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事跡材料(精選12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跡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跡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跡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婦女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分享。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1
她是寺下鎮龍潭村的一名普通農家婦女。丈夫是龍潭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兩個兒子已成家立業,婆婆已經九十多歲,她們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全家人遵紀守法,明禮誠信,善待鄰里,樂于助人,相敬相愛,家庭和諧、溫馨,深受村方、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夫妻恩愛,孝老愛親
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庭幸福的源泉。陳水鳳夫妻倆恩愛和睦,一起承載工作、生活的重壓。自從公公去世后,陳水鳳就把婆婆接過來一起住,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來孝敬。凡事多向老人請教,聽取她的意見;平時邊做家務邊與婆婆聊天、溝通感情。婆婆年老多病,陳水鳳從不嫌棄她。一發現她身體不舒服,就馬上送她去看病,端茶送藥,精心照料。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婆媳感情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她們的鄰居經常說,她倆結婚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聽到她們因為贍養老人,操持家務等家庭瑣事而紅臉吵,一家子和和睦睦,很讓大家羨慕。
二、頑強善良,和睦鄰里
“我今天能為龍潭的百姓做點事,與我愛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的奉獻離不開,沒有她我可能堅持不到今天。”陳水鳳的'丈夫鄔金華說。陳水鳳的丈夫鄔金華自從1996年就當選為龍潭村村委會主任以來,連續七屆當選為龍潭村村委會主任、書記。龍潭村是一個大村,人口多,矛盾糾紛較多。作為龍潭村的書記、主任,鄔金華經常是一個電話就下到農戶家中調處糾紛,化解矛盾,一去就是一整天,甚至好幾天,經常把自家農活和家務耽誤了,有時村民還不理解,經常在陳水鳳面前冷嘲熱諷……,對此,陳水鳳毫不介意,以一已之力把家務操持得井井有條,與鄰里和睦相處,對孤寡老人更是施以援手,熱心幫助。“他要為全村人著想,沒時間顧家,我不怨他,更不能拖他的后腿。”陳水鳳說。陳水鳳的善良大度逐漸得到了村民們的理解與稱贊,大家都說龍潭村書記鄔金華有一個“賢內助”。
三、春風化雨,教子有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言談舉止對孩子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在家里,陳水鳳夫婦經常教育子女做人要老實本分,樂于助人。兩個孩子也在陳水鳳的教育熏陶下成長為本分有為,善良勇敢的好青年。陳水鳳的小兒子鄔輝在7月8日從縣城水南橋頭縱身躍下,救下一名落水女子。對此義舉,市民們紛紛點贊。鄔輝也被上猶縣評為“雷鋒式”好青年。面對榮譽,鄔輝是這樣說的:“當時也沒想那么多,主要是家里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要熱于助人,以后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還是會這樣做的。”
這是一個平凡的農家婦女,一對平凡的夫妻,一個極其平凡的家庭,但她(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著凡人善舉的正能量,詮釋著人間大愛的“真、善、美”。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2
我叫小林,出生于1962年7月,閆家屯村民,丈夫小劉同是本村村民。
我與丈夫的結合有段很曲折的故事。丈夫小劉原是陽原縣人,1978年來我村做了上門女婿。從此小劉與張秀花和她的父母組成了一個新家,他們四口開始了新的生活。小劉一邊種地一邊打工養活全家,日子過的也挺舒心幸福。不久他們生了個女兒,小日子過得越發紅火。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可惜他的妻子張秀花生病了,他東奔西走,各處求醫問藥,幾經醫治花了好多錢,從沒有想過要放棄治病。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還是沒有挽留住她的生命,離開了人世。為了不讓二老和不懂事的女兒傷心,他更對二老和女兒關懷備至,悉心照料。啥活他都搶著干,有好吃好穿的總先讓著老人和孩子。他的事跡,村里的人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稱贊他,甚至傳到其他村子。
幾年后,經人介紹,我與小劉相識了。對他家的情況早有聽聞,也知道他這個人孝順誠實,可靠勤奮。小劉與二老商量后并經過他們的同意于1986年與我成了家,小劉與我結婚后共同贍養劉前妻的老人。一個新家又出現了,家庭情況更加復雜。丈夫小劉時常提醒我,前妻臨終的遺愿,把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托付給他,讓他好好照顧。
作為人妻、人母和人媳的我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孩子和老人,關心體貼丈夫,并不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怠慢。公公婆婆的生日,我記在心里,放在心上,二老的生日,我總會燒上一手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小林總是不忘給二老買些禮物;天寒了,我給老人做了新的棉衣,讓老人心里暖烘烘的。二老年紀大了,我每天要下地干活,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公婆多享點福,她就承擔起家務和照顧孩子的.義務。因此這個新家還是那樣的溫暖,文明,和諧,受到村人的贊揚。我和丈夫深知老人喪女的悲痛,孩子無母的可憐,為此我二人主動親近老人,關愛女兒,將心比心,一視同仁,如同己出般的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多操心,說些心寬的話,做些關愛的事,感動了老人,二老逢人夸獎我們真是孝順的一對好兒女。孩子也從失去母親的悲痛中慢慢走出來,接受了我這個新媽媽。當女兒第一次接受了我,喊我“媽”的時候,我認為我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為了這個家庭,為了老人和孩子能快樂幸福,我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幾年來組成的家庭和睦相處,互敬互愛至今,在我村傳為美談。同時和氣生財,全家成員各顯勞動本領,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因此我們也曾收到了鄉鎮府的表彰,多年被評為出席鎮,區的文明和諧家庭。
隨著時間的推移,男老人因病去世,我倆又按世人的習俗為老人送終,還清了老人看病欠下的外債。后來,我家又添了個男孩,小日子還是那樣和和美美,紅紅火火。又過了幾年我的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我和丈夫又圓滿的把閨女聘了,如今外孫都八歲了。現在女老人都八十五歲了,現在由于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深怕老人受到委屈一切都是我來伺候,一天三餐,倒屎倒尿,從無怨言。孝順,不僅僅是養老送終,更多體現在對老人日常生活的關愛。公公辭世后,我怕老人孤獨苦悶,常陪伴她聊天,經常帶小外孫來看她,讓小孩子講故事給她聽,讓她感受天倫之樂。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我如同吃了蜜一樣的甜。
