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學反思1
今學期開學初,學校決定由我們四年級組研發《語文園地四》精品課,說實話當時覺得壓力挺大的。
一、磨課,破繭成蝶收獲成功
歷時三個多月的磨課終于結束了,用上“終于”這個詞可以想見我此刻的心情。磨課,那真是一個痛苦而又充滿了希望的過程。在精品課研磨團隊各成員的悉心指導下,我進行了多次試教。試教的那種感覺,常常讓我聯想到數學中的無限循環小數——周而復始,無休無止。可誰知,這種循環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每一次試教都是對教學設計和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的一次檢驗,一串串問題如列清單似的被羅列出來,問題的指向由最初針對每個教學環節和每個情境的創設,到最后哪怕是一句過渡語、一個神態動作都進行精雕細琢,力求精益求精。經過多次的磨課,使這堂課的環節也漸漸成形,雖然改過的教案還要再推翻,再修改,我們團隊經歷了多次磨課過程,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堂堂課的記憶,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種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洗禮,更多的是那些無形的浸潤。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謂是忙碌又充實。生活談不上有多么精彩,卻處處溢滿激情與幸福。
曾經在《讀者》上看到一則“蝴蝶破繭而出”的故事:當蝴蝶還是一只小小的蛹時,它被束縛在一個黑暗窄小的繭子里。蛹為了鉆出這個繭子,每日都要經受著巨大的磨難。為了使自己的雙翼充血而更加有力,蛹用自己瘦小的身體努力的把繭子磨破。蛹鉆出了繭子,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怡然自得。
磨課的過程就像蝴蝶破繭而出的痛苦磨難。經過反思、修改、理念上的沖擊,最終“破繭而出”看到天地間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成功的滋味回味無窮。
二、評課,讓我直視不足之處
我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推銷員成功的秘訣就是經常花錢請別人吃飯,在飯席上讓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他把這些缺點一一記錄下來,然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改正,一步步走向了完美。是的,人要學會反思,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讓劣勢發展成優勢。除了自我反思,還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反饋,常言道“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上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如果沒有別人指出來,是很難自己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的。
每次上完試教課后,團隊的所有老師坐到一起,坦誠相待,相互評議,交換心得體會,一方面挖掘課堂的亮點,促進我的信心和熱情,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另一方面,聽課老師都十分誠懇地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沒有依綱靠本,把學習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習熱情被難題抹殺了;四人小組合作沒有達到老師的目的;學生對“明褒實貶”的表達方式體會不深;故事的趣味性沒有很好地體現:老師引導不夠細致,學生沒能很好體會到待客之道??大家還滿腔熱情地幫助我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引導我改進教學行為,可以使我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提升和進步,而且毫不保留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招數,促使我開拓思路,誘發智慧,促進反思。在評課的過程中,我感受著大家切磋技藝、交流心得的快樂,感受著在不斷思維沖撞中所實現的點點滴滴的進步。
回想磨課的經歷,我是幸福的,回頭看看這條路,也許沿著這條路我們無法走到頂峰,但是沿途的風景已經夠我欣賞的了。更幸運得是在這條路上并不是我一個人,有好多擁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和我一路同行,從他們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風格教學經驗,在他們里我學到了不少教學思想的精華。我相信這種磨課的教學歷練最終會化作我人生的修煉,她必將啟迪我在教學路上奮斗不息,耕耘不止??
