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自認為有成功之處,也不很多不足。
成功之處:
首先本節課能夠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動畫片《田忌賽馬》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策略,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其次,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初步設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里。再次,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引導學生可以從問題出發想必條件,也可從條件出發想問題,讓學生促進會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進一步體會表格是合理,必要的,從而形成對這一解題策略的體驗。
不足之處:
1、整堂課看起來每個環節設計的'細膩深入,但細想,整堂課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我在處理時有失妥當,當引導用表格整理時,信息怎么處理,怎么整理,怎么書寫,這樣書寫有什么好處,這一連隊串的問題,也是讓學生體會表格整理信息的優越性之所在,在這沒有做很好的講解。
2、板書不太理想。板書可以說在課堂教學也起關鍵作用,它可以幫學生溫習本課的內容,而我許多本該板書的內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繼續講一下個內容時,這些內容也就不會再出現,只給學生瞬間的停留,這樣做也有欠妥當。
3、本節課沒有激情,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對學生地鼓勵性的語言過于少,可以說幾乎沒有。
通過以上的反思,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對自己存在的優點我會繼續保持,針對不足我將會不斷地改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步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2
9月27日聽取了學校高年級數學組曹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聽后很有感觸,現表述如下:
1、在探索中疑惑。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如何讓學生知道與應用列舉法,靠灌是不能形成的,也不能讓學生掌握的.。如何讓學生生成這一解決問題的策略?探索——發現——歸納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例1,學生在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一開始是無序的找出每一種,這是探索規律人之常情的方法,當這種無序的方法獲得答案學生感到不滿意時,他們也在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時學生茫然,指望老師指定迷津。
2、在疑惑中引導。
學生既然有迷津,他們會積極思考,努力聽取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教師加以引導,指導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優化,促使學生進行有序思考,自然形成采用列舉法獲得不同的圍法,比如進行列表,借助列表進行有序思考,例1,寬1米,長8米、寬2米,長7米、寬3米,長6米……比如進行一定的順序找答案,練一練中第一次投中10環,第二次可能是10環、8環、6環;第一次投中8環、6環,第二次可能是投中10環、8環、6環……經過刪除重復的,就輕松地獲得答案,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全面,無遺漏,無重復。
3、在引導中發現。
在教學例1時,當學生無序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觀察、分析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然后找出規律,對解決這一問題形成的規律進行反思和總結,自然就產生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法。在練習時通過應用更加發現應用列舉法解決問題容易獲得解決問題的結果。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3
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起,每冊安排一個單元,相對集中地介紹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經驗上升為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首先讓學生學習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
基于這樣的教學重點,我在設計時,是這樣去做的:
1、重視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關注具體問題的解法和結論。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信息資源,將現實情境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提煉相應的經驗、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視對策略的體驗,而不只是關注策略的應用。解決問題教學的本質應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問題的解法和結論。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于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可以在傳遞中習得,但策略卻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中感悟獲得。
學生在反復比較中形成策略,在應用中體驗策略。由“原來的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到“自覺地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我看到了論壇上,大家給我提出來的建議,我會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的。
1、想把題當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全部讓學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覺課堂上重點不是很突出。
2、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對學生的針對性的評價比較少。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是利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兩個積的和、差問題”,針對這節課的內容,我利用上一節課所打下的基礎,對本課知識點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一是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合作交流的方法掌握知識,另外利用“小主持”的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積極性最大地調動起來。這節課的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在關節地方進行引導。
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需要學習的知識點也能很好地融入到學習中來。下面就幾個處理的問題進行反思。
一、課堂節奏
本節課的節奏比較平淡,把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合作匯報作為整節課的主要表現形式,這雖然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但欠缺快、慢的相互調和,讓整節課的感覺象一條直線,波動很少。故此針對這樣的一節課,更多地需要課前的設計、安排,讓學生能從更多的方面去掌握知識,掌握課堂。
二、知識點學習
本節課是列表方法的第二課時,本著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開展讓學生掌握課堂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能掌握到畫表的方法,以及利用畫表來解決問題。對于比較難的題目,也能通過基礎的知識解決問題,但整節課的練習類型單一,缺乏讓學生拓展的空間,因此需要著重知識的練習。