深知一個家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組成一家既是緣分,能夠和睦相處更是不容易,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經營,這種經營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更多的還是強調精神上的: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等等。家可以不是奢華的,但一定是溫馨的。還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尊老愛幼、坦誠相待等等。“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緣份。所以經常告慰自己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我這么多年如一日的,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只是千千萬萬中國婦女的縮影。只有繼承這種光榮的傳統才能把生活過的更加幸福美滿。
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在文明家庭方面給全村樹立了榜樣,我們感謝黨對我們的關懷。總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夫妻恩愛,老少共融,充滿溫馨,家業才能興旺,社會才能富強,反之,家庭不和睦,社會不安寧,民富國強又從何談起?所以我要做一個講文明,講和諧的公民,把溫暖和愛心獻給社會,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3
我叫小亞,來自海南省白沙縣七坊鎮長龍村委會長龍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擁有著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愛人和我,還有三個活潑懂事的子女。我的家庭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我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來,我和我的丈夫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丈夫愛崗敬業,事業有成,子女熱情上進,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贊和好評。
身為人妻、人母和人媳,我一直堅持著中國傳統婦女的樸素、孝順和勤勞,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老人和孩子,關心體貼丈夫。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予家人最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的家庭變得更加溫暖。為了讓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里,我會主動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務,同時協助丈夫管理好家里種植的六百多株橡膠和幾畝水田。每逢割膠時,往往從凌晨三四點就要出門,一忙就忙到中午,雖然勞累但因為擁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讓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長輩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雖然公公婆婆都已不在人世,但對于家里的老人長輩我都能盡責盡孝,每當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我如同吃了蜜糖一樣的甜。只要為了這個家庭,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樂,我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我一直主張主動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合作進取來共同發家致富。在2002年,村里辦了一個竹編企業,我很幸運地成為了竹編廠的技術骨干,并且有幸接待前來參觀的外國友人,這次經歷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農村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時我的經歷也鼓舞和帶動了更多的農村婦女努力提高素質,實現自己追求。
我的丈夫是村委會書記,工作非常積極努力,嚴肅、敬業、奉獻是群眾對他的評價。連續三屆當選村委會書記以來,團結帶領著村兩委班子,用心做實服務,幫助村民致富奔小康,聯合當地群眾辦起了一個集養豬、養魚為一體的養殖合作社,每年包本包利收入三十多萬元,帶領著全村村民發家致富。由于工作比較繁忙,丈夫照顧家庭的精力相對較少,但我并不埋怨他,看到丈夫為村民辦實事,看到周圍的村民一個個富裕起來,我的心里也非常驕傲,心里更多的是一種喜悅和幸福。對于丈夫的工作,我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為丈夫能夠有機會為村民服務而感到榮幸,希望我的支持能成為他努力工作的動力,也希望我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村委會的工作做得更優秀、實在。雖然他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會主動地幫我,承擔起丈夫在家應承擔的責任,對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總會主動與我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瑣事而吵架,兩人相處得非常融洽。
我育有一子二女,說起兒女,是我和丈夫最大的驕傲。子女們非常地聽話懂事,平時他們在家,掃地、做飯等家務都不用我操勞,若是碰上割膠的時候,他們也都會主動地去幫我收膠水,大兒子有時候還會主動和我一起去割膠。現在孩子們都長大了,大兒子2009年考上了政法學院,大女兒幼師畢業后邊工作邊自學函大,小女兒正在上高三,立志向一本、二本沖刺。雖然兒女們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是在外的他們總是常打電話回來提醒我和丈夫注意身體,每當節假日回家時總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我們。看到孩子們都如此孝順和有出息,自己心里總是美滋滋的。鄉鄰們有時會問起我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其實我也沒什么訣竅,但我覺得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們當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資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時哪怕再苦再累,我也不會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來,爭取做到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愛幼,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許多,但是也可以獲得許多幸福。
