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一、在精心創設情境中,引入詩境。
古詩注重情感的抒發,情感是古詩的生命,它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人物、景物、事物的愛憎和感嘆。要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那就得把古詩描寫的詩境先推到學生面前,進而讓他們走進去。上課伊始,我就創設一種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百花凋零的情景,接著又出現了美麗的梅花,與前面創設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初步體會《梅花》的詩境。
二、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誦中,體會詩情。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剛開始就讓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詩(我也注重了讀的層次性,從讀準、讀通順到讀出詩的節奏),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
接著讓學生在與文本、老師、學生的對話中讀一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為零距離走進詩境打下基礎。課堂上自主讀和互動聽讀相結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課文,使學生逐步達到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讀讀背背,重在培養語感。二年級的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主,因此,在指導朗讀時,采用教師帶表情范,學生聽后直觀感悟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然后讓學生模仿表情與語氣朗讀來體會文感,培養語感。
三、在富有個性的表演中,感悟詩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再加上音樂渲染,讓學生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四、突出語文的實踐性。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動口、動腦、動手,讀、畫、議、寫,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多種能力,如:朗讀能力、識字能力、思維能力等。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說話能力、朗讀能力等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中,我覺得自己在教學時間的分配方面做得不夠理想,在識字環節中用了較短的時間,寫字環節指導上還未十分到位,希望以后在教學上能多研究,多琢磨,讓古詩教學更具有魅力,使學生愛上古詩,感受中國詩歌文化的燦爛。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村居》是高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由于這首詩比較淺顯易懂,所以學生記憶背誦很快。學生識字時方法很多樣,這是我沒有想到的讓學生用字卡做找字游戲時,學生興趣非常濃。生字記憶很扎實。但是。整節課下來,還有許多遺憾和不足之處,在這里我想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在課堂上雖然也有同學談自己的看法、互相評價,但是所占比例太小。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精神,學生必須積極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并且要有一定的參與面。我想這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到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學習意識、學習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并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小鷹學飛》是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主要敘述了小鷹在跟隨老鷹學飛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止境,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本文根據小鷹的三次學飛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的結構和寫法相似,因此,前兩部分教學我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演課文體會小鷹兩次學飛的不同心情,在此基礎上,轉入第三次學飛的教學當中:
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朗讀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語文知識,綜合提高語文能力。同時朗讀能力還是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重要標志。如何讓學生體驗到老鷹對小鷹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小鷹學飛的刻苦,在教學過程中,我抓準時機引導他們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表達出他們各自獨特的感受。在學習小鷹三次學飛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鷹的三次飛有什么不同?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賽讀、挑戰讀、演一演等形式仔細品讀老鷹和小鷹的話,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解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由于我的提問給了學生更廣大的讀的空間,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解讀課文,因此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因此,整堂課,我都以朗讀為主線,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將情境教學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語句,在創造性想象表達中積淀語感。
但整節課上完,總的來說比較流暢。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
1、課前我已布置同學們預習課后生字詞,但在朗讀時,我班還有個別同學讀詞不準。這點上我覺得以后在學習課文之前,最好還是以檢查預習生字的形式,花個三五分鐘,先把生字讀音解決了,然后再上課。
2、教師本身的語言還不夠簡練,以后我應多注意整理自己的教學語言,以便花不必要的時間,更讓課堂顯得更加成熟。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一、在想象中尋求知識的創新。
法國思想家狹鎮羅普說過:想象,就是一種特質,沒有了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也就不能成其為人。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想象力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量。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對課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聯翩,并思維活躍,創造力強,學習生動活潑。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把新舊信息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發展。在教材中,有些課文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揣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用這些“空白”,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才智來填補這些“空白”,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如《假如》一文,讓學生續接課文,我讓學生先自由想象,去挖掘“空白”的蘊含,然后再交流,學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說:“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災區的小朋友畫許多書本和學校,讓他們能夠再回到學校學到很多的知識。”有的說:“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醫院的病人畫許多神醫和先進的醫療設備,讓他們早日康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經驗表象,進入個體豐富的想象空間,越過語言的表層,與作者的心靈一同震顫,知識層出不窮,得到創新。