三、小組反饋、評價
本節課進行了多次的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里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小組組員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小組里缺乏了評價機制,讓小部分學生沒能主動參與到交流中來,只是聽其他組員的交流,被動地掌握知識,故此,在往后的交流中,需要增加小組的評價機制,讓學生的每個交流活動都有一定的反饋。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5
轉化是指把一個數學問題變更為一類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從而使原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策略。所以,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益于思維的發展。下面就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策略)這一單元教學談談自己的得失:
一、感悟轉化
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確定轉化后要實現的目標和轉化的具體方法。通常是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能夠解決的問題,把非常規的問題轉化成常規的問題等,但要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于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所以在開始的圖形轉化中,我放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進行比較,感悟轉化策略的優越性。
二、體驗轉化
策略不能直接從外部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體驗獲得。體驗是心理活動,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獲得的意識與感受。例2在解決較復雜的分數問題時應用轉化策略,進一步體驗轉化的意義。有利于學生在體驗策略的同時,歸納和總結具體的操作方法,使學生對面積問題中的轉化策略有一個完整、系統的再體驗和升華。這不僅從數學思想層面提升學生的素養,而且更從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上面給學生以豐富的`經驗積累。具體方法的豐富反過來又深化了對轉化策略的認識,這樣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學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調控作用。
三、反思轉化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隨著對自己行為的不斷反思。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自身形成策略過程的認識,從而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策略的進一步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經常反思,不斷調整,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因此我在本節課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回顧反思等習慣的形成。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6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感覺這一課時內容并不好上,因為它與其他教學內容不同,并不像其他課那樣,通過一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學到一個具體的知識。這一課沒有教給學生什么新的知識,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即“轉化”。教材借助一些具體的數學問題來向學生傳達這一數學思想。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兩處:
1、突破轉化的具體方法。不僅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轉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切體悟到“怎樣才能夠想到這種轉化的方法”。
2、突出轉化的實際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所選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都能夠解決,但合理運用轉化的策略可以更便捷地得到問題的結果。
上完這節課后,我也有以下幾點感悟:
1、在教學中,我沒有按照教材所列的順序進行,而是重新整合了教材,改編了教材。課前我以曹沖稱象這一故事引入,讓學生發現運用轉化的策略思考問題更為簡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新課時,“面積是否相等”“怎樣計算周長比較簡便”,在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從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同時,適時充分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來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圖形的具體轉化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再次感受轉化是解決問題的好策略。
2、同時,我注重了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了整理、復習,還注重了知識的遷移,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通過回顧已有知識,展示不同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掌握“轉化”策略的一般方法。
3、練習鞏固環節,我設計在解決圖形問題中確實用到轉化,而且在解決其它問題時,比如,在做計算時,利用一些性質進行轉化、感受轉化的神奇,突出數與形的轉化,足球比賽活動中也運用轉化的思想等,通過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不斷地積累使用轉化策略的經驗。最后,引用數學家的話,深化“轉化”。
4、課前設想總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課后發現,課堂上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匯報形式除了問答式還應有些新的變化,設計上還可以對教材再挖一挖,畢竟孩子們五年級了。另外,課堂上對學生的啟發提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過渡語言,對學生回答完問題的評價語言等,我應該修煉內功,讓自己的底蘊再豐厚一些。我想,這些是我今后應該努力的目標了。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7
一、預習單的作用。
昨天印發了預習單發下去,今天收上來看了一下,學生對于一些基本的知識點還是掌握得可以的,就是在畫圖的細節上不太注意。譬如畫出增加或減少的面積,最好是要打上陰影,這樣可以在觀察圖形的時候可以觀察得更加清楚一些。而在預習單中打上陰影的,全班就只有2個人。還有就是條件,也有很多同學不標上的,長和寬倒是很少有人會忘記,就是預習單中增加的面積和減少的面積是不標上數字的。所以,今天上課,在交流預習單時,我拿了一份比較好的和另一份普遍性的作業,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得出了畫圖時的一些注意點:標上條件,打上陰影。
另外,我選擇的預習單的題量太大,交流預計是五分鐘,結果花了七八分鐘左右。其實不用這么大的題量,完全可以在預習單的第二第三題中選擇一題。
二、這一課時的題量雖然比較少,但想想做做的兩道題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例題的解決是十分順利的`。
先出示題目,我問:讀完題目之后,你明白題目意思了嗎?結果學生很得意地說:可以?我心中咯噔一下,因為我的本意是估計學生看不明白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從而啟發他們想辦法解決,那么辦法就是畫圖的策略,因為例題光靠讀題是很難找出其中隱含的關系,更何況回答可以的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片。那么我只好再問一下:其中的關系是什么?還是有很多學生舉手:請了一個,他十分自信地回答:我雖然暫時看不出來,不過我知道可以畫一幅圖。 原來,不用我再繼續引導了,他們自己全明白。