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系上,我們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我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我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我的努力也讓我收獲了幸福和溫暖。愿每一天都增加一個“最美家庭”,使得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諧。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4
我叫小鶯,家住蕉城區蕉北街道鶴峰社區。我們一家是溫馨幸福的5口之家,一家人和睦相處,夫妻相敬相愛,遵紀守法,平等互助,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互相照顧,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不但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生活中尊老愛幼,教子有方,取得了家庭、事業的雙豐收,成為當地所有家庭的楷模。
我們一家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加政治學習,擁護黨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帶頭踐行科學發展觀。我從2006年10月份擔任鶴峰社區計生協會小組長以來,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積極上進,為本片的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勤勤懇懇的耕耘。尤其是在創建“平安家庭”標兵戶的活動中,作為本轄區的帶頭人,我和愛人知法守法,積極倡導無暴力、無犯罪、無違法的文明戶宣傳活動,努力做到防拐賣、防盜竊、防搶劫、防隱患“四防”,做安全文明之家。
我的丈夫是一名退休檢察官,熱愛社會公益事業,興趣愛好廣泛,是攝影協會一名會員,他用相機捕捉下了美麗家鄉的點點滴滴,他的作品曾獲得國家級三等獎等多項獎。為了讓丈夫過上健康幸福的優質老年生活,我總是支持丈夫的興趣愛好,承擔起了所有的家務活,從無怨言,盡心盡力地做好家務事,不給丈夫增添一絲煩惱。我的女兒是一名小學教師、女婿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孫女剛上小學一年級,為了讓女兒夫妻倆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盡心盡職,創建出優異的成績,我獨攬下了照顧孫女的學習生活,并照顧好一家人的飲食起居,為女兒解除了后顧之憂。而女兒、女婿總是利用節假日或空余時間帶上老人和孩子出外郊游或陪伴老人做有益身心的各項娛樂活動。一家人總是其樂融融,上慈下孝。在生活中我們互相照顧,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在家里時常交流思想,互相取長補短,遇到困難互相開導,我們共同珍惜著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當我們的意見不一致時,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常常引來鄰里和同事的羨慕和稱贊。
在社區里,我和鄰里之間的關系相處的很好,每當誰家有困難,我都能熱心幫忙,為她們解決矛盾。隔壁鄰居都非常尊敬我,我和姊妹之間更是無話不說,相處得很融洽,我們之間從未紅過臉,姊妹間總有說不完的話,大家互相尊重、互相關心,遇事有商量,居民都稱我一家是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一顆平凡的愛心,我們互幫互助,用自己的方式攜手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用各自的愛心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平安和諧家庭。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5
小麗,一個普通人的名字,在我們齊七小區居民的心中卻有著強烈的震撼作用,這種震撼不是來自“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來自小麗家庭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為小區居民普及科學文化、為豐富小區居民健康快樂的業余文化生活,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
退休以后的小麗夫婦倆,是小區志愿者隊伍的成員,也是文明小區的積極參與者。他們與女兒、女婿住在一起。女婿王尚杰,不僅是小區的文藝骨干,還在周家渡各小區文化生活的舞臺上,留下了熠熠生輝的足跡。他們一家,溫馨和睦、其樂融融。看書、看報、制作科普宣傳版面、寫讀書筆記、收集整理各種健康科普等信息是他們的一大愛好。倡導終生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正是他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閑暇之余,家庭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使家庭不僅是生活的港灣,更是共享學習樂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臺。
十年前,王阿姨正是通過家庭學習的心得體會,在小區組建了老年“讀報小組”。她深知小區內有些老人因缺少精神食糧而難與人溝通的困惑,動員老年朋友一起加入到“讀報小組”中來。使小區老年朋友有了一個了解國事、天下事的窗口,提供談天說地侃新聞、傾訴心里話的場所。為了滿足老年人特殊的學習需求,王阿姨備足了功課.如:通俗易懂的國內外形勢的宣講,和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科普新理念,或解答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子女的糾紛問題等。如:“5.12”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大地震的消息傳來,“地震來臨如何避險?”教會老人們如何應對地震小常識的同時,也動員他們一起參與慈善募捐,為災區人民獻愛心。她的“讀報小組”,曾被周家渡街道評為“優秀讀報小組”的光榮稱號。
十年前,為抵制陋習、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同時也與小區居民共享由新科學帶來健康新生活的成果,王阿姨自覺肩負起小區普及科學文化的重任,在樓道里設立了“科普園地”。把科學生活的理念以宣傳版面的形式傳遞到每家每戶,每月一期刊登在樓道的“科普園地”上。大到世博、奧運、文明禮儀知識方面,小到一日三餐的`飲食起居,內容包羅萬象。如:使用家電節能的小竅門、人人養成健康行為、防止肥胖也應該從娃娃抓起等。并不失時機結合突發事件及時編寫科普小常識。如:浦三路加油站發生爆炸事故,出了主題“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機”的宣傳版面。并不定期刊登宣傳規范文明行為的漫畫系列插圖,掛在樓道內。
年高79歲王阿姨和她81歲的老愛人,為了使科普宣傳版面做得既圖文并茂又美觀大方,花費了很多心思在里面。學剪紙、學繪畫、練寫仿宋字、學寫毛筆字,每一塊科普宣傳版面都凝聚著他們夫婦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在王阿姨家里,常常可以看到夫婦倆,你來寫字我磨墨;你來剪紙我畫畫。一期期精美的科普宣傳版面總能吸引居民們的眼球,更是得到廣大居民的一致好評。……十年來,使科普文化知識從樓組傳播到小區十個樓組乃至整個小區。
十年來,王阿姨夫婦倆制作的宣傳版面,共有167塊;十年來,王阿姨自始至終辛勤地耕耘著她的“讀報小組”、“樓組文化”象一顆螺絲釘,默默無聞地奉獻在小區科普事業上,難能可貴!她的家庭是周家渡社區“科普示范家庭”,名副其實!
