平凡。因為教育工作突出,2007年她被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夢想,事情開始出現轉機。她得到資助,開始辦校,從此,女高這棵教育扶貧的“珍稀苗木”開始風櫛風沐雨、茁壯成長。
“張桂梅解釋為何不給學生辦畢業典禮”,點開這條熱搜看見導語:“不想讓孩子們悲傷地離開學校。我不要她們的眼淚,我要她們滿懷信心走向另一個目標”。
13年來,她送1800多個大山女孩考進大學,一個人改變了許多女孩的命運。她希望從女高走出去的女孩們往前走,花更多的時間去做她們想做的事情,祖國哪個地方需要她們,她們就上哪個地方去。
她的學生畢業后當全職太太回校捐款,張桂梅校長怒斥并拒絕,她希望她的學生可以靠自己過得更好,可以用自己的翅膀飛出更廣闊的藍天;她希望她的學生可以是王會計、張律師、李研究員,而不只是柱子媳婦,東東他媽。
自從被世人熟知以后,張桂梅被貼上了很多標簽,皆說她行善助學,愛生如子,也說她固執嚴格,傲笑病魔。
在她40歲那年,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為什么說她固執,因為她不顧自身安危回校講課,直到把孩子們送上中考考場才去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張校長學校辦公室里有個滿是藥瓶的抽屜,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她不屑一顧,吞下幾顆藥又去關注孩子。“命運置她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感動中國對她的頒獎詞就是給予她最好的寫照。
就算命運對她不公,她仍行善勸學。她節衣縮食,省下的錢全部捐給她的學生;她徒步走山路,一字一句勸說孩子們返回校園,孩子沒錢上學,她就自己墊,她希望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為貧窮而輟學。她是偉大的教育家、慈善家!
2月17日,張桂梅入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當她走上舞臺時,那雙布滿膏藥的手,看哭無數人。
張桂梅校長,眼中有光心中有愛,從支教到創建華坪女高的12年來,張桂梅一直在為女孩們走出大山而努力,她徹底燃燒了最好的年華,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她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青春幫助1800多名山區女孩圓夢大學,創造了大山深處的教育奇跡,為更多的女孩子編織了追夢的翅膀。張桂梅,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時代楷模”張桂梅像一盞明燈,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她的事跡、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對黨忠誠、堅定信仰的“紅色基因”,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業之中,讓自己成為能夠為國家奉獻終生的新時代人才。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8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出生,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她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是時代楷模感動中國,是點燃希望和夢想的工程師,是一名精神極大充盈者。她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實踐者,是師德豐碑的構筑者。她就是《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之一,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
堅守初心、對黨忠誠:
張桂梅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后,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愛崗敬業、愛生如子:
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公里。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執著奮斗、無私奉獻:
張桂梅同志執著奮斗、無私奉獻,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長期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多方奔走籌集善款,20年來含辛茹苦養育136名孤兒,被孩子們親切稱呼為“媽媽”。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49
她,是一名敬業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心系群眾的教育扶貧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她就是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原本擁有幸福家庭的她突遭命運的打擊,在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后,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生活的重擔,此時,她面臨著工作崗位的抉擇,她沒有選擇到條件優越的學校任教,而是毅然只身前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條件艱苦的華坪縣投身教育扶貧。雖然疾病纏身,被病痛折磨的'苦痛難言,她也沒有停下教書育人的腳步,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她忍著病痛一次次站在熱愛的講臺上。
一枚黨徽,她始終都把黨徽佩戴在身上,昂首挺胸的展現共產黨員的風采,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徽在閃爍。
一面旗幟,她埋頭苦干、灑播大愛,是黨員干部心中一面先鋒模范的旗幟,哪里有艱苦哪里就有旗幟在飄揚。
一個榜樣,她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各行各業奮斗者爭相看齊的榜樣,哪里挫折有哪里就有榜樣的力量。
情系群眾,小喇叭聲音更響亮。平日里,華坪女子高中校園內隨處可見張桂梅老師手持小喇叭督促學生跑步、早讀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學生心里都很踏實。她始終把學生當做親人,當遇到學生生病,她帶著他們徹夜奔波到醫院,一直守護在學生身旁。她心里始終記掛著群眾,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跡踐行著共產黨人為民服務的宗旨。基層工作中,我們每天都會面對著很多前來咨詢問題、辦理業務、反映情況的群眾,也常常會深入農戶家里給群眾做政策宣傳,在面對群眾時,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張桂梅同志的精神風貌要求自己?對待群眾,我們態度要好一點,笑容要多一點,講解要清楚一點,多站在群眾角度考慮問題,做好政策“翻譯”工作,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切實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