因為有了預習單的對比和引導,所以這一幅圖學生畫得還是比較好的。陰影部分,條件交代得都是蠻完備的。交流自己的思路也交流得還可以,就是畫圖完成算式再交流,學生速度太慢。
三、讓學生反思吧
在完成試一試后,我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的解題過程,說一說自己成功的地方在哪兒,自己有何改進之處。雖然今天學生結結巴巴地說得也不是太好,但是我想,解題總歸是要總結的,讓他們反思,總比不思要好得多。而且這個能力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
四、題目的難度。
想想做做的兩道題目實在是太難了,說是培優題也一點不為過。雖然在課上我充分地讓他們去做,兩題我給了整整八分鐘,交流的時間也十分充分。但是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太好。后來課后一檢查學生的書本,發現大部分學生基本上已經明白,有七八個學生還是需要老師再講解一遍。這種情況平時很少發生。
哎,真不知道教材編這么難的題目干什么?在今天交流這兩題的時候,我是請了會做的學生到前面來講述自己的思路,我在下面也聽著,覺得他們講得還是蠻清楚的。所以自己也沒有再重新復述,難道問題是出在這兒。可是,要是學生交流了自己的思路之后,老師再不厭其煩地復述再復述,那么,學生的交流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義了嗎?而且,確實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真是兩難呀!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8
xx月xx日教研室成員來我校常規調研,汪主任聽了我的一節《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前我是這樣思考的:學生在例題1中初步體驗了替換的策略,教學例題2時要主動應用這些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材鼓勵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設可以是多樣的。教材呈現了兩種比較典型的假設,即假設10只都是大船和假設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開展替換活動的載體可以是多樣的,圖畫枚舉和列表枚舉等,這些都是已經教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有能力應用這些策略。結合使用畫圖、列表、枚舉,也體現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綜合而靈活的。
教學例題2時,一是組織猜想,引發假設,拓展思路。在創設情境后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樣的船。通過猜想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指出自己的假設,激發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營造解法多樣化的.氛圍。二是驗證假設,引導替換,有序思考。每一個學生都要對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看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學生的假設多樣了,那么大多數假設都不是問題的答案,需要調整,即進行相應的替換。學生的替換活動逐步進行, 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三是交流解法,尋找共性,體驗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種假設與替換的方法,以及采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發展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再尋找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例題2是綜合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難度高了。對于教材上出現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學中不必要求學生掌握每種方法,可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讓學生體會到,例題2中介紹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比較直觀,利于學生的思考,但我們的思維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觀的畫圖列表等具體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計算的方法體現假設的思維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是新課程的一個創新,以前所沒有涉及的,我在教學中也是努力在學習。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閱教師用書,看看前人是怎樣總結的,他的意圖怎樣,但往往會框住我們的思維,所以汪主任鼓勵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讓我以三個學來勉勵自己:教學也;始于自學學也;終于教人,學也。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9
對例題的想法。例題難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時從家里出發走向學校(如圖,)經過4分后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這道例題并不能體現出畫圖這一策略在行程問題中的價值,因為許多學生根據以前的經驗就可以輕松解決。在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采用列表這一策略的`。有許多學生告訴我,列表這一策略其實根本也用不上,因為他們很容易就抓住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所以,在講解這道例題時,我把著力點放在了指導學生畫圖上。指導學生抓住畫圖的三要素:方向,條件,問題。數量關系倒是很簡單的兩三句話帶過了。
學生對畫線段圖來表述行程問題這一方法不感興趣,我認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習慣,雖然以前也接觸過線段圖,要畫好線段圖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學生更愿意選擇列表這一策略。第二:往往會畫線段圖的也能夠分析清題目的數量關系,甚至說,不畫線段圖也能分清。而不會做的也不會畫,所以,他們覺得線段圖是沒有必要的。對于學生的這一問題,我們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強調線段圖的簡潔,方便性,同時,只要學生的線段圖上能夠反映出三要素,也就應該加以鼓勵。如若不然,恐怕學生會更加不喜歡線段圖了。
還有,班級中大括號的畫法實在是難看之極。我們同軌的老師交流了一下,總結出一個方法:先畫兩根直線,然后加個小帽子(中間的尖),再把兩頭彎一下。讓學生畫了幾個,果然本子上的大括號漂亮多了。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對于一一列舉的方法,有許多學生都在無意中用過,但是卻沒有把它系統化,甚至根本就沒有正視它。換句話說,學生基本都認識列舉的方法,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學生思考方法的整理過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心理學指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由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五年級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碰到問題的第一反應終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課例一,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圍的樣子擺出來或畫出來,空間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是直接想出來。于是,我組織學生從擺小棒入手,在擺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規律、研究規律。在小棒已顯得可有可無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屏棄小棒,共同進行方法的優化。整個過程充分體現教為學服務,每一步的推進既是課堂的需要也是學生的需要,學生主宰了課堂,課堂也發展了學生。