一個立足小區、發揮特長,用滿腔熱情為我們齊七居民區普及科學文化作出很大貢獻的小麗家庭,在崇尚科學文化的今天,無疑是我們周家渡社區科普示范家庭的杰出代表,功德無量!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6
小云,女,1985年7月出生,繁昌縣新港鎮克里村大克組村民,中專文化,家庭人口6人,該同志在“五好文明新家庭”的創建中,以形式多樣的行動,不斷增強家庭美德建設,體現了時代特征。在日常言行中,她愛國守法,模范遵守廉潔家庭行為公約,使家庭成員有較強的廉潔意識、法律意識及自警意識,尊老愛幼、團結鄰里、互助親朋,熱心公益,在鄰里有較高的群眾威信,并是鄰居的學習榜樣。
一、自主學習,提高廉潔家庭認識
小云同志她刻苦學習,在中專文憑的情況下,毫不放松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在2010年,她自己報名電大培訓班學習和積極參加繁昌縣2011年度舉辦的青年婦女創業培訓班。創業培訓班學習回來后,她主動找到了村婦女主任樂鳳梅同志積極協調,于2011年9月16日在村人口學校開展了一次婦女創業的相關知識講座,讓全村更多的婦女對婦女創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為她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她還以學習先進典型的氛圍在鄰里開展了“家庭助廉”活動,自覺當好反腐倡廉的宣傳員,有效地促進了“家庭助廉”活動的監督制約機制。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良好家風的一個重要舉措,營造出一個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家庭環境,在全村樹立了廉潔家庭的良好形象。
二、尊老愛幼,家中模范
小云同志是一名家庭主婦,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為媳婦,她恪盡孝道,對老人噓寒問暖,還經常陪伴老人談心,做她們精神上的支柱;作為母親,她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好孩子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孩子成材的重任;作為妻子,她是“賢內助”的最佳代言人。小云同志不論做什么事情,她都充分發揮女能人的本色,處處以身作則,在完成自家農活的同時,只要鄰里有鎖碎的事務,她都能及時的出現。
三、積極響應計生號召
在國家大力提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政策的影響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育思想觀念不斷改變的大背景下,小云積極響應政策號召,主動放棄生育二孩,領取了光榮證。洪村組滕小勝、李思強夫婦,雖然家里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但總想再生個兒子,小云得知后主動陪著村婦女主任上門做通了她們夫婦的思想工作,放棄生育二孩,落實了長效避孕措施。在村里她積極協助村計生專干向育齡婦女宣傳:“以婚育新風進萬家為主線,利用人口學校、宣傳標語等形式”,在村形成全民宣講文明生育文化氛圍,有效地促進家庭和諧、鄰里互助、移風易俗的新風尚。
四、熱愛公益事業
走進平坦潔凈的水泥進村路上,村黨組織書記陳興華說:“多虧了小云同志,前兩年來村民存在的‘垃圾亂倒、污水亂潑、柴草亂放、糞土亂堆’等現象,已逐步退出人們的視線……這里也有小云的一份功勞啊!平時能積極主動與村干部一起教育引導群眾養成良好家庭衛生習慣,不“亂搭亂建、亂丟亂扔、亂堆亂放”,自覺維護房前屋后和公共場所環境衛生。她還經常和村保潔員一起清掃村道兩旁、村莊周圍、水塘周邊和房屋周圍的衛生死角,還根據村里的自然條件,進一步抓好綠化美化工作,引導鄰里從美化家庭環境、提高家庭文化品位入手,自覺樹立與時代發展相符的新思想、新觀念,更加自覺地參與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五、協調發揮組織優勢,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在新形勢下她積極配合村婦代會和團組織的領導,促進和活躍農村婦代會團組織的工作,積極參加村婦代會組織的文藝演出慰問敬老院的老人們,豐富了敬老院老人們的業余生活。村開展綜治維穩工作中,她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新農村環境,面對賭博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在春節賭博已經成為農民休閑時間里主要的“娛樂”活動。她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普法宣傳,自愿做治安的耳目,勇于擔負起公益宣傳的責任,她經常陪同村干部一起大力宣傳國家禁賭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教育廣大村民自覺抵制和檢舉賭博行為,有效地強化了警示效應、提高了生活質量。
該家庭在家庭及周圍群眾中廣泛開展親情助廉教育活動,能積極投入到廉潔家庭創建活動中,發揮了表率作用,將家庭助廉教育活動工作具體化、形象化、實事化。充分發揮了把家庭助廉活動引入到精神文明建設中,用榜樣的力量推進了家庭反腐倡廉的前進步伐,為“端正黨風政風家風,共建廉潔和諧平安”做出積極的奉獻!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7
小袁,是寶源鄉玉豐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她的家庭雖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三十多年來,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她勤勞致富彰顯女性本色。她生長在農村,扎根農村,深刻領會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她不失時機抓住發展的機遇,順應市場需求和政府需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廣開門路,多種經營,走出了一條勤勞致富路。1998年,袁她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退耕還林,幫助政府改造天然林保護工程100余畝,承包村民山林300畝發展竹產業,現竹產業已經成為寶源鄉的支柱產業,農民因竹產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在2002年榮獲全國"三八"綠色獎章榮譽稱號。