二、為學生提供寬裕的探究空間,尋求知識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中國和中心點。圍繞這個中心點,教師必須提供寬裕的空間,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要改變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為此,教師可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培養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
《假如》一文的教學,我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有的用表演形式,有的用分角色朗讀,有的邊讀邊演,形式豐富多彩。各小組都在積極地排演,密切的.合作。通過交流反饋,同學的評價,他們發現本組的缺點,也學習了別組的優點,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深入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導為情感熏陶。
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語文課文的朗讀,應是讀人家的書,把人家的情感變為自己的。”也就是說,朗讀重在讀出感情,讀出味道。
如在教學《假如》一課時,課文中四次出現了“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一句,應重點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聯系課文的內容,啟發學生想象小樹和小鳥以及西西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從而使學生感受神筆的重要,這樣,學生在朗讀時,語速時而舒緩,時而急促,聲音時高時低,時重時輕,讀出了不同的效果,每個學生根據不同的理解,也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四、與學生同朗讀,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點。
教師生動的語言,對學生是一種強烈的感染。
在教學《假如》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殘疾兒童的不幸,我為學生講述了一些關于殘疾兒童的感人故事,在聽了我的講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淚。這時,他們再讀第三小節時,就能把那種對于不幸的人的關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而且,在讓學生續編課文時,他們考慮得也都是給那些需要關愛的人送去溫暖,來表達他們的愛。
五、主線推進,橫向聯動,加強整合。
就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閱讀教學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個“主線推進”的問題。傳統語文教學是將“理解課文內容”作為主線推進的,這是一種典型的“理解式閱讀”,且是單線獨進,不及其余的直線式教學,其結果只能是少慢差費。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語文課標的新要求和人教社實驗教材的獨特優勢,構建了一種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這樣就保證了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又強化了朗讀感悟,同時也十分有利于學生的閱讀積累。
我們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但不是單線獨進,不是讓學生死讀傻讀,而是著眼于三維目標和語文教學的諸多任務,實行“橫向聯動”,在朗讀課文的進程中左顧右盼,整體觀照,將識字、詞句體悟、內容理解、寫作技法、認識能力、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等等都一一滲透落實。橫向聯動的關鍵是“整合”,即將一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活動、教學手段都融于“讀”中,以讀促思,以讀促解,以讀促記,以讀促說,以讀促寫。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讓學生讀中識、讀中悟、讀中說、讀中問、讀中議、讀中寫、讀中練、讀中用。
南油小學劉慶元老師教學《假如》一課,文中“讓小鳥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餓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這個詞語學生不懂,教師沒有抽象地下定義,而是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旬反復誦讀,仔細體味,結果學生豁然明白:“苦苦”在這里不是說嘴里有苦味兒,是說等得“很辛苦”“很艱難”“很悲傷”。通過細細品讀,學生對“苦”字疊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時,在對“苦苦”一詞反復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同情憐憫之心已由然而生,受到情感態度方面的教育感化,這就是成功的“整合”。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以畫為媒激發興趣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一成不變的學習模式,千篇一律的課堂形式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容易疲勞,注意力易分散。而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把學生喜歡的音樂、美術、體育引進課堂,能使語文教學更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蘇教版第三冊有一課《云房子》,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一幅一幅展示小鳥們造的云房子,當學生看到真的像花兒、大冬瓜、大禮堂一樣的云房子,都忍不住“哇”的一聲驚嘆,深深地喜歡上它們。學生在朗讀時自然而然流露出內心的喜愛、高興的情感。欣賞完小鳥造的云房子,學生們余猶未盡,我就讓他們畫一畫,畫出自己喜歡的云房子。學生太高興了,他們海闊天空地想,自由自在地畫,興致勃勃地說,孩子們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隨著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插上了聯想、想象的翅膀,一個個小畫家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雖然孩子們繪畫表現手法還很稚嫩,但一幅幅形象的畫無不透露出兒童特有的靈氣和童趣,無不表現出兒童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有的畫成了一條龍在天上自由自在的游,有的畫了兔媽媽在給小兔講故事,還有畫成了一艘輪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駕駛船兒在天空自由飛翔。他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自由中促進個性的發展,在創造才能得以施展的同時,孩子們也享受到了創造成功的歡樂,并進一步激發了學習與創造的熱情。
美術走進語文課堂,使學生在感受藝術的同時,能體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感悟到語言的深刻內涵,享受到成功的無比愉悅。美術走進語文課堂,使語文在美麗中變得更精彩。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4-18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03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4-04
二年級上冊語文看雪教學反思04-02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2-22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玲玲的畫》教學反思04-29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