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山風情》的音樂教學反思
在唱歌教學中,傳統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先聽教師范唱或聽賞錄音——再學唱歌譜——然后學唱歌詞——最后藝術處理。這種教學模式的思想基礎是“使學生們的認譜視唱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以往我們音樂教師會理直氣壯地認為“難為學生一下,當然是應該的。”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做呢?因為這種想法、做法的根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知識技能高于一切。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的發現探索、學生的實踐與創造全然被漠視。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受學生歡迎,抑制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降低了學習效率。
《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引起了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教育理念,也為我們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提供了理論依據。“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學科綜合的理念:將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它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因此,我開始努力探索歌曲自主學習模式、淡化識譜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歌曲。例如:我在研究《天山風情》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內容之一:民歌《一杯酒》的歌唱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情境性范唱。我用歌詞中有代表性的一句歡呼語“別比雅拉”,把學生帶入了待客的場景中來。通過第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民族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避開視唱,采用了直接唱詞的方法。
第二環節——趣味性對唱。針對《一杯酒》曲式結構中一、二樂句旋律相同、只有歌詞不同的特點,我想到了讓“客人”模仿第一樂句的旋律與“主人”對唱的方法。
最后,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自學曲譜,即第三環節——準確性視唱。這樣,由聽賞到唱詞到視譜,有教師面對面聲情并茂的示范,有學生認真投入的配合。學生對歌曲的感受是直接的,全面的,立體的,生動的,也是全神貫注而有效的。他們會很快把握住歌曲的旋律特點和情緒,直接唱詞也沒什么障礙,兩三遍就基本上唱會了,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更可喜的是,返回來再進行曲譜的練唱時,學生不再畏難了,因為旋律已經在他們的心里了,只是換上唱名罷了。這樣的教學方法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意識,促進了他們發自內心的學習積極性。
有了這樣的動力,歌唱教學中的其他因素直接融于激情之中,使得感知、理解、記憶、想象、聯想等各個環節相互溝通、觸發,學生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已熟悉了解歌曲,而不必通過識譜來學唱歌曲。即先體驗情境——欣賞歌曲——再演唱歌曲,這樣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音樂氛圍,能給學生一種美的熏陶和情感體驗,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使他們自始至終地處于發現、探索、創造藝術形象及表現、享受音樂情感的活動之中。
【《天山風情》的音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4-21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2-23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5篇)04-28
音樂教學反思01-11
音樂的教學反思02-11
俄羅斯民族風情-高中音樂教學設計04-30
《七月的天山》反思07-02
大班音樂教學反思04-14
中學音樂教學反思05-12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