她樂觀向上從容面對生活。她只有一個小學文化的弱女子,在她平凡的人生中,卻經歷著一些不平凡的事。當初為了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上山造林,丈夫不理解、不支持她。鄉親們也冷嘲熱諷,認為她一個弱女子上山造林,太不切實際了。可她為了自己的信念,不顧丈夫的反對和鄉親的嘲諷,把3個孩子丟給了丈夫,一個人跑項目,找資金,簽合同,還經常一個人上山植樹造林,并吃住在山上。后來丈夫被她的執著感動了,也加入到造林工程中,夫妻同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一家不但提前完成了自家退耕還林項目,還幫助政府完成了天保工程項目,鄉親們也被他們一家的堅定信念感動著,當初嘲諷她的人紛紛豎起大拇指——小袁真了不起。現在,她每天都樂觀的生活著,在50歲時還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加入鄉里的文藝隊,自導自演"寶源十八奇",她的樂觀精神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她教子有方教會子女做人。她有2女1子,均已成家,現與兒子和兒媳住在一起。她感慨到子女的孝順、懂事是她這輩子的收獲。兩個女兒經常回家看望雙親,兒媳更是把他們當著親爹親媽一樣的孝順。在她的感染下,初中畢業的兒子現正自考大專,他說,因為曾經的年少不懂事,放棄了學業,現在自己已成家立業了,要多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節拍,不讓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小兩口經營著一家大理石加工店,老兩口在農親時節就幫助他們打理店面,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的生活在一起,正等待著他們的孫子出世。
她團結鄰里助推社會和諧。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系上,小袁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小袁說:"她們現在一家人的想法就是如何帶動當地的村民共同發家致富,兒子準備結合赤水的旅游產業,在寶源鄉開一家農家樂,帶動寶源的旅游發展,帶動鄉們就業,共同增收致富。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8
在一片蔥蘢繁茂的田垅里,迎著紫薯特有的芬芳,隨著大型拖拉機挖掘的轟鳴聲,幾十個工人正在檢薯、裝袋、忙得不亦樂乎。在這群人中,一個忙碌的身影正指揮著工人們分工協作。她,就是xx,今年32歲,是零陵區郵亭圩農技推廣站的一名農藝師,也是這二百多畝蔬菜、紫薯、水稻的種植者。
這塊地里的紫薯,品名叫“一點紅”,因其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易種植的優良品性,由xx遠赴xx省xx考察后引進的。今年“一點紅”紫薯的種植面積在60畝左右,由于種植早,在4月初已插播完成,八月初就陸續收獲上市,每畝產值在3500元以上,純收入達每畝2000元,今年僅紫薯一項創收高達10萬余元。另外,今年還種植了早秋白菜苔40余畝,水稻120余畝,實現20xx年純收入在25萬元左右。獲得這樣的收成,xx心中自然十分高興,可回想起創業這幾年的艱辛,一幕幕的往事仍然清晰地呈現在這個勤勞的湘妹子的.眼前。
早在20xx年,xx不顧家人反對,承包了富家橋陽河村土地160余畝。雖然是農校畢業生,又在鄉鎮農技站工作,但對本地氣候及市場把握不準,當年種植的反季節包菜80余畝正準備在六月中旬上市,可五月正是湘南區梅雨季節,連續半月的陰雨讓正處包心期的包菜,因排水不良而全部感染軟腐病,80余畝包菜幾天之內全部腐爛,投入的12萬多元也就打了水漂。
20xx年,xx種植的160多畝xx香芋,長勢喜人,可到收獲季節,當年市場行情差,香芋無人問津,市場批發價也僅有每斤0.5元,20xx多噸優質香芋一等再等,在年底不得已以每斤0.76元的價格出售,細算帳本,還虧了五萬余元。這兩年的失敗讓她明白,蔬菜種植一定要結合天氣,掌握一整套科技知識,根據市場來合理安排茬口,無論哪一環節出錯,未能及時、迅速地解決問題,都有可能全盤皆輸。
20xx年,xx經大量的市場調查,結合對地區的氣候條件的研究,引進早秋白菜苔的種植,種植面積50余畝,由于陽河村的土質成沙性,又處潛水河邊,溫差較大,采摘的白菜苔品質極好,一經上市,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每天20xx斤的白菜苔在本地市場上也能銷售完成,實現當年白菜苔收入共10萬余元,但在當年種植中,又表現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勞動力不足,由于白菜苔的采摘用工量大,特別是雙季初收獲期間,農戶忙于自家的水稻收割,勞動力嚴重不足,很多白菜苔采摘不及時或未采摘,造成一定的損失;再一個就是市場問題,在零陵、冷水灘兩區批發市場內,每天超過3000余斤白菜苔就很難銷售完成。如若擴大生產,必會造成滯銷,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和市場的問題成了擴大白菜苔種植的關鍵。近兩年中,xx實行分散各村各農戶種植,共同對白菜苔進行遠銷xx、郴州、長沙等市場,使這兩個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
當然種植業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技術,要想蔬菜獲得高產,必須加大科技投入、設施投入,為了更合理地安排茬口,掌握各種蔬菜的種植技術,xx先后到山東、桂林、新田、江華等多地考察學習,引進以xx菜心、早秋白菜蕓、紫薯、早秋紅皮蘿卜為主的高效益品種,還從網上《中國瓜菜》、《上海蔬菜》等書籍上搜集相關的蔬菜種植技術,與此同時,積極請教市縣農業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和零陵農校的有關專家,把一系列先進的科學技術用到實踐當中,在蔬菜種植上采用高壟種植、滴灌栽培等措施,在水稻種植中采用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稻草還田等一系列先進科學技術,取得了產量效益較當地農戶平均水平高10%的良好收益,也為當地農民起到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種植業中最關鍵的是市場,為了開拓市場,xx先后對xx江南批發市場,長沙馬王堆批發市場等一些大型批發市場和本地各大超市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合理安排茬口,使蔬菜能在空檔期上市,跟家家福、步步高、建都、心連心等超市及幾位xx老板簽訂供貨合同,實行了訂單種植,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在20xx年中,供應本市各超市和江南批發市場紫薯70余噸,早秋白菜苔100余噸,水稻稻谷110余噸,實現純利25萬余元。
