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精選5篇)
《栽蒜苗(一)》是新世紀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教材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條形統計圖,讓學生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單位最的必要性和靈活性。教材提供了“栽蒜苗”的情境,讓學生栽還是不栽?不栽,直接提供數據,學生可以快速完成統計圖,但是少了一次親身體驗的經歷。所以有必要栽,關鍵是如何賦予“栽”的活動以數學內涵。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 1
栽蒜苗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制作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在制作的過程中明白一個格子不僅僅表示1,還可以表示2、3、5、10、100等單位,視情況而定。另一個需要達到的目標是了解統計表和統計圖的不同表示,體會統計圖的優越性。
我在這節課里開門見山的出示了一張15天的'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學生觀察讀表,然后引出還可以用統計圖的方法表示蒜苗的生長情況,出示圖表,橫軸表示小組組別,樹軸表示長的高度,表示組別時這樣好不好,連續的格子表示,為什么不好,怎樣表示作圖比較好呢?在一系列的追問下得出空一個格子表示好,這樣看著清楚。在學生嘗試完成豎軸時發現問題,格子不夠后再交流,學生想到可以一個格子表示好幾個單位,學生制作統計圖就水到渠成了。
這堂課還有一點在四(1)班上完感覺到不是很到位,就是如何讓學生明白統計圖的優越性,在四(2)班時我就調整了教學計劃,在學生完成統計圖后學生讀圖時加入比較,哪個更能明顯的看出哪組蒜苗的生長高矮呢,統計圖中的直觀感覺比較明顯,優越性就比較明顯,學生的體會就比較深。
課堂中還有統計養雞場買出一周雞蛋的數量統計,當學生統計完以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發現,學生發現周六周日賣出的雞蛋特別多,聯系上生活習慣,深刻的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有趣。很多時候,只有老師的問題設計巧妙一些,學生的回答才能精彩,所以課堂還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的。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 2
《栽蒜苗(二)》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1、學生熟悉的情境更容易讓他們迅速進入有效的實踐探索。孩子對于家中常有的水電單比較熟悉,但對于幾個月的變化情況卻并不清楚,以此激發他們繪制統計圖的積極性,來展現這種變化、發展情況,孩子們體現出了非常高的主動性。
2、在教學中,讓孩子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統計圖的繪制和分析等全過程,他們充分感受到了統計的.價值,對于發展他們的統計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
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要注意強調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分辨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在繪制過程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各自的特點也比較分明,因此,讓學生感受兩者之間的不同和各自特點,適用于怎樣的情況,更有利于他們理解數學的價值。
2、猜想,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創新思維,但猜想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因勢利導。統計水電費用的情況,對除了用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呈現這一數據外,還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這一數據 進行猜想時,學生的思維很難展開,因為他們缺少猜想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 3
今天上午學習第八單元統計第一課《栽蒜苗一》,由于沒有下載到相關課件,在黑板上動手畫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本節課教學目標:認識到一方格表示多個的必要性;能根據統計表繪制統計圖,根據統計圖填寫統計表;認識到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插圖,由于沒有相關栽蒜苗的.實驗數據,我根據生活經驗直接告訴學生相關數據,并讓學生填寫統計表,然后點名學生到黑板前繪制統計圖。這里我先讓學生弄清楚一方格表示幾厘米比較合適,根據實驗數據特點大家一致認為一方格表示2厘米很合適,還有讓學生明白橫向表示什么,縱向表示什么。然后學生自己繪制條形統計圖,我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繪制條形統計圖。在繪制完統計圖后,讓學生說說條形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學生沒有說出來,我覺得是學生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沒有感覺到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我進行了補充,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能直觀地反映出數據的多少來。最后全班學生做了兩個習題,學生根據統計表繪制條形統計圖,從條形統計圖里得到一些信息,根據統計圖填空,關鍵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一格表示5個或者 100個。
反思:1、板書沒有寫課題
2、學生能認識到一格表示多個的必要性
3、學生沒有認識到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或者由于語言表達能力的問題,沒有說出來。
4、告訴學生蒜苗第15天生長數據時,沒有考慮到統計圖的縱向格數,導致重新修改數據,如小強的數據18厘米,而一格表示2厘米,縱向需要9格,但縱向只畫8格,需要修改18厘米這個數據,否則在己畫好的方格內無法畫條形統計圖。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 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93——96頁栽蒜苗(一)
學生分析:
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共進行了五次有關統計圖表的認識學習,從搜集整理數據、讀圖解意來看,學生比較熟悉,由于生活中也常見折線統計圖,所以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了一定的認識。本課教學在教材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在保留教材知識框架的同時,結合城市學生知識面寬的特點,設計科學領域中有關鱗蝦和鯨魚的活動規律為背景,激發學生探求活動變化規律的熱情,突破過去折線統計圖中知識相關的數量進行分析的課路,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在不斷的“比”中讀圖、畫圖、聯想。通過它們的銜接點,啟發學生思考、尋找規律,最后發現人所未知的秘密——生態世界中適者生存的規律。本課突出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比”的數學思想的內涵。教師力求活用教材,引領學生體驗、探索事物產生發展的過程,體現數學教學的魅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處理實驗數據的活動,體會到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3、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
教學重、難點:
體會和理解條形統計圖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
教學準備:讓學生課前在家栽種一盤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測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數據的記錄。統計表,12×8的方格紙(每組一張)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前一階段我們對蒜苗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察,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相關的統計知識。(板書:栽蒜苗)
(二)、探索新知
1、 討論數據收集的方法。
師:同學們,在你觀察蒜苗的這些天里,你有哪些體會?你是怎么測量的?