語文教學反思2
在作文教學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大部分學生無從下筆,不喜歡作文課。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將是作文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題。每次作文課上課前,學生都流露出厭煩情緒,嘆聲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寫不好,無事可寫。試想,每次作文,學生都能瀟灑行文,輕輕松松寫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學自是一件易事。
解決這一難題,須從根源上找原因。教學中發現學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內容空洞無物,缺乏創新;
二、沒有真情實感,空喊口號;
三、語言乏力,品之無味。
四、字數達不到要求。
找到了問題的結癥所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興趣,搜集材料
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緣于學生知識面窄,可寫之物太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較難的。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發生在身邊的事,網上的新聞告訴他們,讓他們說出來,交流后在寫,并及時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2、善于發現,勤于思考
其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還是很多的,只是學生都熟視無睹,習以為常。老師的一個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囑,同學的一個燦爛的微笑以及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是學生寫作的題材。學生缺少發現的眼睛,不善于思考。教學中我會就某一件事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3、欣賞美文,品味語言
常于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從寫作手法,修辭,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怎樣遣詞造句才使語言富有表現力。鼓勵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過努力,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提高,對作文有了很大的興趣。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思考,尋找解決的途徑,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語文教學反思3
xxx學年我擔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學工作,并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煉獄”,在這種人人要為之奮斗的時期里,要與時間競賽,要與自己的心智競賽,這就是高三,在這種緊張的氛圍里,大家來完成各自的心愿。在這一學年度中,在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下,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總體來說,本學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以課本為綱的教學理念。
我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為綱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臺。不管教學方法怎么變化,沒有扎實的基礎是經不起考驗的,因此必須夯實基礎。每上的一節課,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的信念是決不打無準備的仗。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為此在備課時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識點,反復精練,把最深入淺出的,最便于記憶理解的知識教給學生,同時多做習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把相應歷年的高考題篩選出來,從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習題選給學生,把每一節課的教案都寫成詳案,反復推敲。重點抓好了“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我注意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為此我注重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三.樹立以高考為方向的指導方針。
緊扣高考要求,教學中采取廣挖坑,少打井的教學方向。提高學習效率,主抓課堂質量,強化訓練階段,在授新課中必須在課堂小結后加以練習。強化基礎,結合考綱各章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歸納出來,加深記憶,一階段后在串聯知識點,形成體系,使學生的知識成體系,既有利于記憶,又有利于知識框架的形成。搜集熱點問題,提高學生興趣,深入淺出的教給學生答信息題的方法。多采用課件教學,吸引學生注意,調整課堂氣氛,起到應有的作用,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針對學生缺少答題技巧、不會答題方法的問題,專門訓練學生的答題方法,講解答題模式。在以知識帶材料的學習基礎上,再次以材料帶知識的方法,通過當時的熱點,復習知識。
四.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為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經常上閱覽室翻閱書籍、上網查詢大量的資料、請教有經驗的特級劉老師老師,與經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還爭取機會多出外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復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
為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區里和市里的進修我都積極參加,并且在聽課的過程中認真聽講。
教師應該是校園中最善于學習的人,“學然后知不足”,通過教學,我更加清楚教學相長的意義。
今后的教學方向:
1、從今年的高考試題看,今后在高考復習中如何進行“熱點專題”的復習,值得反思。我們習慣于用較為大量的時間去復習“熱點專題”,今后在時間的安排上,在專題復習的深度與難度上,都應該降低要求。用二三個專題復習,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就行。
2、更加注意基礎知識的復習,并且要對每一部分的基礎知識用較深的挖掘。
3、對某一個知識點,必須讓學生懂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語文教學反思4
最近,我執教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第23課<<春聯>>,教后通過自己的反思,同行的探討,專家的引領,對這課及語文教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春聯》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課文用精練的語言,生動地說明了春聯的作用,內容以及特點.在課文的精讀階段,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語言文字,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突現三方面的特點:
一 重視學生的自主感悟,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的設計還是應該圍繞他們而開展.在導入課文后,我就放手讓學生們自由地朗讀全文,讓他們自主地學習課文,分析課文時也以學生的思路為線索,機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對春聯內容的理解,也以他們的自讀自悟為。
二 重視教法,由扶到放
有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在分析春聯內容的時候,我選擇兩條春聯重點品讀,著重分析,另外的.兩條則由學生同桌合作學習,再以匯報學習成果的形式交流.實踐表明,學生能很好地自主學習,他們也品嘗到了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 以文為本,以讀促析
語文是姓語名文的,盡管本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文章,但在教學時仍要圍繞課本而進行,領略文中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對學生進行程度不同的,有針對性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對仗""聲律美"這些內容較為煩瑣,理解起來也有困難,那么就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為主,以讀促析,以讀促悟,以讀促記,以讀促說,以讀促寫。
語文教學反思5
課文以歡快的筆調寫了泉水從石縫流出到匯入大海的一路見聞,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表現了泉水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本文在寫作特色上,語言流暢,富有音樂感。文中一些優美的詞語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著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說話要用輕松,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教學本課,要強調自讀自悟。讓每個學生讀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盡相同。他們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于奉獻:“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唱吧,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團結協作、樂觀奮進、勇往直前:“歡快的泉水彈著琴跑下山去。”“他們互相問候:你好!你好!”“他們互相約定:大海里見!大海里見!”