由于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常年在家的村民大部分在50歲以上,是以婦女為主,xx主動與當地農村婦女簽訂了用工合同20余份。為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在她的帶動下,以陽河、張阿復、大廟頭、木山底等地出現一批種植大戶,她以自己的理論、實踐經驗毫不保留地對他們進行技術上指導更新,讓大家少走彎路,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深受廣大種植戶歡迎。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9
小曉,謝菲爾德家庭農場負責人,2014年秋天,小曉從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碩士畢業回鄉創業,在龍泉街道梁家屯、俞家屯村承包了800多畝土地,創建了謝菲爾德農場。為加快農場發展,小曉雇傭了農場附近梁家屯、俞家屯等村莊的五六十位農民在農場里幫工,教會他們標準化林木和莊稼種植等新農業技術,帶動周圍村民增收。“農場里化肥使用量銳減,經過林木種植、有機肥還田等土壤改良后,土質也越來越好,讓農民們多掌握這些種植技術,也方便他們以后自己種植。”小曉說。
在為周圍村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小曉還積極將自己學到新技術,傳授給周圍的村民,并向他們推廣優質樹木新品種。2017年,小曉考取了北京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專業的博士,隨后便積極與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對接成立了科研基地,自此眾多農林方面的老師、同學常常來他的農場做一些實踐課題,在開展課題研究的同時,小曉還邀請老師們為周圍的村民普及林業知識。
在小曉的`帶領下,農場初見成型。農場的建成,一方面樹林可以為農場周邊的工業區帶來新鮮空氣,另一方面通過樹林建立起來的小型生態系統,可以提供真正的原生態食材,也可以讓家長帶著孩子到龍泉來親近大自然。現在,小曉的農場漸有起色,他正信心滿滿地將農場打造成一個產學研基地。“我和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都可以在這里更好地展開,也可以為龍泉帶來更先進的林業技術。”小曉堅定地說,“今年我準備和高校合作,做一個森林音樂節,即可以提高農場的知曉度,還可以帶動周邊村居的消費,一舉兩得。”截止目前,80后留學海歸小曉的事跡獲《人民日報》、《大眾日報》、山東電視臺等各級媒體爭相報道。“我們80后也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相信和我一樣愿意扎根農村的年輕人會多起來!”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10
小英,1984年到西小翟村委工作,從村婦女主任、計劃生育助理員、黨支部副書記、村黨支部書記,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她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緊跟黨走,努力工作,為民辦事,贏得了黨的信任和群眾的擁護,是大家眼中的好黨員,好干部,群眾的口碑是農村干部的`最高榮譽。如今,在西小翟村,只要一提到小英,人們都稱贊她“敬崗愛業,勤奮工作,任勞任怨”,村里的婦女們都夸她是大家“貼心好姐妹”。
群眾利益無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是小英作為村主干,第一責任人,在工作中始終遵循的原則。農村工作,特別是婦女工作復雜瑣碎,往往是“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很多矛盾糾紛都落到支村班子上來了,作為女干部,她用真心和寬容,耐心和細致去深入調節工作,架起了與村民心靈相通的連心橋,筑起了維護農村穩定的一道防線,她在工作中,調處婚姻、鄰里土地賠償等各類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幫助轉化邪教迷信人員10余人。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將大量的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了農村的社會穩定。
西小翟村本是財政遲字村,在她和村委一班人的多方共同努力下,于2019年為村增加年經濟收入達5萬元,搞活了村經濟,帶動了村發展。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始終以建設美麗鄉村為著力點,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工程,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和諧家園。一是投資60余萬元重點提升村主街道美化、亮化、硬化、綠化和上下水工程;二是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干部集中整治和專人清理相結合的模式,對全村進行全面長效整治;三是積極籌劃村十四五建設,建成集實用、休閑、娛樂、美化為一體的多功能群眾娛樂場所和現代化村黨群服務中心,持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續工程,做大做強養殖產業,把黨的政策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中,努力繪就農民有錢掙、干部有事做、村莊大變樣,奔向現代化的美好畫卷。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11
