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1
1、結合學生實際創設生活情境。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最小公倍數”是一節概念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看似并無多大聯系,為了使學生體驗到概念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我們對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補充調整,將運動會的情景貫穿始終。在解決實際問題“猜一猜,參加接力比賽的同學可能有多少人?至少有多少人?”的同時很自然的得到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為后面算理的探究做好了鋪墊。這樣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體會到學習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
2、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構建概念和方法
(1)概念的構建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非常的相似,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這部分內容我們采用遷移、引導的形式進行概念的構建。利用問題“24與3和4分別是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發現24 是3的倍數,同時也是4的倍數。利用舊知很順利的自主構建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2)方法的構建
“最小公倍數”這節課的重難點就在于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在算理的突破上,我們采用了對比的手段。利用已有的分解質因數的知識有效的進行了對比。
當學生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計算出[18,30]=2×3×3×5=90后,設計了問題:2、3是什么?3、5是什么?兩個3一樣嗎?明確了公有質因數和獨有質因數以后,又將18和30的全部的質因數相乘和[18,30]進行對比。學生很直觀的看到,公有的要選代表保證是最小的?獨有的全取保證是公倍數?把兩個結合起來就是最小公倍數。算理在直觀的比較中一目了然。而求最小公倍數的短除的形式,學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礎上,加上求最大公約數的知識經驗,理解起來已然順理成章。
接下來我們結合運動會項目設計一個題目“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12和28的最小公倍數。”使學生在練習中自然的對算法進行優化,自主構建出短處形式的解題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利用已有的認識結構,自己動腦、動口,將直觀比較與親身體驗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進行自主構建。
3、發揮習題作用進行算理鞏固
數學課堂上學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解題方法之后,必須做相應的數學練習題,才能對知識進行鞏固,對算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思維能力。
我們設計以下兩個練習題:
(1)填空
A=2×3×5
B=3×5×7
則[A,B]= (最小公倍數是多少?你是怎么找的?)
設計這道練習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鞏固算理,突出應用算理靈活、巧妙的解決實際問題。第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道題除了應用算理直接用2×3×5×7=210以外,還可以將A、B的結果分別計算出來后再用短除的形式計算[A,B]。這一方法對于那些對算理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尤其是不能靈活的應用算理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好方法。在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中很需要這種我們自認為“麻煩”的方法。
(2)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12,這兩個數可能是( )和( )。
設計這道練習題的目的也有兩個。首先,通過這道題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習熱情推向一個高潮。同時引出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具有互質關系、倍數關系、一般關系的三組數。其次,將求具有互質關系、倍數關系、一般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規律進行遷移,通過自主探究,總結出具有這三種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規律。
需要改進的地方
1、自己在教學中語言還不夠簡練,對學生放手還不夠。有些問題可以大膽放手。
2、在算理的突破上,雖然突破了難點,但問題較碎,老師還在牽著學生的手,一步一步去理解,其實,對于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討論自己發現。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2
一、吃透教材,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
本節課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本節課的意圖是通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著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后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但是,教材中鋪磚對于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比較抽象,不利于建立對概念的理解。本節課把“原來鋪墻磚”的題目改為“找兩人的共同休息日”來建立概念。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效的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充分利用課堂中最有效的時間是前15鐘,做好這段時間的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吃透教材,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
教師主要圍繞,讓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應用,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把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對數的概念的認識上,體現了新課標中“4—6年級的學生能找出10以內任意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要求。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普遍較低,把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定為本節課的難點。體現新課標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技能”的要求。
三、吃透教材,設計流暢的教學環節
小學生的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愿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通過動手,讓學生在月歷紙的上動手找一找,圈一圈;通過動口,在概念揭示前,學生動口說一說。給學生機會說動手之后的感悟,還可以在個人表達的同時傾聽他人的說法。設計成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3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是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生要真正理解這些概念較為困難。但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已經很豐富了,而且他們思維活躍,喜歡自我挑戰。對于新知識總喜歡自己探索,并且喜歡尋找與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的基礎上我作一些適當的指導。這節課也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有下列體會。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和不可預測性。只有通過課堂生成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有效利用,才能促進預設教育目標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這節課,學生的新發現為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課堂再生資源,我充分利用了這份寶貴的資源,讓學生自己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回想起在我平時的教學中,也有這樣的機會,當時沒有敏銳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教學中突發的每件事,善加捕捉與利用。因為學生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枝需要點燃的火把。我們只有珍惜和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就能創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質量。
本節課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學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為課堂上學生有了更多的與小組同學交流不同的機會。能有勇氣在師生共同交流時挑戰權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學生還是少數,但在小組里交流情況就完全不同,學生在這里更會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當然就會有更多的思維火花。因此,在課堂上如何把小組合作用到實處,用到好處,也給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4
前兩天講了《最小公倍數》,頗有感慨。
最小公倍數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數學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義,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有意義的學習。
過去我們通常所采用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找倍數---找公倍數---找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在“純數學”的范疇內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雖然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內部聯系,并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能夠“省下”較多的時間完成練習或學習更多的知識,但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比如,學生無法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聯系,無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習數學知識;形式化的、缺乏實際意義的學習任務也往往很難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常是在老師的“命令”下被動地進行,等等。