語文教學反思6
《秋天》一課的教學,我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帶學生走進課文的優美意境中。朗讀對語文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各項語文活動都要由閱讀文體開始,對于詩歌則尤為重要,只有反復朗讀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里。所謂多樣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漸進,由識記生字到讀順詩歌到讀出韻律以至讀出感情,步步走來,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其次是指多種方式朗讀,可以自讀、同桌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課后看來,總覺讀出韻律一節處理的不妥當。我本意是想通過四步讀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詩歌節奏的劃分本無定法,它和語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教給學生劃分節奏時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第一詩節給學生作一個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這一環節上的遺憾。
在品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三幅畫面中選擇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面展開想象,將詩中畫面用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的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個問題的設置應該說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這一點,我同時在設計課時,準備了第二套方案來降低難度,也就是在學生回答有困難的時候,老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根據極簡單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重在教給學生描寫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降低難度的方法確實為學生打開了思路,也迸發了許多靈動的火花,出現了許多精彩的片斷。但就總體而言,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年齡尚小,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更易于接受圖片這種直觀的形式,而對于詩歌凝煉的語言,似乎還嫌抽象。(當初我之所以沒有為每一首詩節準備相應的圖片,是因為我覺得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此外,提到的是農家、漁家、原野的秋天,這些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根據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間接經驗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學生直接經驗不足,間接經驗又不夠,理解起來自然困難。
在品析美詞這一環節中,我著重請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只做必要的指導。應該說,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品析的相對到位。但場面顯得平靜,過于有條不紊,教師沒有適時激起學生之間的問題矛盾,沒有形成激烈探討的場面,這也限制了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每一堂課我都認為應該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難的機會,因為“學貴有疑”,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真正對課堂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正走進文本,有著獨立思考意識的。但可能由于時間的限制,很遺憾,在本節課上卻缺少這一環節。
在這堂課的最后,我設計的環節是改編《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似乎不用精心設計,提到秋天的景色就很容易聯想到這首歌曲。針對初一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如果你要求他根據秋天的景物去寫一首小詩,他們可能會無從下手,并且在一開始就會將這個問題定位為難題,這樣就會使他們失去興趣,失去創作的欲望。因此我要求他們改編這首膾炙人口的童謠,在優美的旋律中讓他們放松心情,收獲靈感,同樣是用秋天的景物當作歌的意象,但他們的創作熱情卻非常高漲。當然,初創作的歌詞聽起來較為通俗,仍需錘煉。
語文教學反思7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由于霧凇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系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此次上課改匯報課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于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語文教學反思8
《觀潮》是一篇講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學習作者有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教學重點則是理解“潮來之時”部份和學習作者有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為了實現這一重點目標,教學時,可采用“抓特點、反復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找景點──理特點──品詞句──感情讀”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一、課前熟讀,感知內容
課前預習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大特征,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1、作者是依據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2、“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的情景是樣的?
3、最能表現大潮壯觀景象的.是課文的哪一部分?