四月櫻桃熟,六月枇杷黃,八月桃李摘、打核桃,九月打梨,十月的柿子紅了皮,還有滿山的紅刺果和板栗。吃土雞,嘗野菜、游果園,摘果子,一年四季積儲足,可款四方賓客……按照青年村民黃xx的設想,再過兩三年,村里會變成四季飄香的果園,村民們都有事做,讓留守兒童不在留守,能和鄉親們一道盡情享受豐收致富的喜悅。
黃xx,家住平壩區安平街道大寨村,曾經在黎陽廠開餐館,每年收入在十萬元以上,丈夫是大寨村八角坪組的,經常有人叫她們幫在八角坪買土雞,說上面的土雞品質好。
有一次黃xx和丈夫到八角坪去,和村民們在一起坐著聊天,村民們就叫黃xx幫她們找活干,說到外面打工照管不了老人和小孩。于是她就想,我們八角坪的空氣很好,無污染,種養結合的條件很好,問村民們愿不愿意種養殖,村民們都愿意,但是要黃xx帶起她們干,黃xx當時就滿口答應說好,只要大家愿意。
之后,黃xx開始籌劃成立養殖合作社,并于2014年12月成立了xx市平壩區慧鑫養殖合作社,她帶領鄉親們養殖,自己出錢先后買了5000羽雞苗給村民們飼養,她堅持把好生態關,不喂添加飼料,農戶們紛紛加入了她的合作社,有了經濟收入。隨著合作社的發展,黃xx在八角坪的名氣越來越大,建檔立卡戶找上黃xx,看她能不能想辦法多帶些人走上致富的道路,于是黃xx左右協調,2016年11月又成立xx市平壩區八角原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
在平壩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現在八角坪已種有150畝核桃樹,300畝冰脆李,還有梨子、板栗、蔬菜300畝,養殖生態土雞3000只、肉牛150頭。在黃xx的帶領下,143戶建檔立卡戶有了收入,在她的合作社工作每天有100元工資,輕輕松松在家門口掙錢,增加了收入,說起黃xx,大家都豎直了大姆指,稱她為青年女強人。
有好的'產品還得有好的銷路,黃xx聽說互聯網信息傳播快、用戶多,在網上好賣農產品,在政府的支持下黃xx開了互聯網超市,注冊了商標“八角平”,現在八角坪的雞和雞蛋都是供不應求的,需要預定。
在平壩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們的齊心協力下,大寨村現在越來越好,以前是安平街道的貧困村,現在煥然一新,村里的道路寬敞,建檔立卡戶住上了溫馨舒適的房子,每天來合作社工作,大部分人不再外出務工。黃xx希望她的合作社能越來越好,能帶動更多的家庭困難人群,讓大寨村留守兒童不在留守,把大寨村八角坪組發展成生態農業觀光園。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 12
小雅,現任xx市xx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區委農辦、區扶貧辦專職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大學時代,培養奮斗精神和務實作風
小雅1993年入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成為國土與房地產開發管理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大學期間,他擔任班長,也加入了學生會。“在仲愷校園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老師們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在生活上又很親切,對我們很關心,還經常跟我們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們管理學院書記李錫儒老師當時就住在學校里面,經常帶我們去他家吃飯。可以說,在仲愷校園的這兩年,既充實又快樂。”小雅回憶起仲園的點點滴滴,還是記憶猶新。
小雅在專業學習上刻苦認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間,光榮入黨。“李錫儒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多出去鍛煉,做事情要多實踐。”“務實做人,踏實干事”是小雅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學期間,專業的老師常教導他們要肯吃苦耐勞、敢于創新,老師們的教導小雅一直記在心里,他也養成了務實、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
用心幫扶,助力涼山州脫貧
20xx年6月,小雅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授予“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稱號。實際上,早在20xx年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掛職任村委副書記時,小雅便與扶貧工作結緣。
20xx年,為響應黨中央“東西協作”的政策,xx區與涼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縣簽訂了結對幫扶框架協議,小雅開始了涼山州扶貧的攻堅克難之旅。
“像是從現代社會穿越回到了原始社會,村民們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衛生環境很差”,回憶起當初入涼山州時的情形,小雅仍充滿感慨。當時涼山州是我國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洛、喜德與越西是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的其中三個,彝族人口占大多數。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形比較封閉,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雅每次走訪當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后,小雅還要徒步走一到兩個小時才能到達各個散落的農戶。
地形的封閉導致當地與外界的交流較少,思想封閉,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村民們平日僅靠手工種植玉米、蕎麥等作物維持生活。有些貧困戶家里只有一口鍋,一把勺子,也沒有區分碗筷的意識,吃飯時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飯吃,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當地衛生環境的較差,村民們也不講衛生,醫療資源匱乏,導致肺結核在當地比較多發,諸多問題擺在小雅等扶貧工作人員的面前,他們感到時間的緊迫和扶貧的壓力。