頑強拼搏,三尺講臺折射溫暖。華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身為校長的張桂梅遇到各類棘手的問題,籌集建校資金困難、教師隊伍人員流失,以及疾病的痛苦折磨,但是對教育扶貧的堅持和對講臺的熱愛支撐著她一步一步走下去,張桂梅同志的頑強拼搏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中,面對急難險重等困難時,部分人會出現躲避推脫、敷衍塞責的情況,這既不利于任務的完成,也會使政府工作者的形象在群眾心里大打折扣。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不僅要會“做事”,還要能“扛事”,面對“硬骨頭”,不繞彎、不敷衍,用理論完善決斷力,用實踐強化行動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釘釘子精神將任務落實,見行見效。
無私奉獻,一盞明燈照亮前方。張桂梅老師雖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堅持為教育事業奉獻所有的光和熱,她無私奉獻,為校園建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她如細雨般潤物細無聲,不計功名,告誡學生要時刻銘記黨和國家的栽培,她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是我們黨員干部的指路明燈。基層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緊急任務而犧牲個人的時間,或由于一些特殊情況被百姓誤解,此時,我們更要要沉下心來做實事,不抱怨、不消極,學習張桂梅同志“舍小我、顧大家”的精神,用優秀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做事不計回報,功成不必在我,把群眾的認可當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標尺,時刻謹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時代的新征程中腳踏實地、奮勇向前,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50
近日,“時代楷模”“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一位公民被載入史冊,是國家和社會對她貢獻的肯定、人格的尊崇、精神的褒獎。平凡而又非凡的她扎根偏遠山區,用瘦小身軀托起上千山區女童的“求學夢”,小身軀里有大情懷,歷史將會銘記這位“以堅韌成就偉大、以熱愛創造傳奇”的人民教師。
榜樣是鮮活的價值觀,是有形的正能量。廣大黨員干部要向榜樣學習、向先進靠攏,心存堅定的理想信念、肩負執著的價值追求、胸懷扎實的工作作風,讓榜樣之光照亮前路,在新征程中奮力書寫不愧于人民的時代華章。
那瘦小身軀,蘊含著“躬身為黨、以民為傷”堅定的理想信念。
“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人民教師”張桂梅的發言寥寥數字,但字字千鈞,讓人敬佩不已。初到華坪,張桂梅就發現班上男多女少,當時她便暗下決心,誓要改變當地教育環境,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最大程度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此,她東奔西走、擺攤募捐、被人放狗咬、誤吐口水罵是騙子,且不被親戚朋友所理解,她都一一挺了過來。自然擊她以風雪,她卻報之以歌。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堅強?沒錯!是共產黨員那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在黨旗下“青春獻給黨”的.錚錚誓言,是那拳拳慈母心、濃濃愛民情,不斷驅使著她無懼風雨、奮勇向前。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廣大黨員干部應以榜樣為“標”,對標對表,見賢思齊,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那瘦小身軀,蘊含著“默默無聞、甘于奉獻”執著的價值追求。
扎根貧困地區40余年,推動創建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累計幫助16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這其中任何一件成就都無比偉大,而這種種偉大都緣自同一個人,她便是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自她到華坪工作以來,她的生命便與華坪緊緊連在了一起,她堅韌純粹、甘當人梯,像蠟燭,燃盡自己,照亮他人。現如今,因為關節疼痛,張桂梅手上貼滿膏藥,且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23種疾病……身體每況愈下,卻依舊沒有停止奉獻的腳步。她幾十年如一日,從沒有叫過苦、喊過累,如同崖畔的桂、雪中的梅,默默無聞、甘于奉獻。被女童親切稱為“張媽媽”的她如同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們的逐夢人生。共產黨人當以先生為楷模,如若是,何愁國家不強、民族不興、人民不樂?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廣大黨員干部要向榜樣學習、向先進靠攏,以“滾石上山”的毅力、“克己奉公”的奉獻、“舍我其誰”的擔當答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考卷。
那瘦小身軀,蘊含著“清正廉潔、勤政敬業”扎實的工作作風。
為了不讓一名女童因貧困失學,張桂梅時常頂風冒雨、翻山越嶺,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里,腳步遍及華坪縣每個角落。自華坪女高建立之日起,她便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一體,而且隨身還帶一個小喇叭,定時督促學生起床、學習、睡覺。多年來,她沒有收過家長一份禮,沒有額外拿過一分錢。除此之外,她還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20年來收育136名孤兒,而對自己,卻是非常節儉,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不僅如此,她還曾把工資、獎金甚至社會捐助的診療費用累計100多萬元都捐獻出來,真是大氣磅礴,巾幗不讓須眉!不求名、不逐利,是她的行事品格,她只是默默地深耕在大山深處,用單薄的身軀挑起民族的脊梁。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相關文章: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08-18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優秀10-14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11-16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材料01-08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12-16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個人心得11-09
張桂梅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心得11-16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心得體會05-11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材料(精選1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