4、課文描寫了潮來時哪些特點?畫出大潮特點的詞句,反復讀體會大潮的壯觀雄偉。
5、查找課文后面重點詞語,并理解意思。
6、查找和收集與課本有關的資料。
7、找出在預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二、讀中引讀
自(讀)學課文,學習預習課文,充分做好學生學新課的準備,在導入新課后,師放手讓學生說一說:
你讀懂了什么?
師點撥。升華學生的學習所得。結合閱讀讀課文,以此導出學習重點第三、四段。
當學生已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深深吸引之后,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讀課文重點部分。
1、討論:
課文從哪些方面來寫潮水的特點。
2、討論理解:
描寫潮水從遠涌來時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詞句,從中體會江潮聲音大,氣勢壯的特點。
3、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有感情地朗讀,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
引導學生讀描寫潮水來之時的語句。
4、在具體的運用中,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以達到對語言積累的目的。“浩浩蕩蕩”、“人聲鼎沸”、“風平浪靜”、“山崩地裂”。
三、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重點引讀“潮來之時”這一部分內容,可及時總結學習方法:找景點──理特點──品詞語──感情讀這一方法,讓生先小組合作,自學課文,其余段落抽生讀,并總結。
四、啟發想象,鼓勵創新
《觀潮》一文文質兼美,情景交觸。在學完之后,師創設情境,啟發生想象:
如果你們置身于觀潮人群之中,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除了課文中寫的景象,你會看到什么?
指導學生口述。以此鼓勵學生拓展思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嬈的山林雨景圖,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處處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體現出作者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課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寫山雨的。先寫山雨悄然而至,描繪了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接著突出描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后寫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韻。
第五單元訓練重點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達上,文章首尾呼應,重點寫了山雨的聲音和雨中山雨的顏色,主次分明,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點;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動人,極富感染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向。
①認識本課2個生字。
②有感情朗讀課文,在讀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景色,在讀中體會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初步的鑒賞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從閱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學生的性情。
3.教學重難點
(l)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
(2)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感悟上。正如閱讀提示里說的“學習這篇課文,要多讀,多想,多感受”,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歸納其中蘊涵的情感,并通過朗讀來展示學習的體會,朗讀的形式多樣:競賽讀、個人讀、男女分讀、分組讀……不指導朗讀技巧,如急緩輕重、抑揚頓挫,只要求學生讀出自己對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感受就行,促進學生朗讀和感悟的水平。
教具準備:山雨課件。
三、說學法
按照閱讀提示里提示的學習方法“學習這篇課文,要多讀,多想,多感受”,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歸納其中蘊涵的情感,運用不同方式進行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話談閱讀感受,可以想象,也可以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四、說教學過程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濕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們喜歡下雨嗎?(多個學生說)
看來大家對雨有著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場奇妙的雨——山雨(板書)
學生寫課題。把自己寫的課題讀一讀。欣賞了這場雨,也許你對雨會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開書,自己讀讀閱讀提示,(點課件)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三)初讀感知。
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進這場山雨,用你喜歡的閱讀方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主要介紹了山雨的哪兩個方面?
(四)自主學習。
1、(課件出示雨前景象)請看!你能用文中的語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嗎?學生朗讀一段。
聽了他的朗讀,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詞、讀體會)讓我們一起用讀書聲請出山雨,讓他悄然無聲地來到、讓大家都無法發覺。(學生讀)
2、(自學雨中)
聽了你們的朗讀,我已經感受到了山雨飄然而至,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走進雨中,你可以去聽聽山雨的聲音,也可以去欣賞雨中的顏色,通過朗讀把你聽到的聲音或者欣賞到的顏色美美地展現出來。
3、小組交流。(把你聽到的山雨的聲音或欣賞到的顏色在小組里讀一讀,再說說你的感受。)
4、集體匯報。說到哪句點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談感受)當你聽到山雨的聲音,心情怎樣?