小雅覺得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變人的觀念和思想。“在仲愷學經營管理時,老師一直強調,管理最重要的是激發人的內生動力,發揮人的優勢。”他想讓“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帶動作用”。小雅牽線搭橋、想方設法讓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到珠三角地區打工,一開始他們沒有工作技能,小雅就先對他們進行培訓,耐心指導他們。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讓他們盡快適應外面的世界,融入社會。幾年間,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區務工。這不僅改善了村里的經濟,更重要的是,他們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鄉,也會傳播先進的思想、帶動周圍的村民改變觀念,讓他們看到依靠勤勞奮斗,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開始講衛生了。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
小雅不僅帶領村民“走出去”,還采取了“引進來”的方法。他與扶貧隊伍一起多方聯系,為涼山州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因地制宜,打造7個產業園區,總投資超3億元,帶動2萬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民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衛生條件還是比較差,特別是學校條件簡陋,設施也不齊全。沒有開水房,學生們只能從家里帶水到學校,帶來的水喝完就沒有了,實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雛鷹助飛扶貧慈善基金”,籌集社會善款310余萬元專款為北三縣104間學校安裝255臺凈水熱水器,使涼山州北三縣學生飲上安全熱水。
聊起扶貧中遇到的困難,小雅打趣道:“頭發就是這樣白的。”他頓了一下,說:“扶貧工作中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想起仲愷李錫儒老師的教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不要驚慌,保持樂觀,一步一步地去解決,要奮進,不要松懈!”這些話給了他前進的力量。
在xx區扶貧干部們眼里,小雅一直是特別能戰斗、特別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的“一線操盤手”,務實肯干的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扶貧路上的“老黃牛”。
小雅每年都要進涼山十幾次,每次短則一周,長則十幾天。回憶起剛到涼山的日子,小雅笑著說:“起初什么都需要我們手把手去教他們,就像父親教孩子讀書一樣一遍遍地去教,雖說很辛苦,但是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眾脫貧走向幸福,我也覺得很幸福。”
科技扶貧,發展智慧農業
“互聯網對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而物聯網是超越互聯網的形式,通過物聯網發展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向。”小雅對物聯網發展農業的前路信心滿滿。小雅在幫扶地推動5G農業、智能化農業發展。最近幾年,xx區配合當地在涼山三縣打造起7個產業園:在喜德縣,他們打造起魯基鄉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該產業園成為四川省第一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在越西縣,打造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采用5G信息技術栽種“5G蘋果”,成為涼山州首個產供銷一體、物聯網智能化農業園區……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促進幫扶地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小雅結合云浮羅定地區特點創立了“萬畝南藥基地”,除了引導利用好羅定當地資源外,他結合xx區的優勢,聯系xx區制藥廠與南藥基地對接,為基地引入實力雄厚的合作企業,以“強強聯合”做大做強南藥基地。同時,小雅還聯動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為基地注入先進技術力量。“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源泉,我們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動幫扶地的產業發展。”小雅說。
扶貧期間,小雅及其團隊為云浮56條貧困村集約土地超過3萬畝,落實產業項目326個;為涼山北三縣引進企業11家,打造產業園區7個,建立“帶不走”的.長效脫貧機制。發動企業募集近1億元款物,助推民生發展。20xx年發動165家企業結對云浮56條村,助力脫貧攻堅。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涼山州北三縣全部脫貧摘帽。
“看到群眾脫貧過上好日子,我也覺得很幸福!”務實做人,踏實干事,小雅用自己在大學的所學、所悟,為鄉村振興和扶貧事業貢獻力量。他,值得吾輩致敬和學習!
【農村婦女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農村婦女主任述職報告09-17
2022年農村婦女主任工作計劃11-12
農村婦女主任述職報告(通用10篇)01-15
事跡材料 超市事跡材料11-25
技術與社會網絡資本-關于中國農村婦女社會網絡資本的研究視角04-26
xxx同學事跡材料 -先進事跡材料03-13
食堂事跡材料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