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重組,使課堂里的數學能夠以一種充滿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和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的整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構建一種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具體地說,就是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些能夠“自動地”反映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內部結構特征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生動具體的實際問題,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內部結構特征的直接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生活“進到數學”,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數學概念,并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進一步提煉,總結出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被“拉長”了,花的時間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當他們面對那些生動有趣的實際問題時,會自覺地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那些“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主動地借助各種外部的物質材料來展示自己內部的思維過程;通經歷這一過程,學生能獲得對數學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系,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體會到“數學化”的真正含義,從而幫助他們獲得對數學的正確認識。
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在“源”和“進”的互動中理解數學。通過“生活中的問題”,為數學習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通過“進到數學”,把生活常識、活動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5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小學生在理解概念時,往往難度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練習啟發學生:從剛才找4的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然后匯報。教師出示圖表示,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數的公倍數有什么特點?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讓學生明確:因為每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因此,兩個數沒有最大的公倍數。
理解求最小公倍數的算理時,主要也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使學生學會用一般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通過研究最小公倍數計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利用列舉法探索新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及時鞏固練習,有層次,有趣味。
學生做全堂總結:這節課學習了什么?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還學到了哪些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學會歸納總結。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6
這一堂課下來總體感覺學生講得不錯,各環節也安排得井然有序,首先是匯報教材基本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理解概念;接下來利用典型例題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解題思路,進一步鞏固相關概念; 最后集體完成相應練習,交流一堂課的收獲。學生在認真思考,該講的也講完了,但仔細思考后發現在以下幾方面還可以進一步的完善:
一、小組匯報與個人匯報有效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匯報積極性
本堂課沒有發揮小組的優勢,每個學生都是代表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展示,以至于整堂課下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了課堂的思考中來,課堂顯得有些壓抑。在匯報時還是應結合小組的優勢,讓每個上前分享的學生都代表著小組的榮譽與責任,這樣能使接受有困難的同學敢于出來發言,因為,即使說錯了,還有組長在后面幫助他呢。
二、預設充分,有效點評,及時把握住課堂的生成
在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上,學生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方法,課堂上生成不少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用語言去把它描述出來。這時因我課前預設不充分,當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既沒有很好傾聽學生的想法,在總結時也沒有作出有效的點評,沒有使問題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還耽誤了不少時間。這種情況主要應該是老師在備課時沒有充分站在學生的思維上去思考問題,也就是預設不充分,所以在以后備課時光有導學稿還不行,老師應更多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這樣的話不管課堂出現什么情況,教師都能從容面對。至此,我又總結出一條很可貴的經驗:在實施三環節教學中,不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必須正確、有深度地把握教材,必須充分地備學生!
三、分層設計自學結果檢測,培養尖子生
課后級經過與老師的交流,發現整堂課學生缺少靜下來練習的時間,而且練習設計上還可以進一步改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既要有大家都必需過關的基礎性練習,又要有針對尖子生設計的培優性練習,而且最好是以小條的形式,只有基礎練習都過關了才可以將小條發下去,我想這給我以后上練習課指出了一個很好的改進方向。
四、充分利用老師的語言藝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何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讓學們說變成學生想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經過評課,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感觸。通過這課堂我們發現當你讓學生說的時候,學生是處于被動的回答狀態,而當你說我有困惑需要幫忙的時候,這時學生就不是回答而是一種教師的身份來進行問題的交流與分享,他們這時往往更容易站出來發言。所以我總結為,作為老師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通過自己的語言不動聲色的去引導課堂,正如有的老師在評課時說的那樣,當想問學生求最小公倍數還有沒有其它方法時,不是去問,最好是自言自語“噢,原來這是列舉法,是不是只有列舉法呢!?”學生在課前自學時已經找到了多種方法,聽老師這么一說,肯定會急于上來展示自己的方法,這就很自然地達到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目的。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7
一、能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前,我了解了學生在這節課前已有的知識背景,直接出示例題,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答,然后匯報個性化的解題方法。在不斷的交流匯報中,學生發現了有特殊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教師又讓學生舉實例進行驗證。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有倍數關系的兩個數最小公倍數是它們中的較大數。再應用這一發現進行試一試的練習。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比較、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在教學有特殊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每組數最小公倍數有什么不同?學生在經歷求的過程后,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匯報自己的想法,把被動的認知改成了主動探究。在教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異同時,教師出示了求20和48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嘗試后,小組討論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探索中,學生發現了新知識的特點,又在不斷的比較中,知道了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異同。就這樣,在整理、歸納、交流的活動中豐富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堂課中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表揚、激勵性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2、開頭的引入比較牽強,由于師生緊張,走了彎路。應深入研究,因為開頭的引入很重要。
3、過渡語的使用教師進行了精心設計,但對于課堂教學沒多大的激勵作用。應用樸實的語言。
4、第1個例題讓學生板演,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解題方法,不應該這樣操作,應鼓勵學生用更多的方法。
5、“說一說”的內容沒必要讓學生討論,應讓學生充分說,展示個性化的思路。
6、“議一議”的內容時間不夠充分,沒有讓學生真正深入地討論。
7、多媒體的使用缺乏實效性,用小黑板比較合適。
8、對“教材建議”理解的不到位,“說一說”和“議一議”不一樣,“求”和“計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9、對于“新授內容”可以讓學生說,教師板書,起到強化知識的作用。
10、教師課堂應注意語言的精煉,如7和5的最小公倍數是35,師問:為什么?這樣問不合適。應問: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教學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首先我復習:
1、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是它的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2、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怎樣找一個數的倍數?
其次,在引入的'環節,我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和動畫來展示:在美麗的洪澤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里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今年,他們從4月1日一起開始打魚,并且每個人都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魚要休息一天。”年輕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魚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們,那么在這個月里,他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你會幫他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聽了這個故事之后,學生積極性很高。
學生對公倍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使用省略號方法學生沒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數后面要用省略號,30以內6和9的公倍數后面要不用省略號。
【五年級《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精選7篇)05-19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最小公倍數》教學反思(精選10篇)04-27
五年級教學反思04-17
五年級美術教學反思04-14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4-26
五年級品德教學反思03-31
五年級音樂教學反思04-14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4-18
五年級方程教學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