2)這么動聽的雨聲我們一起去聽聽吧!(點課件)
3)和著山雨的聲音,我們一個大組,一個大組接力讀讀吧!(在雨聲中再讀一讀)
(2)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1)(幾個學生談感受),
2)聽,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點課件)我能感受到這山雨是無字的歌謠,那樣動聽,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樣的歌謠?(學生說)說到神奇,問,他會是怎樣神奇呢?
3)是的,的確是——的歌謠。把你們感受到的歌謠讀給同桌聽聽吧!誰來試著讀讀?(可以請同學老師一起讀)聽了他的朗讀,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請,不好,示范讀)
4)喜歡這無字歌謠的孩子一起來讀一讀。
(3)雨聲里,山中的沒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有幻想的色彩。
1)(學生談感受)
2)真是動人的樂曲,(點課件)我也想和你們一起彈奏這首小曲,你們是琴鍵,我就是輕捷柔軟的手指。第一個逗號一組讀,第一個頓號二組加進來,第二個頓號三組加進來,后面的四組加進來一起讀。(配合讀。)你覺得咱們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樣?(學生說)
3)相信你們還能彈奏出更美的旋律。趕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說說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會幻想些什么?)
(4)、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談感受)
1)(點課件)正像你們說的一樣,陽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斕,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綠。(引讀)瞧,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綠得——,這清新的綠仿佛在——流進——流進——
2)聽出來了這清新的綠色已經流進了你們的眼里、流進了你們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們用優美的朗讀聲讓綠色也流進我的眼里,流進我的心里,可以嗎!學生再讀。
3)此時,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樣,(點課件)我們的記憶——宛若一張干燥的宣紙,這綠色隨著絲絲屢屢的微雨悄然在紙上化開,化開……你們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同桌互相說。請學生說。
4)我建議我們一起再讀讀吧,讓我們此時的記憶在腦子里化開,化開……(一起讀)
(5)、雨后。
不知什么時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過后,又會是怎樣的畫面呢?趕快去讀讀吧!。(匯報)雨后是怎樣的畫面?
1)、鳥。歌聲為什么那么動聽?它會唱些什么呢?誰能用輕松愉快的朗讀把小鳥的歌聲引出來?(讀后點課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歡的孩子,一起讀一讀吧!
2)、雨滴。點課件,一起來演奏。
(五)、拓展
孩子們,如果你們能熱愛身邊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處景物都會似人間仙境。用心去聆聽每一個聲音都會是優雅的樂曲。作者趙麗宏把雨聲比作音樂,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點擊課件。)
這是老師眼里的雨,(師讀)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樣的呢?用幾句話寫下來吧!可以用自己的話寫,也可以摘抄課文中和課外你收集的語句。
五、板書展示
聲音
山雨
顏色
語文教學反思10
《老王》教學案例及反思
上好一堂課,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前提。而要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這對老師來說是頗費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課版《語文》八年級(上)第二單元中的《老王》的設計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談一點淺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內心反思寫成的回憶人的散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閱歷和體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只感受作者是一個善良的人,老王是一個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對老王產生愧疚。
針對這樣一種情況,我打算從學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體察老王生活的艱難與人性的善良,著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雞蛋”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讓學生體會到對不幸之人需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
教學設計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關注老王——懷念老王為線索,把課文的重心放在對老王人物的鑒賞上,分別由以下幾個環節:
1、走近老王:自由閱讀課文。說說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個怎么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____________人,表現在_________這樣的句式表達。
(這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事件,能說出關于老王生活的苦和為人的善的特點。)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抓住老王送雞蛋香油的事情進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顆善良的心,與他最后悲慘的死形成的強烈反差而去打動學生的心)
3、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么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么樣的感受?當他面對著老王的遺像時會說什么?假如你在場,你會說些什么?
(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學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對老王的幫助,沒有去體會作者的幫助中蘊含對老王的情懷,因此學生談及愧疚的情感的較少)
4、關注“老王”:社會上還有好多像老王這樣的不幸的人,我們應如何對待他們呢?