二、 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思維是貫穿數學學習始末的一項活動,故數學被喻為思維的體操。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即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課上我盡量做到讓學生多說,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說說對于問題的看法,根據學生的發言中的反饋信息合理安排接下來的環節。
但是,最后的鞏固環節處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試一試時三份作業一起呈現,學生比較起來無從下手,未能找到各個的特點。而接下來幾題由于時間關系交流得比較倉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1
小葛老師在尊重教材的情況下,把知識的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連接起來,將豐富的精彩問題策略進行外顯。根據解決問題是多元的,讓學生的思維流動,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給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由度,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者沒有把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上。這節課有以下幾個點比較好:
一、教學設計“實”。
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情感,結合教學實際,大膽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一種需要情感——愿意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務于教學,而不是教學服務于教材。
二、教學方式“活”。
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老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所有知識的學習,教師扮演著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在老師的`組織下充分的在課堂這一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學會贊美別人;他們掌握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內容“豐”。
整節課的教學密度大,內容豐富,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課的開始一直到結束,每一個問題的產生,每一次知識的收獲都離不開實際生活的情景,這是教師用心之處,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從多種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較擺小棒、列舉、圖表等策略中使學生領略列舉的優勢,注重過程的學習。誘發學生學習快速進入探索狀態,因學而設、順學而導,把設計、學習、引導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及時回頭看一看自己的學習行為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真切體會,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同時拓展了問題的深度,培養學習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2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是三年級上冊新增的內容,重點是讓學生利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解決問題”也是第一次接觸“策略”。為了讓孩子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樂和輕松的氛圍中發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們級的老師進行多次探討,在幾次磨課過程中感受很多,對“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這課教學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面就談一談我的幾點認識。
第一、精彩的導入是一節課良好的開始
導入是思維的起點,好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關系著學生學習這一節課的效果如何。如果導入成功,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維活躍,理解和記憶的質量就會相應提高。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覺,事先準備了孩子愛吃的棒棒糖,并說這是老師為舉手積極的小朋友準備的獎品,緊接著問“猜猜這里面有多少個棒棒糖”,教學反思《《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在孩子們都猜錯的情況下,給孩子們一個條件,他們發現條件很重要,從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怎樣根據條件解決問題”。這樣的導入能激發孩子的表現欲,讓他們積極地開動腦筋,又能很好的揭示這節課的主題。
第二、適當的教材重組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材的編排雖然已經考慮到學生的共性,但畢竟存在地域、群體乃至個別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基礎上,適當的重組教材,從而做到優化教學,使每個孩子都可以充分地發展和學習。“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這課例題只出現兩種方法解題,所以我教學例題時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孩子發現還有其他比較好的方法,解題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想想做做內容量較大,所以我也進行了重組,原先的五道題我只用了三道,并對最后一題進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題由于比較難理解,我將知識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在學習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發展。
第三、課堂是孩子的“課堂”
在前幾次的試教中,我發現整堂課我說的太多,有時候孩子說的挺好我還要再強調一遍。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孩子的學習效率不是太高。其實課堂是孩子的,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與對話應該體現在課堂的每一個細節中,在課堂上一定要讓出充分的時間給孩子“說”。孩子能說的就讓孩子說。在例題教學時讓孩子說一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是什么意思,我先讓孩子自己思考一會兒,然后小組里說一說,最后全班一起說一說。用策略時也是讓孩子講給孩子聽,先根據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據什么求出什么,老師只是適當的點撥一下。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孩子們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做為老師就應該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各抒己見,學生無暇率真聲音的課堂應該是最“動聽”的課堂吧!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3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于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假設,“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假設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復雜性,自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所以,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么要假設?”;掌握“怎樣假設?”; 理解“換了之后怎么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假設的需求,并探索假設的'方法;通過“倍數關系”的練習讓學生掌握假設的方法,并通過曹沖稱象進一步理解假設的相等關系,“差數關系”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系進行假設的經驗,以及理解假設后數量關系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課,并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說想法,說假設的過程。
