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圓》教學反思范文
讓學生自學數學書上所呈現的知識結論,會不會客觀上造成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如果學生通過預習已經知道了知識結論,我們的課堂還需要探索些什么?因此,長期以來,“預習”成了數學課的“禁區”。我們都希望上課之前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張張“白紙”,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但是往往事與愿違,每次上課前,總會有不少學生早已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知識內容。換句話說,學生事實的認知起點總會高于邏輯的認知起點。怎么辦?我們思考能不能放開手,把“禁區”開放,把預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于是,我們結合《認識圓》這一教學內容進行了實踐探索,并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1、預習使“雙基”得到了有效的落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數學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知道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建立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概念,理解半徑、直徑的特征及相互間的關系;技能目標是會用圓規畫圓。從知識目標看,概念的建立是基礎。一般認為,數學概念的解釋可以通過三類語言: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以往,概念教學可以概括為從感性積累到文字提煉的過程。
換句話說,學生首先學會用“圖形語言”解釋,繼而抽象成“文字語言”。但是,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對小學生來說非常困難,因而我們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這堂課,先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概念的文字定義,再通過“是”與“非”判斷和“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完成意義構建,達到了建立概念的目的。從效率上講,這更省時省力。“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正因為如此,畫圓技能訓練的時間有了保證。技能一定要通過反復的實踐操作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課堂上,我們先后兩次進行了操作。第一次是任意畫,旨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是畫d=4cm的圓。按要求畫圓,也是本堂課的具體目標之一。這樣,技能目標就落實到位了。
2、預習有效地促動了課堂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學生有沒有探究的愿望和需要?二是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認知基礎?本堂課探究的問題是“怎樣驗證半徑、直徑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已經比較好地建立了半徑、直徑及圓心等概念,這就為探究提供了認知基礎。
再者,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同樣在思考著這些問題:“半徑有多少條?它們的長度相等嗎?”“直徑有多少條?它們的長度相等嗎?”“半徑和直徑的長度有什么關系?”等等。當探究的問題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時,探究才具有了生命力,才會在課堂上出現這么多學生的精彩發言。
3、預習拓展了數學思考的空間。
課前預習使本堂課的知識技能目標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落實,因此也就贏得了知識拓展延伸的時間。“生活中圓的現象如何解釋?”“沒有圓規怎么畫圓?”“怎樣尋找圓心?”這些具有數學思考價值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充滿了探究的渴望,更點燃了他們智慧的火花。“火堆就是圓心,人們圍成一個圓,因為圓的半徑都是相等的,那么每個人與火堆的距離就一樣長了,就一樣溫暖了”;“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所以人們會圍成一個圓”;“先畫一個正方形,人站在中間,然后多量幾個和人距離相等的點,連起來就是一個圓”;“在圓的四周緊緊圍一個正方形,再找到四條邊的中點,連起來,相交的點就是圓的圓心”。
4、需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預習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
(1)預習是否只適合于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中年級行嗎?低年級呢?“預習——驗證”式的教學方式有沒有普及意義?怎樣的學習內容能較好地體現預習的作用?
(2)預習后,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應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我們還將繼續探索、繼續實踐。
【《認識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22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14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1-2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1-15
《圓的認識(一)》教學反思07-27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范文04-3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艷)10-28
圓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9-2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