以課堂觀看教學設計,聽課老師反映:教材的處理太平面,沒有進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基于這個建議,設計了第二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二:
1、朗讀、感知: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對老王有哪些幫助?
過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極力地幫助老王,但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產生愧疚之情呢?讓學生分析作者對老王的幫助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討論結果:老王的苦讓作者覺得他是需要幫助的人,同情的對象。老王的善讓作者認為值得去幫助。而且幫助的基本是物質上。
過渡:其實作者對老王的這些幫幫不管是出于怎么樣的情感,但都還沒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臨死來送香油和雞蛋。
2、研讀討論:老王送香油和雞蛋這一片斷
A、作者給了錢意味著什么,他為什么要慚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當時會向作者說什么?
討論結果:老王臨死前還拿雞蛋香油送給我,我卻拿錢去感謝。錯在老王不是為了要錢,而作者拿了錢感謝。作者沒有詢問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測老王的來意。作者以為給錢,自己受禮就心安理得,無意間卻傷害了老王。
主題歸結: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沒有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點可憐。
過渡:在品味中我們感受到一個不幸者的善良與純樸,作為幸運者的作者因沒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錢去侮辱它,這讓作者深深地自責自已,并向我們讀者提出思考。
3、課外思索: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該做些什么呢?
兩個教學設計,對課文兩種不同的詮釋,但兩堂課的教學效果都不是很滿意,這給了我很多的認識與思考,也許在這兩個設計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1、解讀文本主題的偏差。
文本豐富的主題意向往往向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間。《老王》這篇文章雖然在主題的`理解上不會產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內涵挖掘出來,側重點卻很多。在設計第一教案時,筆者以為只要把老王這個人物讀透,讀深,學生理所當然地就會去關愛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課堂上,問學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會怎么做?學生都說會關心這些人,會給他更多的關愛,但既而當我問拿些錢、物之類的東西給乞丐,你覺得是關愛了嗎?學生無言語。我意識到了學生學了這篇文章,只是意識到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的不幸的人,而沒有意識到關愛他人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種內在的平等觀念和責任感。產生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因為教師自己在與文本對話時只關注了文本本身的意義,而沒有仔細地去考慮“除了這點,我還得讓學生自己有什么樣的認識。”沒有著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圖。
第二個教學設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對不幸者既應該給予物質上的幫助,更多該給予精神上的關愛,從這點上學生的認識比第一堂課更進了一層。然而因強調了作者的幫助只是物質上的幫助,尤其是品讀“送香油和雞蛋”的環節時,把作者的給錢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從而使學生對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對作者產生了輕視。這在本文的價值取向上又是一個錯誤。因為作者楊絳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該是讓人肅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師的引導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這樣的引導又是有失偏頗。
2、在主題帶動下語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內容當然要探究,但內容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因而,在探討思想內容的同時,必須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位語言。當我上完這兩堂課來看我的兩個教學設計時,發現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內容的把握,只想著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瑣碎的提問中竟沒有讓學生好好的從語言中體會,怪不得學生對作者反思中的自責,善良中的人道,關愛中的遺憾都無法真正的體悟。沒有朗讀,不對文字仔細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個教學設計中,學生其實無法從文章的語言中感受到“作者是出于一種怎么樣的情感去幫助老王”和“給錢意味著什么?”因為文章的語言是平淡、從容,典雅,是“微笑中含著眼淚”寫下的,為了主題的分析而硬邦邦地從平實的語言中去發現作者情感的鋒芒,這其實是破壞了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和諧統一。
基于以上這樣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個教學設計。
以上的教學設計是對《老王》這篇課文一層進一層的揣摩玩味而提煉出來的。這或多或少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要完成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個結合:課文思想內容和課文語言的結合
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已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即課文的內容和課文的語言不是兩塊皮,而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兩者很好的結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語言來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情感。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每個教師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既要有對文本的深入認識,又需要設置與之相照應的語言教學環節,任何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如果離開語言的支托,那文本內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反之則一樣。《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因為在文本內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語言的品味來實現,學生的內心對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體驗。