3、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假設的過程表示出來。并且在檢驗后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假設的策略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4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確定的課程目標之一。解決問題的策略可理解為解決問題時的計策和謀略。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旨在突出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設計及運用,通過方法的運用、反思和內化促進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策略雖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這些策略的特性,根據策略的特性展開教學,是提高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一、策略的適用性
一般來說,不同的解題策略都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某類問題。特別是,在學生初次明確地學習相關策略時,要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策略的價值,教師首先要對某種策略所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找出這些問題的共同特征,這樣,才能提供更典型的問題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例如,在有些實際問題里,條件與問題的關系不能歸結為常見的數量關系,因而很難列式計算出答案,但是,與問題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卻很容易憑經驗或直覺得到,只要把符合題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問題也就順利解決了,“一一列舉”就是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像周長一定的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面積一定的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拼法;三種(不同)雜志各一本,最少訂1本,最多訂閱3本,共有幾種不同訂法等都適合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某種策略所能解決問題的特征,才能提高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價值性
學生對策略的態度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態度表現為對策略有熱情,感受到策略對形成解題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覺運用策略的意識和習慣。消極的態度則把策略看作負擔,理解為教科書和教師的規定,是被迫進行的。因此,教師要設法讓學生體會某種策略對于解決某類問題的必要性和價值,并轉化成學生解決問題的內在需要,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一一列舉”的策略為例,在讓學生初步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了周長一定的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圍法后,我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把一一列舉的策略與以前的解題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感悟一一列舉的具體含義,初步體會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來。通過體驗和分析,學生體會到一一列舉的策略的確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方法,從而對這種策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在下次碰到類似問題時,學生會自覺運用這種策略去解決。
三、策略的體驗性
策略不能直接從外部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體驗獲得。體驗是心理活動,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獲得的意識與感受。體驗使數學教學不再僅僅關注到數學事實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擴展到促進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還是以“一一列舉”的策略為例,為了讓學生體驗到這一策略的價值,我設計以下環節:
(1)設疑啟思。在出示問題“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后,我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思考,讓他們嘗試尋找答案。學生由于受經驗的限制,他們中的一部分只能找到一兩種符合要求的答案。這時,我又引導他們思考:怎樣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全部答案呢?學生又陷入了思考。
(2)激活經驗。我讓學生再次理解“不同圍法”的含義,即圍成的各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的米數不同。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可以從長方形的寬是1米、2米……從小到大依次地想,也可以從長方形的長是8米、7米……從大到小依次地想,學生已有的列舉經驗(學習10以內數的分與合)被激活了。接著我還與學生討論交流了列舉到什么時候停止,初步體會列舉的有序性、周密性。
(3)回顧分析。在解決問題后,我請學生對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回顧與分析,一方面再一次明確和消化了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列舉策略的價值,為他們解決類似問題積累經驗。
(4)延伸拓展。在后面的例2(訂書問題)和例3(安排房間問題)的教學和練習中,我總會讓學生先談談準備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這些問題有什么好處,促使學生在例1中獲得的一一列舉的經驗能順利實現遷移應用。
四、策略的靈活性
策略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隨著具體情境的變化,具體運用策略的形式也是靈活多樣的。在列舉的策略教學中,三道例題所呈現的是填表列舉的形式。在練習中,有些練習已經列出了表格,學生可以填表列舉,有些可以直接在圖上畫畫、填填,找到答案,還有一些練習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列舉的形式。如練習“有1克、2克、4克的砝碼各一個,選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能在天平上直接稱出多少種不同質量的物體?”學生在練習中有的運用了填表列舉的方法,也有的用畫圖來說明問題:
這樣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形象、簡潔。作為教師,要鼓勵創新,提倡運用策略形式的個性化,這樣學生在展示個性的同時,能進一步體會到“只要適合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5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估算解決問題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估算的靈活性使學生無法判斷該用什么方法,下學期我們所學的有關除法的估算解決問題更是對學生的估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精算優于估算,不愿意也不習慣估算,更不知道怎樣靈活選擇估算方法才合理。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要讓學生愿意估算,并且會靈活選擇估算方法。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情境。整堂課,我始終把握住“生活中學數學”這一新理念,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從收菠蘿到運菠蘿再到賣菠蘿的生活畫面,組成一個情境串,提煉出“夠不夠、能不能一次運走、誰打得快等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切實地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把發展估算意識這一目標落到實處。熟悉的生活畫面,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對“估大”、“估小”兩個策略的理解和選擇,培養了應用意識。
所以在課堂上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在課前先對除法估算的計算進行復興,為本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在沒有學習之前先清楚如何計算,避免計算上的失誤。
在課堂上主要采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和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深入到課堂中,從而避免老師單純的講課,學生單純的聽課,學生活起來了,才能更好的探究估算的`方法,學到如何估算。每個小組都探究出來了多種方法,由兩名學生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們都能做到認真聽講,然后進行補充,沒有聽懂的孩子及時進行了質疑,然后由其他聽懂的學生進行講解,他們沒有提出的方法,其他小組作為補充進行講解,課堂真正的還給了學生。本節課的失誤我認為最嚴重的就是學生進行了方法的展示,最后我沒有進行知識的總結和補充,從而使學生雖然方法多,但是每一種方法都是淺嘗輒止,學生一下子掌握的東西太多了,沒有更好的消化吸收。另外一個就是沒有讓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而是我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了估算啊解決問題的梳理,在這里出示思維導圖有些多余。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6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一節課下來,感受頗多,現反思總結如下。
一、預設要精心。
備例2時,考慮到學生已經有以往搭配的經驗,預設學生會出現不同的列舉方式:有可能是如數、七、科、數七、數科……用文字列舉;還有可能
是……用符號列舉等。設計這樣的環節是想告訴學生列舉的方式并不重要,關鍵要一一列舉。可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列舉時,恰恰沒有出現預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設計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極少。等了一會,轉了一圈也沒發現不同的列舉方式。無奈!只好改變預案,帶著學生完成列表列舉便草草收場。其實,備課時曾經在腦子里閃過“如果學生不出現多樣的列舉方式,怎么辦”的疑慮,可總自信的認為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預設的不夠精心,導致了教學出現意外后,沒有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教學期望無法達成。試想,如果能未雨綢繆,當學生都在苦苦設計表格時,順勢引導:表格容易設計嗎?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別的列舉方式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擺脫表格的影響。之后,指出列舉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舉留作自學,集體完成……我想就不會出現教學時的窘境。
二、備“學生”要落到實處。
教學中,處理在表格中畫“”表示訂閱方法這一環節時,覺得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應該容易,便放手讓學生嘗試。結果,多數學生不知所措,幾乎沒有學生能不遺漏、不重復地完成。其實,在集體備課時,盛校長就曾專門分析了這張表格:指出它是個復式表格,學生很難看懂,要注意變通。可我卻想當然!如果能實際地調查一下,課堂上也許就不會出現盲目的嘗試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書、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較緊張,學生在發言時稍微有點偏離我心中的答案時,便急忙打斷,包辦代替。比如:在回答長與寬的和是為什么是9?學生李說:因為周長是18,減去…….聽到用“減”我馬上打斷了他的話,又請了另外一位學生。下課和他聊天時,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長是18米,包含兩組對邊,減一次,再減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長與寬的和是9米……一個正確的想法就這樣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當時再給些時間,或許這樣的遺憾就不會發生。相信回答問題的學生,更要相信其他傾聽的學生。課堂中出現錯誤時,我就像一個權威的裁判,忙著判斷是非。設想一下,如果通過學生的評價或學生之間的辯論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做到善于挑動“群眾斗群眾”還需平時多磨煉呀!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7
經歷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列表例題,發現信息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條件,而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準確的意思,并且將有關聯的條件找出來,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通過表格找到解題的關鍵點。通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匯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1、通過隨后的練習,學生還沒有自覺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2、當學生列表后,課堂中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于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后進一點的學生說一說,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于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3、課堂上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雖然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說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8
《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為小學階段總復習的最后一個內容,是在復習完所有的知識內容之后,幫助學生對小學階段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一個梳理歸納,并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在這里安排了三個課時。畫圖作為第一個呈現的策略,是學生學習中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從低年級的直觀圖形,到高年級的展示思維的線段圖,畫圖策略的使用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所以我們把畫圖策略作為一個單獨的內容用一個課時進行梳理。