(全班交流記錄數據的方法和形式,并說說從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中有那些體會與發現。)生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生:我每天觀察一次,并且量一量蒜苗的高度,我一共記錄了15天,第十五天蒜苗高15厘米。
生:我發現前三天蒜苗長得不快,中間十天蒜苗長的速度比前面快,而最后兩天長得最快。
師:同學們注意了數據的比較分析,并發現了一些規律,非常好!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如何表示小組內每個同學栽的蒜苗生長的高度。
2、 討論數據描述的方法。
師:請同學們把你們小組每個同學記錄的第十五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統計表內。(師給每個小組發一張統計表,學生把小組成員記錄的數據分別填入表內。)
師: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小組填表的情況?(學生匯報,集體交流)
師:把小組同學的數據填入表格內后,同學們都知道了誰的蒜苗長得高,誰的.蒜苗長得矮。為了形象地反映這些蒜苗生長的情況,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畫條形統計圖。
師:為什么說畫統計圖可以更形象地表示它們生長的情況呢?
生:因為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們相差多少。
3、 制作條形統計圖
師:這個同學說得真好,從統計圖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組內每個同學栽的蒜苗生長情況,下面請大家試一試。
(教師給每個小組發一張12×8的方格紙,學生在方格紙上涂蒜苗生長的條形。正在涂時,有學生開始舉手。)
生:老師,這張方格紙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數不夠涂怎么辦?
師:這個問題提的好,其他同學認為方格紙上的格子夠嗎?
生:不夠。
師:那么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
生:我有辦法,再補充格子。
生:我覺得不用補充格子,用方格紙上的一個格子表示2厘米,就夠涂了。
生:我用一格表示3厘米,就更夠涂了。
……
師:剛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好辦法,它能解決格子不夠用的問題。那么每張圖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幾個單位,還與所畫條形的數據有關。如果數據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就多,數據小,那么所表示的單位就小。下面請同學們試一試。
(學生在方格紙上涂出數據。)
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學生畫的條形統計圖,并說明每格表示的數量及具體的畫法,集體交流。
4、 討論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師:觀察自己和其他同學畫的條形統計圖,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過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有關數量的關系比統計表更加形象、具體,使人一目了然。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94頁“試一試”及P95頁“練一練”
1、 試一試
這兩道題目的練習主要是鞏固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使學生能結合現實的背景,說出條形統計圖中數據的實際意義。
先讓學生說一說,在說得過程中體會從一小格表示的幾個單位中理解條形所代表的實際數據。鼓勵學生從條形統計圖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2、練一練
先讓學生在已確定每小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方格紙上獨立畫條形統計圖,再進行展示交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樣畫條形統計圖的,你能從圖上獲取哪些信息?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認識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認識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今天認識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優點?(讓學生自由回答)
(五)、實踐活動。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應?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2(1)中制成條形統計圖。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 5
《栽蒜苗》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21世紀,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學好統計的初步知識顯得日益重要。折線統計圖是學生在掌握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在學案中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展示作品。課開始,我先讓四人小組交流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到的一些折線統計圖。然后再推薦出收集到的資料比較典型的同學上臺展示。在上臺展示時,氣氛相當濃厚,每個學生都舉著小手表示要上臺展示,都認為自己收集的資料比較優秀。這樣教學,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二是不僅使學生感受到統計圖運用相當的廣泛,作用也非常大。三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細細地觀察就能發現。
學一學:以學生作品為例,觀察統計圖。以學生收集到的恩施市地區在2010年一年里各月平均氣溫的數據為例,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讓學生在獨學中完成。
1、同學們,看了這張統計圖,你想對老師和同學說些什么?
2、哪個月的氣溫最高?哪個月的氣溫最低?你是怎么知道的?
3、什么時候氣溫下降最快?什么時候氣溫處于穩定狀態?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學生獨立完成后,讓他們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通過對抗質疑,老師和同學學的點撥,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圖的'優越性,同時感受到折線統計圖形象、直觀的特點。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時代精神的嶄新的教學思想。所以,出示制作統計圖題目后,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伙伴,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討論、交流、協作,共同制作一幅折線統計圖。這樣我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動手實踐,相互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這街課總體上來講是成功的,通過學習,學生能繪制簡單的折線統計圖,而且也能從統計圖中有所發現,但是在進一步提升分析數據并進行預測時,就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在后面的練習課中加以指導,從而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
【《栽蒜苗一》的教學片段與反思】相關文章:
栽蒜苗的觀察日記(通用46篇)10-30
四年級上冊數學《栽蒜苗》教案03-13
《掌聲》教學片段02-18
栽蒜的作文08-13
《比尾巴》的教學片段及評析02-17
呼風喚雨的世紀的教學片段07-17
寫栽草莓的作文12-27
《牛郎織女》教學片段05-04
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片段04-26
蒜苗的作文08-03