二、兩頭并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著眼于濟南的“慈善”“溫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我以為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后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溫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才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并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總之,在教學設計中無論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還是以文本語言的推敲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內容與形式如漆似膠,互為依存的這條線。這樣無論側重哪點,都會讓你的教學設計略勝一籌。值得注意的是:以為教師只要在教學設計時挖深挖透,語言品足品夠,過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順暢、教得輕松,即為“教”而設計的教學設計是行不通的。只有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關注內容,關注語言,教出自己的個性,不忘給學生上實實在在的語文課,這樣,任何的教學設計都是一個好設計。
語文教學反思11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并通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課文開頭鮮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橋梁,中間通過敘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志是什么?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于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還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你的基礎怎樣,也無論你定下怎樣的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離開了勤奮誰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奮也要有個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動也是需要的。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奮,一是抓關鍵詞,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二是讓學生帶自已的實際做法和想法去與他進行比較,從而反襯出他的勤奮,這種建立在學生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上的思考與理解是真實的,印象深刻的。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想象童第周的勤奮的表現,在擴充的基礎上,更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奮,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樣學生的理解加深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學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對這一部分做了一個小結,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看板書,說說兩個例子不一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寫文章時要有意識選擇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說服力。為他們寫作作鋪墊,課文舉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新課結束后我為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么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說什么?孩子們答得很好。
語文教學反思12
例如,講授《隆中對》這篇文章,必須要講給學生文章涉及的歷史背景,對三國前后的戰爭形勢的了解應該學習的一個難點。在初一的歷史課上,學生雖對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年齡的原因往往不夠深刻,因此教者要把當時的形勢講給同學生,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隆中對策的戰略意義,真正深刻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果教材上有了一兩幅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形勢圖,學生依據地圖自主探究,教者略加引導甚至不加引導,上述目的不難達到。同時,插入此文的地圖同樣可以服務于與《隆中對》密切相關的《出師表》。
又如《岳陽樓記》一文,的確很有必要讓學生知曉“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洞庭湖在神州版圖上的地理位置,這樣學生才能深刻體會千百年來蕩滌無數憂國之士的心懷的洞庭湖那種“銜遠山,吞長江”的浩淼的氣勢,才能深刻理解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的意義,才能深刻體悟岳陽樓名揚天下、成為無數志士仁人精神棲所的原因,教育論文《關于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讓地圖伴語文教材放光彩》。在這篇教材中插入標識洞庭湖、岳陽樓地理位置的地圖相當必要。
插入地圖的另一作用是能夠使學生在看圖識圖過程中增長地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細心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在學習區域地理的時候,由于孤立的學習地理學科,有很多學生不能把地理課所學運用到其他的`閱讀或生活實踐中,時間一久,學過的都忘記了。在語文教材的一些篇章中適當插入地圖,確實能使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看圖常識自覺運用,這樣加深對地理常識的掌握。尤其是,在學習語文課文的同時,時常看到祖國地圖,對祖國的區域地理知識,包括很多地名的變遷等,會了然于心的。這種跨學科的知識整合正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同樣有必要插入地圖。“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宏偉圖景,“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美好結局,絕不僅是美麗的神話,的確是黃河中下游平原與漢江平原相連的一馬平川地貌的形象描繪。學習此文,與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自然會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小魚的夢》這一課,從設計教案到試講,再到賽課,我經歷了一個不斷地思考過程,相信這個過程能促進我教學思路的成熟。記得我在上學期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受:我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取著。更廣闊的視野使我如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更多地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淺薄,于是,我珍惜著每一次進步的契機,可還是那樣的不夠……
這次有機會參加賽課活動,我感到很幸運,可是,盡管有那么多的人幫助著我,鼓勵著我,我也認真的準備著,結果還是那么地不盡人意。上完課后心中充滿了遺憾,總覺得這個地方應該處理得更好,那個地方應該投入得更多(其實已經試講過好幾次了)。這使我意識到必須靜下心來細細反思自己的整個教學了。“蜜蜂采蜜,東采采西采采,可一定要找到適合你自己的,因為你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生。”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常覺得自己認真了,努力了,也累了,但總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上課很隨性,效果時好時壞,缺乏穩定性,更沒有個人特色。癥結在哪兒呢?盲目!盲目而缺選擇地吸取別人的東西,總覺得別人的都有道理,卻沒有聯系自己和學生的.實際;盲目地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對學生的體驗重視得不夠;最大的盲目在于對教材、對學生、對自己都缺乏一個整體的把握,正是這樣,才會總是事與愿違,才會缺乏應有的穩定性。接下來,我要做的事是什么呢?落實!將所有思考到的問題落到實處地解決,加強師師、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自己的成長是孩子們成長的前提,切記!
