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先要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主體意識。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被老師牽著走慣了,好比“籠養的小鳥”,突然要將它放飛,有的小鳥根本就不愿出籠,有的出去了又飛回來,最慘的是飛出去卻因不會覓食而餓死。
學生就是資源。有些老師備課就是抄教參。教案精心設計,往往多從教師“教”的層面考慮,注重是否教得流暢,是否教得漂亮。而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本身是充滿著變數的,教學過程中的種種“想不到”是無法“設計”的。而這些“想不到”又常常是課堂教學中的閃光之處,亮點所在。
有些老師愛講:“我們要蹲下來與學生對話。”這話本身就是虛偽的,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來嗎?只關注重視自己的課堂設計,忽略學生的發現、質疑。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顧,更有甚者還橫加斥責,那么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其實能夠機智地、智慧地處理好那些“想不到”,才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文化功底,忽視了那些“想不到”,無疑放棄了一次出彩的機會。
農村學校也可搞研究性學習。一直以來,大家都把研究性學習看得非常神圣,以為高不可及。農村學校更是望而卻步。其實,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與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研究態度、研究精神、研究方法上。重研究過程,并不在于研究的結果如何。只要老師引導得法,因陋就簡,一把鋤頭也有力學問題、文化問題,同樣是研究性學習。
老師有個職業病,喜歡提問題。導入新課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試問這么長的一篇文章,只給學生三五分鐘閱讀,讀得過來嗎?總愛講“時間有限,趕快閱讀”;從不說,“慢慢讀,時間夠”。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還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學生本身都還沒讀進去,這邊又連珠炮似地問五六個問題,這是讓學生讀文章嗎?學生自己的問題都還沒搞懂,他哪有時間去考慮你的問題。
多媒體是什么?一上來就是背景音樂,一幅幅優美的圖片,伴之以字正腔圓的朗讀,再接著是一個個問題,鼠標一點,問題的下面就又出現了問題的標準答案。熱鬧是老師的,學生什么也沒有。雖然提出的問題也會讓學生去思考討論,但學生說得再精彩,也不如你這鼠標一點。有個小學老師說:“剛才××同學的回答跟老師的標準答案一模一樣。”可笑。
多媒體是個好東西,關鍵看怎么使用,我教《故都的秋》,選了“蟬鳴圖”等幾張照片。學生看完了圖片,聽了那嘶鳴的蟬聲,非但沒有與郁達夫那樣深愛這故都的秋,反而提出了疑問,這故都的秋,這么一個樣子,哪里比得上南國之秋呢?好!有了這效果就好講了。郁達夫那平民意識,悲涼心境,故都情結都在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里。
讓語文教學回到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上來,可能有些不合潮流,但過多地依賴多媒體也不理智。太花哨、太熱鬧不是語文。
新課改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能起什么樣的作用,我們不能盲目樂觀。頒布與落實之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新課改的精神、理念要轉化為實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我們有理由相信,桃紅了,柳綠了,瓜果飄香的季節也就不遠了。
【對語文新課改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4-07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4-19
新課改教學反思04-07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之反思04-30
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反思04-28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05-01
新課改的反思04-28
教學反思在新課改中的困境與出路04-29
高三數學新課改教學反思04-27
淺談新課改的語文朗讀教學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