為了能夠讓學生回憶起相關的知識內容,我設計了一份課前作業單。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是以作業單的題目為載體,對畫圖這個策略進行梳理。結果整節課就變成了一節解題課,老師忙于帶領學生解題。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經過六年的學習與提煉,有部分已經能夠不畫圖就正確的解決部分問題或記憶概念。那么,我們要怎樣激發學生用策略和再次學策略的熱情呢?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節復習課,我們不但要幫學生梳理知識內容,更應該幫助學生獲得梳理的方法。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重新審視本課的教學設計,原來在歸納畫圖策略的這一部分顯得太單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個交流環節。讓學生交流畫圖在你解決問題的時候是怎樣幫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讓學生回顧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還在什么時候使用到了畫圖策略。力圖在這一過程不但讓學生能夠歸納梳理,并充分經歷梳理的過程,明確梳理的方法。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19
由于剛剛聽過青年教師評優課,課前認真閱讀了其他老師對這一課的教學設想學習,仔細修改了課件,所以教學時做到了心中有數,因而今天這節數學課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超出了我的預期目標。學生們對于用替換這種策略來解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都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包括很多平時學習數學困難較大的學生也初步掌握了這一策略。
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能培養學生根據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學生將過去已掌握的靜態的知識和方法轉化成可操作的動態程序。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再次,它能使學生將已有的數學知識遷移到他們不熟悉的情景中去,這既是一種遷移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是一種主動運用原有的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首先,它能使學生認識到所學數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再次,它能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后的成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首先,解決問題需要學生根據具體問題情境去主動探索,這本身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數學問題的.解決,只有通過對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的重新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實現問題的解決。所以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它不僅使學生獲得初步的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小養成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思維習慣,為今后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篇20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轉化這一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轉化能把較復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把未知的問題變成已知的問題。而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問題解決,更有益于思維的發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不以學生能夠解決教材里的各個問題為目的,而在于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與主動應用。
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教學例1,學生在比較兩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產生困惑,我及時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一困惑,即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初步體驗轉化思想。并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練習紙進行轉化驗證。
第二環節是"回顧運用,感知轉化",在本環節中我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圖形轉化和計算轉化兩個方面回憶以前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以增強策略意識。感知轉化無所不在,真正體驗到了轉化的好處。在練習中,我把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2題的前兩小題作為及時練習內容,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解決問題,鞏固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繼續學習的熱情。第三環節是“觀察思考,深入轉化”,這一環節主要是教學“試一試”部分,把一個復雜的分數加法計算題結合圖形從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計算,初步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進一步探究轉化。
課前設想總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雖然整節課的設計都是圍繞讓學生知、探索、體驗“轉化”的策略,但上完這一課后,我感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整節課下來,學生的收獲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關于轉化的問題,學生的創造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很難再以后的學習中把轉化這一策略應用到新的問題上面。主要問題是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不夠,課堂上我沒有很好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時需要用到轉化的策略?在運用轉化策略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教師的我在“唱獨角戲”,一個人在那兒說著“轉化”的優點,而學生并沒有所想的那樣對轉化有認同感。并且課堂上我對學生的啟發提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過渡語言,對學生回答完問題的評價語言顯得貧乏蒼白。
總之就本節課而言,增強學生的轉化意識,提高學生轉化的技能,讓轉化思想扎根學生心田,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更靈活開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敗,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1-21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7-26
在數學教學中實行解決問題的策略02-17
用比例解決問題數學教學反思10-12
淺說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教學(沈重予)01-05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精選10篇)06-16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案12-17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4-06
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其教學簡論(巢洪政)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