語文教學反思14
《家》是一首兒童詩,內容淺顯,富有兒童情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在課前,我布置學生先預習,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熟練。課堂上,我先進行了檢測,學生基本都能熟練朗讀了,于是,我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把課文讀美上和模仿寫話上。教學中,我借助掛圖畫面創設情境,再加上優美的語言描述,讓學生感知、聯想、體驗,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讀得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我又進行了發散思維訓練,模仿說話,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一下子說出了許多。
藍天還是誰的家?學生說藍天是太陽的家,藍天是星星的家,藍天是月亮的家,藍天是飛機的家,藍天是飛船的家,藍天是老鷹的家……
樹林還是誰的家?學生說樹林是松鼠的家,樹林是小鹿的家,樹林是貓頭鷹的家,樹林是老虎的家……
小河還是誰的家呢?小河是蝌蚪的家,小河是龍蝦的家,小河是螃蟹的家,小河是水草的家,小河是青蛙的家……
(在這里,有的.學生說小河是鯊魚的家,我反問,小河里有鯊魚嗎?鯊魚生活在哪里?學生大聲地說是大海,于是學生又說開了:大海是海豚的家,大海是章魚的家,大海是烏賊的家,大海是輪船的家……)
泥土還是誰的家呢?學生答:泥土是蚯蚓的家,泥土是花生的家,泥土是土豆的家,泥土是蘿卜的家……
接著我們又玩了游戲,幫小動物找家。
( )是企鵝的家,( )是熊貓的家,( )是駿馬的家,( )是駱駝的家。
這樣一拓展,學生說的面越來越廣了。
語文教學反思15
《拾貝殼》是一篇充滿童真和童趣,文字活潑美麗的課文。課文中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貝殼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因此,我在導入新課這一環中通過展示漂亮各異的貝殼成功引出了課題,學生學習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
在接下來的生字教學環節中,我又嘗試了小組合作識記生字、小老師教學生字、同桌比賽識記生字等方式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小組之間討論很激烈,學生們都紛紛獻出自己的識字法寶,毫不示弱,完全沒有我之前想象的混亂場面的發生。小老師教學生字、比賽識字教學這兩個環節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熱情很高,發言很積極。但在全班交流過程中,由于課前我沒充分考慮各個生字之間的差異,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生字都采取了同樣的教學模式,拼一拼、找朋友、換部首、書空,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聽同年級老師的課,向他們求教;多思考識字教學的方法,認真分析每一個生字,找出它們的異同,力求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尋求最恰當的識字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愉快,也能學得容易。
在教學《拾貝殼》這一課時,我還設計了句子訓練這一環節,由于學生對句子訓練相對陌生,因此在回答時思路有些混亂,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做這方面的嘗試,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說話寫話機會。
【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荷花語文教學反思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09-02
語文園地教學反思04-12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08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04-12
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4-02
語文《燕子》教學反思04-06
語文長城教學反思04-18
語文《假如》教學反思04-15
語文荷花的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